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孩子在家表现:中医治疲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3:23

    一、参枣米饭治乏力倦怠

    乏力倦怠原因较多,但多见于气虚。由于脏腑虚损、重病久病损耗元气所致。也见于亚健康状态。常伴有面色 白、头眩耳鸣、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症状。中医将此证归于虚劳范畴,方药及食疗方法甚多。补气的中草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等。补气的食物有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牛肉、兔肉、狗肉、青鱼、鲢鱼、猪肚、鲫鱼、白扁豆、猪心、猪肺、莲子、桂圆、荔枝等。
    对气虚乏力倦怠者,常用参枣米饭治疗。配方:党参10克,大枣20个,糯米250克,白糖50克。将党参切成小段,大枣去核,放在锅内加水适量泡发后煎煮半小时,然后捞出参、枣,药汤备用。糯米淘净,加水适量放入大碗中蒸熟后扣在盘中,把党参和大枣摆在上面。另用锅,放药液、白糖,用文火煎成浓汁,浇在参枣饭上即可服食。佐餐或作点心均可。
    党参可用红参或白参、西洋参替代。党参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党参能增强免疫功能,增强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抗缺氧作用和抗寒作用等。大枣性味甘,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功效,药理研究表明,能增强免疫、抗氧化作用。糯米性温味甘,有健脾、补肺、暖胃之功。本方以补气健脾益肺暖胃为主,增进消化功能,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故可以经常服用。

    二、中医理论治疲劳

    大强度或长时间运动致疲劳时出现的许多病理性改变,可能是由于运动应激引起的生理变化。若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而得不到纠正调补,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属亚健康状态范畴。
  现代中医认为,疲劳为一个病名,有其病因病机,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必须重视的新病种,归于亚健康范畴,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以脾、肝、肾为主。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组方调治,以达到预防、治疗、控制的目的。
  疲劳为元气耗伤之虚证与心理变化(或不畅)双重因素所致。治疗上不仅要补虚扶正,也应祛疲安神。一方面,补虚固元,滋养机体,虚得补,正则旺,疲劳自除;另一方面,调畅心志,舒心畅意,神得安,心则宁,疲劳可消。
  1、从脾治,益气健脾,祛疲养神,主治脾伤疲劳证
  脾伤疲劳证多因饥饱失常,酒食过度,或忧愁思虑过多,或工作繁重杂乱,应酬频繁,形体劳役所致。青少年则可因用脑过度,思虑伤脾所致。本证因脾伤中亏,肢体乏养。可见怠惰嗜卧,四肢乏力不收,大便泄泻,懒于言语,恶食纳少,舌苔薄白腻,或厚腻,或舌质偏淡,脉缓而大或浮,或细,或濡诸症。  
  方宜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鸡内金、莱菔子、紫苏梗、藿香、甘草等。方中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益气健脾,砂仁、青皮、陈皮、木香行气调中运脾,紫苏梗、藿香化湿醒脾,鸡内金、莱菔子消食理脾,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共奏益气健脾、祛疲养神之功。
  2、从肝治,养阴柔肝,祛疲醒神,主治肝伤疲劳证
  肝伤疲劳证多因酒食应酬过多,或工作压力大,或喜怒不节,谋虑过度,或疲劳过度,情绪心理的改变超过肝的调节能力所致。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肝者罢极之本”,明确指出肝脏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肝藏血,主疏泄,肝能藏魂,魂与神密切相关,可影响心理活动,神经活动过度会影响肝,从而降低肌肉活动能力。肝主筋,筋是连属关节,“诸筋者是属于节。”筋是肌肉发力引起肌体运动,“筋,肉动也。”  
  本证因肝伤阴亏,肢体不濡,可见疲倦乏力,肢软少动,运动减少,或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或目赤易怒等,舌质偏红或苔薄少,脉细弦或滑。养肝是消除疲劳及养生的最佳选择。
  方宜自拟十味养肝方。药取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玄参、茯苓、泽泻、酸枣仁、柴胡、赤芍、红花、炙甘草等。方中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玄参滋阴养肝;茯苓、泽泻祛湿健脾养肝,并取茯苓生肝化湿之功,泽泻利水泄热之效;酸枣仁养阴安神;柴胡舒肝气,为引经药;赤芍、红花活血柔肝,取红花养血柔肝,赤芍凉血软肝;炙甘草甘平调补,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若酒伤者,增葛花、枳木具子解酒醒脾。诸药共奏养阴柔肝,祛疲醒神之功。
  3、从心治,养心宁心,祛疲益神,主治心伤疲劳证
  心伤疲劳证多因谋虑过度,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噪音或紧张所致。本证因心伤神扰,肢体无主,可见面色不华,疲劳而不耐劳累,休息后疲乏有所缓解,甚则心悸、多梦。舌苔薄白或边尖略红,脉细弦或滑。
  方宜自拟连珠安神汤。药取黄连、百合、珍珠母、龙骨、紫贝齿、酸枣仁、合欢皮、茯神、郁金、柴胡、川芎、丹参、炙甘草等。方中黄连、百合清心安神,珍珠母、龙骨、紫贝齿镇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茯神健脾安神,郁金化痰解郁,柴胡舒肝解郁,川芎、丹参活血畅心,炙甘草宁心安神,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养心宁心、祛疲益神之功。
  4、从肾治,强肾固精,祛疲提神,主治肾伤疲劳证
  肾伤疲劳证多因素体禀受不足或久劳久病,身心疲惫所致。本证因肾伤阴亏,肢体无养,可见肢体酸懒、耳鸣、精神昏愦、记忆力减退、或有腰膝酸软,足跟酸痛。舌质偏淡、苔薄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或濡细。  
  方宜六味地黄丸加减,药取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熟地黄、何首乌、续断、百合、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炙甘草。方中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养肾阴,熟地黄、何首乌滋阴养血、补精益髓,山药、茯苓益气养阴,调补脾肾,百合清心安神,丹参活血养血。泽泻利水渗湿,泄下焦之热,调和肾之阴阳。炙甘草平补阴阳,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强肾固精、祛疲提神之功。若阴虚及阳,阳虚明显,增肉苁蓉、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调补肾阳,甚或增肉桂、附子温补肾阳。

    三、捏脊解疲劳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忙碌,当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种方式来缓解一天的疲劳。其实,不出门不花钱又能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捏脊”疗法就是其中一种。
  捏脊疗法手法简易,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此法从明代后期起广泛流传于民间,最初主要在治疗小儿疳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方面疗效突出,故捏脊法又有“捏积”之称。但由此也使很多人误认为,捏脊疗法仅适用于小儿。实则不然,现代临床研究已证实,捏脊可以止痛、提高人体免疫力、消除疲劳。
  具体操作方法是:把两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成半握拳的姿势,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在上,食指在下,这样用拇指和食指从脊椎骨下面的尾骨部位开始,把皮肤捏起来,右手食指紧紧顶住左手食指,沿着脊椎骨从下往上随捏、随拿、随推、随放,一直到颈部为止。这样捏3~5遍算一次。捏完一次以后,两手拇指还可在腰部对着肚脐部位的两旁按揉3~5次。
  捏脊时,如果您感觉比较疼痛,可以在被捏部位涂抹一些润肤露等水剂、粉剂,既可以润滑减轻疼痛,又不油腻;还可在捏脊前轻揉脊背部,使皮肤放松。
  捏脊也有注意事项。捏脊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若脊柱部位的皮肤有外伤或感染,则不适合捏脊;饭后也不宜立即进行捏脊,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若伴有高热、高血压、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捏脊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