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奖活动概率规定:青海行(二)--塔尔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8:22

青海行(二)--塔尔寺

(2011-07-01 03:30:01)
 

                                                                                                 文图/德青拉姆  

 

      在650多年前,青海湟水中游的鲁沙镇还是一片荒无人间的大草滩,但是这里水美草丰,绿色无边,是放牧的好地方。元朝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10月10日,一名男婴诞生在这里的一个佛教家庭。父亲名叫达尔咯且崩格,母亲名叫馨茂阿切,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他们的同族人也全部信仰三宝,族中还有不少的出家人。母亲生下孩子后,剪断脐带,脐血滴在地上,后来,就在这个滴血的地方,长出了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上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佛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


    这名孩子长大后,进藏学习佛教,他勤学精进,振兴戒律,后来开创了影响深远广博的格鲁派,由于他常带黄帽子,所以他的教派又称黄帽派或称黄教,是当今藏传佛教最大的教派。他就是藏传佛教的一代宗师--宗喀巴。

 



      宗喀巴原名叫贤慧称吉祥,是受沙弥戒时取的。宗喀巴是后来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里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之一。“宗喀巴”原义即是宗喀地方的人。

 

   宗喀巴大师三岁时,法王迦玛巴游戏金刚应元顺帝的邀请,由西藏到内地去。中途经过大师的故乡,见到大师器宇非凡,因此授给他近事戒,赐号庆喜藏。在这一年里,附近有一位修大威德得成就的喇嘛名叫敦珠仁钦,施舍给大师的父亲好多马羊等财物,请求把他这个小孩送给他。大师的父亲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

 

 

    向往已久的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他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塔尔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

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塔尔寺依山势起伏,规模宏伟,最盛时有殿堂八百多间占地1000亩,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最好是七月份去因为那时油菜花开了,一路上那个风景如仙镜,一大片一大片金黄金黄的色块、和着绿色的田地和山坡上的绿色植被,被蓝蓝的天空罩着、被浓的化不开的白云罩着,就像油画一般,随便一按快门就是一张极为美丽的风景照!一路上我与那位塔尔寺僧人香曲师联系,约好到门口来接我们,到了大门,很热闹,我们已经被大门外的八座白塔吸引,已然顾不上电话给香曲师了,忙着在塔前留影,因为人多也得轮流哦。

 







    塔尔寺的由来,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600余亩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 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此外,它还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

 

       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1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掸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起初只有十余僧人,后来逐渐发展到四五十人。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一尊弥勒佛像称为“古本香巴”“香巴”即弥勒佛之意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

 

       万历十年(1582)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无论从东山门、西山门还是从正门跨进塔尔寺,首先都会看到寺前广场的八宝如意塔。

 

       如来八塔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呈一线形,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每座塔的底边长9.4米,高6.4米。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这8座塔分别是:1.莲聚塔,藏

语称八邦。纪念释迦牟尼初生时,步行7步,步步生莲花之意。2.四谛塔,藏语称扎西果莽。纪念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宣讲四谛要义。3.和平塔,藏语称彦敦。纪念释迦牟尼平息僧众争论。4.菩提塔,藏语称香趣。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正觉。5.神变塔,藏语称穷处。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魔怪的种种奇迹。6.降凡塔,藏语称拉播。纪念释迦牟尼重返人间超度众生。7.胜利塔,藏语称南结。纪念释迦牟尼战胜魔军。8.涅槃塔,藏语称娘德。纪念释迦牟尼圆寂。

据说,塔尔寺的这8座塔内埋着该寺历代高僧的衣冠,因此,各地信徒常来这里绕塔参拜。


                                    大门右边的转经筒
                            如意八宝塔


   上师带着我们走小门,感觉他似乎很熟悉似的,转几个湾就到了大金瓦殿,可能藏族寺院的建筑风格有相似之处吧,或许是前世就来过?

    格西去买了几捆香,我们点燃香,上师格西和思思他们往寺院里走,我在后面忙着拍照片,我也懵懂跟着进去,很奇怪没人查票也没有人问,一直去拜了很多个地方,我们来到宗喀巴大师出生的大金瓦殿,香曲师通过电话来找到我们。这里非常的热闹,进塔尔寺的游客及朝圣的人必定要来的地方。

 


                    金碧辉煌的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大金瓦殿前热闹非凡

 


   大金瓦寺的走廊上,有不少信徒和僧众在磕长头,这里面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他们大多要这样磕拜10万个头来表达对银塔的虔诚,在他们看来,磕拜此塔就等于是在磕拜宗喀巴大师。

 

虔诚



   很遗憾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上师和格西、思思都对着大殿嗑了三个长头,抓拍完毕,这种时候我可不糊涂滴啦!这种机会千载难逢。

 

   拿着哈达紧跟着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大银塔内部藏有旃檀树和宗喀巴的自画像,塔上有一龛,内塑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大金瓦殿内还藏有塔尔寺历代传下的宝物如唐卡、经书、珍宝等等。据说,每年举行盛大的宗教节日时,僧人们要在这里用酥油燃起成千盏灯,诵经祈祷。 

 

   很多游人在排队塔顶礼,我也不例外,当我的额头碰到塔的那一刹那,一股清凉从额头透入心底,心理默念几句咒语,没等细细品味,后面的人就催快点快点,我赶紧供养了点钱到塔上。

 

    当年的白旃檀树经历了千年,据说是当年佛教盛行时期很多信徒难得来一次就会摘上一小枝回去供奉,日久天长树就渐渐枯萎了,后人建了塔把树包裹起来给信徒们供奉,后来就再也难见此树真面目了。导游说也许是给后世的信徒增加信心,后来在大金瓦殿的正中门口长出了一颗旃檀树,据说是同根的子树,现在为了保护不被弄坏也用栏杆围了起来。

 


 

每年的秋天白旃檀页飘落时,人们就会把它带回家精心供奉。

 

 

   大金瓦殿的左侧是释迦牟尼佛殿,右侧是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前为依怙殿。

 

   释迦佛殿,俗称“觉康”或称“下贤康”(下弥勒佛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筑面积143平方米,高13米。内塑有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的镏金铜像以及弥勒七岁等身像和佛塔。后来,僧侣们又施资塑戴冠释迦佛像一尊,好似拉萨小召寺的不动佛,故又称为“小召殿”。

 


                    释迦牟尼佛殿

 

    图片中释迦牟尼佛殿的右边是依怙殿,全称为依怙金刚殿,藏语称“贡康”,也叫金刚殿、欢喜佛殿。系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由西纳喇嘛贝觉坚参和宦觉仁钦叔侄二人资助建成,为单檐歇山殿堂。殿内供着羊嘉夏葺、隆日诺布嘉措1588年建造的宗喀巴镏金铜像,以及高达数米、带有背光的宝座。背光上装饰着精美的佛教故事图和木雕“海怪”、狮子、鹏、飞天、花卉等浮雕。宗喀巴头戴黄帽,别具风格,神态慈祥壮严,栩栩如生。在宗喀巴所戴黄色桃形帽的帽檐部位,有一圈红色。宗喀巴在创立黄教之前曾师从红教,他悟性极高,不满于当时各教派的腐化颓败,经过多年钻研,终于创立了一个教律严格又为大众所接受的新派别,传说红教徒习惯戴黄色里子、红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后将帽子翻了过来,但露出一圈红色的帽边,以表示对老师栽培的不忘之情。宗喀巴铜像周围,塑有怖畏金刚像和本尊护法等神像,造型各异,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神,作男女二人裸身相抱之形。据《造像度量经》谓“一切护法神,都统男女二宗,以大显天为男宗,福女天为女宗,称欢喜佛”。

 

 

   弥勒佛殿位于大金瓦殿左侧,与释迦佛殿相对称,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藏语称“贤康”,殿内主供弥勒佛像。这座镀金的坐像是弥勒佛12岁时的等身像。这是塔尔寺第一座“佛”“法”“僧”具全的佛殿。弥勒佛殿建成后寺内一切佛事活动都在这里进行。由于藏传佛教在佛教人物的造型上直接受到印度佛像造型的影响,因此有些佛像的面貌跟我们平常看到的有所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弥勒佛像。这尊弥勒像就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不是那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胖和尚,但他或许更“正宗”一些

 

 

   据说,这座弥勒佛像塑像内还藏有宗喀巴父亲鲁木格的额骨、头发、僧帽和如来舍利、阿底峡尊者的灵骨等。佛像左、右分别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和塔尔寺创建者的灵骨塔。殿内右侧圆柱下的有尊双手合上、食指向上的铜佛像,是观音像的一种,据说是件出土文物。

 

   弥勒佛殿旁是文殊菩萨殿,文殊菩萨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俗称九间殿。

 

 

由于时间问题,下午还要去另个殊胜地朝拜,香曲师带我们去朝拜大经堂和藏经阁。小金瓦殿也是路过没有进去朝拜。

 


                    小金瓦殿
     

     小金瓦殿又名为护法神殿,建于公元1631年(明朝崇祯四年)。它是典型的藏式平顶建筑,墙棕色的上半部是用经过三次浸泡、晒干的编麻草筑成的,墙上的窗户成为盲窗,是全封闭的,通风全靠编麻草那部分,并且冬暖夏凉。编麻草的中间还有铜制的圆饼,是用来辟邪的。让没有准备的人心惊的是,寺中的回廊内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世间无休无止的心魔,何时才能被彻底征服?

  殿中最宝贝的是左侧的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而这匹白马却不再相随,死活也要留下来。但奇怪的是,它留下来后却不饮不食最终被饿死。死后的马被善良的人们一直供奉至今。

 

 


这是小金瓦寺前的时轮大塔。塔旁,是祈寿殿。



祈寿殿

 

   祈寿殿又叫“夏丹拉康”(俗称花寺尔),是一座小巧幽静的院落,寺墙上有两幅砖雕,左边是“鹿鹤同春”,右边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含义,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细腻而闻名,这两幅即是明证。“藏历火鸡年(清康熙六年1717)李嘉·洪塔喇嘛为祈愿住锡塔尔寺的第七世达赖喇嘛长久住世而建,该殿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建筑,殿内供奉释尊师徒和十六尊者(十六罗汉)、四大天王等。在落成开光法会上,七世达赖喇嘛亲临主持,在法会火祭护摩之处,出生数十株白旃檀树,人们尊其树为“菩提树”。

 

   走进祈寿殿,旃檀树会看到一块半人高的石头,传说宗喀巴的母亲生前背水途中常靠着它休息,尊为“护法磐石”。因此这块石头现在成了信徒朝拜的圣物,非常珍贵。祈寿殿小巧玲珑、幽静淡雅,盛夏季节,浓荫蔽敝日,芳香四溢,故得“花寺”之美称。

 

     大金瓦殿前侧是大经堂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毁于火,1917年重建。土木结构,为藏式双层平顶建筑,汉式楼阁遥相互映,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经堂面阔十三间,进深十一间,面积1981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堂内四壁存放着数百册经卷。在大经堂前,还有三世达赖灵塔殿,也称达赖遍知殿。

 

    大经堂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九间殿    


  

九间殿(文殊殿)前的走廊

   

    弥勒佛殿旁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为汉式硬山顶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面积592平方米。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清、雍正十二年(1734)扩建。中国传统建筑中将四根柱子之间的范围称为一个开间。文殊菩萨殿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故俗称九间殿。殿内有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年长日久,已被酥油涂抹成黑色,上有脚印一个,传说是宗喀巴年幼时脚踏此石留下的,石上还有一对很深的手指印,也是宗喀巴儿时用手指抠的。
    九间殿内实际上又隔成了左中右三个大间。由北向南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右三间为狮子吼佛殿,中三间为文殊殿,左三间为宗喀巴殿。右边的一个大间,中间的佛像是佛祖释迦牟尼,但在这里称为狮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母亲在旃檀树叶上看到的形象。“狮子吼”是用来形容佛祖在宣讲佛法时声音宏亮,令众生猛醒。两厢列侍的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骡子天王等。
    居中的大间称为文殊殿,因为当中所供奉的佛像为文殊菩萨像,他的代表法器为宝剑和经书。左右分别为大势至菩萨(金刚手)和观世音菩萨。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少见,因三位菩萨实际上地位相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时也将这位菩萨的地位提高了。这三尊菩萨标志“力”、“智”、“慈”三德,据说能使众生解脱苦难,令离地地狱、饿鬼、畜生三趣,可得无上法力。佛像面部线条丰满优美,在庄严中透出灵秀,是塔尔寺塑像艺术中的精品。


从文殊殿拍到的大金瓦殿金顶

 

   跟随着上师格西他们一一朝拜,走到中间朝拜完宗咯巴大师准备向左绕到后面时,加拿大的同学电话来了,很奇怪平时很少来电话的,在安静的殿堂手机铃声是那么的刺耳,赶紧小声说我在青海的塔尔寺,过半个小时再打来。放下电话继续观看,内心一股悲凉涌上心头,眼泪涌出眼眶,伤心的哭起来。踏进塔尔寺这一路朝拜,有种似乎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知道我和藏传佛教的有很深的缘分。看到宗咯巴大师的法像,更控制不住,我对着大师的像嗑了三个头,走到门口挨着栏杆上嚎声大哭,皈依十年来从没有过这样,站在一旁的思思觉得莫名其妙,问我你怎么了?香曲师在一旁安慰我,哭了几分种看到游客诧异的眼光,我逐步控制了情绪。

   回到南宁全国都在忙建党90周年的活动,我也不例外,昨天在写这篇文章时看到相片,给香曲师去了电话,问候他,那天因为哭没有心思留意这个殿的名称。在和香曲师确认的时候再次提到我那天的哭,香曲师说从来没有见过哭得那么伤心的人,他心里明白我和宗咯巴大师的缘分,希望有机会我能再次去塔尔寺一趟,安排最少一个星期在那里念经修行效果会让我意想不到的。

 


   九间殿左侧这排长廊的中间有张椅子,香曲师介绍说是当年达赖喇嘛看塔尔寺僧众辩经的位置。

 


         这里的建筑艺术是很有名的,连门口都让人欢喜

 


                      藏经阁大门前

                            藏经阁

   

   大金瓦殿南侧的藏经阁于2002年开工建设的,总投资为3000万元,2007年完工。藏经阁全部为木结构建筑,分上下5层,其中第4层和第5层仿照西藏大昭寺而建,这座藏经阁原来的设计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楼前面的,不过最终因为资金问题而取消这个设计了。



香曲师、达洼泽仁上师、洛桑达洼格西合影(从左至右)

 






这里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像及上千尊文殊菩萨像,象征着智慧


堆绣唐卡

 

   都说塔尔寺有三绝壁画、堆绣和酥油花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致。




藏经阁里面全部供的是文殊菩萨



 

 

 



    藏经阁门口华丽的雕刻工艺让人忍不住惊叹,在广西当地白话方言里有句关于颜色的搭配俗语“红配绿、死牛肉”(意思红色和绿色不能配在一起穿),但是在西藏的唐卡绘画及建筑里运用色彩都是色差反差很大,都是运用艳丽的色彩,却能达到让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就说我很喜欢门口那几盏灯配在这里,传统和现代想结合得也是那么协调。


 

 


    从藏经阁往回走,宽大的马路两边盛开着各种花,给塔尔寺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花馆

 

    前面介绍了塔尔寺的两绝,藏经阁的旁边是酥油花馆,姹紫嫣红的酥油花更是塔尔寺的绝活。酥油花是以酥油为原料,加上多种矿物和植物研磨的颜料,捏成千姿百态的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等。酥油花的来历,传说纷纭,据说宗喀巴在西藏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当时在西藏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从此,弟子们纷纷效仿,渐成风气。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尤其是制作的季节必须要选在冬季,作坊内还不能够生火,以保持低温,由于酥油遇温稍高便会融化,僧人在制作时若手温升高,就要将双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去降温,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制作时一般是先搭架子,之后捏成各种形象,需要上色的部分预先就将颜色掺入酥油内揉好。

 

 
                   (此图网载)



                    此图网载)

   原来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作坊分上下两个院,每年都要分别推出一套新作品,在大经堂对面的夏季辩经院陈列展示。过去没有空调,酥油花作品不易保存,一般制作出来在“灯节”展示就毁了。1989年,塔尔寺在却西活佛院之右,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采用现代建筑工艺的酥油花陈列馆,其内展览着每年灯节制作的塔尔寺酥油花,供中外旅游者参观。1993年,江泽民在青海考察时,专程到塔尔寺参观,并题写“酥油花馆”馆名。我们在酥油花馆看到被保存在装有空调的玻璃箱中的两件酥油花作品,塑造的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和佛经故事图像、宫殿、龙柱等,栩栩如生,绚烂多彩。据说,酥油花一般可以保持一至两年,但因为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酥油花出现,所以每年都可以在这里观赏到新的艺术品。


                  酥油花馆再往回走的隔壁是时轮经院


                这里供奉着三个用黄金宝石等珍宝做成的坛城

 

   当我们朝拜完时轮经院出来,看到天空出现了吉祥的白云,细长的白云从时轮经院房顶上象四周延伸,犹如佛光四射的感觉。

 


                    走出时轮经院,往大门走

 

 


                             路过印经院

 











   走出塔尔寺,又回到吉祥八宝塔前,旁边有几株盛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黄色花,格外的醒目。时间刚好是中午12点,香曲师建议我们去看下青海民族馆里的珍藏的世界最长的唐卡以及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这也是西宁旅游的殊胜地,信仰佛教的人很多都会去参拜。最后决定去朝拜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故居,之前我在网上也看到青海旅游景点介绍。

  塔尔寺门口停有很多轿车和商务车,都是私家车,香曲师帮我们找了辆现代轿车,谈好去价格,他熟悉这里的路程,要不是有可能我们会被“砍”一下哦!

 


                                           午餐素面

 

   司机叫扎西,约五十岁左右,很憨厚。我和思思叫他扎西大哥,这样亲切些,上了车,大家的肚子已经是咕噜咕噜叫了,于是请扎西大哥带我们去吃午餐,素食是很难找的,我们征求上师的意见,上师想吃面,我们来到一家面馆,人还挺多的,每人一碗素面,西宁的面都是很大碗的,思思看了吓死,晕!这么大盘够她吃两餐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