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卡牌大师图片:印章石文化部落(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12:38
印章石文化部落(三)
6.连江黄类
(1)连江黄
产于寿山东北面约五公里的金山顶,因矿洞接近连江县界,石色多藤黄,故名「连江黄」,并非连江县所产。有些书籍载此石为连江县所产,误也。
色多土黄或含青伤痕色,因石地干燥,质硬脆多细裂纹,且隐含土黄色筋纹,纹粗且直,人称「九重粿纹」,佳者似田石,惟母矿不同,亦无石皮,油渍即黝;一般以煨乌法冒充乌鸦皮,或涂染环氧树脂加上寿山石粉调剂,或以漂白粉擦磨成白色皮,假冒田石出售,但其质色硬脆,有直条纹,不似田石凝腻温润。亦有色白微透,带青绿或青黄色者,为「连江白」。
连江县丹洋乡所产的工艺用叶腊石,石质松脆不透明,多裂纹,有白、灰、紫数色,多灰暗,隐细点,命名为「连江石」,与寿山所产连江黄石质迥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連江黃.jpg (32.55 K)
(2)山仔濑
产于金山顶附近的瓦坪,多藤黄色,也有呈红、白、杂色和吊笕黑色,色状近似连江黄,常呈二色相间或呈条纹状脉纹,通常质粗多砂逊通灵,有条状砂屎纵横其间;佳者质细色美,颇似芙蓉石或文洋石,惟屎块较干,所含蜡质量也较低。和山仔濑类同者有连江黄、旗降、老岭石


山仔瀨01.jpg (22.71 K)
7.柳坪石类
产于寿山东北方的柳坪尖矿洞,又名「柳寒石」,通常质微粗松、纯洁者少,多使用于工业原料,仅极少数用于工艺雕刻,近年来已经不再开采。「柳坪石」有青紫、灰白及淡黄等色,质松不透明,常含褐色粒点块;「柳坪紫」色纯紫,以猪肝紫为贵;「柳坪晶」块度小,色淡黄与浅绿,质细而通灵,多与柳坪紫相混,称「玉带茄花」;「黄洞岗」则色滞黄质细不通灵,含有褐砂纹及白点。
8.旗降石类
产于寿山东北面的旗降山,猴柴南山的东南面,质结细润不甚透明,虽然也开凿了许多个矿洞,但因石质差异不大,故不以矿洞来分。仅将优质与粗质石略分「旗降」与「焓红」二种。
优质旗降的脂润度类近芙蓉与善伯,透度一般和芙蓉较为接近,略逊于善伯,色层较为分明,肌里多含蜜杨梅及白色泡点,常见二、三色或多色相间,少见纯色者,极适合镂雕层次分明的大型雕件。《寿山石考》曰:色深如霜,橙新者如秋枫。意即白者如霜雪,橙红、新黄者如秋天的枫叶。
(1)旗降(奇艮)
旗降质细富光泽,结实不变又易受刀,是良好的印材及雕刻材料,有白黄红青及紫等色。上品细结质纯少色点,稍为磨砺就光彩焕发,少格亦无萝卜丝纹,唯肌理偶含疏网状水流纹、杨梅色点或细碎白泡点。蜜杨梅是指石肌含细碎类似朱红色酸梅粉的色点。
白色旗降色较纯,嫩白似玉或白中带淡青灰及色点,细润者颇似白芙蓉;旗降黄则色少纯正,多新(淡)黄、桂花黄、土黄;旗降红亦少纯红,多呈珊瑚红及玛瑙红,或呈红色条状或短线状斑,偶带半透明白皮;旗降紫色紫黑或紫红,大多含细碎白或红点,颇似月尾紫;紫白相间似嘉锦者称「紫白锦」,含淡绿色透明体者称为「绿眼」;也有类似田黄的金包银和银包金旗降,色层分明,白皮微透明,黄皮则淡而薄;掘性旗降泛色皮,石质坚结温嫩胜于洞产。
鉴别旗降的特征是质地不甚透明、无萝卜丝纹,肌理常含细碎白块或杨梅红色点及偶含透明晶点及疏网状白纹,或某些部位带有紫色及白色泡点。一般单色旗降较少,多黄白或青黄红三色相间的,但除了白色,红黄色多偏而不正,以坚结油腻、纯洁少杂点及透度佳者为上品。
外观类似旗降的有色层分明的善伯、松柏岭、马背等。

旗降李紅.jpg (17.77 K)

旗降石07.jpg (45.11 K)
(2)焓红石
产于旗降山,属于旗降外围矿脉,故又称为「焓红旗降边」,也就是旗降的支洞,石质相近但较旗降粗硬,质滞且多含晶砂颗粒,有白、淡青、赭黄、土黄、珊瑚红、枫叶斑红、紫黑等色,其红黄色多不纯,却特别浓艳,并含有同类色的斑点。旧时石工常将此石火煨加工处理,可使赭黄色泽变为红艳,故又称焓(意烘)红旗降或珊瑚旗降。
优质焓红石与旗降无甚差异,一般石商仍把它当成旗降石来卖。而一般较粗质的旗降会被归类为焓红石,就像较粗质的芙蓉也会被认为是半山或峨嵋石一样。

2008113016413120011.jpg (54.47 K)
(3)百米旗降
产于旗降山与猴柴南交界,离旗降矿洞仅百米之遥,故称为「百米旗降」。色多灰白、灰黄、浅棕紫等,石质有旗降不透明的特性,肌理有斜纹,似千丝万缕,并含有桔黄色的红格为其特征。

DSCN2464A.jpg (25.96 K)
9.猴柴南类
产于猴柴南山,又名「九茶岩」,属寿山北面矿系,质松软微透明,肌隐纹理但多含砂粒。有红、黄、白、绿、灰诸色,以黄、绿色为最普遍。依色泽、斑纹及质地分,有槟榔白九茶岩、白九茶、豹皮冻三种。
(1)槟榔九茶岩
指半透明、色灰黄,肌里含状如槟榔芋色斑和条纹的「猴柴」石而言。白而灵、黄而纯者少,花红者多;也有青灰、白、黑、褐等色。以饿虎岩出产者较佳,纯者无砂点,秋天风高日燥,易裂。
(2)白九茶
指淡豆青色微透明的「猴柴」石,亦有黄、灰色的「黄九茶」及「灰九茶」,十分罕见。
(3)豹皮冻
产于猴柴南山,为猴柴最珍贵之品种,石质稍软凝腻半通灵,色黄并显现蜂巢状浅黄色类似豹皮细斑纹,为猴柴难得的佳品。目前市门所贩卖的豹皮冻,多为老岭山系的大山通,色褐黄或纹灰白包含豆大的绿或黄褐色的透明状圆斑,因常被雕成虎或花豹,故也称之为豹皮冻;但质色实与真正猴柴系列的豹皮冻不同。
(4)无头佛坑
产于猴柴南山麓,靠近大山矿脉,相传古时曾有一座女娲神庙,石农在附近采石,偶觅一无头神像而得名。
由于产地靠近大山矿脉,色多青、黄,多裂纹,有些类似掘性大山石,但石中结晶一般呈小而矩形(方或长方),是和大山的明显区别,刀感也有差别,大山白色棉渣很硬,一般刻不动,而无头佛的白色杂质可以刻,另无头佛切开,里外颜色基本一致,就是说外观黄色,据进去也是黄色,而石皮较薄,一般为白色。

無佛頭坑01.jpg (57.33 K)
10.老岭石类
产于寿山村西北端的柳岭深山,靠近西面的旗山矿系,矿藏量丰富,微透富光泽,色多青翠与赭黄二色,石质细腻者近似一般的青田石,但性较为坚脆,纹络较为显现,纹呈筋络状多白色浑点,色较杂不如青田纯粹;而青田石细嫩,纹络则隐藏模糊,偶含蓝色硬砂丁。老岭晶石质细腻通明,石色赭黄或青翠,隐见细纹。计有老岭通、老岭石、大山通、豆叶青、圭贝石等品种。
据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距寿山十数里,有五花石坑,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而分析宋墓出土石俑的石质,绝大部份为老岭石及猴柴石二种,及少数质地较粗的高山石。证明老岭石及猴柴石的开发甚早,依其地里位置及石质色泽,有人怀疑「五花石坑」亦可能是优质老岭石、猴柴或墩洋绿的一种。
(1)老岭石(晶)
质细坚脆,微透富光泽,多赭黄、青翠,含疏杂白色络纹,有些石近似青田石及旗降石。由石面整体来看,似由白络纹包围着透明体,惟纹络较为模糊。《寿山石考》曰:冒晓踏青,茸茸露草。意指老岭青绿如早清晨茂密的露草。
老岭石:色白或青白,但通常含有近似黄色皮,黄色部份深入石肌,与掘性石不同。
老岭青:指青绿色的老岭石,类似青田封门青,但质稍坚脆且含色络纹。
老岭黄:指黄色的老岭石,质多不通灵,有些含细透晶体。
黄缟老岭:指老岭黄中,含深黄色纹理或豆大的透明体者。
色缟老岭:指质略带红赭,杂黄、白、青等色纹者。
虎嘴老岭:老岭石出于虎嘴岩者,质最佳。
老岭通:指质地通灵的老岭石,绿者如青豆,黄者如蜜腊,罕之。
老岭晶:指老岭石透明的结晶体部份,通体透明,与大山通无甚差别。

DSCN4168.jpg (44.92 K)
(2)大山通(晶)
产于柳岭,因渐向纵深开采,寓石产于大山之意。大山石精粗差别很大,色多黄、红及青白,石肌内常含不透明的白色流纹,和老岭石类同,惟质地较老岭石略为润结,纹络也较老岭石清晰,所含透明晶体比老岭石还大,若石材太小时,则无法窥出全貌,仅能看到部份白色流纹,晶体小者,颇似花坑冻,惟砂纹较俱流动感。
几乎所有的寿山石书对于大山石的品评大都不佳,但市门及鉴藏家的观点却不同。优质大山晶质地润结,晶莹润洁澄澈不逊水坑石及善伯晶,把玩不滞手,愈盘愈现晶莹,价格不逊优质杜陵、旗降及芙蓉之流。
色以桔皮黄或明黄者贵,惟肌理隐带青色,偶含水流纹及水痕,无萝卜丝纹,为老岭系石中难得的佳品;质差者所含白纹多而杂,晶体也较小,易与花坑冻混淆,近来有人称为「大山花坑冻」。有些质杂色灰绿或褐黄含层纹或豆大圆状晶体者,因常被拿来雕成虎或花豹,故也称为「虎皮冻」或「豹皮冻」,但与同属北面矿系的猴柴山所产「豹皮冻」质色、纹理不同。
目前已经竭产,品相好、透度高的大山晶,价昂不易求。

大山02.jpg (36.74 K)
(3)豆叶青(豆青绿)
产于柳岭,属老岭通之一品种,因色黄绿如豆叶而得名,又名「豆青绿」。石质纯洁温润,呈嫩绿色半透明,间有红色筋络,色似墩洋绿,但质涩不如墩洋绿晶莹。《寿山石考》曰:如豆苗经雨,细翠迎人;又如果青双尖,回甘足味。
(4)圭背石
产于豆叶青旁,石质微坚,色绿通灵富光泽,间有黄色筋络。
(5)汶(文)洋石
产于老岭矿脉西北,但质色和老岭石迥然不同,倒颇似月洋的芙蓉及半山石,以白色为主,白者有鸡骨白、嫩白、玉白、猪油白,偶有红、黄二色相间,黄者嫩黄、明黄、土黄,红者有深红、褐红、桃红、粉红,但绝少青绿色。
汶洋石硬度、透度略高于芙蓉石,惟所含蜡质较芙蓉石略低,易产生细裂纹,偶有白渣纹,近似芙蓉屎,但与芙蓉屎为粗结晶砂不同,某部分含「鼻涕清」或似水痕之结晶纹。红色石有些似辣椒红,或含粗桃花点,白者玉白或和老岭石一样偶带嫩黄或土黄色皮层,佳者透灵颇似芙蓉冻,早期多用来冒充芙蓉石或半山石。白芙蓉石应尽少油养,但汶洋石尤其新产石大多数须经常油养,以防燥裂纹。
和文洋石近似的石种有芙蓉、半山芙蓉、松柏岭石。

文洋石005.jpg (29.21 K)

文洋石.jpg (17.59 K)
11.墩(党)洋石类 (二号矿)
产于离寿山隔界十里北面的墩洋乡,属黄巢山矿脉,有黄、红、白、青绿、芋红等色,石质坚细微透明至半透明,含花生糕絮点及白泡点或糜乳状细粉点,质色红黄者近似善伯,青绿带紫红者近似善伯尾。党洋石按色相分为党洋绿、鸭雄绿、黄枣洞、党洋艾叶绿石等。
(1)墩(党)洋绿
墩洋绿质色近善伯青,色青带芋红透明度则较善伯通灵,石质细微透明至半透明,色偏青绿,但一般多绿中带黄,所含纹路似糜乳状纹或水痕及花生糕絮点。墩洋绿中有色青绿如老艾叶者,称党洋艾叶绿,质色远胜月尾艾绿。

墩洋綠.jpg (27.88 K)
(2)鸭雄绿(罕见于市)
属墩洋绿中的一种佳石,青翠、石绿或青黑带有明亮的异光,有如雄鸭之羽毛,故名鸭雄绿。由于产量稀罕,连市门也难得一见,如有幸见到,也未必是真品。《寿山石考》曰:如万绿丛中,不通一线。意指鸭雄绿,如入茂密林中,青翠得不见一线天日。
(3)黄枣洞
色黄、橘红、浅红、偶含绿味儿,质色界于善伯与旗降间,初名为「二号矿」,后来才定名「黄枣洞」或「黄巢洞」。有些石颇为洁净。
色黄油润者,类似黄善伯、田黄或鹿目田,偶有红格,但无石皮及萝卜丝纹,隐含不透明之小糕块;色柔或芋红者外观颇似善伯,惟肌隐细粉色点及不含金砂地;色青者颇似芙蓉的竹头青及善伯青;粉白者似水洞高山,通灵清明者不逊水晶冻,只是无萝卜丝纹或棉花纹。
由于质色近似善伯,清灵者坊间多用来冒充善伯冻或善伯晶。

黃棗洞01.jpg (22.99 K)
(4)松柏岭
产于寿山北面、墩洋乡东面的松柏(眠)岭,属黄巢山矿脉,近年出产质地较佳,有红、黄、淡紫、青及白色,肌理偶有小晶点或小白点,质色介于芙蓉与善伯之间,色白、红、黄相当通灵,颇似善伯或杜陵,不通灵者颇似芙蓉与旗降石;青灰不透明者颇似青芙蓉,惟色带灰,隐含层纹。有些石偶有水草纹,但非常罕见。《寿山石考》曰:青葱如小松缀崇岭。

松柏岭章02.jpg (28.01 K)
(5)山秀圆
产于黄巢山东北面山秀圆村,是新开采的品种,属黄巢山矿脉,十分偏远,色白、黄、红、灰、黑,偶有水流纹、花彩纹,界层相当分明。大部分石质滞涩不透明,精粗差别很大,优质山秀圆质地脂润通灵,近似芙蓉石,惟仍有色层分明的特性,偶含小砂粒。

山秀圓.jpg (21.15 K)

山秀圓02.jpg (43.26 K)
(6)境尾石
产于日溪乡瓦坪,是新开采的品种,质佳者近似善伯石。
(7)黄竹秀石
产于日溪乡瓦坪黄竹秀山,是新开采的品种,质佳者近似高山石。
(8)坝头石
产于日溪乡瓦坪黄竹秀山,是新开采的品种,质佳者近似芙蓉石。
12.旗山石类
寿山西面旗山系的石材,计有水洞湾、牛蛋黄、大洞黄、三界黄、水莲花及鸡母孵等品种,石质普遍坚顽不通灵,均产于旗山周遭的矿洞,一般大都用于工业制品。
(1)水洞湾
水洞湾又名水桶湾,所产石质粗硬,有红、黄、白、灰等色。
(2)马头岗
质硬多砂、不透明,有黄、红、青、灰各色,色黄者颇为可观,惟多含细裂色纹,多色带深色红斑。《寿山石考》曰:夏山如滴,翠接马头。
(3)三界黄
通常三色相间,有红、黄、白及灰黑等色,多含层纹,色层分明,故名「三界黄」。以色呈软黄者为佳。
(4)水莲花
不透明,有红、白、灰三色,多色块相间,纯洁者少。
(5)牛蛋黄
產於旗山溪中,属掘性石种,色近土黄、藤黄,状如鹅蛋,又称「鹅卵黄」。有黄或黑色薄皮,内质硬脆淡土黄或带红褐及黑色斑纹,质滞硬结不通灵,无萝卜丝纹,肌里饱含红或黑或淡粉黄色点。质佳者颇为细润,似鹿目和田坑石,俗称「牛蛋田」。《寿山石考》曰:春江水暖,黄肖鸭头。意指牛蛋黄其色肖似戏于春江之黄色幼鸭。

牛蛋黃紅心.jpg (56.74 K)

牛蛋黃烏鴉皮.jpg (35.22 K)
13.虎岗石类
产于寿山村中心矿系,石质微粗糙、坚脆逊通灵,有硬质斑纹,状如虎皮,含斑点及透明晶点或水痕,基本上已经绝产。一般称为「花坑虎岗石」或「花虎岗」。
(1)花虎岗
产于虎岗山,石质坚脆逊通灵,色多灰白或褐黄的虎纹斑,质佳者含蜿蜒小河流状的透明宽板状之水痕及晶点。

虎崗石02.jpg (26.20 K)
(2)栲栳山
栲栳山又名富老山,石质粗松,多杂质及砂粒,石肌不纯有色斑。
(3)狮头石
产于铁头岭,质粗花斑交错,不透明。
(4)花坑石(冻)
花坑石因纹理繁复,有多夹筋层纹或粗网纹而得名,目前分三种不同的产地,有杜陵坑南面竹下弄溪的方田仔山花坑、大山花坑及鲎箕谷花坑等。通常以方田仔山所产的花坑,含较多的玻璃夹筋纹为上品,鲎箕花坑石少有透明条纹为下品。色白、青或红褐色纹及含夹筋透明晶体者称为「花坑冻」,夹筋或片状冻质愈多,色泽愈丰富者愈佳;有些含白层砂纹及明黄色透明体,状似虎皮者称为「虎皮冻」,为花坑知名的佳品;鲎箕花坑石带红色斑纹,常拿来冒充成鸡血石,但里面含的并非辰砂,亦无水银斑。大山花坑則多含綠色凍質,佳者称为「大山花坑冻」。
以往花坑石只能列为一般彩石,不以为贵,近年来因花坑石绝产,身价已不同若往。

花坑.jpg (28.90 K)

花坑01.jpg (42.71 K)
14.寺坪石类
是指在接近寿山村前「广应院」遗址,所挖掘出来的旧寿山石雕品。该寺建于唐光启三年,古时寺僧采集大量寿山石,储藏于寺内,平日雕成佛具以赠香客,唯该寺曾于明洪武及崇祯年间二度毁于火灾,寺废后藏石经火炙埋于土中,加上日久受土壤及水份侵蚀,犹如古玉,故有些石的边缘或整颗石多呈火煨之黑褐色。明清以来,偶为农民挖掘所得,故取名为「寺坪石」。明《游寿山石寺》诗中有:「草侵故址抛残碏,雨洗空山拾断」句,就是指农民挖掘寺坪石的情景。
寺坪石种类甚多,涵盖田坑、水坑及山坑石,以田坑石及水坑石最常见;既保持原石的基本特征,且都比原石温润灰暗,古貌盎然,远胜新坑所产,向为玩家所青睐。一般冠予「寺坪田」、「寺坪桃花冻」、「寺坪水晶冻」等。
15.月洋石类
于距寿山村东南面约八公里加良山的将军洞与上洞,属于「峨嵋」矿系,因质地细洁腻润,自成体系,色泽洁净「类初晓之木芙蓉花」而得名,《寿山石考》曰:初晓犹明,皎洁足辨。此石并非产于寿山芙蓉峰的的芙蓉洞,而是产于宦溪乡的峨嵋村,因地理位置靠近寿山村,故仍被大家规纳于寿山石的一个品类。
在同属叶蜡石矿中,芙蓉石因含有较多的蜡质,因此质地显得滑腻而油润,色泽温柔洁净而微透,无萝卜丝纹且肌理中隐含砂块,又称芙蓉屎或「卧虎砂」,呈粉白块或米黄色块,乃坚硬结晶细砂凝结而成,是天然的石病,雕刻时难下刀也难以抛光,但也成鉴别芙蓉石的依据之一。
芙蓉石计有将军洞、上洞、半山、半粗、绿若通、竹头窝、溪蛋石、峨嵋石等石种,石质优劣不一。石质大致质细而纯洁,尤其上好的白芙蓉质净润结,把玩前须洗手,否则汗酸易使石色变为暗黄。
目前混充芙蓉石者计有优质半山石、松柏岭、山仔濑、文洋石、湖广石等。
(1)将军洞芙蓉
旧名「天峰洞」,清乾隆时,因矿权被一位将军所占有,故名「将军洞」。此洞所产之芙蓉石质色均佳,细结腻润,可惜已于清代陷水绝产,并遭附近新开的矿洞岩块填平,已不可能复产;现有的将军洞芙蓉均为百年以上的旧物,难得一见。
书云:相传将军洞芙蓉多「宿虎」。「宿虎」即芙蓉砂屎,据久居福州的石商证实,将军洞所产芙蓉多含芙蓉屎,一大块矿体仅能撷取小部份较纯洁的菁华,故早期流传于世的「将军洞」确实质纯温润,且产量不多,他手上留存的「将军洞」芙蓉,亦有多砂屎的特性,以现代人收藏的眼光来看,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眼。
由于将军洞芙蓉产量本来就稀少,故目前也很难鉴别何者为上洞,何者为将军洞所产了。近年在将军洞附近所开的新洞,色多带青且质地稍松,与将军洞有些许差别,被称之为「新半山」或「新坑芙蓉」。
(2)上洞芙蓉
产于月洋加良山顶上洞,又名「天面洞」,颜色素净,以白色为主,一般分白芙蓉、红芙蓉、黄芙蓉、芙蓉青及色白色带红、黄色斑点的「红花芙蓉」和「黄花芙蓉」等。有独特的腻润感及含有白或黄色的芙蓉屎,以腻若凝脂、滑不留手者为上品。
白芙蓉:指纯白色的芙蓉石而言,分藕尖白、葱白、玉白、猪油白、磁白。藕尖白质细嫩微带青气、葱白带绿意、玉白者润洁如羊脂白玉,都是芙蓉中难得的佳品;油白者略微灰黄;磁白者透度略逊,色白如磁或呈鸡骨白;其中以藕尖白较为名贵。

芙蓉白.jpg (24.19 K)
红芙蓉:指纯红色的芙蓉石而言,大都难得通体一色,偶有反光性的朱砂红点,色分李红、美人红、桃花红、粉红、砖红、褐红等。也有少数色白带浅色晕红状,如美人醉酒脸泛红晕一般美者,称为「醉芙蓉」;朱砂红点清晰分布较疏者为「桃花芙蓉」;无法看出朱砂色点,红色呈片晕红状,如朵朵红花浮于水中者为「红花冻芙蓉」。

芙蓉石紅.jpg (30.42 K)
黄芙蓉:指纯黄色的芙蓉石而言,通常难得通体一色,也少见大材,色分桔皮黄、蜜黄、枇杷黄、明黄、桂花黄、土黄。以色淡如桂花黄者占大多数,桔皮黄、蜜黄或枇杷黄者贵。

芙蓉黃.jpg (21.51 K)
芙蓉青:青芙蓉一般泛指青绿色的芙蓉石,如竹头青、绿箬通类。但,早期市门有一种产于上洞,色淡青微带黄,隐含糕纹,色如芳兰,被称为「芙蓉青」,是指上洞芙蓉中一种品类,因与竹头青、绿箬通所产矿洞不同,故有所区别。

DSCN5668a.jpg (21.30 K)
掘性芙蓉:芙蓉石从明、清开采以来,也和高山石、杜陵坑、旗降及其它矿洞一样,会有些零星的矿块遗落、弃置而掩埋于山地砂土中,经历数百年后被发现,有皮、有格,质地细润结实。惟大多数和掘性高山石一样,由于埋在干燥的砂土中,仅染上一些零星的黄色,质佳色纯者极为珍贵。
囝性芙蓉:外观与新坑芙蓉无甚差异,色多微青绿偶含红黄色,惟多砂屎及裂纹,屎块呈灰白色,若不上油极易干裂,以致不堪入目,一般市门称为「囝性芙蓉」或「碱性芙蓉」。石商多以涂油以掩饰裂纹,这类石盘养到稳定极费功夫,并不值得收藏。
结晶性芙蓉:2001年左右,在上洞附近出产一批数量不多而且相当通灵的芙蓉石,色泽浓艳,质地润结半透明,近似芙蓉冻;红者浓艳如朱,黄者如蜜、白者通灵或润如白玉,由于结度、透明度高于旧产芙蓉甚多,故被称为「结晶性芙蓉石」或「荔枝芙蓉」。

4B95C1 (164)a.jpg (38.56 K)
色青带紫色斑块者为「芙蓉紫」;呈灰色微润者为「灰芙蓉」、通体色黑质坚涩者为「黑芙蓉」;另有通体含黑色小圆点的亦称为「鸽眼砂芙蓉」,由于不经见,也有一藏的价值;也有少数质地洁净通灵如冻者为「芙蓉冻」,是芙蓉石中的水晶冻,相当珍贵。
芙蓉石的特征大部份一眼即可看出,少部份色泽及脂润度和善伯、旗降类似,单从外观不易分辨,需从其它地方来加以判定,例如芙蓉油腻感强,色多呈晕色状,二色界限不明显,芙蓉屎坚硬呈微凸而粗糙的砂纹(块)状,极难揩光。善伯触感则润结微坚,透度较芙蓉佳,可见深处呈细碎粉团状的花生糕,花生糕细腻如糕,较容易揩光;优质旗降透度略逊于芙蓉,黄色部分多数较偏,呈浅黄、土黄,纯正者少,质地略为坚硬、颜色分界较芙蓉明显,偶含有白泡点或隐树枝状白纹,肌含杨梅红、紫色点。
(3)半山芙蓉
半山产于加良山花羊洞,因为色调肌理与芙蓉石相同,质色稍粗滞,界于芙蓉与峨嵋石之间,多红筋及含色点,故市门亦充作芙蓉石来卖,但质地多含结晶砂,有些结晶砂似薄层玻璃结晶。《寿山石考》曰:犹与六郎貌似,不相上下。意即质佳的半山与芙蓉石不相上下,亦难以区别。
一般色白者称白半山,质佳者与白芙蓉无甚差异,色黄者称黄半山,通常具土黄色筋络;色红者称红半山,有人将红半山冒充罕有的红芙蓉,但质稍粗涩或多筋痕及色点,温润感比真正芙有些许差别。后期出产的半山石,质地颇佳,与芙蓉石无甚差别,因此不能再用以往的眼光来看半山石,只是出产的多为片状石料。
(4)半粗
凡产于芙蓉各洞及半山石中,其质粗硬多砂、色杂,多裂纹者皆称为半粗。
(5)绿若通
产于将军洞下方,质坚细而通灵,色青绿带黄含红色纹及白糕点,质色近似月尾绿。《寿山石考》曰:犹似绿葡萄初熟,颗颗悬于棚下。一般青绿色芙蓉石大部分为此洞出产,这种石及竹头青类石,因质性与他洞出产芙蓉石相同,大多不细分名目,市门均以芙蓉石称售之。

AAAA (2489)a.jpg (34.90 K)
(6)竹头窝(青)
产于加良山竹篮洞,大部分色浅青黄或青灰白略带绿意,色青绿者又名「竹头青」,惟带黑细点及青伤痕色;此洞有极少数灵脱如晶如冻,如琼浆初凝,为芙蓉石中难得的极品;质性较粗的竹头窝又称为「竹头粗」,多砂屎及裂纹。和竹头青近似的有老岭系的豆叶青、月尾的艾绿石,灵脱胜于豆叶青,却不如艾绿石嫩亮。《寿山石考》曰:竹梢纤纤,绿带微黄。
(7)峨嵋石(晶)
产于加良山花羊洞及东面一带,和芙蓉石同属叶蜡石矿,含蜡质量略低,石质精粗不一,以花羊洞出产的质地较细,其它大部分略微坚脆逊通灵,色多灰白、浅青灰、褐红、浅桃红及赭黄,肌里饱含细粉色点,显得有些花杂。
浅青者为「峨嵋青」如质差的新坑芙蓉石;褐红者色滞,朱砂点稍粗;赭黄者质似半山,色似鹿目;纯红质佳者为「峨嵋红」,近似红善伯。花羊洞峨嵋晶细致通灵,偶带透灵的玻璃质,为优质峨嵋,上乘的峨嵋石,与半山或芙蓉石无甚差异。
另,有些含奇特纹理的峨嵋石,状如木纹、山水、松柏、波涛,由于纹理变化特别有趣,也有一藏的价值。
(8)溪蛋(田)
是指矿洞开采时残存的碎块,弃置、散落于月洋溪中的芙蓉或半山石,被溪水冲击,而呈卵蛋形,有泛淡黄薄层外皮,由深向内渐浅,佳者似田石,俗称「溪蛋田」。这种石通常色泽外润黄心渐淡,质美而莹澈,有石皮、红格,惟石质仍保留芙蓉石的基本特征,含砂屎及无萝卜丝纹。《寿山石考》曰:花黄贴额,秋波盈盈,作微睇状。意溪蛋石如少女情窦初开,眼波流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