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5s注销不了icloud:乾隆盛世的浮华与奢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11:01

乾隆盛世的浮华与奢靡

编撰|周冉

2010年09月28日17:43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在牡丹丛中被康熙一眼相中的弘历登上了帝位。他就是大清的第六代皇帝——乾隆帝。与疲惫而压抑的雍正相比,25岁的乾隆性格从容,风华正茂,野心勃勃。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第一次见祖父康熙的“福地”。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乾隆开始考虑将财富散之民间,圆明园的规模也越修越庞大。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扩建中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

  到乾隆九年(1744年),经过七年左右的营造之后,“圆明园四十景”建成,有的模仿江南园林,有的再现古诗和绘画的意境,集天下之大美于一身。皇家御园距离乾隆皇帝想象中的样子已经不远。

  乾隆对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做了调整和更改,减少了园林的乡野味道,比如牡丹台更名“镂月开云”,竹子院更名“天然图画”,菜圃更名“杏花春馆”,金鱼池更名“坦坦荡荡”??在《圆明园后记》中乾隆得意地写道,“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乾隆下谕旨,命令宫廷书画家沈源、唐岱、汪由敦把圆明园“四十景”摹画成绢本彩绘,并把他本人的诗作题写其上,从而制作完成了一套品质精良的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诗画集。

  在五位清帝当中,乾隆在圆明园花了最长的时间和最多的金钱。以乾隆四十年(1775年)来说,乾隆留在圆明园的时间共计168天,大约占一年当中43.86%的时间,其它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热河的避暑山庄,44天东巡曲阜祭孔。除了参加农历新年祭祀和庆典,或是外出狩猎等,其它时间他都尽可能选择在这座他最喜爱的宫苑里居住。正像乾隆的诗句所说:“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

  乾隆一生写诗四万多首

  皇家密档记载了乾隆在圆明园中一天的生活。在每个平常的日子里,天亮前一个多小时,九州清晏寝宫里的乾隆就已经起床了。简单地用过早膳之后天刚放亮,乾隆来到圆明园中的勤政殿处理大小政事,会见帝国的大臣,这一般需要耗费一上午的时间。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即使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御膳房的大太监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史书记载,在位60年,他的诗歌竟然达到42000首之多,相当于一部《全唐诗》,有时他一天写几十首诗,见什么写什么,不过这些诗的水平无法与唐诗中的精华相比,很少有能够打动人心的佳作。

  据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统计,乾隆的诗中与圆明园有关的就达两千多首,诗中记载着诸多历史事件,比如83岁高龄时,在正大光明殿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85岁时在勤政殿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宣布归政??在乾隆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学习”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把玩欣赏字画。在圆明园的各个殿堂中,都悬挂着历代名家的书法和绘画。乾隆是个富有的收藏者,酷爱书画,官员们平时会在民间收集各种稀世珍宝,趁机献给皇帝。我国历代名家书法、绘画的精华都汇集在皇家的手里。

  这些名家的书画,一部分收藏在北京城内的紫禁城,一部分收藏在圆明园,存放在长春园的味腴书屋和万源阁内。

  《清代宫廷记》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的时候,一次性就收获了江南名士沈德潜贡献的董其昌行书二册,文徵明山水一卷,唐寅山水一卷,王鉴山水一轴等7件传世之作。

  除了书画作品,圆明园更是中国古代典籍的集中收藏地。乾隆时曾编撰《四库全书》,共计7.9万余卷,9.97亿字,是中外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共有7部,其中之一就藏在圆明园的“文源阁”中。

  圆明园由两层虎皮墙包围着,墙体不高,墙外就是周围百姓的水田。偶有悠闲的时候,乾隆就会站在圆明园墙边几处较高的建筑上,“观稼验农”,视察农业生产。

  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晚上,皇帝会选择一位后妃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密档的一部分。乾隆大多数时间里,睡在后宫“九州清晏”,当然,圆明园里有许多寝宫,他可以在任何地方小憩。

  乾隆曾在《圆明园后记》中谈及对园居生活的看法,他认为每一位统治者,在他完成政务、远离他的朝臣后,都必须拥有能随意徜徉、观赏、放松心智的场所。与父亲雍正无休止的工作相比,乾隆似乎更懂得去享受这姹紫嫣红的美景良辰。随着大清帝国江山的日益鼎盛,圆明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渐渐迈入了它的辉煌期。

  2000个厨师的御膳房

  乾隆年间,圆明园中的御膳房“负责御膳,处理帝皇的膳食,以及在特别时节准备盛大餐宴”,给皇帝和皇族成员准备膳食是一件大事,足以载入史册。

  清朝皇帝每天有两次主餐,即早膳跟晚膳,每一顿饭都十分铺张,餐桌上摆满了奢华的陶瓷餐具和金银器皿,一整天之中,还有各式各样的点心不间断地供应。

  一顿标准的皇家筵席食单是从120道不同的菜色当中,挑选出26道菜来组成。为了安全起见,每一道端给皇帝的菜,事先必须由内务府记录下负责烹饪的主厨名字。

  圆明园内皇室主餐的规模,一般是24道菜。一餐膳食几十种菜肴,皇帝一人能吃得下吗?当然不能。但是按照清代制度的规定,皇帝和后妃以及宫内人役都有一定的份例,在皇帝的份例中,仅膳食一项,每日就有白银五十两,不管皇帝用膳与否,用多少,饭菜都按照每日膳单呈送。皇帝每次用膳毕,往往将吃不完甚至动也不曾动过的丰盛饭菜赐予宫内的妃嫔、皇子、公主及御前、内务府、军机处、南书房入值大臣等。得到皇帝的赏赐,对于臣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除了经常在九州清晏的寝宫用晚膳之外,也常在同乐园用膳,这里三层的大戏台,是供他膳后消遣的。乾隆皇帝喜欢在圆明园内不同的地点进膳,所以园里每一个重要地点,都有一个御用厨房和厨师群。御膳房里有大量的工人,他们包含了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等细致复杂的分工,总数可能有2300人之多,外加206名官员管理这一庞大的厨师队伍。

  乾隆时御膳房每年食料消耗的费用大约为四万两,这些并不算高,因为许多食材都是地方上贡的,不需采买。

  圆明园里还有多间冰库用来保存食物。库中的食物都是从全国送来的最优质和新鲜的“贡品”,通常是顶级的地方名产。山西的“晋祠大米”和“汾州香小米”历史上都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声名远播。

  在紫禁城和圆明园里的每一幢主建筑内都有一间风格优雅的“御茶房”,由两名七品官员打理,他们负责掌管茶叶、茶壶和瓷、金、银的茶杯。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曾有媒体报道美国方面用专机从本国携带了大量的饮用水,其奢华程度令人吃惊。其实这并没什么新鲜的,200多年前的乾隆就已经这么做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时,就随行带着北京玉泉山的泉水,这种山泉被认为是最为“纯净”的水,是乾隆用来泡茶的“唯一指定产品”。

  圆明园作为清五帝长年园居理政之所,每年都要举办很多次国宴和家宴,共有8项之多:万寿(皇帝、皇后的生日)宴、千寿(后妃的生日)宴、宗室宴、外藩宴、千叟宴、凯旋宴、皇子婚礼宴。清代的宗室宴实际上就是皇室的家宴,由皇帝钦点皇子以及近支王公入宴。按照大清家法,凡皇子、皇孙、皇曾孙辈只有在结婚之后才获准参加节宴。清王朝的家族史上,只有乾隆皇帝破例在乾隆五十四年,特允他六岁的玄孙载锡在奉三无私殿入宴,从而实现了“五代同堂之庆”,乾隆皇帝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惟一得以“五代同堂的封建皇帝”。

  每年的正月十六在正大光明殿的廷臣宴,是专门宴赏勋劳卓著的大学士、尚书等肱骨大臣,入宴者由皇帝钦定,通常设宴席两排八张,两人一席,人数控制在十六到十八人。廷臣宴规模较小,参加的人中词臣居多,因此每次廷臣之后都会有君臣合作完成的一首“联句”长诗,联诗由皇帝起首,依次庚和。君臣上下,琢诗磨句,其乐融融。

  山高水长大火戏

  乾隆年间,每年的元宵节前后,皇帝除了频频宴会之外,还要在圆明园内举办一系列的烟火、灯戏活动,其中的山高水长火戏尤为壮观。

  在圆明园东南隅,有一片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这里便是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山高水长。山高水长楼从雍正时起就是皇帝召见大臣和外使的重要场所之一,俗称引见楼。

  山高水长火戏的准备工作通常从头年的十二月开始,即由圆明园花炮作何内务府营造司安装烟火盒架,搭造灯盏罩棚、西洋秋千,摆设“抬头见喜”、“福自天来”等人物灯座。因为烟火花炮的燃放关系重要,每年照例都会有提督衙门派遣官兵,于正月初二起即在圆明园花炮库周围看守火烛,驱逐闲人,以防发生意外事故,直到正月二十日差务告竣,才受命撤回。

  上元节当天,皇帝驾临伊始,鞭炮声便开始伴着皇帝的行踪,皇帝到哪鞭炮声也就响到哪。当夜幕下垂后,乾隆乘坐四人抬的轿子来到“山高水长”楼,这场热闹非凡的嘉年华会就正式登场了,18世纪的史学家赵翼详细记述了圆明园里的各种娱乐活动。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18世纪末的英国使节形容,这些燃放的烟火数量超出他曾经看过的所有烟火的总数。中国烟火从设计的新奇、匀称和巧思的角度上来看,都远胜于他以前看过的烟火,并且形容中国的烟火“编排成火山普遍的爆发,绽射出光芒和闪烁;在园内使用的甩炮、弹射器、鞭炮、火箭和照明弹等,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还积有大量不散的烟云”。

  在不间断的喜庆音乐伴随下,所有人都陶醉在灿烂烟火照亮夜空的壮观景象之中。

  元宵灯会令人叹为观止

  元宵节遍地灯笼的壮观景象更是让宫中的外国人叹为观止。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就对圆明园里盛大的“灯会”感到雀跃不已。他在寄回国的信件中详细叙述了当中的情景:

  “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飘荡。在所有山丘、桥梁和几乎全部树上,都挂上一些灯笼,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与之相比,我们的灯笼就显得穷酸与贫乏。”

  乾隆常常会邀请外藩王公来这里观礼,主要的用意是民族联谊。曾有两度因为某一部族的朝正者未能如期赶到京师,弘历特意让预留烟火,待其到京后又补办了专场灯火会。

  元宵节的欢庆表演中还有马术比赛,清帝会观赏他的御前侍卫在圆明园的北墙外策马。一个侍卫在策骑的同时,会牵着另一匹马在旁边跟着跑;在跑马的过程中,这名侍卫就趁机跳到那匹马的背上。侍卫如果能够从后面骑上位于侧前方的马背上,就能得到最大的赏赐;而成功地从坐骑上跳至另一匹并行的马背上之侍卫,只能获得二奖;即使在跳上另一匹马的过程中坠地的侍卫,也能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赏赐。

  马术比赛之后,乾隆会亲率侍卫校场射箭,他本人曾有过“发二十矢,中十八,末一矢正中五层之中的”精彩表演。用乾隆的话说,这是因为外族所重惟武,灯宵百戏彼虽爱观,但终不若示以射猎,令其惊服也。欢庆节目让圆明园中的节日气氛达到顶点,而乾隆的骄傲自大也极度膨胀几至顶点。

  每年的中秋节,乾隆会来到圆明园北边的欧式迷宫万花阵,他坐在凉亭之上,观看亲眷们在迷宫里戏耍游走,并不时地向四处投掷水果,人们欢呼雀跃的争抢之中,乾隆享受着帝国领袖的无比荣耀。

  除了这些节日期间的大型欢庆节目,皇家的日常游乐也十分有趣。同乐园西侧有一条皇家买卖街,大约有三四百米长。圆明园里的这个集市,每年都要开好几次,最热闹的是正月里。据长期在圆明园当差的法国传教士描述,每当赶集时,这个买卖街上的四五十个店铺全都挤满“商家”,商品琳琅满目,凡是在京城里能见到的字号,这里都有个小号,有丝绸店,棉布店,瓷器店、有家具店、首饰店、书店、还有茶馆、酒肆旅馆等。而那些开店的人都是由内务府的太监们来充当的。

  有趣的是,在买卖街上,有的太监装作游客吵嘴打架,还有的装作小偷,被当场抓获,拉到公堂之上问审,煞有介事,让人真假难辨。如果侥幸没有落网,等到集市结束后,也要物归原主。每当皇帝来到闹市,跑堂的呼茶,店小二报账,掌柜的核算,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出由皇家成员共同出演的大型戏剧,为的是让皇帝享受到一份世俗的快乐。

  圆明园最后的大狂欢

  圆明园中另一个举园同庆的事情,就是皇帝大寿之时。按例在皇帝生日的当天早上,文武大臣要穿上隆重的服饰,集合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三品以下的集合在更远的二宫门。皇帝会盛装出席,并由侍候在侧的官员逐一宣召殿内官员的名字,让皇帝接受他们的道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迎来了他的八十寿辰。以当时清帝国的和平与繁荣,这位自傲的老人有理由去度过一个最盛大的寿宴。在生日前夕,京城里的鲜艳装饰物已经从北京的西直门开始布置,沿着所有通往圆明园大门的道路,延伸出去,直到圆明园大门口。

  这场八十大寿的庆典,在九月二十五日于圆明园正式开始。长长的祝寿队伍根据以下次序来一一觐见:皇室成员、满洲贵族、大臣、武将和文官、耆老、安南国王,和来自朝鲜、缅甸、真腊、蒙古,以及各个回族部落的代表。在宣召之后,他们就会坐到指定的位置。待他们全都入座以后,所有宾客齐呼“万寿”以示忠诚。

  乐队不停地在远处奏出愉悦的颂扬乐声,大约有一千名喇嘛聚集在巨大的遮篷底下,朗诵佛经以祈求伟大的乾隆皇帝万万岁,在这座壮丽的帝王宫苑里,所有事情都要塑造出让人兴奋的景象。一整天不断送来数以千计未能亲自出席寿典的地方官员所发出的致敬贺词。八十岁高龄的乾隆仍然身体健康和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地接受朝贺。

  乾隆即位时国库存银有三千余万两,当他在乾隆六十年退位时,国库存银已达七千余万两。帝国财富的积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史料记载这场盛大寿典的花费,总计为1144 297.5两白银,差不多比原先预算少了573703两白银,大抵是因为殷勤的满洲族人、大臣、地方上的税务官和地方官筹出补贴费用。许多官僚也自愿从俸银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薪资,来帮忙支付这巨额的祝寿经费,以表孝心。而来自两淮、长芦和浙江等富庶地区的富人,则支付了这整个盛大庆典的装饰费用。

  这场盛大的寿典可能是在圆明园里的最后一场真正的大狂欢。之后,清朝帝国开始走向下坡。乾隆之后的两位继承人嘉庆和道光都饱受内部不稳和外来威胁之苦,无可避免地为豪华而欢愉的宫苑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是什么让马戛尔尼无功而返

  就在乾隆皇帝志得意满地庆祝自己的八十大寿之时,帝国实际上已经同皇帝本人一样垂垂老矣。当时的英国在工业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了20多年,法国也爆发了大革命。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却没有给这个封建制的东方大国带来一丝的影响,皇帝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满足与自负中。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节马戛尔尼率一支600人的庞大船队,借乾隆83岁寿辰之际来华访问。对于此次来华的目的,英王在给乾隆皇帝的国书里是这么说的:英国遣使前来中国,“并不想添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国土也够了;也不是为贪图买卖便宜;而为着要见识普天下各地方,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融通,互通有无”。

  英国的初衷只是想“要把西方世界的物件,各国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而使团来访时,清朝署两广总督郭世勋和粤海关监督盛住却上奏折说,英国国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万寿,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马戛尔尼进贡,由天津赴京”。乾隆皇帝闻之大喜,降旨海疆各督抚,如遇到英国贡船进口,“即委员照料护送进京”。一方本意是来华进行外交谈判,而另一方则一如既往以为是远道来贡,这种误解导致了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第一次接触以失败告终。

  马戛尔尼的船队这次共带来了600多箱礼物,这一年七月十八日的清晨,使团进入圆明园开始安装礼品仪器。原先马戛尔尼“自诩奇巧、矜大其词”把这些仪器说得十分庞大而复杂,所以准备分装在两个大殿中,但是当他们一行人来到正大光明殿中,不由地惊呼殿宇的宏大,承认所携的8件仪器全安装在此殿当中尚显“宽然有余”。

  早先英使还曾故弄玄虚,声称需要安装一个多月,而且装上就不能拆卸。乾隆不信,安装时,清廷派出了钦天监监正安国宁,监副汤士选和洋人10名,以及总管太监等在一旁帮忙安装。这么多精通天文地理和修理钟表的能手出现在这里,马戛尔尼等人只好大为收敛,只用了6天就将这8件仪器安装完毕,有天文地理大表,玻璃镶金彩灯,测看天气阴晴的风雨表等。

  这些西洋仪器在满是奇珍异宝的圆明园并不十分显眼,有些还与园中已有的一些仪器类似。乾隆之所以把他们安装在园中正殿,主要还是为了显示对英使的重视。实际上,在英使离京后不久,这些“宠物”就被移至他处了。这些在西方社会被视作先进科学的仪器,被乾隆当作是陶冶兴趣的小把戏,根本没有想过把他们应用在生产发展上。

  除了展示科技发展,英国带来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许多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武力强盛的礼品,如当时英国最大、装备有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以及榴弹炮、迫击炮、步枪、连发手枪等。

  然而,乾隆皇帝却不以为然,只是将之作为海外国家进呈的一般贡品罢了,而英使也只不过是万里迢迢来送贡品,以表示向大清国的恭顺的朝贡国使节而已。因此,他不仅没有看到礼品上所表现出的西方科技的巨大进步,相反还责难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一词,而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双方还在英使是否要行双膝跪拜礼上互不相让,马戛尔尼朝见乾隆时行的是单膝跪拜礼。

  当马戛尔尼提出他们此行目的时,乾隆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大清乃天朝大国,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原先乾隆已计划在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英使一行人,并让其游玩昆明湖,观看龙舟比赛,此时则一律作罢,以免英使在京“无事耽搁,又生枝节”。

  马戛尔尼最终空手而返,虽然惊异于大清王朝的富庶和圆明园的宏伟,他在回国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清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无能之辈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以“不敢上同皇祖(康熙)纪元六十载之数”为由宣布退位,让位给儿子嘉庆。嘉庆四年(1799年),89岁的乾隆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子孙的是盛世背后的巨大危机。(参考资料:《日落圆明园》,范伟、金田木著;《圆明园》5,中国圆明园学会主编;《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汪荣祖著;《圆明大观话盛衰》,张恩荫著) 

    来源:文史参考

(责任编辑:吴皓)

相关专题

  • 《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