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公式的推导:名著《家》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0:34:35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

1928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主编《收获》杂志。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经典评价:世人口中的巴金  二十世纪的良心  一个时代的伟大代表    常青的文学大树   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鲁迅之后的伟大文学家

 

二、小说主题

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为中心,以觉新和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等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干,作品一方面描写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的本质,并且宣告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受“五四”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第一章

故事梗概:

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地谈论着排演的情况。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1.“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文章开篇多处出现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渲染环境,暗示着风雪会长久地管制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开篇便是肆虐的风雪夹着寒意逼来,巴金以一幅日暮风雪图振起全文,用大写意的笔法奠定了这个家族悲剧故事的苍凉基调。那些风雪仿佛就是专横冷酷、狂妄自大、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

2.“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而门墙上却又挂着一副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答案:对比,反讽。卫道者统治下的高家大院,这一个“黑洞”将吞噬多少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吞噬着肉体,吞噬着灵魂,注定败落。何来家庆、人寿、年丰。

第二章

故事梗概:

进了家,婢女鸣凤招呼他们吃饭,并告诉他们家里来了客人,是他们的姑妈太太以及姑妈的女儿琴(大名张蕴华)——高家的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三位年轻人——琴、觉民、觉慧谈得很投机。觉民鼓动琴明年暑假报考他们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琴决定报考,这是很勇敢的决定。

 

1.女主角之一的鸣凤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苗条的身子,也还丰润的脸庞,带笑说话时的两个酒窝,最为特别的是闪动的明亮的天真的眼。”花季的生命,有朦胧的希望,朦胧的寄托。

2.“不,我第一个去报名!”一个伟大理想鼓舞下的声音。这是谁的声音?伟大理想具体指什么?

答案:琴小姐。伟大理想:做自己,做生活的主人。破束缚,要自由。

第三章

故事梗概:

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一个顺受、忍从,她是丫环,过的是任人宰割奴隶般的生活;一个反抗、追求,她是小姐,接受新思想,勇敢地争取自由解放的生活。)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1.“无论如何,黑狗总比李医生好,李医生不过是一位绅士。”为什么黑狗总比李医生好?

答案:黑狗是觉民觉慧心目中的英雄,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而绅士只是封建思想包裹下的行尸。

2.从《宝岛》到《复活》再到《新青年》,觉民觉慧从中汲取了什么?

答案:民主的思想,自由的渴望,人性的释放。

3.这些话一字一字地送进了觉慧的耳里,非常清晰。它们像鞭子一样地打着他的头。他的脸突然发起热来。他感到羞愧。他知道那个少女所受的责骂,都是他带给她的。他的妹妹的态度引起了他的反感。

答案:明明是自己恶作剧,却让别人受罪。这一不公平现实震撼着觉慧,自责、不满、同情撕裂着他的心,他感到无比羞愧。

4.“我现在决定了,”琴的眼睛忽然亮起来,她又恢复了活泼、刚毅的样子,然后又坚决地说:“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代价。现在就让我作一样牺牲品罢。”

答案:封建社会女性备受歧视,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待遇。琴已经意识到自己要上“外专”,与男生上课是很艰难的事,但愿为此奋斗,表达她坚定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第四章

故事梗概: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年轻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回忆自己的过去,思索自己的归宿。最后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这就是“薄命”!

1.“夜死了,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鸣凤打开了那一隅,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同时她的心里另有一种东西在作怪,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渴望。一种潜在的抗争意识。

2.“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这样的吗”这是鸣凤在预报自己的归宿吗?是她的归宿吗?

答案;鸣凤是在预报自己的归宿,但是最后她选择了无声的抗争,像大小姐一样。

第五章

故事梗概:

琴和母亲回到家里,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哀求她的母亲让她报考她表哥的学校,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这让她很失望,但她并没有灰心。她决定要“坚决地奋斗”。

1.“沉重的锣声在静夜的积雪的街中悲怆地响着”,为什么总是有锣声响起?为什么会余音不绝?

答案:沉重的锣声拉下的是不会变换的封建社会的大幕。

2.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带给琴小姐的是怎样的启示?

答案:这几句话给琴勇气和信心。她开始明白她的事情并没有绝望,能不能成功还是要靠她自己努力。希望还是有的,希望在自己,并不在别人,需要自己战斗。

 

第六章

一、内容梗概

觉新是高家长房长孙,相貌清秀,自幼聪慧,成绩优良,中学毕业时名列第一,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到上海或北京某所名校进修他所喜爱的化学,然后去德国留学。但不幸亲母死了,父亲又续娶了一位年轻的继母——周姨太。毕业之后,父亲给他包办了一门婚姻。虽然在他的心里有个意中人,这就是从小青梅竹马的梅表姐,但他在封建礼教前面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只会在百般顺从之后,背着别人抱头痛哭。作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继承人,父亲死后,他过早地挑起管理家族、侍奉继母、培养弟妹的重担。他生性懦弱,为人处世常秉持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痛恨旧势力,“五四”运动的发生,唤起他被忘却的青春,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崭新的报刊书籍,信服新的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他又挺自然地顺应旧的环境,觉得这二者并不见得矛盾。娶了瑞珏,生了儿子,他沉浸在小家庭的温馨和幸福中。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首先,他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其次,他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此处情节是小说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示觉新的“离奇”经历和性格特征:早年丧母、求学与爱情的“幻梦”相继破灭、麻木地婚配等等,一下子就在读者的眼前树立出一个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无奈甚至有些憎恨的封建大家庭长房长孙的懦弱者形象。

 

二、简答题

高老太爷希望有一个重孙子,想早日给高觉新提亲。(觉新)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高觉新的亲事最终是怎么决定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来说媒的人很多,觉新的父亲和继母商量、选择后,只剩两家,而这两家请来的媒人情面同样大,(2分)他父亲就用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名字分别写在两方红纸上,在祖宗的神主面前祷告后,拈起一个,亲事就这样决定了。(3分)

《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答案] “他”指的是觉新。(1分)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还想到德国(外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2分)由于他的祖父想抱重孙,他父亲便给他定了一门亲事,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所爱的表妹,而且年内就要结婚,婚姻和升学的希望都成了泡影。(2分)

1、他(觉新)两个兄弟的思想比他的思想进步些。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请举两例加以例证。

参考答案:虽然有了意中人梅表姐,却甘于接受父亲给自己包办的婚姻,断送了自己美好爱情。在觉慧参加学生运动后被高老太爷否定后,既同情弟弟却又执行祖父的意思,把觉慧关起。老太爷去世,妻子临产,陈姨太却说产妇的血会冲犯死者,要求将其移到城外去,他含泪答应,造成妻子生下孩子痛苦死去。

2、他看见儿子慢慢长大起来,从学爬到走路,说简短的话。这个孩子很可爱,很聪明,他差不多把全部全量的爱倾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他想:“我所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应当由他来替我完成。”请分析这句反映出的主人公怎样心理世界。

参考答案:反映了主人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许多理想得不到实现寄希望给儿子身上的那种懦弱而又想反抗的矛盾心理。

你认为《家》中的觉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析。

[参考答案]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请用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贪婪地汲取知识,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之后,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他都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

 

第七章:

一、内容梗概

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觉新弟兄仨在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时,柔弱、怯懦的剑云进来,不久三兄弟的姑妈及表妹琴也来了。觉新陪姑妈买衣料后,剩下四人在谈了会新思想以后,由琴表妹引起谈到大哥觉新以前的意中人梅表姐,在共同谈话中,不仅了解了觉新先前的爱情破灭的缘由,也初步看到觉民和剑云都对“新女性”的琴表妹有好感。但剑云根本就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简答题

1、从四人的对梅介绍和后文瑞珏的描写中,你认为《家》中梅与瑞珏有何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他们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虐杀,他们都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都是悲剧人物。梅被母亲嫁于别人,不久守寡,终至郁郁而忘;瑞珏被逼迫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

2、读完本章,并联系全书,简述琴作为新女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琴是新女性的典型,表现在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学校上学,甚至想向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并写了剪发的好处文章在刊物上个发表;剪发遭母亲反对意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决定走新的路;表现在她与觉民一起争取婚姻的自由。

 

第八章:

故事梗概: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然而督军根本就不出来接见学生,临时选出的八个代表最后在临近天黑的时候进去谈判。同学们一直等到三更天以后,代表才出来接受了所谓督军署会派人去慰问受伤同学的条件。最后,大家在雨声中结束了一天的战斗,并约定明天再来。

二、简答题

1、结合整个初次请愿过程,请分析似乎与学生被官兵殴打一事无一点关系而参加请愿的觉慧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听到惠如说官兵看白戏打学生,觉慧不由自主地掉转身,回头跟张惠如回学校召集同学;回到学校便参加二百多人的请愿队伍,来到督军署天色已经晚,觉慧和每个人一样心情非常紧张,觉得这天色的黑暗还是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黑暗,他们带着年轻的心跟这一切奋斗;在相持阶段觉慧始终保持充沛的激情,甚至忘记了一切:明亮的家,温暖的被窝,宁愿赴汤蹈火;在最后“督座自有办法”的话语中,觉慧愤怒骂“督军真是个滑头”,在三更后和同学们约定明天再说离开了广场。性格特征:充满革命激情,赴汤蹈火,宁愿抛弃家庭参加学生运动,是反封建最为坚决的爱国青年。

2、请分析八个代表的群体形象

参考答案:最初具有爱国热情,但经不起反动当局威逼利诱软骨头。从他的话“同学们,你们听见赵科长的话吗?他接受了我们的条件,他说督军一定使我们满意的解决办法,现在总算有了一点结果,我看可以回去了。”看出,至少已经不那么坚决了。这些人在当时不在少数。

 

第九章

一、内容梗概

请愿并没有结果,连赵科长的“慰问受伤同学”的诺言也不曾履行,各校学生实行了罢课,双方矛盾急剧加大,士兵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觉慧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一面通电全国各界请求主持公道,一面又派代表到外州县去宣传,联络各县学生把运动扩大。就在这时,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站了出来,坚决阻止觉慧的行为。在和爷爷的斗争中,觉慧感觉这才像是自己的主人。然而,最后还是被高老太爷叫大哥觉新关在家里,在和大哥的交谈中,继续充满革命激情,想参加学生运动,但他为了哥哥,决定几天不出去。但内心矛盾着,有爷爷的、哥哥的,也有自己的。

二、简答题

1、在对待学生运动这一事件上,有人认为觉慧是软弱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不同意,理由:(1)他毕竟是刚开始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第一次和高老太爷正面冲突,有所顾忌可以理解的。(2)用他的话说主要还是为了哥哥少受窝囊气。因此反而更使主人公立体起来。

2、巴金的《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也深刻地展现了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请你概述一个情节,表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参考答案:示例:参加学生运动,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的觉慧,一回到家就被叫到祖父的面前,他惊恐不安地等待闭目假寐的祖父训斥。当祖父睁眼后,却又奇怪地挥手让他出去。可正当他走时,又被叫回,严厉地责备他上街散传单,又痛骂学生太嚣张,太胡闹,不读书只闹事,不如不进洋学堂。觉慧忍气想开口分辩,又遭怒斥,并让叫来党新,让哥哥好好管住觉慧。

3. 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

答案:祖父代表着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思想观念,是封建家长制的化身,是顽固不化的卫道士。

4.他知道他们祖孙两代永远不能够互相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他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似乎有许多东西沉重地压在他的年轻的肩上。

答案:觉慧朦朦胧胧感到某种觉醒,意识到他所要反抗的并不仅仅是祖父,而是祖父所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思想观念。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

第十章:

一、内容梗概

觉慧这几天虽然被关在家,可他的心依旧和同学们在一起。随着运动的好消息接连知道,关在家里的他也一天比一天更加着急,经常顿脚。在被觉民取笑以后,他走出房门,避开陈姨太他们一直向花园走去。在花园里碰到了采摘梅花的鸣凤,终于有宽裕时间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两颗年轻的心终于靠在一起。觉慧夜里也睡不着觉,来到天井旁闲走,觉民也走了出来,并向他吐出了喜欢琴表妹的感情,觉慧鼓励二哥,不会向大哥那样牺牲自己的爱情。说到这觉慧又抬头望天空,那张少女的脸出现在他面前,他喃喃地低语道:“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月光啊!”

二、简答题

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2、试分析觉慧的形象

答: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是封建家庭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义无返顾地冲出家的囚笼,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第11章:

一、内容梗概

学生跟军人冲突的风潮渐渐地平息了。困在家里的觉慧用日记记录了他的寂寞和对爷爷囚禁他的不满,表达了反抗的决心。

 

他照例早晚到祖父房里去请安,因此不得不看祖父的疲倦的暗黄脸,看陈姨太的擦得又红又白的粉脸。还有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也是他在家里常常看见的。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罢,总有一天……”以下的话他不曾说出来。

答:觉慧因参加学生活动被祖父关在家里,心里感到不安和愤懑。这句话表达了对旧家庭的憎恨,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和信心。

第12章:

一、内容梗概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

第13章:

一、内容梗概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年轻一代人的桌上更是热闹,大家说笑,行酒令,痛快地、忘记一切地笑着,直到散席。觉慧带着酒意来到街上,看到一个哭泣的讨饭的孩子,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润湿的手里。过后却痛苦地自责:“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第14章:

一、内容梗概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并痛苦地自责,表达自己的悔恨。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他“看着大哥的带痛苦表情的脸,一个可怕的思想突然来袭击他的心。这个可悲的真实就是: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

而觉新一转眼又和弟妹们有说有笑地玩闹了起来,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

第15章:

一、内容梗概

除夕晚,高家在祭祖、叩拜长辈。觉民、觉慧溜了出来,来到了姑妈家。张家琴的房中,他们意外地看到了梅表姐,美丽而凄哀,带着忧郁的神情,说着伤感的话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家》第16-20章

故事梗概: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因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新年里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在这些日子里照旧是赌博统治了这个公馆。而在初八日晚上,这一群年轻人成功地组织了一台高雅的焰火晚会。美丽的焰火,优雅的笛声,高亢的歌声,令人陶醉。

 初九这一天,觉新的五叔克定决定请大家看龙灯。公馆里的主人仆人们燃起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烧,以此来取乐。觉慧气愤地说:“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对有钱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愤怒,是对那些被生活所驱使,受压迫受侮辱人的同情。)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在湖中荡舟赏月,可是并不很快乐。觉新因思念梅表姐而长叹;五叔的女儿淑贞为自己那双残废的小脚而悲伤。

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

 

 1.简述梅、瑞珏、鸣凤是牺牲者的形象的异同点。

 梅、瑞珏、鸣凤是牺牲者的形象。她们都被封建制度夺去了青春和生命。但是鸣凤与梅和瑞珏有本质的不同。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她们本来都是地主阶级的娇娇小姐,是封建家庭的贤妻良母,但是都免不了被吃掉的命运,这说明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以及整个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这种反抗精神是梅和瑞珏所不曾有的。

2.为什么说觉慧是封建大家庭中幼稚而大胆的叛逆者。
 ⑴具有以解放人群为己任的远大抱负。⑵极端憎恨封建制度,厌恶封建家庭。⑶同情被压迫者,具有人道主义思想。⑷敢于冲决封建网罗,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21章

总体介绍:

吃完早饭,觉新三弟兄出去打听消息,战争即将停息。他们回到家里,祖父和姑母们在那里打牌,觉慧想:“你们还有心肠打牌。”在高家的花园里,分别了五年的觉新和梅终于又见面了,在矛盾痛苦中,两人互相都不能忘情,但见面带给彼此的也只有痛苦和伤心。

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简答题:

1)觉新与为躲避战乱而来他家避难的梅在花园中再次相遇,作者是如何展示觉新的复杂性格的?

见到梅以后,觉新一方面为由于自己的懦弱与顺从而导致了他与梅的爱情悲剧而心怀内疚与自责,不断请求梅的宽恕与谅解,甚至忘情地用他的手帕为难过的梅拭泪;另一方面,拘于礼法的他又不可能因此而重新唤起他与梅的爱情,所以只能和梅一样借回忆往日的甜美时光来获得暂时的精神麻醉。

2)同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和鸣凤的个性又有差异,试比较两个人的个性有什么差异?

梅和鸣凤虽同处在心灵的巨大矛盾之中,但更有差异:鸣凤是畏于地位不敢爱,梅是拘于礼教不能爱;鸣凤热爱生活而无权生活,梅却万念俱灰,人未老而心已死;鸣凤常常以相反的举动来掩饰自己的真情,梅却苦于无处倾诉而只能从回忆儿时的甜美时光中得到安慰。

第22章

总体介绍:

两天以后,街上的交通恢复了。战火虽然平息,可市面还很混乱,人心还是不安定。在这个公馆里还不到午饭时间,忽然起了骚动,有谣言说今晚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三房、四房、五房和老太爷都避了出去。琴跟着她母亲还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而梅和瑞珏都准备在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湖中,以保清白。

 

简答题:

1)“月光凄凉地照在水面上。天空的红光渐渐地淡下去。一切跟往日没有分别,只有狗叫声显得异乎寻常地可怕。湖水载着月光微微地颤动,跟平日完全一样,然而在众人的眼里湖水现在变得更神奇,更清冷了。”这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以月光的凄凉、狗叫声的可怕及湖水的清冷来渲染谣言造成的恐怖气氛;联系觉新的叮嘱,此处对湖水的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那就是瑞珏和梅都准备在遭受侮辱的时候投入清冷的湖中,来保住自己的清白。由此看出社会动荡时期弱女子们命运的悲哀。

2)战乱平息了,却有传来晚上会发生抢劫的谣言。于是三房、四房、五房和老太爷及陈姨太们都避了出去。“这个大公馆里如今就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此处作者写高公馆这个大家庭的表现有何用意?

平日在一起生活的一家人,如今大难临头,就只顾谋自己的安全了。作者这样写,揭露和讽刺了这个平日里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内部的空虚与虚伪。

当抢劫谣言四处传播时,高家一家人有哪些不同的反应?这体现了封建礼教维持下的大家庭怎样的特点?

答:当谣言传播时,平日里生活在一起的人都在寻找避难的去处,他们从高公馆——这一北门首富感受到的不再是荣誉,而是莫大的危险,于是一大家的人都躲出去了,只有觉新这一房人还有琴及周氏留下来照料这空荡荡的大公馆。平日里生活在一起的人,一到大难临头就只顾自己的安全,体现了这个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内部的空虚无助。

3.面对危险的处境,琴为什么会由一开始的“斗争”变为“坐在空椅上悲伤地哭泣”呢?

答:琴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不同于旧社会的女性,她已经学会了反抗、斗争。但是身为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小姐,她又深受周边旧社会的人的影响,本性里有软弱的一面。因而当她面临危险的境地时,她首先是反抗,可是当她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在悲伤哭泣时,她又被这沉重的气氛所压服,感到了个人的无助与无奈,以至于“坐在空椅上悲伤地哭泣”。

第23章

故事梗概:

不多几时又传来谣言,说新进城的军队不再开往别处,就分散在北门一带的民房驻扎。这一消息很快便被证明是事实,一位连长的太太要在家里住下,被觉新的三叔克明撵走。觉新从他的同学处得到了一张告示,免去了驻军的骚扰。

1.连长太太的到来,给刚刚平静的高公馆又带来了分波,请结合情节概述克明的性格特征。

答:①马弁的傲慢态度极大地触伤了克明的自尊和等级观念。②当他看到马弁腰间的盒子炮时却退却了,显出了他的胆怯与懦弱。③他坚决反对连长太太“入住”外客厅,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他的“卫道”和“护法”思想。

2.对于连长太太的到来,每个人都显示出了自己的态度,试说说他们这些态度从侧面反映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对于连长太太,克明的态度最为鲜明,他憎恶她,认为她是下等娼妇,坚决反对她住在客厅;克安怕惹祸上身而惊惶逃走,而克定却对连长太太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都反映出这个封建大家庭正走向衰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向往。

第24章

阅读本章,说说瑞珏和梅是如何深入对方内心的?

答:瑞珏知道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两个女人成了亲如手足的姐妹。

第25章

总体介绍: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以至于忘记了纯洁的少女鸣凤的爱情。

然而这也只是暂时的。他在外面活动的时候的确忘记了鸣凤,但是回到家里,回到跟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她,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两种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战斗,或者更可以说是“社会”跟鸣凤在战斗。鸣凤是孤立的,而且她还有整个的礼教和高家全体家族做她的敌人。所以在他的脑子里的战斗中,鸣凤完全失败了。

而鸣凤还是那样热烈地爱着他,暗中为他祝福。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琴因为她的好朋友许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

简答题:

(1)请简述觉慧和觉民对待办刊物《黎明周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各反映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

《黎明周报》创刊后,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他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进步思想。表现出觉慧虽单纯幼稚但却大胆叛逆的性格。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觉民则白天忙着学校的功课,晚上按时到琴那里去教书,对于周报的工作并不热心赞助。从这件事可看出他虽温和稳健,但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是一个正在觉醒,逐渐上进的新青年的形象。

2)琴因为她的好朋友许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结合作品分析一下琴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作者把琴塑造成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当时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她的眼前立刻现出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这条路从她的眼前伸长出去,一直到无穷。她明白了,这条路是几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饱了那些女子的血泪,她们被人拿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土地,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起初她们还呻吟,哀哭,祈祷,盼望有人把她们从这条路上救出去。但是并不要多久的时间,她们的希望就破灭了,她们的血泪也流尽了,于是倒下来,在那里咽了最后的一口气。从遥远的几千年前到现在,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饱了多少女子的血泪。仔细看去,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那些女子都是流尽了眼泪,呕尽了心血,作了最后的挣扎,然后倒下来,闭了她们的还有火在燃烧的眼睛。啊!这里面不知埋葬了多少、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上面是琴与母亲因剪发事件发生争执后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条路”可能有哪些理解?

答案:是几千年来套在女子脖子上的封建锁链。是断送女子青春、扼杀女子生命的封建礼教。是男尊女卑的不公平的封建社会。

 

第26章

故事梗概:

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冯老头子即冯乐山,“孔教会”的重要分子,六十多岁了。)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

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1.“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法,生动形象。写出了鸣凤死时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长制摧残女性的强烈控诉。与前文描绘她的温温柔、善良形成鲜明的对照,更能唤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鸣凤的死是必然的吗?请简明分析理由。

答:鸣凤的死是必然的。首先是在那一个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在那一个充满虚伪和罪恶的年代里,她一个弱女是无力与之抗争的。因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只能面对,但太多的事实让她觉悟到自己最终的下场,而那些正是她所恐惧的。另一方面,对觉慧的爱情无以抒发更加深了她的绝望,于是她想到了“死”才是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她认识不到,也没有勇气去反抗,反抗不公的命运。

 

3.鸣凤在临死之前自问:“我的生存就是这样的孤寂吗?”请对这句话加以理解。

说明她有了一点觉悟,她或许也意识到应该反抗命运的不公,她也晓得一切都不值得,但她始终没有勇气,千百年来封建思想始终压制着她,面对命运,她无能为力。

 

4.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答: 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风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鸣凤的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

 

5.简述《家》中“鸣凤之死”的故事情节。

答:鸣凤与觉慧真心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17岁的鸣凤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6.请你描述《家》中一个精彩的心理描写的片断?

临死之前的心理分析:鸣凤之死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小说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美丽少女历尽了生活的磨难,长久地处于希望和失望之中,但当她要诀别人世时,她又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她体味得如此之少,不禁又去意徘徊,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的复杂哀伤的心情,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第27章

故事梗概:

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经过一夜的思索之后,觉慧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理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你如何看待觉慧对鸣凤的爱?希望能有新颖的、独到的见解。)他终于得知鸣凤死的消息并为此而疯狂。他的情绪感染了一个人——高家的亲戚陈剑云。在此情形下,剑云向觉民表达了他对琴的暗恋。

 

《家》第28、29章

故事梗概: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哥哥觉民安慰了他并激励他重新振作起来。

兄弟俩在外面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五叔克定的另一个家。

觉慧他们创办的《黎明周报》被警察局勒令停刊。他们商量的对策是筹备创刊新的周报,把现在的周报社改作阅报处,将社员所有的新书报都放在这里陈列出来,免费地供人阅览。

 

1、他脸上的表情变化得很快,这表现出来他的内心的斗争是怎样地激烈。他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地张开口加重语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过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他一把抓住觉民的右手,注视着哥哥的脸。

试分析觉慧在说“我是青年”的心理变化。

答:在文中,觉慧平常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而此时,他沉浸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经觉民的提醒,他逐渐地清醒,他由迷惘――愤愤――怀疑――领悟――坚决,内心的痛苦得到了解决。

2、“这就是他们的教育”中的“教育”指什么样的教育?

答:这句话中“教育”是指害人的封建专制的教育。即上文中提到的觉英、觉群的教育。“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行莫摇裙……”

3、“他一把抓住觉民的袖子,热烈地欢迎他的哥哥,好像在广大无人迹的沙漠里遇到了一个熟人。”为什么觉慧看到他的哥哥像一个“熟人”?

答:因为此时觉民的话合觉慧觉得他们兄弟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共同地认识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给人的毒害。

4、“然而过了一些时候,无名的悲哀又袭来了”中的“无名的悲哀”指什么?

答:他在梦中梦见了爱人鸣凤,醒来后有些失望,看到哥哥还在熟睡,也许在做梦,此时的觉慧觉得孤独而又有对鸣凤的强烈的思念,这样的复杂情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而说是“无名的悲哀”。

5、“然而他也没有时间来悲悼她,因为在外面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这句话中的另一件事指什么?

答:指觉慧等先进青年创办了《黎明周报》,接着又因为言辞过于偏激而遭政府封禁不得不换个名称重新发刊一事。

6、“这一堆是给婉儿烧的”婉儿没有死,为什么倩儿要给她烧纸钱?

答:因为婉儿在鸣凤死了之后被迫嫁给冯乐山做了姨太太,她的心已死了,因而她关照倩儿给鸣凤烧纸钱的时候也给她烧些。也反映了当时的世态,婉儿嫁了之后,生不如死,还能有谁会想到她呢。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第30章

故事梗概:

暑假来了,高老太爷66岁诞辰也随即到了。祝寿宴上,客人们恣意取乐,丑态百出。席间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高老太爷一口答应。可是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觉民去找觉新商议此事,觉新劝他答应这门亲事。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1.觉民曾因自己与冯乐山侄孙女的婚事说谁“好个无抵抗主义!好个作揖主义”?请另举一个能表现此人这一性格特征的情节。

答:(1)觉新;(2)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等。

2.高老太爷一口应承了冯家与觉民的婚事,面对高老太爷的吩咐,晓得觉民心思的觉新对此抱什么态度?表现了觉新什么性格特点?

答:(1)他劝觉民顺从爷爷,做一个牺牲者。(2)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

3.请概述在“觉民抗婚”这一故事情节中觉民的表现。

答:当祖父为觉民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有点踌躇了:到外面去又怎么办?拿什么来生活?他事前没有丝毫的准备。事情迫到眉尖本来应该马上决定,然而他倒迟疑起来了。和觉新商议,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使他恼怒,没有结果;和觉慧商议后,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第31章

故事梗概:

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慧请觉新帮忙,觉民也在信中希望觉新不要制造出第二个梅表姐来。可觉新却无能为力。这更坚定了觉慧离开这个家的决心。在觉慧的安排下,觉民与琴见面了。两人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觉民更坚定了抗婚的信念。

 

简答:1、作为一个新青年,觉民是如何争取自己的爱情的?

明:高老太爷帮觉民定下了一门亲事,但觉民爱的是琴,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主,在觉慧和同学的帮助下离开高家,以“逃婚”这一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虽然其间历经磨难,但最后终于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2、琴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一个新女性形象,她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进学堂,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新思想;剪发;争取与觉民的爱情。

 

第32章

故事梗概:

觉新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简答题:

1、对于觉民的逃婚,高老太爷非常生气,他是真的关心觉民的婚姻幸福吗?

答案:不是。他关心的是:一,他的权威受到了打击,非用严厉的手段恢复不行;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违抗者必受惩罚。

2、简述《家》中梅的爱情悲剧。

答:梅和觉新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梅不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在矛盾痛苦中,梅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3、梅死了,她的命运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答案:封建制度的摧残。梅和觉新青梅竹马,但双方家长不同意,最后梅另嫁他人,不到一年守了寡,回娘家后,心情抑郁而死。

  

第33章

故事梗概:

觉慧鼓励觉民和琴一定要坚持到底,争取自己的幸福。觉慧的五叔克定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太,拿了妻子陪嫁过来的金银首饰,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为此一病不起,他已经清楚高家走了下坡路,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象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

 

简答:

1、在《家》中,巴金说:“在那个顽固的老人的同样的威胁下这两代人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试说明是哪两种行为?

答案:觉民,那个十九岁的青年,处在周围尽是敌人的环境里,单单被一种信仰,一种热情鼓舞着,他可以不顾一切,与家族抗争,高老太爷对此毫无办法。

    克定,三十三岁的人,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儿,居然跪在地上打自己耳光,骂自己,屈辱自己,还牵连到别人,却一点不反抗。他做着高老太爷所吩咐他做的一切,毫不迟疑。

2、高老太爷一病不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觉民离家出走,他却不能处罚这个叛逆的青年;觉慧思想激进,对家庭不满;孙子们正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

   克定讨了姨太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在外面借了很多债,他的儿子们花天酒地,坐吃山空,从内部败坏这个大家族,高家垮了。

3.克定受罚:

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第 34章

故事梗概:

高老太爷病重,陈姨太请来巫师捉鬼替老太爷治病,巫师到各人房中驱鬼,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觉慧奋力反抗,阻止巫师进入自己房中,并痛责觉新,克明等人,众人一哄而散。

 

简答题:1、陈姨太请来巫师捉鬼,高家众人各有什么反应?从中能反映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至少举出2人)

       2、觉慧面对众人支持捉鬼时接连念了几次:“我恨!我恨!……”你觉得这恨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案:1、陈姨太和太太们同意,克安和克定附和;克明和觉新虽不赞成不相信,可也没有办法;觉慧虽有勇气,可没有人听他的话,但奋力反抗巫师到自己房中。第一类,愚昧、迷信,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第二类,怯弱忍让,逆来顺受。第三类,大胆,富有反抗和斗争精神。

2、恨自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家庭,恨家人的愚昧,恨觉新的软弱,恨自己不能改变这样的现实。

 

第35章

主要内容:

高老太爷病危,嘱托觉慧找回觉民,并同意取消和冯家的婚事,觉民获得了争取婚姻自由的胜利。高老太爷病逝,高家众人忙丧事后,又忙分家。

简答题:1、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希望觉民觉慧好好读书,扬名显亲。看到了其他人上演的闹剧,把希望寄托于有见解的儿孙身上,不希望家族从此衰败下去。

2、请分析高老太爷的死因。

答案:儿辈花天酒地败坏家族,孙辈新思想的刺激,陈姨太等人驱鬼的惊吓,再加上年老体衰,最终死去。

 

3、你怎样理解《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

看法可以多种。一般认为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有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

 

《家》中三十六 ~ 四十章主要内容  

故事梗概: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还是在陈姨太的建议下,公馆的太太们要求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端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与觉新商量,觉新由一开始的不同意到终于决心帮助弟弟离开家。“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觉慧在同学和哥哥的帮助下,终于要逃离这个家了。临走前一天晚上与继母依依惜别,来到祖父的灵前,与祖父告别。

临走的早晨,觉慧又来到姑妈家,与琴告别。他登上船,“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简述觉新三兄弟对“血光之灾”的不同态度。

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这三个不同态度的对比,映衬出三人不同的性格,鲜明、清晰、富有表现力。

 

简述“瑞钰之死”的主要情节

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生产。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下面是瑞珏难产时觉新被拦在门外的情景,其中的“木板门”该如何理解?

觉新知道大祸临头了。他不敢多想。他又把拳头拚命地在门上擂,擂得门发出更大的响声。但是这也没有用。没有人理他。他嘶声叫着:“珏,”又叫:“放我进来!”然而两扇油漆脱落的木板门冷酷地遮住了房里的一切。它们拦住他,一点也不肯退让。它们甚至不让他救她,或者跟她见最后的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答:这两扇木板门拦住了爱和幸福,阻隔生与死,代表的是封建礼制,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

 

简述《家》中瑞珏的结局情景。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死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长辈借口在家生孩子有“血光之灾”,强迫瑞珏到城外去分娩。觉新明知是鬼话,却无力保护妻子,瑞珏于是搬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院子待产。瑞珏难产,由于缺乏护理,最后在“明轩……救我……”的呼喊声中悲惨死去。

 

简述《家》中梅、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形象的异同。

【参考答案】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

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

 

《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参考答案]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出走,却遭到了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觉慧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时,作者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它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这句话既预示了觉慧未来的生活,也是作者对他的祝福。

 

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慧的形象。

[参考答案]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