第六日国语高清免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48:57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录入:gengxin  来源:Internet  时间:2011-12-16  【 字体:大 中 小 】  〖 双击滚屏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生成是双向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其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潜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无形的文化建设和有形的文化产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实现途径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质,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性质。”[1]“文化性”与“政治性”须臾不可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是“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变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阶级性”的彰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也是不断促使“野蛮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就这个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被视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普遍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同时肩负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同时兼用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同时兼循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1]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它所创造的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效应,包含如下五个方面。

         一、维护主流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在维护作为上层建筑的主流文化。从某种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这个“思想”即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即“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获得并充分利用了意识形态认同的力量,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实质上是彰显其维护主流文化价值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维护主流文化关键是要确立和旗帜鲜明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这是维护主流文化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此,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就会更具说服力、凝聚力、吸引力。

         二、批判异质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置身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它所维护、传播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文化因子,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以积极的姿态吸纳、维护和传播。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则会对之过滤、甚至批判和摒弃。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文化选择功能:选择、传播同质文化,过滤、批判和反击异质文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经济市场及其活动方式,而且也必然产生出一种内在于整个全球市场活动无法抗拒的文化强制力,这种波及全球的文化强制力带来的是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冲突。全球化使得国家文化主权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冲突已形成了时代奇特的“文化景观”。“文化输出战略”正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重要外交手段,他们一方面利用语言和技术的强势通过互联网等先进传媒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兜售西方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在对外贸易中直接进行如书籍、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的输出进行大肆的“文化渗透”。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冲破文化防线无孔不入,大行其道,使我国的“文化安全”整体态势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过滤,对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予以发扬光大,对反人类、反科学以及与社会主义制度异质的文化进行有力地批判。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传输媒介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树立“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对“异质文化”进行有力地批判,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关键一环。

         三、传承优秀文化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一般而言,文化传承是文化特质或者文化元素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产生地区的一种流动现象,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使优秀文化与人的观念、智慧、意志、情感建立起内在联系,使社会规范成为人们维持良好生活秩序的准则;使健康的审美情感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使创造和学习文化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使文化激发出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极大力量。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开始是使正在成长的个人心灵与优良的“客观文化”适当接触,把客观文化安置在个人心灵之中,使其成为“主观文化”。这里所说的客观文化是指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文化,主观文化是指这种人类文化在每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存在形式。[2]正是这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实现的从客观文化不断向主观文化的转移,千百年来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才得以流传。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的文化不仅包括各种知识形态的文化,还包括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传承各种理性形态的文化,而且还传递各种非理性形态的文化,如爱国主义情感。不但传承各种意识层面的文化,而且传承潜意识层面的文化,如健康向上的文化心态和社会时尚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集团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它所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在对各种形态的文化进行过滤的基础上的传承,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基础上的文化迁移。

         四、整合多元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文化的整体意义,对选择、过滤性的文化进行整理,使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任何社会都存在多种类型的文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我们必须正确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前者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总体,包含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后者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总体中的一部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中,存在一些非主流文化,决定了主流文化必然是在与非主流文化的斗争中巩固其主导地位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主流文化一味地排斥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理论成果,主流文化必须批判地吸收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理论成果,兼容并蓄其他文化合理、科学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扬弃”为原则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形成对主流文化有益的补充,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其合理成分进行整理,使其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形成互不冲突的整体,从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同时,各亚文化圈中的非主流文化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复杂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非主流文化当中,用社会主流文化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和文化交融的氛围,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有机整体,进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把各种文化集合起来,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协调下使各种文化交互作用,整合为主流文化价值模式。

         五、创造先进文化

         文化的先进性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使既有文化改变其内容和结构,不断超越自身,产生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创造先进文化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对文化具有创新价值,首先,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传承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行为和语言的形式传播党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从而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等等主观意向重新解释、评估、确定文化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繁衍出许多新的文化意义。从受教育者这个角度而言,当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文化信息时,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重新理解和界定这种文化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由于人们各自的社会经验、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不同,对一种文化信息的理解、认识也有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对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丰富和更新了原有的文化系统,改造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其次,这是由人的文化主体性决定的。人既是已有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新文化的创造者。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已有文化,使受教者不断被“文化化”,并培养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具有先进价值观与开拓创新品质的人,是文化创新无尽的动力源。最后,这是由文化变迁的过程决定的。各种异质文化的互动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与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多种异质文化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无形中就会对有着不同规范体系的各种文化产生较高的“承受阈”值,形成弹性的文化适应性,有利于各种不同文化在互动中发生变迁。而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身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先进文化被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2]沈根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