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的拼音和组词语:第一课“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测试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53:23
(一)明辨是非(辨别下列观点的正误,正确的在相应括号内填“√”,错误的填“×”。)

1.在我国,公民就是人民。(×)

2.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3.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二)最佳选择(把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找出来,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4.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各方面的保障才能充分实现,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是(C)

A.立法保障B.司法保障

C.法律保障D.社会保障

6.在我国,人一出生便享有公民权,享有人身权和人格尊严,享有受抚育、受监护的权利,享有继承的权利。到了入学年龄,享有接受义务教育权。到了成年,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劳动权。达到法定年龄就有了结婚的自由。到了老年丧失劳动能力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此外,还有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我国公民的广泛权利伴随人的一生。这说明(D)

A.公民权利的平等性B.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C.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D.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7.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论其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不能有超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权利具有(B)

A.真实性B.平等性C.广泛性D.一致性

8.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段话表明(B)

A.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真实性B.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C.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平等性D.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9.午休时间,小琪还在教室大声朗读英语。同学多次提醒,她却说:“学习是我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不能干涉。”小琪的观点是(B)

A.错误的,因为公民不得滥用权利和自由

B.错误的,因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合一性

C.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法律的保护

D.正确的,因为在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具有平等性和真实性

(三)辨别分析(辨别以下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10.言论自由就是说话畅所欲言,不受任何限制。

[参考答案]

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如果滥用言论自由,就会侵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自己追求的权利也会落空。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能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

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两方面限制: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他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言论,谁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

11.国庆期间,公民上街游行欢庆节日可以不受限制。

[参考答案]

公民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否则,会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甚至构成违法犯罪。

公民举行庆祝活动,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但是,必须按照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使用游行的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而不得随意上街游行。否则,不仅会破坏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违法行使权利的人还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四)阅读思考(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12.抗击“非典”期间,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疫区地方政府采取了强制隔离等措施。有极少数公民不予配合,认为这“干涉了人身自由”,是“侵犯人权”。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紧急状态法,规定当整个国家或某城市发生战争、叛乱、骚乱、地震、瘟疫等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时,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权利,包括人身自由都将受到一定限制。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发生瘟疫的状况下,可对疫区公民的自由、权利进行必要的强制性限制。

根据材料回答:如何理解自由权利与法律的关系?

[参考答案]

公民权利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限制。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法律就要对其进行强制限制。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受限制。权利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依法正确行使、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是尊重、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个人权利的行使是有限度的,是有边界的。如果公民个人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威胁、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法律就要对其进行限制。

因此,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要限制在规定的权利范围之内,而不能超越合法权利的范围,否则,会侵害他人的权利,自己所追求的权利也会落空。

13.案例一:原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陈希同,任职期间,在对外交往中接受贵重礼物价值人民币55.5万余元,未按规定交公而占为己有,擅自动用财政资金修建两座豪华别墅,并大肆用公款吃喝玩乐。1998年7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玩忽职守罪,判处陈希同有期徒刑16年,赃物没收上缴国库。

案例二:2000年2月15日,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行贿3 000万元,情节恶劣,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例三:厦门特大走私案件的查处,共涉及省部级干部3人,厅局级领导干部26人,县处级干部86人。他们都受到法律的不同处罚。

以上材料有什么共同之处?审判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这些人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他们作了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违反了法律,并最终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说明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表现在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执法机关对于任何公民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无论其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4.材料一: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为保护人权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

材料二:中国已先后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1997年中国政府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2003年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履行这个公约的首份履约报告。

材料三:为进一步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了23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其中14件已经通过。审议修改物权法草案,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修订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审议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国家是怎样保障公民权利的?

(2)法律和公民权利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我国通过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是保障权利的法宝,是维权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

(五)为我们加油

15.联系实际谈谈有没有公民权利不平等现象,想想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公民权利的平等性不等于公民权利是平均的。只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公民受教育程度、自身素质、家庭负担以及公民所处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等一些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并不是法律不公平,而是由于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