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上校解说这是我的:戴庆成:港人排斥内地人风波始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53:13

戴庆成:港人排斥内地人风波始未

2012年02月07日 09:11
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戴庆成

字号:T|T
12人参与 3条评论 打印 转发

1月8日,数千名香港人聚集在香港D&G店门外,抗议该店保安驱赶在门外拍照的港民,却允许旅客在门外及店内拍照。

 

2011年12月24日,大批内地客在香港排队圣诞购物

 

■“这几年两地融合逐渐浮现的矛盾和冲突,要认真面对,并设法使之不恶化下去。若不幸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有赢家,香港首先成为输家。”

■“内地人应该认知,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若与内地趋同,甚至被内地‘同化’了,不单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1月21日,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的视频节目中,点评内地儿童在香港地铁车厢吃面并引发口角事件时,称“香港人是狗”。视频被传播后,在内地和香港都引起轩然大波。

此事将香港长期存在的关于“内地人”的讨论推向高潮。香港网络和媒体在反击孔庆东言论的同时,也开始大量讨论香港人应以何种心态看待内地人。

矛盾为何突然激化

1月15日,周日,香港下着滂沱大雨。一边是近千名香港孕妇及市民在港岛区上街游行,抗议大量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另一边,则是近百名港人则在尖沙咀时装名店D&G门外抗议,批评该店限制港人在店外拍摄。两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却同样反映了部分港人对近年大批内地民众来港的不满。

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交往日益频繁。自2003年SARS后,内地放宽自由行来港,进一步加快两地民众交流步伐。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显示,去年访港旅客达419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2810万人次(即67%)为内地人。大批内地民众赴港旅游,带旺了香港零售及旅游业,对推动香港经济带来正面作用。

然而针无两头利,大批内地民众涌港,对香港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开始浮现。近年来,香港网上不时出现诋毁内地人的负面词语,有香港网民甚至以“蝗虫”来比喻内地人。早前,特区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呼吁港人不应只用负面态度看待内地人来港产子,指这批子女也可以是香港的新血时,更随即遭部分香港网民反斥应为“瘀血”才对。

今年的这场中港两地矛盾大战,导火线是港铁车厢进食事件。1月初,香港网上流传一段短片,有内地小童在港铁车厢内吃点心面,被港人劝阻,小童家长反骂该名港人。视频被放上网后,许多香港网民立即把矛头指向其内地人身份,声讨内地人不文明,变成继内地孕妇、D&G事件后,又一宗针对内地人的事件。其后,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香港人是狗”言论,只是火上加油。

为何两地民众矛盾会突然激化?近日,香港网上讨论区广范流传着一篇声称是一名中学生撰写的网志,题为《自由行:八年盘点,八年得失》。这篇文章也引起许多港人共鸣。

作者在文中说:“亲戚要生女儿,却没有床位;生了,打不到针;通街也是药房,却要抢奶粉。我家住的一个屋苑,8个单位,只有我和另一家常常出入。其它单位,自从经纪带过操普通话人士入去后,便不再有人住。”文中说,当香港人承受并接受内地人的一套时,自己的价值便没有了,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的词汇,用上一些奇怪的词语如“打造”、“素质”,然后便会抛弃的就是繁体字、礼貌、法治。

港媒:既批评内地人行为,又呼吁港人自省

面对香港与内地民众的矛盾状况,1月份,香港报章共发表了490篇社评文章,其中大约有42篇提及该问题。

其中,香港《苹果日报》在1月7日发表的社评声称,大量内地人来港抢夺资源,并污染了香港社会公平、公道、机会平等的生态环境。

1月30日,《苹果日报》再次发表社评,呼吁香港避免过份依赖内地客市场,要淡化内地旅客的影响,吸纳更多其它地区的旅客来港。文中说,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都是人口众多、经济增长迅速的大国,发展潜力不会比大陆低。若果能着力吸引这些国家的旅客来港旅游交流,市场失衡及一面倒受内地客主导的情况便可以减轻,香港的国际化色彩便可以保持。

相比之下,其他香港报章对此次纠纷问题的看法都较为持平中立,认为部分内地人在香港的行为确实令人反感,但社会应以事论事,毋须事事网上针对内地人。

香港《经济日报》1月31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曾几何时,人民币汇率低,港人也是一窝蜂北上购物消费、按摩。广东省的贵价楼盘,又不是早给港人炒贵了?这又是否蝗虫行为?港人嘲笑一些内地人无修养,但港人以往出游,四处喧哗,在外国人眼中,也曾是无礼貌的一群!

香港《信报》1月21日发表的社评则认为,大陆游客一些引来争议的举措,部分是来自文化的差异、习惯的不同,但更多不啻牵涉个人的质素,包括公德与文明的程度,确实有提升的必要。

香港《成报》1月28日发表的社评文章也指出,不论是内地人、香港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同根同种,人为制造矛盾,加剧不和,不符合两地民众的根本利益。在民间要消弭不良情绪,多些包容尊重,多些沟通了解,多点笑容,建立互信化解纷争歧见。

香港《头条日报》1月9日发表的社评则警告,香港缺乏天然资源,内地市场又未全面开放,本地要维持活力,必须吸引境外人士前来投资和使用服务,一味自我保护的想法,有违现代城市的开放价值,造成长远的破坏,后果可以非常严重。

文中说,内地有13亿人口,任何潮流产生的效果都很巨大,香港是弹丸之地,确实不易承受任何内地的巨流,即如当年港股传出容许内地投资者南下,恒指即刻大幅炒高,需要急急叫停。要留意的是,境外需求造成的资源争夺,只是本港一时无法应付,正确对策应是先维持秩序,再谋增加供应,但不宜随便“赶客”,甚至恶言相向。

香港《经济日报》则在1月31日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港人对部分内地人所作所为,感到愤怒是合理的,市民应发声,因为港府在此事上责无旁贷。

“须认真面对两地融合的矛盾和冲突”

自2003年SARS后,内地自由行旅客访港,推动经济,香港现时3.3%的低失业率,与自由行不无关系。香港科大经济系系主任雷鼎鸣曾分析,若非自由行,粗略估计失业率会由3.3%推高至5%,损失7万个职位。以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为例,不少港人外游,但春节有70万内地人访港,饮食业指有内地客访港抵销港客流失,营业额升一成。不过,普罗市民或只见到负面的景象,如商铺租金大升,益了地产商及大业主,市区商铺变成所谓“四大产业”,即以大陆人为对象的药房、电子产品店、金铺及化妆品店。市民不满奶粉货品抢贵、港铁车厢内挤满不守规矩的内地人。所以,港府有责任做好资源分配,让大多数人能分享到经济成果,化解市民怨气。

香港《明报》1月21日发表社评指出,这几年两地融合逐渐浮现的矛盾和冲突,要认真面对,并设法使之不恶化下去。若不幸出现这种情况,不会有赢家,香港首先成为输家。

文中指出,第一,内地人应该认知,维持香港与内地之不同,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否则香港不会成为许多内地资金南来寄泊之所,不会吸引内地不少富人移居,也不会成为内地孕妇选择来港分娩之地了。香港一些核心价值,若与内地趋同,甚至被内地“同化”了,不单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第二,特区政府要有预见和警觉性,在政策层面杜防两地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内地孕妇来港分娩所衍生问题,牵涉很多层面,而且随着时日推移,问题会逐步浮现,特区政府若从人口政策考虑,早作配套策划,例如相应增加产科承受能力、增加母婴护理设施、增加幼儿园及小学学额等,使港人享有足够服务,就不会认为内地孕妇来抢夺资源了。同样地,内地人在楼市投资,使楼价上升,若特区政府增加供应,或以“二元市场”分隔,使港人和内地人分别在所属市场买到楼宇,则内地人买楼所衍生的矛盾就不会出现。

内地与香港互动,过去单线发展,主要是港人到内地,现在则是双线发展,而由于内地人口众多,体积庞大,十多亿人口之中,只要5%的人对香港有兴趣,香港也会吃不消。所以,特区政府要有预见,也有责任在政策层面消弭所产生矛盾,起码不创造内地人与港人冲突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