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充电理发推子:学海拾贝·观于海者难为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0:09

学海拾贝·观于海者难为水

唐朝诗人元稹《离思》中有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历来为后人称道。元稹的这两句诗本自孟子的《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两句,不过,元稹的诗是悼念亡妻的,意思是“曾经见过浩翰海洋的人,再见到别处的水,便觉得是那样的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除了巫山绚丽缤纷的彩云,其他的云真不该叫云。”而孟子的话是激励后生奋发向上,在学习和事业上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学业和事业的顶峰。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登山是这样,观水也是这样。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提高的。既然“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登泰山,观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这就拓展胸襟,升华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为什么呢?大江大海里的波澜最为壮阔。光有本,水有源。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也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因为,与“日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样的道理,“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学习的道路上,立志要高远,眼界要开阔。同时,脚步要走稳,一步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攀登上学业的最高峰。

孟子还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与《尚书·旅獒》上说的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道理是一样的。孟子认为,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掘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是废井一口。孔子的见解与孟子这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孔子最赞赏的,则是弟子颜渊的精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同上)见其进而未见其止,当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贯”,不会因为“掘井九轫而不及泉”便停止了。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是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进取精神。时至今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一次公孙丑问孟子:“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回答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孟子告诉公孙丑,学问和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做到了这一步,那么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这不是我们今天的的学校要求的教学方法吗!不过,做到“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以至于达到老师不教,而学生贯通的地步,教育者要相当高明,“教育者先受教育。”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苦功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必须“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批评当时的教育者:“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孟子又说:“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会谬种流传,贻害他人。孟子不仅对教育者严格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们以启示,而且还对学生学习的学法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这是孟子对告子说的一段话,意思是,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茅塞顿开”这一句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鲁迅先生曾说过;“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说的是生活之路,革命之路,而孟子说的是为学之路,成长之路,可以归结为“心路”,也就是人的心智和思维。当心智被茅草壅塞时,除了老师的启发点拨之外,主要靠自己的顿悟灵感。但是顿悟也好,灵感也好,它的基础是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学习,绝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时习之”就是通往茅塞顿开的心路吧!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