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皇98东丈出招:现代文阅读复习方略(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3:05

十一、记叙的要素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阅读时,既要注意它们的出现位置,又要明确它们的发展、照应和变化,还要认清重点要素,把握运用规律,从而理清行文脉络,通晓其间的联系和作用。

记叙要素知识,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方面。

1.明确要素位置。

一篇记叙文或一段叙述性文字,难免要涉及要素方面的内容。要素的运用位置,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六要素之中,除了“原因”和“结果”而外,一般出现在开头或开头部分。但是,就具体某一个要素来看,排列次序又是不相同的,或“时间”在前,或“地点”在前,或“人物”领先,或“事件”打头;有时只适用一两个要素,不一定要全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位置的规律性意义,有利于应试答案的准确性。例如鲁迅的《故乡》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这里,就先后涉及人物“我”、地点“故乡”、时间“严寒”“20余年”、事件“回故乡”等四个基本要素,“人物”在前,用于文首,文字简短,内容平实,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而“结果”的位置,往往用于文末或段末,这是与事情发展的规律相一致的。但运用倒叙时,“结果”又往往在开头。至于“原因”,往往要贯通全文,与事情发展经过密切相关,有的由许许多多的小原因构成,需要概括方可总结出来。可见,明确了要素知识的一般性位置特点,对于应试是极为有利的,甚至可以加快答题速度。

2.注意要素发展。

要素在开头出现以后,并不是就此交代完就了事,实际上,它在文中或段中还要向下发展。也就是说,它要沿着开头提出的相关要素内容,不断向纵深延进,一方面形成照应,前有交代,后有点及;另一方面,也会有所变化,不可能仅用开头那几个要素,也不是文首某些要素的简单重复,如开头出现了“上午”,后面出现的“中午”,就是一种时间上的发展照应。阅读时,不仅要抓住开头提出的那些要素,还要善于弄清要素的发展脉络。具体实施是分门别类,依类梳理,将所有的“时间”概念放在一起,所有的“地点”词语归为一类。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要素内容的丢失,也能够使散落的知识明晰化。有的阅读材料只截取文章的某些段落,要素知识比较模糊,采用分类梳理的方法,可以避免顾此失彼情况的发生。例如,《故乡》的第五段开头:“第二日清早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这句话就涉及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它们分别呼应了文首的“严寒”、“故乡”和“我”,除人物“我”而外,另两个要素都有所变化,变得更具体了。

3.抓住重点要素。

无论是某个语段还是某篇短章,运用要素时总会以一两个为重点,余者为次,这是根据文章的写作重点来确定的,如果以记事为主,那么“事件”就是主要的;如果以写人为主,那么“人物”就是主要的;再就是“原因、经过”比较重要,因为它往往涉及全篇;如果是时间性极强、情节极为紧张的记叙文,甚至几分几秒都不能有讹错,“时间”又常常是重点。这要根据文段的实际内容来定。命题时,这种重点要素往往会出现在阅读试题之中;阅读时,就要抓住这一重点要素。例如《七根火柴》一文,它既是一篇记叙文,又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当然要以主要人物无名战士和重要人物卢进勇为重点,如果以这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些段落为阅读材料,并测试要素方面的知识,“人物”类试题是不可不拟的,阅读时,抓住“人物”这个要素,也就抓住了阅读和应试的重点。

4.分析要素作用。

要素在文章或段落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要结合具体内容和情境来分析,而且,要素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要素的意义。这种试题在近几年来的阅读命题中时有出现,在我们阅读答题时,要抓住要素的一般性作用,如“时间”,是为了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地点”,是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可根据写作意图和写作重点来确定其作用,如果以前者为主,事件就是为突出人物服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如果以后者为主,人物则对事件产生了积极推进的作用。至于“结果”,又往往是为了释除悬念;而“原因经过”,则是为使文章更为充实可信。例如,《背影》中有这么一句:“我与父亲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涉及“时间”和“人物”两个要素,而重点又是后者,如果要分析表达作用,实际上就是分析对人物塑造所产生的意义,不难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可见,应试这种试题,主观题多,要通过分析才能明确。

十二、顺叙、倒叙、插叙是记叙文三大基本叙述方法,对于它们的判断、理解和分析,要依据其本身的知识规律,要掌握它们各自固有的特点和标志,明确其间的关系和联系。

1.明确叙述方法的特点。

叙述方法就是记叙的顺序,从时间先后来分,有顺叙、倒叙、插叙之分。

顺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种文章,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时间先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读起来首尾分明,脉络清楚,常用于两种内容,一是有时间先后的,如从早晨到上午到下午到夜晚,从过去到现在,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到当代;二是有事情或事物发展进程的,如一棵小树的出土、生长、长高以至参天大树。这种方法与人们的认知顺序相吻合,阅读时,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进行叙述。它不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全部倒过来写,那是无法行文的。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注意,使行文波澜起伏,激发阅读兴趣。如先写今天,后写昨天,先是胜利,后是取得胜利的经过。海伦·凯勃的《我的老师》,就采用了这种倒叙的写法,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1887年3月3日。”为什么“最重要”呢?造成了悬念,于是正文就具体回忆这一天的重要经过及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意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顺叙的内容,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插叙完了,仍按原线索叙述下去,插叙的运用频率可以是某一处,也可以多处运用,可以整段性的插入,也可以是一两句话的精短嵌用,这种叙述方法最为灵活。例如《背影》的最后一段中父亲的来信就是插叙,《驿路梨花》中关于房子的来历的文字就是插叙。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扩大作品容量,增加行文时空跨度,使主题更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认识了三种叙述方法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我们阅读材料应试答题,是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意义的。

2.分析其间关联。

这三种叙述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的、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作用、彼此关联的。一般说来,单用某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并不多。就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实际来看,其间的关联不外乎这样几种:

一是插叙为顺叙服务。因为插叙在文中的地位,往往属于顺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文字来说,一般也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上也只为顺叙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个情节服务。例如《背影》中父亲的那封来信,不就是为作者思念父亲的感情服务的吗?没有这封信的插叙,他的感情的表达,他的流泪的表情,都不会来得这么自然可信。

二是顺叙为倒叙服务。只要是运用了倒叙的文章,那就一定会用到顺叙,无“顺”也就不存在“倒”,我们不能因为顺叙的篇幅长而就认为它是主要的,实际上,倒叙的文字虽较短,但它是叙述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主题所在,是事情的结果,顺叙的过程和原因是为了说明它。

阅读时,弄清了三种叙述方法的这种关联,不仅对于我们认识叙述方法有好处,还会加深我们对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阅读应试的准确性。

3.注意显示标志。

这三种叙述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语言标志的。这种标志有一定的运用规律,比如一般出现在过渡的地方,起上下衔接的作用;再如有一两个词语或句子作牵引,使多种叙述方法之间联系起来,天衣无缝,没有脱节裂痕;还如标志词语都与作者的情感有关,有一定的动词或感情色彩较浓的形容词出现,因为在方法之间的联结处,在时空上往往是两个岁月、两片天地,需要作者的主观意识作用才能将二者联系起来。三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不同,其标志词语也就不一样。

顺叙是:①时间标志 :下午 →天色晚了 →天黑了 →满天都是星光 →半夜里 →黎明的时候 →下午两点多钟。②事情发展标志(以《最后一课》为例):早晨上学 →走过村公所 →赶到小院子里 →走进教室……。

倒叙是:①时间式: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②领起式: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③情感式:那是多么难忘的一课啊!

插叙是:①远指式:那天;②时间式:就在昨天;③情节式:这件事情是这样的;④场点式:这里曾经有过战斗;⑤人物式:陌生人原来是他;⑥原因式:原因是这样的。

阅读时,抓住了这些标志,会有助于我们对三种叙述文字的分界,进而降低答题难度。

十三、描写手法种类甚多,涉及范围很广,既可相对独立,亦可互相包容,还可同时交织,运用频率高,综合性强,它们直接作用于人事物景。有了这些认识,了解了这些特点,阅读时才能应付自如。

1.认识描写手法的种类。

描写是记叙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它们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主要是外在特点的展示,包括面部、头发、身材、衣着等等,一般不全面描写,只抓住某一两处最具特征的地方进行细致刻画,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种特征性文字。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对话和独白都可以叫做语言描写,但独白不可以叫做“对话”,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语言描写的主要意思和感情倾向,因为它与人物性格品质关系密切。行动描写又叫动作描写,由人物自己的举止构成,有承接有并列,要注意其间的关系,并跟踪阅读,弄清其动作特点。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心态的揣摩,一般由“我”的面貌出现,用第三人称也可以写心理,但那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需要,这种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内在特征。

除了以上四种描写之外,还有场面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表情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概念,下面结合描写之间的联系进行适当解读。

2.明确描写手法的联系。

描写手法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是由描写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时,要弄清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还要注意描写名称,名称范围之间的区别,使大脑里有一个描写知识的清晰的网络,才能在阅读应试时立于不败之地。值得明确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联系:

一是场面描写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联系。场面描写中往往具有这四种描写,它们几乎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因为场面描写具有综合性,它可以包容这四种描写。

二是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的联系。细节描写大多属于动作描写,少数如形象细节、物件细节不在此类,最具体细致的动作描写,也可以叫做细节描写,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爬上月台的动作,就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

三是表情描写与外貌描写的联系。表情描写必须是在脸部,有时还要变化,如笑的变化,肌肉的变化,而外貌描写则可以布及全身,二者密切相关,但前者内容和范围要小于后者,如贾雨村的“笑”,只能说是表情描写,因为它不涉及人物的肖像,如果表情变化涉及到面部特征的变化,那就既可以叫做外貌描写,也可以名为表情描写。

还有心理活动促使着人物动作的变化,一边说话一边做着某件事情,心里变化改变了面部表情等,描写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广泛而密切的。阅读应试时,一方面要明确这种一般性联系,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名称之间的差异,并力图做出准确答案。

3.分析描写手法的作用。

描写手法的作用,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规律,以不变应万变,阅读应试就会减少甚至避免失误。不同的描写所产生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外貌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一面》中对鲁迅“头发”和“瘦”的外貌描写,就表现了人物的坚强斗争性格,突出了他为革命操劳过度的奉献精神。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的一句话:“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

动作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例如《狼》中屠户杀狼的动作,来得那么突然果断,突出了他的勇敢和坚决的特点。

心理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刻画,更具有这种意义,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去看织衣时的心理:“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这就揭示了皇帝内心虚伪恐慌的特点。

还有环境描写对人物具有衬托作用,不再赘述。

十四、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绘制景象,剪裁上都有讲究,不会平分秋色,更不会避重就轻。阅读时,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及其间的联系,抓住材料的重点,善于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义,体会它对主题或人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注意详略位置。

为了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作者在记人叙事、绘景状物时定然会做到有详有略,详略有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写记叙文是这样,我们在进行记叙文阅读应试时也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文字,详略的安排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先略后详。就是先简略记叙与重点有关的一些人或事、景或物,至于材料中记叙或描写对象的多少,一般没有严格限定,但篇幅必须简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详写,浓墨重彩,尽情泼墨,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这后者,对其进行认真的反复的赏读。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前五件是点到为止,有的仅用一句话,而后两件“排除纠纷”和“梦中寻师”则占去了一大半文字,阅读时,必须有明确的认知。

二是先详后略。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运用位置正好相反,就是先对人事物进行重点叙述,情节具体,人物鲜明,绘景细致。然后,再简略交代或介绍一下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一些细枝末节,从而形成详略之势,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详写的部分。例如《社戏》中,作者在写“看戏”这一情节时,对台上唱戏的情景写得很多,很细致,用了四个段落,达800多字,而后面写离开时仅用一段百把字,详略的悬殊是很大的。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前者。

三是先略后详再略。就是先简略交代一些情况,以作引渡或铺垫,再详写重点,最后仍简略写一些与重点有关的内容,以作适当的补充或说明,重点部分可以是某件事情的主干,或者是某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是几件事情或几个人物中的重点人或事。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前面的初审和后面的终审都写得极为简略,而中间的密室谋划则写得极为详尽,如果在阅读时抓住了这一重点,主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2.明确详略关系。

记叙的详与略关系是很密切的,没有“详”也就无所谓“略”,没有“略”也就不存在“详”,二者之间的关系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主次关系。详写的是主要的,略写的是次要的,倒如《一面》中,作者与鲁迅的一次见面是主要的,因而构成文章的主体;一面之后的内容写得十分简略,因为它是次要的,是主体的发展。

二是因果关系。详写的内容是因,略写的内容是果。果可以出现在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末尾,因是文章的主体,例如《背影》,开头写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是果, 为什么难忘,是因,是文章的主体,则写得很详。

三是具体与概括的关系。详写的内容十分具体,无论写入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写得极为细致详尽;略写的内容比较概括,以虚为主,泛泛而文,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开头两句就是概括叙述,十分简略;然后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进行具体叙述,是详写。

四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详写的是文章的主干,略写的是文章的枝叶,主干粗壮,内容丰富,故而用详写;枝叶只作辅助材料,略写即可。例如《最后一课》中课堂上的情景是主干,课堂之外的内容是枝叶,如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就是枝叶,因而只作简略交代。

除以上而外还有衬托(略)与被衬托(详)、铺垫(略)与被铺垫(详)、主体(详)与补充(略)等方面的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明确了详略之间的这些关系,对于我们阅读应试详略方面的试题,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分析详略意义

文章或语段为什么存在详略问题,这既是作者的写作需要,也符合客观实情,就事情发展来说,不是每个阶段都同等重要,就人的成长及其一生来说,也不是每个时期都同样辉煌,详略的总体意义就在这里,其具体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主题服务,使文章的主题更充实更突出更全面。详写的部分往往是主题的集中体现,抓住这种内容,也就抓住了材料的重点,但略写的部分又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主题的突出和全面都会受到直接影响。

二是为人物服务,使人物更丰满更鲜明更可信。详写的部分往往是人物的主要特征,略写的部分又是对人物的主要特征作衬托的,如果没有它,人物的丰满和鲜明程度都会有所暗淡,可信度也就不那么强了。

还有为记事、为感情服务的,等等。明确了详略的这种意义,对于我们分析主题和人物,都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十五、线索是记叙文中组织和串连材料的纽带,有多线有单线,有明线有暗线,要明确线索的特点,理清线索的种类,分析线索的作用,了解线索与顺序及结构的关联,顺藤摸瓜,依线触珠,进而把握全文。

1.理清线索种类。

记叙文所写的一切材料,都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根据文章记叙的内容不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①以“物”为线索,如(略);②以“事”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卖蟹》中的“卖蟹”等;③以“人”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中的“我”;④以“时间”为线索,如《驿路梨花》;⑤以“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中的变化之情,《春》中的赞美之情;⑥以“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中的“背影”;⑦以“地点”为线索,如文言文《三峡》;⑧以“景物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⑨以“行迹”为线索,如《散步》。与此同时,还有明线与暗线交织发展,如《藤野先生》中,就有一明(回忆藤野)一暗(爱国)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弄清了线索的这些种类及运用情况,对于我们的阅读应试是极有好处的。

2.明确线索特点。

线索的特点具有这样“三性”:一是连贯性。就是线索在文中的运用,要上下连接,前后贯通,不脱节,不跳跃,形成很严密的联系,它在文中处处都有显示,既由它引起人事,又由它串起全文。二是始终性。就是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自始至终,连起全文,一贯到底,也就是说,线索的运用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不能有始无终,也不能有终无始,例如《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开头首句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末句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中间各段也或明或暗地处处可见赞美之情,这样的线索运用就是十分明显了。三是变化性。线索并非就是一条直线,而是变化的,灵活的,甚至还有曲折,可以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例如《荔枝蜜》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其过程是:不大喜欢 →不大舒服 →想去看看 →不禁一颤 →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明确线索的这些特点,有助于阅读试题的快速解答。

3.分析线索作用。

线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主题的作用,可以使之更充实更集中,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连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了。二是对人物的作用,可以使之更丰满更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连,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例连贯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鲜明的,例如《孔乙己》中如果没有线索人物“我”的见证和贯穿,孔乙己的各方面事情就难以拿到一起来,孔乙己的形象还这样突出吗?三是对结构的作用,可以使之更缜密更严谨,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可以使文章形成整体,例如《白杨礼赞》一文,如果没有“赞美”这条抒情线索的作用,文章的结构也就可想而知了。四是对顺序的作用,可以使之更明朗更清晰,有的记叙文,线索与顺序常常是吻合一致的,有的还会合体,以时间和事情为线索的文章多属于这种情况,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二者齐头并进,同步发展,互相作用,形成文脉,产生了很好的行文效果。可见,线索在文中产生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种知识的运用规律,就会给阅读应试准确答题,带来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