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好怎么办:“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49:44
“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5-09 10:52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唐廷枢(1832~1892)
他一生中创下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国产铁路;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开办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保险公司;编纂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还创建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
1892年10月7日,60岁的唐廷枢在天津开平矿务局任内病故。他病故的第二天,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发表讣告和纪念文章,赞扬道:“他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他的死,对外国人和对中国人一样,都是一个持久的损失。”
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李鸿章
买办生涯
唐廷枢,号景星,亦作镜心,出生于1832年5月19日,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中国近代早期的买办很多来自珠海。唐廷枢和他的胞兄唐廷植,族兄弟唐瑞芝、唐国泰,都是当时闻名的买办人物。
唐廷枢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唐宝臣在香港马礼逊教会学堂打工,为了能让儿子免费读书,唐宝臣与校长塞缪尔·布朗签订了延工8年的合同。于是唐廷枢从1842年起入读该校。在校6年,他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中国的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和他是同学,从此结下毕生的深厚友谊。
唐廷枢的第一份工作是香港一家拍卖行的低级职员。1851年起,他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当了7年翻译。1861年,唐廷枢辞去海关的职务。当时他受出口棉花的浪潮所鼓舞,自己办了一家“修华号”棉花行,在中国各地收购棉花,再转售给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洋行,因此与英国人开办的怡和洋行发生了联系。怡和洋行的买办林钦正好是他的同乡,林钦请他管理金库,后来又代理怡和洋行在长江流域各个口岸的生意,两年后他升职当上了怡和的总买办。
当一个买办有许多条件,而英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据同时代的人说,他说起英语来,“就像一个英国人”。因为经常有人向他请教英语,他感觉不胜其扰,索性编辑了一本《英语集全》,于1862年出版。这本书由广州纬经堂出版社出版,用广东话注音,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和英语教科书。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唐廷枢开始在外国企业中持股,算得上是早期的“高管入股”。他在进入怡和以后的第五年,就获得了怡和下属的谏当保险行的股份。他同时也成为华海轮船公司中最大的股东之一。在华海公司的第一期股本1650股中,他一人购买400股。他参与附股的企业还包括其他近十家外国轮船公司。由于他在多家外国轮船公司参股,且是董事、大股东,被视为华商的“领袖与代言人”,是当时中国航运界威望最高、财力最富、经营管理经验最为老到之人。
唐廷枢凭借自己的人脉为外国洋行吸收了许多中国商人的资本,努力开拓外国洋行在中国的生意。对怡和洋行来说,“唐景星简直成了它能获得华商支持的保证”。而怡和的老板也不无自豪地说:“唐景星现在站在我们的鞋上(英语谚语,表示代表某方利益的意思)。”唐廷枢成了洋行中炙手可热的人,是洋行在中国获得商业成功的最佳武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位令所有的企业都争相挖取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中国保险业之先河
唐廷枢创办的保险招商局和“仁济和”保险行是中国本土保险业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它们源起于轮船招商局,在外商保险公司对中国轮船实施钳制的夹缝中产生,后来随招商局的没落而萎缩。
“保险”刚进入中国时,被音译为“燕梳”(insurance),颇有诗意。广州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在贸易运输的过程中,商船常会遇到风浪、海盗,甚至战争的威胁,商人们迫切需要降低风险,于是在西方已经产生了两个世纪的现代保险业进入了中国。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在广州成立了谏当保安行。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中国保险历史从此开始。
鸦片战争之前,广州是中国保险业的中心。当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取代了广州,成为保险业的中心。
敞开国门的中国很快就成为欧美国家远东贸易的中心,而此时偏逢乱世,战争一触即发,往来的商人们亟需保险来减少损失。托运商很快就提出这个迫切的问题。因此,为人类1/3的人口开办保险业务的任务,也摆在这些新来的冒险家的面前。专门的保险公司很快在中国应运而生,但一开始完全由外商经营。
中国人逐渐也接受了保险的思想。魏源受林则徐之托撰写《海国图志》,其中就谈到了“船担保”(即水险)、“宅担保”(即火险)及“命担保”(即寿险)三大“担保会”(即保险公司)及其运作。1865年,闽粤著名的商号“德盛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本土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但这家公司势单力薄,又缺乏经验,很快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中国民族保险业的真正兴起要从保险招商局算起,而保险招商局的产生应该追溯到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在唐廷枢等人的努力下,业务大增,从洋行手中夺走了许多客户,令洋行十分不满。但中国当时没有本土的保险业务,因此招商局的轮船只能向洋行开办的保险公司投保。洋行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可以钳制招商局的机会,他们提出近乎敲诈的高额保费。当时每艘船的价格大约10万两白银,一次航程多则两月,少则一月,而英国的两家保险商行只提供各1.5万两的保险支持,保期仅15天,保险年费率高达10%。李鸿章意识到,“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于是唐廷枢和徐润在李鸿章的委任下开始筹办保险招商局,并于1875年11月开始公开招股。华商们对于华商保险自是十分支持,很快“投股逾额”。12月28日,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
但是保险招商局承保能力非常有限。1876年7月,唐廷枢、徐润等人再次公开招股,另行成立仁和水险公司。1878年4月在原保险招商局基础上,唐廷枢等人又招股20万两,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为轮船招商局的码头、栈房和货物投保。后来,他推举张慎之为“江孚轮”船长。这是华人首次担任船长,之前这个职务一直都是由外国人担任。洋商不满于此,拒绝接受货物运输保险。于是,济和船栈保险局增资至50万两,扩大经营范围,更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专门承保仁和的溢额部分和货物运输保险。之后的几年,仁和与济和的业务扩展到海外,获利丰厚。由于仁和、济和实力逐渐雄厚,外商保险公司刁难华商的行为也大为减少。
1883年中法战争的爆发引起了上海金融风潮,徐润陷入了赤字困境,轮船招商局陷入了亏空处境,仁和、济和也深受影响。盛宣怀接手轮船招商局后,逐渐由“官督商办”进入“官办”阶段。1886年2月仁和、济和两家公司合并为仁济和水火保险公司,股款都存于轮船招商局。由于仁济和大部分资金滞留在轮船招商局,严重影响了经营,业务慢慢萎缩,最终于1934年10月停业。
《国商——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言夏编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