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back home kwill:水霉病的預防及診冶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2:58
由水霉感染引进的疾病叫水霉病,又叫肤霉病,对淡水鱼类从卵至成鱼均可危害,是继发性鱼病,世界各国均有流行。

[病原]
  淡水鱼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1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属于水霉和绵霉两属的种类。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象根样附着在鱼体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称为内菌丝,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看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情况]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30℃均可生长繁殖,只是不同种类略有不同而已,如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温为13-18℃。在全国各养鱼区都有流行,对鱼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可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繁殖得特别快,所以水霉是腐生性的,对鱼是继发性感染。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物质的缘故。
在活的鱼卵上有时虽可看到孢孢的萌发和穿入卵壳,并悬浮在卵间质或卵间隙中生长和分出侧枝的情况,但如果胚胎发育正常,则悬浮在卵间质中的内菌丝,一般就停止发育,也不长出外菌丝;当胚胎死亡,则内菌丝迅速延伸入死胚而繁殖,同时外菌丝亦随之长出。

[症状]
  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鱼体伤口处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生?quot;或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燥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最后瘦弱而死。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经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卵膜内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内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叫"太阳籽"之称。

[诊断]
  用肉眼观察,根据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用显微镜检查,进行确诊。如要鉴定菌种,则须进行培养。

[治疗]
  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疾病早期治疗可参考下列方法。

 1、 外用药 任选下列一种
 (1) 全池遍洒食盐及小苏打(碳酸氢钠),使池水成400 ppm浓度。
 (2) 全池遍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3ppm浓度,隔2天再泼1次。
 (3) 全池遍洒孔雀绿,使池水成0.15-0.2ppm浓度,隔2天再泼1次。注意,白仔鳗患病后,不能用此法,应用甲基蓝治疗。
 (4) 白仔鳗患病早期,将水温升高至25-26℃左右,多数可自愈。
 2、 同时内服抗细菌的药(如磺安类、呋喃类、抗菌素等),以防治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预防]
 1、 鱼体水霉病的预防
 (1) 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消毒。
 (2)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 亲鱼在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受伤处涂抹1%孔雀绿软膏或磺安类软膏、1%孔雀绿水溶液、1%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等,注意涂抹时鱼体的头部应稍高于尾部;严重时可腹腔或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公斤鱼5-10万单位。
 2、 鱼卵水霉病的预防
 (1) 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2) 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棕榈皮扎成的鱼巢),或用孔雀绿、漂白粉、盐等药物进行消毒(杨柳银须、聚草、金鱼藻等制成的鱼巢)。
 (3) 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并用漂白粉、孔雀绿、盐等药物进行消毒。
 (4) 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如每隔4小时泼1次淡绿色孔雀绿水溶液,效果更好。
 (5) 鱼巢上附着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后,危及附近的健康鱼卵。
 (6) 当鱼巢上附有一定量鱼卵后,应及时取出,放在7ppm的孔雀绿水溶液中药浴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2次,以后每天早晚在孵化架附近水面各遍洒1次孔雀绿水溶液,使孵化架周围的水呈淡绿色,直至鱼苗将要孵出时为止。
 (7) 流水孵化的鱼卵,每隔6-8小时,遍洒1次孔雀绿水溶液,使孵化水成淡绿色,至直鱼苗将要孵出时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