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5番是什么意思:與《書譜》相關的幾個問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56:56
蔣憲嶺
不论理论水平还是书法水平,唐孙过庭《书谱》真迹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自北宋以来,不少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对其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书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笔者自八十年代学习《书谱》,时有心得。今凑合成文,以就教于诸师长。
一、“行”、“草”同体异名问题. C& z$ Z2 c! D% f1 j0 e+ ^1 h
《书谱》中涉及的书体名称较多。这些名称关系复杂。随着时代沿革,有些名称已不再使用,我们现在很难搞清楚它们的由来和内涵,如飞白、八分,以及“篆、隶、草、章”中的“章”等;有些函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和当时根本不同,如“隶”。《书谱》中“真”、“隶”均指今之楷书,目前学术界已达成共识。笔者认为,在这些书体名称中还有类似这种关系的,这就是“行”与“草”。" n  G* A1 E( j  V5 j/ e
《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d' z, A, H7 L8 d& r5 W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 ,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 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这段话中,作者几次转换行、草和真、隶的名称。从行文推断,草和行似应指同一书体。否则,“行书为要”和下文的“草不兼真”、“真不通草”就毫无关系,孙过庭这段文字就有点语无伦次了。3 K& K. u; \. q
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遍检历代书论也找不到论据。一次偶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法书要录》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行书部分注有:“(校)原本误作‘草’,按前文书目下作‘正书行书’,后文亦云‘晋右军王羲之正书行书目’,原本显误无疑。”, v, k) ~6 D) u1 X* r( }2 {$ T
如果把这“显误无疑”的“草”,和“行”作同一书体观之,则《书谱》这段话则更容易理解些。孙过庭与褚遂良生活时代相近,观念相近乃是常理。看来,初唐时期,行、草同真、隶一样,都是指同一书体。
二、行文中一处衔接问题* k6 y' v) o" i1 _
总体说来,《书谱》行文流畅,结构紧密,是一篇优秀的骈体文。但笔者在阅读时,发现有一处衔接很不自然: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画线部分系作者所加)- B- `1 }, p3 u1 E; C/ b" {
这段话中画线部分用“故亦”承接上文,但和上文似乎没有承接关系。如果我们继续往下读就会发现问题。# e' D1 I& K4 @# r
“至于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至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如果将画线部分摘出,放在“章务检而便”后,这段文字成为:! n) A* K+ M9 l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至于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至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至于钟繇隶奇”和上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所讲草真兼通联系更加紧密。画线部分与“篆、隶、草、章……,章务检而便”衔接也更顺理成章。8 w5 x7 D! e* m* a
如果细加分析,这种问题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初稿、修改稿和确定稿上,作者不可能连上下文承接关系也搞不清楚。结合其它几处衍文分析,目前我们见到的这件《书谱》真迹极有可能是一件以练习书写为目的的抄写稿。“至于钟繇隶奇……章务检而便”可能是抄写时被遗漏,发现后又补上的。只是意不在文,故未标出。
三、“子敬尝作佳书”中“尝”应为“常”2 f0 E9 Y/ z: G1 i) `- C) n
这句话可能出自梁虞龢《论书表》。《论书表》中说:“谢安善书,不重子敬。每作好书,必谓被赏,安辄题后答之。”
《书谱》中这段文字是:“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这两段文字,意思大体相同。只是《论书表》 “每作好书”,《书谱》中则成了“尝作佳书”。根据“安辄题后答之”推测,“尝”可能为“常”之误写。否则,前后文矛盾,也违背了《论书表》的原意。因为这里的“辄”应释为“总是”。1 _9 F( H6 |+ r$ S+ _, T% h
四、句读问题
《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p1 ~  x+ A- ?' E5 V, k/ ]
马国权《书谱译注》译为:“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的流动风味。”6 V( Y, I+ {+ I; x7 ~
杨泽先生《一孔之见—〈书谱〉释疑》曾提出“如果把它译成现代汉语,它的大意是,写草书如不兼通楷书法则,就会失之单调拘谨;写楷书如不兼通草书法则,就绝非书法。这是讲不通的。只有把‘真’、‘草’二字颠倒过来,才能讲得通。”并说“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孙过庭的笔误”。
笔者认为,孙过庭并没有错,问题出在后人的句读上,这句应读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只有这样才能合情合理。杨泽先生对这句话的分析是正确的,只是未发现句读有问题。
五、《书谱》翻译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 I0 Y, k9 Z6 K* M: O9 e3 B, j
1、“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使转纵横。”
马国权《书谱译注》译为,“张芝不以楷书见长,但他的草书点画具见起伏顿挫,(就象写楷书的着重点画那样。)钟繇不擅长草书,而他的楷书,使转却极纵横之致,(就仿佛写草书的重视回环委婉一样。)”, b  D& N3 s) _4 c
《书谱译注》引用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的观点:“狼藉者,触目悉是之谓也。”“纵横者无处不达之谓也。”然而,遍检工具书也找不出以上解释的根据。# I4 A# U+ X* D
从上下文推断,这句应是进一步论证上文草真兼通的观点,孙过庭不可能举出论据来推翻自己的观点,将钟张视为此规律之外的特例。其大体意思应为:如果钟张不能兼通,也不可能达到专精。而《书谱译注》恰恰将意思搞反。/ h6 Y; I; w, @6 r6 N/ @3 t  ~/ T
根据《辞源》的解释:* v2 q. I/ T. s4 {
狼藉:散乱不整貌。
纵横:犹恣肆横行,无所忌惮。(这里引伸为毫无法度)
全句译为:伯英(如果)不兼通真书,(草书)点画就会杂乱无章,元常(如果)不兼通草书,(真书)使转就会毫无法度。3 d- p% K- o7 n. ]/ l
2、“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马国权《书谱译注》译为:“自他们之后,不能兼善楷书、草书优点的,作品使达不到他们的成就,也就不能算作专精啊!”, H$ E7 Z/ `- O9 [: u3 c
笔者认为,此句是古汉语比较少见的承宾语省略主语的句式,如补出应为:自兹以降,不能兼善者,(兼善)有所不逮,非专精也。3 i  _' R9 J' P& u7 O
全句译为:从此以后,没有能够兼善(真草)的,(兼善)不能达到,更没有能够专精的了。/ l( G: E1 Q3 d6 e" I4 l
3、“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7 W- c8 [1 W. l: l0 Y9 D2 {1 C
这句话在隶定时,“驱”恐有误,“驱”与“躯”草法相近,从上下文推断,“合体”与“分躯”对仗当是作者本意。! h3 @6 _" E% l& m+ Q7 n/ _2 y$ p
马国权《书谱译注》译为:“但变化发展是多种多样的,性格感情也很不一致,有些是把刚的和柔的糅合在一块,有些偏于迟(劳)或偏于速(逸),所取的路径分道而驰。”2 @3 X8 p! V  {! {+ h
这段译文中有几处不太正确:: H  e+ z: q1 w" J5 _
⑴性情:意思为禀赋与气质。
⑵“乍”、“忽”均作“忽然”讲。, `8 Q5 w4 u5 n& T
⑶“合体”、“分躯”互文。' b1 C5 j5 K# K* W0 Q
⑷劳,指性情浮躁好动;逸,安静。; O3 g: q) f" T! E- G$ Y; G) U
全文译为:但(每个人的)变化发展多种多样,气质禀赋不同,刚与柔,动与静,忽而合为一体,忽而又分道扬镳。* U& P) ~) _9 h2 T# [; A& t( a
4、语过其分,实累枢机5 t9 g* _+ l9 j% [. H; y
马国权《书谱译注》译为:“如果话说的过分了,(实践起来很不容易)这对于阐发思想的枢要是有亏损的。”6 K3 w* a+ |/ a- F$ j3 t& c
原文这句话及下文主要讲出书法鉴赏。孙过庭认为眼界的高低对鉴赏水平有直接影响。所以说:“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正是对这句话的阐发。
枢机:指耳目。典出《国语?周语下》:“夫耳目,心之枢机也。”
这句应译为:评论不当,实在是受眼界的限制啊。
研究《书谱》的人很多,硕果累累,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学习心得,正确与否,请同道赐教。/ u. v; r/ Y* p" O0 R3 \
参考书目:' X" ], D. p/ Z$ S5 i* T
1、《历代书**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1 P( i8 Q4 n( D8 b$ @' W6 v5 t2 o
2、《书论注释辑要》,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985年6月版,张超选编。
3、《书法》1987年第4期,1988年第4期,1990年第3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8 d- ~5 \/ n% X' F& t  G
4、《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5、《四书五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