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娇和骄傲的区别: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社会(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18:53

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社会(下)


http://www.hnby.com.cn 大河文摘报 22 欧风美雨 2005年04月21日

    ■富孩子害孩子在美国和英国,许多富翁越来越认识到,坐拥万贯家财不一定就是好事,让年轻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有可能将他们推向堕落的深渊。
  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为富豪的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表示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绝大部分乃至全部捐给慈善事业。
  美国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在他约185亿美元的财产净值中,他只给孩子们每人留1000万美元,剩下的将悉数捐给慈善事业。美国第二大富
  豪、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沃伦·巴菲特已经放言,他的子女将很难得到他的巨额财产,子女们如果能得到他的一个子儿,那就算他们走运。巴菲特曾经说过:“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目中的公平观念。”
  68岁的住宅建筑装饰材料公司董事长伯纳德·马库斯也认为,“遗产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可怕的负担”。他说:“如果我的孩子想成为富翁,他们必须靠自己努力。”他计划把自己的8.5亿美元的股份差不多全部留给支持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马库斯基金会。
  英国一位房地产商彼特·得萨瓦里也宣布,他死后,他的孩子们不能分享他价值2400万英镑的财产。他出此言后,多次将巨额财产拿出来,兴办了数百家公共图书馆。目前在美英国家,即使一些还称不上百万、亿万富翁的企业界人士,也情愿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而不是留给子孙。
  这些商人认为,他们有回馈社会的义务,而孩子们则应该自谋生路。这些富翁并非不爱子女,而是不想让孩子成为现成的亿万富翁。他们担心巨额财产可能会毁掉他们的后代,使子女成为只会守财、享乐而不具有创造财富能力的人,甚至成为有害于社会的人。
  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早在1891年,钢铁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就说过:“给孩子留下巨大财富的父母通常会抑制孩子的才智和能力。”1992年,三位美国经济专家所做的一次调查发现,继承财产超过15万美元的人有近20%不再工作,有的整天沉湎于觥筹交错,甚至倾家荡产;有的人一生孤独,甚至出现精神问题,因此而干出违法犯罪的事。
  富豪们纷纷取消子女的巨额财产继承权,在美英富豪中,绝大多数子女对其父母的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父母有处置的权利,作为子女,不该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遗产,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可能会和父母干得一样好,甚至更为出色,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成功。
  ■富而不奢瑞士是世界上五大富国之一,瑞士人的年平均收入高达3万美元,名列欧洲第一;失业率很低,仅为3%到4%;每1000人拥有电冰箱582台。在如此富裕的国度里,人们行事稳健,不爱张扬,过日子十分节俭。一位金融家说得好:“金钱要放在钱柜里,不要放在嘴巴上。”
  瑞士人不管是在星级饭店还是在街头餐馆就餐都很注意节俭,而且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瑞士人请客不讲究排场,不铺张浪费,一般只上一道主菜,至于头盘和甜点之类,会征求客人的意见。按需提供,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瑞士的年轻人多租住公寓,房间一般不大。据说,瑞士有私人住房者只占30%,而70%的人租房居住。这似乎与“欧洲首富”的地位不相符。这主要是由于瑞士物价昂贵造成的,瑞士的物价比邻国德国和法国高1/3左右。有房者家居布置也很简单,大多不作高档装修和装饰,没有高档家具和电器。他们似乎不想把金钱花在这种纯消费上。
  瑞士人出行主要靠公共交通工具。瑞士铁路网四通八达,公路交通也很发达。上班族多乘坐有轨电车,到外地多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一般不开私家车。不少大公司也没有小汽车和公务车,出门办事乘坐出租车。就连公司老板和国会议员也乘坐电、汽车。
  瑞士皮克泰银行是瑞士最大的私人银行,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私人银行,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第八代传人皮克泰董事长每星期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时,并且每天抽出半天时间见客人。
  瑞士人十分清楚生存质量的标准不是社会财富的多少,而是你是否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用最好的电器,穿高档的衣服,住最好的房间,却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食品,这是一种糟糕的生活。
  瑞士的日内瓦,有三面与法国接壤,开车只要20分钟便可以进入法国境内,十分便利。不少瑞士人黄昏离开日内瓦进入法国居住和消费,第二天早晨再由法国返回日内瓦工作。这些上班族为何奔波穿梭于两国之间呢?原因是法国的生活费用比瑞士低30%左右,住在那儿日子会过得更加舒适惬意。平日里,许多日内瓦人会经常开车到边境的法国小镇选购食品。在那里,奶、蛋、肉的价格要比瑞士的便宜40%。
  过去10年,瑞士的能源消耗以平均每年上升2%的速度递增,为此,近年来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节能运动。瑞士节能的可贵之处在于从点滴做起,常年坚持,煮鸡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目前瑞士全国各地开办的训练班介绍了一种新方法:在深平底锅里放一厘米深的冷水,把一个鸡蛋放进里面;水一沸腾,立即关掉电源,让鸡蛋继续在锅里放到所需要的时间,仍然可以将其煮熟。计算结果令人鼓舞,它比传统的煮法节约一半电能。如果每个瑞士人一星期用新方法煮鸡蛋一次,那么全国一年节省下来的电能足以解决一个3000人城镇一年的用电。
  除了节能外,瑞士人在节水方面也做得很好。他们是从屋檐流下的雨水做起的。
  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烟囱少,因此雨水干净。首先通过下水管将雨水接进贮水池里。用时靠小水泵将水打上来,冲洗厕所、洗涤衣物,或擦洗地板,十分干净。
  在瑞士,人们十分重视收旧利废的工作。人们将垃圾分成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的废物等,然后分门别类地装入塑料袋里,以便统一回收处理。在每周固定的时间里,人们还可将过时的旧物品放在大门口。过路的行人觉得需要,可以把这些旧的家具、自行车或电视机抬回家去。这确是处理旧物的“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瑞士人富而不奢,堪称节俭“楷模”。他们的消费观念和做法,值得借鉴,更值得生活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及公民学习。
  ■规则意识植根于人心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
  我在美国时,有一次上厕所。出得门来,被一年轻女士拦住,询问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在厕所里,她说儿子进厕所很久了,还没有出来。我想起,刚才确实听到厕所里有敲击声,折回头循声找去,看见男孩子在修理水箱拉杆,因为拉杆突然失灵,冲不下水。男孩认为,自己用过的厕所如果不冲干净,对不起下一个用厕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严。
  我有一位朋友说,他第一次到美国时,将洗过的小外孙的上衣晾晒到阳台上,他的女儿要求他收进来,晾在家里。她说阳台晾晒衣服,影响小区的美观,房主会有意见,因为这会影响客户对住宅小区的评价。
  他第二次到美国,腌了一些咸肉,准备过冬时烧腌笃鲜和咸肉菜饭,又晾晒到阳台上,这一次他用鲜艳的装饰包装纸将咸肉裹起来,做成喇叭状,远看、近看都非常艺术。
  有一天刮大风,吹掉的包装纸落在楼下邻居家窗外,他的女儿赶紧下楼去收拾包装废纸。他女儿的行为,使他想到,规则意识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因为他女儿在国内时并没有如此认真过。
  美国人很注意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次,一个稍大的男孩凭借武力抢了一个小男孩的玩具,大男孩的父亲对儿子说:“赶快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并向小朋友道歉!”
  大男孩不依,父亲又说:“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小朋友道歉了!”过了一会儿,这位父亲果然认真地将玩具交还给小男孩并代儿子向他道歉。
  【摘自《西方人的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健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