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讽院骸罗:失落的年味莫“变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22:41

年,对于炎黄子孙来说,绝对不仅仅是“时间单位”这样简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符号,而将年淋漓尽致地体现它的独特与意义的那种东西,便叫“年味”吧!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可以去感受和体验。

春节是老百姓的节日,是辛劳经年的休憩之日。它给天真无邪的孩子带来雀跃,它使奔波劳顿的中年人得到休息,是暮年独处的老年人得到欢聚的安慰。但它的变味使它背上不堪其重压的负担,谁又愿意背负着心理,生理、经济的巨负如同过催命关呢?于是春节的怨悱产生了,扩大了,变成了不谐和的噪音。那宁静欢欣、自得其乐的春节何时才回归?

百味杂陈

年味未到,钱味先浓

钱味重

一进腊月,真正的“年味”还没有闻到,一股浓浓的“金钱味”却率先袭来。年关似乎成了“钱关”,成了最难过的“天下第一关”。

一是对狂轰滥炸的各类消费广告感到厌倦。面对周围人不断攀比的节日消费,也有一些收入较低者会产生挫败感。二是为送礼和给压岁钱的繁琐而发愁,有的在财力或时间上也不允许,于是,为“送给谁”、“送什么”和“怎么送”而焦头烂额。三是忧虑即将到来的应酬和客套,既担心自己成为吃饭喝酒的机器,又对春节永恒的谈论话题:“发财”,产生话语疲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节像中国的春节这样,充满如此多的金钱气息和功利主义,而且似乎愈演愈烈,不断花样翻新。被金钱气息所笼罩,几乎都成了缺少文化内涵的购物节了。[详细]

聚会成了吹牛会

酸味呛

春节期间是亲朋好友聚会的高峰期,但总是在一阵酒酣耳热之后,不少人聊着聊着就转到“在哪里发财”、“房子有多大”、“一月能赚多少钱”、“孩子学习怎样”等话题,透着一股“攀比”意味,好端端的聚会也似乎变了调。

聚会时比孩子成绩似乎成了家长们的“保留节目”, 就像穷孩子怕和富二代拼爹一样,当爹的也怕“拼孩儿”。同学聚会更让人发憷,有个段子形容现在的人怕同学聚会,“没事开开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最怕男同学比官大,最怕女同学比孩他爸”。有人更直指同学会只是“炫富场”和“婚外恋的温床”。

回家路漫漫

苦味浓

春节竟然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辛苦”的代名词,赶着人最多的时候去挤车,到领导家送礼,挨个到每个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亲戚家串门,陪着吃吃喝喝,陪着打牌打麻将……

一个月前,“常回家看看入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月后,春节返乡大军作为“回家”的一个典型样本,再次让“入法”的荒谬一览无余。“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提买票很糟心”,春运回家难已经成了多数身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永远难解的疙瘩。谁不想回家?看看骑着摩托顶风冒雪,千里单骑往家赶的农民工,看看因买不到火车票怒极裸奔的小伙儿,你就知道回家的心有多么迫切。

寻因探果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过年平淡地只是轮到那天了,所以就过了。回想过年的情形,残留下的仅仅是鞭炮声和浓烟味,以及单调的吃吃喝喝。年变成了时间序列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点,附着在这个点上的文化传统意义日渐枯萎……

天天过年,腻了

“有钱天天过年,无钱日日食粥。” 许多人对过年的美好回忆,基本是穿新衣、放鞭炮、丰盛的年夜饭、逛庙会、游园赏灯等等,这是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对“非平常待遇”的一种渴望与珍惜。

每到过年时分,人们会在内心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进行“时空切换”,于是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期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的倒计时氛围,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由头和载体。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把日子过成年

传统迷失,丢了

旧时的“年味”,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可如今,即便拜亲谒友,只需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所有的亲情表达都“搞掂”。对于亲情或友情的表达,再精彩华丽的语言,与登门造访相比,也都显得苍白平淡了许多。

而借助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年糕、元宵、灯谜等等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的载体或道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已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已成为落后的象征。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过年难免被抽去人文内核,只剩娱乐之外壳。浓浓的“年味”,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支撑”。[详细]

过年风俗,还记得多少

人情如纸,淡了

中国春节的年俗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而精华中的核心,在“情”字。人情是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承载。

小的时候过年,年三十家人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全家穿上新衣服然后给长辈邻居拜年。而现在千篇一律的短信代替了亲友间的问候,城市里邻居之间“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 更不用说串门拜年了。更多的人窝在家里打麻将,或者留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福州打工的网友说:“以前亲戚们过年有很多话,现在一见面,聊的全是谁赚了多少钱。”家庭色彩的淡薄,导致春节越来越简单。传统社会家族里有几十口人,现在只有一家三口,人际关系的疏离,小型化的家庭模式,影响了热闹程度。

过年越来越冷清

“年夜饭价高味淡”

年夜饭价格普遍都高,但很多人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追求的就是一个品位。年夜饭价格年年都涨,涨价是每年的一个“习惯”。高价年夜饭的背后是传统习俗越来越淡化,春节还得过出点真正的年味来。

“年味其实很简单”

年味就是鞭炮响过留在大街上的味道;年味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的幸福感;年味就是吃着糖葫芦仿佛回到童年的一瞬间;年味就是大家走在路上,甭管是否认识能热乎的打招呼的友好感觉。

“心门打开,年味自然浓”

一个人的心有一扇门,如果你紧闭心门,那么和煦的春风又怎么能吹进来?人们常抱怨年不如一年,殊不知是自己将年挡在了心门之外,都在抱怨年冷清了,殊不知年是一场演出,渴望你我大家的捧场。

“春节不仅是短短的几天”

春节不仅仅是短短的几天、十几天,有空多与家人联系,问一声冷暖,报一声平安,说说近况,聊聊心事,谈谈打算,一家人安安康康过日子,一年365天,就天天都是春节。

季羡林曾经撰文写过:“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住,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年,本源发于民间;年味,仍存在于民间。对于年,父辈祖辈也许不知道看春晚、发短信、视频拜年、年终奖金、酒店年夜饭、外出旅游……不管我们是辩证的态度还是平常的心态,年还是那个年,千古不变,它每年如约而至,从不爽约。它的味道的浓与淡,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浓浓的大年。(本期编辑:张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