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谋电影讲的是什么:除夕与除夕的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3:10:46


',1)">
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过春节”又叫“过大年”
“年”字有三种含义
伴着火红的春联、吉庆的福字、震耳的鞭炮,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春节。“过春节”又叫“过大年”,“年”字有三种含义。
国人把度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称过“年”,现在正月初一即为新年,也就是春节。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年”字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表示收成的状况。“年”有收成的意思。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的逐渐认识,把一年之中分为四季。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也称“丰年”。可见,年与丰收有很大的关联。
其二是表示计时的单位。年为计时单位,三百六十五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词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联系在一起。古时候,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人们习惯将春天看做是一年的开始,有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季对人们的意义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头、开门红。
收藏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祭祀活动多是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举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人们在特定日子庆祝丰收以及进行祭祀活动,就叫做“过年”。
其三是表示节日的名称。“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令百姓苦不堪言。秦国虽然统一了全国,减少了战乱,但徭役赋税却极为苛刻,使得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了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休养生息,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春节有4000多年历史
中国人何时开始过春节?据有关资料,传统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3日我国公众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有关春节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其中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历史上,人们过年的时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的都曾有过。直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和现在一样,确立以正月初一为过年。

春节有着各式各样的风俗,如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等。正是这些风俗,让春节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一些习俗也正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拜年方式和拜年礼品变化更大。对此,王思潮表示,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春节的传统色彩却一直未变,如亲情、和睦、欢乐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如今,春节更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全家老小欢聚,共享天伦之乐。
年夜饭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晚餐

大年三十,每逢大年三十的除夕夜,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全家和和美美地吃顿年夜饭了。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
大年三十是多数中国人的隆重节日,年夜饭是年节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年”是丰收的标志,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稼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形式就是祭祀,祭品自然是收获的食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招呼、请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年饭一定要全家人同吃,哪怕一年都下馆子,但年夜饭必须回家吃,这是在祖先牌位下与亲人聚会。年夜饭的意义在这里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聚餐。

作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使人有充足感,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席间还要多说吉利话,以图皆大欢喜。

此外,在进餐的进程上、速度上也有些区别,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贺等。这顿饭是全年中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其目的在于减少守岁的枯燥等候,故而有意延长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过年放鞭炮除旧布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大年三十,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中国民间有放鞭炮的习俗。特别是初交子时,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震地映天。那么,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而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祭祖、团圆饭、守岁

除夕有很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有祭祖、团圆饭和守岁。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对于人们来说,这天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日子。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祭祖,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子孙后代要谨记孝道,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因而,对于身在远方的子女们来说,利用除夕夜的机会,与父母们一起吃顿团圆饭显得尤为重要。陈竟说,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