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测试工程师入门: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66唐朝—— 唐代宗李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28:56

唐代宗-简介

唐代宗

【姓名】 李豫

  【庙号】 代宗

  【諡号】 睿文孝武皇帝

  【陵墓】 元陵

  【政权】 唐朝

  【在世】 726年-779年

  【在位】 762年-779年

  【曾用年号】宝应 公元762—763年、广德 公元763—764年、永泰 公元765—766年、大历 公元766—779年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2年-779年在位)。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

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大唐开始转为衰弱。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吐蕃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代宗又迷信佛教,“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宰相元载、王缙、杜鸿渐三人都信佛,以王缙尤甚。寺院多占有田地,“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1],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779年去世,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传位于唐德宗李适。

唐代宗-生平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为广平王。后进封为楚王。马嵬坡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起初,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公元762年4月,李辅国与程元振将张皇后杀死。肃宗因此被惊死,

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宝应”。

 

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代宗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可尊尚的父辈),事无大小,都要与他商量后才能决定。不久,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大历元宝

此前,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公元759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十万,攻打再次被叛军占据的东京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义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继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上吊自杀,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续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但是,经过这次战乱,唐朝元气大伤,由强盛转为衰落。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以马匹高价交换的困难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怂恿寺院占有许多良田美宅,国家财政经济每况愈下。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纵兵焚掠,长安被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郭子仪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地步。”便赐给他铁券(免死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郭子仪单骑亲说回纥,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传危为安。

 

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南坡,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年),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后毁,现塔身是明初重建。塔高30多米,7级8面,每面有壶门一座,小窗两扇,雕木飞檐,造型典雅,风格古朴。1956年曾在塔底层盖石下发现鎏金喇嘛佛塔和金卧佛及青花瓷罐等物。是南京现存最雄伟的砖制仿木结构楼阁式古塔,登临塔上,南郊风光一鉴无余。

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京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

唐代宗-家庭介绍

     

皇后   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贞懿皇后独孤氏 独孤贵妃 

妃嫔   崔贵妃

崔妃 母韩国夫人杨氏为杨贵妃姐妹,代宗为广平王时,崔氏为王妃,生召王李偲 

子   李适 唐德宗 母沈皇后

李邈 郑王 昭靖太子

均王李遐

睦王李述

丹王李逾

恩王李连

韩王李迥

简王李遘

益王李乃

隋王李迅

荆王李选

蜀王李遡

忻王李造

韶王李暹

嘉王李运

端王李遇

循王李遹

恭王李通

原王李逵

雅王李逸  

女   灵仙公主,夭折。

真定公主,夭折。

永清公主,下嫁裴仿(唐玄宗女新平公主之子)。

齐国昭懿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升平公主,下嫁郭暧。

华阳公主,母贞懿皇后(独孤皇后),大历七年出家做道士,号琼华真人。

玉清公主,夭折。

嘉丰公主,下嫁高怡,薨于建中年间。

长林公主,下嫁沈明,薨于元和年间。

太和公主,夭折。

赵国庄懿公主,先封为武清公主,又封为嘉诚公主,下嫁田绪,薨于元和年间。赠封赵国公主及谥庄懿。

玉虚公主,夭折。

普宁公主,下嫁吴士广(吴士彦)。

晋阳公主,下嫁太常少卿裴液,薨于大和年间。

义清公主,下嫁柳杲。

寿昌公主,下嫁窦克良,薨于贞元年间)

新都公主,下嫁田华。

西平公主,夭折。

章宁公主,夭折。

乐安公主,下嫁张怙。张父张清娶唐肃宗女郯国公主为妻。 

   注:乐安公主在《新唐书》中没有记录。公主身世见于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 大唐故张府君墓志铭》

“(驸马都尉张怙)父清,尚肃宗皇帝第五女郯国公主,累迁太常卿、驸马都尉,赠光禄卿。公即光禄府君之元子也。......尚乐安公主,拜朝请大夫,赐紫金鱼袋。公主即代宗皇帝之息女也”。 



唐代宗-军事统帅

     

明皇钟爱的嫡皇孙唐代宗,李姓,讳豫。“代宗”是其庙号,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如以李姓皇帝传位世系计,他是大唐王朝第八位天子。唐代宗的祖父是唐玄宗,史称唐明皇,父亲是唐肃宗李亨。生母为肃宗章敬皇后。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驾临当时封为陕王的李亨王府,见王子寂寞冷落,王府庭院也无人洒扫,室内陈列的乐器破旧不堪且积满了灰尘,身边左右不见嫔侍,遂怜悯动色,命高力士选三名掖庭宫女,赐给他作侍妾,代宗的生母吴氏被选中,得入李亨王府,吴氏“容止端丽,性多谦抑,”深受李亨宠幸。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二十三日,唐代宗生于东都洛阳上阳宫之别殿,当时唐明皇正在休闲,来到汝州广成温泉洗澡,这位四十二的大唐天子喜得长联,闻讯后即日返回东都皇宫。代宗出生第三天,玄宗亲临往观,保姆嫌其生下后身体瘦弱,怕扫了明皇的兴致,便偷换宫中另一个出生不久的男孩充替,可是,玄宗看到充替的小孩并不高兴,保姆赶快叩头谢罪,并解释说,这个小孩子不是嫡皇孙,玄宗说,其中的奥妙非你所知,速速把我的孙子抱来让我看看,明皇见到自己的长孙活泼可爱,以后几乎天天前去看望,有一次,唐玄宗欣喜这际,竟脱口而出说:此过福过其父。代宗出生后取名为俶,表示美善之意。年方十五的肃宗因在兄弟同辈中先得贵子,倍受父皇玄宗的宠爱,玄宗将所带内乐宴具尽留肃宗王府,并经常和他一起饮酒叙谈,改变了以前 肃宗常常被冷遇的处境。开元十五年(727)玄宗为更好地抚养教育子孙,先后设置十六王宅和百孙院,专供皇子皇孙起居生活之用,十六王宅和百孙院皆派宦官料理,侍奉左右,并配置师,傅,侍读授书,李俶自幼入百孙院,在亲兄弟十四人中,虽为庶出,但因为他是长孙,所以受到玄宗的特别钟爱,被立为嫡皇孙。李俶的少年时代恰值大唐开元盛世,他在百孙院中享受着优裕无比的贵族子弟生活,蒙受着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李俶:幼而好学,尤专《礼》《易》“仁孝温恭,动必有礼,平时和他兄弟亲密无间,尤其是和异母弟弟建宁王李倓感情甚厚。李倓因被张皇后和宦官李辅国谗害致死。李俶常常怀念这位一起长大的三弟,,即位为帝后,先追赠齐王,后又下诏追赐谥号为承天皇帝。,李俶的父亲李亨则父以子贵,倍受玄宗的亲重,开元二十六年在太子李英被杀之后,李林甫勾结得宠的武惠妃,数劝玄宗继立 武惠妃之子寿王瑁,唐明皇听取高力士等人的意见,册立当时的年长之子李亨为太子。从天宝五年(746)年以后,权相李林甫因为李亨立为太子不合已意,恐惧日后太子掌权临朝不利于已,于是处心积虑地图谋动摇李亨的太子地位,李林甫亲手炮制一些冤狱大案,贬杀了太子妃兄韦坚以及与太子有密切关系的大臣数十人,李亨的太子地位危机,李亨迫于无奈,为了避免受到无辜牵连,甚至忍痛割爱,和自己的韦妃离婚。继李林甫之后,靠与堂妹杨贵妃裙带关系得以专权的杨国忠,一无德二无才,贪婪无比,奢侈无度,他怕李亨日后妨碍手脚,继续图谋加害太子,幸赖李亨“仁孝谨静”朝臣张均,宦官高力士等人多方维护,其太子地位才得以保全,并幸免于难。。

唐代宗

李俶沐浴开元盛世的阳光雨露,以仁孝温恭,动必有礼,尤专《礼》《易》著称于百孙之中,因而受到玄宗的特别赏识,开元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李俶十五岁,俶始为广平王。

李俶步入青年时代,唐帝国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封建社会内部,旧的制度正在被破坏,如均田制,府兵制的崩溃,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新的东西尚在朦胧的孕育之中。

这一时期,唐明皇已经做了三十年的天子,迈入晚年,他自持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于李林甫。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忌贤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其大狱,诛逐 贵臣。

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先是李林甫乱政十九年,继之杨国忠专权,两者以动摇太子之位为伍,李俶的生父李亨虽贵为太子,却几危者数回。

唐代宗-情感世界

     

代宗皇帝在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即位。宝应元年七月群臣上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崩于长安宫中紫宸之内殿。年五十四岁。在帝位十八年,当年十月葬于元陵,在京兆富平县。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在位期间年号有三,一为广德,二为永泰,三为大历。

代宗皇帝的一生,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角逐得胜,在动乱中平判御边,搏击疆场有功,削除专权跋扈的宦官,剪除专擅朝政的权臣,巩固帝位,乱后求治,罪已安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多所改革,颇见成效,而且在生活上多情,颇具有几分浪漫色彩,并以多情的天子著称于唐代诸帝,他的多情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唐代宗素以宽厚仁孝著称于世,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祖父,父亲,舅父等,生前尽孝道,死后永怀念,可谓亲情笃厚

上元末年,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合谋迁太上皇玄宗于西内,太上皇大为气恼,不久病重。当时,肃宗虽泫然泣下,对父皇深表同情,但无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乐而身染重病,当时身为太子的代宗,其太子之位面临着严重威胁,自己的前途末卜,但他不顾张皇后,李辅国的淫威,不分黑夜,白天往来奔跑于两宫,侍奉于祖父。父亲病床之侧,躬身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太上皇崩于神龙殿,肃宗因父皇突然去世,哀慕至极,病情突然加剧,肃宗在病塌之上,命太子承监国,他悲凄流涕从之,张皇后如召其入宫,想图谋联手铲除李辅国。他以父皇病危,经不起震惊,哭泣着婉言拒绝。张皇后便与越王李系密谋于玄武门设伏兵,搞政变,张皇后假以肃宗之命急如太子入宫,予以加害。代宗虽然已得李辅国的密报,深知自己面临的险境,但仍坚持前往宫内应诏,以尽孝道,并说;“主上疾召我,我岂可畏死而不赴乎?!”代宗即位后,对张皇后与李辅国耿耿于怀,因为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代宗表面尊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以报祖父,父亲报害之仇。宝应元年,十月,代宗利用李辅国,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夜间派一名有忠义之勇的武士,窃杀李辅国之首级和一臂而去。代宗将李辅国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灵。

代宗于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追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广德元年,正月,代宗接受郭子仪等上表,追谥吴太后这章敬皇后,合葬于肃宗建陵。

大历二年,七月,鱼朝恩投代宗怀念生母所好,在长安通公门外,大兴土木,费逾万亿,兴修章敬寺,主持剃度僧尼千人,以示心诚。七月,代宗从禁内出盂兰赐章敬寺,以求超度亡母,脱离倒悬之苦。

宝应二年,代宗追赠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任命吴令桂母北,宣城令吴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将吴令瑜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封元舅,盛王府录事参军吴溆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代宗另一舅父吴溱与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吴溱以兄弟三品,乞授卑官,代宗仍以吴溱为检校太子宾客,兼太子家令,充十王宅使,累转至金吾大将军,因吴溱小心谨慎,智识周敏,特承顾问,殊见委信,经常衔命抚慰方镇骄兵强将,元载舞权弄智,代宗欲绳之以法,恐左右泄露,唯与吴溱密谋图之。

唐代宗李豫同他贤慧的皇后

代宗自幼仗母,就养于玄宗设置的百孙院。论其成长过程与外祖父关系不太大,但登帝位之后,怀念生母恩重,故对外祖父家封赐如此之厚,委以重任,信任不疑,当然也与其舅父们忠心耿耿,尽力于唐廷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代宗对曾经教育过他的师,傅,也十分尊重,代宗在做太子时,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他即帝们当天晚上第一件事,是召这位老师入禁中,事无大小皆咨询请教,次日,即将张涉安置在翰林院为学士,亲重无比,不久,又拜其为右散骑常侍,仍兼任学士。

肃宗皇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代宗为长子,越王李系为次子,建宁王李谈居三,三人皆是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而且均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越王李第因为直接参预张皇后发动的政变,加害于代宗,被李辅国和程元振率领的禁军当场捕杀,另当别论。

建宁王李谈曾经因肃宗欲立其为元帅而对代宗的皇储地位形成过威胁,但是,在肃宗偏信张皇后,李辅国谗言,怒易李死之后,代宗对他深表同情。

时隔一年之后,李泌与代宗谈及李谈被谗言所诬害的冤死之情,代宗流涕不已,足见他们兄弟关系笃睦无暇。

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追赠李谈为齐王,大历三年五月,李泌又与代宗谈李谈被诬杀之冤。代宗欲厚加褒赠,李泌请仿玄宗朝追赠岐王李范这惠文太子的前列,代宗却哭泣说:“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歧岂有此功,竭诚忠孝,为奸人所害,向使沿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遂追谥李谈为承天皇帝,归葬顺陵,并专下了一道诏令,称颂李谈生前的功德和才能,寄托哀思怀念之深情。

代宗的第一位皇后沈氏,为吴兴人,出身江南太湖流域名门大族,祖辈世代为官,父亲沈易直曾任秘书监,沈氏于玄宗开元末年,以良家女入选东宫,被当时的太子李亨赐于广平王府,成为时为广平王的代宗的王妃,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离京城南逃,除自己的妃嫔,皇子皇孙及公主之外,其余之人皆被丢弃长安,沈氏被安碌山乱兵拘捕,送往东宫洛阳掖庭,后来李豫任天下兵马元帅,收复洛阳,在皇宫之内重遇沈氏,悲喜交集,十分伤感,与她吐离别之苦,然后将其暂时安置在洛阳宫中,不久,史思明再陷洛阳,代宗第二次收复洛阳时,沈氏却不知去向,生死不明。

代宗即帝位,即遗使天下,到处寻访沈氏,一直没有找到。

永泰元年,七月,寿州崇尼姑广澄诈称自己为太子,生母沈氏,经过审查核实,故太子所居大明宫少阳院的郛母,因此将其鞭杀,后来,代宗又派人继续寻访,仍无任何消息,遂以为沈氏可能已被乱兵所杀伤。

德宗即位,仍执意寻找生母沈氏。

因沈氏久寻而无音信,大历三年,二月,代宗便封后宫独孤氏为贵妃。孤独氏的家族曾为三朝外威,贵妃的父亲独狐颖任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氏以姿色绝美而被选入宫中。不久,独孤氏就专宠后宫,被代宗册封为贵妃。

代宗在位期间,一直末册立皇后,可能是恪守太子之母应为皇后的惯例,把皇后的的位子留给沈氏,代宗在位十八年中,一直没有中止寻访沈氏的下落,表现了他对沈氏的恩爱思念,情义笃深。

独孤氏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明过人,说话做事因其父皇的喜憎而变,所以代宗对她特别钟爱。

大历十年,华阳公主不幸得病夭亡,代宗悲痛至极。

大历十年,十月,贵妃独孤氏也因病而逝,代宗几乎承受不了这连续发生的不幸而受到沉重的打击。代宗追封独孤氏为皇后,赠谥号贞懿皇后。代宗因悼念不已,故把独孤氏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以便天天探视。直到大历十三年,十月。才安葬于庄陵。

代宗对奶妈在他儿时的哺育之恩,也永不忘怀,为此专下《赠奶婆元氏颖川郡太夫人敕》敕令如下:古者缘情立礼,著慈母之制,盖圣人示德,无不报之以礼,故奶婆元氏,朕在襁褓,受其抚育,推干就湿,慈爱特深,可谓仁人厚惠茂德者矣,可憎颖川郡太夫人。

唐代宗-复杂心态

     

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心态,大都受到三个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是所处的历史时代,二是社会地位和阶级,三是个人的教养和特殊性格。

唐代宗李豫生活在大唐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活动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剧烈变化的历史舞台上。安史之乱前他是大唐帝国百孙院的佼佼者,蒙受着优越良好的文化教养,是唐明皇最钟爱的嫡皇孙。安史之乱初期,他是统率千军万平叛的天下兵马元帅,安史之乱后期,他被立为皇太子,进而在政变中即位为帝。为人性格谦柔,宇量弘深, 宽而善断,喜怒不形于色,动必由礼,重感情,讲情谊。平叛,御边,他心急如焚,乱后求治,改革漕运和税制,理财开源,安定天下,再造李唐一统河山,稳坐皇位,是他的不追求。

唐代宗

代宗的心态有如下特点:

一、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如息归降安史旧部。安史旧部李怀仙

一、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如息归降安史旧部。安史旧部李怀仙,等降唐,叛军最高首领史朝义传首京师,仆固怀恩图谋不轨,恐在贼平而宠衰,欲留贼将为资本,故上秦代宗让降将分统河北诸郡,原班人马不动,不改编军队。才促成河三镇的出现,酿成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代宗为什么对安史之乱旧部的降将如此姑息呢?他如此决策的心态又是什么呢?

唐代宗如此决策,出于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一是经过安史八年叛乱,唐王朝已经元气大伤,失去内重外轻的军事态势,兵力布局被打乱,西北边防空虚,如要根治安史旧部的残余势力,需要求助于回纥等少数民族的骑兵,而其援助的代价又太苛刻了,收复长安后,回纥要求兑现诺言,大掠京城的金帛财宝,代宗只好卑躬请求推延到东京收复再让他们如愿以尝,洛阳收复之后,宫室十不存一,东至郑,北至河安阳市,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函谷关以东陕川,东周之地,兽游鬼哭,赏赐稍有不如意,回纥将士就在京师鞭打唐宫吏,这样,如在借回纥骑兵深入唐境内地,对付安史降将,势必造成所过州,县一扫而空。

二是安史旧部多为骄兵强将,且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如对其改编,实属不易,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战乱又起。

三是早在安史旧部请降的前夕,既宝应元年,十二月,吐蕃已从青藏高原挥师东下,攻陷唐朝的临,秦,成等州,安史旧部投降不久,即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又入大震关,攻陷兰,等,据此来看,先按定内部,然后攘外御边才有保障。

代宗在这种形势下的心态是,安史叛军主要首领既已诛灭。下属旧部表示归降,根除安史残余势力尚感力量不足,只好姑息安史旧部,对仆固怀恩和河蒴的骄兵强将实行两个方面的妥协,苟求无事,保住已经出现的统一大局,专注御边,以防吐蕃,回纥,党项等边疆强族入寇京城,稳住李唐天下,坐牢唐室的帝位。

二,对宦官宠信,授予军权,令其统率中央禁军和充任枢密使,唐代宗接受了安史叛乱的沉痛教训,觉察到镇将不好驾驭,武臣宿将易于兴兵作乱,他自己又是在政治舞台上腥风血雨的角逐,得到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的拥戴,才得以太子而登上皇位,遂萌生家奴宦官可靠的错觉,对宦官十分宠信,视为心腹和靠山,并开始把中央禁军大权交其掌管,宦官自持有拥立天子之官,凭借手中的军政,插手朝政,宦官专权之后,连天子也不放在眼里,构成对代宗统治的严重威胁后,代宗又利用宦官内部的争斗和朝官与宦官的毛盾,不失时机的将专权的宦官一个个铲除。

唐代宗抵御边疆强族入寇,镇压犯上作乱的武夫,倚重郭子仪等名将统一筹措指挥是完全正确的,也收到了边疆诸族纷纷内附和武夫表面尊礼朝廷的社会效应,纠正权臣元在专权的弊端,去奢侈之风,整顿朝纲,启用廉洁奉公的杨绾为相,也收到了初步成效,但代宗朝十八年,先后出现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宦官专权,比起其祖父唐玄宗时代的高力士专权,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朝政危害极大,引起内外臣将的切齿痛恨,代宗比起其父肃宗,其宠信宦官相类,宦官专权的形式也一脉相承,但代宗受制于宦官后,不像肃宗那样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而是利用朝官和军将的矛盾和斗争,果断地铲除专权的宦官。

代宗认为家奴可靠而宠信宦官,令其统率禁军的心态形成,一是来自安史之乱,镇将犯上作乱,几乎把大唐江山颠覆,对此他历历在目,心有余悸。二是代宗以宦官曾参决肃宗灵武称帝大业,拥立自己为太子直至即帝位,有定社稷之功,吐蕃攻陷京师,他出逃陕州,宦官又随身护驾,为感其恩,酬其劳,遂以宠信和重用,致使宦官专权达八年之久,当他深感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时,才忍痛割爱,利用朝官把专权的宦官除掉。

唐代宗-陵墓介绍

     

元陵

唐代宗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 《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 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经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每况日下的状况。元陵陵园的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

元陵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北神门外有石马5,均残。东西列仗马间距30米,西列南数第1个在阙址北27米,第2个在第1个北23.5米,第3个在第2个北24.5米;东列南数第1个在阙埴北65米,第2个在第1个北12米。

唐代宗-相关故事

     

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唐代宗李豫,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一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这一天,在他登基以后被立为天兴节。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乾元元年(758)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他的母亲吴氏,后被追尊为章敬皇后。

刘晏

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不过,安史之乱最终是在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最为得意的事。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代宗的重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乱的创伤,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缺失。越是到后来,他越是颓废,甚至怀疑人的力量,平日里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常是口诵佛经,《仁王经》成为他消灾赐福的力量源泉。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后,他却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代宗能否如欧阳修所说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旧唐书》中把他比为古代的“贤君”,无疑是溢美之辞了。

建宁之祸

代宗30岁那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乱离相继的日子真的开始了。代宗在父亲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一直是广平郡王。他和弟弟建宁王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马嵬之变。此后,一起北上灵武,成为肃宗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肃宗登基以后,在决定天下兵马元帅人选之初,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倓。但肃宗当年的布衣之交、自称“山人”的奇士李泌秘密向肃宗陈奏:“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吗?”最终,肃宗任命了广平王为兵马元帅。从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唐代宗时(763~779年),杭州刺史李泌在城中主持开凿了六井,以西湖水为源,城市用水得以改善。李泌所开的六井即:小方井、白...

广平王被委任为兵马元帅,元帅府就设于禁中。李泌不愿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于禁中安置。广平王入内参拜肃宗,李泌就在帅府坐镇,李泌有事入对,广平王就在帅府。二人尽心尽力,配合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四方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送来。肃宗指示全部战情通报都先送元帅府,由李泌先行开拆过目,军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后连夜向宫禁之中通报。若属一般军务,则待天亮后再禀。而禁中宫门的钥匙及符契,肃宗这时也都委托广平王与李泌掌管。

唐代宗时《簮花仕女图》

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倾心结交,互为表里,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代宗以及建宁王的警觉与不满。李泌为了大唐中兴,也对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肃宗立她为皇后。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张良娣则经常在肃宗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

颇知用权的张良娣并没有坐视不顾。她很策略地劝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张良娣企图在广平王和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分化他们,而且把事端牵扯到李泌身上。因为,此事若付诸实施,肃宗一定会同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商议。果然,有一天,肃宗向李泌提及此事:“广平王担任元帅负责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现在朕打算要建宁王全面负责征伐,又担心引起不良后果。若立广平王为太子,既确定他的储君地位,又能让建宁王发挥作用,先生以为如何?”李泌一下就明白这是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肃宗,使这一隐患暂难萌生。

 

白居易

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建宁王年轻气盛,无所顾忌,见二人互相勾结,也数番向肃宗陈诉张良娣自恣专权,谋害广平王。张良娣与李辅国趁机对建宁王大加谮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张良娣对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肃宗见双方都事涉广平王,眼睛盯着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建宁王赐死了。



建宁之祸,在参与平叛的众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尤其使广平王与李泌感到惊惧。

代宗登临大宝后,仍“深思建宁之冤”,他先是追赠建宁王一等亲王爵——齐王,到大历三年(768)五月,代宗还颁诏追谥他为承天皇帝,改葬顺陵,对建宁王尽极哀荣。看来,建宁王之死在代宗心中留下了难以挥去的印记。

收复两京

至德二载(757)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薛涛(770-832):字洪度。父薛郧是一京都小吏,安史之乱后居成都,薛涛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出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

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

裴度,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军得到战报,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



原来,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叶护听从劝告,与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

随着平叛战争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肃宗病重以后,朝廷上下都普遍感到潜在的政治危机。

深宫惊变

肃宗病重期间,朝廷官员几乎难与皇上相见。奉命前往河中地区镇抚平叛兵马的老将郭子仪行前,坚决请求皇上召见,说明即使像郭子仪这样的老臣对朝廷政治态势的发展也心中没底。不停涌动着的政治斗争的暗流,随着肃宗的病危已渐成波涛汹涌之势,只是一时还未有突然爆发的机会。

把皇太子掌握在手中,李辅国、程元振已是胜券在握,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当天夜里,二人勒兵入宫,会于三殿前,将越王系、段恒俊、朱光辉与其他同谋者百余人一网打尽。然后,又打着太子的旗号,派人前往肃宗所在长生殿。毫无顾忌地把正在肃宗皇帝病榻之旁的张皇后强行拉走,然后幽禁于别殿,同时被幽禁的侍者还有十几人。

这一幕确实惊心动魄,大内之中一派混乱,事变折腾了一夜,直到天亮时才稍稍平息下来。肃宗遭此变故,更受惊吓不小,事隔一天,就撒手而去了。

李辅国、程元振等见完全控制了内外局势,遂放心地将代宗迎接到九仙门与群臣相见,行监国之礼。就这样,代宗李豫在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一身素服,开始了帝王一生的奔波。

代宗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

荡平余孽

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日,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宝应元年(762)四月二十五日。

大历十才子1、姚合《极玄集》、《新唐书·卢纶传》、葛立方《韵语阳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玉海》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看得出,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

宦官势力的膨胀,在代宗刚刚亲政之初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李辅国恃功自傲,曾对代宗讲:“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却利用程元振来对付他,以至于后来将李辅国暗杀于家中。

宝应二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所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是极好的写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姓的欢呼雀跃,使人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别的不说,仅仅在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就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朔方兵、神策军也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邑落为墟,比屋荡尽。时正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竟以纸为衣,聊御风寒,令人为之心酸动容。

代宗时期的帝国,创伤累累、百事待举、人口流失、土地荒芜,人吃人的惨剧时有发生。天灾人祸,饥荒瘟疫,肆虐着已经萧条的城市和乡村。郭子仪曾向代宗描述过河南都畿一带满目疮痍、人烟断绝的凄凉惨状。两京失守后,为了平定叛乱,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边兵不得不相继东调,导致西北边防削弱,吐蕃、党项等乘机屡屡内扰。昔日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河、陇地区的沦陷、东北平卢镇的南迁,使天宝以来形成的边疆全面防御圈逐渐压缩,由此而改变的边疆民族形势,给唐朝的国防及内政都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平叛战争还没有结束,浙东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就爆发了袁晁起义,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地方动乱无疑加重了代宗时期朝廷的压力;平叛胜利之后,朝廷大军还没有凯旋回朝,吐蕃军队就攻入关中,渡过渭水,直入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这一事件,更使代宗朝困难重重、雪上加霜。此外,河北降将的不驯,平叛将领仆固怀恩等人的挟私以致走上反叛之路,更让唐王朝狼狈不堪。

五台山金阁寺

而到了代宗执政晚期,仍是内政不修,边患频仍:一是河北地区魏博、成德等藩镇节度使的反复无常,成为最使他难以安宁的心腹之患。由此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到宪宗元和时期才暂时得到扭转。二是吐蕃等几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屡屡引兵进犯,使边疆防卫成代宗元陵北神门石狮

为代宗朝的巨大负担。三是朝廷官员之间的党争开始出现激化之势。

代宗有一位宠爱的妃子独孤氏,在大历十年病死后,一直殡于内殿。伤心不已的代宗不忍心下葬,直到大历十三年(778)八月,才不得不让她入土为安,并追赠为贞懿皇后。

元陵

由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以及对独孤氏难以排遣的思念,代宗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初二,宫中传出代宗生病的消息。这一病很是不轻,不到十天,代宗就无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制书,当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内殿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