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有幽默成分吗:清末名医 陈莲舫 治咳用药经验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52:30
清末名医 陈莲舫 治咳用药经验谈2011-01-14 17:25

        著名医家陈莲舫学验俱丰,其治咳师古而不泥,用药颇有特色。今以《莲舫秘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载咳嗽医案为据,浅析如下。

1旋复花调气机,理肺胃,功泽三脏

咳嗽之因,古人云其所重全在肺胃,故有“咳出于肺,嗽出于胃”之说。言其治,刘完素曾说:“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清·《医源》亦说:“总以气之未动者无扰,已动者得平,不碍其气之出入为治咳第一关键。”调理气机实为治咳之首务。陈氏用药始终以此为法则,功具肃肺降胃,豁痰蠲饮的旋复花是其代表用药之一,在咳嗽医案33张完整处方中,用该药有19次之多。旋复花性沉降,味辛咸,辛则能散能横行,故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是一药之功,三脏戴泽,三焦通利矣,实为治咳之要药。陈氏用旋复花,并不完全局限于风寒喘嗽,痰多气壅等症,即或是肝肺不调之干咳少痰,或肺肾亏虚之劳嗽,亦屡屡用之,其运用之广,诚如《本草汇言》所说:“用旋复花,虚实寒热,随证加入,无不应手获效。”为加强宣肺止咳祛痰作用,陈氏还常加用杏仁、川贝、枇杷叶、款冬花之类,如痰多气逆则配用粉蛤壳、苏子等以增化痰降气之力。

2茯苓补脾土,杜痰源,生津利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培土既能抑木,亦可生金,故历代医家治咳都十分注重补脾。茯苓是陈氏补脾的主要用药,也是其治咳嗽用药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临床上因茯苓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金生,兼益肺气而为补脾益肺的常用药之一。然陈氏用茯苓并非专为脾虚而设,从其几乎每次必用来看,其用意似更为深远。《本草纲目》称:“其味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药品化义》言:“盖淡渗则膀胱得养,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是一药之用,津液生,水道调。而咳嗽素有“必挟饮邪”之说,仲景《金匮》即将咳嗽叙于痰饮之下,令于水道一利,则上焦水饮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与此同时,陈氏还常配用消痰利气的橘红,取二陈之意,共达绝痰之源的目的。

3生白芍泻肝体,益脾阴,防变为先

陈氏治咳另一个特点是注意调肝防变。由于肝经病变致咳为患最烈,故陈氏每每告诫要防“失血”、“成肺痈”、“进怯”,其用药突出表现在生白芍的灵活运用上。考古人治咳,鲜有用芍药者,而陈氏应用之广实属少见。除了用于气火上逆,肝脾失调等证外,亦用于“甘温降纳”、“和肺调中”之剂中。探其意,白芍酸寒能泻肝,肝平则脾不为贼邪所干,脾健则每能令子实,故安脾肺。《本草经疏》言其“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制肝补脾”,实寓泻于补之中,泻肝补脾,调肝防变,与咳嗽病机颇合,故用之无疑。

4冬虫夏草补肺肾,己劳嗽,治病求本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此谓咳虽在肺而根实在肾,故辅助肾根,乃治咳治本之法。陈氏每遇“咳嗽延绵”必用冬虫夏草,以益肾养肺,止咳化痰。该药因其温和平补之性,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为治久咳久嗽之要药,特别是对老年之咳喘,用之尤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草对肺炎球菌及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支气管有明显舒张作用,并能加强肾上腺素作用,故有较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另外陈氏还常配用沉香、蛤蚧、白石英等以加强补肾纳气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陈氏对淮牛膝的使用亦颇具匠心之处,除了常配虫草等以加强补益肝肾,“助一身元气”(《景岳全书》)外,亦常用作引经药,以引药下行,如张锡纯所言:“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为引经,……并能引浮越之火下行。”其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的治疗,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外感咳嗽中,最常见的的有风寒、风热、表寒里热三种类型。而表寒里热这种“寒包火”咳嗽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且咳嗽频繁剧烈,常迁延难愈。

  外感中“寒包火”证,常见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发冬春二季。一是素体内有郁热,又复感外来风寒所致,正如《医学心悟》说:“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二是本由外感风寒所致,但表寒未尽而肺热已起,也可形成“寒包火”咳。由于内热较重,又感外寒,其症多壮热咳嗽,口干渴饮,阵阵恶寒,一身作痛。

  对于寒包火的治疗,应以“散表寒、清肺热”为主。恰如《医学心悟》所说:“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肺有火,则风邪易入,治宜解表而清肺火”。临床常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笔者遵名医马有度经验在临床上多选用散表寒的麻黄、清肺热的黄芩这一药对组成复方冶疗咳嗽“寒包火”证。马有度指出:第一要着重一个“宣”字。以麻黄为首,取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黄为治疗风寒咳喘的第一要药,特别是辅以苏叶、防风之后,其散寒宣肺之力更强,三药合用,共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第二突出一个“清”字。以黄芩为首,黄芩主治肺热咳嗽,为清泄肺部火热的第一要药,而辅以鱼腥草和连翘,则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肺气亦清,咳嗽自减,这是治疗“寒包火”咳的第二招。第三体现一个“化”字。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湿除痰,合而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以利肺气宣畅,这是治咳先治痰的原则。第四体现一个“降”字。杏仁、紫苑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三药配合,体现了“降”逆止咳。前三字用药,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后一字用药体现降逆止咳,兼以治标。最后还要以一味甘草,既是调和之药,也是擅长缓急利咽止咳之药,合而共奏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验案:陈×,男,43岁。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受寒即咳喘,近日加重,痰色白而黏夹黄稠,不易咳出,恶寒发热,四肢及背冷,口干渴,舌苔薄而淡黄,脉浮滑数。证属“寒包火”证,当用表里两解法。处方: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黄芩15g,桔梗10g,苏叶10g,甘草5g,连翘10g,蝉蜕6g,知母10g,紫苑10g,苏子10g,射干10g。2剂咳喘稍减,共服6剂痊愈。

寒燥咳嗽
2002年11月8日。冬季余患寒燥干咳,咽痒。余开方如下:
陈皮0.3克,杏仁0.5克,云苓0.5克,甘草0.3克,法半夏0.5克,枳壳0.3克,桔梗0.3克,前胡0.3克,荆芥0.5克。(以上皆为粉剂)。生姜,红枣泡水送服,每日两次,饭后服。二日而愈。
夜咳不止
余看书得一老中医之方用于临床治疗长期夜咳不愈多人,只服三剂无不应验。方如下:
“二陈汤”加当归30克。效验如神也。

症治举例 
       病案1:患者,男,68岁。因“咳嗽5天伴浓痰、咽干2天”于200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6天前因天较热未盖被,次日起微咳嗽,先咳稀痰后2天转浓痰伴咽干,无喘。查体温不高,舌苔薄黄,脉浮数。辨属:风热袭肺引动宿饮;治则:泄肺理嗽,方用越婢汤:麻黄9g,石膏15g,芍药6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3剂愈。(按:此病发于立冬未冷,温热之气外侵肌体,引动宿饮。老年咳嗽,大要宣调脾肾,最忌发散)。 
      病例2:患者,女,73岁。因“咳嗽、发热伴胁痛4天”,于2004年5月7日初诊。病者4天前晨起散步受凉后出现咳嗽、流清涕,身微热胁痛,日轻夜重;病前有饭后饱胀伴失眠。查舌苔薄白,脉之左手浮弦,右手弦滑。辨属:风寒束肺,痰饮食积。治则:散寒理肺消食。方用杏苏散加减:苏叶6g,柴胡6g,青皮6g,白芥6g,桑皮9g,杏仁6g,陈皮8g,半夏6g,山楂10g,枳实6g,每日1剂,水煎,2剂而减。(按:此证候高龄老人较多,因脾胃衰弱,既易生痰饮,又易停食积滞;老人受风寒不可动辄用麻桂,以致大汗亡阳)。 
      病案3:患者,男,60岁。平素有痰嗽本恙。2003年9月18日就诊时诉咳嗽加重2天,并伴自汗、身热、痰多欲呕。查舌苔薄白,舌边光红,脉浮缓。辨属:风痰闭肺引动伏邪咳嗽。治则:疏风解表,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减:桔梗8g,荆芥6g,紫菀6g,白前6g,沙参8g,川贝6g,甘草5g,每日1剂,服5贴症状缓解,脉象平和如常。(按:内伏痰火被风邪引发,且病人久咳有伤津化燥之征兆,故加用沙参,川贝生津润肺以祛痰)。 
     病案4:患者,男,77岁。因皮肤瘙痒症频以中药煎水沐浴而致咳嗽气塞,少痰不易咳出,伴纳呆,便燥结3天,2003年10月27日就诊。查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辨属:燥热伤肺;治则:清肺润燥。方用桑杏汤加减:霜桑叶6g,杏仁8g,玉竹8g,沙参9g,麦冬8g,豆鼓6g,梨皮10g,蔗汁20ml,每日1剂,连服3付痊愈。(按:燥热经皮毛入肌体易使老年人胃津耗竭,致食不甘,不思供肺,加上秋多燥气,渐至老年痰火之象,药故悉用甘寒滋润之法,使胃汁得以供肺,肺得濡润,燥金自宁,咳嗽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