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画直观图: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27:51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稿件要求】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http://www.360doc.com/mailto:jiaoyu68@126.com    采编部:029-87759388

作者: 张东林 韩晓杰

校园文化的产生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而且,一种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群体、同类文化和物质载体。
1.群体,是指有整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共同利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协作的整体。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的本体是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表现”,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文化是一定人群共同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个别人的专利”,个体的人只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者,群体的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
2.共同的文化意识。在共同的行为准则的约束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就形成了既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文化的共同的文化意识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产生的物质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学校中。严格意义上讲,上面所论述的“校园文化”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但它是今天的校园文化的历史渊源。
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校园文化的多种界定,可以归纳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校园文化,虽然可以使研究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深入,但是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容易产生校园文化就是学生或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的片面理解。此外,从校园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校园文化概念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由“狭义”向“广义”拓展的。同时,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时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揭示校园文化的内涵;第二,要明确校园文化的外延;第三,要对校园文化各方面的性质和基本关系给以准确的界定。因此,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作如下界定:“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评价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从理论上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学校己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知行脱节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高校自身的干扰,任何一所高校如果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就等于放弃了最基本的育人阵地,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2.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3.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校还普遍存在。
4.校园文化活动冷热失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高校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许多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一方面群体是在不平等的心理气氛下服从或被动的参与,缺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官方组织活动精力能力有限,时间久了不免落入一种固定模式,缺少创意。正因为置身于这种冷热不均的文化活动当中,所以主办者泄气了,满头大汗的演员没劲了,抛头露面的评委疲惫了,看不到新味的观众也累了,我们的校园文化也“感冒”了。
5.少数人受益的精英型教育。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因此只有坚持大众化,才能实现其群体性,才能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价值。学生活动常常过分集中在一部分学生干部身上,特别是过分集中在学生会、团委的学生干部身上,出现“忙死一部分学生干部,闲死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现象。现代高等教育要突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的权利,实现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资源共享。


[1]林章义,罗令球.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2]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3]阎友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0.2.
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