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没问题:教师的“懒”与学生的“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1:14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但是有些教师太勤快了,经常把一道题目的方法、过程一一都说出来、写下来,生怕哪一点讲得不到位、写得不完整会影响教学效果,丝毫不敢让学生出一点差错。一道题目就这样在老师的讲解中毫无障碍地轻松解决了,教师觉得很有成就感,好似学生都看懂了、听懂了、全会了。试问: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殷勤”、“包办代替”,学生能学到什么?这样的学生与“听众”有啥区别?教师“嚼”得这么烂,到学生口中又有何味道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何呢?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试验:

  在八年级初学完全平方公式时,甲班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a+b)2 =a2 +2ab+b2和(a-b)2 =a2 -2ab+b2之后,出示了九道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例题。老师将这九道题的计算过程边讲解边完整地写在黑板上,教师讲得很投入、很卖力,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从他们的眼中教师觉得他们都会了才松了口气。讲完了之后,再让同学们用三分钟时间看一下黑板上的计算过程,三分钟后老师问:“看懂了的请举手”。“唰”地一声,只有4人没有举手(全班共52人)。接着,教师擦去全部的过程,只留下题目,测验这九道题,结果全对的只有16人。试想一下,如果将题目变一下形再让学生完成,结果可想而知。

  在乙班,推导出两个公式之后,教师出示了同样的九道题,并分别请九名同学到黑板计算,做完之后再请其余的同学分别批改,前五道题正确率较高,后四道题不太好。针对此状况,教师没有立即给出方法和答案,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探索、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然后根据同学们自主探究的情况,重点针对后四道题进行了点拨与说明。过一会儿擦去过程,留下九道题(其中绝大多数题有所变化)进行测验,最终全对的有45人(全班共51人)。比较以上两个班级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以及收到的不同教学效果,说明了什么呢?平时不少学生也很苦恼,教师讲的都能听得懂,为何自己做不出?这些需要我们教师思考的太多了。

  通过多次试验,笔者发现,并不是讲得越多越详细,学生就懂得越多学得越多。其实这样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教师都明白,但往往当自己所做的与所希望的结果不一致时,就会抱怨学生。这种“事与愿违”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教师要真正树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碰壁、去犯错的意识,不能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必要时还要创造让学生出错的机会。对于知识,有时是无错不能树正。教师即使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很强的辅导能力,也只能在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思考和探索之后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提醒。

  魏书生说:“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们的兴趣比听老师的独角戏要浓得多。”他一贯坚持: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所以他培养出的学生自学能力都非常强。有效的自学能力将会支撑学生一生的学习。也许有些学生对教师的“懒”不理解,甚至有时还有几分抱怨,等他自己学会了,能力得到提高了,从老师的“懒”中得到了“实惠”,学到了本领,才真正理解到了“懒老师”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教师的“懒”,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探索、动手、动脑的机会和余地。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大人替孩子做事,那是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种种机会留给孩子。爱孩子,就勇敢地放手。”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老师何不去尝试一下呢?人们常说: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实践出真知,任何事情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自己去发现。当然,老师要做到“会懒”,正确把握好时机和尺度,“懒”得巧、妙、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懒”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西场初中 沈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