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可亲怎么造句:渔者钓典--钓鱼技术交流大全(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00:15
渔者钓典--钓鱼技术交流大全(17)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20:16 不同类型浮标的使用场合
  浮漂
  浮标作为鱼讯的载体,是钓鱼人与对象鱼“直接”沟通的桥梁纽带,也可戏称之为“钓鱼人的眼睛”。先不管“眼睛的视力”如何如何,我们先来认知一下“眼睛”的组成。
  一支浮标,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由上往下分别为:标尾、标体与标脚。这三个部分即独立又是一个整体。说它们独立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形状、长短可以不尽相同;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标尾。
  标尾是浮标的灵性所在,也是直接反应鱼讯的“载体”部分。它的材质随著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生着改变,从早期的粗空心塑胶制品,到现在的实心玻璃纤维标尾以及制作精良的细软尾,不但在长度上增加了很多、色彩上也亮丽了很多,目数也由早期的五、六目变成了十几目。
  标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其灵敏度来讲取决于标尾的粗细、长短。
  (一)一般的硬质标尾都比较细,软尾相对来讲就略显粗了些。虽说现在的软尾已经能够做得比较细,但坚实程度又令人堪忧。标尾纤细对浮标整体的浮力影响小,且受风力的影响不大,有利于讯号体现,也就是说灵敏度会很高。硬质标尾自重大于水,软质标尾自重轻于水,故条件相同的两支浮标,软尾要比硬尾吃铅——配重要大一些。相对来讲,硬质标尾作为一个沉体(本身没有浮力)对讯息的反应能力,幅度要大些;而软尾作为一个浮体,它对讯息的反应能力就有些滞后、幅度轻微(这是与硬尾相比较而言的)。
  (二)标尾越长,讯号就越明显、越稳定;标尾越短,讯号越多、越急促。
  (三)标尾对浮标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浮标的站立速度。依据杠杆的原理,标尾在整支浮标上所占的比率会对浮标站立的速度有直接的影响。标尾长的浮标站立的速度比较慢、均匀、稳定性强,标尾短的浮标站立速度就较快、迅急、稳定性差。
  因此我们在依据鱼情选择浮标的时候,标尾的软、硬、长短、粗细是首先要确定的。简单的归纳一下:
  硬标尾,讯息幅度大、动作多、灵敏
  软标尾,讯息幅度小、动作沉稳、真实
  标尾细,讯息灵敏、抗风性强;
  标尾粗,讯息弱、抗风性差;
  标尾长,翻身慢、下降均匀、讯息沉稳;
  标尾短,翻身快、下降快捷、讯息灵活、复杂。
  其次,再来看看标体部分。
  浮标的标体,它是浮标整体浮力的主要提供者,是浮标自身价值的承载者,是浮标的灵魂所在。
  (一)标体的材质方面(我只列举芦苇、孔雀羽、巴尔沙木三种常见的制标材料)。
  芦苇。顾名思义就是用芦苇杆制成的标体。也就是在实心的芦苇杆中间插入一支长碳纤维棒,再将芦苇杆削成所需的浮标形状,涂上防水漆和保护漆之后,即成为一支苇标。然而,芦苇由于材料的采集不易,损耗率大且制造的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功,所以,它的价格还无法大众化。不过,苇标的材质轻、浮力大、灵敏度高、能准确捕捉微弱鱼讯的特点是其它材质的浮标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贼”标。但其易开裂、耐用度底的缺陷也无疑是它谋求“生存”的致命伤。如果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可以买个1~2支备用。
  孔雀羽。这恐怕是广大钓鱼爱好者,尤其是竞技钓手最最钟爱的,它良好的稳定性与灵敏度也常常为钓友们所津津乐道。孔雀羽是高级浮标材料的一种,制作过程繁复、技术要求高。其又分为去壳和不去壳;单根(由单只的孔雀羽毛根制成)和多根(由多只羽毛拼成)等多种制作方式。其中尤以去壳单根为上选——稳定、灵敏、浮力适中。孔雀羽浮标的缺点: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去壳孔雀羽柔软——频频起竿时易开裂;如果粘接的技术与涂装不够精密时,浮标就会吸水而影响灵敏度。
  巴尔沙木。又称洋梧桐木,是现在使用的最最普遍的浮标材料。由于它的浮力很大,可以用机器来加工,成本低、能大量生产,就连手工涂装都可用机器来完成。因此,许多制标名家,都投入到巴尔沙木浮标的制造和研究当中。巴尔沙木标——高、中、低档的都有,已成为浮标市场的主流产品。
  不过,巴尔沙木浮标也有它本身的缺点:毛细孔间隙较大,材质不均匀,在打防水底漆时,易涂装不当(以机器上漆)而造成吸水现象;材质易碎,应用不当会破损、折断。因此,钓友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的挑选。
  简单的总结一下:
  苇标体:浮力大、灵敏度高、耐用度底
  孔雀羽毛体:浮力适中、灵敏度高、温度影响大
  巴尔沙木体:浮力大、灵敏度中、温度影响不大、耐用度中
  (二)从形状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常用的):
  楔型。也就是头部较大而逐渐向下变细的标体。其又可分为长、中长、短身三种。特点是:愈细愈长,水阻愈小、浮力越小;翻身慢、下降平稳;讯息稳定、顿感十足。
  椭圆流线型。有点类似梭型(俗称溜肩膀),两头尖、中间粗的标体。一般浮体都不太长。特点是:翻身快、有较高的灵敏度、能侦测较小的鱼口讯息。
  水滴型。类似枣核型。多用于钓水皮鱼。特点:翻身极快、鱼讯灵敏;下顿短促、上送稳健。
  简单的总结一下:
  楔型:翻身慢、讯号稳、顿口清晰、适于打底和底浮。
  椭圆流线型:翻身适中、讯息灵敏、利于接口、全水层搜鱼。
  水滴型:翻身极快、讯息灵活、利于浮皮、送口清晰。
  最后就是标脚。浮标主体以下的部分都可称为标脚,是整支浮标的根基所在,它所使用的材料大都与浮体不同。标脚所使用的材料,大致上分为四种,即玻璃纤维脚、竹脚、碳素纤维脚、钢脚。
  玻璃纤维脚比重较轻、质地较软,现在已不多见,就不再讨论。
  竹脚比重略轻、有一定的浮力,能与浮标浑然一体并很好的加快浮标的翻身速度。
  碳素纤维脚的水阻小、比重大,可以使浮标的重心降低而变得稳定,利于快速的传递微弱鱼讯。
  钢脚水阻小、比重大、稳定性好、抗风和水流能力好、讯息表现的幅度大。
  浮标的标脚,看起来好像作用不大,其实,它对浮标灵敏性与稳定性却有不小的影响:
  竹脚:翻身快、水阻大、鱼讯幅度小、顿口清晰。
  长碳脚:翻身慢、水阻小、鱼讯准确、清晰。
  短碳脚:翻身适中、水阻小、鱼讯敏捷、清晰。
  钢脚:翻身极快、水阻小、鱼讯幅度大。


带饵调标
  首先是空钩半水不到底 进行调整 半水不是水的一半深 因为鱼线还有一定的重量 当你调的太浅的话 真正到底钓的时候就也是一个样子了 以为增加了 鱼线的重量.
  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但要切记,你用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一重要环节,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如果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1目或1目半。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两饵轻触底 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文章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这样去调整浮标基本能够调整到钓鱼的最佳状态,不过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慢慢摸索。


钓鲤鱼时的调漂和鱼饵技巧
下面介绍一下鱼饵的配比:  
   雪花粉40%水之峰超级诱饵20%丸九荒食15%无双10%蛋白拉斯15%  
  水1:0.9开饵后要稍加作合,连续定点打杆,20-30杆后再稍加作合,让鱼饵物化得慢一点,大约有10分钟左右化尽就可以了,其实由于有蛋白拉丝的缘故,没有外界干扰鱼饵是不会完全化尽的,它像一团柳絮一般在水中随水起伏,更加容易让鲤鱼就口。  
   尤其是浮漂快到空钩调目的时候,更加是最容易中鱼的时候,很多新手看到浮漂都上来了,觉得鱼饵快化尽了,要放弃守候,准备抽杆换饵的时候最是容易上鱼的时候,这时候鱼饵的大小一般都比较小,比重更加接近水的比重,鱼饵的外面有一层网状蛋白拉丝,在水中显得比较大,对鱼很有诱惑力,鱼儿会一吸而就,漂像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顿。
调漂,和线组:  
   2.5-3号主线,1-1.5脑线,配大漂,用5-9号伊什尼鱼钩。钓底,鱼钩水地状态,一钩触地,一钩半悬,鱼钩间距4厘米,水底要是不平整可以适当加大钩距,以免鱼钩落入石缝中,鲤鱼不好就饵。  
   鱼钩找底后向下拉浮漂半米,半水带饵调漂,鱼饵搓成拇指大小,调一目,试饵,看多时间化尽,看化尽后浮漂的目数, 一般在8-9 目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钩的调目。(要用大一点得漂, 视飘要长一点),然后找底,双钩挂饵露两目 (由于脑线的支撑力的缘故,一钩触地,他的支撑力足以使浮漂露出比调漂时多一目,上饵依然悬空),钓鱼时候主打顿口,一般浮漂到位后,浮漂会很缓慢的徐徐上升,也就是鱼饵在不断的雾化,剥落,鲤鱼会轻易的将鱼饵连同鱼钩吸入口中。也就是在上升的时候会有一个顿口,有时候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是这确是最佳的杀杆时机。十有九中,尤其是在鲤鱼成群来的时候会有象钓鲫鱼一样的连杆,很是过瘾。  
中国钓鱼网收集整理



辨漂识鱼
  鱼的种类不同,摄食习惯也会有所不同,鱼咬钩的表现,除了鱼的品种不同之外,鱼的饱饿程度不一,摄食的反应也不一样。饿鱼夺食,它会一反常态,猛追猛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养鱼池的鱼因食物充足,不如野鱼夺食凶狠。这些凶猛和迟钝、快和慢,都能从漂上反应出来。

  鱼摄食最易受外部条件影响,如水温、水中含氧量、水的肥瘦不同,都能导致鱼儿摄食情况的变化,在漂的反应上当然就有所不同。即使是各种条件都相同,水的深浅不一,垂钓的方法不同,漂的反应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们既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又掌握鱼儿在特殊条件下摄食的各种变化规律,那我们在垂钓时就等于长了一双识鱼的“火眼金睛”,只要它咬钩碰动漂子,就能从漂的变化中将它们认出来。

  在垂钓时我们与鱼接触的第一个回合,就是观察漂的反应。许多老钓手只要见到漂稍有动静,马上就知道是什么鱼在咬钩。他们之所以能辨漂识鱼,有几个主要条件:不仅要了解各种鱼的习性,而且也要了解它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摄食的反应;再一个就是心中早有“底牌”--他准备的钓饵,就是专钓某种鱼的定向钓饵。例如钩上装草,别的鱼一般都不吃草(鲂鱼吃草),所以咬钩拉漂者虽未谋面,但就能定为草鱼无疑。

  用手竿垂钓,经常遇到几种鱼咬钩后。漂上的反应大致如下:

  小杂鱼闹漂

  这是最易于识别的漂态:漂不停地颤跳横移,或拉黑或送倒。调得愈灵敏的漂,其跳动愈激烈,钓友们形象地称为“会跳舞的漂”。它主要的特征是除漂作不规则的跳动外,就是漂轻浮,有一种飘动感,这是成群小鱼夺食,你拉我拽,使漂子漂忽不定的根本原因。

  许多老钓手见到这些铺天盖地的小家伙,也苦无良策,钩上有饵它就闹,饵抢光了,漂也不动了。对付它的办法无非是将活饵改面食,将软饵改硬饵等,这些招数也仅仅是缓解小鱼的顽闹。可是换上小鱼不爱吃的钓饵之后,大鱼也无甚兴趣,影响上鱼。

  对小鱼闹漂,另有一种带积极意义的评价:认为投下饵料,首先是小鱼进窝,为大鱼充当先锋,当大鱼见到小鱼在摄食时,它会立即过来抢食。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小鱼闹漂时钓不到大鱼,当小鱼突然不闹了,那就预示着大鱼来了,“大鱼到,小鱼逃”,这时要盯住漂子,准备大鱼咬钩。

  鲫鱼,托漂的冠军

  鲫鱼属底层鱼,也是在水底觅食,见到钓饵,先拱后喝,将它吸入口中,随即抬头,水面漂的表现就是先点几下,而后被托起来,这就是鲫鱼咬钩最典型的表现。传统的钓法是短脑线配擦底坠,所谓“擦底坠”,就是坠子虽接触水底,但并不是实实在在地沉于水底,仅是似触非触地接触水底。钓饵也在水底,当鲫鱼咬钩抬头时,轻易地带动坠子离底,水面的漂自然上升。漂上升的高低与调漂的灵敏度、水温及鱼的大小都有关系。

  鲫鱼这种咬钩送漂的表现,非常稳定,不论是夏钓还是冬天进行冰钓,它都是这种表现,只是水温低时,送漂稍显乏力。如果你准备的是小钩细线,又是钓鲫的香甜饵,漂出现上述送漂现象,你可毫不犹豫地断定是鲫鱼咬钩。
  鲤鱼和鲫鱼的口味基本相同,香甜饵及蚯蚓、红虫,鲤鲫都爱吃,但在垂钓时从它们咬钩拉漂的动作中很容易区别:鲤鱼咬钩拉漂显得稳重有力,大多数是拉黑漂。

  垂钓的方法不同,各种鱼咬钩送漂的表现都不一样,鲫鱼也不例外。如竞技钓鲫,采用悬坠长脑线,由于脑线长,鲫鱼咬钩上抬时,其力量先传到脑线上,钩虽上提了,但脑线来不及向上升,使长脑线成“U”字形,其托饵的力量反而变为拉饵的力量,所以用台钓法钓鲫鱼,一般会出现黑漂。如果虽然也是用悬坠,但脑线短,鲫鱼咬钩抬头,又可能出现送漂。

  鲤鱼拉黑漂

  鲤鱼由于个体大,有力量,咬钩后在漂的反应上是先微微点动几下,随即就拉漂入水。有时由于前面的小点动看不清,就只见漂子被拉入水中;还可能看到漂在水面作横向移动,如果能在黑漂和走漂时提竿,十拿九稳中鱼。只要外部条件不发生重大变化,即使在不同的池塘、不同水温的地方,拉黑漂的这一特点,仍能表现出来。所不同的只是养殖场的鲤鱼由于饵料充足,竞食性不强,拉漂略显缓慢。在饵料稀少的大水面中,鲤鱼咬钩拉漂动作粗野,其力量比池养鲤鱼大得多。鲤鱼也和其他鱼一样,在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摄食的习性也会有重大变化,如本属底栖性的鲤鱼,它可能循温追食游到水的中上层来;本来爱吃香甜饵的鲤鱼,也可能吃酸臭饵,有时还可能出现大送漂,不过它这种送漂的态势,与鲫鱼有明显区别,那就是快速有力等表现。

  这些只能说是鲤鱼的非正常表现,可作为知识去认识鲤鱼,但不可作为钓鲤的依据。

  草鱼咬钩变化无常

  经常钓草鱼的人,可能会发现草鱼咬钩的情况是随着垂钓的方法不同,使用钓饵以及水温的不同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如在水温合适、水中含氧充足时,草鱼会显出十足的拉力,不仅拉黑漂,而且动作突然,不似鲤鲫先有小动,后再拉黑漂,而草鱼经常是在事前毫无动静,突然将漂拉黑,紧跟着就冲撞拽线。

  如果水温稍低,又是钓底,它可能表现为咬钩轻,且不拉黑漂,而且只在一两目间升降起伏。若在深秋,水温进一步降低,草鱼咬钩还有一招新鲜的表现,就是含饵不动,笔者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底钓草鱼,结果发现漂子悄然上升了一目,并停在那里不动,以为是小鱼将钩拖到草叶上,将漂子托住,用的是悬坠法垂钓,还认为是钩上无饵,轻提钓竿准备换饵,结果发现钩上有鱼,但由于提竿太轻,未能将鱼钩牢,使它逃脱,连着两次都是这样。这就是提竿时不论有鱼无鱼,均应先有一个抖腕动作,因为深秋水温低,上鱼率不高,思想放松,未按垂钓要领操作,导致跑鱼。第三次换饵下钩,又出现漂子上升一目不动了,这次是先抖后提,将大草鱼钩牢了,就像牵乖乖小狗一样,毫无挣扎地抄鱼上岸。以后在几个地方垂钓都出现过这种情况,这可能也是草鱼咬钩的一种常规表现。
  鲢鳙:海竿拉漂狠、手竿拉漂轻

  钓鲢鳙时,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果用海竿配硬饵飞钩,鲢鳙咬钩后,显得非常粗野,总是将特大的漂拉入水中;可是用手竿装香甜软饵垂钓时,基本上见不到黑漂。原来鲢鳙进食都是“喝”,遇上硬饵飞钩,它也照常去喝,但由于飞钩伸在饵外,喝到嘴里的是裸钩,钩子入嘴,将鱼刺痛,它就猛然逃窜,反应到漂上就出现拉黑漂。如果用手竿钓鲢鳙,由于配漂灵敏,它们过来摄食时,在吸吐钓饵的过程中,漂马上反应出来,钓手见漂动就提竿,所以见不到黑漂。概括地说:就是用海竿配飞钩,鲢鳙是先中钩后提竿,手竿是先提竿后中钩。这就是垂钓的方式不同,鱼咬钩的反应也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种观漂的模式去提竿。

  白条吸钩像弹线

  白条咬钩,经常是“吮当”一口,很少出现连续拉拽,反应到漂上就只见点动一下,用海竿也只见竿尖闪动一下,好像谁在弹钓线。如果遇上一群白条夺食,漂或竿尖会作不规则的颤动。

  以上所述,仅是鱼儿在正常情况下的摄食反应。但鱼儿有时也会越出常规,发生一些不规则的变化,这种极个别的情况,只能算作一种偶然现象,不能作为判断某种鱼咬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