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装备5开字幕:增加农民收入的“四则运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16:55

  ⒈概述

  用水桶定理衡量中国的小康,它最短的桶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所以,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国家的支农政策等有关。从全国的情况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措施和潜力是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两者之间决不能偏废,因为两者在一定经济水平下是一个正比例关系(见附表一: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公布的2003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共2万多个农户的数据,并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分组汇总情况,和附表二);随着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提高,非农收入比重呈加速增长态势(见附表三)。根据研究,当前四川农业不但没有进一步吸呐就业的能力,反而还在不断向外释放劳动力。这表明四川农村经济不但要依靠家庭经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劳动力从以土地为载体的种植业上分离出来,转而从事其它产业。

  农业是弱质产业,没有政策的保护,就没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农民的增收;不仅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更是如此。

  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一方面体现在其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大宗农产品差异性较小,进入壁垒很低;生产者众多且比较分散,供给弹性较大;而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却较小。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特点,使得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出现丰产不增收的悖论。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同时进行。生产者除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之外,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自然风险;同时由于农民以当期市场价格为决策依据,不可避免地出现产品的供需失衡和价格的大起大落。国内许多农业加工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资本金普遍不足,品牌优势大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不明显,这些公司本身也难以摆脱弱质性的行业特点。第三,体现在农业劳动者的弱质和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当前的农业劳动者多以"4050"以上人员为主,自有资金非常少,许多家庭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而没有足够的能力扩大再生产。

  农业还是一个多功能的社会事业部门,其经济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一般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农产品以外,还应该包括实现其它相关目标,如保护环境、保护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保留田园景色和乡村风味以创造和维持优美的人居环境,等等。农业的多功能性既决定了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产业,又预示着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发挥着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同时也成为获得政策保护的理论依据。

  ⒉加法

  即农业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其农业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

  ⒉⒈补贴的概念

  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称为"绿箱"政策。包括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地区援助补贴。另一种是狭义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

  ⒉⒉补贴的国际运用

  ⒉⒉⒈美国

  近30年来,美国农业部的年度财政预算占联邦总预算的3%--6%;2002年颁布的《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大幅度增加了农业补贴,今后10年的年均法定补贴近200亿美元,涉及农产品生产、贮存、销售等多个环节,是多角度的综合性补贴。2000年美国农业的净收入为464亿美元,其中近半数(229亿美元)来自于联邦政府的直接现金支付 ,即200万农民人均从财政支持获得的收入高达11450美元。这些财政补贴最终来自联邦税收,相当于美国的纳税人人均负担100多美元。

  ⒉⒉⒉瑞士

  瑞士政府的农业扶持措施有三类:生产和销售补贴,主要用于为食品生产和销售创造有利条件;直接支付,用于改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避免由于过度集中而对环境带来压力;基础设施改善,致力于实现符合自然环境、安全、高效的食品生产,如改善结构、科研、咨询服务、提供农业辅助材料和进行植物和种类保护。据统计,瑞士农业收入的75%来自国家对农业支持,大大超出经合组织国家40%的平均水平。2002年,瑞士政府共投入农业补贴34.8亿瑞郎;另外,由于干旱的影响,政府对牛奶市场额外支出补贴1.53亿瑞郎。农民的收入大大高于国际水平。

  ⒉⒉⒊德国

  据报道,德国农民2000年的收入水平是6.3万马克,通过欧盟和德国政府的种植业补贴、休耕补贴、畜牧业补贴(公牛、母牛、母羊补贴等)转移支付就达到4.5万马克(不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等项目)。所以,有关人士认为德国农民实际上是德国政府养起来的!

  ⒉⒉⒋日本

  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农户收入与城市职工家庭收入呈同步增长趋势,甚至超过了城市职工家庭收入。1999年日本农民平均收入为209万日元,而城市居民为196万日元。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当部分得益于政府对其的收入直接补贴以及政府对农业、农民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价格支持。

  ⒉⒉⒌中国

  我国政府最终承诺的"黄箱补贴"数额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8.5%,政府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与我们向WTO承诺8.5%的生产总值上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部有关人士最近表示,将会用足用好WTO"绿箱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但中国由于国情的限制,其补贴水平不可能、也永远不会达到发达国家的那种强度!因此,我们不应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文章,同时也不应抱太高的期望,而应该关注和研究后几个方面的运用。

  实践证明,补贴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所的作用;因此,又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和艺术性地使用这个调控手段。

  ⒉⒊补贴方法

  这里所称的补贴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现金支付。我国对农业的管理理念正在从经济索取和部分支持向全面支持转化,当然这个力度目前还是有限的;还有一些政府部门仍然没有放弁对农业索取的陈旧观念。中央和省级政府实施的力度大、全面而持久,县乡两级由于大多是吃饭财政,运用上有一定的困难,但许多地方仍在努力实施。

  ⒉⒊⒈对种粮农民的现金直接补贴,我国近年来也开始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江苏省从2003年起还在国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水稻良种补贴、小麦良种补贴、水稻直补等系列补贴政策。

  ⒉⒊⒉对从事养殖农民的现金补贴,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确定对良种奶牛实行国家补贴。各地近年来陆续开展对养殖大户的奖励性补贴,如四川乐至县最近对在2004年发展乐至黑山羊产业中的专业大户共发放了196万元的奖励资金。对更换良种畜禽的奖励性补助等,对发展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引种和基建等方面进行补贴、补助等等。

  ⒉⒊⒊对购进先进农业机械的农民现金补贴,农业部去年就开始了对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现金补贴,今年还在继续进行。

  ⒉⒊⒋对出口农产品进行补贴,近年国家对东北玉米出口到日本、韩国实行补贴,由于增加了需求,使玉米价格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出口价格的传递,提高了粮农的玉米出售价格,相当于对东北粮农实行了直补。

  在我国入世第三年的2004年,农产品贸易由2003年的顺差19.4亿美元,转为逆差55亿美元。根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可以创造28个就业岗位,由此估算这一年就净夺走了2000多万中国农民等劳动者的饭碗。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山东烟台、潍坊等地区,农民增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来自于农产品出口。

  国家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对一些国内生产能力很强或产品过剩而又能带动就业等的产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扶持。

  ⒊减法

  从农民和种、养业的角度尽可能直接、全面地减除其税、费负担,减负等于增收,其实,也就是变相的加法。

  ⒊⒈免除农业税及其附加、农业特产税等涉及种植业的税赋。这种税赋的额度相对固定,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多大的变化,国家减掉这部份,相当于每年给农民补助了相应额度的收入,但不会递增。国家正在分阶段实施这项政策,四川省已宣布从2005年起正式在全省免掉这项税赋。

  ⒊⒉取消屠宰税、大中家畜增值税。这种税是固定税率与不断增加的应税家畜,即税赋的额度是随着家畜出栏数的增长而增长,在理论上是一种递增的税赋。取消屠宰税、大中家畜增值税相当于为养殖户增加了收入。目前国家已取消了屠宰税,增值税也应该在实践中改变征收环节,不能在刚离开养殖户后就开始征收,而应在流通中实现了增值以后,使之不会发生向养殖户的价格传导,从而达到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最近,四川看到了这个问题,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生猪税费征收管理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民销售的自产猪,严禁征收增值税;严禁在生猪非销售环节征收增值税。由税务部门自己征收会很好地贯彻落实该政策的本意。

  ⒊⒊取消工商管理费。现行政策规定,在市场内出售畜禽,一是需交纳城乡集贸市场管理费,其中:大牲畜最高不超过货值的1%、其它商品最高不得超过成交额的2%;二是需交纳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对从事购销活动的,按营业额的0.5%-1.5%收取,凡已交纳集贸市场管理费(或交易手续费、设施租赁费)的,减半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国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以财综[2003]89号文件作出规定:对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农民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减收部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全部免收。

  其实,此项政策已不符合当前形势,因此应取消该收费;或至少取消涉及畜禽交易的收费政策。因为国家已将市场作为基础性的公益事业,并与工商部门实行管办脱勾,工商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对市场监管职责时,纳税人是向政府支付了监管成本的,所以不应该再设定交纳该项费用。个体工商户管理费规定用于个体劳动者协会(个协)的相关费用支出,个协作为个体劳动者自己的组织,性质上是民间组织,其活动费用应当由加入协会的会员主动交纳,而不能作为一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强迫每个经营者交纳。有些出售者并非是个体户,而是饲养者自己,面向他们收费就成了事实上的乱收费。

  如果取消它,将给经营大、中家畜每头减轻数元到数拾元的负担,通过价格传递作用,可能为养殖户减轻相应额度的负担,即增加其相应额度的收益。

  ⒊⒋降低或取消动植物防疫检疫费及其出口检疫费。

  动物防检疫费,是在1990年代建立起来的面向畜禽养殖户的收费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实施动物防检疫的机构向接受"服务"方收取,并事实上作为筹措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凡是收费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畜牧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收费标准也比现行标准更高,如一些地区规定口蹄疫苗注射收费标准是1.5元/头(只、次),即便如此,作为具体实施防疫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均不乐意实施,原因是畜体副反应大,注射费不够对症治疗的药费,更不用说出现严重反应后的经济赔偿了(国家没有列支这方面的工作经费,动物防疫工作靠收取防检疫费维持)。

  在1990年代以前,动物免疫注射一直是政府行为,由动物防疫部门免费向养殖户实施,再由政府补贴给实施者,出现反应或死亡也由政府承担。从当前国家扶持农业的形势来看,继续向养殖户收取防疫费的作法已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了,国家应尽快解决动物防疫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为取消动物防疫收费创造条件。动物检疫费是一种行政许可收费,按照《行政许可法》的原则,许可不收费,因此也应尽快创造条件取消(需要指出的是,最近《国务院关于兽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确认了动物防检疫费,因此要取消,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的规定,大中型动物的检疫费标准是货值的1.2‰、动物产品是0.67‰,没有办法确定货值的执行大中型动物20元/(头、只)的标准。商检机构是国家机构,代表国家进行许可,这项收费标准在涉及出口环节的,也应该取消。

  ⒊⒌取消或降低其他涉农收费。如按照发改价格[2003]2353号文件规定,降低农机监理费、渔业船舶检验费标准、海事调解费等收费标准等。

  ⒋乘法

  这是基层,特别是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和长期使用的核心方法。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改善生产方法,以改进现有的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产量或质量、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成倍地增加收益,即乘数效应。这是一个把农业生产引上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方法,也是一个做强我国农业的核心方法,更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法。中国农科院农经所钱克明在《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中指出:(2000年)政府在农业科技上每增加1元投入,就可使全国农牧业总产值增加11.87元;或者政府每增加1元农业科技投入,可降低农户9.35元的投入(或物质费用、生产成本的支出)。

  ⒋⒈农村人才培养。经验表明,一个农户家中有了一名以上的农村人材,其家庭的收入也就可以显著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扩大农村人材队伍的质量、规模上;因此,培养农村人材就成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⒋⒉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服务。技术培训是当前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最好办法。生产操作问题就是技术问题!作为服务于农村的乡干部,是当地文化程度最高的群体,在职能转换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理念等及时传递下去,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更新生产观念,从而达到农民增收之目的。

  ⒋⒊农业新技术示范。通过抓点示范,给当地农村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规模、方法等,以点带面。如建设村或基地村、扶持发展专业大户,突破思维定势和发展瓶颈。

  ⒌除法

  降低生产成本,消除生产风险,建立生产保障。

  ⒌⒈消除种、养业的生产风险。通过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防、检疫、控制与消灭,开展动物防疫、检疫与疫病监测、控制及消灭,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业生产者的财产不受损失,保护其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这个方法是基层政府最有条件,也是必须采用的方法。

  ⒌⒉建立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生产保险服务,以保障其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经济损失能得到及时补偿,防止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生产和生活的绝境。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早已成为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一个重要政策手段。此项保险在我国虽然已存在了23年,但由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却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走上起步、发展、壮大的路子,反而日益萎缩,陷入"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地,目前几乎停止。

  上海市已在全国率先试点改革农业保险,出台了农业保险实施办法,成立农业保险公司,由政府给予农业保险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根据规定,上海市郊农民在养殖业及蔬菜、水稻等种植业方面投保,可获得政府部门25%至45%的保险费补贴。四川也正在试行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奶牛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同时引进国际上经营农险较为成功的外资公司,如法国安盟保险公司将在成都正式营业。

  ⒌⒊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⒌⒊⒈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团体采购,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农业投入品的成本,同时还可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⒌⒊⒉实行农业机械的跨组织和跨区域运用,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和降低使用成本;利用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扶持政策,降低作业收费标准。

  ⒌⒊⒊建立专业市场,保障产品稳定的销路和市场价格,同时还能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

  ⒌⒊⒋与生产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将企业的原料车间前移到农产品生产环节,企业与生产农户签定生产订单,农民按照合同要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农业投入品,为企业生产相应的农产品原料,免除了销售环节。

  ⒌⒊⒌国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化肥等大综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如淡季化肥贮备制度,等等,以控制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长快于价格的上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已在国际高位运行,因此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已不多,如果化肥等价格继续上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将再度受到打击。

  ⒍综合法

  前面的方法者是单一的手段,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必须采用更高级的方法来考虑,即综合利用具有加、减、乘、除作用的方法。

  ⒍⒈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与计划,指导和促进符合当地发展方向和国家产业政策农产品的发展。

  ⒍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优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2003年四川省农产品成本与收益分析表明,在大综农产品中只有畜产品的单位收益最大,如生猪的纯收益为152元/头(1.66元/㎏)、山羊为119元/头(4.86元/㎏),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节粮型牲畜、优质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⒍⒊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重。美国农民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但为农业服务的人员却占总就业人数的10%以上。泸州市是四川省经济发达地区,从1997年到2003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源于非农的绝对数从720元增加到1298元,所占比重由40.5%上升到51.6%,就反映出这个趋势。我们必须降低农民这个群体的分母,通过向第二、三产业的不断转移或季节性务工等办法,才能从经济上做强,就农业发展说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是不可能解决全国农民的增收问题的。

  ⒍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延长产业链,提高总体效益。如四川省2004年出口猪肉15万吨,正是由于这一因素的存在,生猪价格比全国涨幅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试想,没有龙头企业,四川省这样的生产大省,会出现这种大幅度的涨价现象吗?

  ⒍⒌通村公路的建设。公路不但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从农村经济角度看,能起到降低生产资料的运输成本和运输难度,同时也能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运输难度,并能提高出售价格,从而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如在一些不通公路的山区,农民为了将一头肥猪从山里运往山外,需要请几个人抬,各种费用很大;而且如果在途中意外死亡,问题就更为严重。当公路修通后,生猪收购者会开上车主动上门收购,此时主人就可以待价而沽了。商品经济是规模经济,有了规模的商品而没有畅通的交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有了畅通的交通,才具备发展商品农业的条件,也才可能引进企业或投资进行规模生产。

  ⒍⒍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不但保障了人民生活用水,而且还保障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用水,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和降低取水成本和难度。

  ⒍⒎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建设。农业环境与资源,既是人类生活和居住、享受的环境,同时又是农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生产出好的农产品,同时也才能减少自然灾害,保障生产正常发展。如开展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处理,等等。

  ⒍⒏小集镇和文明新村建设,改善民居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新村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消费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让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生活。一方面要维持这种生活,必然要增加消费,需要用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更好的生活,必将激发他们增加收入的欲望,从而调动其找钱的积极性。

  小集镇促进了人口的聚集,有了人口规模就可以实现当地产业活动的分工,从而提高对农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如养殖业发达地区,往往形成饲料生产、经营、原料供应,产品收购、加工、运输,技术服务和信息流通等配套服务。有了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产业也才能做大做强,做出质量、水平和效益。

  ⒍⒐农村能源建设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小水电、沼气、太阳能、风能的建设与利用。农村电网改造,降低了电费标准,激发了农村用电和提高生活享受质量标准,既对农村环境有正向作用,同时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和工作难度,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⒍⒑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建设。如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网络的建设,不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传递市场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就意味着经济收益或一项新的就业门路、新的产业。

  ⒍⒒消除体制障碍,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控制医疗费用的不正常增长。当前农村因病致贫的问题较为突出,连续近十年医疗费用两位数的非正常、高速增长,不说农民看不起病,就连工薪阶层都难以承受。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2004年11月召开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闻发布会说:估计有40%-60%的农民,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

  医疗系统一方面享受事业单位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又以不真实的"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形成"医疗双轨制"。要么回到从前,提供人人都能享受的福利医疗服务;要么彻底地市场化也能让人们享受到比现在质量高、价格低的医疗服务,这是在国内一些地方探索的成果。从而将飞速上涨的医疗费用从涨幅和价格水平上降下来,严厉处罚涉及医疗和药品腐败的责任人。建立面向涉及农民的新型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依。

  ⒍⒓创新和建立能满足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制度,以方便、快捷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农民的收入水平有限,因此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缺乏资金,当前国家要特别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支持力度,以保证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⒍⒔继续发展教育事业。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04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800元,而只有小学及以下的仅为1395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9%。高素质不仅能带来高收入,而且还促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必须坚守教育福利政策的底线,坚决杀住"教育双轨制"。国家将教育作为公益的福利性事业,在工资、住房、保险福利等方面以事业单位政策对待,可教育部门又以经费不足为由,狮子大开口。当前教育收费已成为家庭负担中最重的开支项目,被称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公办教育,因此,在公办教育中应严守福利教育的底线,严禁教育产业化的言论、行为和理念在该领域内泛滥或盛行。教育的公正性问题不但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凝聚力,而且还是一个涉及到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即人们是否真正认可、拥护的大问题。然而,最近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等在《中国统计》2005年第4、5期上公布的最新研究--《育人十九年,投入十三万》指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和警惕:2002年全国教育总投入是9248亿,但国家仅占33.6%,从1997年起个人就占60%以上并以年16.1%的速度增长。教育消费已占城镇消费比重的10.6%、农村的18.1%。由于目前60%的家庭和70%的人口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因此农村60%以上的家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达20%以上,研究人员发出了"就绝对数而言,除食品外,没有任何消费能出其右"的感言,从而让许多农村农的孩子上不起学。以完全市场化的民营学校成本为参照,推算出该年的"正常成本"为5030亿元,虚高4218亿元。对全国近8万户的教育支出调查资料并结合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推算这一年形成了1837亿元的经费"黑洞"(没有在学校正规的帐面,国家无法监督),是"正常成本"的36.5%。其实研究人员还没有将学校采购教辅材料等的回扣,订做校服的高额利润和回扣等包括在内。

  以生均"合理成本"作为政府购买教师劳务的成本依据,保障财政教育经费供给,降低或免除面向学生的各种收费,既可以让广大农村学龄人口上得起学,同时又变相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发展了教育事业。

  6.⒕构建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调整政府内部管理结构和控制成本等,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多地投放于三农工作。

  ⒎结论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的手段。当前需要新的理念,来重新认识我国农业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形成新的农业发展、保护与支持政策架构,并将其普及、传达给最基层的政府与公务员,以指导当地"三农"工作。

  附表一 ,  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主要收支构成

  单位:元

  人均收入 其

  中 人   均

  收   入 人  均

  支  出 人均累计

  银行贷款

  家庭经营性 收 入 工   资

  性 收 入

  全国 4580 3012 799 2959 3916 92

  东部 6584 3769 1161 4254 5313 84

  中部 3599 2499 621 2294 3016 70

  西部 3541 2576 545 2079 3117 120

  附表二,2004年1-6月农民家庭现金收入构成

  总收入 其 中

  工资性 家庭经营性 财产性 转移性

  四川省 1218 447 675 14 82

  成都市 2506 882 1355 158 112

  广元市 860 387 429 3 42

  附表三 ,  泸州市农民纯收入构成变动情况

  单位:元

  年度 绝对数/比重 农业/比重 非农业/比重

  1997  1778/100 1058/59.5 720/40.5

  2003  2515/100 1217/48.4 129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