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迁徙是几月份的:朱元晨谈学习方法点滴(I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58:55

十四.  问:目前,国内有许多人花费不少钱千方百计想去国外留学,还不一定如愿以偿,你能凭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以全奖身份去美国深造,请你谈一下其中的成功“秘诀”。

我的成功“秘诀”似乎在于:第一,我选对了一条“专才”的成长路线;第二,我有效地利用好了上外附中所具有的非常独特的学习氛围。平时除了学好规定的必修课外,我集中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独立的课外科学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这是我能在激烈的哈佛大学的“入学竞赛”中胜出的重要原因。上外附中向来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条条框框比较少,这种环境非常适合像我这类学生的快速进步。考入上外附中后不久我就确立了长大后要当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的志向。以后我的学习重点和相关知识结构的建立都始终如一围绕着这个方向进行。我的大部分学习都是以未来的可能应用为导向的。各类能有效帮助我实现理想的科学文化知识我都学得很强、很深、很扎实,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要求,而对那些我将来肯定不会经常用到的知识,则采用了点到为止的办法,达到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即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你绝对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举一个例子:英文我很强,但第二外语我只上过六节课就再也没有去听过课。再举一个例子:我用现代汉语写了两篇质量很高的得奖论文,但我的古文只有高二毕业的水平(因为我是教育部确认的免试高校保送生,所以没有再参加高三年级的语文跟班训练),课外也不再花时间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古文,因为我非常清楚地看到,在我未来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绝对不会用古文去阅读、思考和写作。我的很多时间就是从这类选择中赢得的。我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十五. 问:从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哪些在你的科学研究中最有用?

回顾自己学习和竞赛的经历,我深深感到平时在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研究中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首先以中学数学为例。虽然它不能直接应用于我的研究项目,但计算机图形学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数学知识,如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几何、拓扑学和泛函分析等都是以中学的代数和几何为基础的,因此学好中学里的数学为我在课外自学大学数学系的课程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再以我们从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和语文写作知识为例。就我个人而言,我感到它们是最能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的。因为计算机图形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内,所以除了专业知识外你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英语能力才能看懂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论文,真正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此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接下来,一旦你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好的结果,良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则能帮助你有效地将你的最新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同时,在科学研究中,你最后撰写的研究论文才是同行对你的工作价值进行客观评估的依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自己的思想用准确、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

简而言之,学校课堂内所学到的理科类知识是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知识结构的根基,而学校课堂内所学到的文科类知识,则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快速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十六.  问:参加了多次国内外重要的学生科学竞赛后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总结近几年来比赛的经验,我主要有下面四点体会:

( 1 )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方面的创新都是需要知识和思想积累的。新颖的思想和创意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有一个已经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且一直在做相关方面思考的人,才最有可能萌发新的思想。

( 2 )有效的自学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极为重要。有效的自学能力能使研究者快速地理解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为进一步的高起点的创新打下基础。

( 3 )在开始一项新的研究工作之前,对你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内业已完成的研究工作必须了解得非常清楚。一定要避免耗时耗力但毫无价值的重复“创新”― 没有人会因为你重新发明了指南针而肯定你的工作。

( 4 )一个好的新思想并不马上等价于一个好的研究项目。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外部环境下才能发芽、生长、结果。同样一个好的新思想只有在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采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再配以合适的软硬件条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项目。

 

朱元晨的父亲―― 朱丹平老师的话

朱元晨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方法新,三是进步快,而其中的方法新是关键。朱元晨的最幸运之处在于他进入中学学习阶段之时(1996 年)正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大力普及使用之时。中国的个人计算机价格和互联网的个人用户接入费用都已降到了普通用户均可承受的程度,这才使得像朱元晨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有可能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学习英语的有效辅助工具,由此大幅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讲一句大实话,只要朱元晨再早出生二三年,那大家就绝对看不到他今天所获得的这一系列创记录的好成绩。

用传统的方法在非母语环境下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英语人才大致需要经过十年的时间,而且还要求学生本人在这十年当中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学习非常勤奋刻苦。20 世纪80 年代日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英语专家曾专门写过一本书,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要用长达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在非母语环境下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英语人才。我曾花过很多时间仔细研读过这本书的中译本。另外,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例子:你可以分析一下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已经用了多少年来学习英语,以及达到的实际英语水平。新技术和新方法帮助朱元晨只用了大致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原来要用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家一定会感到吃惊,其实我当时也感到很吃惊,因为这种结果大大超过了我事先的预期。我想这就是新技术的力量,这就是教育创新的力量。

英特尔公司的官员和技术专家以及网上的一些网友都讲:“朱元晨是网络时代中国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科技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范例。”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朱元晨上中预班(6 年级)时认识的英文单词不会多于300 个,以后的快速进步都是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取得的。如果没有新技术的帮助这种成绩是绝对不可能取得的,而且完全无法想象。事实上,像朱元晨这样的学生在中国有成千上万,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同样应该适用于这些学生。

2002 年在一家著名的教育机构的帮助下,我们曾在上海对部分六年级和七年级的普通在校生进行了一次规模实验,训练他们完全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辅助下学习英语。当一年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顺利阅读网上免费的《纽约时报》时,很多慕名前来参观的英语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感到不可思议。我告诉他们,现在已有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大大加快他们的英语学习。可惜至今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的甚至在家里是禁止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而很多英语老师还不知道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学习英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训练出几个尖子生,而在于非常有效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一大批有用人才。尽管在朱元晨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的教育主要是要依靠学校,依靠社会。社会是有分工的。真正的教育主力军应该是各级各类学校。个别家长的方法再好也只能影响到个别学生,而学校如果采用了更科学和更有效的训练方法来训练学生,却能影响一大批学生,为社会造就一大批有用之才,从而帮助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下:朱元晨的英语学习方法是特指如何在中文环境下有效利用好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学好英语。如果你有很好的英语环境,如果你是在接近英语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那你的方法应该有很大的不同。但对绝大部分中国本土的学生来讲,他们学习英语的实际环境应该与朱元晨的差不多,谨希望他们能从朱元晨谈的方法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从而找到更适合他们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科学需要坚持的精神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问题感兴趣的?   

答:事实上,我从六年级就开始对这个感兴趣了。小时候爱玩计算机游戏,游戏中有许多图形,这些图形很好看,我特别喜欢,就产生了一种动力,更加喜欢做这件事。从那时起,我把它作为自己的课余爱好,这种兴趣一直就没有转移过。我想我将来的研究方向也不会有什么大改变。  

问:有人取得成绩是靠天才,有人是靠勤奋。你觉得更多的是靠什么?   

答:我想还是靠勤奋更多一点。在这次大赛诺贝尔小组的座谈会上,有一个学者讲得非常好。他说,科学家都是一些平凡人,但为什么科学家能取得成绩?是因为科学家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人家做一个项目就换一个,而你多年坚持做一个项目,那么出成绩的概率会比别人高很多。  

主要得益于方法与创新   

问:你认为你的研究能取得成绩,主要得益于哪几方面?   

答:我想,首先是在开始时已经对此工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其次,要有创新的东西。   

任何创新在开始时总会有困难的。创新的基础是要借鉴别人的东西。比如在计算机方面,在学校里、在书本上你学到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知识。要想有所创新,你必须吃透这些知识,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找到研究工作的着手点,这要看你花的时间有多少,看的书有多少,思考得有多少。  

与我能力相似的学生中国有很多   

问:有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孩子更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你怎么看?   


答:我只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一点。一般来讲,我们国家的学生会学习很多知识,但有些知识背完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忘掉,很多人在这些方面浪费了许多时间。在这一点上,我的父母在学习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当初我在学英语的时候,父亲就用他自己走过的弯路来教我一些很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其实,与我能力相似的学生在中国有很多, 也有许多学生很勤奋,但这里面有一个机遇的因素,当然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   

问:如果让你对你的同龄人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答:做你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研究过程,然后对研究结果感到自豪。

 

朱元晨是如何学好数学的?

进了初中后我就再也没有专门去奥林匹克数学学校花很多时间来搞奥林匹克数学,而将这些时间置换了出来学了一些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大学数学。如《高等数学》我是在初一时跟着电视节目中的电大老师学的。当时我父母会将每次的节目录下来,在周末和双休日重放给我看,并作一些对应教材上的相关练习。《线性代数》我也是在初一时就跟着电视节目中的电大老师学过一遍。与此同时我还自学了与计算机编程关系很密切的《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等。从高二开始我在课外学习了更多的大学数学知识,从而使我能读懂更多的用很艰深的数学语言写成的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为自己能胜任最前沿的研究和创新创造了条件。我感到每一个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从某种角度可以讲你的学习内容是你的学习目的函数。在计算机图形学新算法的研究中要用到很多大学数学系的数学内容所以我就重点自学了这类数学,而当时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要去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所以他们的很多时间好象都花去搞奥林匹克数学了。


 

引言

在2004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的最高领奖台上,55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一张来自亚洲的参赛少年面孔,他——就是朱元晨,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上海少年,凭借着一项可以提高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的新颖算法,夺得了“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 (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s Award),赢得5万美元的奖学金,成为自ISEF举办55年来第一个走上最高领奖台的亚洲学生。此外,他还夺得了瑞典Seaborg SIYSS 奖,计算机学科类特等奖和一等奖等七项大奖,被正式邀请参加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再次为中国学生打破了零的世界记录,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2004年9月,19岁的朱元晨带着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最高奖的5万美元奖学金,以及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美国开始了大学生涯。然而这位被称为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奇才,科学盛典上的少年却也是一位英语高手。他在15岁时就考出了670分的托福成绩,创下了国内低龄考生托福考试成绩的新高。英语很早就已经成为了他前进道路上的一件最有用的工具。以英语为工具,从初中阶段开始,朱元晨就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网站上下载了很多免费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学习资料,自学与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大学课程。又是以英语为工具,在竞争极其激烈的ISEF赛场上,朱元晨以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英语论文和流利的英语答辩力克群雄,使大赛的国际评委们第一次将大赛的最高得分打给了一位来自亚洲地区的参赛选手。英语是朱元晨走向成功的利器。回顾朱元晨的成长过程,他的英语学习之路非常科学,非常理性,非常成功……

朱元晨: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科学少年

五十六年前,30名聪明好学的中学生在美国费城参加了首届国家科学竞赛,这一竞赛日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各类机构的赞助发奖额高达三百万美金的中学生科学竞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面向初一至高三学生、竞赛学科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学科和部分社会科学内容,被誉为中学生的“世界杯” 或“奥林匹克”的科学竞赛。

2004年北京时间5月15日,临晨3点,美国波特兰俄勒冈会议中心。从一千四百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三位年轻学生站在了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领奖台上。七彩的纸条在他们头顶上纷纷飘洒,在场所有人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响起。他们是本届大赛最高奖“英特尔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Intel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s)的获得者。 这三张面孔中,有一张中国少年的脸。

不久,激动人心的发奖仪式结束了,一位来自英特尔公司总部的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专家与一位中国少年还在专心交谈。他们谈得很投机,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兴趣很接近,交流非常顺畅。那位专家非常赞赏地对这位中国少年说:“你的研究结果、参赛论文和现场答辩给大赛中所有参与评判你研究项目的大赛评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和英特尔公司的科学家们一样通过勤奋工作取得了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但不同的是你还是一个没有正式进入大学校门的中学生,而且来自母语不是英语的发展中国家。你极其有效地利用好了互联网和英语来从事无国界、低成本、高效率的一流学习和研究,这正是英特尔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所要实现的梦想之一。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体的成功范例,你向全世界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完全效法的模型!……”那位少年就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选手朱元晨。

几小时以后强大的互联网已将中国选手的获奖喜讯传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脚落,朱元晨再次为中国中学生在高水平的国际中学生科学竞赛的舞台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让时光再切换回到三年前:2001年5月,英特尔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发重镇硅谷,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三百多名参赛选手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正在这里展开一场空前激烈的科学竞赛。然而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大赛计算机学科类的唯一一个特等奖竟被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16岁的中学生夺走了。这位中学生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选手朱元晨。

硅谷被惊动了,美国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报刊和网站很快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台湾的教育界和科技界亦均对来自中国大陆中学生的出色表现深感震惊,其中一家台湾主要媒体在对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进行报道时写到:“...大陸代表團由十六名學生組成,參加了十二個項目的競賽,他們的得獎數目與台灣不相上下,但來自上海的朱元晨得到了计算机学科类第一名,卻具有指標作用。...今年受邀為大赛国际评委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所黎耀基教授表示, 中國大陸進步的速度十分可怕,就像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大陸全力培養參賽精英,在數年之內,就會超越台灣,甚至趕上美國。...台灣將選出兩千名學生提早進行培養,使台灣未來在國際科學競賽中更上一層樓。”台湾的教育界和科技界一直特别看重Intel ISEF这项重要国际赛事,每次学生赴美参赛回到台湾,不管获奖奖项的大小和多少,台湾的最高领导人一定会出来接见学生,和学生一起拍照留念以示鼓励。在台湾地区,学生在Intel ISEF上的得奖成绩已被看成是检验整个台湾地区创新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的客观指标。

朱元晨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在大学任教。1996年考入上外附中后不久朱元晨即被学校选送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参加课外奥林匹克计算机编程训练班的学习。“这个训练班由上海市的一些最优秀的教练来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各种针对奥林匹克信息学竟赛的数学和算法,为上海学生参加全国大赛培养后备选手。开始时主要是学PASCAL编程,但我是插班进去学习的,第一节课上下来犹如听天书,但我兴趣很浓,以后每次课后都会花很多时间来进一步自学和上机练习。一学期结束后,我成了这个班上老师最满意的几个学生之一。”这是朱元晨接触计算机的开始。

不久之后,朱元晨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处理器是Intel奔腾133MHz的”。“和大多数中学生一样,刚买电脑时我也就是做做编程,玩玩游戏,而且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还不少。” 直到玩上3D游戏,朱元晨才开始对计算机图形学产生了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

“大概从初二开始我对计算机游戏非常入迷,我接触的第一批3D游戏有《刺杀希特勒》和《QUAKE 1》。当时很震撼,觉得3D的效果真是太惊人了。进一步我就想:这些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能不能做出来呢?我能不能自己编写一个3D游戏?我对计算机图形学的兴趣就是这么产生的。准确地说,是我对电脑视觉效果的强烈好奇心带动了我以后的所有努力。”

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始自学《21天自己做游戏》、《三维游戏制作指南》等书。随后,朱元晨利用自己的编程知识,编写了一个火炮打导弹的二维打字练习游戏。这个软件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此基础上他又看了大量最新的3D技术资料,转而开始编写3D游戏引擎,自己开发了一个在当时属于技术很领先,功能相当齐全的3D游戏引擎,并利用这个引擎编写了另外两个小游戏。

以后随着数学知识、算法知识和计算机图形学知识的不断扩充,朱元晨产生了编写一个能展示大规模野外3D地形的程序的愿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研究,他对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工作有了更多更充分的了解,由此逐渐进入了计算机图形学在大规模地形渲染这一分支上的最前沿研究领域。恰好在那时中国科协要第二次组队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在指导老师余晓清的建议下,朱元晨以一个和大规模地形渲染相关的计算机图形学新算法参加了上海市科协组织的全市选拔。经过激烈竞争,朱元晨被选入了国家队,并最后在美国硅谷圣何塞举行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为中国队在这项国际赛事上夺得了第一个特等奖。

“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会去学习那些在旁人看来很艰深的东西。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完全是源自我自己的兴趣,而且是浓厚的兴趣。” “另外,我当时选择了计算机图形学去做很深入研究,还有其它两个原因:第一,这项研究工作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条件,一台可以上网、硬件配置还过得去的电脑就可以了,这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实现;第二,这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活跃和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果换成是其它比较成熟的基础学科,前人的研究成果太厚重了,你可能要超越10000个人才能走到研究的前沿阵地,但在计算机图形学这个特别需要创新的领域,你可能只要走到100个人前面就在研究的前沿阵地了”。

“2001年我首次参加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时候,专门前来接见我们的英特尔公司贝总裁瑞特博士说的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你们要到那些目前研究者还比较少的新兴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去寻找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这样你更容易做出一流的成绩。’我正是按着这个思路去做的。”

由于在计算机图形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2002年12月,朱元晨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2004年12月,朱元晨被正式邀请参加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2005年5月, 选用双向匿名的同行专家评审方式朱元晨的一篇参赛论文在世界顶级的研究性专业期刊上正式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vol. 11, no. 3)。后面二项均为中国中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再次开创了从来没有过的新记录。

在朱元晨的成长过程中英语是帮助他走向成功的利器。从初中阶段开始,朱元晨的父亲就开始引导朱元晨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网站上下载了很多免费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学习资料,自学与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大学课程。这些资料都是英语的,英文水平自然成了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高高的门槛,如果你能顺利跨过这道门槛,一个巨大的免费入内的科学知识宝库的大门就向你打开了。而朱元晨在初中时已经轻松地跨过了这一道门槛。

朱元晨刚考入上外附中时英语的识字水平还在300个以内,但才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英语水平就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在15岁时就考出了670分的托福成绩,创下了国内低龄考生托福考试成绩的新高。

朱元晨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英语的?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在英语学习方面,朱元晨除了认真上好学校的每一堂英语课外,课外的英语训练全部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他父亲大胆的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创新,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的新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大量免费网上英语资源设计了一整套非常科学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英语训练方法来训练他。事实证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英语的学习难度,与此同时大大提高了英语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朱元晨是这种训练方法的第一个受益者。

朱元晨在英特尔公司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在我记忆中我父亲好象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好的工具来训练我,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正是我父亲为我找到的最好的工具。” 朱元晨还讲:“据我观察,在我周围,在中国,学习能力与我类似的学生有成千上万,如果他们的学校,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也能充分抓住计算机新技术提供给我们的新方法和新机会,那么他们中的无数人完全可以来复制我的成功,而且能够做得比我更好更成功。”

英特尔公司亚太地区的教育项目负责人讲:“朱元晨是网络时代中国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高科技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范例。英特尔公司将通过多项和中国教育界的合作项目,期待着在中国出现更多的像朱元晨这样的成功学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