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汇大酒店:太极拳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7:45

太极拳笔记 [复制链接]

tanloo

Lv.1秦公士

金币
18 个
秦半两
71 点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帖子
32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2 17:50: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凡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是人都有弱点,有盲区,牛劲大给它鼻子拴条绳子,它会乖乖地跟你走,人呢?他身上有许多致命的弱点.一但你找到入手的办法,你会发现人太脆弱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矛,也没有绝对的盾,只有一个,哪就是变化.哪些说,我打不过你,挨几下还能挨得起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些地方不要说打,摸都不敢摸.武术必须以顺随为法,才是***.

------------------

正宗的外家拳,和太极拳是一个理法,都是遇力不顶,顺随为法。
-----------------

舍己随人,终是由己,是一种外表形式。为什么就不能让对方随咱呢?
-------------------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是分阳空和阴空的。阳空之实质是把有形之体,实而虚之,虚而空之;阴空之实质是把无形之象,空而虚之,虚而实之。太极拳言之阴空又分为身内阴空和身外阴空。身外之阴空因其与己身的关系更加模糊,更加抽象,而往往被修拳者忽视。可是,身外之阴空在太极拳修炼中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何谓身外之阴空呢?如师曰:天地之间也。究其实质,身外之阴空即人之身外空间。太极拳对于身外之阴空的修为,就是要能做到正确而自如地掌控并调整自己与所处之身外空间的内在关系。好像在海中游泳,无垠的大海即身外之空间。能否在波涛汹涌的海中随波逐浪,除自身的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根据海水的温度、海浪的大小与风向的变化等身外空间的具体情况,随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动作、节奏与方向,才能与大海融合为一体,乘风破浪,随意畅游。这就是能在池中游泳却不一定能在海中游泳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所言之内与外,除指自身的神意气与筋骨皮,更重要的是指自身与身外之空间。人如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在天地空间中孕育而生。离开身外空间,人将无法生存。因此,能做到调控自己,使之与身外之空间相合相融,掌握了自我利用空间与驾驭空间的能力,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内容。《拳论》曰:“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更为不妥。”此论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身外之阴空的奥秘。太极拳之真功,既在身内又不在身内,既在身外也不在身外,而是在己身与身外之间矣。

我们知道,身外空间似乎触不到、摸不着,空而无物。而太极拳对身外阴空的修为,恰恰要触得到、摸得着,空而有物,从而真正做到虚而实之,空而不空。如师所云:“身外有物,手手不空。”太极拳前辈明家,在谈及操拳之感悟时,无不形象地把之称作“好似水中荡舟,”比做“犹如空气中游泳”。前辈先贤用荡舟与游泳来阐明身内与身外空间的内在关系,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走拳盘架时,一举手即要与空间空气相鼓荡。如此才能感悟到“处处堋劲”之真义。一投足就要有如立于水中之舟板,似起随浮。这样才能体会到拳中“行舟劲”的滋味。

“身外有物,手手不空”的关键是如师所云:“身外须有意”。《拳论》曰:“全凭心意用功夫。”我们知道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是神意气的中和,而意是神意气之枢纽。这个意上能通神,下能运气,因此说太极拳内功是“用意不用力”的功夫。身外有物如庄子云:“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物即指身外空间之万事万物。我们要与身外之事物接触而产生关系,就要应物自然,就要用自己的意念去感悟外界的变化,与之相合而共鸣。当我们通过太极拳修为能做到把身内之意与身外之物相合一体时,即能进入:明心见性,以物观物,两俩不相伤;如镜映物,了然尽见,物我两忘,浑然一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这样在与人打手时,自己与对手相融相和于同一空间,浑然一体,无我无彼,随心所欲,运化自如,以至应物自然。

世间万物,形随不同,道理如一。美国NBA篮球名将乔丹在谈及在篮球场上内心的体会时,他是这样说的:“当进入状态时,我感到整个球场是空的,没有了对手,也听不到观众的呐喊,一片空寂无声,只有我和手中的篮球。此时,我可以享受般地随意把球装入筐中。”乔丹在篮球场上的这些感悟,真可谓是暗合道妙!当我们迈入拳场时,如能做到身内身外,意物合一,不空而空,唯我独行,对手深陷于吾身外意的层层包围之中,以意治之,何须用力,其焉有不败之理

------------------------

预动之机是气势,舒服得力不用力,对拉拔长用意会,劲形逆从内劲出.
---------------------

拳法何以得窍?在于会意用力.拳法何以得精?在少不在多.
--------------------

练过太极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从起式至收式,无一式称之为拳。因此,就会有朋友发问:太极拳不是称为太极掌或者太极捶更贴切些吗?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

     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权也!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自己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秤有秤盘、秤杆,秤杆上有定盘星,还有秤砣(秤锤)。秤盘不加重物时秤砣放在定盘星的位置上,提起秤杆,秤是平衡状态。如果秤盘放上重物,并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只需要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达到新的平衡,也就称出了重物的重量。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平衡后,如拨动秤砣向外稍一移动,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反之拨动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则秤盘连同重物顷刻向下沉坠。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以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言,敌我双方一经接手,即可审敌听劲。“动之则分”,接敌之处为秤盘,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即:“静之则合”。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平衡的瞬间,即“合即出”,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敌必败无疑。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中说:“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权也。

     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然而,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况且,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炁。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无拳之拳的意境确实高远,但这或许是练拳几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初学者是难以企及的;初学的人是否还是要从老老实实地盘练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学者不仅可以盘练有形之架,其实盘架之前还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炼。但是,初学之人如果不能领授拳无拳之理,只是一味地强化有形之功,那就只能是在背离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日后就再也无缘去体味阶及神明的意境了。因此,步入太极拳道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悟这个无拳之拳的大道;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早上宜练招法与发劲,晚上宜松静缓慢,午后不练功。
---------------------

行功走架,不宜大汗淋漓,感觉微微发汗即收功,稍候再练,拳要会练,更要会养.是人练拳,不能让拳把人给练了.
---------------------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回: 是一种修内之法.冬天用内气打开毛孔,使身体微微发热,夏天用肾水灌顶,如洗凉水澡一样.使身体起鸡皮疙瘩.不是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的蛮练,有很完整的一套练法.还有如何把住阴阳二关,不吃不喝不拉不撒,武战照常,先辈们了不起呀.
-----------------

行功走架,以身晃颠,身法不必拘束,体会内气如水一样在体内鼓荡翻腾,顶劲顶起,三尖用力,怎么得劲怎么打,能得劲身体才能协调,能协调才能劲整.此是催僵化软的必经之路.整天空哪,松哪,不敢发劲怎么能行?
-----------------

以前前辈夸哪个徒弟练的好,就说你看,某某某练拳开始晃悠开了.这说明是练对了.身体要有俯有仰,忽高忽低,腰要能练成一张弓一样的弯度与弹性.腰像棍是不行的.
-----------------------

想当年临出门的时候,师傅给我破了最后一个口诀,他老人讲:拳家者,说白了,就是反应,感觉,高超的洞察力.;今后你每天踩三次狗尾巴,看它咬你的速度快,还是你的反应快,我现在才明白,明处的狗咬我可以躲,暗处的狗怎么办?师傅没教我,难过啊....
-----------------------

话说三国曹丕剑术高超,但从不佩剑,帐下的一位将军很不服气,要与曹比试.再三婉言谢绝,将军仍不答应,一剑刺来,剑锋未到,只见曹丕的折扇已到将军咽喉.将军大惊失色.乃心服口服,问其因,丕曰,修性悟道,剑在心中,居安思危,化于无形.乃至大成.
----------------------

掩手肱拳----所谓见手不打人,有解腕拿法,有辘辘锤,有肱骨打,有整劲用法--------见碰就变,切勿舍近求远。
---------------

内家拳有好多种,而太极称为母拳,拳宜松静功宜纯,招法自然气宜沉.太极拳是道家文化的产物,讲的是空灵玄妙.武术文练,力量和窍门形同水火,互不相融,练的拳种越多,太极离你却越远.
---------------------

一个师傅,一张太极图,师傅因材示教,看木头下线,这才形成今天各门各派的局面,适合于当事人,再往下传,却不见得适合于徒弟,只有师傅揭开太极拳的本质,徒弟学其精神纲要,而法自修,哪分这家哪家,问题是,太极的纲要为何?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

拳中的每招每势的用法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1;上中下三盘怎么用
2,偏门,中堂,外盘,死门怎么进?
3,拿,跌。、发、打的考虑。
4,浑身各个部位,发力点怎么用?
5,近远中距离的考虑
6,有打劲路,有打气,有打血,有打穴,有打势,有打招,有打止,有打田。。。。
等等。。。。。。。。。
如果能一中有三,三三见九,九九八十一,乃自无穷无尽,
拳也就不叫拳了。
---------------------

鹰立如睡,病行似虎;走若绣女,坐如病郎;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一切都在隐蔽中发生。如猫伏、蛇行,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相机而行,伺机而动。“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遇敌好似火烧身。”输赢就在电光之一瞬。

-----------------------

人类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反应不经过大脑反应而是通过脊髓神经直接刺激身体进行相应的反应,这是反应速度是通过大脑时候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火烧身情况下人的反应就是这种,这句话说的就是那种不经思考瞬间而发的反应动作。
------------------

其实武术就是一点敲门而已,说穿了就是一张纸!

只要你找对了门路,你不打人都不由你!

今天练个这,明天练个那,越练越糊涂!

本来都快摸到门路了,不相信,又走了,三晃荡两晃荡,头发就白了!

悟道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

用指尖领劲,气贯四梢力无穷!这里有内四和外四之说!
-----------------

手好比灵蛇之头,指尖领,肘节随,肩节催!
身部,头部虚领,腰间随,根部催!
好比一条大蟒蛇,浑身一动无有不动,但又机灵无比!

-----------------------

我小时候学太极(齐百胜,张云德,弋番献),我齐师傅给我讲:只管练,不要问用法,架子往低,蹲上走架,要练的筋骨齐鸣,身是一盘机器,扑地锦能扑多高就扑多高,能扑多远就扑多远,身似活龙,腰似弯弓,鹞子翻身要翻起双脚离地,如封似闭要擦地而起....唉!练拳简直是腾人的皮啊!

后来跟张师傅学太极,他说:瓜娃,练太极咋舒服咋来,这都是窍门活,不在拳里,而在拳外,你看,有人打个喷嚏把裤带都挣断了,你把裤带取下来,让他双手使劲扯,不见得能扯断,为什似呢?人是有灵魂的动物,比猴还精,你多动脑子少出力!

后来又跟卓师傅学赵堡架,他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记住,放松练,不会走怨路,催出丹田劲,盘手四千下,打人有金属感,伸手不见肘,伸掌不见掌,领起吊空,站在对手的肩膀上,他是一种全新的教法,真是历害,高探马一挂腿,上百斤的体重就己坐在他腿上。

后来跟弋师傅学忽雷架,他说:百会海底必须一条线,就好比电池的正负极,放松拔长,身子自然就会抖动起来,练出生物电,练出潜能,锁梢练气入骨,等等....你别说,还真管用,唉.....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好东西学不尽啊!

----------------------

我的第五位师傅是我张师叔,他说,打太极就和玩一样,越自然越好,要像猿猴一样轻灵,打拿不如懒打,好多式只走半圈,他说这样简单,快捷,好用,他百十斤的体重,却把一百七八体重的人,放一个四蹄朝天.从不服老,见谁都想弄两下,哈哈...有意思.
-------------------------

不要让松把自己搞的很难受,放开来练,就好比写字,开始硬胳膊硬腿,把自己写的也不舒服,字看起来也没劲,慢慢的,你随便些,都苍劲有力,到行书,到草书,到是相非相,能从虚处能烘托出实的东西,这也就到了虚无的境界了!

开始就虚啊空啊,那是欺骗自己!

必须把自己的硬劲打碎,又从新调和,才能柔到钢来!

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

--------------------------

太极拳何以由慢变成至快,是个大问题,好汉难敌四手,如果浑身无处不手,来回不空,自然胜人一筹.
--------------------

没有至极至快的训练,实战中何以胜敌!我师弟将一套八十一式的拳架用一分钟练完,面不改色,气不喘,哪不是吹牛的.因为里面藏的小式暗招加起来一共三百多招,你还以为慢若抽丝,大松大软,架子不能忽高忽低,就能羸人,笑话.
-----------------------

练拳时,身体稍有发热,汗毛孔张开,即可收功,稍后再练,人的体液没有多余的,要让身体处于一种养练之中,不能消耗,师门有话:练拳是把无病练成有病,再把有病练成无病,以后再慢慢解释这句话吧!

------------------

当个练家容易,当个教师却不容易.
教师必备四个条件:
一要能写,能留传后世,
二要能说,用朴素的语言,解读武术,开启学者心灵.
三要能练好拳架,是交流的窗口,是门面,是入门的必经之路.
四要能实战,胜过千言万语,实力代表一切.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分享0 收藏0 顶0 反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