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内存条松了怎么办:方舟子的肖申克与韩寒的救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43:27
  方舟子的肖申克与韩寒的救赎作者:何小手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2-2-7  

  山寨文化凭借模仿乃至剽窃的策略实现了自我升值,还不自觉地引导社会对他者的真与善进行解构。在一个以山寨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同样崇尚创新,尊敬个人的创造,但是创造者往往难以到回报,因为山寨如影随形,轻易便篡夺了创造者的成果。网易CEO在广东省两会上表示 “谁创新谁倒霉”,创新者不仅容易倒霉,还可能陷入道德困境,山寨的主流与创新的非主流两者的对抗并非势均力敌,而是以前者对后者的同化,以“劣币驱逐良币”完成文化改造。一旦创新者创新乏力,而是只是给人以创新幻觉时,便会被纳入山寨的势力范围,甚至经常被质疑造假。

  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当前中国社会打假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人们相信社会充满了假。这并不是说“假”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假”之外还有大量的真,然而,与假相对应的不是真,而是神,而是偶像,他们走向各自的极端:对“真”的怀疑论者以类似迫害症的病态表现出认知上的洁癖,而对“真”的拥护者则是以偶像崇拜的方式渲染群众激情,表现出对偶像的拥护与坚守。假与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以一种极其暧昧的关系相互慰藉,因为假的大量存在,打假者的思维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一统论。在这样的情形下,偶像的粉丝自证清白就显得异常艰难,打假者因为认知洁癖可能出现无理取闹的情形,然而偶像的粉丝们在回应过程中也可能南辕北辙。例如方舟子质疑北大法学家贺卫方论文事件,大量贺卫方的粉丝乃至业内同仁,当初争相为贺辩解,就出现其出发点不是依据其论文数量而是论证“文章影响力与是否是正规论文没有关系”的现象。

  因为山寨文化盛行,打假者都会给民众以求真务实的正义幻象,因为他们的质疑不仅是基于法理上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当前民众的正义激情。他们的每一次出手即便不是大获全胜,也势必为偶像制造内伤,一经打假者的狂轰滥炸,必然元气大伤,心有余悸。医学教授肖传国被打假后不惜打击报复,想必韩寒也是昼夜难眠,劳心劳力。

  方韩大战的背后,一个方面是山寨文化盛行,另一方面是民众对“假”痛心疾首。正义幻象的泛滥必然导致对真与善的结构,怀疑论者受到大量粉丝的追捧,救人的陈贤妹被邻居羡慕的不是她的爱心,而是她将要受到的奖励,善良被怀疑为伪善,这不仅因为人性的黑暗,更重要的是,生活经验已经论证了这种怀疑的合理性。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同事和我讲到她的经历,说是一次在地铁里,一位年轻人在过道里卖唱,跟前放着他出售的个人唱片,打着类似“支持原创作品”的旗号,而后当同事出于爱心买回唱片,回家发现唱片里空无一物,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哈维尔多次提到的例子,那个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口号的卖菜大妈,是出于一个时代的政治正确,如今,卖唱的年轻人依靠“支持原创作品”的口号来行骗同样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人们向往优秀的品质,但是在庸俗的生活层面,却倾向于急功近利,不得不在山寨帝国中投机取巧。

  一定意义上说,方舟子和韩寒都不是正常社会的偶像,而更像是中国式的竖子成名,现在的方舟子就是几年前的韩寒,他们的成名之路有很多的相似性。在一个民众易受煽动的大众反叛的时代,方舟子的偏执附和了民众的质疑精神和解构偶像的冲动,而韩寒的愤世嫉俗则引发了转型社会反叛大众的共鸣。方舟子的战斗方式不仅得到普通网友,还得到了大量专家学者的附和,这是知识分子的沦落,当一个国家中只有一两个方舟子,大家会围观,甚至将其视为英雄,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方舟子,一起以“莫须有”的方式,以“我觉得”、“很有可能”的口吻解构一个大众偶像,民众就对其逐渐适应,甚至是依赖。方舟子打造了一种非官方的社会体制,他是中国版的肖申克——它不能完成救赎,它本身即是灾难,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在灾难中寻欢作乐。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知识精英更应该做一个君子,方舟子和孔庆东他们所说的话,或许有着言论自由的考量,但却未必符合道德,个人行为的正直与否,不能只是看是否合法,因为“任何法令,只要看上去有损于道德,便会产生宪法问题。”(罗纳德.德沃尔金语)

  对于韩寒而言,当他以三篇看似五毛的文章重新上路时,他更像是试图完成对自我的解构:这个韩寒不再是小说里嬉笑怒骂的韩寒,不是杂文里“抓住树木痛批森林”的韩寒,他有着平常人的矛盾与纠结,既有着对大众的期待,同时又流露出对他们的不信任。如同一网友所言:自由无需主义,主义决不自由,此前韩寒的气质契合了某些主义的精神,如今他不仅按照直觉,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思考社会问题,这种转变受到粉丝的质疑,甚至也为多数专家学者所嘲笑,而这大概正是韩寒所言的五味杂陈的平淡生活。

  作家的品质和趣味决定了其追随者的群体结构,游离于质疑与诽谤之间的批评(彭晓芸说是公共理性),必然对作家的声誉造成影响,但如若依据个人的性情,我很看重追随者的个人判断,那些看了三篇文章而倒戈的人其实不懂得韩寒的价值,而韩战中的部分墙头草,更是不明是非。韩寒应该高兴,因为此次“公共审判”,他的追随者完成了内心的纠结乃至挣扎,做出疏远或继续关注韩寒的选择。正如韩寒所说的,他不是英雄,而只是竖子成名。此次方韩大战后,追随者各回各家,恰恰有利于延续韩寒的成长,韩寒也通过此次论战完成了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