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天地劫单通视频:哪个年代 中国女人更好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1:07

哪个年代 中国女人更好看?

  1920年,三个中国女孩。CFP

  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上海月份牌中的美女。资料图片

  百年风云变幻,女人始终好看。

  美的标准,各人各时代不同,相同的是:性情、气质、心灵、思想、行动,亦透过外表,散发光辉。

  时代感是女人的造型光,投射在女人的眼神、表情、妆容、衣着、言谈、举止里,令她们与隔代的佳人,那么地不一样。

  女人努力让自己美丽,是主动按着自己想象中美的定义让自己漂亮,也是潜意识中按着当代对美的定义让自己好看。读女人的美,能读出时代的精气神和那个年代的审美能力。

  释放时代(1910-1930年)

  上世纪20年代婉容皇后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合影中,婉容烫着卷发穿着旗袍,与身着西装、佩戴怀表的皇帝合影,嫣然百媚。流传最广的那张,便是婉容娇懒地斜坐在太师椅上,旁边年轻的皇帝挟着礼帽端站着。

  广州《新周刊》报道,在那个时代的上流社会,旗袍、烫发是美,西装领带是美,甚至男人充当女子的守护者这种做派和风度,也是时髦。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推翻了帝制,也颠覆了晚清时期的观念和审美。虽然这离真正的平等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但皇帝愿意站着,就证明了观念已发生改变。的确,由此开始,以“花盆底”为代表的满清女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不可回避的是,上世纪初和20年代前后,很多时尚是妓女率先披挂上阵的。比起大家闺秀的拘谨和无趣,名妓逛街、看戏、跳舞,出入有豪门,往来无贫贱,兼之她们的职业就是穿衣打扮,以色媚人,很快就成为时尚风向标。婉容的时髦打扮,未必就不是由名妓们演化而来的。

  只不过,在女性普遍获得教育权之后,大街上的主角成了漂亮的女学生,晚清妓女的靓妆艳服很快为更新潮的女学生所刷新。在画家们的笔下和照相机的眼睛里,她们像西方的女性一样裸露着双腿,旅行、游泳、骑马、射箭、打高尔夫。

  旗袍开始流行也是在这个时候。它与宽袍大袖的满清旗装的关系已很遥远了:衩高及臀、腰身袅娜,中国女人第一次可以性感了。

  而在那个时代,前有“天足运动”,后有“天乳运动”,将女人缠了千年的足、裹了千年的胸释放出来。女人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敢于挺立在旗袍之下。雪花粉、雪花膏也成了时髦用品,旁氏、凡士林等西方化妆品渐渐走俏。这些商品的流行,使中国第一次与国际流行接上了轨。

  其实,服饰打扮的变迁是最表层的,时代审美变迁的本质是人心变了,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被视为翘楚的时代美人,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美人,也不是“花榜”上的名妓花魁,而是有独立人格的名媛贵妇和女强人。代表人物,或许当数宋美龄、杨步伟等。

  那时,宋美龄以结婚时的一袭婚纱出尽风头,引发了上海滩的“婚纱热”,虽然彼时她的手腕或政治能力尚未展露,但婚姻中的自主和掌控能力已足够迷人。

  而杨步伟留学日本获医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开设私营的森仁医院,同时宣扬自己“终身不嫁”,哪一件不是把自我推到极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半农给女人造了一个“她”字,“让女人在文字中有了自己的位置。

  奢华时代(1930-1949年)

  这是中国最残酷的战争时代,还奢谈什么美呢 生在乱世,流离颠沛,乡下姑娘恨不得个个脸上都抹上锅底灰,蓬头垢面地逃难去。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上世纪30年代甚至被视为最有“民国范儿”的时代,原因无非是有了上海,有了这个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大都会,中国就还是世界潮流的重要一环。

  当时,上海的摩登,就是中国的摩登;上海的美,就是中国的美;她不仅可以代表中国的最流行元素,也可以代表世界的最时尚力量。南京路上驶过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先施百货可与巴黎老佛爷或牛津大道相媲美,世界顶级名牌的广告牌矗立在上海的百货大楼外,霓虹灯亮得足以晃瞎了眼:在这个地方,连寂寞都会发光。

  一件值得铭记的事是1926年作为中产和流行代表的《良友》画报创刊了。《良友》每期以电影女明星、名媛贵妇等摩登女性作为封面女郎,把“名媛”这个称谓,连同一种新的社会认同和期望的女性形象推销出去。现代商业文明包裹下的中产阶级女性显然成为值得效尤的佼佼者:她们知情识趣,落落大方,注重时尚和生活质量。

  作为这种潮流的呼应,1930年,名媛选举(又被称为“上海小姐”选举)应运而生,入选的名媛身世清白、出身名门,比如当年夺冠的就是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大小姐。

  而当时的中国影坛可以说是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倒影。好莱坞巨星闪烁,星光熠熠,中国的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大明星也成了这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们的明星气质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

  那个时代还有一些真正的名媛,例如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张允和诸姐妹等,她们是出色的沙龙女主人,更是男人爱慕、女人羡慕的对象,是时代的偶像。

  只是,并非有才有貌的名女人都可以是名媛,比如同时代的张爱玲、冰心、丁玲、萧红等人就无法进入大众偶像这个名册,哪怕有姿色有身份也不行。因为众人仰慕的对象关键还须嫁得好。

  当时的审美观由当时中产阶级的眼光决定:如何才算完美女人 父慈子孝夫妻和美生活富足,还要美貌多金和适度的风流。

  禁锢时代(1950-197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着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换上了列宁装。20世纪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当时的中国执政者曾经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号召,号召的结果,就是让大家变得男女穿得一样,长得一样,干得一样。1958年,城市姑娘邢燕子去农村参加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铁姑娘”形象成为那个年代青年的偶像。

  不许在乎容貌和个人感情的时代里,美好的青春干什么用呢 都用来奉献了。

  当时中国拥有工作的女性也许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很多女大学生都自愿不自愿地嫁给了素不相识的工人或农民,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个人志趣;这也被当作时代的美丽形象来歌颂和强化。

  虽然当时也产生过喀秋莎那样健康美丽的偶像(虽然人家是苏联的),可惜很快就被粗糙的形象所替代,中性化、无性化是女人统一的选择。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列宁装、人民装、中山就是当时最时髦的服装。进步女性喜穿列宁装,剪短发、直发梳辫,脚蹬布鞋或上胶的解放鞋。到了“文革”期间,红卫兵装成为最革命的服装,是紧跟潮流的标志,标准配置为: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解放鞋、红袖章、军挎包。

  但爱美之心就像草籽一样,总是能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芽:就算穿着统一的军装,年轻的姑娘也会在军服上翻出一道整洁的白衣领,令人在一片灰绿中眼前一亮;再把裤管缝上几针,突出身体的线条……

  张扬时代(1977-2010年)

  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首先,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悄悄进了村,将人们早已被斗争磨砺得粗糙不堪的心重新软化了,“人靓歌甜”的邓丽君,一时成为了美的最高标准。

  风气开了之后,喇叭裤来了、蛤蟆镜来了、牛仔裤来了。街上的男青年留着长卷发,穿着尖领花格衬衫和奇形怪状的喇叭裤,戴上有商标的蛤蟆眼镜,扛着硕大的三洋录音机,里面放着邓丽君歌曲招摇过市。

  似乎是一个反弹,中国大众的审美马上迎来了一个新阶段:怎么张扬怎么夸张就怎么来。乞丐衫、健美裤、蝙蝠衫、巨大的塑料耳环、满脸红红绿绿的大浓妆,就是城市女青年最美的打扮。不怪中国人艳俗,80年代的世界潮流真的就是那样。那时,中国刚刚和世界时尚接上了榫,看起来都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浮夸时代的偶像也够浮夸,比如刘晓庆,她叉着腰说“我漂亮”、“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的女人。她的张扬有些另类,然而,同时代别的“万人迷”早就销声匿迹了,她一大把年纪仍经常上娱乐版,这种持久足以证明其成功。

  廉价的时尚像浪一样地打过,人们随着崔健《一无所有》了,人们随着王朔“解构崇高”了,上世纪80年代是美的启蒙时代,又是人文精神复归的时代,可启蒙完成后,无所适从的人们,最终只能选择泡在消费主义的沙砾里,把头埋着,死活不肯出来。这时,再谈服饰变化已跟时间流转没有什么关系了,“哈日”、“哈韩”、雅皮、嘻哈、波希米亚、旗袍,什么都在同时流行,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人穿,良家妇女也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穿上大面积暴露的超短裙和吊带衫,施施然去上班。

  到了现在,标准美女意义不大,讲究个性与魅力才是王道。于是乎,“超女”来了,女生男相的李宇春们宣告了超越审美的颠覆性的胜利。当然,李宇春的中性美指向的是优雅、帅气,显然与上世纪70年代的中性化不可同日而语。

  只不过,时代越来越宽容之后,美的下限也不断降低。芙蓉姐姐冒头了,凤姐红了,兽兽火了……虽然她们并不能成为大众偶像,可是大众和媒体提供了种种平台让这样的人能够走红,无疑是对主流审美观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