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发闷堵的慌怎么办:约瑟夫·普利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48:26

约瑟夫·普利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约瑟夫·普利策)汉漢▼约瑟夫夫·普利策出生1847年4月10日
奥地利帝国毛科逝世1911年10月29日 (64岁)
 美国职业报纸编辑、出版商

约瑟夫·“乔”·普利策Joseph "Joe"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生平

早年

1847年4月1日,生于匈牙利中产家庭,父亲菲利普·普利策是匈牙利马扎尔犹太族的后裔,母亲是奥地利人,婚前名为路易斯·杰伯。普利策原为兄弟四人,后来两个夭逝,只剩他和弟弟艾伯特两人。普利策自幼受良好学校教育,受到良好的德文和法文训练。后来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由于同继父关系不和,十七岁离家出走。同时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而从军,但由于视力和体力的问题,奥地利征兵处并未如愿。在奥地利军队报名不成后,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报名处应征,依然未果。后来在汉堡加入美军[1]“林肯骑兵队”。

南北战争结束后退役,为了找工作在美四处流浪,1865年在中西部新兴城市圣路易安顿下来。

报人生涯

1867年普利策入美国籍,后获得律师资格。

1868年在圣路易遇到一位有助与他的人——卡尔·舒尔茨(Carl Schurz)(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记者,曾任美驻西班牙公使、参议员和内政部长,当时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老板)。被舒尔茨聘为西方邮报(Westiche Post)记者,一年后当选州议员,设立“反贪污法案”。

1872年改入民主党。

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 Post Dispatch),从而开始了它的办报生涯。在经营此报期间,普利策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三年后,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882年以34万6千美元向古氏乐(Jay Gould)购得《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招募名记者内莉·布莱(Nellie Bly)(本名伊丽莎白·科克兰)、Richard F. Outcault等人,让报业销售情况改观,销数达10万份。

1883年在普利策《世界报》和其本人的策动下,发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筹款运动,为自由女神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贡献。《纽约世界报》和普利策为此赢得美国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1889年在纽约富兰克富街海德公园旁,花六十三万美元买下法国大厦并在其址上新建《世界报》办公大楼。同时视力下降,1890年完全丧失。在新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欧洲休养。《世界报》宣布其辞去总编职务。从此告别报刊事业。

1892年早晚两刊共计34万7千份,并吸引大量的广告来源。普利策最为人知的贡献是为美国报纸奠定了各项专栏等模式,当时报纸开始启用漫画并蔚为风尚,著名漫画有黄童子(Yellow Kid),是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成为黄色报纸(Yellow Press)的起源。1892年也是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

1901年普利策对竞争已感厌倦,而将世界报中最受人攻击的黄色部分取消,黄色新闻风潮遂逐渐衰落[3]。被公认是19世纪70—80年代“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身后

1911年去逝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后来《纽约世界报》离开历史舞台,《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评价及影响

报业

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比如一般认为,《纽约世界报》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

正是通过耸人听闻的报道内容、简洁明快的文风及活泼生动的版面设计,配合社会运动,使他的报刊读者日益增多,销量日益扩大。同时,报业的经营管理也日益提升。鼎盛的标志就是1890年落成的《纽约世界报》大厦的落成。

新闻教育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普利策对新闻教育事业影响也尤为突出。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4]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

但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是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目录

 [显示] 
  • 1 评选制度
  • 2 评奖项目
    • 2.1 新闻界奖
    • 2.2 创作界奖
  • 3 丑闻
  • 4 普利策奖的华裔得主
  • 5 外部连接

评选制度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评定,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

评奖项目

普利策奖由最初的“为公众服务优异奖”一项新闻奖发展至现在的十四项新闻界奖和七项创作界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须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新闻界奖

  1. 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2. 普利策普通新闻报道奖
  3. 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4. 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5.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6. 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
  7. 普利策专业性新闻奖
  8. 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9. 普利策漫画创作奖(1922年开始)
  10. 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11. 普利策特写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作品《饥饿的苏丹》 作者凯文·卡特.

  12. 普利策评论奖
  13. 普利策批评奖
  14.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创作界奖

  1. 普利策小说奖
  2. 普利策戏剧奖
  3. 普利策历史奖
  4. 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5. 普利策诗歌奖(1922年开始)
  6. 普利策非小说类作品奖(1962年开始)
  7. 普利策音乐奖(1943年开始)

丑闻

1981年,《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珍妮特·库克以一篇《未来的世界》(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特稿获得普利策奖。其中讲述一个8岁的黑人孩子吉米因母亲男友吸毒而致使吉米吸毒的故事。但后来调查结果显示,这是一篇杜撰新闻,随后库克的奖励被取消,《华盛顿邮报》向公众道歉并开除库克。

 普利策奖的华裔得主

(名字后为得奖年份)

  • 黄幼公 1973(越南华裔)
  • 伍洁芳 1990(美国华裔?六四天安门屠城)
  • 刘香成 1992(美国华裔?戈尔巴乔夫辞职演讲?摄影奖)
  • 方凤美 2007(马来西亚华人?《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
  • 周龙 2011(中国出生/美籍华裔.普利策音乐奖.《Madame White Snake》(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