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xml.msi怎么安装:错误的治沙方式将越治越糟/第一财经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6:32
错误的治沙方式将越治越糟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7年05月01日 01:49 http://www.china-cbn.com   谁都知道整个北方地区无处不缺水,没有哪一个流域有富裕的水资源可供外调支援别的流域。如果一定要调,那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从效益角度考虑,这种调动通常得不偿失
  
  修水库、建防渗渠、发展地面灌溉,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中小流域开发治理中普遍采用的“三部曲”模式。
  但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水土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首席专家邱为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由于这种“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打破了这里几千年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并不是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
  同样,邱为铎认为,没有灌溉技术的创新,救不了土地荒漠化、沙化十分严重的民勤。
  错误的治理方式越治越糟
  《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民勤由绿色变荒漠的教训引起很多的人思考,许多人在问:以往“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是不是存在问题?
  邱为铎:在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上的湿润地区,实施修水库、建防渗渠、发展地面灌溉的治理模式后,不仅可以减轻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也为开发中下游地区的土地资源、扩大水浇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这种治理模式存在着技术粗放、水资源利用率很低等亟待提高的种种问题,但总体上看,它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对实施地区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种“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并不是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近几十年来,有关方面不加区别地将它搬到干旱的内陆河流域,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打破了这里几千年来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一种在湿润地区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在这里走向自己的反面,暴露出种种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内陆河流域治理中,必须根据内陆河流域的自然特点,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内陆河流域特点的新的开发治理模式,否则,等待我们的不是失败就是教训。
  外调水源是拆东墙补西墙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灌溉技术落后是导致内陆河流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邱为铎:我国的内陆河流域大多处在西北干旱地区,多数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400至3000毫米。由于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在干旱的内陆河流域,雪山、冰川是这一地区主要的水源地,山上融化的雪水,经过天然河道输送到中下游,补充那里的地下水和地面水,形成天然的湖泊、森林、草地。在水资源滋润不到的地方,便形成了沙漠、戈壁。
  在这类地区实施“三部曲”式的治理后,由于在上游修水库,把原本通过天然河道输送到下游的雪水截住存放在上游地区,使下游来水量大幅度减少;在水库的下游修建防渗渠道,取消了原先天然河道对沿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补给作用,进一步切断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使下游湖泊干枯、草原退化、森林死亡、农田沙化,形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下游人民,在失去了水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只好在当地打机井,抽取地下水,这样就使已经失掉补给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加速了生态恶化的进程。
  谁都知道整个北方地区无处不缺水,没有哪一个流域有富裕的水资源可供外调支援别的流域。如果一定要调,那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从效益角度考虑,水资源的就地利用和花很大的代价调到异地利用,不仅增加了调水成本,还多了调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调入地区的特殊需要,这种调动通常是得不偿失的。
  内陆河流域灌溉技术需创新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适合内陆河流域的灌溉技术是什么?
  邱为铎:既然认识到落后的灌溉技术和以其为中心形成的不合时宜的“三部曲”式的治理模式是造成生态恶化的元凶,那就应该通过灌溉技术创新来改变这种落后的治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扭转生态恶化的势头。
  不从科技创新上找出路,一味坚持错误的治理方式,只能越治越糟糕。这样下去,敦煌不变成第二个楼兰,民勤不变成第二个罗布泊反倒成怪事了。
  像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沙漠和荒山,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只有270立方米,气候极度干旱。他们从北方引水进入沙漠,用自己发明的最省水的滴灌技术,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建成举世闻名的发达农业。
  我国敦煌地区人均水资源3300立方米,大于全国的人均水平,是以色列人均水平的12.2倍。民勤地区人均拥有水资源700立方米,虽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但也是以色列人均水平的2.6倍。
  既然以色列利用滴灌技术,在沙漠地区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经验搬到中国来,解决我们中国的问题呢?经过我国科技人员多年的实践摸索,一些成熟的滴灌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
撰稿人: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