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破皮还会长头发吗?:徐小平:带着资本的观念提供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1:28
徐小平:带着资本的观念提供商 谢若海   曾被喻为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徐小平、俞敏洪、王强(从左至右)。

  “小平,你没有被钱毁掉。”

  当徐小平近期向《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作者卢跃刚“汇报”最近四五年的生活经历时,这位《中国青年报》的资深记者如是肯定“中国人生设计第一人”的职业转型。俞敏洪和徐小平、王强这“三驾马车”曾共同缔造了新东方这一中国民办教育的神话,徐小平是其中的二号人物。

  徐小平新浪微博的个人简介中还写着“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新东方企业网上紧随“俞敏洪文档”其后的子栏目就是“约见徐小平”,其中收录的徐氏最新文章是去年10月13日的。

  但在新东方2006年9月7日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前后,徐小平“事实上离开了新东方”。徐的大部分股份都在新东方,他在那里持股10%,用这些资金开始做起了和朋友李开复一样的天使投资(他和郭台铭、柳传志等同为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出资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给钱占股份”。

  尽管有着“仙人指路”的美誉,徐小平也会遭遇转型困惑,当时他咨询了卢跃刚。如今在纽约大学留学的小儿子2006年去美国读寄宿制中学,徐小平也付钱找到美国中学入学专家,因为“留学领域知识很深,我只是对留学国际教育的一般理论比较清晰”。

  徐小平的英语足以“跟洋人24小时不间断地说话”,在斯坦福大学发表英文演讲的喜剧效果超过了中文。但他还嫌“不够纯正和地道”,去年年初还通过朋友找了一位美国姑娘做英语老师,“现在她成了我的一个英语秘书”,“我想通过她建立和美国方面的联系”。

  做你不得不做的,做你爱做的

  新东方2006年上市后,徐小平和其他创业元老集体退出董事会,“这个过程没有什么不愉快,但是显然俞敏洪也没有特别地来挽留我。”作为股东,徐小平成了仅次于俞敏洪的“中国第二最有钱的老师”,“下一步做什么其实成了无与伦比的挑战”。

  50岁的徐小平问卢跃刚“下一步做点什么”。卢跃刚说:“很简单,做你不得不做的,做你爱做的。”

  新东方十年,徐小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咨询为学员提供免费增值服务。这种工作在2006年达到巅峰,书都出了《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图穷对话录》和《留学与人生对话》等好几本,老生常谈让徐小平开始厌恶自己。

  50岁时的人生大转机还是年轻人带来的。此前,徐小平接触和提供咨询帮助的年轻人多是“有理想、有才华,但非常迷茫”,可2006年前后,来找他的年轻人“有才华有追求,但是他们不迷茫,他们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他们想创业”,“来一个我就喜欢一个,来一个我就兴奋一个,来一个我就投资一个。”几年下来,总共投资了三十几个项目,“这在天使投资人里面,从数量上来说肯定是最多的。”

  “我还是为自己骄傲——我没有被成功淹没,没有被金钱迷失方向。我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以一个失业汉的饥饿,以一颗失落的心灵,在50岁的‘高龄’重新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并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在国贸的一座豪华公寓里,徐小平回忆起五年来变身“天使”的历程,兴奋时两脚叠在椅子里,一边兴奋地遣词造句,一边不时提醒笔者记下他自己都为之亢奋的那些文采斐然的句子。

  2006年5月,新东方上市前4个月,一个志在“给每个中国人做一个网上杂志”的浙江青年来找徐小平投资,其构想“相当于Facebook”。但这位“根本不懂互联网的年轻人”, “正好遇到一个根本不懂投资的投资人”,于是,一顿午饭下来,徐小平投了100万元,2007年年底又追加了100万元。

  浙江青年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把网站搞上线,从此就开始了半死不活的挣扎。这个“极富浙商精神”的小伙子2009年转而承包了一所培训学校,“跟新东方一个校长级的人物一起创业”,做起了针对在职人士的管理培训,2010年营收达2500万元,预计今年将翻番。险象环生的首起投资案坚定了徐小平的投资理念,“这个家伙是一个打不死的浙商。浙商是没有土地的,他们只有脑袋,只有身体,所以他们敢打拼,这是我当时毫不犹豫投资他的原因,也是他现在起死回生的秘密。”“我的投资哲学就是一个字:人。投资给人,不是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书,而是优秀创业者本人。”

  天使投资是用钱栽种梦想

  徐小平最愿意反复提起的投资对象是郭去疾。郭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4级毕业生、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电子工程硕士和斯坦福大学MBA,曾服务于微软和Amazon,2006年9月进入谷歌中国。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第一次见到郭去疾(当时找到徐小平的七八个斯坦福学生后来都获得其天使投资)时,徐小平就对他“一见如故”,待他回国后更是许诺“你要干什么我都支持你”,甚至想为他专门成立一只基金。

  2007年,还在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任上的郭去疾电话联系徐小平,说到他和朋友的一个创业构想。徐小平听了20分钟没听懂,但欣赏郭去疾才华的他根本无所谓。他只问了“你们要多少钱、给我多少股份”两个问题。谈妥之后,尽管人在外地,徐小平让助理送去了10万美金。2007年圣诞节期间,郭去疾和他朋友的兰亭集势遇到现金流危机,徐小平再次援手。2009年2月,郭去疾离开谷歌中国,正式加盟兰亭集势并担任董事长兼CEO。

  2010年6月,兰亭集势成功收购国内3C类产品B2C电子商务网站欧酷,同年10月接受挚信资本、联创策源和金沙江创投的3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徐小平很为郭去疾高兴,“这个项目今年肯定要上市了”,这将是他第一个成功退出的项目。

  和天使投资领域的大腕雷军只投自己熟悉的产业、个人不同,徐小平投资了新技术教育公司、电子商务网站、娱乐媒体和电影等多个行业,“投与不投就看这个人的整体素质能不能让我头脑发热。模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人。”徐小平自信其“脑热投资法”、“脑热拍板论”有其科学性——“我的工作就是靠讲话感染人,如果一个人在我面前能够用他的演示让我头脑发热,让我晕眩起来,这个人一定有非凡的说服力,他的个人魅力、他的语言能力、他的模式、他的思想肯定不可多得。所以,投他就不会错。”

  近期,徐小平又向四位本科同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美国名校的生物学博士的抗癌药项目注入了天使投资,对方的干劲和行动精神打动了他:“冲着你们四个美国博士这种回国创业的决心,我送你们20万美元都可以。”

  五年来,徐小平已为约30家公司投资了2000万美元,太太脸色的变化印证了他的稳健和初步成功:“第一年是黑色,第二年是灰色,现在终于有了红色。”

  2010年秋,徐小平正式宣布成立“真格基金”。在所有个人素质中,他最看重“Integrity”这个概念。他将其译为“真格”而不是“诚信”,认为这个词“是兑现承诺的行为规范,是以‘信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完整性”。“Integrity”的译法得到了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口语专家王强的高度赞同。

  “真格基金”计划在未来十年每年投资20家公司,总共投资200家,从中催生三五十家上市公司,“我要追求做中国最伟大的天使投资人,帮助中国青年创业——在‘中国梦’的苍穹里,增补几颗璀璨的新星。”

  我依然是俞敏洪最好的朋友之一

  新东方在2006年以后注定是徐小平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话题,他有各种表述来形容他和这个公司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和俞敏洪那种男人之间的纠结情感:

  “1996年回来的时候,一开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赚钱谋生。做着做着,和俞敏洪、王强他们一起,从中国青年人身上看到了那种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往前走。这时候,新东方对我来说,成为我想去为它服务一生、贡献一生的事业,我没有想过要离开它。

  活到55岁,除了父母以外,两个人最重要,俞敏洪是我事业上(最重要)的,我太太是我生活上(最重要)的。

  俞敏洪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依然是俞敏洪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和老俞的生活风格也许很不一样,但是我们两人作为兄弟、朋友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是砸不烂烧不灭打不破的。”

  徐小平曾两次离开新东方董事会,一次是2001年,另一次是2006年上市后。

  1993年11月16日,北京新东方学校成立,200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徐小平的回忆版本是:当时他就积极推进公司内部的企业治理,包括限制俞敏洪的各种权力,推动新东方内部投票权、分红权和知情权等权益的制度化建设,力度过分了一点,使得“老俞觉得我应该离开董事会”、“大家投票让我离开了董事会”,“这就意味着我和俞敏洪合作的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我主要以股东的身份来与新东方合作。”

  2001年10月离开董事会那一刹那,徐小平拥抱了俞敏洪,此后在百般痛苦中写下“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图穷对话录》。该书系统总结了新东方的留学理论,明确提出“反对‘留学无意识’”。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

  俞敏洪读了《图穷对话录》部分章节,“十几分钟后,他张开激动的双手和我笨拙地拥抱”,表示他“再次体会到1983年在北大第一次见到我时的激情,感觉到1995年在温哥华久别重逢我的灵感,预见到新东方精神即将飞翔到一个新的云层的大喜悦。”于是,2002年教师节,新东方全体高管开会,庆祝《图穷对话录》出版,“徐老师”被“俞老师”请回了董事会。

  “男人之间的情谊,寻死觅活还是为了一个事业,为了人生的这种理想和辉煌。”也难怪,淡出新东方的这四五年,徐小平做梦都是如何与俞敏洪沟通并帮助他;2009年有一次见到俞敏洪,他甚至“流着眼泪告诉他:我想念你”。

  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不愿再像俞敏洪期待的那样“一个演讲讲几百遍”。徐小平再次离开董事会,迷上了天使投资,迷上了写博客和微博,“我的博客点击率上千万”,“现在微博粉丝超过百万”。

  2010年秋,正在哈佛大学访问的徐小平短信俞敏洪,转达一个论坛请他来演讲的邀请。从俞敏洪的回复中觉察出他正处于困境,徐小平凭着直觉,给这位爱恨交织的朋友写了一封酝酿了五小时的邮件(当年收到他释疑解惑邮件的新东方学员往往像收到福音书一样),措辞之严厉连他自己都“拿不准老俞会有什么反应”:“本来非常非常不想和你写信谈新东方的事,但我觉得如果再不写的话,就不是体贴你,而是背叛你……虽然我们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但如果再不和你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我自己也会觉得没有履行自己作为朋友的责任。”

  在邮件中,徐小平历数了新东方的五大危机:营销方式落后,兼并和收购不力,对管理层缺乏制约,产品和精神思想都缺乏创新。徐小平的危机感来源于学大、学而思和环球雅思等竞争对手2010年的上市,“俞敏洪自己现在演讲,这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新东方错过了,至少在互联网领域,新东方的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推广做得很弱,甚至有可能失去一个时代。”“新东方上市以后没有并购,但事实上新东方就是一个并购而成的企业,只不过没有用现金。新东方并购了徐小平,新东方并购了王强,新东方并购了很多很多东西。”

  俞敏洪第二天就回复了徐小平,用“如沐春风”概括他的读后感,他还将这封邮件转发给了新东方全部现任高管,并在高管会上当众朗读。只是,这一次,俞敏洪并没有邀请徐小平回来“帮忙”。

  但是,徐小平仍能一口说出这位江苏同乡、北大旧识去加拿大温哥华拜访他后回国的准确时间,是“1995年12月28日”,而“我是1996年1月10日回来的,王强是1996年10月10日”。他还记得,自己如何说服同北大保安打架的学员,让他向出借教室的北大校方道歉,从而确保三千学员能按时入校上课;如何安抚一位自杀学员的教授父亲;又是如何协助老俞应对工商局的检查……

  徐小平还记得那些起点,老俞“借了我4500块钱,买了两个办公桌,然后就开始我的咨询事业”,“签证、留学、移民各种讲座我一个星期做十几次,一天约谈几十名万般迷惑的学生”……

  追寻这个时代沧海深处那珍珠般的观念

  采访徐小平那天,正好也是张学友“1/2世纪演唱会”北京站的开唱日。如果说歌神用他的声音温暖了几代人,“仙人”徐小平则用他与时俱进的理念指点了数以万计的中国青年就业、职业、创业的人生迷津。

  近三小时的专访中,徐小平不时妙语连珠,而且总能用最富文采的句子表达出来。他也不忘提醒“记下来、记下来”。当笔者用“观念提供商”来总结他的社会角色时,他激动地站起来和我握手:“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思想家,但是英文里面(‘思想家’与‘思想者’)没有区别,我是一个思想者,我是一个观念提供商。”

  徐小平还记得1996年刚加盟新东方时,俞敏洪有一次召集二十几个教员开会,不知道怎么介绍他,就脱口而出,说“这是徐小平,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的介绍,对俞敏洪可能是无心之语,但在徐小平却成了一种潜意识:“在新东方,我不是一个最会讲课的人,不是一个最懂英语的人,也不是一个最会管理的人,我要做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

  在去年那封给俞敏洪“预警”的邮件中,徐小平就质问:“新东方上市以来,你能给我再举出一条激动人心的新口号与新思想吗?”徐小平有资格质疑和提醒,15年来,他始终紧贴甚至引领着这个时代迷茫而向上的年轻人。他提出或参与策划的许多口号,如让学生预支自信的“中国机会论”,鼓励留学生回国的“彩虹计划”,提倡理性留学的“反对留学无意识”,反对学历崇拜的“就业中心论”……这些领一时风气之先的观点的“知识产权”都归徐小平。

  走在北京的各个场所,常常有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你的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这让他倍感欣慰:“留学、教育、就业这些事情,是人生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在这些问题上发表了诸多独特见解,后来看去,这些观点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得起相信我的青年人。”

  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开始致力于天使投资,他对自己的新事业有一套自己的说法:“青年创业是通往自由与独立的长征路和高速公路。”“各行各业都有‘成绩单’,男人奋斗的‘成绩单’,至少在企业领域是财富”,这是他40岁时悟出的道理。在“剩女”成为流行议题时,徐小平2007年还投资了龚海燕的婚恋网站“世纪佳缘”。

  最近几年,俞敏洪多次“后悔上市”,徐小平针锋相对地抨击他:“你这样做,伤害了天下所有想上市的创业者,所有想上市的投资人。”徐小平不知疲倦地推进着他的天使投资事业,还四处延揽人才。继2005年的斯坦福大学之行后,去年10月再次访问斯坦福(他一直想把“真格基金”的美国办公室安在这所创业氛围浓郁的美国名校周边)和哈佛、MIT、宾大、哥大、伯克利等六所美国名校,今年二三月还准备去耶鲁、普林斯顿和杜克等名校,继续宣讲“中国创业故事和天使投资机会”,邀请向他提交创业计划书的100位美国名校的学生参加2011年5月的“中国留学生创业论坛”。

  徐小平的表达才华、对青年始终如一的关怀,以及关注、提炼重大时代命题的形而上追求与禀赋,其实可以追溯到很早。从1983年开始,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的徐小平,在北大担任了五年的艺术教研室教师和团委文化部长。教师的职业经历决定了徐小平“始终面对的是年轻人”,加之长着娃娃脸、个子不高的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大人”,以及自身的文艺修养,他多年以来一直和中国青年无障碍地交流。也因此,他把新东方十年的工作理解成“相当于团委书记”,而“真格基金”让他自诩“全国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总干事”。

  “许多人有钱没有观念。”这是外界看好规模并不大的“真格基金”的原因之一。当下中国,投资界名人有熊晓鸽、沈南鹏,企业界精英有马云、李彦宏等,徐小平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带着资本的观念提供商。假如说我过去曾以我的观念参与创建了新东方,今后我的观念,加上一点投资资本,将在创业领域继续推动中国的青年事业”,“我搭上了青年人的高速超音飞机,或者说我跟青年人一起做梦。即使老了,我投一点资,我分享了青年人的青春。”

  “我始终在追寻着这个时代沧海深处那珍珠般的观念。”徐小平的娃娃脸上露出了让人熟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