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消防大队家属院:朗读口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6:30
我阅读我快乐之朗读口诀  

 

朗读口诀  

学习审美练口才,理解记忆亦可得。

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文学习作用多。

普通话又正方音,按义定音念正确。

读出音变之规律,内容层次明段落。

把握时代和背景,了解作者和风格。

语逻感结停顿分,快慢高低有定说。

重读语调莫轻视,各种技巧相配合。

论说记叙有不同,抑扬顿挫是诗歌。

【释句】

学习审美练口才——朗读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一种审美娱乐活动,更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讲演能力,有利于互相交往和提高交际水平。

理解记忆亦可得——朗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朗读的过程实际也是理解的过程,你要正确地传达朗读对象的意义,首先自己必须理解。否则不仅无法传达,甚至念不成句子,读成破句。朗读的蓝本是一种符号,它需要视觉的摄取,经过传导神经输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作用于语言中枢,再支配人的声带、口腔协调运动发出声音,这是一个反应链,因此人体的各种感官都处在紧张状态之中,于是在大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是用普通话朗读,字音准确,不加字,不减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拖腔;正确地读出句读节拍,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所谓流利,是熟练流畅,读得自然,掌握适当的速度,区分各个部分间的轻重徐疾,使朗读的节奏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所谓有感情,是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调和全篇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重音,读出祈使、疑问、反诘、感叹等语气,传达出爱憎感情,使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

语文学习作用多——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锻炼学生说话时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语气连贯,态度大方,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辨别词和句子的感情色彩,从而加深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在表达上的作用,增加语言材料的储备,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朗读,体会到课文重点和中心所在,深入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和条理线索,加强理解,也帮助记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艺术意境,发展想象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在道德品质修养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

普通话又正方音——朗读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会说普通话,纠正方音。会说普通话,这是朗读的基础。所谓普通话,就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语言。方音与普通话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发音、声调上。

按义定音念正确——读音正确,按义定音,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之一。千万不可秀才识字读半边。笑话一:从前,有个县官,认字不多,偏充老大。一天,他坐堂审案,先喊原告郁士来上堂:“都上来!”堂上的人都站在他的面前,县官火了:“怎么都上来了?”书记员悄悄告诉他:“告状人叫郁士来,不叫都上来。”县官又点被告齐卞丢的名字:“齐下去!”所有的人又慌忙退下。县官更火了。书记员连忙纠正说:“他叫齐卞丢。”大概县官变得聪明一点了,他指着证人的名字问书记员:“他叫什么?”书记员告诉他:“叫新斧。”县官听后,转怒为喜,“我估计会另有念法,不然就叫他亲爷了。” 笑话二:从前,有两个书生,到郊外散步。行至一座古庙(庙)前,一个书生抬头看见门上悬着横匾,上面写着“文庙(庙)”两个大字,便顺口念道:“嘿!这是文朝。”另一位书生踱着方步过来,也脱口而出:“唔,这不是丈庙吗?”前一个书生说后个书生念错了,后一个书生又说前个书生念的不对,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这时,从庙内走出一个和尚来,两个书生竞相请教,和尚哈哈大笑说:“文朝丈庙两相疑,我要下山去吃齐(荠),若要知详细,去问苏东皮(坡)。”说罢,拂袖而去。

读出音变之规律——语音的每一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韵、调,掌握这些是起码的要求,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并不都像单念时的样子,有时要发生音变,如果不掌握这个规律,读起来就会不顺耳,不自然。比如“啊”,读音为ā,如果前面加“来”、“坏”、“写”、“努力”等词,就读作yɑ而不读ā,如果前边加“读”、“好”、“重要”等词就读作wɑ。这就是音素的变化。又比如,有些音节要发生“儿化”现象,这时韵尾,甚至韵腹都可能发生变化。如小孩儿、金鱼儿、树枝儿……其韵尾都要读出变化,才让人感到亲切。

内容层次明段落——所谓内容不仅是指写的什么,还必须理解作品的主题。主题是作者要表现的主旨,包括作者主观上的情感,理解这一点才能处理好自己朗读时的情感表达,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取得一致。顾及全篇还必须掌握文章的段落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段与段的停顿、间隔,掌握文章的节奏、力度。

把握时代和背景——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蕴育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风云变幻,体现着当时的精神风貌。朗读时必须把握这种特点,才能正确地传达作品的意义。

了解作者和风格——了解作者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作品,把握作品的基调。了解作者尤其是要了解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以及作者创作中的整体风格。

语逻感结停顿分——朗读创造了听觉形象,它们依靠的媒介物质是声音,对声音的运用便成了朗读技巧的关键。就一般规律而言,运用声音的规律首先指停顿。停顿,就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在一句话、一篇文章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停顿多长时间,与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关,与文章结构有关,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关,与抒发的思想感情有关。根据不同情况,停顿也有种种不同。语法停顿。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选择停顿。语法停顿的地方多在:①修饰成分(定语、状语)的后边,如“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②连带成分(宾语、补语)的前面,如“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③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之间,如“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确是死了”。逻辑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特殊意义,停顿的地方可以不受语法结构的限制,这种停顿是受思维逻辑决定的,所以称作逻辑停顿。如:“在日本,樱花就是多!山上、水边、街旁、院里,到处都是。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樱花就漫山遍地的开起!”(冰心《樱花赞》)朗读时,必须突出“樱花”,不仅要提高语调,而且要作适当的停顿。感情停顿。在表达异常复杂的思想和感情时,为了渲染某种情绪,或强调情绪的转化,也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这种停顿是由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如:“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至今”表现了诗人留恋、怀念等激动情怀,应适当延长语法停顿。当然,停顿时间的长短都是相对的,过长也会使结构松散、拖沓。结构停顿。主要指段落、层次、句子之间的停顿。一般来说,段落比层次之间的停顿时间长,层次之间比句子与句子之间停顿的时间长。停顿不是把声音突然切断,一般都是字的延长读音。停顿只是声音的休止,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仍然在继续。停顿处理得好,会引起听众的思考、联想,具有某种启迪的作用。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多是依靠停顿的技巧。

快慢高低有定说——运用声音的规律主要还有快慢、高低、重读、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快慢。说话时每个字拉的比较长就慢,反之就快。朗读速度的快慢与作品的体裁形式和思想内容有关。就文章的形式来说,诗歌因为每句话都高度集中凝练含蓄,所以不宜读快,以便给听者留下思考、玩味的余地。散文、小说类作品,就总体语言风格来说,接近口语,明白如话,读起来比诗歌要快。由于作品的内容不同,即使同一篇作品在速度的掌握上前后也不应该一律。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应该慢一点。高低。说话时声带拉紧,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根据作品内容,表达出的不同情感,声音也应该高底不一。兴奋、喜悦、活泼的情态,声音要响亮;沉痛、悲愤、安静的情态,就要深沉。

重读语调莫轻视——朗读中,重读和语调处理的作用都不可小看。首先说重读。在朗读时,把一些需要加重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就是朗读中的重读。重读又大体分为语句重读、逻辑重读、感情重读等三种情形。语句重读。是由语法结构决定的。语句重读的一般规律是:短句重读谓语;状语、补语也常常重读;定语常常重读;代词“你”、“这”、“那”、“谁”等也常常重读。逻辑重读。就是强调特殊含义,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逻辑重读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如鲁讯的《狂人日记》:“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吃人”两个字就是这段话着重强调的所在,因此应该重读。感情重读。是根据表达强烈爱憎感情所确定的重读。通常,感情重读大多指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定语、状语和比喻词等。有时某些语句重读和逻辑重读需要特别强调,这时语句重读和逻辑重读也便是感情重读了。如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中一节:“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再说语调。语调,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即通常所说的“抑扬顿挫”,为什么要有“抑扬顿挫”呢?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一个简单的“啊”念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现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肯定、怀疑、悲哀、轻松、平静、惊讶、兴奋、失望……等,尽可以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出来。汉语语调的变化,常常显示在末尾的音节上。每一句话,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调。概括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种:昂上调。是把一句话读得前低后高,逐渐高昂向上。凡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句子,大都用昂上调。如“他是谁?”“啊,怎么啦!” 降抑调。是把一句话读得前高后低,高音逐渐压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大都用降抑调。如“那是什么世道!”“把这任务交给我吧!” 弯曲调。是把一句话读得低转高再转低,或者高转低再转高,听起来高低起伏,弯弯曲曲。含蓄、幽默的诗,大都用这种读法去表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旨。如王小妮的《对话》:“在黑夜与白天/交替的时候,/我的儿子告诉我:/太阳怕黑,/月亮怕亮。/……/我的儿子/你怕什么?/你说:/我怕妈妈哭。/    /好吧,/那么妈妈永远笑。/永远地用微笑/照耀你,/哪怕天/和闭上眼睛一样黑,/哪怕天/有九个太阳那样亮。” 平直调。一般适用于说明、叙述之类的内容,语调平直,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各种技巧相配合——在诗文朗读中,各种技巧都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朗读是用声音在征服听众,不是演戏,因此声音、情感的处理是朗读者悉心追求的目标。诗歌。长于抒情,感情强烈,朗读者也必须是感情充沛。再有就是诗歌语句整齐,强调韵律、节奏,因此朗读时一定要顾及诗歌的音乐性,停断适当,节奏鲜明。小说。长于叙述、描写,而且由于长篇巨制,中间感情变化多端,朗读时要因具体情境来确定,不能千篇一律,一贯到底。特别是其间的人物对话,那是显示人物个性的手段,更要着意刻求。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声调,好的朗读应该不必特别说明,就让人听出是谁在说话。散文。长于描写、抒情,能够渲染某种意境美,朗读者的责任是努力把听众带入特定的意境中去,使其受到感染。政论体文章。长于论辩性,因此尤其注意它的逻辑说理的层次,给人感觉应该是深信不移的。

论说记叙有不同——各种体裁的文章,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内容不同,虽然朗读时有共同的要求,但也各有各的特点。论说文的朗读。论说文是说理的文章,讲究其论辩性,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读清论点、论据、层次。论点是作者论及问题的主张、态度和看法,它标志作者的态度。朗读时必须使论点突出,鲜明,可以交错运用重音、停顿的技巧。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都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它要求准确、扎实、有说服力。层次是文章中相似内容的组合,是文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层次要显示出一个层次的整体性,层次与层次之间虽有较长的停顿,但仍要暗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头、结尾是结构部分,读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相互照应。二是读出感情,作到态度鲜明。论说文虽然重在说理,但饱蕴感情,因此要注意语调、语势,以便是非清楚,态度鲜明。记叙文的朗读。记叙文写法千变万化,因此它的读法也应该丰富多彩。根据记叙文的特点,尤其要注意它的中间部分。因为中间部分变化往往十分复杂,如果是层层递进的,朗读速度就应该逐渐加快;如果情节曲折,朗读时就要注意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读起来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如果是倒叙、插叙,就要利用停顿把起点、止点交待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尤其要注意叙述的重点和矛盾的高潮。

抑扬顿挫是诗歌——诗歌是人们最喜欢的朗读文学样式,因为诗歌感情充沛,富于想象,语言精炼,节奏性强,最适宜绘声绘色地朗读。又因为诗歌大都押韵,所以读起来高低轻重,和谐入耳,极富于音乐美。朗读诗歌不同于平常说话,也不同于朗读其他文体的作品,诗歌应该更讲究抑扬顿挫。如舒婷的《海滨晨曲》:“一早/我就奔向你呵,大海,↗/把我的心/紧紧贴上你胸膛的风波……↘/呵,/灯何时有了鲜明的性格?↗/自从你/开始理解我的时候。↘/因为灯/还亮着。↘/祝福我吧,↗/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读这首朦胧诗时,要注意重音的掌握和语调的抑扬,以便引起听众的复合感觉。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