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airu盘重装系统:2012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训练专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35:09

2012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训练专项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绝 唱

严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5分)

 

 

 

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一、绝 唱

1.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3分)

2.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3分)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3分)

3.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

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

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

4.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3分)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棵老柏树

李木生

在世界古树的阵营中,孔子家乡曲阜的一万多株古柏,也许是最为壮观的生命了。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

我不知道它还会活多少年。我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它到底活了多少年。古树专家也只能告诉我们个大概:它大致“出生”于北魏时期,已经有了1500岁以上的年纪。

 

只有树木的年轮会透露出它所经历的岁月。风调雨顺了,它的年轮就会宽大而舒展;年成凶险呢,它的年轮又会逼仄局促。丰歉旱涝,肥瘠穷通,1500多个春秋,它的年轮,会密密麻麻地绕列成怎样一幅令人眩目的图画?想想看,一个排列着1500多条不同纹路的额头,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干枯中空的树干早已不是完整的树干,树冠当然也是没有了的。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

没了树冠、连树干也已残缺不全且已干枯中空的老柏却依然活着。

老柏活着。

不像年轻的树木,根系呈离心生长式的扩散形。老柏的根系,早已是回缩生长式的收缩形。默然的根,只须就近吸取着些许的水分养料,不再在地下争夺生存的资源。低矮横出的枝叶,也只是尽可能少的享用雨露与阳光,任凭满世界的树木冠盖如云,不再在地上争夺生存的空间。非但不争,它更为地下根系的交错繁荣和地上枝叶的昌盛茂密而欣慰有加。

老柏慈祥地看着这个灾变无数却又始终生机无限的世界。爱,就在它那惟一的枝头日夜流淌。它那曾经沧桑的命运,还有什么没有经历过?战争与和平,灾难与安顺,疾病与健康,苦难与欢乐,生长与死亡……就密布于老柏的生命历程之中。近于孔林,近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墓地,当是有过不少大红大紫的机会的。可是它偏偏屡屡不改自己的性情,秉承了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壮自己的干、发自己的枝、萌自己的叶。

于是,一切,在它都已经是安然淡然的了。从历史的深处与时间的源头活过来的生命,怎能不让一种博大与仁厚在心头长得枝青叶绿呢?再红火的喧哗,再煞有介事的时髦,甚至朝代的嬗变更替,都不能丝毫干扰它深如苍穹的心境。

老柏自在自主的活着。毕竟,这棵老柏的根须已是短而细、枝叶也稀而少了,况且那个生命的通道也太过纤弱了。不要说强大的外部环境在逼它退出生命的舞台,就连它日渐衰竭的筋力也在劝它归于永恒的长眠里。但是,有爱在时时孳生、日夜流淌,怎能不会长寿呢?一股莫名的强劲的力量,在它的生命的通道间充盈蒸腾,甚至在它那早已残缺不全的树干上洇润开来。于是,那根横飞的惟一的枝干,也就张扬成一面生命的大纛了。它平和但却略嫌执拗地向着世上所有的根须与枝叶,发出着善意却又响亮的挑战—— 看谁活得健康而又久长,看谁能为这个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

知道来日的老柏依旧从容地活着,只是更加的孜孜矻矻kū kū也更加的感觉灵敏了。

一根草芽的破土,一个婴儿的新生,一缕轻扬的炊烟,甚至一条蚯蚓的扭动,都会牵动它如弦的神经。每一个新的日子,它都会如对待已逝的15个世纪那样郑重而又隆重的迎接,然后便是让每一刻都过得饱满而又富有创意。

轻轻地拍着它绝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谛听着它那浑厚的“嗵嗵”声,我仿佛听到它在悄悄地给我说:死又怕啥?死不也是一种生,一种生的形式?再不用分一份水分养料,再不用占一份阳光雨露,无非是不能绿了,却照样可以挺拔地站着。一种铁般的颜色,谁能说不也是一种生命的色彩?它的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和树干上端山峰般错落的残块,不就是一种生命的雕塑吗?也许我的子孙的子孙,会在这尊叫做“老柏”的雕塑前久久地驻足,拍拍它连那溜细细的生命通道也已经失去的树干,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有删节)

1.文中“老柏活着”“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有何含义?(5分)

2.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3分)

 

 

 

(2)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3分)

 

 

 

3.文章末尾说“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从全文看,老柏树有哪些特征可以给我们以“鼓舞与抚慰”?(6分)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二 、一棵老柏树

1. “老柏活着”;老柏树虽历经沧桑,青春不再,残缺不全,干枯中空,但依然存活,突出其坚强酌品格和顽强的毅力。(2分)

“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老柏树与世无争,秉承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安然淡然地奉献着自己的大爱,从容而坚强地活着。(3分)

2. (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老柏树”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3分)

(2)“炸裂”一词以动写静,极具震撼力,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老柏树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生命力却依旧顽强。(3分)

3. (1)虽历经磨难,依然存活;(2)不炫耀自我,以博大与仁厚的心态活在人间,(3)顽强抗争,健康而久长地坚守着;(4)超脱生死,从容淡定,保持高贵的精神品格:(5)奉献爱心,为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6分)

4.【答案及评分要点】主要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

(1)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寻找写作的源头,如本文对“老柏树”的发现,

(2)要勤于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如本文作者从“老柏树”的身上思考其精神品格。

(3)灵活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答出两点得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1.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3.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5分)

 

      

 

        

 

        

4.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

三、   听     雨

1.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3分)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3分)

2.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3分)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3分)

3.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2分)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3分)

4.参考示例:①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

③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

评分标准:每点3分,答2点即可得满分。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

闵凡利

     ①当我发觉二〇〇八年的春日在某个早晨光临的时候,那时的桃花已经开了。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种傲视众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块属于她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随杨柳风的婀娜妩媚,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

     ②游在这郁郁葱葱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这感觉来得突然而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涛一样地汹涌,在我心中来来回回地拍打。我无法去让自己坚强,以示自己是从不低头的硬汉,这个时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轰轰烈烈的芬芳,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我的呐喊和奋争在这粉红色海洋里,变成了一种颜色一缕花香。

     ③我知道,这个时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写生命的开放,让生命的美丽在这个时候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我明白自己,从田野的庄稼地里钻出没来得及抖掉头上的高粱花子,没有擦掉脚上的泥巴,就赤足走进城市加入他们的歌唱。放在他们当中我的形象不伦不类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马驹。我发觉周围的人们在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他们的目光里燃着火苗,灼着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我无法去回答他们,我知道我的解释微不足道,在他们的目光里只能换回鄙视和嘲讽,他们的高傲就似大公鸡的尾巴那样张狂而热,我无法面对但又必须得接受,我明白这是我的疼和痛,这是我的苦和忧。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头套子里的牛勤恳而执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作,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样撒欢般疯长。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严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劳作使我换得的只是一顿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这个城市怎么了,对我为啥这样的吝啬,让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换回几粒小小的瘪豆,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城市为何以一种病态的红润上演着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让我无法去追问,只有在日坠西山,我踩着夕阳余晖用蹒跚的脚步叩响我的田野,我才发觉,我是那样的势利和俗气。这个时候,我的土地展开她博大的怀抱拥着我,给我拭涂着斑马花纹一样的道道伤痕,让它结疤,让它长成硬硬的茧。那个时候,我躺在田野那母亲般的怀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劳作是我生命的一种开放,就似今日艳丽的桃花。

     ⑤面对桃花,我才明白,融入这种灿烂其实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桃花的美丽在于她超脱了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就似裸露的婴儿一样在朗朗的太阳下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无边无际的光华,在这样的时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远是我们。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绚丽中洗涤自己的躯体。我的身体满是尘埃,几千年来的欲望和忧伤盔甲一样穿戴在我那疲惫的心灵上,任怎样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怜的一丝。那时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头。我知道,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

1.结合语境,请具体说明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苦”。(5分)

 

 

 

2.文章第①段对“桃花”的描写(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3.从全文来看,桃花给予了“我”怎样的启示?(6分)

 

 

 

 

    4.本文题为“像桃花一样胜利”,有人建议改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依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四、像桃花一样胜利

    1.精神上,作者发觉城市的人们“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目光里有着“鄙视和嘲讽”,自己的自尊和人格受到了伤害;物质上,作者在辛勤劳作之后,并未获得与之相称的回报。(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

    2.形象地展现桃花无论生存环境如何,都能尽情绽放的美丽(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引发“我”对桃花的思考,反衬出“我”的“敏感、脆弱”(2分),与第五段中赞美桃花的品质相呼应,为展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2分)

    3.桃花能够不在乎自己立身于“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使我明白,不必自卑脆弱,排斥自己的“农村身份”;(2分)桃花总是让生命的美丽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使我明白应该尽情地绽放自己;(2分)桃花超脱世俗的眼光,“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使我明白应该保持淳朴,真诚坦然。(2分)

    4.选用“像桃花一样胜利”。要点:①意在传递美好信念,激励我们克服自身的心理劣势;②无论身处何境,都应像桃花那样,无畏世俗的眼光,保持真诚纯美,③这个题目能突出人向桃花学习的主动性,也做一个胜利者。而题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言外之意“我们”只能做桃花的欣赏者。(符合相关要点即可,每点2分)

    选用“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要点:①让我们在与桃花的对比中,明白“痛苦的永远是我们”,引导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②揭示出桃花超越世俗眼光,依旧坦然绽放的可贵;③这个题目逼着我们去思考,去反观,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而更具有启发意味和现实意味。(符合相关要点即可,每点2分)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夜色中的喃喃呓语

刘海建

    夜凉如水。

    很久没有在凌晨还依窗而立。

    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

    我突然想起了那段被叫作童年的岁月,它的美丽淳朴常常让我不忍去回忆,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给弄坏了。真的,它是用最简单的游戏法则构筑了“美”的本然世界,以最微不足道的奖励圆满了一个个硕大的梦想——那当真是一段不能复制的奢侈时光。

    那个时候,最让伙伴们垂涎三尺的冰棍儿,顶多也就一毛钱一根,却能把我们小小的心窝,塞满大堆大堆的快乐。到了冬天落雪的日子,大家呼朋引伴地雀跃在茫茫的雪地里,比谁堆的雪人最大,比谁滚的雪球最结实,那个年纪的孩子,都还不知道什么叫寒冷。春风吹起时那就更妙了,最先脱去棉衣的那个人,一定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后跑回家中,央求着母亲帮自己换上春衣,虽然在多数时候都不会得逞。秋天我们就去林子里捡树叶,或者做成书签,或者用胶水在白纸上制作树叶拼图。其实伙伴们的手艺都不高明,但大家仍然会叽叽喳喳地评出一个最棒的第一名。

    毫无线索地,我想起了少年时爱听的那首歌:从前有个传说,传说里有你有我,我们在阳光海岸生活。有些梦不做不可,有些话一定要说……

    那时,我好像还不大知道歌里唱了些什么,只是朦胧地感到,那歌声中有一片阳光灿烂的海滩。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离现在已经过于遥远,连记忆都已变得陌生。我再想想,好好想想,想想那个飞扬跋扈的青春,还有洒脱不羁的成长:懵懂、单纯、执著、狂热、无所顾忌,爱做多多的梦,爱想多多关于未来的事,爱扒着地图用手指在上面游来游去,告诉自己以后要到这里,还要去那里。

    忆起了那个裙裾飘摇的年代。我的身边走着一个清瘦的少年,他有一张俊朗的脸,沉默羞涩。那时的我像只闹喳喳的麻雀,而他平日里却言语不多,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帮数学老师收作业,我帮语文老师收作业。他身上常年只有一块钱,喜欢在校门口的小摊儿买烤山芋,然后就把一个掰成两块儿,我一般都会抢到大的,他就开心地吃着那个小的。我说我高中一定要考到省重点去,他说那他也去。我说我们还要一起上大学,放学,一起吃烤山芋。他说好,永远在一起。其实那时,我们谁都不懂,永远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算作誓言,只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过比这更让人憧憬的约定。后来,我如愿考上了省重点,他却失约,留在了当地的一所普通高中。

    前些日子,突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一个沉稳厚重的男中音对我说,是我,我现在是一名军官了。

    这些年里,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只有年少时的情感,才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铭记。有些时候,那仅仅是一个人偷偷喜欢,偷偷为一个身影心跳,偷偷为一个微笑沉醉。有些时候,那仅仅是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善待和迁就,仅仅是在友谊的名义下给予的温存和暖意。但这所有的所有,都不带丝毫造作的嫌疑,也无关任何欲望或世俗的动机,那善待是真的善待,那暖意也是真的暖意。也正是这些与锦瑟有关的心动、感伤、幸福、羞涩,不论岁月把你带去了何处,当你回头望时,它们却始终诚恳地站在那里,站成我们生命中郁郁葱葱的绚烂风景。

    夜色越来越浓,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窗外的小虫早已睡下,我的思绪却仍然在飘荡。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只是,在一片夜色温柔的旷地上,我依稀看到了一个渐行渐远的少年的背景:清瘦、羞涩、俊朗、落寞。

    来风了,它在蹭我脸呢。

    这么晚,夜的温柔,一定是只为我一个人而敞开的吧。

1、文章题目中有“喃喃呓语”,阅读全文,说说“呓语”的意思并具体阐述。(6分)

 

 

 

 

     2、第三段“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说说这个句子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

 

 

 

 

3、请概括说说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安排。(5分)

 

 

 

 

4、倒数第三段作者说“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请结合全文具体说说作者的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五、 夜色中的喃喃呓语

    1、这里的“呓语”就是那段不可复制的时光(3分)包括:①冰棍却能把我们小小的心窝,塞满大堆大堆的快乐,②不知寒冷而进行堆雪人比赛,③用秋天的树叶做成各类小物件的乐趣,④歌声中有一片阳光灿烂的海滩,⑤在地图上做了多多的梦,⑥还有一个铭记于心的少年时期的那份天真无邪的情感。(1点1分,共6分)

    2、用比喻的方法,把夜来香比作美好的童年,不说回忆童年,而说“夜来香”在心底悄然绽放,并且突出了其强大的冲击力,而将感官“击碎”。(2分)形象而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分)很巧妙地引起了全文对少年时光的回忆。(2分)

3、(1)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现实——回忆——现实”也可)(2分)

(2)由一个不眠之夜引起对儿时的回忆,前面对儿时生活的回忆,主要是引出后面对清瘦少年的回忆,用以表达作者观点和感受,最后又回到现实——能使自己感到一种夜的温柔。(说对大意即可,3分)

4、作者说,“我无意于缅怀什么,也没有为过往而感伤”,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障眼法,类似于鲁迅的“无话可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的同学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时光,并说那种情感值得永远铭记,但由于后来诸多因素,使少年背景渐行渐远。然而那“仅仅是一个人偷偷喜欢,偷偷为一个身影心跳,偷偷为一个微笑沉醉”的童年的美好感觉,却使作者永远难于释怀。因此,作者不是无意缅怀,而是深刻地缅怀;不是没有感伤,而是满怀感伤,在作者细腻的心灵世界,有一股浓浓的感伤、落寞、失落等心绪在萦绕,挥之不去。(答到大体意思,即可给分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雁南飞

胡  同

     ①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我忽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舞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最悲凉的鸣叫,才能把一个季节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②天空中永远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飞过,但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古称“宾鸿”、“一雁声嘶何处归”、“雁飞高兮远难寻”、大雁似乎总是南飞,似乎从来就没有回来过。木兰从军,苏轼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自己的,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它早已具备了做人类朋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③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课本,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他们抬起头问,老师,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元曲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明清小说中,“我想宾鸿避暑寒,离了天山,衔芦渡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⑤也许人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猛然间发现已经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⑥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⑦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选自2006年8月1日《青岛日报》,有删改)

1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①②段中却写到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2在第②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的心灵的鸟”?(5分)

 

 

 

 

3文章第③段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6分)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情感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六、雁南飞

1.写燕子再一次回来来对比说明大雁没有回来,并引起下文;写麻雀天天吱喳对比说明大雁是过客。(5分)

2.人的漂泊不定行旅匆匆和大雁的漂泊类似;人们喜欢用大雁寄托情思,抚慰落寞孤独的灵魂。(6分)

3现在大雁只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说明自古大雁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密切。(每点3分)

4.对过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念;对人类以“文明”的名义与自然隔绝的感慨;对现在和将来自然受到破坏的担忧。(每点2分,只要联系现实,写出每点的意思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

凌鹰

     ①我这里要说的是我对一种文字的理解。这种文字就像潇水上的一只只水鸟,她最早只是在潇水上空零零散散地飞翔,将一片片纯净的羽毛飘落到潇水河畔和潇水那些深深浅浅的漩涡里。应该说,在潇水放排撑船的水手中,是有一些人见识过这种文字水鸟的。更准确一点说,那些孤独而浪漫的水手最初是先看见那些放飞文字的女子然后才开始关注那些在潇水的水雾云烟间飞来飞去的文字的。这种文字现在已经被认定是世界瑰宝。尽管那些最早在潇水见识过那种文字水鸟的水手们绝大部分已经化作了岁月的流水,而这种叫做女书的文字却依然在潇水河畔一个叫普美村的村庄内外长一声短一声地呜咽孤鸣。

     ②无论在普美村亲眼看见那些女书,还是在一些有关女书的资料和书籍上见到这些文字,我都觉得这整体字形往一边倾斜的文字就是一只只正在酣睡的水鸟。这就让我惊然想到,这些文字的水鸟一定非常的疲惫非常的孤清了。因为她们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一直就在孤独无助地飞翔,她们很想飞出普美村飞出潇水,很想飞到她们应该抵达的一种境地。可是,她们毕竟是女性化的,过于轻灵过于妩媚,过于阴柔过于婉约。她们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用女人的一腔百折柔肠写就的,都是用女人的一缕缕情丝织就的,都是用女人的泪光和叹息凝结起来的。这样的文字,只有女人才能透彻地解读!

     ③所以,我们现在来破译那些幸存的女书,已然再也看不到那些沾在女书上的泪水和叹息了,看不到女书里的那种水灵和鲜活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串奄奄一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文字!这些文字以水鸟求生的方式在潇水的上空历经了一个个风霜雪雨的日子,才坚韧地活到了今天。

     ④当然,一部分女书还是无奈地死去了,在没有人给她们哪怕一点点养分的情况下,她们只能像极度饥饿极度寒冷的水鸟一样一只只地饿死在潇水的某些角落,化作我们此刻的遗憾和追问!今天,遗留下来的女书文字,竟然不足三千。这些遗落和消亡的文字,只能成为我们无边的怀想。

     ⑤我经常臆想一群身穿蓝色印花衣裳的女子结伴走向一条河的码头。她们手挎竹篮,用一种类似于鸟叫一样的语言相互对话。

     ⑥这是一群浣纱的女子。她们将纱浣得雪白,也将心事浣得雪亮。

     ⑦精于“女红”是这个地方的女子必修的课题。女书也就在这样一种针线交织的手工劳作中潜滋暗长着。用女书对话,用女声唱歌便成了一些女性浣纱织布、做鞋绣花时最生动和最凄绝的声音与歌谣。

     ⑧于是,更多的时候,在普美村附近,随时都会有一阵阵织布声像潇水的轻波浅浪和都庞岭的山风一样,犹轻犹重、犹长犹短地在时空的缝隙里低吟浅唱。这幽远的织布声与织布女子用女书的对话抑或女书的歌吟,一直响彻到今天和以后的岁月,它令我们所有热爱语言的人们不得不沉默。我们只有在沉默中倾听,才能感知到这个不大的、甚至是非常弱小的女性世界的存在,才能感知到这个弱小的语言王国无可穷尽的甜润与苦涩。

     ⑨可是,除了这些村庄里的女子对这种旷世语言的无助的挽留和呵护,几乎再也没有人认真地用心去倾听过。于是,她们只有把这种语言和文字带走。

     ⑩当我们今天得知,那个地方凡是懂得女书的女人在她们临死前总要嘱咐自己的后代、亲友将记载她们一生的所有女书都要焚化或放进她们在另一个世界居住的“老屋”里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这是一种祭奠。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她们的一种初衷。但我却依然固执地认为,这更隐含了她们对这个世界唯一的一次反叛与忧怨,这更是她们对女书的另一种呵护与热爱。她们不愿让这些与她们的终生息息相关的女书在人间像秋冬的黄叶一样一片一片地飘零,她们宁愿带到身边,在世界的另一头再选择一个浣纱的码头,静心地回味和阅读。

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第②段“她们很想飞出普美村飞出潇水,很想飞到她们应该抵达的一种境地”句子中的“境地”的具体内涵。(6分)

 

 

 

 

2. 文章指出遗留至今的女书文字已不足三千,大部分都已遗落或消失。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女书”难以流传的原因。(6分)

 

 

 

 

3.  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分析作者以“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为题的用意。(5分)

 

 

 

 

   4.第⑧段中,作者既说“这个语言王国是弱小的”,但又说它有“元可穷尽的甜润与苦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七、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

    1.“境地”之一是想使女书在更广的范围流传;(3分)“境地”之二是渴望被人理解、有人倾听、为人所用。(3分)

    2.①流传或传播范围很小,文字仅停留于潇水河畔;②使用面很窄,只有女人才能透彻地解读;③了解文字的人很少,很少有人认真地用心去倾听过;④文字流传的结果很特殊,懂得女书的女人临死时都带着女书而去。(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3以“像秋冬的黄叶一样飘零”为标题,表明女书正在逐渐遗落和消亡,难以长久流传;(2分)突出体现了作者对女书命运的无奈和感伤,(或怀想和惋惜)(3分)。

4.在常人看来,“女书”作为遗落和消亡的文字,只能成为我们无边的怀想,因而显得十分“弱小”;(2分)但“女书”凝聚着女人的百折柔肠、缕缕情丝,传达出最生动、最凄绝的声音,(2分)

凸显出女陛对这个世界的反叛与忧怨,内容丰富,意味深长,值得玩味。(2分)(意思点到即可)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看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问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乾隆年问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请简要说说第4段中“心灵的放生”的意思。(5分)

 

 

 

 

2. 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4.就文章的语言、景物描写、构思或其他某一方面作简要分析。如下列两题:(选一题)(6分)

(1)野性上青溪               —— 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与小溪同行               ——谈谈《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艺术构思的特点

 

 

 

 

参考答案

八、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1心灵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摆脱了束缚,从如坠重铅的负累中走出来,体验到无羁绊的自由自在。(5分)

   2.①保存着原始风貌;②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④溪水随形就势、率性由情、无牵无挂:⑤大树和小树为生存竞争,小树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⑥这里是大自然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内容,揭示生命的真谛。(每点1分)

 

   3.①收束全文,在描写评议溪水、岩石、草木各态后作一个总收;

②启发读者理解文章主题:天地万物都在竞争拼搏中,求得生存,焕发生机,实现发展。(每点3分)

    4.赏析范例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映山红

闵  文

     暮春,在江南水乡的庭院,竟邂逅映山红。它被安置在方丈之地,前有池后有石,左有梅竹右有庭廊,草丛、紫藤等占满了它周围的空间。它在这闹市之中小巧玲珑的人造景观中作着陪衬,作着点缀,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修剪整齐而丛密的绿叶间开几朵暗红的喇叭花朵,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一张扬。那几个含苞欲放的骨朵,正按部就班地耐心等待,等首批花凋谢后它再绽放。

     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那本是狂野奔放的花,映着云霞燃着激情红透春末夏初季节的花。

     春分已过,大别山漫山遍野是映山红的天下。那殷红的骨朵,点点滴滴,洒遍群山。宛如有一场红雨,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灌木的嫩牙像雀舌,和煦的春风像软绸。

     一场春雨,几阵春风,那花朵仿佛一夜醒来,还带着昨日的梦,站在你面前。崖畔上,沟坎旁,道路边,一两株,三五朵,倒挂着,斜倚着,亭亭直立着,含露乍开,笑脸迎人,仿佛一支优美的晨曲,一首抒情的小诗,又像少女微笑,像来自远方的亲切的问候……

     清明后,再几番春雨,它便排山倒海卷着红潮来了。山岭上,沟谷里,万绿丛中,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有的红得热烈,像着了火;有的红得娴静,临之而不惊;有的质朴,像土生土长的乡下姑娘;有的娇艳,像浓妆艳抹的城市小妹。无论哪一种红,从地底下红出来,从心里头红出来,大大方言,端端正正,朴朴实实,以它的纯情和本色保你如痴如醉。此时,假如你乘车进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如云,如霞,如诗,如歌,如铁扇公主挥火焰山,火苗呼呼作响,如十万八千天女洗罢脸,对此齐倒胭脂水。汽车在无边花海中追波逐浪,心在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真觉得飘飘欲仙。假如你乘船从水库进山里,几十里碧水,水上万山红遍,水下倒映群山,山上的红映在水里,水下的红映在天上——水上水下俨然一个红彤彤的世界。

     映山红学名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相传望帝化鸟,杜鹃啼血,是杜鹃鸟啼出的血把它染红了。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它的悲剧故事。相传一位狠心的晚娘叫亲生儿子和前妻之子同去深山种芝麻,芝麻发芽以后才能回家,她给亲生独生子一颗生芝麻种,粒小,给前妻之子一颗熟芝麻种,粒大。不料途中亲生儿羡慕哥哥的种子大,要和他换,忠厚的哥哥答应了。后来自然亲生儿永未回家,这晚娘伤心而死,魂化杜鹃鸟,夜夜泣血,染红杜鹃花。在大别山的深山里,野岭密林中独户人家,春天的后半夜,万簌俱寂,每每梦醒,山泉潺潺,松涛瑟瑟,下弦月临窗,总能听到屋后古树间凄凉哀怨的杜鹃鸟叫声——“我,儿,错过!我,儿,错过!”夜夜达五更,寡妇起彷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声音,白居易听过,文天祥听过,迁客骚人,游子思妇,无不闻此心惊肠断。

     映山红性脆,上山打柴,几乎所在的树条都能拧弯来做捆柴的“腰带”,惟独映山红不能——一拧就断,宁折不弯。近年它的根被做成各种艺术造型的根雕,装点了人们的生活,但它的花叶装饰小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是随打开的人一道进城的,还是江南土生土长的呢!

    热情纯朴、充满悲剧情调和平民色彩的映山红啊,虽时过境迁却似曾相识。久别重逢,触景生情,不由人不感慨。(选自《苏州日报》)

    1.结合语境,简述“音符”在下列两句话中的具体含义。(6分)

    (1)作着阳春白雪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个音符。

答:

 

 

 

    (2)又像点点音符,滴在五线谱上,奏响春之歌。

答:

 

 

 

2.“我禁不住几分悲哀,想起家乡大别山的映山红。”说说“我禁不住几分悲哀”的原因。(5分)

 

 

 

 

3.文章题为《映山红》,为什么却宕开笔墨写杜鹃鸟以及“迁客骚人”对杜鹃鸟引发的种种感慨?这样写有什么深意?(6分)

 

 

 

4.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对映山红的赞美之情?末段作者的“感慨”与这种思想感情有何关联?(6分)

 

 

 

 

 

 

 

 

 

 

参考答案

九、映山红

    1(1)比喻盆景映山红渺小卑微,毫不起眼,在江南水乡的美景中只起到一种陪衬、点缀作用。(意思对即可,3分)

    (2)肯定了大别山映红在“奏响春之歌”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它热情奔放、激情四溢的特点,映衬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思对即可,3分)

     2.家乡的映山红原本热烈奔放,充满活力,(2分)现在却成了江南庭院中的盆景,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作者对这种改变禁不住感到悲哀。(3分)

     3.先写映山红赞其外形之美和内在品质,因同名又写到杜鹃鸟,叙其感伤凄凉故事,再引起白居易、文天祥等著名诗人的有关杜鹃鸟诗句,环环相扣,承接自然。(3分)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氛围,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底蕴。(3分)(这是答题思路,意思对即可)

4.对比。(1分)文章写江南庭院的的映山红“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对其悲剧色彩的境遇充满同情;下文写家乡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前后对比鲜明,寄托深远。(3分)作者在文末触景生情,点明映山红的内在品质,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是前文映山红极尽赞美的归结和升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