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恢复手机内置数据:在冰冷的现实上,追寻理想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34:17

在冰冷的现实上,追寻理想的世界

作者:shenmanbin  发表日期:2012-1-6

    七零尾生在山区农村,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工科,在大型国有企业内从事技术工作,有着相当不错的收入,对于经坛上的一些人来说,可能会界定为进入了“体制内”的“凤凰男”。不过,进入“体制内”的“凤凰男”更多地依靠自身奋斗改变命运,在天涯也不应该因此而被指责,只要你不是因自身受益而在看待整个世界时戴上有色眼镜,只看好看的东西,只听好听的东西,只说好听的话。前三十年因为太穷,按照成才传统和家庭期望,确实一心通过读书要改变命运,一口气读完了所有学位,说来惭愧,读书确实只是为了找好工作,完全没有认真地、有主见地去认识社会和世界,甚至如一些网友所言读书读到“脑残”。这几年,随着勤奋工作,职位的提升,收入也逐渐增加,“仓廪足,知礼节”,呵呵,“脑残”终于也觉醒,除了关注自身,也关心起社会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就是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了。
    作为一个工科出生的人来说,要搞懂社会经济如何运转,实在是不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是要犯很多低级可笑的错误的,社会科学毕竟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以往的思维习惯往往会让搞社会经济的人所嗤笑。不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对于追寻社会经济的真相还是有帮助的,记得我想要弄懂的第一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谁有权印?钱印出来如何进入流通渠道?呵呵,请专业的朋友原谅我确实从这么一个低级的问题开始追寻社会经济真相的。在认真阅读了基本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发展史的一些经典著作后,慢慢建立了社会经济的一些认识。在天涯上潜水一年多时间,发现经坛上确实有很多“高人”,时常看到一些智慧的火花,激烈的观点辩论,还有一些互骂“五毛”和“美分”的立场鲜明的斗争。从完全潜水,到开始参与一些讨论话题,再到发表一些自己思考的初步结果,我总抱着一种学习探讨的心理,却发现仍然无法避免陷入“左右”的论争,我关注了一批崇尚自由主义的网友,同时也关注了一批反对资本主义的网友;关注了一批崩溃论的网友,也关注了一些乐观派的网友;我参与讨论有时被人骂“五毛”,有时又被人骂“美分”。呵呵,在这么一个网络世界里,我只是一个追求社会经济真相的学习者,发现立场是多么深刻地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的观点在慢慢地形成,那我的立场呢?近来时时的问自己,我还真说不清楚,如果说我左右各打一棒,两边取其精华,那是不是太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了?或者说揉合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来,遭人耻笑?但是我想这也不重要,没有先入的观点影响,我想还可以有助于追寻社会经济的真相。
  酝酿把自己追寻社会经济真相的认识写下来已有一段时间,一些阶段的不成熟的思考,也发过帖子,本来心理准备是通过在天涯这个平台上观点交流和辩论,进一步提高认识,所以即便水平不够,被人鄙视,也无所谓。上次发帖商马前卒《百年老狼——经济危机的脉络》一文的《经济危机的本质探讨兼宏观经济对策建议》有幸被版主置顶,实在是让我受宠若惊,帖子虽关注不多,但还是通过论坛上辩论使我结识了一些网友,相信看过贴子的网友一定会发现很浓的工科思维痕迹,从回帖中可以看出探索学习的过程。
  “在冰冷的现实上,寻求理想的社会”,这个帖子名字起得很大,确实也是我想要对这两年的学习思考形成的认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现实进行概括,提出理想的社会经济模式。我没有能力一步到位地写出像经坛上一些牛人那么的宏篇伟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专门研究写作,希望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辩论交流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真理的形成正是在观点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火花,要产生这难得的火花,我必须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最初它还是多么地不成熟。
  2012年已经来了,末日论的一个好处是能让一些人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我也暂时选择相信2012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那么我这篇帖子的终极目标,要系统整理出对社会经济的认识,提出理想社会及路线图,一定要在末日到来之前完成,以此激励自己笔耕不辍。
  这篇帖子的写作思路在过程中随时可能会调整,但万事开头难,在开始之前还是必须要有一个规划来做指导,暂以此为提纲。

一、商品经济与货币本质
  应该说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形成过程,早已无数次被描述过了,我也不多废话,但也不得不提,因为对于经典的解释我还有些补充的观点。从自给自足到社会分工显然有助于生产效率提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生产产品不再只是为了自己使用,更主要是作为商品与其他人交换。物物交换成本高,成功机会小,要求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出现。在一般等价物的长期竞争过程中,黄金这种特殊商品,从商品交换过程中游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为货币。黄金为什么能够战胜其它曾经的一般等价物商品而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性的货币呢?在成为货币之前,黄金主要使用价值是装饰品,其光泽好,耐腐蚀,易分割加工,做成的饰品外形美观,经久耐用,受到社会上层的追捧,同时因为产量较少,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随身携带较小体积的黄金就能够换取很多的其它商品,黄金的使用往往也就作为奢侈品出现。由于具有了这么一些特点,黄金就具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天然优势,这是经典解释。我想补充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的黄金产量及其增长速度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应该也是必要条件,如果产量非常少,少到无法满足商品流通交换的基本需求;如果产量增长非常慢,慢到无法满足商品交换规模扩大的需求,黄金可能就不会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货币存在,就如后来发展到一定时期金本位崩溃一样。很多网友可能要说这些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有点浪费他们时间,我之所以再强调,是因为要引出对货币数量和社会财富关系的分析。
  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按照使用期限可以分为耐用品和消耗品,耐用品如房屋、生产、生活工具等能够使用很长时间的商品,消耗品如食物、衣服、燃料等,一次或一段时期使用后就不复存在。而黄金属于耐用品,如果不计算陪葬埋藏的黄金,世界的黄金总量损耗很小(也是因其价值高,工业上实在不舍得使用消耗)。黄金一方面作为装饰品供人使用,相当于普通商品,可以称之为商品黄金,一方面又作为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在普通人之间流通,称之为货币黄金。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时期,商品黄金同时兼具有价值储备功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激活,成为货币黄金,相当于有一个货币调蓄池。而随着人口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黄金产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始终保持着很好的稀有属性,也始终激励着人们去追逐、存储,所以商品黄金这个调蓄池也可以发挥很好的调蓄作用,货币黄金不足时,可以释放出货币黄金;货币黄金过多时,又可以吸收货币黄金。货币黄金的购买力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币值稳定符合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要求。但是,金本位崩溃后,信用货币则由于完全脱离了商品属性,不用于交换的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也就失去了这个天然的调蓄池。对于获得了信用货币的人来说,只有在继续在流通经营中才能保值增值,即使不亲自经营,至少也是要么购置资产,要么存放银行,但银行又可以继续房贷进入流通,这样,货币的流动不断加快,谁也不愿意信用货币在自己手中停留过久,这也使得现代社会流通的广义货币总量要远远大于流通中的现金货币总量。
  在现代银行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如此重要作用的今天,除了流通中的现金货币,其余货币几乎都在银行系统内循环(证券市场内持有证券是对应的实体资产的,未购置证券的现金货币没有统计进入银行系统存款,但是其量相对于银行系统内的存款是非常微小的)。银行系统的存款和贷款有“鸡生蛋,蛋生鸡”的复杂关系,但是可以从总量上看,银行系统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2011年11月我国存款余额81.2亿,贷款余额57.4亿,差别为23.8亿),这部分货币实际上是沉淀下来基本不流动的,相当于金本位下商品黄金调蓄池。但是这部分沉淀的货币,随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主要是存款准备金)调控其吸收还是释放,这也是周小川所说蓄水池理论的主体。
  那么问题出来了,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导致商品黄金(金本位下)或银行存贷款余额差(信用货币下),由于这样一个调蓄池子的存在,那么我们社会经济每一个人挣取的货币,都一样这么划分,我们所有的部分货币是参与流通的,部分货币是固化沉淀下来的,假设我们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要把沉淀的货币拿来变现,购买商品(耐用品或消耗品),那麻烦就来了,商品没有突然增加,但货币一下子多了几倍,可想而知,商品的价格将疯涨失控。简单等比例计算,原来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一下子需要六块钱才能买到(我国2011年11月的流通货币4.7万亿元,相当于存贷款余额差的五分之一),恐怕社会早就动荡,甚至对货币失去信心,社会生产也倒退回物物交换时代了。当然,这只是极端的假设,在金本位历史时期,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黄金一直都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货币供应不能满足交换需求常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崩溃也是因为黄金的供应不足;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政策也可以对调蓄池的规模进行调节,人为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我这里做这么极端的假设,只是希望能提醒大家了解我们所追逐的货币和财富的本质,特别是现在货币本身已不再是财富,只是在交换财富的媒介,但是这种交换不是时时都能实现的,因为对于社会总体来说,总有绝大部分货币是永远也无法变现为物质财富的,这对于“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来说,无疑是给狂热追求金钱的人头上浇上一瓢冷水,能够重新思考积累财富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意义。钱真的有那么重要么?追求钱,相单于为了一份的收获,要付出六倍付出,包括牺牲快乐、牺牲健康、甚至是牺牲良心,值得么?我们必须生活,钱也是必须的。只是如果在基本生活都得到满足,不考虑奢侈消费差别带来的快乐时,在我看来,挣一块钱花一块钱,和挣六块钱花一块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挣六块钱的人积累下的五块钱也许永远都不会花出来的。
  有的人要说我这不是鼓吹大家都成为月光族,挣多少花多少么?全把存款拿出来花,社会不是要乱套?呵呵,不用着急,不会所有人都听我的。就整个社会而言,货币的调蓄池永远都会存在,这是每个经济主体复杂作用的合力形成的,不会以简单因为部分人认识改变而改变。但是确实存在货币调蓄池失控的风险,调蓄池的巨大变化导致的失控,也足以对商品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从历史来看,货币供应及其在社会经济主体中的分布与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这就引出了货币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货币与商品经济周期
  自从黄金成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便利了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之前受到的交换媒介方面的束缚得以释放,得以快速发展。当然,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与政治制度、科技水平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在很多经济发展史类的著作中都有过比较精辟的描述。但是同时,货币供应及其在社会主体中的分布与商品经济发展也是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只针对货币对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进行探讨,时段也集中在19世纪金本位实施以后。1816年英国率先实施金本位制,1825年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是不是有点巧?至少这个研究时段应该说把商品经济的周期都涵盖在内了。
  天涯经坛上,马前卒《百年老狼——经济危机的脉络》一文对于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演变历史分析是比较生动的,在原因分析上我基本赞成,我想补充的是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进行深刻剖析。金本位实施后,追逐黄金成了商品经济下各主体经济活动的几乎唯一的目标。但是,黄金的产量一直非常低,而早期资本主义财富集中的速度又非常快,财富集中也就代表黄金越来越集中在富人手中,必然导致富人拥有的货币黄金沉淀为商品黄金,流通环节中的货币黄金不足,一方面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规模扩大增加交换流通的货币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从供应有限的黄金中继续积累变得越来越难,富人们投资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也愈受挫伤,不可避免地,商品经济出现衰退,这就是金本位下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因为货币黄金供应不足而导致的商品经济停滞和倒退。因为,在黄金保持稀有的情况下,资本家追逐黄金的热情始终高涨,只是黄金供应跟不上,所以短期内停止生产,形成了经济危机。
  后来,如马前卒一文所说出现了“新大陆的人民金矿”、“东方殖民地市场的开拓”,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外部黄金的供应,再次激发了资本家们组织商品生产追逐黄金的热情,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得到缓解。此外,由于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原有技术条件下的设备资产贬值,资本家不得不拿出积累的商品黄金再进行产业升级,被动地进行投资生产,“科技的鞭子”赶着资本家往流通领域投入黄金组织社会生产,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缓解的原因。但是,正如马前卒所说,这个三个环境因素的作用慢慢消失,资本主义的危机慢慢积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没有足够的黄金供应,已经陷入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成为了各国转移国内矛盾,同时也反应本国资本家抢夺市场、根本的说是抢夺黄金供应的战争。
  一战后,仅有的黄金更加集中到军火商处,流通所需的货币黄金大大不足,以黄金为标的的钞票滥发而又无法兑换,一度导致了各国经济金融混乱和大萧条,这样,各国纷纷废除了金本位,以国家信用货币代替来黄金流通。很多统计学者把大萧条归咎于金本位制度,也不无道理,黄金供应跟不上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确实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然,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沉淀到调蓄池内出不来,财富分配制度是根本原因。
  没有了金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尺度,币值不稳,各国汇率体系混乱,不利于资本家对收益进行预期和组织生产,同样不能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需要,之后出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二战后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信用货币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又恢复了金本位,只是信用货币相对黄金已大大贬值后再用于流通。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是,由于黄金的产量不足的固有矛盾,到1973年,金本位还是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世界经济进入由美元主导的信用货币时代。
  供应保障,币值稳定是商品经济对于货币的基本要求,黄金虽然因稀有而币值稳定,但由于供应保障差,制约商品经济发展,会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被历史所抛弃。但是,信用货币是否就能完美履行货币职能,适应经济发展呢?
  信用货币出现后,货币调蓄池依然存在,财富集中及流通货币向沉淀货币转化的趋势仍然存在。理论上,政府可以发行新货币来补充流通货币的不足,保证流动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政府需要人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判断货币需求,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需求和供应,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调控这个蓄水池,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水放得多了,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水不足,又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衰退。而这个蓄水池就像悬在经济头顶的一盆水,随时还会有调控不灵不听指挥的危险,应该说这盆水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体积越大就越危险,其失控对流通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就越大。
  如何在信用货币体系下,保证货币供应及币值稳定,以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呢?货币发行后,一般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内引入增量,以适应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可以简单考虑为GDP的增大;但是在经过经济系统循环后,部分货币又要积累沉淀下来。在一定的时期内,新发行货币肯定等于沉淀货币增量+流通货币增量,对一个货币政策决策者来说,他能够直接控制新发行货币量,同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对流通货币增量有明确的期望值,但是他对沉淀货币的影响却是间接的,政策对于这个调蓄池的作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这导致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失败,特别是这个池子很大时,稍有不慎很可能引起剧烈动荡,冲击实体经济的平稳。
  对比中国过去十年,2001年底流通中货币(M0)1.6万亿元,银行系统存贷款余额3.1万亿元,调蓄池约为流通货币总量2倍;2011年底流通中货币4.7万亿元,银行系统存贷款余额23.8万亿元,调蓄池约为流通货币总量的5倍;近10年中国GDP增长率平均约10%,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这10年流通货币增长基本与商品经济规模增长基本相当,但沉淀下来的货币越来越多,货币调蓄池规模越来越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到今天我们所有的调控政策都必须是“适度微调”的原因,一旦动作过大,必定会矫枉过正,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未完,待续。初拟以下几节内容:
  三、国家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作用
  四、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衡
  五、福利主义,理想的社会?
  六、最佳社会模型

 

作者:西海岸的月亮 回复日期:2012-01-07 17:17:59 
回复 
  如果那个蓄水池只是货币政策的话,根本没必要狂发新股。SH和G不过是ZH的替罪羊,ZH也只是在替W擦屁股。  
  不过这说明了一点,宁肯让无辜的人替自己承担过失,让国家资产蒙受损失,让海外资金这时来抄底,也不愿将美债换成人民币分给国民以消除流动性,说明他们自己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因为国有资产的损失在这次下跌中比普通人更大,但他们仍然这样做,说明他们的主要资产是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所以人民币绝对不会贬值,他们会继续干预人民币使其缓慢升值。美国鬼子只能干着急闲它升得慢。

 

作者:肥皂跑 回复日期:2012-01-07 23:18:13 
回复 
  果然是工科的料,难怪我老公说博士论文其实就是要把通俗易懂的东西写得高深才有可能通过。前一阵子看了一篇名帖,题目为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经济什么的,看得人畅快淋漓,不管你工还是文博士还是小学都能看懂,一目十行有点夸张,一目两行还是很轻松的,还很诙谐幽默。  
  楼主的帖子读起来说不上哪里不对劲,一目一行不行,得两目一行,可能是因为比较理论化。  
  只看了个1楼,想了下可能因为2个原因,一个是部分结论匪夷所思,没有因果关系:“总有绝大部分货币是永远也无法变现为物质财富的,这对于“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来说,无疑是给狂热追求金钱的人头上浇上一瓢冷水,相单于为了一份的收获,要付出六倍付出”,这话是由“我国2011年11月的流通货币4.7万亿元,相当于存贷款余额差的五分之一”得出的结论吗。那现实中有没有人认同挣六块钱的人积累下的五块钱也许永远都不会花出来的? 如果没人认同,那你是不是可以去国家统计局工作了??或者你的理论可以说此话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呀。  
  再一个,比如引出货币政策时,不要说的那么奇怪(倒叙手法?),这东西不是周小川发明的蓄水池理论,他没出生之前就有这东西了,即便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强调过存款准备金,你那种叙事方式,让不懂的人很容易以为原来是他发明创造的,本来一个可以一目两行的存款准备金,硬是消耗了我两目一行的精力。
  你的东西适合发表不适合发帖。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8 08:41:40 
回复 
  @肥皂跑 2012-01-07 23:18:13
    果然是工科的料,难怪我老公说博士论文其实就是要把通俗易懂的东西写得高深才有可能通过。前一阵子看了一篇名帖,题目为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经济什么的,看得人畅快淋漓,不管你工还是文博士还是小学都能看懂,一目十行有点夸张,一目两行还是很轻松的,还很诙谐幽默。  
    楼主的帖子读起来说不上哪里不对劲,一目一行不行,得两目一行,可能是因为比较理论化。    
    只看了个1楼,想了下可能因为2个原因,一个...........
  -----------------------------
  批评收到,前面是基础,想把思考过程,来龙去脉说的清楚些,显得理论化;后边我计划会解释现实社会经济中各种热点现象,并利用前面的理论加以分析,希望您能看到期望的东西。  
  至于对货币的认识,我帖子也写到每个个体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都认为自己积累的存款完全可以随时拿出来变现成资产或消费品,但是,设想整个社会所有人同时都把所有的存款拿出来花,那么整个商品市场是否还会如之前的价格水平?
  当然,每个经济体的获取的信息不一样,不可能同时采取一致的行动,这是市场博弈的客观结果,所有经济体把持有货币同时变现的情况在客观上不会出现。
  我强调的是从社会总体角度来看待货币调蓄池,而且不管是金本位还是信用货币,都存在这问题。这是我这帖子之后分析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借此回帖再多补充一下。   
  还有,我确实得承认,蓄水池理论不是周小川首创,商品经济以来,这个蓄水池就一直存在,借用他的大名确实是因为近年来他多次表述,如果我的写作方法对于网友有任何误导,我真诚道歉,后边一定避免!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8 11:39:59 
回复 
  经过考虑,我决定对发帖的提纲进行修改,先把整个商品经济的内在机理剖析完:
三、商品经济与社会演化
  经济,是组织生产和创造财富的过程;政治,是制定规则分配财富的过程;经济和政治向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之间有复杂的作用和反作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社会演化发展的历史。而货币,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转的枢纽,货币之于商品经济,就像血液之于人体,不可或缺和占据核心地位。(以上观点,如有雷同,不敢自居原创,应该是我受到别的经济学者们的启发和影响,再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现时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标注引用具体某人的了)
  人类社会大体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演化到今天,原始社会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完全在一个社会群体内组织生产再分配财富,物质财富常处于不足,即使物物交换都是非常偶然的,不存在商品经济;奴隶社会中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仍然是奴隶主——奴隶体系内的自给自足经济;封建社会农业得到极大发展,手工业在封建社会后期开始繁荣,除了封建主——农民体系内的自己自足经济,商品经济的地位逐步上升,特别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货币地租开始盛行以后,商品经济地位更加重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实际上是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化形成新的利益群体要求打破封建社会下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政治障碍,建立的新政治体制,此时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至此后成为纯粹的商品经济,生产的每一个商品,在很小的程度上才是为自己所用,绝大多数是要作为商品去交换流通。
  经济决定政治的过程,和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过程。在奴隶社会,是生产力低下,连农业都不发达,社会产品无法满足所有个体的生活需要,只有多数奴隶劳动来供养少数奴隶主,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富内容完全依附于奴隶主,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奴隶制度;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奴隶没有任何财产权利,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极大束缚,因此,奴隶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是缓慢的,奴隶社会的存续时间最长,这就是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过程。
  社会生产力长期进步的结果,使得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社会产品也逐渐丰富起来,能够满足更多的社会个体生活需要,不必再像以前奴隶主对奴隶那样完全的剥削,有条件缓和阶级矛盾减少奴隶反抗,于是封建社会逐步产生,农民不再像奴隶那样依附于奴隶主,而是依附于土地,以土地经营的产出来供养封建主。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上,统治阶级必然的要占有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于是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当然生产力的发展,允许这里的“臣”有了一定人生自由和财产权利。这就是封建社会内经济决定政治的过程。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农民仍然被限制在土地上,封建社会内生产发展的速度虽然比奴隶社会快,但是依然不够快,封建社会依然存续了两千多年,这就是政治反作用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体现。
  到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出现了手工业者和私营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农民供养封建主的地租开始从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这体现除了封建主——农民体系内的自己自足经济地位削弱,商品经济几乎已居于主导地位。社会阶层的分化,新兴的手工业者和私营业主要求确认自己对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权利,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需要依附于土地上的资源和自由劳动力,这就提出了打破土地封建制度的诉求,于是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长期斗争夺取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权利受法律保护,包括土地所有的资源都成为资产可以在商品经济中流转,农民不再依附于土地,主要分化成为新兴产业的雇佣劳动者,这样,一个理论上人人权利都被尊重,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阶级剥削变得隐蔽起来。这是经济决定政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大大刺激了社会各阶层为追求社会地位上升而产生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迅速出现工业革命,科技也快速发展,这就是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以上分析了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化的过程,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应该说,商品经济越发达,货币的作用就越重要,特别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货币对商品经济和社会形态演化过程的影响非常明显。商品经济发达,新兴的手工业和私营业主阶层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主要以货币和高级消费品形式存在)。手工业繁荣,农业地位削弱,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为跟上手工业繁荣引起的社会消费倾向和时尚变化常入不敷出,保持体面的生活地位变得越来越难。货币也越来越向新兴阶层集中,新兴阶层的力量越来越壮大,对经济的控制也越来越强,农民在这种形势下要么分化为新兴阶层的一部分,壮大了新兴阶层的力量,要么由于封建主加大剥削力度而生活日益窘迫,成为反抗封建制度的力量,力量此消彼长。货币在其中作用,具体解释是货币此时集中在新兴阶层手中,大部分货币沉淀到调蓄池内,商品经济流通所需货币不足,在没有货币来源的情况下,封建主被迫利用铸币权降低货币成色,印发商品流通混乱,封建体系内农民生活难以为继,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导致资本主义革命条件成熟。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8 16:43:10 
回复 

四、银行体系与商品经济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在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弄清商品经济内部发展的脉络,必须研究货币的整个循环过程,金融体系则是货币在商品经济内部循环的中介,所以研究金融体系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金融体系发展至今已涵盖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诸多范畴,其中银行体系尤为关键,有必要单列一节阐述银行体系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上一节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估计会有网友觉得像教科书科普,都是些主流观点,没意思。这节内容可能更具现实意义些,我也希望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前因后果说清楚些。
  百度银行的起源有关信息:“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古代希腊和罗马已经有了货币兑换活动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商,后来逐渐成了专门的货币兑换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替人保管暂时不用的货币并为往来商客提供异地支付的便利”,“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其后,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汉堡、英国伦敦也相继设立了银行”,“关于中央银行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 1656 年成立的瑞典银行。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则是 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起初的货币保管和兑换业务,目的只是方便商品交换所需,不必携带大量的铸币:商人把铸币存放在货币经营者处,货币经营者出具兑换凭证,商人凭此兑换凭证在货币经营者在异地的分支机构兑换相应铸币,实际上是货币经营者不支付商人存放货币的利息,甚至还要收取商人保管和兑换费,并以此赚取利润,这时货币经营者发行的每一份兑换凭证都对应同等数量的铸币,兑换有绝对的保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流通铸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总是有铸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铸币成为商品经济中的稀缺要素,这样开始出现高利贷业务,满足对铸币的时段性需求,方便私营业主组织生产或商人的货币流转等。同时,由于货币保管和兑换业务的扩大,兑换凭证越来越广泛使用和流通,货币经营者发现,总是有些兑换凭证在外持续流通,不会兑现铸币,这部分掌握在货币经营者手中的铸币可以用于放高利贷赚取利润,而这部分利润确实相当可观。为了有更多的铸币可用来赚取高利贷利润收入,货币经营者就要想方设法吸收更多的持有铸币的人把铸币存放在他这里,于是,之前货币经营者向存放者收取的铸币保管费自然就变成了向存放者支付利息,这就形成经营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这时发行的铸币兑换凭证也有更大比例会继续在外流通(新吸收的铸币存款大部分是闲钱,没有在未来某时刻兑现的明确要求),而不会找商业银行兑换铸币,货币兑换凭证也就成为更具有流通特点的银行券。这样,商业银行根据银行券兑换的规律储备一定的铸币,以备兑换之需,其余铸币则可以用于借贷或投资牟利。
  最初的商业银行数量较多,形形色色的银行券在商品市场流通,个别规模小的商业银行或者经营过于激进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出现兑换风险,容易带来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政府的监管。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银行券,也就是钞票,成为各个国家先后采取的措施。当然,中央银行垄断钞票发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其实至今还有的国家或地区,如香港,不设完整意义的中央银行,而是授权商业银行发行钞票(港币的发行,是由香港货币当局授权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在货币当局存放相应的美元后,相应发行等值的港币,这里存放的美元实际上相当于铸币)。
  中央银行诞生后,货币(钞票)的发行过程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有很多类型,包括全部国有(中国人民银行)、全部私有(美联储)、公私合资(日本银行),甚至是多国共有(欧洲央行),但是一旦央行产生,他就与国家政权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中央银行实际上是国家政权授权的产物。
  在金本位或其他铸币本位时期,钞票只是铸币的替代形式,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发行钞票,都要以一定量的铸币作为储备,以备兑换之需。但是由于国家政权授予中央银行的特权和法律地位,中央银行逐渐成为铸币的保管者,商业银行把作为兑换储备的铸币准备金存放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发行钞票由于其国家授权的特殊地位,在商品经济内部更为广泛地流通,与铸币一起形成流通货币体系。由于使用便利性和铸币本位下的兑换保障性,钞票在流通领域更受欢迎,慢慢地,铸币(是指黄金等贵金属铸造的货币,不包括性质与钞票类似的硬币)开始退出流通领域,更多的只存在于银行系统内。
  第二节中我分析了商品经济下货币分布趋于集中的趋势和货币调蓄池的原理,金本位下,黄金供应无法跟上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以及货币沉淀进入调蓄池的速度,经济危机也是这种供求矛盾的体现。中央银行和国家政府对黄金的产量增长无能为力,那他们能做什么呢?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答案是政府强制收回铸币并暂停兑换铸币,发行大量钞票替代铸币流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矛盾的一场战争,由于危机和战争其间钞票滥发,导致恢复铸币兑换已无可能,于是各国都纷纷废除了金本位,以钞票作为唯一流通手段,开启了信用货币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各国经济逐步恢复,但是没有金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尺度,币值不稳,各国汇率体系混乱,不利于对收益进行预期和组织生产。于是,各国开始努力恢复金本位制,但是这时恢复的金本位已是没有铸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度了,而且最为关键的是,钞票相对黄金的币值已大幅缩水,实际上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钞票贬值。
  即使经过贬值后的信用货币钞票,一旦恢复了金本位,其货币的供应同样受到限制,同样地由于货币供应无法跟上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以及货币沉淀进入调蓄池的速度,这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到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以及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各国政府的对策同样是停止实施金本位,使用信用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稳定的币值和汇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国又商议恢复金本位,这次在上次简单恢复金本位的基础上吸取了一些教训,就是利用美国战后形成的大量黄金储备,首先把美元绑定黄金(此时又有美元对黄金的贬值),然后其它国家的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汇率变动范围超过1%,就要求政府干预,超过10%必须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美元成为其他国家主要储备资产,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它已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终崩溃,但它的遗产影响至今(后边的小节还会再次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是一个不完全金本位体系,对于其它国家而言,由于对美元汇率有一定的调整余地,保留了一定信用货币特点,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应有一定的影响权限。而作为美国,倚仗强大的经济实力、领先的科技水平、世界2/3的黄金储备、最为关键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大量提供美元货币供应,购买欧洲国家的商品,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大量的美元输出,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美国黄金储备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了美元信用危机,货币调蓄池内货币的所有者感到持有美元的价值即将失去保障,选择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无法保证美元兑换,经过两次美元兑黄金的贬值,更加剧了美元贬值预期,危机趋势无法扭转,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随之而来的两次石油危机也类似,虽然表面上都有其政治原因,但是石油价格是单向上涨,这实际上反映出以美元主导的世界信用货币失去黄金标的后,币值相对于类似黄金功能的流通性资产石油标的的持续下降。
  以上,就是对银行系统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央银行和政府共同对经济的控制历史作出的分析。本来现代货币发行和流通内容应该放在这节,但由于内容较多,下节单独展开写。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8 19:55:16 
回复 

五、现代社会货币发行
  我在最前面引言就说过我开始追寻社会经济的真相,想要弄懂的第一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谁有权印?钱印出来如何进入流通渠道?这节我就从我的学习思考过程来说说这个事,相信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看看别人的认识过程,还是会有所裨益的。
  在铸币或者铸币本位时代,更多的货币发行受铸币金属生产供应的限制,货币还有商品属性,政府对于货币的发行供应影响力度较小,货币发行与流通机理相对简单,这里就不再讨论。重点放在现代社会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发行与流通是与银行体系密切相关的。
  说来惭愧,我学习研究这个问题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发现,其实货币发行完全就归结为一张表,就是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先来说中国,这个是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最初着眼点。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所有人民币钞票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出来的,那么中国人民银行是根据怎么印钞票的呢?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货币当局,因为它是非经营机构,我们来看看它的资产负债表,就能够知道人民币是怎么发行的,因为央行是非经营机构,其资产与负债总是相抵的,即资产=负债,央行持有的资产是用来保证它对负债的偿还能力的。
  央行的负债主要是储备货币,货币相当于其持有人对央行的债权,2011年11月大概是21.3万亿元,其中存款性公司存款16.2万亿元;第二多的政府存款,相当于政府对央行的债权,大概是3.9万亿元;第三多的是发行债券,是央行从市场回收货币出具的票据,这个票据将来是要通过印人民币去买回的,大概是2.1万亿元。
  央行的资产就是通过举债(体现在负债项内)而购买的各种有价资产,2011年11月,最大项是24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外资产,包括外汇(含现汇如美元、欧元,以及外国国债如美债、欧债)、货币黄金以及其它外国资产,这里面外汇又占绝大部分,为23.3万亿元;第二多的是对政府的债权,实际上是央行购买的国债,为1.5万亿元;第三多的是对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实际上是央行购买的银行票据,为1.3万亿元。
  第一,对比资产和负债两边,可以看到最大一部分人民币印出来是购买了国外资产,印出去的人民币是央行的负债,买回的外汇资产是央行的资产。客观的说,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近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中,中国处于严重的出超状态,就是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基本上企业出口赚回的美元、欧元最终都要拿到央行换成人民币,这就是这部分人民币的发行过程。出现这种因增加外汇储备而大量印人民币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历史形成的由政府掌握外汇的传统制度,企业持有美元在中国不能流通,组织再生产肯定要先把收入换成人民币;另一方面在于中国之前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人为把人民币贬值,使出口企业占有汇率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越加严重,人民币升值预期巨大,央行不强制结汇,企业照样希望持有人民币,而不是外币,会主动去银行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前段时间网上热议中国的大额外汇储备问题,竟然有的著名专家还提议把外汇储备分给国民,我不知道这个专家是真傻还是装傻,20多万亿元的人民币已经印出来,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了,就是为了购买这些外汇储备,要把外汇储备分给国民,央行拿什么来偿付这20多万亿元人民币债务?真的分了外汇,人民币基本没有任何资产的储备以备兑换,就真变成废纸一堆了。
  第二,在资产这边,央行持有的国债,相当于政府欠央行的钱1.5万亿元;比负债这边,政府在央行的存款3.9万亿元少,说明是央行欠政府的钱,而不是政府欠央行的钱,就不存在央行随便印钱借给政府花的情况了。政府虽然发行了7万亿(2010年数据)国债,约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但是基本上都是由市场存量资金购买的,没有动用央行印钞票来购买国债,这一点确实体现了央行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为了借钱给政府而新发行人民币。
  第三,在资产这边,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1.3万亿元;在负债那边,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16.2万亿元(主要是存款准备金,包括由央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在此之外由商业银行主动存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央行发行的债券2.1万亿元,应该主要是由存款性公司购买的。央行与存款性公司的债务关系表现为央行欠了存款性公司近20万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要付息自不必说,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也是要给利息的,2010年末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超额存款利率金利率为0.72%,这笔利息也要靠印人民币来偿还。当然这部分新发行人民币比第一部分少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了。
  细心的网友应该会发现,新印来支付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利息的人民币也是央行的负债,那央行的负债增加了,资产和负债不平衡了?这个问题也着实让我疑惑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我是这么理解的,央行持有的资产同样会有利息收入,如美债、欧债,既然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水平由央行自己定,我想央行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资产运营增值的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的利率水平,做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实际上,央行为了调节市场流动性,主要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我想,到了操作层面的事,我们也不必了解那么多,我只是看了懂个大概,说起来只有大量引用,总体概念是利用多种工具,在动态平衡中调节货币供应,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说到这里,我想得出一个结论:关于货币发行,发行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央行的货币发行行为要保证其资产(包括由国家信用担保的债权)和负债的平衡。在理论上,货币的持有者有权利要求央行兑现为等值商品,当然这个过程现实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完成,所以只要人民币还继续流通,直接要求央行兑现债权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当然,央行也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债权主动回收货币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货币发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基本上都是用于购置包括外汇的国外资产了。
  (本节未完,待续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方式)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8 20:05:27 
回复 
  @我是板爷 2012-01-08 13:37:17
    很多人都想做些什么.
    到最后.发现自已所能影响的只有身边人.
    但我鼓励去尝试,去质疑的精神.
    虽然.到最后.
    会明白世界还在自已的规律运行下去.
  -----------------------------
  我完全赞成您的认识,个人的力量确实是如此渺小,我不指望去改变世界,只是想去发现世界自己运行的规律。
  我题目所指的理想社会,在最后会说,并不是乌托邦式的浪漫世界,更多的是基于自己对世界规律认识的一种发展趋势判断。

 

作者:小阳每天读书 回复日期:2012-01-08 23:07:05 
回复 
  "细心的网友应该会发现,新印来支付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利息的人民币也是央行的负债,那央行的负债增加了,资产和负债不平衡了?这个问题也着实让我疑惑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我是这么理解的,央行持有的资产同样会有利息收入,如美债、欧债,既然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水平由央行自己定,我想央行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资产运营增值的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的利率水平,做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这一段话连同上面的央行资产负债平衡的观点你说得不对。
  首先,所有的机构,只要采用复式记账法,资产和负债+权益是永远相等的。和企业怎样经营无关,也不是通过调节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的匹配来决定。而是通过转入损益来影响权益,使得权益+负债等于资产。你应该了解一下会计知识。  
  其次,央行也是有国家出资的资本金,也就是权益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只不过这一项藏得比较深,建议你再仔细看看央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不过,赞同你关于不能分配外汇储备的观点。所有嚷嚷要分外汇储备的,不是傻子就是别有用心。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07:20:24 
回复 
  @小阳每天读书 2012-01-08 23:07:05
      这一段话连同上面的央行资产负债平衡的观点你说得不对。
    首先,所有的机构,只要采用复式记账法,资产和负债+权益是永远相等的。和企业怎样经营无关,也不是通过调节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的匹配来决定。而是通过转入损益来影响权益,使得权益+负债等于资产。你应该了解一下会计知识。    
    其次,央行也是有国家出资的资本金,也就是权益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只不过这一项藏得比较深,建议你再仔细看看央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不过,赞同你关于不能分配外汇储备的观点。所有嚷嚷要分外汇储备的,不是傻子就是别有用心。  
  -----------------------------
  谢谢指正,我再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近年的变化情况。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07:27:05 
回复 
  @夜夜担心狼 2012-01-08 23:26:07
    LZ辛苦,写的是很丰满,只是看起来比较骨感。描述的确过于理论化了,太刻板,不生动,看完几节大脑要龟裂了。
  -----------------------------
  嗯,感谢批评!
  第一,可能写作随时跟着思维走有些问题,每个人思维习惯不一样,可能让人不易懂;
  下来,我有时间再整理一下文字,弄些总结概括提纲挈领的段落。
  第二,本身写这个帖子也是个梳理认识的过程,所以有时候自己并不是特别明白,写的当然没多明白,就如央行资产负债平衡分析一样;
  下来再补充研究,继续学习!
  第三,这个帖子前面的是基础理论体系,后边是演绎分析,应该说后边会更具现实性和可读性。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11:44:16 
回复 
  修改后重发第五节内容,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有更新,货币发行方式分析有补充。
  
五、现代社会货币发行
  我在最前面引言就说过我开始追寻社会经济的真相,想要弄懂的第一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谁有权印?钱印出来如何进入流通渠道?这节我就从我的学习思考过程来说说这个事,相信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看看别人的认识过程,还是会有所裨益的。
  在铸币或者铸币本位时代,更多的货币发行受铸币金属生产供应的限制,货币还有商品属性,政府对于货币的发行供应影响力度较小,货币发行与流通机理相对简单,这里就不再讨论。重点放在现代社会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发行与流通是与银行体系密切相关的。
  说来惭愧,我学习研究这个问题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发现,其实货币发行完全就归结为一张表,就是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先来说中国,这个是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最初着眼点。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所有人民币钞票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出来的,那么中国人民银行是根据怎么印钞票的呢?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货币当局,我们来看看它的资产负债表,按照会计恒等式,资金的运用量恒等于资金的来源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国家政府给央行注入的资本金,目前只有219亿元,在央行网站的资产负债表里放在负债里面,相当于央行欠股东(国家)的钱。由于自有资金数量很小,相对资产和负债而言几乎可以忽略,大概的说,央行的资产与负债相抵。用非金融专业的话简单解释资产负债表,就是央行拥有的所有资产基本都是由别人所有,很小一部分由股东(国家政府)所有。
  央行的负债主要是储备货币,货币相当于其持有人对央行的债权,2011年11月大概是21.3万亿元,其中存款性公司存款16.2万亿元;第二多的政府存款,相当于政府对央行的债权,大概是3.9万亿元;第三多的是发行债券,是央行从市场回收货币发行的票据,这个票据将来是要通过印人民币去买回的,大概是2.1万亿元。
  央行的资产就是通过举债(体现在负债项内)而购买的各种有价资产,2011年11月,最大项是24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外资产,包括外汇(含现汇如美元、欧元,以及外国国债如美债、欧债)、货币黄金以及其它外国资产,这里面外汇又占绝大部分,为23.3万亿元;第二多的是对政府的债权,主要上是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国债(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国债,避免无限制印发钞票),为1.5万亿元;第三多的是对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实际上是央行购买的银行票据,为1.3万亿元。
  第一,对比资产和负债两边,可以看到最大一部分人民币印出来是购买了国外资产,印出去的人民币是央行的负债,买回的外汇资产是央行的资产。客观的说,由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近1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中,中国处于严重的出超状态,就是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基本上企业出口赚回的美元、欧元最终都要拿到央行换成人民币,这就是这部分人民币的发行过程。出现这种因增加外汇储备而大量印人民币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历史形成的由政府掌握外汇的传统制度,企业持有美元在中国不能流通,组织再生产投入成本肯定要先把收入换成人民币;另一方面在于中国之前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人为把人民币贬值,使出口企业占有汇率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越加严重,人民币升值预期巨大,即使央行不要求结汇,企业照样希望持有人民币,而不是外币,会主动去银行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前段时间网上热议中国的大额外汇储备问题,竟然有的著名专家还提议把外汇储备分给国民,我不知道这个专家是真傻还是别有用心,20多万亿元的人民币已经印出来,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了,就是为了购买这些外汇储备,要把外汇储备分给国民,央行拿什么来偿付这20多万亿元的人民币债务?真的分了外汇,人民币基本没有任何资产的储备以备兑换,就真变成废纸一堆了。
  第二,在资产这边,央行持有的国债,相当于政府欠央行的钱1.5万亿元;比负债这边,政府在央行的存款3.9万亿元少,说明是央行欠政府的钱,而不是政府欠央行的钱,就不存在央行随便印钱借给政府花的情况了。政府虽然发行了7万亿(2010年数据)国债,约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但是基本上都是由市场存量资金购买的,没有动用央行印钞票来购买国债,这一点确实体现了央行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为了借钱给政府弥补赤字而新发行人民币。
  这里可以明确一个认识,我们中央政府确实是总体财政赤字了,因为国债超过7万亿,存款只有3.9万亿,如果立刻要中央政府还确实是还不上的,但是这种赤字并不严重,国债可以借新还旧,甚至扩大规模(例如美债上限不断上调,国债问题包括地方债后边小节展开分析),中央政府赤字远没有到需要央行直接印钞购买国债的地步,真的发行不动新债,被逼着还旧债,也还有3.9万亿存款在顶着。
  第三,在资产这边,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1.3万亿元,这部分是央行给存款性公司的贷款(再贷款和再贴现),或购买的商业银行票据等;在负债那边,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16.2万亿元(主要是存款准备金,包括由央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在此之外由商业银行主动存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央行发行的债券2.1万亿元,应该主要是由存款性公司购买的。央行与存款性公司的债务关系表现为央行总体欠了存款性公司近20万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要付息自不必说,中国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也是要给利息的,2010年末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超额存款利率金利率为0.72%,这笔利息也要靠印人民币来偿还。当然这部分新发行人民币比第一部分少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了。
  央行的资产,比如持有的债券,有增值的利息收入;央行的负债,比如存款性公司的存款,发行的债券,也要支付利息;实际上还是有经营损益(盈利或亏损)的,这些损益会体现在自有资金(所有者权益)的变化里。
  实际上,央行为了调节市场流动性,主要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我想,到了操作层面的事,我们也不必了解那么多,明白总体概念是利用多种工具,在动态平衡中调节货币供应,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这三大政策的理解: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对存款性公司在央行存款的要求,由于体量最大,用于控制货币总量;再贴现政策是对存款性和金融性公司贷款的控制,并通过再贴现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是在银行间市场买卖票据,动态灵活地进行货币释放和收紧的微调。
  说到这里,我想得出一个对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认识:发行货币是央行的负债,央行的货币发行行为以买入相应资产(包括国家信用担保的债权)为保证。理论上,货币的持有者有权利要求央行兑现为等值商品,当然这个过程在现实中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完成。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商品经济对于货币需求在变化,央行就要按照经济形势制定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给,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对于我国目前的货币发行,我们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基本上新发行人民币都是用于购置包括外汇的国外资产了。
  (本节未完,待续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方式)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11:56:20 
回复 
  如对央行货币发行和资产负债表有更深兴趣的网友,推荐百度文库当中一篇好文章,我找来学习了一下。
    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8895f2c0d5bbfd0a79567353.html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15:14:00 
回复 
  @hhh19803 2012-01-09 14:47:48
  楼主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其实中国人民银行的钱是想印就印。印多印少你是不清楚的。主要跟党的政策走,股市都是政策市,印多了就涨,印少了就跌。真正弄明白的也没几个人。建议还是走你的工科吧。
  -----------------------------
  想印就印,也要看他是依照什么来想的吧?总不能今天想印1万亿,明天马上改10万亿,后天发现多了,收回5万亿?今天说印出来的钱全部给张三,让他拿去花,明天印的给李四,后天从王二麻子那抢点回来,算回收了?
  万事都有个章法。
  你觉得你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好了,也没有关系,我愿意去追究一下深层次的机理,所以要多学习一些。
  中国经济发展到经济,我想央行的领导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货币调节的工具基本用完了,但是一边是经济硬着陆,大规模失业,一边是通货膨胀,民怨沸腾,现在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21:24:57 
回复 
五、现代社会货币发行(续)
  同样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研究,可以对其他国家货币发行情况进行分析,参考《新世纪》周刊:“全球央行大博弈,扫描资产负债”
    http://finance.sina.com.cn/j/20110719/093110170580.shtml以及在百度搜索的【PDF】《中央银行的问责性和透明度》调研报告    http://www.kpmg.com/cn/zh/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Documents/Central-bank-accountability-transparency-O-201008-c.pdf(鼓励查询原出处),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各国央行的负债主要是流通货币和自己发行的债券,结构上有些差别,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央行资产这边,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央行资产以本国债券和对本国金融机构的债权为主,而新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南非、俄罗斯等与中国一样是以外汇储备为主。这种差别,可以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理解,新兴国家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相应发行本国货币。
  上面所说的货币发行都是指央行的基础货币,印钞厂印出的钞票投放到市场中。除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循环的信用创造过程,还会创造出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总额,大致过程就是你存商业银行的钱,商业银行扣除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后,放出贷款,放出贷款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个转账过程,转存到另一个存款账户,那么存到新存款账户的钱,又再重复扣除存款准备金,放出贷款,转账……循环过程,这样,银行记账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都多了好几倍,简单的说,这一份资金经过商业银行如此折腾(多放贷利润就多)被放大了好几倍,这个倍数被称作货币乘数,实际上是接近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如果存款准备金率20%,那么货币乘数就接近5。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放大出来的这部分货币,实际上是循环欠债的过程,如果把互相之间的债都还清了,这部分多出来的货币就消失了,实际上并没有哪个机构或者个人是这部分货币的主人,叫作无主的虚拟货币,只存在于银行系统的账上。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假设我有100块钱去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0%,我第一次存100,银行扣除100×20%=20的存款准备金,又把剩下80块钱贷给我,我又马上把这80块钱存到银行里,这下银行又扣掉80×20%=16块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64块钱贷给我,……,如此往复,最后我发现,我在银行的存款为100+80+64+……=500块,最初100块这么折腾后变成了500块,但是呢,同时有了400块的贷款债务,实质上属于我的还是最初那100块钱,只不过它已经全部被商业银行存到它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里了,那多出的400块钱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虚拟货币,钱和债务是相抵的。换个说法,我在银行贷款100万,但还没有提现,你说这100万是属于我呢?还是属于银行?其实这100万只是银行记的账,还没有创造出来,等你把这个钱取出来去买商品,这个100万才真正出现了。
  本节绕来绕去,我想基本上还是把信用货币的发行和进入流通领域的机制说清楚了,当然关于几种货币的概念M0,M1,M2,各位肯定也经常会看到,其实不难理解,M0就是在流通中的现金钞票,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负债项货币发行略少,央行印发的实体钞票除了在流通领域存在和商业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外,商业银行系统还有部分现金备提取;M1就是在M0基础上,加上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和变现,所以它类同现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M2又在M1基础上加上企事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存款及其它存款,被称为广义货币供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贷款转账存款的循环派生出来的。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不完全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储备货币中的项目,主要是作为考查市场流动性的指标。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09 22:30:56 
回复 
  @hhh19803 2012-01-09 22:12:34
  楼主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其实中国人民银行的钱是想印就印。印多印少你是不清楚的。主要跟党的政策走,股市都是政策市,印多了就涨,印少了就跌。真正弄明白的也没几个人。建议还是走你的工科吧。......
  -----------------------------
  你说的是对的,完全赞成,也是我后边准备提出的解决中国经济困局的建议之一。但是这单个的建议现在恐怕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相互关联、成系统性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解决问题也还有个时间问题,还一定会有一个难熬的阵痛阶段。况且,决策者能不能认识到,合理的建议能不能实施,实在也非我辈能够掌控!
  我们只能说是“穷则独善其身”,追求自己对社会经济的认识明了!  我的规划很大,不单是中国的经济,我还会着眼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和当前国际格局,探讨一种均衡、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是我题目所指的理想社会!
  不左不右的理论探讨,连批评的声音都很少,不过也没有什么关系,写贴更多是为自己梳理认识,明了事理!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0 13:16:32 
回复 

六、现代社会的货币调蓄池
  在第二节“货币与商品经济周期”中,我介绍了我对货币调蓄池的认识,以及铸币和金本位时代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分析,对于信用货币时代,我认为不考虑社会流通领域存放大量现金的话,货币调蓄池,基本上是金融机存贷款余额的差值。
  在中国货币调蓄池主要部分以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2011年10月,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差值24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收支表各项存款减去各项贷款),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16.2万亿元(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项其它存款性公司存款),政府在央行的存款3.9万亿(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项政府存款),其余应该是在金融系统内可贷但还没有贷出的货币,约3.9万亿元。
  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表M0)为4.7万亿元,比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项5.1万亿元略少,因为货币发行项是央行实际印刷出来的钞票,其中4.7万亿元的现金在社会上流通,是单位和个人手中持有的钞票,剩余的0.4万亿元现金在金融机构内保存以备客户提取现金用。如果说印刷出来的钞票只有5.1万亿元,其余的存款、贷款这些钱呢?我个人认为,理论上这些钱是账户上的划拨,根本不必印出来搬来搬去,真的需要提取大量现金到流通领域了,再开动印钞机都可以。
  下面,我们再梳理一下这些货币数量间的关系,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总规模,2011年10月是28.6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差值24万亿,加上流通中现金4.7万亿元,28.7万亿元,与央行负债规模为什么如此接近?难道是巧合?再看2011年1月,央行负债规模,26.9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差值21.4万亿元,流通中现金5.8万亿元,这次加起来正好26.9万亿元。难道我们发现了惊人的巧合?其实根本不用大惊小怪,要是存贷款余额差值加上流通中现金不等于央行负债规模,倒是要引起注意了,要查查是什么地方统计出错了?
  为什么呢?这两个量本来就该恒等!
  央行的负债规模,理论上都是央行欠全社会的,那就应该等于全社会拥有的货币财富;而全社会的货币财富必然体现为存贷款余额的差值加上流通中的现金,这两部分前面我把他叫做有主货币,确实就是央行欠了这些货币所有者的债。就这么简单!
  你查2011年前央行的统计数据,可能会发现不对啊,计算出来要差一点,2010年底差1万亿左右,也不要大惊小怪,是2010年前统计口径不全面。你可以看201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下面的脚注:“3.自2011年起,将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委托存款轧减委托贷款后计入各项存款。按可比口径计算,2011年1月末各项存款比年初下降319.7亿元,委托存款比年初下降51.3亿元,各项贷款比年初新增10971.0亿元。”应该明白了吧?2011年以前统计的贷款少计算了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委托贷款。
  还好2011年前的统计数据修正全面了,要不我要发现这个关系还真是费劲,既要理论推导,还需要数据验证啊,没有数据验证恐怕我又得去怀疑这个理论是否正确了,幸好,没有走太多弯路。
  上面说了中国的情况,那么世界其他国家呢?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差值,加上流通中的货币,一定等于央行的负债规模。美元一样,日元、英镑、欧元也一样。只不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差值这个货币蓄水池的存在形式有所区别,无非就是存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在金融机构内的可贷资金占的比重变化。
  (未完,待续)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0 19:50:11 
回复 

六、现代社会的货币调蓄池(续一)
  好吧,再罗嗦强调一遍,现代社会货币调蓄池就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差值,它加上流通现金,构成了央行的负债规模,代表有主的货币财富,它属于我们全社会,但是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分化,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少数富人的,属于多数穷人的部分很小,而且穷人拥有的部分也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失业、生病等各种因素流出。
  按照帕累托的二八定律,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这个财富包括了流通货币和调蓄池货币,实际上每个个体保存流动现金比例悬殊不会这么大,那富人和穷人拥有这个调蓄池里货币比例肯定要比二八更悬殊。举个例子,100个人共有100块钱的财富,按照二八定律,其中20个人每人4块,共占80块;剩下80个人每人0.25元,共占20块。每个人要留些流动资金,其余的存到调蓄池,由于日常生活交换的需要,80个穷人可能每人留0.15元,剩下0.1元存到调蓄池,80个人共存8块;20个富人,每人留多少呢?因为消费水平要高,肯定比穷人多,但不会像穷人留的现金比例那么大,假设只留1块钱就足够了,那么20个富人存到调蓄池的有(4—1)×20=60块钱。这下,我们来看看调蓄池内货币的分布比例,20个富人拥有的货币调蓄池中的货币不再只是80%,而是60/(60+8)=88.2%了。
  为啥要罗嗦这些?我们再回顾一下,第二节中货币调蓄池与商品经济周期的关系理论。
  金本位或铸币时代,金本位或铸币时代货币保持持续稀缺,货币调蓄池总是单向的扩张倾向,所有人都想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持续地积累拥有货币,但是货币总量受限,货币调蓄池的扩张开始挤压流通领域的现金,怎么挤压?流通领域现金减少,这是个通货紧缩的过程,肯定是要商品的价格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那资本组织商品生产交换的利润率就变薄了,但是,这时货币相对商品的币值上升,积累货币的动机更强了,怎么办?既然产品的利润率下降,那我就多生产点,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销售出更多产品我的总利润就多了,这是资本追逐货币的必然选择,总之,这种趋势一时也停不下来。直到有一天,发现利润几乎为零了,再也无法从流通领域挤出货币来了,富人们也累了倦了,算了吧,我不干了,就这样歇着吧!这下可坏了,社会上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办?富人有钱但自己消费不完,富人不组织生产不雇佣穷人了,穷人没有了收入来源,更加买不起产品。富人们发现产品老是卖不出去,库存积压,更要减产,于是更多失业,更低的商品购买力,然后就又是库存积压,减产,失业……的恶性循环。这个时期,拥有调蓄池内货币的富人们没多大的关系,就把存在货币调蓄池里的货币拿出来消费吧。而穷人们只好忍饥挨饿,苦苦煎熬,直到有一天,富人在货币调蓄池的货币又慢慢回到流通领域,把社会上产品消耗的差不多了,流通领域的货币又充足起来,商品生产开始恢复,就业增加,购买力增强,进入下一个周期。这就是金本位时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危机周期。应该说危机时期,社会生产水平倒退,大部分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动荡,是人类社会的灾难和毒瘤,历代的经济学家们都倾力研究,希望能长期保持繁荣,消除危机。
  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货币供应有了大的区别,央行可以负债创造货币,理论上货币供应可以无限放大,是不是这样就完全解决了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了呢?确实,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以来,虽然有三次石油危机,但这数十年来确实没有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直到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起端,欧债危机深化发展,世界各国相继陷入经济困境,全球性危机在今天暗流汹涌。
  不得不承认,信用货币体系下,解决了货币供给的制约问题,为经济长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信用货币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我看来,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目前的中国经济困局本质都是一样的,多了一颗叫做货币蓄水池的定时炸弹,只不过各国的经济政策不一致,危机发展的阶段不一样,表现形式有所区别。
  我们还是从理论分析开始,信用货币本身不是商品财富,是可以兑现财富的凭证。经过信用循环创造出来的广义货币,用于完成整个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经济循环有重要意义,但这里我们暂不管它。集中认识社会上的有主货币,对应央行负债规模,其中的货币调蓄池(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差)和流通现金分别对应什么实体财富呢?
  流通领域的货币是经济个体选择现金方式持有,准备应付日常交换所需的货币,按照潜在用途分析,它对应的是日常生活的消耗性的商品的实体财富。而货币调蓄池的货币是银行的存款,在流通领域货币用途之外,潜在用途是购置大宗耐用性商品、不动产以及奢侈品,所以它对应大宗耐用性商品、不动产和奢侈品的实体财富。
  日常消耗性商品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和消耗,这种消费是一种动态的资金流动过程,随着价格水平的涨落,流通领域所需货币量在波动,资金在流动,但是实体财富并没有留存下来,所以流通领域货币对应的实体财富不具有累积性,增长较慢,流通领域货币的增长也较慢。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财富积累快,政府又不希望在流通领域现金过多,引起通货膨胀,那么货币必然就会往货币调蓄池中集中,货币调蓄池货币增长较快。这样,在现实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贫富分化,货币调蓄池中货币量远大于流通领域现金的情况很容易出现。比如,中国2011年10月流通现金4.7万亿元,货币调蓄池内有23.9万亿元,货币调蓄池内货币是流通现金的五倍。
  这里我想以近年来的物价感受,来侧面佐证一下上面的观点:2002年初流通现金1.7万亿元,货币蓄水池货币2.8万亿元;到2011年10月,流通现金4.7万亿元,调蓄池货币23.9万亿元。从2002年初到2011年末,对应的消耗性日用品价格涨幅不到两倍,不动产(以房产为典型)价格涨了约7到8倍,我想从全国总体看,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说,为啥房价会涨,实在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政府能主观决定的,经济规律在这里起作用,你实施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也许就有些你即使不想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货币调蓄池内货币太多,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上面说的不动产涨幅过大就是一个坏处,特别是住房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须品,在房产价格过高,绝大部分国民已无购买能力,民怨沸腾,社会不稳。
  第二,在绝大部分国民没有购买能力时,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成了货币蓄水池里的货币在炒来炒去。一方面,房地产是累积性的商品,商品供应量会越来越大,随着价格炒高,会出现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另一方面,调蓄池内货币增长的速度可能跟不上价格上涨后继续炒作的资金需求。泡沫终会破灭,经过市场博弈,某天价格会到达最高点,货币炒作不再有利润,货币就会纷纷退出。亏损效益下,资金将疯狂出逃,房产价格猛跌,直至有真实的购买需求进入市场才开始恢复,这是市场周期。如果仅仅如此,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多数人都在泡沫时放弃购买房子,耐心等待泡沫破灭后再进入市场。但是,实体经济领域也已经难以承受房产泡沫破裂了,因为房地产是基础产业,带动了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旦房产泡沫破灭,不可避免地会把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这就是经济危机,泡沫吹得有多大,最终的危机日子就会有多难过。
  第三,最为严重的是,货币调蓄池内货币一旦创造,就不会消失,有的炒作者赚取,有的炒作者亏损,资金总量是不会变少的,只是在不同的人手中转移。池子里货币追逐利润增值的本性不会改变,如果不慎挤入流通领域,那将带动日常消费品的大幅上涨,前段时间的“蒜你狠”和“豆你玩”等现象就是此类情况,那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恐怕真的要社会大乱,这是谁都不能承受之重啊。
  所以货币调蓄池实际上是一颗定时炸弹。必须加以控制和管理。中国经济面临上面的危局,接下来说说美国、欧洲是怎样的情况。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0 19:51:03 
回复 

六、现代社会的货币调蓄池(续二)
  美国次贷危机的实质是:穷人是买不起房子,那好,有钱人通过银行借钱给你买,不管你是否有偿还能力,这样穷人可以买到房子,穷人加入购房队伍,购买力增加,市场房价还会往上涨,那你的房子在增值,重新评估再抵押贷款,还能借出更多的钱去还原来的贷款,这下好了,穷人住上了房子,而富人的房产继续升值,穷人也有钱还之前的房贷,这个游戏还真不错,似乎穷人富人都受益,叫作win win,双赢。可惜,唯一有问题的是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一旦房价涨不动了,问题就出来了,穷人还不上房贷,经过包装卖来卖去的次贷资产害得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亏本,资产风险凸显,银行不敢放贷,本已增长乏力的实体经济,由于资金紧张更是陷入衰退。
  欧洲解决穷人消费能力不足的办法有些不一样,不是富人通过银行借钱给穷人花,而是国家拿钱给穷人花,其方式就是大量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投入社保医保,实施高福利政策,穷人就有钱消费了。这看似为穷人服务的政策,就真是灵丹妙药么?今天的欧债危机,实际起因就是政府实施高福利政策,举债过多,失去偿还能力,意味着政府违约,国家信用扫地。有的专家说,欧债危机难以解决,是因为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没有货币发行的主权,要不然就可以通过央行购买国债,政府可以永远扩大国债规模,不用还钱。这是个有点流氓的理论,跟朝鲜两年前换新币的闹剧有点像,均贫富过程看似美好,但是朝鲜是以枪毙了那个财政部长收场的。印更多的货币,相当于稀释了现有货币,对有钱的精英份子影响尤为重大,怎么可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决定社会发展的20%精英份子不舒服了,社会也不可能安定。
  好了,问题都提出来了,应该可以看到,货币蓄水池里大量货币与信用货币体系下的危机密切相关。虽然不能说它是“因”,但是也要看到它这个“果”也是信用货币体系那种矛盾的一种体现。在各个国家,危机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节只是提出问题,不可能解决问题,留待后面小节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关于货币蓄水池的题外话:有的网友说证券市场是蓄水池,可以通过股票市场消灭流动性。我感到很可笑,无法想像已经创造出来的资金怎么被消灭,央行的负债出来了规模一般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只能是货币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交易过程中有人亏本,有人赚钱,但是货币始终在那里,钱不会自己消失。如果非要说算是个蓄水池的话,我想只能理解为把资金吸引在证券市场里,资金潜在用途是购买证券,而不会去炒作别的东西添乱。说到消灭流动性,那绝不可能!

 

作者:G888888888888880 回复日期:2012-01-10 20:03:16 
回复 
  经济危机就是那20%的富人挣走那80%的钱不流通了,剩下的20%的钱就不好挣了,危机就来了。
   还真有和我一样聪明的,房价会适当降一点,但是不会太多,因为商人投了大量金钱,赔钱谁也不卖。哎呦就是成本不过300-1500元/平米,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成本在800元左右,1500都高了,还有就是补贴,国家给你五万以内,但是房价不降,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控物价,油是运输成本根源,是高物价之本,前段时间听说要征暴利税,不过不是国家,是那不要脸的垄断中石油,我就纳闷,为啥不征99.9%的租子啊,我们富商哪个不比地主啊,征李嘉诚99%的钱入国库,他不还是剩几个亿,每天还不是大把挣钞票!!!!李哥看了也一定夸我主意不错,还是早点捐了吧,给那些贫困人口。积德行善商先行。富人也有苦衷啊,财富近两年缩水一半多,压力啊李哥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1 17:30:29 
回复 

七、商品经济与国家政府
  前面六节以货币为主线,对商品经济货币创造、发行流通、以及对于商品经济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应该说都是基本理论的铺垫,这一节,要在第三节社会演化的分析上,结合现实世界对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主要是国家政府在促进商品经济长期繁荣中应该起的作用进行探讨。
  国家政府应该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中起到什么作用呢?那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没有国家政府,商品经济会出现什么混乱情况,相应的为了避免混乱情况,就产生了对国家政府的职能需求。这里只论及与经济相关的职能需求。
  第一、如果没有国家机器,一旦出现外部侵扰,或内部治安混乱,商品经济所需的财产安全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将无以维持。所以,国家政府第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保持国防和警察力量,避免外敌入侵,维护内外部的安定环境,保障公民财产安全,为商品经济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二、现代社会信用货币体系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没有国家就没有国家信用,就无法为商品经济提供货币供应,更不能保证货币的信用。所以,国家政府的一个职能就是要保证货币信用和货币供应。虽然为了防止某届政府为了政治目的,滥用货币创造发行权利,各国中央银行要保持相对独立性,普遍禁止由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创造货币的方式,但是总体上,央行的货币管理是要符合国家利益的,仍然是受到国家政府的控制。如果把央行理解为国家政府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直接为社会负责,那么这样应该更容易理解。
  第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欺诈等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导致市场混乱。那么国家就需要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监管各种市场的运行秩序。
  第四、即使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商品经济的竞争过程仍然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保证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失败者或者老弱失去竞争能力的基本生存权利,政府需要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收入分配的二次调节,保障弱势人群最基本的温饱及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商品经济下,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无法依靠生产组织者自己的力量完成,可能形成生产发展所需劳动力供应不足,影响经济发展。这样,就需要政府提供国民教育的公共服务,保证商品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供应。
  第六、关于政府职能是否包括直接参与商品经济生产交换过程,也就是国有企业的问题,这是有争议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不该直接插手商品经济内部,只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放眼全球,虽然自由主义的思潮热烈,但是各个主要国家或多或少都保留有国有企业,不直接参与商品经济过程,政府对商品经济的调控力度将大大减弱,同时国有资产也是国债除了未来税收之外的偿付保证,所以我这里还是把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参与商品经济生产交换过程作为国家政府的第六项职能,后边再详细讨论这种职能的合理性问题。
  国防、治安、教育、社保、医保、公共、市场监管是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货币管理和财政政策才是国家调控商品经济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就是要调控货币的供应和利率水平;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更直接的还有国家直接投资。
  (未完,待续)

 

作者:最后的莫西干马甲 回复日期:2012-01-12 01:32:51 
回复 
  @天基人才 2012-01-09 22:41:40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
  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配置资源来说,竞争最为有效,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比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 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
  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http://www.zzcet.com/我的规划很大,不单是中国的经济,我还会着眼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和当前国际格局,探讨一种均衡、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是我题目所指的理想社会!
  .....
  -----------------------------
  所有的竞争活动都存在着崩毁的可能
  或者利润在竞争中被削弱到难以接受的地步,或者一个过于强大的竞争者成为寡头。
  任何理论上的平衡在现实中都迟早走向崩溃--现实是有边界的。
  
  所以,周期性的重启---如同矩阵之父所说,是必然的。或者人类主动的设计出的超过规定界限便清零以规避系统的彻底当机,或者崩溃再重新开始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08:57:06 
回复 
  @塔纳赫 2012-01-12 01:19:18
    沈满斌弹得不错,可弹的是天外之音。
    吃拿国没有经济规律,只有政治规律;没有经济常识,只有政治常识。
    什么银行呀,负债呀,蓄水池呀,现金流量呀,一切都仅是一个名字,不是实质。普天之下莫非党产,率土之滨莫非党奴。没有什么职能可以分明,没有什么规律可以运行。
    我讨厌吃拿国的经济学教材,一切都是欺骗;也不喜欢自由世界的经济学书籍,一切都是天书,不适合吃拿国情。
  -----------------------------
  我不赞成。
  经济规律可以被掩盖遮蔽一时,但不能永远被压制,等到压制不住那一天,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
  西方经济学确实不太适用于中国,在近于自由经济条件下研究得出的规律,当然无法涵盖中国特殊的情况。
  这也是我们关心经济的人为什么老是感到疑惑的地方!
  为什么要写这个帖子,就是自己要尝试去理解、解释其间的规律。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09:08:42 
回复 
  @1039956207 2012-01-11 22:52:21
    分析的水平一般,很多想当然。 另外说一句,央行行长是中国最好做的职务,钱放多了收,少了放。 什么资产负债表,数字都是人做出来的。    
  -----------------------------
  我想我得承认,有的观点论证是不充分的,也可能是自己想当然的,自己也发现了一些,后边会慢慢更正或补充。我更希望是网友们能够给我指出来,参与到研究过程,或者给指点一下迷津!我将不胜感激1
  央行行长最好做,我真的无法赞成,货币发行是随外汇储备增加而增加的,外汇储备增加是由低汇率出口,产业工人不能大面积失业决定的,可以说货币发行已经不能由央行行长来控制了,只能采取存款准备金啊,债券啊来回收资金,基础货币多了,为了防止信用过度扩张,避免恶性通货膨胀,还要通过利率来调节信贷规模,而这些都因发行货币太多而变得越来越难!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0:00:05 
回复 
  @神麻乱七八糟的 2012-01-12 09:25:10
    6000点跌到1600点,流动性没有被消灭一点吗。下跌肯定是收缩上涨肯定是膨涨
  -----------------------------
  股市实际上是资产价格变动,是否对流动性产生影响,看怎么理解,我说的是蓄水池里的有主货币,而不是信贷产生的货币,有主货币你转移给我,我转移给你,量是不会因为交易而变的,这是那23.9万亿元。但是资产价格变化,应该会影响信贷扩张的程度,也就是通过循环信贷产生的货币(广义货币减去央行负债规模)会变化,一般的说,股市熊市,股票价格低,被吸引在股市潜在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就少,需要信贷创造的货币也少;股市牛市,股票价格高,被吸引在股市潜在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就多,需要信贷创造的货币也多!这就是股市波动,会影响信贷资金的创造,影响广义货币总量,但是对蓄水池里的货币,没有影响。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0:15:02 
回复 
  6000点跌到1600点,流动性没有被消灭一点吗。下跌肯定是收缩上涨肯定是膨涨
  -----------------------------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国有企业上市,私有化的过程,有意识的把一部分国有资产卖给私人,那么国有企业利用从社会筹集的资金,去投资再生产,应该说单纯这个过程是把货币蓄水池的水吸走,投入实体经济领域。同时这个过程,还会有些附带影响,就是上市国企所需发展资金能够从股市上得到补充,那么所需的信贷资金也相应少一些,也会减缓信贷创造货币的过程。
  国有资产私有化,这才是吸收蓄水池资金的本质,但是这有个代价,就是国有资产慢慢变成了私有资产,原来持有蓄水池内货币的人,用货币换来了实体资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股市为啥老是要把大量发行新股,而其中又主要是国企在上市圈钱的原因,说真的,如果不是这样搞,中国的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不知道要多厉害!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0:52:40 
回复 
  前几年,股市很火热,干脆趁机会卖个好价钱,反正大股东还是我,我不分红,股份归不归你,只是一个纸上凭证,所以中石油发行能那么高价,有的人心里真的是暗爽呢!
  到现在,股市极度低迷,投资者对这个市场失去信心了,发行新股也不好使了,好吧,总理不得不站出来说要重新建立股市信心,发行价格机制要调整,实际上是回归一种正常的新股价格机制,该卖多少钱还得卖多少钱,哪怕便宜点,而且也得分点红出来了,才能吸引别人来跟着买后边的股票啊。因为这个私有化过程在中国目前外汇储备导致货币超发,信用扩张过度的条件下,是不得不为,卖的贱点,也必须得卖!  
  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看到上市圈钱就说政府国资坏,背后还是有不得以的趋势使然。当然政府到现在为止要保的,确实不是投资者的利益,而是社会暂时的安定,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引发动乱。当然其中肯定也有暗箱操作、内幕交易、权利寻租,二级市场的不规范等等,让少数人收益,多数人受伤,这不在市场规则范围内,任何地方都有,也不必单独其在强调股市中的作用。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1:19:41 
回复 
  既然股市讲得这么多了,干脆再说更深点!
  股市的一级市场,新股发行是个实体资产和货币之间的中介市场,买股票相当于把钱换作了实体资产(实体资产所有权的一部分股份);中国的股市二级市场,在分红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是完全的投机市场,互相买卖炒作,货币不断转移,但是货币不创造也不消失,价格是市场主体博弈的结果(除了内幕交易之外)。有人说中国股市完全是个政策市,那我们换个到政府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政府希望什么呢?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一级市场上能够稳定卖出国有股份,发行新股要有保证,价格不能太低,能卖高价最好,这样能够从货币蓄水池吸走点货币,又能让国有资本获得无偿的发展资金,做大做强;至于二级市场,也是我们通常意义的股市,市场过热,赚钱效益会导致信贷扩张,社会资金包括信贷资金和蓄水池货币都集中用于股市流通,会挤压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这样不好;市场过于低迷,信心散失,资金离场,信贷收缩,国企所需的发展资金又难以筹集,连吸收蓄水池资金的新股发行也会成问题,这样也不好!所以,政府需要的是股市不冷不热,与实体经济同步,在稳定过程中,通过国企上市从货币蓄水池中吸收货币,控制货币蓄水池的规模,也就相应控制了信贷扩张的货币源,控制信贷扩张的风险,这就是政策的依据。
  但是,主观意愿要避免大起大落,但是市场机制却未必乖乖听话,二级市场是一个投机的市场,就不那么乖乖听政府的话了,事实体现上就是矫枉过正,沪市有6000点,也会到1600点,这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但是确实是受政府政策调控造成的。说股市是政策市,可以,但是一定要看到政策的效果,和政策的目的并不会完全一致,比如政府想让沪市涨到4000点就好了,但市场往往会到6000点,政府希望跌到3000点,市场往往会到了1600点,呵呵,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1:34:10 
回复 
  有的网友可能会问,企业发行新股上市圈钱,圈走的钱在没完成投资,购买商品生产要素前,仍然是在蓄水池内,完成投资后进入流通领域,应该体现为流动领域货币资金,所以我们现在统计的蓄水池的钱,还是存在蓄水池的,这里面有个动态进出的过程。不过没有关系,即使蓄水池的货币总量没变,但是已经从社会私人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国有资本那里了。
  货币蓄水池的货币,是信贷创造货币的源头,是广义货币紧缩或膨胀的源头,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的思路,是要牢牢控制经济,把蓄水池里的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管理的总体思路,带有国家干预计划经济的浓厚色彩,应该说弊端也有很多,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判绝不是信口雌黄的!
  我暂不能评价这种思路的正确性,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思考过程中,对股市的认识有了变化,得益网友的有益启发!继续研究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6:38:37 
回复 
  @D00F 2012-01-12 15:32:08
    @小阳每天读书 回复日期:2012-01-10 22:18:58
      部分观点分析的不错。比如对比金融机构存贷差和央行负债总额的关系。
      希望能看到你对货币蓄水池里的水量为什么暴涨这个问题的深入分析。
    ……………
    我觉得楼主分析存在根本性错误!央行的负债主要是外汇储备出来的,3万亿的外汇储备,不算外汇投资损失的,RMB兑美元汇率算平均6.6,就是央行20万亿以上的负债!而存贷...........
  -----------------------------
  外汇储备在央行手里,如何成为负债?发行出来的人民币才是央行的负债,是持有人有权要求央行兑换成真实资产的凭据,相当于欠条。央行负债因存了外汇而来,但外汇本身是央行手中的资产。
  兄台去研究一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吧!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6:44:39 
回复 
  网中版主也提醒过,这个帖子的易读性不行,不适合论坛发帖,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反而淹没在后边的回帖中,前面都是理论分析,所以少有实质讨论,也是自身原因,怪不得网友们。
  我作为一个学习研究者,发帖的形式,主要是督促自己能够日日勤勉,早日完成研究工作,我想,遇到同道中人,能够认真品读,探讨切磋,共同提高,也是缘分,不可强求。依旧在此基础上继续写下去,虽然现在看来,之前一些观点也该更新,但是待总体完成之后吧!
  后边内容已不太多,最难的是本节国家管理的内容,容我慢慢写来!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7:35:14 
回复 

七、商品经济与国家政府(续一)
  前面第五节现代社会货币发行,讲的不太够,主要是虽然讲了信用货币的创造,但是没有将清楚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创造货币的机理和决定因素,写到这必须补上了。商业银行通过把贷款转账为存款账户,在货币未真正体现前,留够存款准备金,又获得借贷额度,可以继续放贷,这就是循环的信用创造过程。货币乘数的概念,前面第五节说货币乘数接近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这里要补充一下,这只在有充分借贷需求和借贷意愿的理想情况下才成立。实际上,美国存款准备金率不足10%,但是货币乘数波动却很大,从四五倍到十几倍都出现过。即使中国存款准备金率21%,现在货币乘数也不到4,这因为存款性公司需要留部分现金储备以供客户体现之需,相当于增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商业银行的信用循环创造过程是受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借贷风险等因素影响的,不单是存款准备金率决定,还有利率影响。
  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实体经济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说到的每年GDP增长多少是什么概念?就是在这一年内我们全社会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大的方面包括两类,一类是资本品,用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资本性商品,处于流通中间环节;另一类是消费品,通过市场交换后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没什么我们如此强调GDP增长呢?很简单,每年有新增就业人口,需要工作岗位,一方面生产效率在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在增加,如果今年社会总产品比去年少了,说明什么?那就是说明社会一定是有大量的失业了。所以,中国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就必须要求GDP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才能解决新增就业需求。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0亿左右,就业人口7.7亿左右,每年净增劳动人口约600万(当年进入16岁的人口减去超过65岁的人口,前几年是900万),按照目前基本稳定的适龄劳动人口和就业人口比例77%,需要450万新增就业岗位,这相当于总就业人口增加6%,即使不考虑生产效率提高减员,GDP也需要相应增长,才能保证不出现大面积失业。失业率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我们再把实体经济和货币信贷扩张串起来,在社会生产创造GDP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过程要购买生产要素组织生产,这个过程是货币转变为资产的过程,也是货币从银行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在完成生产后,还要销售商品实现利润,归还银行贷款,这是资产转变为货币的过程,也是货币从流通领域再进入银行的过程。当然在整个社会中,这两个过程是平行进行的,资金动态地在流通领域和银行系统之间进出。如果实体经济规模扩张,那么动态进出的货币需求量就大,如果实体经济规模压缩,那么动态进出的货币需求量就小,这是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机理。
  在实体经济和货币之间,还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债券,包括次贷等金融衍生品,它的特点是有债务关系,某人欠某人钱,约定在某时归还,实际上是一种流通手段,如果是央行发行的债券,那么就相当于央行该印那么多钞票给债主,但是,为了不让基础货币过多,暂时我不印来给你,但是许诺将来多给点利息给你,其它主体之间的债券则只是代表债务关系,需要还债时也还是银行系统或流通领域内的钱从他的变为你的,那么债务两讫,债券消失。
  另一个东西是股票市场,股票和期货单据是对实体资产或产品的权利确认,我持有股票,相当于我有这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个市场内的交易,有两种,一种是一级市场的新股增发,相当于企业直接融资,实体经济从货币蓄水池中吸收货币,而不必再通过银行信贷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另一种是二级市场,存量股份在不同人之间交易流转,除了企业利润的分红收益(这是一个货币从实体经济流回货币蓄水池的过程)以外,这实际上是一个价格博弈的市场,越是交易频繁,就越说明投机性越强。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还发展了大宗商品交易和期货市场,除了最初企业经营的锁定风险的功能外,现在更多地成为以某种商品价格为标的的博弈市场,类似于股市,只不过机制上增加了很多杠杆效益,潜在风险和收益都更大,同时它永远没有分红收益这一说,所有参与者都是靠对标的商品未来价格变化趋势的判断来进行操作,或赚钱或亏损。由于投机性,我们可以把大宗商品交易期货市场归入和股票的二级市场一样的投机性市场(房地产市场比较特殊,介于实体经济与投机性市场之间,与股票一级市场也不一样,后面会单独说)。
  政府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哪些呢?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三大法宝;利率是央行想控制却又不能完全控制的连接实体经济和货币的重要桥梁;财政政策、国家投资及国有企业经营是政府直接参与实体经济的行为。货币政策——利率桥梁——实体经济,这三部曲实际上就是政府经济管理的手段(其它的市场秩序维护等归入政府的公共职能),这三个过程又都会对财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未完,待续)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17:45:23 
回复 
  还需要补充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汇率,对于一个事实汇率管制的国家来说,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扭曲国内外商品价格,影响市场供求,继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是对实体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已包含含在财政政策中。
  这些内容将在下次续写的内容中展开写,不过,明天开始工作任务又紧了,所以可能要慢一些。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3 08:50:19 
回复 
  @tigerking81 2012-01-13 06:52:44
    如果楼主想搞明白现在的形势,建议多读读中国的历史。
    而不是西方商品经济学。    
    工科的人严谨有余,想象力不足。尤其是国内教育出来的。最近我翻了翻大陆的高中数学课本,有以下感触:
    ......
  -----------------------------
  对于教育的评价,我有同感,浪费很长的时间,牺牲成长的快乐,学来的大部分是假的或者无用的东西。
  在最后实现理想社会的路径上,教育改革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3 08:54:38 
回复 
  @tigerking81 2012-01-13 06:46:18
    中国经济大部分是专制权力控制下的权贵垄断经济。只有一小部分是市场经济。
    不点明这一点,你的文章就缺少价值。    体制内的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学一套狗屁不通的马列主义阶级斗争那套。假装信,还宣誓,作贱自己,人格太卑贱了。
    ......
  -----------------------------
  没有把研究经济学当作我的什么出路,我真不靠这个吃饭,只是兴趣而已,社会上充斥着太多虚假甚至别有用心的信息,我只是希望能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头脑去认识世界,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设计一个理想世界,也许毫无用处,没有关系!但也许为世界变得更好些起到哪怕非常微小的作用,沧海一粟,也比浑浑噩噩一生要好!

 

作者:塔纳赫 回复日期:2012-01-14 03:04:17 
回复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2 08:57:06  回复
    @塔纳赫 2012-01-12 01:19:18
      沈满斌弹得不错,可弹的是天外之音。
      吃拿国没有经济规律,只有政治规律;没有经济常识,只有政治常识。
      什么银行呀,负债呀,蓄水池呀,现金流量呀,一切都仅是一个名字,不是实质。普天之下莫非党产,率土之滨莫非党奴。没有什么职能可以分明,没有什么规律可以运行。
      我讨厌吃拿国的经济学教材,一切都是欺骗;也不喜欢自由世界的经济学书籍,一切都是天书,不适合吃拿国情。
    -----------------------------
    我不赞成。
    经济规律可以被掩盖遮蔽一时,但不能永远被压制,等到压制不住那一天,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
    西方经济学确实不太适用于中国,在近于自由经济条件下研究得出的规律,当然无法涵盖中国特殊的情况。
    这也是我们关心经济的人为什么老是感到疑惑的地方!
    为什么要写这个帖子,就是自己要尝试去理解、解释其间的规律。
  =====================
  饿殍3000万,可是经济规律的爆发?可结果呢?人们照样跳着忠字舞!
  所谓的经该,可是经济规律的趋近?可原因呢?是经济吗?结果呢?是经济吗?
  吃拿国没有现金流量,只有印钞速速;没有存货,只有鸡的屁;没有资产,只有党产;没有负债,只有划拨;没有经济规律,只有利益规则。

 

作者:哈就快了 回复日期:2012-01-15 18:47:50 
回复 
  在现代银行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如此重要作用的今天,除了流通中的现金货币,其余货币几乎都在银行系统内循环(证券市场内持有证券是对应的实体资产的,未购置证券的现金货币没有统计进入银行系统存款,但是其量相对于银行系统内的存款是非常微小的)。银行系统的存款和贷款有“鸡生蛋,蛋生鸡”的复杂关系,但是可以从总量上看,银行系统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2011年11月我国存款余额81.2亿,贷款余额57.4亿,差别为23.8亿),这部分货币实际上是沉淀下来基本不流动的,相当于金本位下商品黄金调蓄池。但是这部分沉淀的货币,随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主要是存款准备金)调控其吸收还是释放,这也是周小川所说蓄水池理论的主体。
  那么问题出来了,商品经济发展客观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5 19:56:17 
回复 
  @失落黑子 2012-01-15 19:18:28
    我是先学的假大空的经济管理专业,后幡然悔悟又开学机电专业的,楼主在国企待过,应该明白现在技术人员的地位的。说到底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研究经济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政治问题,而这在鸡国恰恰是轮不到我等野田妄议的愚夫插嘴的,愚民教育不改,封建传统不破,这里永远是遵循犹如牛顿定律般的儒家思想运行的世界。也许民主与自由是下一个马列主义,但谁知道又会不会步入马列的后尘?奉劝楼主没有走出去还是少说话多做事,否则......
  -----------------------------
  你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感谢你的奉劝。
  不过,我个人作为一个学习者,只是限于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说真的现在也是非常粗浅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按照帕累托二八定律,其实都是20%的精英份子在主导社会发展,我真的不介意谁来做这20%的精英份子,只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路径,让社会经济发展更平稳、让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和谐社会建设,该借由何种方式实现?
  如果精英阶层固守狭隘的利益,也可能会时时感到危机,夜不能寐,那实际上他们所得的福利和社会整体福利都是脆弱的,我相信一个有远见的政府是会不断的自我改良的。
  也许现实更冰冷,但是我们终究还是需要理想的。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6 14:24:08 
回复 

七、商品经济与国家政府(续)
  国家政府实施经济管理的手段,除了货币供应政策、利率、财政政策之外,还需要补充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汇率,对于一个实施汇率管制的国家来说,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扭曲国内外商品价格,影响市场供求,继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探讨一下,我们大家都最为熟悉、感受认识最深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该说是在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上建设新中国,几乎什么都缺,工业机器等资本品、衣食住行的消费品、先进的科技工艺和工人技术水平都很低,经济发展受到的制肘颇多。由马列主义理论指导的政府奉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济管理思路,客观的说,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统筹全国资源配置,发展最为关键的产业领域,是比较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实施相对成功,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在被孤立的恶劣国际环境下,技术、设备、物资都缺乏的条件下,跟上国际经济发展步伐确实是很困难的,这也是领导人与苏联、美国等国家交往历程的解释,融入国际经济,利用国际上的技术、设备、物资等先进要素发展本国商品生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当然,政治体制上完全的公有制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加上政治上的几次运动斗争,社会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在生产上,所以总体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速度并不快,同时期,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于良好的国际环境,资本要素的输入,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要超出中国大陆。
  缺乏技术、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仍然是七十年代末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改革开放,就是要从国际上引进先进技术、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并通过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发展自由市场的商品经济,调动社会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国际上引进技术和资本品,不是白给的,需要东西去交换,在开放之初,中国这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没有现在的外汇储备,所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资金紧张,出口初级产品的挣取外汇很困难,要满足进口非常困难。于是中国出台了很多吸引外资的鼓励政策,给予税收优惠等超国民待遇,通过诱人的回报前景吸引外国的投资,带来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机器等资本品。
  有一种说法,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资金缺乏,应该理解是资本品的缺乏,而不是人民币的缺乏,如果只是缺人民币,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多印些就好了,反正都是全民所有,但事实是国际上根本不接受人民币。
  外资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对国内相关产业带来了冲击,国内原有的资本品加速折旧,资本品更新换代要求社会生产的积累投入再生产比例要多于消费比例,工人保持着较低工资,国内消费品市场需求并不旺盛,这决定了外资进入的领域集中于资本品的生产领域,以及外向型出口加工领域。
  这个阶段,货币发行没有现在外汇增加而增发的机制,货币供给受到限制,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利率一度高达20%,在这种高利率下国债也不可能一下子快速扩张。中央政府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负担统筹发展社会生产的任务,资本积累压力较大,所以94年搞了个分税制改革,总体思路就是中央拿税收大头,地方拿小头,这样便于中央财政投入办大事,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另外,由于资本更新主要依靠进口,前期,人民币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汇率,以利于进口,当然随着资本积累和社会产品增加,汇率的变化趋势是逐渐走低,以利于出口,这符合中国当时的发展阶段。1994年起,人民币汇率开始维持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种低汇率是在国内资本品更新和积累基本完成,而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急需扩大商品市场范围的一种临时措施。
  现在说中国的内需不足,其实一直都是如此,高积累高再投资,以此创造了庞大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高积累意味着企业的高利润和工人的低工资,高剩余价值,在公有制条件下,真正做到生产资本全民所有还无可非议(此处暂不讨论权贵阶层对全民所有资本的占有,后边会再谈),但是到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环境下,由于同样的用工环境影响,将保持高水平的资本积累率,则是剥削严重的表现了。
  由于实施人为制定的低汇率政策,加上产业水平的发展,中国的商品出口受到极大的刺激,在国际资本流入的同时,经常性商品贸易从80年代的贸易逆差,变为顺差并持续下来,国际收支变得不平衡。一开始,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干预汇率,在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继续维持人民币低汇率,我们还为之拍手称快,一直到2005年,终于开始弹性汇率,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过程。到今天谁都不会再为巨额贸易顺差而感到高兴了,因为大量的商品出口带来的外汇增加,外汇不能在国内生产要素市场流通,只有到银行换为美元,这在增加央行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增加了人民币货币发行量,而且这种增长几乎已经让货币总量失去驾驭。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通过历史的政策实施,确实发展出了强大的生产力,2011年GDP近40万亿人民币,出口总额近2万亿美元,合13万亿人民币,这里面出口商品的价格构成中税费比国内商品的税费要低得多(出口退税政策影响),不考虑这个影响也相当于国内生产的超过30%的商品送到发达国家,换回了外汇。就是说,我们的生产能力相对国内有效需求已经严重过剩,而这种过剩目前又主要是集中在利润率很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这使得中国目前陷入一个怪圈,为了保证不出现大量失业,就必须继续保证出口企业利润,就要求人民币汇率继续低位运行,避免汇率的快速大幅上升,就继续会有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继续大量发行,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人民币对内贬值,实际上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出口型企业生存越加困难。这个循环之初是应对出口企业经营困难采取的汇率、退税等措施,整个经济作用过程最终效果又导致出口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这种矛盾正在积累,看起来是个无解的过程,矛盾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人民勤劳,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可这种财富在国内更多的体现在纸面上,银行的外汇储备和有钱人手中的人民币,物质财富——商品中相当一部分转到了国外,而纸面财富的货币流动性泛滥,又在严重影响着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应该说,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作为出口企业的主体,是有历史和技术水平原因,以及人口大国国情等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但同时也跟政策导向是密切相关的。到今天,政府也提出要升级产业结构,出口要转向高端产业,生产要转为集约化生产模式,但是这种转变也是需要具体政策带动的,更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出现明显效果的,即使出口产业转型成功,那国内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听到提出清晰的解决思路。
  个人感觉,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末期,多种特征并存,即有巨大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能力,也面临脆弱的市场需求(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求都面临极大变数),社会生产正在慢慢地变得无利可图,一旦到了临界点,可能就是经济收缩的开始,意味着的就将是大萧条的来临。
  (本节完)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6 14:45:22 
回复 
  @罱泥 2012-01-16 14:02:06
  一、为什么咱国要强制结汇,就不让藏汇于民呢?二、外汇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呢,仅仅是为了那点利息吗?三、前面有朋友说了,外汇进来要保存着,以防外资撤出兑换给人家,那外资在国内经营,几年之后不知道挣了多少钱,出去的时候有足够的外汇给他兑付吗?四、央行以外汇占款发行了不少人民币,那怎么控制通货膨胀,一直招商引资,准备金似乎并未一直提高。
  -----------------------------
  我尝试谈谈我的理解:
  1、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汇储备少,需要进口引进大量资本品(技术、设备等)使用,就要求国家统筹,有了强制结汇政策,后来,通过人为低汇率积累了较多外汇后,发现外汇储备能够用于干预汇市,继续维持低汇率时,就保持了这个政策,2005年开始弹性汇率缓慢升值,2007年已经取消强制结汇,但是人民币升值趋势,使得企业不愿持有外汇,仍然换汇,央行被动接受兑换(现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也有相当多的外汇,并没有强制交给央行)。
  2、美国国债流通性较好,又有收益,应该说没什么理由不买啊,而且,美元现金保管起来也费事啊!
  3、实际上中国一直都是限制境内资金对外的直接投资的,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所以外资想要撤离,可能还是要控制的,要不然真如你所说,拿去换的人民币可能很多,再考虑人民币对外升值,到时候外汇储备真的不够换,所以呢问题2的外汇保值升值管理也是必须的。但是,目前,外资的资本性流进还是大于资本性流出的,当然可能面临拐点,有这个风险。
  4、不太明白你的问题,国内经济发展也要货币流动性扩张,如果外汇储备增加发行的人民币正好满足国内经济需要,也不一定要回收流动性啊!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6 15:10:57 
回复 

  我本想把对欧美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一块写在第七节,但是这块内容真的太多了,即使现在只分析了中国的情况,也还是感觉没有说透。
  没有办法,这确实是一个庞杂的梳理过程,一开始的写作规划写着写着就变了,有些认识也变了,但是发帖的过程不可能及时的修改,我想等到完成初稿后,再一并整理吧!
  以下是剩余几节的规划:
  第八节:欧美经济与国际不平衡
  第九节:商品经济内在演化趋势
  第十节:次理想社会与实现路径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6 22:02:47 
回复 
  @merak_fire 2012-01-16 17:18:41
  20多万亿元的人民币已经印出来,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了,就是为了购买这些外汇储备,要把外汇储备分给国民,央行拿什么来偿付这20多万亿元人民币债务?真的分了外汇,人民币基本没有任何资产的储备以备兑换,就真变成废纸一堆了。    
  楼主,我有点不理解,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
  建议你补充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这里只能简单解释一下: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国内组织生产,投入资金购买劳动力、厂房设备、能源等生产要素生产出了商品,卖到国外,别人付的款是美元或欧元,企业拿回来不好用,就拿到银行去说请给我换成人民币吧,我要在国内花啊!于是商业银行就收下企业交来的美元,按照汇率算相应的人民币给企业,这样,一个完全公平的交易;
  商业银行付给企业的钱实际上是商业银行自己吸收的存款,本来是要在国内放贷的,这下变成了美元或欧元,国内可没有哪家企业或个人要那么多欧元来用啊,贷不出去了,成了不流通的资产,怎么办?那好,商业银行就找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把持有的大量美元或欧元交给中央银行,请你给我换成人民币吧!中央银行怎么办?他又不吸收存款,唯一能干的就是印钞票,那就印些人民币出来给商业银行吧,反正我拿着你送来的外汇呢,我不怕。
  好了,这下商业银行和企业都满足需求了啊,唯一不同的是,国内市场上多了相应的人民币,是中央银行印出来的,说到这里,你就必须理解现在的钞票,实际上是国家信用保证购买力的法币,印出来的货币就要对应它能有购买力,如果这新印出来的钞票在国内市场上买不到东西,那人民肯定是不同意的,找国家算账。这时,央行就说,好了好了,别闹了,我印这些钞票的时候收了外汇,我可以去国外买些你需要的商品回来卖给你,我就把人民币收回来了嘛,这下你就满意了吧,不用闹。
  所以说,央行持有的这些外汇储备,是要准备着将来满足新发出来的人民币的购买商品需求的,必须在发行钞票的央行手里,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拿走,但你必须拿点别的等值的东西来换,这样央行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啊!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6 22:42:13 
回复 
  @594339816 2012-01-16 22:12:49
    楼主你好,我是一个文盲,求科普基本知识,银行印出的钱是归谁所有啊?它怎么确定一年印多少钱啊?印多了会怎么样?印少了会怎么样?为什么一美元可以换六元人民币?是不是按购买力,还是购同量黄金钱的多少?谢谢楼主!    
  -----------------------------
  央行印出的钱,谁拿东西跟他换,就归谁所有,企业拿外汇跟他换,印出的人民币就归企业所有了;当然也有仍然归央行自己所有的,现在这种情况比较少,就是央行印出来人民币,借给你暂时用,但是说好,你什么时候还给我,还得还利息,那你先拿去用一段时间,经营升值后,连本带利交还给央行,清账!
  现在印钱基本上央行是被动的,别人拿多少外汇找他换,他就得印相应的人民币;一般情况下,央行会根据社会上对资金的需求来决定印制货币的多少,或者只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市场上货币供应情况。
  关于汇率,你可以查看中国历年的汇率变动情况,中国的汇率,更多的是作为政府发展经济需要而使用的一种工具,主要是人为设定的;正常情况下,不干预汇率的话,应该是国际收支维持平衡的一个均衡结果,有自动调节机制,定高了,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他国货币的供不应求,相应汇率将自动调低;定低了,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他国货币供过于求,相应汇率将自动调高!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7 07:16:59 
回复 
  @有思想的猪凤凰 2012-01-17 01:31:56
  请教楼主,就一个问题:    
  国家每年都要拿地出来盖房子。比如一个地王,原来是菜地,从农民手中无偿收来价格几乎就是0了,转过来一级市场就是1亿。 因此,特地为此特地加印1亿的钞票。 这1亿钞票该算什么呢? 如果国家把它卖10亿呢?        
  -----------------------------
  有几个概念,必须澄清一下:
  现在盖房子的地,国家从农民或居民手中收来也是要成本的,不是说买地成本、更多的是安置土地上原来的住户的,拆迁安置成本,虽然比地价低很多,但是说完全忽略也不合适。
  你说特地加印1亿,没有这回事的,央行没有这种发钞机制;这一亿是市场上的存量资金,可能多数是通过信贷而来的。现在央行发行的钞票一共20多万亿,广义货币总量有80万亿,也就是央行印出来的1块钱,经过不断的信贷放大变成了4块.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7 07:30:29 
回复 
  @塔纳赫 2012-01-17 00:28:03
    @小阳每天读书 2012-01-15 20:58:05
      @塔纳赫 2012-01-12 01:19:18      
        我讨厌吃拿国的经济学教材,一切都是欺骗;也不喜欢自由世界的经济学书籍,一切都是天书,不适合吃拿国情。
      -----------------------------
      你直接说你对经济学一点都不懂得了。
    -----------------------------
    对,是不懂,因为吃拿国没有所谓的经济学。那群谈论经济学的人, 大多是书生。而书生,一般来说就是奴才,顶多是个心怀不满但乖乖听话的奴才。
  -----------------------------
  难道非要天下大乱,揭竿而起,才叫做不是奴才?
  一个社会,会有一定的自我修正和调节能力,在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修补建议,以改善社会整体福利,有什么不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要说奴才,书生绝对不是奴才,书生没有既得利益,没有过多欲求,书生意气,怎么会受制于人?反而是想要不当奴才,就需要明了经济规律,不被纷繁庞杂的言论和观点迷惑,有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这才可能做到不当奴才!如果被某人或某种观点误导,那实际上是因为无知而当的奴才!
  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适用任何经济规律,那绝对是无知的说法!有点只缘身在庐山中的意思,就像我们地球人说地球运动不符合万有引力规律一样!不是不符合,只是你没有看到!
  
  塔纳赫 有什么精深的认识,我们洗耳恭听,如果只是完全的政治或阶级对立观点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我想也没有必要继续讨论了。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9 17:29:11 
回复 

八、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不平衡(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平衡总是局部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平衡则是永恒和绝对存在的。应该说平衡只是人类心中的一个理想,在不平衡状态下推动平衡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这个世界今天的经济格局,不平衡也是基本特征之一。怎么能够平衡呢?每个国家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与素质、发展历史等基础条件都不一致,解放生产力的各种创新也不是同时在各个国家出现,这都决定了今天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格局。
  当今的世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国家,第一,是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目前世界秩序的主导者;第二,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欧州和英国、加拿大等,以及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等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亚太地区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第三,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国土面积较大,人口多,市场大;第四,中东和北非一些富裕的产油国家,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国际经济中立足;最后的第五类国家,那就真是一穷二白,就如非洲大部分国家和朝鲜等,土地和资源贫乏,又缺少劳动力,政治动荡,民不聊生,更多的依靠国际援助度日。
  美国本土没有成为二战的战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吸引了包括犹太人的大量世界各地精英移民,吸引了大量黄金和资本在国内投资,人才、技术、资本大量流入,同时,战争期间大量军火和物资出口,也使得美国包括军工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事实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英国、法国、德国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产业基础被破坏,人才、资本流失,技术水平也落后于美国。
  虽然苏联在三十年代大萧条时代承接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剩产业的转移,吸引了技术人才,并依靠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三十年代和二战期间,工业基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消彼长,苏联在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苏联的整体实力较美国还有不小差距,但是苏联的制度优势对于经过二战民族主义觉醒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东欧、亚洲、拉丁美洲都刮起了强劲的共产主义风潮。
  作为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领导者,美国和苏联之间必不可少的竞争随之而来,在经济领域,哪一种制度能够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在世界上就更有市场。这样,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对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和二战后形成的亚洲地区盟友进行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则帮助东欧、中国、拉丁美洲古巴等国家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应该说在战后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在整个世界百废待兴的状况下,能够发挥其优势,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成果明显。当然,在资本主义阵营,因为美国资本、技术输出,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日本、韩国、台湾等美国盟友经济同样也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在战后初期,两种制度同样都能发挥很好作用,但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内,资本基本上是自由流动的,资本总是流向利润率更高的地区和行业。因此,虽然两个阵营都在发展,但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变化,苏联甚至在某些阶段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地的经济总体快速复苏和发展。欧美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崛起,亚洲出现了四小龙,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世界总体的生产力利用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快速发展。
  在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能源供不应求,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几次石油危机,严重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苏联解体,主要是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在正常发展阶段导致市场运转机制失灵,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产业结构失衡,以及经济改革失败引发的社会危机导致的,同时,苏联经济发展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过高,石油危机推高能源价格,也对苏联的危机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相应地,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其主要遗产的俄罗斯经过阵痛,依靠其工业基础和石油出口,经济也快速发展,与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一起,由于人口众多、市场庞大,形成了新兴金砖国家。
  以上就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一个脉络。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具体如何?各国之间怎样分工呢?这就需要研究一下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和贸易逆差和顺差情况了。以下的分析属于不严密的定性分析,但是基本可以看出一些趋势。
  第一类国家美国,主要出口工业设备和高端消费品;进口原材料和低端消费品;贸易长期保持大额逆差。
  第二类国家以德国为代表,主要出口工业设备和高端消费品;进口低端消费品、能源和原材料。这一类国家贸易发展平衡,部分国家贸易顺差,部分国家贸易逆差。
  第三类国家以中国为代表,主要出口低端消费品和原材料;进口工业设备和高端消费品;贸易已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大额顺差。
  第四类国家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主要出口石油能源产品,进口高端和低端消费品;长期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
  第五类国家经济总量很小,基本上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可以忽略。
  可以看到,美国及第二类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和工艺水平高,在世界经济中主要提供高端的消费品和工业设备,消耗原材料、能源和低端制造的消费品;第四类国家为世界经济提供能源产品,但国内产业结构不完整,直接进口高端及低端的消费品;第三类国家为世界经济提供原材料和制造的低端消费品;进口工业设备和高端消费品。美国与其它发达国家不同的一点是,美国还为世界经济提供国际货币供应,美元外流实际上为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创造了条件,客观上美国可以进口商品价值多余出口商品价值,这是不公平的特殊地位。当然,日元和欧元出现并取得国际货币地位后,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有这种地位,但是相比美元的影响还是相差甚远(题外话,谁拥有国际货币的地位,谁就能占有这种优势,这也是中国人民币也要走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未完,待续)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19 22:49:21 
回复 
  @麻雀革命2 2012-01-19 21:53:29
  呵呵, 在中国 楼主你还谈什么经济,简直猪脑.
  中国经济就是贪污腐败经济体制
  -----------------------------
  贪污腐败获取商品经济发展的财富,那是政治,不是经济。
  经济是讲如何创造财富,而政治是如何分配财富!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0 16:25:18 
回复 

八、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不平衡(二)
  上面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是个相对概念,要比较绝对值,还需要看贸易额的大小,第一贸易大国不可动摇地依然是美国;中国近十年来对外贸易猛增,已跃居第二;其后就是德国、日本、法国等第二类国家;俄罗斯、印度等国排在第二类国家之后;沙特和阿联酋等产油国贸易总额略低于新兴国家,但差别不大。
  再看世界各国的GDP情况,美国依然是第一,总额是排名第二的中国的两倍多,仅比整个欧盟的GDP略少,其优势巨大;日本和中国同在第二梯队,略少于中国;其后是德国、法国、英国等第二类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沙特等产油国排在第二类国家之后。GDP构成方面,美国农业微乎其微,工业和第三产业按二八的比例分布;中国是农业占一成,其余由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半开;第二类国家GDP构成与美国相似,新兴国家GDP构成与中国相似,第四类产油国家GDP以单一的石油工业为主。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美国占到19%,中国和日本各占15%,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工业产值是高端消费品和工业设备,而中国的工业产值更多的是低端消费品,虽然近年来工业设备比重在上升,但是相对而言,仍显不足。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德国、法国等第二类国家虽然相对优势削弱,但是在世界经济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从世界各地购进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加工高端消费品和工业设备;中国等新兴国家在近年来经济和贸易规模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提升,但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仍然相对落后,同时,这类国家的发展也已面临原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发展瓶颈;沙特等产油国虽然也努力构建均衡的产业结构,但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是提供能源。
  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格局,是历史原因和商品经济要素不平衡分布决定的。从商品经济要素来看,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市场和资本;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资本,新兴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和市场,主要产油国的优势在于能源。追求利润是资本本性,资源优化配置是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以这样的眼光看来,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若我们展望一下这种不平衡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会发现相应存在世界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其影响已经逐步显露出来了。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按照汇率挂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石油贸易都用美元结算,叫做“石油美元”。实际上,美元一直都是国际结算货币,这种优势使得其他国家因为国际贸易的扩大,都要储备一定的美元以供进口能源及其他商品之需,为此,美元一直源源不断地输出;此外,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投资,也是美元在欧洲大量积累并持续流通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元在海外持续积累和流通的现象,除了资本流动之外,实际上相当于美国大量进口别国生产的商品,而少出口商品,相应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
  这种影响,一方面美国国内市场商品增加,而货币外流,能长期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国民的福利;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国则出口大量商品,因美元流入而货币增发,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削减了国民福利。这种影响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而且,贸易顺差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像中国这种贸易顺差国家急需破解这种危局。国际上,欧元、日元也在挤压美元的空间,人民币也要国际化,因此,美国的长期巨额贸易逆差是不可持续的。
  但是,要扭转美国的贸易逆差,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美国出口的高端消费品和工业设备市场在其它发达国家的竞争下,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长期来看,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美国的市场份额占有难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其它低端商品出口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扩大商品出口面临很大挑战,当然由于美国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增加出口,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和国家竞争战略,美国不愿向中国等国开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而且即使开放高科技产品出口,很快其它国家也会追赶技术水平,缩小技术水平差距,从而也会影响到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加的出口份额。
  对于中国这样贸易顺差的人口大国来说,同样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如果美国不能有效增加向中国的商品出口,以使双边贸易平衡的话,出口商品必然受到国际上的多重压力,被要求提高汇率以平衡贸易,这将使得中国规模庞大但业已利润微薄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问题,中国出口直接解决就业人口在八千万左右,这八千万人的消费又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解决更多的就业。就业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慎之又慎,即使面对外汇增加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面作用,却又不能急刹车,在一定时间内外汇增加的趋势甚至可能还会延续,这取决于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增长和就业压力情况。
  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美国和中国,其它国家都有类似的情况,甚至欧洲国家中,德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而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又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应该说,贸易不平衡,是受各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生产要素竞争的比较优势不同影响,甚至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但是,国际贸易不平衡,确实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既引发不合理的财富分配,又是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从不平衡向新平衡趋近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间利益斗争的过程,一路暗流汹涌。
  (本节完)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0 16:26:03 
回复 

八、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不平衡(二)
  上面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是个相对概念,要比较绝对值,还需要看贸易额的大小,第一贸易大国不可动摇地依然是美国;中国近十年来对外贸易猛增,已跃居第二;其后就是德国、日本、法国等第二类国家;俄罗斯、印度等国排在第二类国家之后;沙特和阿联酋等产油国贸易总额略低于新兴国家,但差别不大。
  再看世界各国的GDP情况,美国依然是第一,总额是排名第二的中国的两倍多,仅比整个欧盟的GDP略少,其优势巨大;日本和中国同在第二梯队,略少于中国;其后是德国、法国、英国等第二类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沙特等产油国排在第二类国家之后。GDP构成方面,美国农业微乎其微,工业和第三产业按二八的比例分布;中国是农业占一成,其余由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半开;第二类国家GDP构成与美国相似,新兴国家GDP构成与中国相似,第四类产油国家GDP以单一的石油工业为主。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美国占到19%,中国和日本各占15%,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工业产值是高端消费品和工业设备,而中国的工业产值更多的是低端消费品,虽然近年来工业设备比重在上升,但是相对而言,仍显不足。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德国、法国等第二类国家虽然相对优势削弱,但是在世界经济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从世界各地购进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加工高端消费品和工业设备;中国等新兴国家在近年来经济和贸易规模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提升,但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仍然相对落后,同时,这类国家的发展也已面临原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发展瓶颈;沙特等产油国虽然也努力构建均衡的产业结构,但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是提供能源。
  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格局,是历史原因和商品经济要素不平衡分布决定的。从商品经济要素来看,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市场和资本;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资本,新兴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和市场,主要产油国的优势在于能源。追求利润是资本本性,资源优化配置是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以这样的眼光看来,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若我们展望一下这种不平衡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会发现相应存在世界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其影响已经逐步显露出来了。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按照汇率挂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石油贸易都用美元结算,叫做“石油美元”。实际上,美元一直都是国际结算货币,这种优势使得其他国家因为国际贸易的扩大,都要储备一定的美元以供进口能源及其他商品之需,为此,美元一直源源不断地输出;此外,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投资,也是美元在欧洲大量积累并持续流通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元在海外持续积累和流通的现象,除了资本流动之外,实际上相当于美国大量进口别国生产的商品,而少出口商品,相应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
  这种影响,一方面美国国内市场商品增加,而货币外流,能长期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国民的福利;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国则出口大量商品,因美元流入而货币增发,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削减了国民福利。这种影响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而且,贸易顺差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像中国这种贸易顺差国家急需破解这种危局。国际上,欧元、日元也在挤压美元的空间,人民币也要国际化,因此,美国的长期巨额贸易逆差是不可持续的。
  但是,要扭转美国的贸易逆差,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美国出口的高端消费品和工业设备市场在其它发达国家的竞争下,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长期来看,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美国的市场份额占有难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其它低端商品出口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扩大商品出口面临很大挑战,当然由于美国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增加出口,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和国家竞争战略,美国不愿向中国等国开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而且即使开放高科技产品出口,很快其它国家也会追赶技术水平,缩小技术水平差距,从而也会影响到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加的出口份额。
  对于中国这样贸易顺差的人口大国来说,同样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如果美国不能有效增加向中国的商品出口,以使双边贸易平衡的话,出口商品必然受到国际上的多重压力,被要求提高汇率以平衡贸易,这将使得中国规模庞大但业已利润微薄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问题,中国出口直接解决就业人口在八千万左右,这八千万人的消费又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解决更多的就业。就业问题是关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慎之又慎,即使面对外汇增加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面作用,却又不能急刹车,在一定时间内外汇增加的趋势甚至可能还会延续,这取决于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增长和就业压力情况。
  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美国和中国,其它国家都有类似的情况,甚至欧洲国家中,德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而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又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应该说,贸易不平衡,是受各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生产要素竞争的比较优势不同影响,甚至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但是,国际贸易不平衡,确实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既引发不合理的财富分配,又是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从不平衡向新平衡趋近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间利益斗争的过程,一路暗流汹涌。
  (本节完)

 

作者:tigerking81 回复日期:2012-01-25 05:35:12 
回复 
  让我推荐书? 那我就推荐《商君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还有,我感觉楼主对国家的划分太复杂了点。

  在我看来,这世界的国家就分为2类,自由世界与专制社会。
  自由世界由日耳曼系国家率领,英、法、德、美、加、澳大利亚。
  跟着混的小弟有日本、韩国、台湾,亲美的沙特等等...
  专制世界由俄罗斯带头。跟着混的有中国、朝鲜、古巴、伊朗..
  身在大陆,玩个facebook都不准,干!全世界不准玩facebook的国家,也数不出几个了。

  英、法、德、美、加、澳大利亚这些日耳曼人国家,国家不国家都无所谓的。
  种族一样、文化也差不多,都崇尚自由,个人主义。
  英、美、加、澳大利亚还都说英语。
  经济水平,生活水平也差不多的。 

  我更倾向按人种与文化对世界各国进行划分:

  一流种族:
  纯日耳曼系:
  纯日耳曼人组成的国家:有北欧5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
  特点:大家都知道吧,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高福利,高发展水平。
  长相:金发碧眼、长颅窄面,身材修长

  盎格鲁撒克逊系:
  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的混血民族。
  气质上既有日耳曼的严谨,又有凯尔特的勇敢果断。
  代表国家:英、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有美国。
  特点,追求自由竞争、经济更依赖于市场。
  长相:高度混血,有许多日耳曼人的特征,但棕色头发的比例较多。也有大量凯尔特人的特征,譬如颅骨比较圆。鲁尼就是典型的凯尔特人长相。
  爱尔兰人是比较纯的凯尔特种族。
  大和:
  敏感,略过..

  二流:
  拉丁人:
  代表国家和地区,意大利南部、希腊。
  法国是日耳曼人和拉丁人的混血。
  ..........  

  附注: 就算是俄罗斯,也有10%左右的日耳曼血统。原沙皇俄国的贵族统治阶层是从北欧过去的。现在俄罗斯也有一些人拥有金发碧眼这个日耳曼特征。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俄罗斯(前苏联)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出了一批伟人。

  美国黑人平均有20%的白人血统,与非洲黑人不可同日而语。 

  日耳曼国家多信仰新教
  次等的斯拉夫、拉丁人多信天主教

  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有大量的中东亚细亚人混血。历史上曾被穆斯林占领数百年。
  这两国在欧洲是典型的笨猪国家。
  ....胡乱八了这么多...
  反正在我的世界观里,种族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搜索一下2010 回复日期:2012-01-25 13:26:25 
回复 

  我分析了商品经济下货币分布趋于集中的趋势和货币调蓄池的原理,金本位下,黄金供应无法跟上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以及货币沉淀进入调蓄池的速度,经济危机也是这种供求矛盾的体现。
  -------------------------------------------------------------------
  1、按照楼主的理论,在金本位下,由于黄金的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危机。信用货币出现之后,为何还会出现经济危机?

  我感到很可笑,无法想像已经创造出来的资金怎么被消灭,央行的负债出来了规模一般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
  -----------------------------------------------------------------
  2、楼主根本没明白,资金是可以被消灭的。因为并没有搞清楚货币是怎么来的,也就不明白货币怎么会消灭,通过什么途径消灭。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可以
  变小的。还有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16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事件是如何使荷兰的经济却陷入一片混乱,此后经济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萧条,荷兰也由强国走向衰退而被英国所取代。看了你的文章,觉得大部分都是以前网上的老调,而经济、货币的真正实质并没看到。


  附上一张欧洲的央行资产负债表。


  

 

作者:越宪越深 回复日期:2012-01-26 13:19:15 
回复 
  钞票发出来的GDP
  目前,中国的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货币总量20%多,直逼30%。以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来计算,中国的货币增发实在太严重了。
  再看一组数据:2000年时,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超过同期美国的两倍(美国仅为0.6)。
  数据能说话: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GDP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705÷92=8倍。 这是什么意思?其含义就是:我们现在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下降了8倍,其表面的GDP数字都是发钞票发出来的!
  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00亿元,为705倍,换句话说,1976年的工资38.87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38.87X705=17403元。换言之,1978时月薪38.87元的人应该至少现在月薪都涨704倍达到17403元才与1978年的工资相等值保持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事实上那些人的工资都长了704倍吗?
  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用这个办法(通过大量印发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政 府可以秘密地和难以察觉地偷窃人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
  一句话说明中国“改革”的实质:中国式“改革”就是领导折腾P民、并在折腾中榨干P民最后一滴血。
  中国要想真改革,那就学俄国推倒了重来,让大家都重新从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否则都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只要不进行俄国式的彻底改革,每“改革”一次都是官权的加强和民权的削弱,同时也是强权对P民的一次羞辱和压榨!看看之前“国企改革”后企业领导人和普通工人的现状就会明白。其它行业也都不会例外!
  只要回顾一下就会明白:90年代后的每一次“改革”的结果都是集权加强、民权削弱的过程。全中国多少亿资产基数,但是增长了这么多年“钱呢,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百姓收入一半交给政府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被政府掠夺了老百姓财富的90%才对.
  其实上面罗列的仅仅是政府对老百姓表面上的掠夺。真正的掠夺仍然在于印刷纸币来摊薄老百姓手上纸币的购买力!!
  美国货币总额仅为GDP的58%!而中国政府印刷的纸币就是69万亿元,其中所对应的社会财富应为GDP的60%左右---才20万亿。也就是说,社会财富只对应了20万亿的纸币,而政府却先印刷了20万亿的纸币给社会,再凭空印刷了49万亿的纸币给自己。仅此一项,政府就已经把民间纸币的购买力摊薄了70%。即政府通过印钞就掠夺了民间70%的购买力!  这个才是政府掠夺民间的大头!!!!!滥发纸币的通货膨胀才是隐形的最大的税负!!!仅仅是印刷纸币就先把民间购买力稀释70%;然后在剩下的30%中再收取62%左右的税负,即30%×62%=19%。政府掠夺民间购买力总和因为70%+19%=89%左右。
  中国是外汇管制的国家,国家不允许企业自由动用出口挣来的美元用来购买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国家把出口企业挣来的美元统一收集起来,叫外汇储备(还错误地以外汇储备高为荣,而不是以美国那样藏富于民为荣)。国家按一美元换七点几元人民币的汇率,把这些出口企业挣来的美元储备起来,这就要加印和发行大量人民币,使国民兜里的钱贬值,等于变相从国民兜里掏钱,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样就能让你再尽快把兜里剩余的钱花出去。这就是政 府的钱越来越多而百姓兜里的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是一美元换七点几元人民币?还是只能换五点几元人民币?抑或只能换三点几元人民币?这谁也说不准!只能由市场说话,由市场机制本身决定,由当时综合的国内国际市场合力决定(这就是世贸组织内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且是动态的。假设一美元只能换三点几元人民币,而政 府用了一美元换七点几元人民币的汇率,那就滥发了纸币人民币,造成通货膨胀;相反的,假设人民币升值的话,对内就可以少印发钞票,我们手中的钱就会贬值得少些,升值越多,造成的通货膨胀就会越小,老百姓受益就会越大。由此可见,美国逼人民币升值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只是对政 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敛财不利。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01:24:20 
回复 
  @大美之东湖暮色 2012-01-26 16:24:50
  坚决支持楼主的理性独立思考。
  1.认同20%的精英决定历史的看法,而领导阶层为自己的利益也会对国家管理进行改良;
  2、不赞成有些人动辄以历史悲剧定性某些系统架构,一则其它的很多其它架构设计也曾带来历史悲剧,二则现有架构也在发展中;
  3.我觉得解决问题的要点一是效率,二是信仰。
  -----------------------------
  效率和信仰,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受教了!

 

作者:我是lishao 回复日期:2012-01-28 08:18:35 
回复 
  银行这个地方、这个领域、这个东东,是所有人最头痛的地方。
  华尔街令人头痛,中国的五大商业银行令人头痛得多。中国的银行是国有的,是垄断的,是不能破产的!也就是中国的银行是可以一顿乱搞的。中国的银行是可以安排无数官员的姊妹啊、太太啊、七大姑八大姨啊等等工作的地方。所以中国任何一家国有银行是绝对不能倒闭的,中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是维稳的基石。国有银行是抵御境外投资投机商的万里长城。
  朱老总所说的,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没有完成。其实这个金融改革已敏感到让很多人要发疯的地步。
  大多数的官员是绝对反对金融改革的!这金融改革简值就是把钱送给索罗斯们。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1:04:29 
回复 
  @我是lishao 2012-01-28 08:18:35
  银行这个地方、这个领域、这个东东,是所有人最头痛的地方。
  华尔街令人头痛,中国的五大商业银行令人头痛得多。中国的银行是国有的,是垄断的,是不能破产的!也就是中国的银行是可以一顿乱搞的。中国的银行是可以安排无数官员的姊妹啊、太太啊、七大姑八大姨啊等等工作的地方。所以中国任何一家国有银行是绝对不能倒闭的,中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是维稳的基石。国有银行是抵御境外投资投机商的万里长城。
  朱老总所说.....
  -----------------------------
  我的理解是,在商品经济社会,货币都是最难管理,最不稳定,最容易引起混乱的对象,货币的运转规律是商品经济危机根源的外在表现。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1:12:06 
回复 
  @苍天已死天下大吉 2012-01-28 09:05:13
  楼主,我不是挑刺,但这一段我真的看不下去了。这都是2,30年前的老黄历了吧。很久以前美国的高端工业品出口额就排在德日之后了。湖北咸宁的最新一代核电站反应堆就是日本的。高铁动车也是日本德国的。美国的工业品世界领先的也就是波音飞机了。美国赚钱是靠知识产权,专利费的!富士康代工一台思科路由器,售价5000人民币,美国人装个操作系统,转手卖给中国电信,5000美金!
  -----------------------------
  我是从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以及其中各种商品构成比例的统计得出的认识,美国依然是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国,其中工业品比例也很高,你从具体的某类商品来分析,我想到底哪个国家是高端工业品出口最大国的结论是可以值得商榷的,我文中也是把德国、日本等列为与美国一类的国家,应该没有大的影响。
  你说到富士康的思科路由器,美国装个操作系统,价格猛涨,实际上统计也是归入出口高端工业品,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和软件,应该都在高端工业品范畴内,高端工业品在这个信息时代,肯定不可能只是硬件哈。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1:29:20 
回复 

  @越宪越深 2012-01-26 13:19:15
  其含义就是:我们现在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下降了8倍,其表面的GDP数字都是发钞票发出来的!

  -----------------------------
  不认同这个说法,如果以商品总量来计算,今日之GDP绝对比1978年要多得多,就算不计算出口的部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拥有和消费的商品总量来体会,人口增加了,每个人享有的商品增加了,怎么可能GDP下降?
  你偷换了一个概念,就是广义货币的变化与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你潜在的认为是同步的,实际上不是这样,广义货币和商品价格水平不是这样直接的关系。
  这样误导人不好!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1:37:32 
回复 
  @越宪越深 2012-01-26 13:19:15
  钞票发出来的GDP
  目前,中国的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货币总量20%多,直逼30%。以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来计算,中国的货币增发实在太严重了。
  再看一组数据:2000年时,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超过同期美国的两倍(美国仅为0.6)。
  数据能说话: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GDP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3645.2亿元的92倍...........
  -----------------------------
  凯恩斯的话:“用这个办法(通过大量印发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政 府可以秘密地和难以察觉地偷窃人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不假,但是兄台理解的太极端了,有些概念没有弄清楚。
  关于俄罗斯推到重来的改革,你看不到形成了多少寡头么?永远都没有完全公平的事情。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1:47:00 
回复 
  @越宪越深 2012-01-26 13:19:15
  中国是外汇管制的国家,国家不允许企业自由动用出口挣来的美元用来购买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国家把出口企业挣来的美元统一收集起来,叫外汇储备(还错误地以外汇储备高为荣,而不是以美国那样藏富于民为荣)。国家按一美元换七点几元人民币的汇率,把这些出口企业挣来的美元储备起来,这就要加印和发行大量人民币,使国民兜里的钱贬值,等于变相从国民兜里掏钱,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样就能让你再尽快把兜里剩余的钱花出去。这就是政 府的钱越来越多而百姓兜里的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是一美元换七点几元人民币?还是只能换五点几元人民币?抑或只能换三点几元人民币?这谁也说不准!只能由市场说话,由市场机制本身决定,由当时综合的国内国际市场合力决定(这就是世贸组织内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且是动态的。假设一美元只能换三点几元人民币,而政 府用了一美元换七点几元人民币的汇率,那就滥发了纸币人民币,造成通货膨胀;相反的,假设人民币升值的话,对内就可以少印发钞票,我们手中的钱就会贬值得少些,升值越多,造成的通货膨胀就会越小,老百姓受益就会越大。由此可见,美国逼人民币升值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只是对政 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敛财不利。
  -----------------------------
  关于外汇管制,我文中已提到,实际上中国政府或央行对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很头痛,2007年已放松了外汇管制,只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央行的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企业或个人都愿意把外汇换成人民币持有,央行被动的兑换。
  关于汇率,有一种观点,说人民币升值对国民好处大,赶快给我升到位,我们挣的人民币国际购买力就提高了,我想指出的是,汇率这个大难题如果这么简单的解决,恐怕中国国内有很多人将面临失业,连挣到人民币的机会都没了。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2:07:16 
回复 
  @搜索一下2010 2012-01-25 13:26:25
  我分析了商品经济下货币分布趋于集中的趋势和货币调蓄池的原理,金本位下,黄金供应无法跟上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以及货币沉淀进入调蓄池的速度,经济危机也是这种供求矛盾的体现。
  -------------------------------------------------------------------
  1、按照楼主的理论,在金本位下,由于黄金的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危机...........
  -----------------------------
  金本位下的危机和信用货币下的危机形式确实是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体现在发行货币的政府或央行对于货币供应的干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需求不足的危机根源依然存在。政府的货币供应影响经济周期,但是,这种人为的货币供应行为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市场需求状况,而且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深化发展,最终,信用货币体系下的商品经济危机将表现为信用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都是如此!

 

作者:shenmanbin 回复日期:2012-01-28 12:28:10 
回复 
  @搜索一下2010 2012-01-25 13:26:25
  2、楼主根本没明白,资金是可以被消灭的。因为并没有搞清楚货币是怎么来的,也就不明白货币怎么会消灭,通过什么途径消灭。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可以变小的。还有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16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事件是如何使荷兰的经济却陷入一片混乱,此后经济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萧条,荷兰也由强国走向衰退而被英国所取代。看了你的文章,觉得大部分都是以前网上的老调,而经济、货币的真正实质并没看到。
  附上一张欧洲的央行资产负债表。
  -----------------------------
  感谢批评,先请问您序欧元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料来源,我再学习研究一下。
  按我现时的理解,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可以变化,就如我国央行,如果把外汇在国内市场卖掉,(假设汇率合适,有购买需求),收回人民币,那么资产和负债都会相应减少。当然,每个国家发行货币的机制不一致,相应收缩资产负债规模也会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