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传照片到安卓手机:举例解读汉字中的游牧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32:40

举例解读汉字中的游牧文化

(2011-11-19 11:51:08)转载 标签:

汉字起源

华夏文明起源

文化

 

弃(棄)

会意字,甲骨文金文由“子”“其”“手”三部分组成,古人用三个符号讲述了一个阿尔泰游牧民族共有的祖先故事:


   此字上面一“子”,中间一“其”,下面两手,用手捧着“其”抛出一“子”。 笔者已经指出,子在甲骨文中是权力符号,或者说神灵标识,因为历代殷王和周武王都以“子”自称,但这个“子”竟被抛弃了!

这其实是一种民族特征,阿尔泰游牧民族大多有如此这种始祖故事,虽然叙说方式各有不同,故事情节也有一些出入,但都出自一个版本,具有共同的主题:他们的始祖血统非常高贵,是单于或者可汗之子,但因故幼年被抛弃,得到鸟兽喂养而长大,长大后特别神勇,最终战胜周边各部族成一代开国之君。匈奴,乌孙,徐夷,淮夷,突厥,藏人,蒙古人都有类似的祖先故事。

这个“弃”是周人的始祖,殷人始祖叫做“契”,但两者有类似的经历,同名异写而已,他们有共同的游牧文化背景。

 

 

会意字,甲骨文由“女”和“手”组成,有一手抓住了女人的头发,意思是被逮住的女人:

    
   妻字是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抢婚习俗的写照,《蒙古秘史》中就有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巴图鲁”抢来成吉思汗母亲的故事,她原是蔑尔乞部一贵族新娘,被也速该偶然遇见,新娘的美貌立即让他产生了抢夺的念头,虽然家中他已有一夫人。正是由于抢婚结仇后来也速该被蔑尔乞人毒死,九岁的铁木真成了孤儿,孤儿历经艰辛终成大业。

 

 

斗(鬥)

会意字,金文中有两“王”相争互搏,甲骨文两王变成了两个“苏鲁定”,即两个“屮”,它们在伸手击打对方,如图:

 

 

原来成吉思汗的苏鲁定已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了!难道不令人惊叹吗?那么,这个汉字不是古代蒙古人创造出来又会是谁呢?

 

 

会意字,蒙古包中有“火”:

       

   说文解字       甲骨文

 

这个灾字的本义一目了然,问题是着火的东西不是农耕定居民族的房子,而是一个蒙古包,房子不是这个形状,笔者以为,只有住在蒙古包中的人才会如此造字。

 

 

会意字,家中有一女,金文如图:


   

这个汉字的本义是无有战乱,万事平安,如此女人才有可能安坐于家室之中。但这个女子坐在蒙古包中,因此这个汉字不可能是农耕定居汉民族先民创造出来的。

蒙古语“太平”读作“恩和”,因为语义吉祥常用作人名,名叫“恩和”的蒙古人多得数也数不清,故笔者推测其原始读音可能是“恩和”。

 

 

职(職)

会意字,金文由表示武器的“戈”,声音的“音”,人耳朵的“耳”三部分组成,从造字方式看,其本义是指军队中的分工。战争时有一些人会被军事首领按照不同的目的分派出去,这些人拿着武器监视察看不同方位的敌情:


   笔者以为,只有以征战掳掠为生的族类才会有如此这般造字,而蒙古语“职业”读作“阿基儿”agil,读音能与此对应起来,笔者推测其为原始读音。

 

 

蒙古语牧养的牲口叫作“浩希”,蒙古语本义指牲口的嘴,蒙古人自古就有“五畜”的概念,特指牛,羊,山羊,马,骆驼这五种动物,而从金文畜字看,似乎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口组成的,似乎确有五个口,如图:

      

 

汉语口语中不见有单独以“畜”来称呼家养动物的,故推测“浩希”是其原始读音,今天的读音是单音节化的结果。

 

 

会意字,碰到,够到,接近的意思,金文由手和人组成,有一手接触到了前面的人:


 

“及”是雅言,只在古代汉语中出现:

《荀子·修身》:“驽马十驾,则已及至矣。”

《战国策·燕策》:“不及召下兵。”

《战国策·齐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上面都用了这个汉字的本义,但“及”汉语口语不用,同样的意思蒙古语读作“乌即”,这是蒙古语口语,如moir onj(读作“莫乐·乌即”),意思是“骑马去”(马+及,谓语动词在宾语后,阿尔泰语特征),笔者推测“乌即”是“及”的原始读音。

 

 

会意字,画着一只脚从地穴中出来,甲骨文如图:



   创造此字的人应是穴居人,而古代女直确是穴居或半穴居人,史书记载女直的地穴有的深达丈几,用木梯出入。

 

 

会意字,甲骨文上面是一箭,下面一横,箭头碰到目标横线上,意思是接触到了,达到了:

     

   笔者以为,只有习惯以箭标识族类的游牧民族才会有如此思维方式和造字方法。

 

 

会意字,由“火”和人“耳”组成,意思是从火中通过的人耳朵,耿字本义是正直:

《尚书·立政》:“丕厘上帝之耿命。”

《离骚》:“耿吾既得之中正。”

《北史·辽西公意烈传》:“意烈(耶律)性雄耿。”

上面用的都是其本义,“耿”是雅言,汉语口语不用。

但蒙古语“正直”读作“阿斯根”,且是口语,常用作人名,笔者以为这就是汉字的原始读音,因为耿字的造字方式体现着古代蒙古人特有的火崇拜文化。

蒙古人对火的崇拜才是深入骨髓的,虽然蒙古人信藏传佛教已有500年以上历史,但相对于上万年前就有了的火崇拜文化来说,藏传佛教的历史就太短暂了,对民族性格的浸染相比之下就肤浅得多了,蒙古人习俗中对火的敬拜远超对佛的敬拜,对此蒙古人写的《蒙古风俗鉴》中有许多描述。

蒙古人称灶火为“高勒木德”,意思是“香火”,蒙古人特别敬重灶火,他们常常会向客人夸耀,这火已经不熄灭地祭祀了多少辈。男女结婚时要给灶火磕头,蒙古人观念拜火之后才算真正成亲了。因为火非常珍贵,因此脚是绝对不可触碰灶火的,他们出入时会把袍襟撩起,怕扫着了灶火。蒙古人绝不会向灶火洒水,扔脏物,或者在灶火边烤裤子,鞋子,不容许有人把刀子等有刃的东西朝向火苗,更不能用刀去拨捅灰火。

蒙古人自古以火象征圣洁无邪,对此中外史书都有记载,在蒙元时期,任何外邦人,即使是远道前来进贡的人,进入蒙古人的斡尔朵时,都要带着礼物和信函先从两个火堆中间经过,蒙古人观念中火能驱邪,即使外邦人携带着诅咒而来,过火之后就毒消恶除了。这种习俗至今犹存,如果有家人外出深夜回来,家人要用火在他身上绕几圈后才让他入蒙古包,为的是驱邪。

用“过火之耳”(火中之耳)表示“正直忠贞”,用过火之耳指称没有邪念,听不得邪言的人,烙印着明白无误的草原习俗,那是火崇拜文化缩影,蒙古语“阿斯根”应当就是“耿”字的原始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