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h游戏:口吃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2:10

一,认识口吃才能根治口吃
   口吃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必然涉及到对心理刺激的体验,以及由此而伴发情绪反应;没有情绪反应的体验不会使心理和躯体发生变化。
   人对事物的评价、情绪和态度不仅会使心理的平衡发生变化,也能使躯体功能活动发生变化。情绪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任何人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躯体方面的机能异常。在情绪激动和发言过急的情形下可以引起发音器官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口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口吃患者则对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作出错误的评价,因而就产生对它的特殊感情,并且这种感情与普通人在喜怒哀乐时所表现的反应有显著不同,这种感情会导致出现更多的口吃现象。这就是促使口吃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口吃患者的病之所在。
   一般地说,口吃患者的心身是健康的,学习和工作都能完成得很好,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现在口吃这一“点”上却坠入了迷雾之中,固执地抱着偏见,导致一叶障目。“迷中是非,是非皆非”,即被口吃“迷”住,他们对待口吃的态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口吃本来可以自愈。我们不是常听到在我们周围有些人自愈了吗?某某人以前口吃,可是未经过任何治疗措施自然地好起来了。而有的人口吃为什么不但没有自愈反而渐渐严重呢?对待口吃的错误心理就是妨碍自然治愈的因素。虽然积累了一些口吃习惯,照理也不难矫治。在我们身上不是有不少不良习惯,稍加控制就一个一个地改正过来了吗?为什么口吃习惯就这么难改呢?这是因为口吃习惯有心理因素这个“好朋友”在支持它,两者结成了“同盟”,切断两者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把口吃习惯孤立起来,口吃习惯就会不攻自破,口吃的症状也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步地减轻减少,若再用言语训练,就更能收效,治愈。
   根据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才是根治口吃病的正确途径,因而病人的心理活动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心病必须用“心药”治,所谓心药就是我们的言词。我国有一句谚语:“话是开心的钥匙”。这里所说的“话”,就是言词。通过言语和文字给病人亲切的关怀,热情的指导,耐心地启发,去打开病人的心灵的大门,解开病人的心理疙瘩,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
   口吃患者对待口吃的病态心理和错误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口吃的错误认识而来的。因而,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进而改变对它的错误心理,才能根治口吃。如若只是运用一些技巧、手段与口吃现象对抗,这种矫正方法虽是必要的,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治标的辅助疗法,就象吃一些止痛片一样,想根治口吃是不大可能的。
   在全面地正确认识口吃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口吃现象中发现和找出它的规律性,并在矫治的实践中应用它们,利用它们,才能最后驯服口吃,才能真正有效地治好口吃病。
   口吃患者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常为此感到苦恼,实际上是自己不了解自己。
   被口吃的现象“迷”住,对自己和自己的口吃失去了判断能力,因而表现在口吃上的一切情感活动都是夸张的,错误的,口吃患者决不能无视自己的情感活动。主观上的体会可以有助于人们建立信念,从而直接导致人们的性格和行为的表现。“入山不见山,出山观山景”。患者必须客观地观察自己,解剖和分析自己,揭开口吃病的病原和发病机制,详细分析那些促发口吃和使口吃固定化的因素和那些阻碍全愈的各种条件。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对口吃已形成的态度以及精神创伤的体验等内心世界,才可以弄清楚造成口吃的复杂发病原因,从而改善对口吃的态度和心情,从紧紧围绕在口吃周围的思想包袱中解放出来,从已经固定的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不是似是而非地,而是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口吃,你心上的疙瘩就会象春回大地后积雪融化似的逐渐解开。
   口吃患者需要通过自身地实践体验来加深理解,然后才能获得“自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地驱散笼罩着的迷雾,好象遮住“视线”的窗户纸被戮开似的,让美丽的阳光照射进来,照进多年忧郁的心灵,心情为之豁然开朗。同时,随着病因症结的解开,逐渐消除口吃的症状。
   口吃患者都清楚地知道,环境对口吃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真正起着作用的与其说是环境本身,不如说是人对环境的态度,以往经验的痕迹作用以及当前的刺激,对于个人的作用起着很大的影响。口吃病是与过去悲痛的,强烈的体验联系着的,而这些体验也只能解释为由于情绪、态度产生的。所以,对自己口吃的不正确态度是心理障碍和症状固定化的源泉,因而重新教育自己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是根治口吃病的必要措施。这个改变只有应用心理疗法才有可能。心理治疗的作用有两个常用的基本方式--暗示与教育(达到再认识)。
   鼓励、安慰、催眠术、口号式的暗示等都不出暗示疗法的范畴,即使所谓有效也不过是一时性的,因为暗示不能改变病人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而是口吃患者大多富于理智的倾向,对事物持批评态度,好穷根究理,容易接受助长不安的暗示,而积极方面的暗示却不易影响他们。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口吃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改变对待口吃的错误态度。
   自己积极地批判自己的错误态度对矫治口吃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好转的一个标志。在我们的口吃矫治班里,常常组织患者开一个“诉苦会”,让他们把多年来积压在内心的苦闷,对任何人甚至对最亲的人也不敢诉说的隐情,都尽情的、无保留地诉说出来。通过倾诉,可使内心的痛苦得到疏泄,缓解心理上的纠葛,使心情舒畅。并且在诉苦的过程中,患者常会自发、主动地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态度进行批判。
   通过自我批判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能改变内在世界的内容。
二,放弃人为的拙策,服从感情的自然
   一开始出现的处于萌芽阶段的心理障碍,本无关大局,但若人为地去勉强压制它和否定它,这种思想矛盾会使心理障碍强化和复杂化起来。口吃患者可以发现,口吃的大量出现,与病者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感情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可见,治疗着眼点应放在解除思想上的矛盾。如何打破思想上的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放弃人为的拙策,服从感情的自然。”
   单纯的对口吃的恐惧和注意不会造成心理上的纠葛。口吃患者的心理障碍是矛盾的。口吃患者都知道,如能不怕和不注意自己的口吃就不大会口吃,因而就努力地迫使自己不要怕,不要注意,结果适得其反越陷越深。
   口吃患者说:“对我来说,心理因素是最难驾驭的,当心理障碍袭来,产生预感口吃的冲动时,我怎么也控制不住,怎样努力也克服不了。”这个患者误以为别人都能自由地驾驭自己的心理活动,想怕就怕,想不怕就不怕。不少身经百战的指战员能够在战场上表现得很勇敢,无畏,他们的所以“不怕”,并不是控制的结果,而是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
   有了口吃而产生怕口吃的心理,这是人们自然的感情,不要人为地去压制和排除它。口吃既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即来之,则安之。想凭着自己的意志去支配感情,犹如逆水行舟。惟有认识到这是当然的事,才是治愈口吃的前提。
   口吃患者们常被口吃所苦恼。每在工作之余,饭前茶后,睡前睡后,在大脑里回旋着的一个观念就是几时才能不口吃,怎样才能不口吃。如何摆脱这种执著的心理纠葛呢?就是服从自然!怎样服从自然呢?当出现“怕口吃”的心理障碍冲动时,不要有想从“怕”的情境中摆脱出来的愿望,断然不要异想天开地下功夫去追求不怕,应听其自然,这就是患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但应该注意的是,患者有意识地下功夫去追求自然,或者努力地采取这种态度也是不对的。因为下功夫追求自然,或努力服从自然其本身就是不服从自然。
   例如,患失眠症的人,带着“怕失眠”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脱衣上床,一上床就在睡眠上下功夫,努力保持平静的呼吸,努力不思不想,强迫自己快些入睡,然而却好久不能睡着;又把平静的呼吸改为深呼吸,并且反复默读数目,但还是睡不着;打开电灯一看表,都深夜两点了,更加焦虑起来,怕失眠的心情加深了,赶快关上灯,使劲地闭上眼睛命令自己:“睡!快睡!”这样翻腾怎睡好觉呢?一般的人是怎样睡觉的呢?到了平常睡觉的时候就脱衣上床,平静地躺着,没有强迫自己入睡的要求,更没有怕睡不着的顾虑,杂念来时就让它自然流动,不鼓励自己去想它,也不努力地不去想它,躺着躺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
   对“服从自然”能有所领会吗?能与你自己的口吃联系起来吗?去体验吧!
三,冲破怕字,大胆说话
   口吃患者都有怕口吃的恐惧不安的心理,怕的程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更是难以理解的。因怕口吃就想办法逃避说话,明明是找自己的传呼电话,却慌说自己不在家;妈妈叫买东西,出去转了一转回家骗妈妈说卖完了;课堂里被老师提问时就装不懂。
   患者宁愿多做一些繁重的劳动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他们对说话极不感兴趣,虽然心里也很羡慕那些说话流利的人,自己很想也能那样流利地说话,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口吃,就好象得了严重的“缄默症”,甚至连张嘴这个动作也不需要了。在他们的头脑里种下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不可能说话流利,因此,在任何时候尽量避免张口说话。
   口吃患者决不是每说话必口吃,他们也有不口吃的时候,例如自己以为只有他一个人时,或者瞬间下意识地忘记还有别人存在的情况下,小声耳语时,身体极度疲惫,发高烧,动手术后,不拘形式地随意说话时,齐声朗读时,模仿别人说话而没有注意到自己有口吃时,读说谐韵或韵律强弱起伏的打油诗和舞台道白时,打着拍子说话时等肌肉极度松弛时,都可以不口吃。这些不口吃的事实证明,口吃患者都具有说话流畅的能力,可是这个能力往往被怕口吃的心情和不可能流畅说话的信念掩盖起来了。
   口吃患者必须重新“发现”自己能流畅说话的能力,等不怕了,心情平静了在说话吗?这是永远等不来的。等到怕压制下去再说话吗?越压越怕,一定在要“说话”的实践中冲破怕字。
   不说话,逃避说话,等不怕了再说话,口吃好了再说话,这些人的口吃是一辈子也好不了的。因此,冲破“怕”大胆说话,这就是矫治口吃的“诀窍”。
   奉劝口吃患者们不能再徘徊于怕口吃而不敢说话,必须采取怕口吃而敢于说话的态度,这个敢于说话的只有在说话实践中才能获得。只凭思想上的想象决不会有真正的勇气。
四,冲破内向倾向的执著
   生来耳朵大,鼻梁高,个子矮等身体的特征是一生固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余地。然而,性格却是心理方面的活动,与固定的躯体特征不同,相当富有变动性。
   人类从一生下来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学、朋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性格都颇为复杂。有时某一性格倾向占优势地位,而在另一环境里,则可能另一种性格倾向占了优势。这就是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变动性。一个好逸恶劳的人,在教育和环境启发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发奋图强起来,但若不继续进行修养,在一定条件下仍然还会变得好逸恶劳。
   有的人青少年时爱好音乐、诗文、绘画,哲学,对政治颇感兴趣,以不挠的精神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到了晚年却变得喜欢过隐遁的田园生活。
   看似懦弱的人,有时却表现出刚毅不屈;平时威势逼人的人,遇事又突然变得意气消沉。人的性格常会随着年龄、时间、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事物而变动。
   口吃患者都具有复杂的性格,表现在口吃上某些不良性格常占有统治地位,应该在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里通过修养,陶冶和锻炼,使各种性格表现和生活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
   口吃患者大多是神经质的内向倾向的人。虽说是内向倾向,也会随着时间和场合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热衷于工作,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跟谈得来的人谈笑时,事情进行得顺利时,心情舒畅时,容易和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反之,遭遇不幸时,宴会上被不相识的人包围时,学生遇上老师,下级在上级面前,容易表现自卑,也容易引起神经质症状,且一旦发生神经质症状以后,就被苦恼压倒,对生活失去兴趣,变得更加内倾。
   内向倾向的特征是,过低地估计自己,对自己的行动缺乏自信,常是小心翼翼,总是畏惧自己的不足之处。
   口吃患者在意志消沉时,常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小世界里与世无争,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只要别人不来干扰自己的小天地,对人也没有什么要求。这就越来越加深自己内向倾向的执著。
   要冲破倾向的执著,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思想朝向广大的外界,不要把自己囚禁于自我中心的个人小圈子里,这就是向外转化。但是只是想向外转化而不行动起来是不行的。活动,积极的活动本身就是向外转化的态度,在活动中精神不得不转向外界,而且注意力向外时活动也会更积极。
   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好的时候,有的人专心研究其没有完成好的原因,有的人则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处境。前者是正确的态度,后者是消极的态度。
   襟怀开阔,视野宽广,多关心别人,少注意自己,冲破自我的小圈子,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不仅用劳动,此劳动必须是从兴趣和理想出发的劳动,而不是任务观点的劳动,而且还要用合理的锻炼和娱乐使自己经常地忙碌着,使自己没有时间想到自己,越是这样越好。
   任何内、外的偏向都不能认为是良好的性格,惟有内、外协调才是健康的心理,精神健康者的性格没有矫激粗刚之处,这种人的心情永远安静和开朗。
五,敢于承认,勇于暴露
   口吃患者最怕人家谈论口吃,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盖自己的口吃。一发生口吃就羞愧难当,一被人讥笑就无地自容。一个患者来信,要求回信时替他保密,用没有口吃字样的信封回信。又有两个患者在火车上坐在一起,一个说去北海出......差,另一个说到北海探、探、探、探亲,下车后两人握手互说再、再、再、再见,分开了。不久又在作者面前“会师”,原来两个人都是来矫正口吃的。口吃怕人知道,矫治口吃也怕人知道。表现在口吃上的这些思想、态度,能不助长恐惧不安心理,进而加重口吃吗?
   爱面子是口吃的好朋友,使口吃强化和加剧。要想消除口吃首先要把口吃的这个同盟--爱面子“争取”过来,把口吃孤立起来。口吃患者们都曾体验过口吃的这条规律,就是越怕口吃越口吃。当你出现怕口吃的心理障碍时,挖一下你的思想,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会这么怕?你究竟怕什么?怕学习受到影响,怕工作受到损失吗?不要再找各种借口欺骗自己了。你怕什么?说穿了无非是怕当场出丑,怕失去面子。所以,若扭转了爱面子的错误思想,怕口吃的心理也就能随着消失。躲躲闪闪,藏藏遮遮是错误态度,它会加深口吃的心理障碍。有的患者说,只要我说话能不口吃,我就不会爱面子了。这种说法不对,因果颠倒了。你的口吃所以逐渐“升级”,不就是这种不必要的错误态度促使的吗?必须在口吃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把爱面子思想去掉,必须理解: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就是口吃病的病根,必须挖掉这个病根。
   最积极的办法是暴露,不是虚伪的而必须是真诚的,把痛苦和自尊都置之度外的态度,使口吃没有藏身之地,赤裸裸地无条件地暴露,漠视一切口吃的不自由和外来打击,有了这样的态度,你立即会感到如释重负,身心都觉得轻快。不过,若企图借此来达到不口吃的目的则是虚假的暴露,这种虚假的暴露本身就是思想矛盾。真正毫无顾虑的态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轻松。
   总之,不要有意去回避问题,更不要给它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要敢于承认,勇于暴露,这样口吃就不会同你过不去了。
六,遇怒制怒,逢急制急
   发怒和急噪容易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患口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引起更多的口吃。
   口吃患者都具有急噪性格,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又快又急,尤其在说话时,恨不得一开口就把所有的话一下子都倾倒出来,这样绝对有害的。不要“急于表达”,应该训练自己从容不迫地说话。发怒也是有害无益的,俗语说:“气大伤身”。任何波动太大的情绪对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虽有少数口吃患者在发怒时,由于转移了对口吃的注意,使说话一时变得流畅,可是,经过一段“潜伏期”,过一些时候,口吃现象会“莫名其妙”地加重起来。一个家长把孩子抱起来放在窗口吓唬他,说要把他摔下去,孩子被吓得大哭大叫,二天后就口吃起来了。还有一个孩子被家长打了一顿,哭着睡着了,几天后出现了口吃。口吃往往是由于过去的感情冲动在某种机缘下发作起来。
   口吃的人们常说,一急就要口吃,并希望能做到急噪也不口吃。还有一个患者,要求给他一个争吵时不口吃的办法。多么无理的要求!连正常人在急噪、发怒的情况都容易出现口吃,何况一个患有口吃病的人。治疗胃肠病,在用药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如若暴饮暴食,睡觉不盖被子等不注意保养,用什么特效药也无济于事。所以问题不是在于怎样做到急噪时不口吃,而是应该不要急噪、发怒。必须进行自我修养:“遇急制急,逢怒制怒”,以减少治疗上的阻力。一句话,一切要服从治疗的要求。
   要自己教育自己,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之情,但对此应有一定控制能力。
   生活要有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减少急噪情绪发作的机会。从家里到单位路上须走30分钟,八点钟上班,七点半从家里出来,路上碰上朋友说两句话,误了一班汽车,就有迟到的可能。把时间卡得这么紧,就容易冒出急噪情绪,若能提早10分钟或一刻钟出门,心情就可平静,行动也可从容。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我们心情安定,不急噪,不慌乱,也能促使我们的心身健康。正确组织起来的个人生活制度可促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个体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七,克服自卑
   患口吃病的人一般都有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见人不敢抬头,更不敢积极地说话。
   自卑心理就是一种劣等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劣等或有缺陷,缺乏自信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自我内省,懦弱,谨慎,不活泼,遇事犹豫踌躇,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不能尽情地欢笑,对人拘束,怕被别人注意。
   这样的人常保持沉默,尽可能避免说话,并不是真的嫌人,不愿与人接触,心里也很想活泼地与人谈笑,因被劣等感抑制,不得不沉默寡言。在小孩面前能说能笑,一遇长辈或生人就会羞怯地拘谨起来。
   电影和戏剧里常常看到一些小丑、低能、特务等反面人物口吃着说话,以此来博得观众一笑。口吃患者也不时遭受别人的尖刻讥笑,因而把口吃与劣等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是一个低能的人,感到气愤和不平。这些外刺激也确实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口吃患者真的都是些低能或无用的人吗?决不,口吃患者大都具有聪明的头脑。他们因口吃的束缚和羞怯,造成悲观、烦闷、恐惧、忧郁的结果,使得思想不能集中,或自暴自弃,有时流入怠惰,明明懂得的问题因口吃说不出来被老师误认为不懂,或者怕口吃引起别人的讥笑就干脆装不懂,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习和工作。虽然如此,绝大多数患者都工作得很出色,学业一般是优秀的,他们除了不擅长说话外,其他如数学、作文等则很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有向上心、进取心,要求进步是一件好事,但是,好强心和好胜心过于强烈的人,什么事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只要有一样事情不如别人,就当作一件大事被它捉住,深感自己劣等,痛苦得不得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之所以超出人情的常态之上,不完全是别人的讥笑,性格的倾向是主要因素。真正劣等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劣等,真正低能的人也不会为自己的低能所苦恼,自叹劣等人的决不是真的劣等,只不过是过分的优越感表现而已。
   你有你的长处,我有我的优点,世界上哪有这样样第一的人!请听听一位患者的体验,他说:“我以前开会发言时,从不敢抬头,几乎看不见前面的人或物,等于闭着眼睛说话,自卑心理很严重,每说起话来口吃很严重。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我有意地看着对方,主动地扫视四周,从容地看看他们的眼睛,这时觉得不那么紧张了,觉得除了有点口吃之外,很多地方并不比你们差嘛!自卑心理减去了不少后,说起话来也觉得轻松得多了。”
   一位患口吃病的某大学的同学,学校发动全五分运动,第一学期结束时,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全五分,他感到得意,我们也确实为他骄傲。可是第二学期结束时,包括他有三个人全五分,从一个人到三个人不是可喜的现象吗?可是这位口吃的大学生却有说不出来的不舒服。这种优越感过强的人,样样要拔尖于人的人,怎么受得了口吃这个“一不如人”呢?实际上,这些人不是自卑心太大,而是自尊心过强了。自尊心稍受到挫伤就使他们感到丢面子,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是相互关联,自尊心越强的人就越有自卑感。这些人需要改造的与其说是自卑心理,不如说是过分的自尊心。应该把口吃与否置之度外,别人讥笑与否置之度外,超越毁誉之心,没有贬褒之念,主动在生活中进行磨练,即可摆脱恐惧、自卑等的苦境。
   由劣等感而来的缺乏信心,决不会一生中永远停留在某一个程度上,在日常生活中每经过一个经历就会增加一些自信,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自卑心理通常会逐渐地减少。这种心境的发展与人们的境遇有很大关系,处在须要勇气的境遇时,就能在这个境遇中培养出勇气,一次突破后自卑感会随之大减,终于进入洒脱的境地。一位来接受矫治的轻度患者说,他本来口吃得相当严重,一年多以前主动要求做采购员,开始领导不大放心,认为你说话结结巴巴地怎么能做采购工作?他却说正因为口吃才要求做采购工作。结果,东出差,西采购,经过一年多锻炼,口吃大为减轻,越来越能胜任采购工作了。患者们,不可与世隔绝地磨练心身,要勇敢地走向生活,忍着羞怯和自卑的心情冲向生活,在生活中去磨练和体验吧!
八,注意力朝向目的物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环境常常吸引着我们,我们也必须经常注意外界环境的目的物,才能使自己的行动适应环境。口吃患者总是注意着说话本身,失去了内外的平衡和失调,使心情陷入混乱而致口吃。
   人们的本能,作惯了的事,象吃饭、走路、写字等等,并不觉得需要用多大的努力。搬运较重的东西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我们日常生活,只有在注意和努力调节得适度的时候,行为才能适应外界环境。吃饭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怎样使用筷子,也不需要任何努力。下班回家时,往往走到家门口才发觉已经到家了,几乎不注意自己的两条腿是怎样走路的。
   劈木材时,看着木材的一点下斧,怎能劈到“虽不中不远矣”的地方,倘若注意手的动作怎样下斧,就会远离目的点,下斧也没有力量。
   说话本来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和努力。正常人说话时,注意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内容,观察着对方的姿态和表情,并不注意自己说话动作本身。口吃的人就不是这样,觉得别人的眼睛象一盏盏探照灯似的向自己逼射,吓得不敢正视,准备好了的说话内容打乱了,几乎全部注意力倾注于怎样把话说好,怎样能不口吃,并用尽力气说话,这样说话能不口吃吗?
   象篮球运动员接球和足球运动员踢球那样,只注意目的物--球。假如接球时注意两只手怎样去接,踢球时注意脚的动作,试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说话时不要注意说话本身,把注意力朝向目的物去吧!
九,健康心理
   怎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信念强的人是心理健康的吗?精神病患者或偏执的心理变态者信念特强。这些人基于他们自己的信念,不能客观地观察自己,对事物缺乏正确批判,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病态的体验,坚持自己的病态信念,当然不能算是健康心理。没有一定的信念,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不能说是健康的心理。神经质的人若不陶冶其性格,可能陷入这种倾向。
   世人都以为没有苦恼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其实不然,白痴和患精神病的人,情感反应迟钝,没有苦恼和烦闷,漠然地象植物似的过日子,没有好奇之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发生地震和火灾也泰然处之,这种缺乏感情的心理是病态的。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会有向上进取之心。心理健康的人在向上进取的途中常碰到种种障碍和事与愿违之时,有些痛苦是正常现象,可是这些人能忍受痛苦仍然知难而进。所以说没有苦恼,烦闷的人决不能说明这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凡被某种固定的错误观念捉住的人都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口吃的人就是这样,执著于自己的口吃现象,引起心理紧张,久而导致口吃现象固定下来。
   一些固执的口吃患者,不管怎样指出他们表现在口吃上的错误感情和态度,也不能使他们改变起来。他们容易被固定观念捉住,总是以不安的心情眺望自己的口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是扩大自己口吃的缺点,并被它捉住不放。
   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绝大多数口吃患者的病在“心”上,而不在“嘴”上。通过发音法的言语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口吃现象固然是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消除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要坚定地去消除这些因素,大胆地去改变和消除这些促发因素。
   下面介绍一封治愈后的患者来信:
   “......
   口吃病人在讲话时心里总好象有什么事儿坠着似的。反省一下心里的这些事不外乎是:
   1,讲话上是一件不可能不发生口吃的事--对说话没有信心。
   2,讲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对说话过于在乎。
   3,讲话是一件会使自己处于难堪境地的事--对说话缺乏兴趣。
   由于心里揣着这些“事儿”,口吃病人感到讲话很难熬,至少是很难受,但又必须硬着头皮讲下去。这样,口吃病人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拘谨被动的状态下讲话,这时,他当然会表现出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匹配的讲话方式--结结巴巴。
   如果给一个正常人的心里也揣上这些“事儿”,他们也一定会处在口吃病人那种特有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在讲话时的行为也一定会象口吃病人所表现的那样。我不就是这样的一个正常人吗?原来如此!
   将口吃置之度外,心情就会坦然。讲话就主动和轻松,因为心里没有“事儿”坠在那里。”
   由此可见,态度一变,心理揣着那些“事儿”没有了,心情坦然,说话自然而然就会轻松起来。
十,不如意事常八九
   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口吃患者常常作出自己欺骗自己的事。在别人看来,说话有点口吃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本人却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认为得什么病都可以,惟有口吃病不堪忍受,常常自恨自叹地说:“世界上没有比我更痛苦的人了”。
   我特别痛苦,我最痛苦,实际上就是自我中心的特征。哑巴不能说话干脆不说也就算了,口吃的人能说却不能流畅地说出来,岂不比哑巴还痛苦?近视眼比瞎眼还痛苦吗?跛脚比瘫子还痛苦吗?多么荒唐可笑!异病不相怜是常见的,甲病患者觉得乙病的心理可笑,乙病认为丙病没有什么,而丙病又不能理解丁病的心情。牙痛时觉得牙痛最难受,头痛时又觉得头痛最痛苦。口吃患者往往同病也不能相怜,重度口吃的人认为你们的口吃那么轻有什么痛苦,轻症的人借口自己的工作特殊,需要大量说话,所以比别人特别痛苦。而中度的人则说,若能象轻度的人那样,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若象重症的人那样就装个哑巴算了,象我这样不轻不重的半吊子最痛苦了。
   星期天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的游客们无忧无虑地散步、谈心、游戏、唱歌,不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那么愉快,都那么幸福,自思自叹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痛苦的人。这种多愁善感的情调足可以与林黛玉相比。家家有难事,人人都有他自己的烦恼,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烦恼,世界上能有一点烦恼也没有的人吗?除非是刚生下来的婴儿和白痴。有些人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烦恼,这些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只不过是忍受着烦恼,看穿了烦恼,不去抑制烦恼,没有心理上的纠葛而已。
   常听口吃的人说,若能不口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其实不然,不过是口吃的烦恼掩盖着其他的烦恼而已,当口吃好了以后,其他的烦恼就会一个一个地显现出来。当一个重大事情引起更大的忧虑烦恼时,也会冲淡口吃的烦恼。曾见一个一场大病把口吃“病”好了的病例。面临关系到生与死的大事,就会把口吃置之度外,口吃的烦恼让位了,绷紧了的那根口吃弦松下来,说话也就跟着轻松了。襟怀开阔,视野宽广,不拘禁于自我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即使发生了口吃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被它捉住,执著起来。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求全欲过强的神经质者,有一点口吃就受不了,惊惶失措,感到不愉快。不论是对口吃本身,还是因口吃而感到不愉快的思想感情,都非常嫌恶,去排斥它,总是努力地使自己不要口吃,不要发生这样的思想,因而就产生思想上的纠葛。
   正常人偶然口吃了并不苦恼,口吃患者则痛苦不堪,这是性格倾向和情绪反应的不同之故,也就是患口吃病的病根所在。痛苦的心情往往使口吃症状每况愈下。问一问自己,为什么痛苦?就这么一点口吃值得痛苦到这种程度吗?每天用很多的时间去考虑口吃,用很大精力去对付口吃,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吗?自知了就能自觉和主动,当把问题看穿想透后,思想和感情自然会得到调整。
   在生活里不可能每件事都称心如意的,君不见诗人陆游有一名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十一,说话心平气和
   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情是使治疗产生作用的基础。
   平静的心情不是一抓就能来的,努力地酝酿和追求平静更是不明智。口吃患者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每当说话时就拼命地暗示自己不要怕,努力地迫使自己平静下来。结果会怎样呢?不是更加恐惧不安吗?怎样才能保持心情平静呢?一是要服从感情的自然,情绪波动时不要强行压制,任其自然。二是找出不平静的原因,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情绪波动,以调整对事物的情绪和态度。另外还要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
   口吃患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其他因素在大脑里压倒优势时,口吃往往不表现出来,而当这些因素消失后,处在日常的情况下,口吃就以它原有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因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口吃的心理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方法虽不是直接地改变病人对口吃的情绪和性格的态度,但是它能使病人脱离其病理体验,增加生活中的兴趣,建立起新的联系。
   我们常给患者创造一些人多的环境,让他们上去讲话。他们刚上去时心理非常紧张不安,可是上去以后,几句话说下来就能逐渐地平静下来。可见,生活中的活动才是改变心情的主要途径。读书,电影,音乐,劳动,文娱,旅游,走亲访友等都是吸引患者注意力和兴趣的有益活动形式。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吟诵一些优美的诗词,可以使心情安静和舒畅,从而把思想引到健康,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口吃症状。
十二,增强抵抗力
   一般人常缺乏对口吃患者的同情,对接受治疗的口吃患者常不给予支持和合作,并且挑剔得很厉害。甚至有个别人还故意进行嘲笑。总之,一般人对口吃病和口吃病患者的态度是很不公平的。
   如对要接受治疗的患者说什么:“口吃能治好吗?!决治不好的,别痴心妄想了”,“还不如把治疗费拿出来吃一顿”......百般地进行阻挠。对那些已有了明显好转的人,不去鼓励他们已好的一面,而是讥笑、斥责没好的一面,说:“告诉你好不了,偏不相信,不是还口吃吗?”对已经好了的人,则竭尽全力地注意寻找他们的口吃。一旦发现他们的口吃,那就如获至宝似的挖苦说:“你不是说好了吗?好了怎么还有口吃?”等等。
   正常人相互间谁也不会注意谁有否发生了口吃,对一个接受矫正治疗的口吃患者,关心地或者好奇地观察注意一下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达到这样挑剔、非难的程度实在叫人不能原谅。
   对于掌握发音法后的口吃患者说话时也往往会听到一些尖刻的言语,如:“你怎么说话变了,慢吞吞地象个大首长”;“你说话怎么没有力气,没吃饱吧!生毛病啦!”......好象这些人愿意听别人口吃,对别人的口吃特别感兴趣似的惹出他们这么多闲话。
   当然,有些人的不公平态度并不是恶意的,但对口吃患者来说也是一个消极因素。这些人把矫治口吃误以为口才训练,以为经过矫治就应该具有正常人以上的说话能力,不达到这个水平就不能使他们“满意”。“你怎么还有口吃?”“你矫治过口吃怎么说话还不如我呢?”好象经过矫治的人就绝对不应该再有一个字口吃,好象经过治疗的人就应该比任何人说话都要好才行。
   还有一些人的不公平态度确实是处于善意和关心。有位口吃的青年,口吃矫治好了以后,妈妈老是不停地在他耳边叮咛:“要注意呀!自己要当心些,别再口吃了。”这种善意的关心往往反而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个青年被妈妈絮叨烦了,就向妈妈解释说:“注意什么!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我以前不就是因注意而成了一个结巴子的吗?口吃就让它口吃好了,有点口吃算得了什么!你们不是有时也口吃吗?为什么一定不准我口吃!”
   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几乎每个接受矫治的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合理地对待口吃和口吃患者似乎还不太可能,但是,患者自己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口吃。
   客观环境的这种压力是经常会出现的,重要的是增强自己思想上的抵抗力,顶住这条线,任凭别人说长道短,我自巍然不动。只要认准方向,那就照马克思引用但丁在《神曲》中的话去作:“你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十三,全愈
   怎样才算口吃病全愈了呢?
   有人说口吃没有了就是口吃病好了。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人人都可能有口吃现象,但决不能说人人都患了口吃病。矫治口吃只能矫治到和正常人一样允许自己有点口吃,如不改变这种错误看法,将被口吃永远折腾自己。
   口吃现象减少到和正常人差不多就可以算好了吧!是的,也只能矫治到这个程度。但口吃患者都有求全欲望和不能接受事物自然规律这一种性格倾向,少了还想少,甚至到完全不口吃了还不放心,还要追求永远不口吃。他们不论减少到什么程度,总是认为自己还有口吃,还是一个口吃的人,始终不敢在胜利面前果断地摘掉自己给自己戴上的这顶口吃“帽子”。他们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理由:就是心情一激动还会发生口吃。心情激动时任何人不是都可能发生口吃吗?这怎么能算“病”呢?激动时会表现出很多生理现象,如心跳加快、呼吸失调、面色改变、手足发抖、发生口吃等,这不能说是患口吃病了,其实,这都是激动引起的正常反应的结果。
   有一个患者,自称已好了百分之九十五,每天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把残余的百分之五矫治好誓不罢休。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口吃现象仍不见进一步好转,原地踏步地停留在所谓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水平上,心情焦虑起来,怎么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不口吃呢?每发生一次口吃就引起很大的不安。于是,怕口吃的心理抬头了,安全线冲跨了,在这种心情影响下,口吃现象反而会越来越多,直到全线崩溃。这个患者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五实际上已经达到正常人的程度,所谓的百分之五的口吃残余,已经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徒劳地与之对抗当然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了。
   我们认为口吃的全愈,不能以口吃现象的多少和有无,而是决定于导致口吃的心理因素是否消失。掌握发音法是必要的手段,它能使口吃现象逐渐地减轻和减少,但是不管减少到什么程度,即使自己认为完全消失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认为永远不口吃了。每说话就怕发生口吃,偶然一口吃就为之痛苦焦虑,这样的人口吃再少也不能认为口吃病好了。
   口吃是由主观认识导致心理障碍而造成的疾病,因而主观上的态度如何,具有重大意义。一个口吃患者说:“我现在可以说完全好了,也可以说基本上好了。对自己来说是完全好了,对我周围的人来说是基本上好了。”这个人的口吃病实际上是没有完全好,真正好了的人是不会计较别人说长道短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当他发生口吃时,别人怎么说他是一个“结巴子”,他也不会为此固执地烦恼和苦闷。
   有的口吃患者说:“我的思想彻底解放了,可是思想解放了怎么还有口吃呢?”这个人的思想是真的解放了吗?思想解放了的人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抱着“思想解放了就会不口吃了的愿望,这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真正思想解放的人,就会象正常人那样不去理会自己有没有口吃。
   有位口吃患者说:“我的口吃病已完全好了。”为了考验他,就请其他一些口吃患者给他“鉴定”一下,而他立即阻止大家,说:“我不须要别人的鉴定,我的这项口吃帽子当初未经别人批准是我自己戴上去的,现在口吃病好了,我要把它摘下来也不须要任何人的批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真正的全愈。
   还有的口吃患者说:“我现在已完全能不口吃地说话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握和信心不口吃了。”我们对他说:“你的口吃病还没有完全好。”他听了这句话吃惊地说:“完全不口吃了还不能算好,怎样才算好呢?”我们叫他在生活里再体验一段时间。几天以后他说:“我现在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个字也不口吃了,几天来,我也偶然发生了口吃,不过,我已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就毫不在意,一点也没有以前那种怕口吃和难为情的想法,即使再多发生一些口吃,自信自己的心情也决不会波动的。”我们说:“思想境界比以前提高了,但还不能算完全好了,思想境界要再进一步升华。”几天以后,他说:“正常人不存在不口吃的信心,正常人不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有没有口吃,也不教育自己发生了口吃不必介意,这才是对口吃的健康心理。我现在已抱着正确的态度对待口吃,无所谓口吃不口吃,一切随它去吧!为了这么点无足轻重的口吃,痛苦了这么多年,折腾了这么多年,想想真觉得冤枉,可笑,自作自受!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去了。今后我将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怎样更有意义地度过我的一生,怎样发出我的光和热,怎样为四化贡献自己的青春。”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口吃哪有治不好之理?!这位患者的口吃病至此才算是完全好了。我们祝贺他的治疗成功,并祝愿他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