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诅咒艾达王:分析师是什么? 【经济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34:24
大约半年前,理财周报对分析师的持续“审判”,不意掀起了行业内的巨大声浪;尤其是对安信证券分析师团队集体倒戈风波的报道,引起了中国证券分析师教父——高善文博士的关注和公开非议。

  在其官方博客上,高善文博士连发六文,主要表达了如下几点意思:


  卖方分析师是补漏洞而不是搞预测的,工作的核心在于创见;


  分析师有偿服务于机构,只有机构有评价权;


  分析师是研究公司,而不是研究股票,但是分析师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被动性,而生态环境的变异和恶化让分析师陷入困境,滑入低级趣味。


  总之,职业很好,行业很坏,犹如“堕落的天使”。


  应该说,这是国内第一次对“卖方分析师”身份的系统性定义。这是分析师行当发展至今日必须也必然的一份说明。这也是一位行业领袖爱恨交加的一份自辩书。


  因此,它十分值得,也得到了人们的充分尊重,包括理财周报。但我认为“分析师”的真实面容和本质身份与高善文先生的定义有不小的差异,大量客观现实挑战着分析师们的自我定义。


  分析师是什么?


  分析师不是什么,而是做什么。


  分析师不是一门自然科学。


  合成肽治疗性乙肝疫苗科学原理、99.9999%的多晶硅纯度、2.4G的移动支付核心物理载体技术,这属于物理或化学的范畴,研究它们的人叫做科学家。


  而当这些概念进入重庆啤酒(600132,股吧)、江苏阳光(600220,股吧)、国民技术(300077,股吧),也就是企业领域,与资本挂钩,也意味着它们从此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成为财务报表中的某项资产,运作它们的叫资本家。


  当这项资产进入证券市场的视野时,人们又动用了一整套的工具去解构和重构它。这些工具包括:经济学(国家宏观经济、市场微观经济、金融工程等)、管理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心理学(市场博弈)甚至社会学等等。但这些工具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百年来历代经济学家们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一门自然科学均终归于失败。分析它的人叫做投资者。


  只有当这项分析工作本身进入一种交易性社会关系——构成了其复杂商业模式,关于此,高善文博士亦有明确但不完整的阐述——研究它们的人才能被称为证券分析师。


  可见,先验逻辑(自然科学本质)并非证券分析师的本质,而只是其基础之一,对某些行业,比如文化出版行业的分析师而言,其基础甚至连先验逻辑都没有。


  因此,证券分析能力是对科学的多重经验分析能力复合的结果。这证明,对卖方分析师的讨论,首先必须回归到复杂的社会关系现场中去。分析师的合理性不能在封闭的天文学物理学数学中求得。


  这个过程,同时批驳了一种看上去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和定义,正如高博士所言:“分析师是研究公司,而不是研究股票”。——倘若一位证券分析师仅仅是研究公司,他为何不直接称为“公司分析师”?倘若“公司分析师”这一职业在金融市场中具有合理性,那么股市诞生以来这一行业为何从来不存在?


  在这一理念平台上,分析师试图脱离金融市场中的资本身份,回到简单的知识身份,也就是从价格立场退到价值立场,恰好,这又诞生一整套更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体系——“长期价值投资”,并且反过来指责价格立场上的市场“好近利、贪急功”,而分析师们似乎是被逼良为娼。


  这就好似一支球队锋线无章,久攻不下却反遭蹂躏,遂将所有队员后撤,在禁区前沿摆一辆大巴,一任对方狂轰乱炸我自岿然不动,反而指责打攻势足球的人是搞机会主义。这种踢法的生存法则是,等对方全线压上(逼近价值底线)后防空虚的时候我再捡个漏洞打防反。全世界几乎也只有巴菲特一人花几十年做成了这件事情,然而,巴菲特是从不听信分析师的。


  且不论,巴菲特的投资行为,是他深入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企业经营之后的结果,而国内分析师从根本上不具备参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此种理念完全误解了价值投资中“价值”的内涵,并将价值和价格割裂开来。


  “价值”的起源是商品交易,有了价格才有了价值。脱离价格的商品是不存在价值的。因此,价值投资者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该商品的价格体系和形成机制。股市的价值投资者,首先需要深刻地理解驱动一只股票价格的内部力量(譬如参与股东性质、成本结构、利益方之关系)、外部力量(譬如长周期中的资本繁荣程度及其在各层次市场中的流向、政治周期及其影响)、过程及逻辑,而不是闭门造车。


  很多人回避的是,资本市场与公司基本面之间存在的反身性作用。譬如股价波动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常引起上市公司投资、资本计划、运营节奏甚至商业模式的剧烈波动,“基本面”的突然被架空,反过来又搅乱股价的成本结构,在中国这异常鲜明,常让价值信徒们深受其害,近期重庆啤酒就是血淋淋的案例。


  孤立的价值不存在,屏蔽股价做单方面公司研究,作为专业导向大有裨益,作为价值观,无异于掩耳盗铃。


  分析师做什么?


  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没有分析师声称“趋势很难预测”,因此,纵然市场千疮百孔,也必须得到尊重。如果内幕小道、妖言惑众可谓“下流”,则2007年把中国船舶(600150,股吧)吹到600元就不“放荡”?


  而当分析师不能提供准确预判,并畏缩立场之后,就产生了新的辩护,即高博士所称,只是“查漏补缺”,提供“有启发的创见”。


  这是另一个堂皇的伪命题。如果分析师行业的标准不是交易性价值本身,而是“创见”,那么这个行业的价值体系将走向紊乱和虚无。因为创见是无穷的,而事实只有一个。


  实际上,“创见论”为高博士所倡乃顺理成章。“创见”在一个开放性的纯社会科学领域是极其重要的,这集中在宏观策略领域,而这正是高善文之所长。但对于相对封闭的微观研究尤其是公司研究中,更需要的是逻辑、真实和精确,“创见”可能反而是危险的。想象一下,一个行业上百位分析师能对同一家公司的EPS都提出别致的创见吗?


  资本不需要普通分析师成为思想家,一个每天不断为机构提供查漏补缺“创见”的分析师将无法服从于他的存在合理性——作为证券市场的神经中枢,动用对科学的多重经验分析,在各种机构、上市公司、投行部门、自营部门、公司利益及各种老鼠仓之间进行利益分配。这已经接近分析师这个行当的本质。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真相,卖方分析师真的是“卖方”吗?


  我们了解相当多案例,比如一家券商分析师为该公司投行保荐的某项目被迫开出高价询价建议,他的确是卖方,而上市后不惜生造浮夸,强推“买入”之时,他已代表了被套的打新机构。当这些报告通过媒体和行情终端渗入市场,散户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谋杀”关系已经奠定。尤其当一位分析师将通过老鼠仓或别人的老鼠仓间接获取利益时,他已经是彻底的买方。


  没有任何评价体系是完美的,但是,真的只有机构才有评价一位分析师的资格吗?

无意抨击分析师行业 但要给该群体贴上优劣标签


    我们始终存在这样一种好奇心,如果没有一丁点主观行为,中国分析师到底是一个什么结论?或者说不用打勾勾的方法,中国的1969个分析师各自应该划在哪一个分类刻度里?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公平考试。


  这是一个必须要评价的行业。因为它关系到当前25万亿的证券市场,因为它涉及到2303家上市公司,因为它构成交易市场重大的买入意见,因为这个行业参差不齐群起争议。


  同时需要辩证地看,卖方分析师意见是投资市场交易本质的核心枢纽,所以这个行业的重要程度需要严格的区分和检查——这促使理财周报形成对中国分析师行业的价值观,并由基础研报入手,对2011年的105594份报告进行完整对照评价。


  主观方法是无法测量的,唯有公平考证才有意义。一个好的分析师,因为可以穿越周期而出类拔萃;一个坏的分析师,因为人云亦云而失之千里。


  事实说明一切。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分析师


  无论你所站的立场有多少客观因素,我们始终相信,一个好的分析师是可以穿越周期的。即使在一个弱周期里,他也应该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个好分析师应该有的起码条件。


  关于分析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市场已有很多个标准。但纵观这些标准,形成完整体系、基础依据、结果检查、合理权重、样本面几近缺失,甚至诸多评价体系因为商业关系而大变其味。这是对市场及投资人的不敬和漠视。


  理财周报对于分析师的定义基于三个层面:一、独立的职业精神;二、敢于对行业及研究标的表达客观意见和立场,并不断检查、验证、修正其所作的结论;三、专业的能力。


  在这个基本定义上,理财周报中国分析师实验室不做无病呻吟,只用数据说话,只用结果说话。


  我们抛弃所有的狡辩。把2011年所有发表过研究报告的1969位分析师置于同等市场环境的平台上进行比较,放弃市场因素、行业因素、公司因素,因为一个好分析师之所以是一个好分析师,就因为他可以穿越周期而出类拔萃,特别是在弱周期环境里,才是分辨优劣的最好环境。


  基于这种认识,理财周报中国分析师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库完整收集了所有分析师在2011年发布的105594份研究报告(含宏观及策略报告),对其预期核心数据(财务指标预测、目标价预测、主要事实和观点陈述)逐一验证,并设置相应权重一一评价。


  如何科学地评价这个行业的每一个分析师以及其行业和投资市场的客观能力和专业贡献,是当前诸多分析师评价体系共同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主观评价、打勾勾评价、评委会评价、片面评价及望文生义评价都有失公允,会遭到市场的质疑,都是理财周报十分谨慎去触摸分析师这个行业时,坚决摒弃的方法。理财周报主张的核心价值观是——充分的基础样本和同等的市场条件,尊重同一市场参照标准。


  这是中国市场当前不可多得的最具有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因为它完全尊重了市场和公平。在这之前,我们没有知会任何分析师,完全保持理财周报进行的中国分析师行业评价的独立及公允。


  这种尊重基础样本和同条件参照标准对于理财周报同样存在很大的挑战,比如是否完整地采集到一个年度的所有样本,比如分析师对同一标的公司的持续研报过程中的指标修正和改变问题,最后,我们坚持的同市场下的同一标准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完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吗?我们不认为。但它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一切望文生义的主观定论和人为打勾勾主义的色彩通通不见了。


  这是理财周报关于中国分析师行业研究的启程,我们亦会坚持独立、公允、专业和科学的评价精神,定期发布年度中国分析师报告。


  中国的双面分析师


  理财周报采集的基础样本及其最后所评价出的结果,反映了这个行业的生态异化,同时也表达中国分析师的整体状况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高度不匹配,以及与市场总关系的脱离。


  请看下面数据:


  理财周报中国分析师实验室提供的可供采纳的86964份报告样本(注:该数据是事关上市公司的研报数据),


  涉及机械设备的分析师309人研报数量4408份,


  涉及化工行业分析师281人研报5047份,


  涉及交通运输分析师209人研报5100份,


  涉及电力行业分析师214人研报4377份,


  涉及电子元器件分析师189人研报2353份,


  涉及商业贸易分析师179人研报4449份,


  涉及采掘业分析师174人研报4186份,


  涉及信息服务分析师165人研报2903份,


  涉及建筑建材分析师172人研报3591份,


  涉及农林牧渔分析师144人研报3775份,


  涉及轻工制造分析师145人研报1829份,


  涉及有色金属分析师156人研报4195份,


  涉及生物医药149人研报7171份,


  涉及汽车业分析师127人研报4013份,


  涉及食品饮料分析师116人研报3678份,


  涉及家用电器分析师119人研报2180份,


  涉及通信设备分析师111人研报1726份,


  涉及地产行业分析师123人研报6276人,


  涉及计算机设备110人研报584份,


  涉及金融行业分析师121人研报5812份,


  涉及纺织服装分析师99人研报2311份,


  涉及钢铁行业分析师81人研报2670份


  涉及餐饮旅游分析师69人研报1869份,


  涉及出版传媒71人研报1440份。


  但行业的优秀分析师有多大的比重呢——机械:20.06%,化工24.56%,交通运输23.92%,电力24.77%,电子元器件21.16%,商业贸易22.91%,采掘26.44%,信息服务13.33%,建筑建材27.33%,农林渔牧11.11%,轻工制造19.31%,有色金属25%,生物医药16.11%,汽车24.41%,食品饮料13.79%,家用电器21.85%,通信设备20.72%,房地产30.89%,计算机设备17.27%,金融28.93%,纺织服装23.23%,钢铁22.22%,餐饮旅游20.29%,出版传媒21.13%。


  这就是中国分析师的总生态了。虽然我们无意抨击这个行业,但我们一定要给这个行业分出好和坏。


  不知诸位看到这个结果作何反应——我们怎么可能指望这个行业为证券市场构建健康的交易体系呢,我们怎么可能指望分析师给买方市场提供一个正确意见呢,我们怎么可能指望买方机构获得正收益呢。


  我们不需要高善文的狡辩,我们不需要分析师的自圆其说——结果和事实说明一切。


  中国证券市场及其投资人的制度建设、交易监管、价值投资体系还处于基础阶段,分析师这个向导角色极其重要。而简单的估值模型、静态的分析模型、不确定的假想模型,都会极大地伤害市场,或者把买方导向错误方向。这是对参与者最可怕的伤害。


  等待中国最好分析师


  评价和监督是为了这个行业诞生更多优秀分析师,使卖方分析师和市场关系建立良好的需求关系,以及可信任关系。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