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如何裁剪视频大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8:36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文章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肖应红] 发布时间:12-02-03 17:30:52 7
   【摘要】当前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网络化的新境遇、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等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一定冲击,影响了社会和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梳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好地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 建设 问题

  意识形态关乎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包括了人们精神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说来,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利益不同,其意识形态倾向也就不同,意识形态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其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是与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斗争、博弈、竞争、共生共存的过程。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如果不认真解决,就可能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社会阶层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难度

  阶级、阶层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开明催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在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多种阶层类型,有以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公务员、农业劳动者为主的基本阶层,也有以农民工、私营企业主、企业家群体为主的新兴阶层,等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多样化无疑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意味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的难度,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组织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越来越集中于部分特定职业群体中,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与此同时,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缺乏各种资源而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缺乏真正有效的利益表达途径和利益保障机制,这部分人难以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因此,如何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而建构广泛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社会阶层分化和多样化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课题。

  社会文化多元化影响了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政治动员能力

  文化及其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①改革开放前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是单一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集权社会向民主社会、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观念多元化推动了文化多元化。多元文化的存在使社会更具活力,它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赋予了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行为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

  但是,在文化多元化格局下,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多元化,造成社会成员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困惑、迷茫和混乱。市场主体行为功利价值取向、等价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性”,公民人生价值天平逐渐向经济价值和个人主义倾斜,传统的国家至上、集体主义价值观趋于弱化;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腐朽文化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一些党员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忘记了党的理想和信念,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消极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腐化堕落,破坏了党的纯洁性。与此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特别是公民社会的兴起,个人主体性、独立性日益彰显,公众意识日趋多样化,部分人不再盲目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已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变为以物质利益为中心,政治动员的范围、力度、能力逐步缩小和降低,极大地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以灌输和说教为主,往往给人居高临下和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在多元文化的态势下,西方的意识形态观念却渗透在形式丰富多彩、语言诙谐幽默、声情并茂、贴近人性的各种文化产品中,紧紧抓住了受众的心灵和眼球,因而在受众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两相对比,必然使人从心理上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疏离感,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能力必定受到影响。

  网络化的新境遇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压力

  上世纪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催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发展,也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思想信息的获取基本上都是通过单向度的自上而下、以组织传播为主的方式,其作用领域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伴随信息产业发展而崛起的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无线广播、网络电视、移动通信技术等综合信息交流平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特别是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虚拟社会文化系统的出现,不仅为各种力量进行网上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传播,为不同意识形态扩展自己的影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也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展开竞争和攻击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从目前全球互联网基础设备、顶级域名服务器以及网上中英文信息资源的情况看,我国在世界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处于信息劣势,信息自主权和国家的文化利益面临威胁,对社会群体舆论的引导力下降,宣传度和影响面降低,导向功能有削弱之势。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平台,使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上抢占先机,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国家始终一贯的战略。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的国情,改变了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他们抓住突发事件、敏感时期、特殊人物、宗教等兴风作浪,大肆进行渗透活动。“法轮功”邪教组织、“党内腐败”案件、“民运分子”、“八九政治风波”等,都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的有力借口和良好时机。与此同时,“台独”意识形态、“东突”分裂势力意识形态、达赖集团的“藏独”意识形态等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也严重危害祖国统一,这几股势力虽然目标各不相同,但都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我们必须彻底挫败其阴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境外敌对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他们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鼓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非法搜集境内电子信箱地址,投入反动刊物,对我国网民大搞“网络民主”,进行反动宣传和煽动。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渠道和手段的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加倍警惕,提高防范的主动性,维护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科学技术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问题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推动着经济迅速增长,对人类文明产生了空前的影响。科学技术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也不断改变着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面貌,并提出了许多需要回答的新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帮助人类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抛弃那些愚昧无知、陈旧落后、封建迷信的思想意识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课题,如生态失衡的道德问题、人工生殖技术道德问题、人的无性繁殖道德问题、死亡控制道德问题、器官移植道德问题等等。这些道德问题,都是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提出的,正确解决这些道德问题,既是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当代,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关系及政治功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经济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立;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理国界的作用正在淡化,市场国界、政治国界、民族国界甚至历史国界都正在成为研究、开拓与利用的对象,每个国家都在复杂的、动态的多边关系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三是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使外国资本渗入本国经济体系,迫使本国许多落后的生产部门被淘汰,形成外资的科技与经济优势,对其原有的民族经济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了民族经济结构的独立自主性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性,并进而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产生深层次影响,这种危险性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出现过,我们必须引起警觉。(作者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