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和忍者神龟:普京情结: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2:48:13
     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以来,奉行“强国”战略,励精图治,不仅使国家摆脱各种危机,保持政局稳定,经济连年增长,居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使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俄罗斯近几年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普京功不可没。

  推荐阅读 巨奖得主全副武装领奖 在等待了11天后,吉林省彩票史上最高奖得主昨天终于现身。民调显示英国大选无政党获多数议席[资讯] 日外相召见我大使 就东海“跟踪”事件强烈抗议 [资讯] 韩官方否认韩中因“金正日访华”存在外交矛盾 [财经] 盘点中国傍上“富二代”的明星 [科技] 揭秘古埃及鳄鱼木乃伊(组图) [健康] 剧烈运动后喝点咖啡!男性都要懂的日常保健知识 [健康] 抓住弱点征服她?揭秘女人致命的十一大心理弱点 暴风雨突袭南方多省 至少40人遇难12人失踪[旅游] 惊险!实拍印度“死亡之井” [旅游] 开眼!迪拜的出租车太豪华了 [历史] 越南小人书:解放军被打惨 [历史] 图说越南人如何对待美军俘虏 [汽车] 要价格还是要销量?盘点22款“跳楼价”热销车 [爱丽]女星人工受孕离奇方式[爱丽]女星人工受孕离奇方式
  普京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普京出生在俄罗斯的“欧洲之窗”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称列宁格勒)。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统干了16年职业“特工”,后来又投身于“民主派”,被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看中并选定为“接班人”,从容地登上总统宝座。普京执政以后的所作所为,时隐时现地表露出那种由传奇式经历所产生的四大“情结”,即“苏联情结”、“圣彼得堡情结”、“叶利钦情结”以及“克格勃情结”。其中,普京的“克格勃情结”表现得尤其明显,对普京的治国方略和执政风格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少年时代向往“克格勃”

  普京的爷爷是一名厨师,烹饪水平很高,曾为列宁和斯大林烧菜做饭。普京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曾自愿上前线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被编入内务人民委员部歼击大队,深入德军后方搞破坏活动,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炸断了双腿。有人说,普京的父亲同时又是“克格勃”的成员,他对年幼的普京充满希望,着力培养,并特别注意对普京进行爱国主义和对敌斗争的启蒙教育,以期普京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据说,普京的父亲在临终前曾说:“看,我的儿子多像彼得大帝。”

  普京在上小学时,精力充沛,脑子灵活,很有性格,很快就成为孩子们的头儿。起初几年,普京学习并不用功,但到六年级时完全变了样,考试成绩不再有3分。那一年,普京加入少先队,不久又当上少先队的队委会主席。当时,普京十分崇拜苏联的间谍英雄,并产生了想从事情报工作的愿望。有一次,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许多同学都把未来当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而普京在这篇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这个名字对全世界的人们都不曾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我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方式就是去做一名出色的间谍,用我的恶名去换取敌人的失败,用我的牺牲去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胜利”。

  当时的普京,胸怀要做“出色间谍”的理想,刻苦学习,对《盾与剑》之类的书籍和电影特别感兴趣。据普京后来说:“那时我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我想当特工的主意了。”在中学毕业的前一年,普京抱着要到情报部门工作的强烈愿望,专门去了一趟“克格勃”的接待室,想了解怎么才能当特工,并表示“我想到你们这里来工作”。当时,接待人员对普京说,“很好,但是还需要一些条件”:“首先,我们不收毛遂自荐者。其次,只有服过兵役或大学毕业后才能到这里来工作”,最好是法律系的毕业生。从那时开始,普京就着手准备报考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系。


  青年时代进入“克格勃”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开始几年,普京一直在等待,希望那个曾经接待他的“克格勃”工作人员能够想起他来,可一直没有人去找他。到大学四年级时,突然有人来找普京谈话,开门见山地说:“如果建议你去'克格勃’工作,你是什么态度?”普京高兴地说:“很感兴趣。”但直到一年之后,普京才真的投身于“克格勃”。1975年普京大学毕业,列宁格勒“克格勃”干部处正式找普京谈话和填表,进入“克格勃"32作。普京先在秘书处办理了手续,然后来到反间谍处。过了一年半,普京又被调到他特别喜欢的“克格勃”对外情报局,并先去莫斯科参加特别训练一年。据普京当时的校友后来回忆说,普京是超人,在秘密学校经过特种训练,用任何枪械、开任何汽车都得心应手。这次学习任务完成后,普京又回到列宁格勒,在对外情报局第一处工作。在那里工作四年半之后,普京再次来到莫斯科安得罗波夫红旗学院(后来改称“对外情报学院”)接受培训。据当时普京的顶头上司彼得罗夫后来回忆:“我头次同沃洛佳(普京小名)谈话时就发现,他有出色的分析思维能力。他很谦逊随和。虽说他知识广博、善于交往,也受到同事尊敬,但并无领袖欲。是我推荐他到克格勃学院进修的。”其实,普京被派到这里来接受培训,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那就是让他突击学习德语,将来要派他去德国做“间谍”52作。

  1985年,普京到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在那里做了近5年的谍报工作。当时,普京负责一个由8名“克格勃”特工组成的情报小组。据普京后来说,他是做“政治间谍”,负责收集政治情报,例如政治家的活动以及敌人的计划等等,而当时的主要敌人是指“北约”。具体内容就是:“招募间谍,收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发往中央”。普京说,他的工作“多半带有脑力劳动的性质——搜集、整理各种情报,首先是政治情报”,他在实际工作中从来没干过“暗杀”。在此期间曾与普京密切联系的一名德国特工后来评价当时的普京说:“他不饮酒,也不抽烟。他不恋钱,也不好色。他总是在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总是将秘密藏在心头。他一定有弱点,可我就是不知道这弱点是什么。”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后,普京停止了在德国的间谍工作。普京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们把一切都销毁了,我们所有的关系、联络及整个间谍网都已不复存在。我本人焚毁了大量的材料,把炉子都烧坏了。”对于柏林墙的推倒和苏联的撤退,普京感叹地说:“我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说实在的,我还是为苏联阵地在欧洲的丧失感到惋惜”;“……就这样一扔就不管了”;“如果我们不是那么仓促地逃走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许多的问题”。1990年普京离开德国,回到列宁格勒大学,做校长的国际关系助理。1991年8月,已经成为中校的普京提交了退出“克格勃”的辞职报告。

  普京在“克格勃”前后工作了16年。长期的“克格勃”经历,使普京心中充满爱国热情,养成坚忍不拔、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以及遵纪守法、老练稳重、善于幕后操作的神秘作风。1998年7月,普京在出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后,曾调阅自己的档案,结果发现,当年上级对他的唯一消极评价是:“缺乏恐惧感”。而这正是“克格勃”系统经过长期观察包括秘密观察后对普京作出的结论。

  就任总统后大力恢复“克格勃”的正面形象


  苏联解体前后,“克格勃”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非议,因而声名狼藉。一方面,“民主派”蓄意攻击“克格勃”过去胡作非为,“残酷镇压”群众,使“克格勃”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恐怖”的象征。为打击和削弱“克格勃”,叶利钦总统曾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压缩“克格勃”的机构和编制,把“克格勃”肢解分割为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联邦边防局、联邦保卫局、联邦政府通讯署等5个互不隶属的部门。原来“克格勃”引以为荣的那些塑像和纪念碑,也被纷纷拆除和销毁。另一方面,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又导致许多职业特工流离失所,生活坎坷,不少人沦落为企业团体的门卫或有钱人的保镖,个别人还利用社会混乱局面出卖情报,甚至从事坑蒙拐骗的勾当。因此,当时民众对“克格勃”的印象很坏,许多人甚至把那些干坏事的特工与黑社会相提并论。

  普京2000年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立即着手为“克格勃”恢复名誉。他执政伊始,就下令将已经流失的苏联“克格勃”著名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一块牌匾找回来,使之重新悬挂在原来的地方。而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捷尔任斯基的雕像,自1991年被推倒13年后,又在2004年9月经普京批准重新恢复,并举行了隆重的雕像安放仪式。2001年12月,普京特意在俄国家安全机关工作者日(俗称“间谍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鼓励间谍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身份害羞,要“抬起头来做人”,并盛赞俄罗斯间谍的“历史辉煌”。当时,普京以过来人的身份发表讲话说:“提到(克格勃的)历史,我们不必难为情,我们应当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2006年12月,普京又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庆祝俄安全机关成立89周年。普京在宴会上发表讲话,赞扬俄安全人员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爱国主义、竞争能力、高度的人格和职业准则”,并希望重新恢复俄安全机构的雄风。普京说:“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构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光辉的时刻,展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和勇气。”

  与此同时,普京又大力打造曾经辉煌昌盛的“克格勃”系统。2003年3月,普京宣布对强力部门进行重大改组,大力加强俄联邦安全局的机构设置,把拥有21万人编制和大量军事装备的联邦边防局合并到联邦安全局旗下,联邦政府通讯署也被撤消,其相当一部分人员和职能也划归联邦安全局名下。这就大大加强了原本只有8万人编制的联邦安全局的地位和权力,使之成为仅次于国防部的强力部门,成为昔日“克格勃”的缩版。2004年7月,普京下令提高联邦安全局的地位,使正副局长的级别相当于政府的正副部长,该局的职权也大为扩大,对地方分支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地方行政长官无权过问当地安全机关的工作。2005年,普京又下令投资数百万英镑,拍摄一部名为《倒数计秒》的俄版“007”间谍电影,颂扬那些“智勇双全、充满男性魅力”的俄特工,为“克格勃”形象彻底“平反”。

  经过普京一系列的努力,现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克格勃”形象已经大为改善,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的象征,而特工们也再次昂起了头。

  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西方世界始终“妖魔化”过去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尤其着力“妖魔化”苏联的情报机关,把“克格勃”描绘成为维护苏联“独裁专制”的罪恶工具。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以后,西方媒体在继续进行诽谤和丑化的同时,还经常拿普京曾经当过“克格勃”特工的经历讽刺和挖苦他。对此,普京也利用各种机会理直气壮地进行回击。

  2000年3月,普京在《头号人物:访谈录》一书中自豪地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典范。”2001年6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受美国媒体的联合采访,面对记者关于他出身“克格勃”的挑衅性提问,普京严肃地说:“老布什当初也在中央情报局工作。”他自豪地说,正是“克格勃”这个背景使他能够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处于同一水平,这段经历对他治理俄罗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普京说,“克格勃”经历“教会我如何同别人进行交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掌握了如何处理大量信息并分出轻重缓急的本领。普京强调:“在情报部门工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了一颗爱国心,我热爱我的国家。”同年11月,普京在访问美国前夕接受美记者采访时说:“应当说,走谍报工作这条路我从不后悔。我无愧于我往昔走过的生活。我自认为是个卓有成效的情报官,我始终在为祖国的利益而工作。”同年12月,普京在访美回国后又发表电视讲话说:“现在的美国总统也是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儿子,所以你们可以说,我们拥有相似的背景,我们彼此非常了解。”2006年7月,普京在出席全球网友见面会回答问题时说,“克格勃”工作使他受益良多,使他学会了工作技能,学会了理解和尊重别人,使他具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新闻情报意识。

  其实,普京“铁腕治国”的严厉作风也和他的“克格勃”经历密切有关。例如在2004年9月发生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普京毫不理会车臣绑匪的威胁和要挟,坚持采用强硬手段,最后虽导致300余人死亡,却也成功解救了1200名人质中的大部分。在此期间,普京指挥若定,冷静果断,充分表现了由多年“克格勃”经历所磨炼出来的“强人”本色。

  从原“克格勃”系统寻觅治国人才


  普京主政初期,立足未稳,缺少自己的班底,因此要依靠前任总统叶利钦的班底来帮助执政。普京当俄罗斯代总统时也曾对叶利钦作出承诺,上台一年之内不更换执政班底。后来,普京慢慢从圣彼得堡同乡和“克格勃”系统搜罗人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执政班底,以取代原有的叶利钦班底。尽管更换的进程相当缓慢,但其势却锐不可当。

  普京在用人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乐于从原“克格勃”系统中寻觅人才,重用原“克格勃”系统的干部。起初,普京把“克格勃”同事召来帮助对付金融寡头、打击地方势力和惩治贪污腐败。后来,普京又把原“克格勃”干部引进政权上层,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2001年3月的政府改组,在这方面走出重要一步。当时,普京一下更换了四大强力部门的领导人,让自己的同乡、同学和“克格勃”时期的同事伊万诺夫出任国防部长,让“团结党”议员团领导人格雷兹洛夫出任内务部长,分别控制了军队、警察和内务部队。同时,刚建立的7大联邦区的总统全权代表,也大都出身于“克格勃”系统,是普京的知己和亲信。于是,“克格勃”势力冉冉升起,俄罗斯政坛出现了“西罗维基”(意为“强力集团”)的新名词。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9月24日报道,当时来自原“克格勃”系统和其他强力部门的干部已占俄罗斯政坛高级职位的25%,其中包括总统顾问、政府部长、联邦区总统代表、州长等等,他们控制着国家行政、经济、司法和监管媒体的大权。这种干部的比例,在叶利钦时期为11%,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仅为3%。另据俄罗斯女社会学家库留西塔诺夫斯卡娅在《普京先生的精兵强将》一书中所说,“西罗维基”在俄政坛最高层的比例已从1988年的4.8%上升到2003年的58.3%。2004年3月出任政府总理的弗拉德科夫,据说也具有“克格勃”的历史背景。此外,在俄罗斯各类大型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克格勃退休干部”,更是数不胜数。据俄罗斯社会学家统计,在普京第一个总统任期结束时,身居要职的官员中“戴过肩章的人”比例已达50%。而正是这些来自原“克格勃”系统和其他强力部门的干部,在帮助普京实行“铁腕治国”方面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