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完美动力地址:《法书要录》/唐·张彦远(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49:34
法书要录 十卷 唐 张彦远 撰     此书系汉唐时期书法文献汇编,汇辑了自后汉赵一非《草书》至唐代张怀瓘《书断》的历代书法家著述论说37条,保存了不少珍贵的艺术史料,诸如王羲之的《论书》、《题笔阵图后》、虞世南地《书旨述》、褚遂良的《榻木乐毅论记》、张怀瓘的《书断》等。其中《唐朝叙录》、韦述《叙书录》、卢元卿《法书录》等,保存了唐代第一手法书文献资料。此书版本甚多,以《津逮秘书》本为佳。卷六
○《述书赋》下
我巨唐之膺休,一六合而阐幽。武功定,文德修。高祖运龙爪,陈睿谋。自我雄其神貌,冠梁代之徽猷。(神尧皇帝陇西李氏讳渊,仕隋,官至殿内少监、右骁卫将军、大丞相,封唐王。及受禅即位,革隋为唐。又王右军书柱作爪形,时观者号为龙爪书。高祖师王褒得妙,故有梁朝风格焉。)太宗则备集王书,圣鉴旁启。虽蹑闾井,未登阶陛。质讵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礼。(文武皇帝讳世民,神尧子,当贞观年中,鸠集二王真迹,征求天下,并充御府。)武后君临,藻翰时钦。顺天经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则天皇后,沛国武氏士彟女,临朝称尊号曰“大周金轮皇帝”。时凤阁侍郎石泉王公方庆,即晋朝丞相导十世孙,有累代祖父书迹,保传于家,凡二十八人,缉成一十一卷。后墨制问方庆,方庆因而献焉。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人到于今称之。右史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序》,具纪其事。)睿宗垂文,规模尚古。飞五云而在天,运三光以窥户。(睿宗皇帝,天皇第四子,性淳和,好书史,尚古质,书法正体,不乐浮华。)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诸子多艺,天宝之际。迹且师于翰林,嗟源浅而波细。(开元天宝皇帝,仁孝慈和,兼负英断,好图画,少工八分书及章草,殊异英特。自诸王殿下已下,多效吴嗣、李涂,虽有工夫,不能高远。开元中,八分书北京义堂、西岳华山、东岳封禅碑,虽有当时院中学士共相摹勤,然其风格大体,皆出自圣心。)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汉王元昌,文皇帝弟。)惠文靡倦,博好敦劝。恨夫有始无终,灰烬成空。苟惧存而投阁,徒荣没而升宫。尚可谓梁园笔壮,乐府文雄。累圣重光之盛业,六书一艺之精工。非所以抑至人之徇己,服勇士以雕虫。责繁声于韶頀,征艳色于苍穹者也。(岐王元范,追册惠文太子,开元皇帝弟,时天府图书为张昌宗窃换,张氏诛后,归薛稷,稷殁,为王所得,初不闻奏,后虑焉,乃尽焚之。言乐府文雄者,王多能好事,有文词,特为歌者所唱。)爰有怀琳,厥迹疏壮。假他人之姓字,作自己之形状。高风甚少,俗态忧多。吠声之辈,或浸余波。(李怀琳,洛阳人,国初时好为伪迹。其《大急就》称王书,及七贤书假云薛道衡作叙,及竹林叙事,并卫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绝交书,并怀琳之伪迹也。有姓谢名道士者,能为茧纸,尝书《大急就》两本,各十纸,言词鄙下,跋尾分明,徐、唐、沈、范,踪迹烜赫。劳茹装背,持以质钱。贞观中,敕频搜寻,彼之钱主封以诣阙,太宗殊喜,赐缣二百疋。怀琳乃上别本,因得待诏文林馆。故在内之本,有贞观印焉。顷年在右相林甫家,后本在张怀瓘处,寻转易与李起居。)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欧阳在焉,不顾偏丑。<幽页>翘缩爽,了枭黝纠。如地隔华戎,屋殊户牖。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欧阳询,长沙人,纥之子,幼孤,陈中书令江总收养。书出于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官至率更令,太常少卿。子通,亦能继美。拜讷言,封渤海公。)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然则壮文几而老成,与贞白而德邻。如层台缓步,高谢风尘。纂焕嗣圣,体多拘捡。如彼珷,乱其琬琰。(虞世南,会稽人,荔之子,迹居四公之上,官至秘书监,赠礼部尚书,封永兴公。子纂,孙焕,皆能继世。焕授武官,在仗宿卫。初,隋有猛将来护儿子恒济,皆负才学,入唐继登三仕,故陆元方所云:“来护儿儿把笔,虞世南儿带刀。”言物极则反,一至于此也。)河南专精,克俭克勤。伏膺《告誓》,锐思猗文。恐无成于画虎,将有类于效颦。虽价重衣冠,名高内外。浇漓后学,而得无罪乎!(诸遂良,河南人,兼爱子,尚书左仆射、河南公。兼爱,名亮,东都人。)柬之效虞,疏薄不逮。少保师褚,菁华却倍。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颣。(陆柬之,吴郡人,仁公子,虞氏之出,官为著作郎。薛稷,河东人,太子少保。)房文昭则雅而能和,稳而不讹。精神乏气,胸臆余波。若苹萍异品,共泛中河。(房乔,字玄龄,清河人,彦谦子,官至司空,赠太尉、文昭公。)殷公、王公,兼正兼署。大乃有则,小非无据。骐驎将腾,鸾凤欲翥。题二榜而迹在,叹百川而身去。(殷仲容,陈郡人,不害之孙,令名之子,奕世工书,忧善书额,官至礼部郎中。书汴州安业寺额,京师裒义、开业、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额皆精妙旷古。王知敬,太原人,门传孝义,工正、行,善署书,与殷同工而异曲,兼草书。弟知慎,工图画。兄官至秘书少监,当时双绝,与仲容齐肩。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额,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洛川长史德政二贾碑在修行寺东南角,即知敬之迹,极峻利丰秀。清禅、资圣寺,至今路人识者,驻马往观。普济度寺,即父令名手踪,皆为后代程式。)王秘监则首未全贞,尊道重德。或终纸而结字,或重模而足(遵句反)墨。濩落风规,雄壮气力。播清誉而祖述,屡见赏于有识。如曲圃鸿飞,芳园桂植。(王绍宗,琅琊人,修礼子,官至秘书少监。)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若遗能于学知,遂独荷其颠称。(张旭,吴郡人,左率府长史,俗号张颠。)虽宜官售酒,子敬运帚。遐想迩观,莫能假手。拘素屏及黄卷,则多胜而寡负。犹庄周之寓言,于从政乎何有。(后汉师宜官工书嗜酒,每遇酒肆,辄书于壁。顾观,酒因大售,计价赏足而减之。王子敬以帚泥书壁,观者如市。已上皆言旭之可比。)湖山降礼,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解朝服而归乡,敛霓裳而辞阙。(贺知章,字维摩,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少以文词知名,工草、隶书,进士及第,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简较工部侍郎,迁秘书监、太子宾客、庆王侍读。知章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规检。年八十六,自号“四明狂客”。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天宝二年,以老年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重令入阁,诸皇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赐诗叙别。知章表谢,手诏答曰:“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明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仍拜其子典设郎曾子为朝散大夫、本郡司马,以伸侍养。”知章以羸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元年冬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待诏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琴两忘。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者也。”)广平之子,令范之首。娅姹钟门,逶迤王后。武都先觉,翰墨泉薮。子敬、元常,得门窥牖。侍中、简穆,异代同友。于孔门而升堂,惜颜子之不寿。(徐峤之,东海人,广平太守。子浩,中书舍人,国子祭酒。李造,陇西人,武都公。言“侍中、简穆”,即子云、僧虔。)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远代。昭刻石而成名,类神都之冠盖。(韩择木,昌黎人。工部尚书,历右散骑常侍。)赫赫许昌,翰苑文房。征前贤而少对,当圣代而难方。(田琦,雁门人,德平之孙,工八分、小篆、署书,图画写洪崖子张氲云楼并雪木行于世,官历陕令、豫、蕲、许等州刺史。兼装背。有孙栖梧,尤妙其事。德平,武德功臣,拜兵部尚书。)卫包、蔡邻,功夫亦到。出于人意,乃近天造。(卫包,京兆人,工八分、小篆,通字学,兼象纬之术。官至尚书郎。蔡有邻,济阳人,善八分,本拙弱,至天宝之间,遂至精妙。相卫中多其迹。)荥阳昆弟,内外光华。挥毫美丽,自是一家。幼弟曰逾,丹青大夸。信斫玉而剖石,即拣金而披砂。(郑迁及弟迈、遇,并工八分。崔氏出,中书令湜之甥,迁官至浚仪尉。季弟逾,善山水,天宝中知名梁宋。)温良之德,书画兼美。诚依仁以游艺,同上善之若水。(皇室李权,工八分;弟枢,工小篆;侄平钧,亦善小篆,兼妙山水,并冠绝一时。淮安王神通曾孙权,官历金州刺史、枢侍御史。平钧富词学,江陵掾。)诗兴入神,画笔雄精。李将军世称高绝,渊微已过;薛少保时许美润,合极不如。(右丞王维,字摩诘,琅琊人,诗通大雅之作,山水之妙,胜于李思训。弟太原少尹缙,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二公名望,首冠一时,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曰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幼弟纟冗,有两兄之风,闺门之内,友爱之极。)史侍御惟则,心优世业。阶乎籀篆,古今折衷。大小应变,如因高而瞩远,俯川陆而必见。(史惟则,广陵人,殿中侍御史,即谏议大夫,白之子。白善飞白。)通家世业,赵郡李君。峄山并鹜,宣父同群。洞于字学,古今通文。家传孝义,意感风云。(李阳冰,赵郡人,父雍门湖城令,家世住云阳,承白门作尉。冰兄弟五人,皆负词学,工于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便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澥子腾,冰子腾,并词场高第。幼子曰广,勤学孝义,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延安君则快速不滞,若悬流得势;三原君则婉媚巧密,似垂杨应律。(吾舅讳绘,彭城人也,延安都督。姨兄明若,山西平原人,京兆三原县尉、大理评事。)宋儋、李璆,擅美中州。李师王而意浅,宋祖钟而体流。(宋儋,字藏诸,广平人,高尚不仕,户部侍郎宇文融荐授秘书省校书郎。作钟体而侧戾放踪,迹不副名。开元末,举场中后辈多师之。李璆,陇西人,御史大夫杰之兄子,性速达,轻财重义,笔路紧媚,亦有声于代,为狄宇清、李渐所师。)员外萧公,名成于薛。安西变体,光润愉悦。(萧公名诚,兰陵人,梁之后,起家奉礼郎。开元初,时尚褚、薛,公为之最。拜右司员外郎。善造班石文纸,用西山野麻及虢州土谷,五色光滑,殊胜。子彭。)张氏四龙,名扬海内。中有季弟,功夫少对。右军风规,下笔斯在。(张从申,长史,文场擢第。弟从师,监察御史。从仪,灼然有才。从申,志业精绝,工正、行书。握管用笔,其于结密,近古所少。恨于历览不多,闻见遂寡。右军之外,一步不窥。意多拓书,阙其真迹妙也。)吕公欧、钟相杂,自是一调。虽则筋骨干枯,终是精神险峭。其于小楷,尤更巧妙。(吕向,东平人,开元初,上《美人赋》,忤上。时张说作相,谏曰:“夫鬻拳胁君,爱君也。陛下纵不能用,容可杀之乎?使陛下后代有愎谏之名,而向得敢谏之直,与小子为便耳。不如释之。”于是承恩特拜补阙,赐彩百段,衣服银章朱绂,翰林待诏。频上赋颂,皆在讽谏。兼皇太子文章及书官,至给事中、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文词学业,当代莫比。有子曰广,聪利俊秀,有吏才,拜监察御史。)吾兄则书包杂体,首冠众贤。手关目瞥,瞬息弥年。比夫得道家之深旨,习阆风而欲仙。(家兄蒙,字子全,司议郎、南安都护。)马家刘氏,临效逼斥。安西兰亭,貌夺真迹。如宓妃遗形于巧素,再见如在之古昔。(翰林书人刘秦妹,归马氏。)押署缝尾,则僧权似长松挂剑,满骞如盘石卧虎。(徐僧权,中山人。满骞,富阳人。)繁多乃怀充、怀珍,稀少乃延祖、胤祖。(唐怀充,晋昌人。姚怀珍,武康人。陈延祖,长城人。范胤祖,顺阳人。)炽文时有,何妥近睹。虽正姓名,美其傲古。恨连书于至宝,无尺牍之行伍。(沈炽文,武康人。何妥,外国人。翊子,梁中书侍郎,名作当时书证。)印验则玉斫胡书,(三藐毋驮太平公主武氏家玉印有四胡书,今多墨涂,存者盖寡。梵云“三藐毋驮”四字也。)金镌篆字。少能全一,多不越四。国署年名,家标望地。独行龟益,(龟益即魏王恭家印。)并设窦臮。(窦愔、范阳功曹窦臮书印。)贞观开元,文止于二。(贞观开元太宗、玄宗所用印。)陶安、东海,徐、李所秘。(陶安东海徐祭酒峤之印,李起居造印。)万言方寸,(万言方寸未详。)翰囿攸类。(轨飞出出出出延王友窦永书印。)张氏永保,(张氏永保张怀瑰印。)任氏言事。(任氏言事未详。)古小雌文,东朝周顗。(周顗东晋仆射周顗印。)审定窦蒙,(窦蒙审定议郎窦蒙书印。)亭侯袭贵。(安国宁侯未详。)猗欤刘郑,(猗欤刘郑未详。)门承貂珥。义仰彭城,(彭城侯书画印金部郎中刘绎书印。)邺周印异。(邺侯图书刻章周昉相国邺侯李泌印,宣州长史周昉印。)或有惭于稽古,谅无乏于雅致。宋虞龢表闻于明皇帝,齐简穆书答于竟陵王。表称委尽,书乃备详。(宋中书侍郎虞龢上明皇帝表,论古今妙迹,正、行、草、楷,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表本行于世,真迹故起居舍人李造得之,齐司空、简穆公琅琊王僧虔答景陵王子良书,序古善书人,评议无不至当,本行于世,其真迹今御史大夫黎翰得之。)藻鉴则梁高祖巧而未博,(武帝时撰《书评》。)邵陵王博而未至。(萧纶亦撰《书评》。)庾中庶失品格,拘以文华,(梁庾肩吾撰《书品论》。)傅五兵比亡年,广于职位。(梁傅昭撰《书法目录》。)名录编于司马,(隋蜀王府司马姚最撰《名书录》。)善状集于散骑。(左散骑常侍姚思廉集《善书人名状》。)李亚相著藻饰之繁,(右御史大夫李嗣真撰《书品》。)张兵曹粗习玩之利。(率府兵曹、鄂州长史张怀瓘撰《十体书断》上、中、下。)考数公之著称,多约传而立记。余不敏于登高,岂虚言而求备。敢直笔于亲睹,非偏誉于所嗜也。我小司空,韦公曰述。职该艺府,才同史笔。茂族挺生,圣朝间出。若乃阐异闻之旨,接片善之勤。则必忘疲吐握,不间风尘。所谈而改观成市,所宝而增价为珍。小擅声于自我,大推美于其人。彼凡百而驰名既往,遇此公而其德唯新。可谓千载一时,孤标绝伦矣。(韦述,京兆人,尚书工部侍郎。)及乎验德力之工拙,知古今之优劣。余稽古而玩能,因假能而有说。匪徒姓名记录,面首超越。相质披文,虚空岁月者矣。是用相如慕蔺,抚新迹而忘怀;岂甘赐也望回,抱遐心而结舌。终冀乘时出处,备展名节。其或萃傅岩(钟绍京,南康人,中书令,光禄大夫。聚宝捐金,川流海纳。)而会颍川,(家伯讳瓒,邠王司马,耽玩达旨,固求不匮。)归右史(李造拂镜旁通,倾心善价。)而入补阙。(席巽,安定人,右补阙。心专务得,家业或遗。)祭酒、(徐浩法则道存,征求非利。)翰林之寻绎,(张怀瓘兄弟怀瑰,盛王府司马,并翰林待诏,俱好无厌,亦能臆断。)乌台、(潘履慎,荥阳人,监察御史。克遵能事,采玩芳猷。)粉署之敦阅。(蔡希寂,济阳人,金部郎中。习学润身,假借盈惬。)欣给事之道弘,(族兄绍,给事中,志弘雅道,不倦虚求。)仰议郎之区别。(家兄锐思穷源,增辉改观。)韩生委输,(韩滉,颍川人,给事中,委质虑远,推诚道博。)滕子拥决。(滕升,歙州婺源县令。取舍若流,通利泉薮。)张氏旁求,(怀瓘,海陵人,皇鄂州司马,利无推斥,道在专精。)陆家胥悦。(陆曜,吴郡人,卷缉余芳,事穷前志。)释朏超彼岸,(东京福先寺僧良朏,新罗人,俗姓林氏,遇捐衣钵,逸冠侪流。)梅仙行无辙。(高志直,渤海人,同官尉。气合古风,利加能事。)温播金声,(温晁,太原人,国子簿。悉心景慕,徒众博求。)崔含冰洁。(崔曼倩,清河人,鄠县尉。浩汗经营,见如不及。)若惊陈、赵,(陈闳,颍川人,陈王府长史。赵微明,天水人。或志敦习学,或自悦古能,习玩之无斁也。)贾勇徐、薛。(徐守行,东海人,监察御史。薛邕,河东人,郎中。或推古招致,或究能跧拔,并求之不已。)关、郭双奋飞,(关伪,陇西人,郭晖,太原人。或规规耽好,或楚楚传写。)潘、袁两倾竭。(潘淑,会稽人。袁明,陈郡人。或披寻洽道,或耽藉乐贫。)簪缨布素,申道间设。既辐辏而川流,并观光于后哲。速珠玉之无胫,可得略而言曰。长安则穆聿、(聿,咸阳陇右人,少以贩书为业,后至德中,因告讦征搜古迹,并强括石泉公家则天皇后所还书功,白身受金吾长史,改名祥,乘危射利。)王昌(辽东人,词荒智役。)导其源,叶丰、(括州人,貌恭性僻。)田颖(长安人,志凡识滞。)委其躯。必拾遗市骏,怀宝飞凫。洛阳则杜福、(河南人,论熟行巧。)刘翌(洛阳人,节苦心廉。)穷弥固,齐光、(河南人,道寡业微。)赵晏(河内人,智专别识。)乐忘劬。(此四人者,洛阳贩书者。)皆夸目动利,实繁有若无。诗不云乎“匪斧”,语有之曰“反隅”。若或征数子之运用,甘千里之殊途。则我鸡犬而无来无往,子衣裳而不曳不裾。成一家之憬彼,睽四海之友于。(言通货利。)事符道因,心与日亲。几变灰律,涉历冬春。互为宾主,往返周秦。左翊吾兄,业穷幽远。(名锡,同州别驾。)龙兴张揖,道契贞淳。(与潘淑献书,拜官,今任龙兴县尉。)雅兴闭关以随扣,古风开卷以袭人。不然者,何穷独而恣怡悦,何市朝而贪隐沦。(言尚往来。)众矣森然,往哲来贤。一朝而星罗入眼,百代而云披及肩。身已没兮若休,迹遗芳而可传。彼金印玉玺,丰碑货泉。虫篆制而八分间矣,正隶兴而稿草行焉。不可量乎所睹,又何极乎备宣。若乃流誉前代,效绩当年。录军机而羽括鹰隼,述国命而发挥貂蝉。通亲友以感节,启咨谋以闻天。接武波委,嗣芳鳞连。则余不让于赋颂,敢分媸而别妍。恃乎幼好而晚知之,乃至熟也;曲察而直言之,而无愧者。将拭目而众利轻言,入掌而百忧俱写。其藤苔缣谷,侧理蜀幅。花麻黄绚,缁赭绀绿。沦压而迩蠹亡文,(蓄非其人,虽迩朝亦朽蠹。)保持而远完缄卷。(处之得地,虽远古亦完全。)上智所以悬解,(直晓。)中庸所以交战。(疑之。)取迷伊他,贻笑鄙贱。则有乌系缥首,紫玺露面。好丹时更,悲素色变。状玄豹之雾隐,规雕虎之风扇。虽置水弥旬,移装屡遍。益深沉于直质,乃容易于览见。嗟乎!舍不疑于古疏,(高耸。)取凭假于俗眩。(眩惑。)诱浅情于末兴,肆凡赏而雷盼。何其妄哉!宁知立法而亏真,作德而还淳。忘情是悦,代有其人。(言定是非。)必也易背以时,(时在正夏。)受彩无欺。敏洽和之妙道,得润软之成规。(用面调适,候阴以成。)疏密苦乐,殊形异宜。(厚薄完蠹。)上约下丰,始增末裨。(接上下前后例。)沽将实名,位充合离。(改榜署榜余地。)或附卷均端,足使其夷。(薄而蠹者。)或鸣砧妥帖,然后呈姿。(厚而完者。)探寻源流,志逸肥遁。缉合剪截,躬劳不闷。明齐短长,龢结分寸。诚忽忽于或躁,祛悢悢之遗恨。至如虹萦系带,鸾舞锦褾。青间绫文,出之衣表。檀心鼊首,金映银络。舒囊貌妍,抚卷香作。多此饰类,又难详备。(并言检讨装背也。)若乃见稀意欲,虽可弃而昆山片玉。玩久压充,虽可宝而纨扇秋风。竞舍兹而易彼,夸视审而听聪。或芟秽于匿迹,或丧真于矜工。夥哉耳误,鲜矣目穷。因既原乎识量,遂悬别其淹通。已分流而兹在,徒并鹜而争雄。(言申博易。)假使作伪心劳,乱真首出。昧目童幼,摧残纸笔。终令君子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期补劳于得丧,励采葑于始卒。子猷之竹在焉,曷可无其一日。(言务弘道。)夫喻大始于事卑,方崇极于类聚。况物著公器,赏推善主。异清白而非弓裘,岂孙谋而绍宗祖。仰如尧禅舜,舜命禹。道必贵乎声同,天无亲而德辅。归可保于授受,靡自私而御侮。故知乖其趋者,则密戚而心捐;合其轨者,则举储而掌传。亮玉帛之利末,望吾徒之义先。(先言传付,后总乐成以终也。)至其罢琴闲堂,散袟虚牖。阅新连之卷轴,倾旧满之樽酒。畅怀古而遗形,荷逢时以濡首。炎凉所寄,偃仰无咎。烟积孤松,春过五柳。想薜萝而在眼,狎鸾凤而盈手。善邻得朋,知我益友。暗遗名利,卧度卯酉。遂志愿兮苟若斯,生可凭兮死不朽。虽金翠溢目,陶匏聒耳。徒润色于多欢,实无阶于竞美。贤贤易色,勿药有喜。茅居食贫,陋巷饮水。誓将敦素业而毕矣,振清风而何已。乱曰:资乐道兮善莫大,佐玄览兮寄所赖。芝兰满室兮遗美芳,朋友忘言兮古人会。想贤玩迹俨如在,史册悠悠几千载。大历四年七月点发行朱,寻绎精严,痛摧心骨。其人已往,其迹今存。追想容辉,涕泪呜咽。
○《述书赋》语例字格(窦蒙)
吾第四弟尚辇君字灵长,翰墨厕张、王,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凡十余万言,较其巨丽者,有天宝所献《大同赋》、《三殿蹴踘赋》,以讽兴谏诤为宗,以匡君救时为本。帝乃咨尔,可编筴书,中使王人,荣曜戚里,龙章凤篆,宠锡儒门。及乎晚年,又著《述书赋》,总七千六百四十言,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无深不讨,无细不因,征五典、三坟、九丘、八索、《诗》、《骚》、《礼》、《易》、《文选》、《词林》,犹不尽所知。故别结语立言,曲申幽奥,一字一句,数义旁通。尚辇君学究天人,才通诂训,注解分析,皆凭史传。注有未尽,在此例中;意有未穷,出此格上。凡古今时哲,正文呼字,尊贵长老,各言其亲。或取便引官,或因言称爵,句则两字、三字,五言、四言。而于其以之间,或六或八;改时革命之际,举一相从。虑学者致疑,仍施朱点发此。则语之理例,别有字格存焉。凡一百二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且褒且贬,还同谥法。披文感切,抚己崩摧。手迹宛然,如向来之放笔;天才卓尔,成千载之分襟。孝义铭心,言笑在目。一枝先折,痛贯肝肠;一眼先枯,哀缠骨髓。
──右语例
述书赋(凡七十四首六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
不伦(前浓后薄,半败半成。) 枯槁(欲北还南,气脉断绝。)
忘情(鹏鹗向风,自成骞翥。) 天然(鸳鸿出水,更好仪容。)
质朴(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砻斫(错综雕文,方申巧妙。)
体裁(一举一措,尽有凭据。) 意态(回翔动静,厥趣相随。)
专成(直师一家,今古不杂。) 有意(志立乃就,非工不精。)
正(衣冠踏拖,若正若行。) 行(剑履趋锵,如步如骤。)
草(电掣雷奔,龙蛇出没。) 章(草中楷古,蹴踏摆行。)
神(非意所到,可以识知。) 圣(理绝名言,潜以意得。)
文(经天纬地,可大可久。) 武(回戈挽弩,拉虎拏豹。)
能(千种风流曰能。) 妙(百般滋味曰妙。)
精(功业双极曰精。) 古(除去常情曰古。)
逸(纵任无方曰逸。) 高(超然出众曰高。)
伟(精彩照射曰伟。) 老(无心自达曰老。)
喇(超能越妙曰喇。) 嫩(力不副心曰嫩。)
薄(阙于圆备曰薄。) 强(筋力露见曰强。)
稳(结构平正曰稳。) 快(兴趣不停曰快。)
沉(深而意远曰沉。) 紧(团合密致曰紧。)
慢(举思闲详曰慢。) 浮(若无所归曰浮。)
密(间不容发曰密。) 浅(涉于俗流曰浅。)
丰(笔墨相副曰丰。) 茂(字外精多曰茂。)
实(气感风云曰实。) 轻(笔道流便曰轻。)
瘠(瘦而有力曰瘠。) 疏(违犯阴阳曰疏。)
拙(不依致巧曰拙。) 重(质胜于文曰重。)
纤(文过于质曰纤。) 贞(骨清神正曰贞。)
艳(少古多今曰艳。) 峻(顿挫颖达曰峻。)
润(旨趣调畅曰润。) 险(不期而然曰险。)
怯(下笔不猛曰怯。) 畏(无端羞涩曰畏。)
妍(逶迤并行曰妍。) 媚(意居形外曰媚。)
讹(藏锋隐迹曰讹。) 细(运用精深曰细。)
熟(过犹不及曰熟。) 雄(别负英威曰雄。)
雌(气候不足曰雌。) 飞(若灭若没曰飞。)
爽(肃穆飘然曰爽。) 动(如欲奔飞曰动。)
成(一家体度曰成。) 礼(动合典章曰礼。)
法(宣布周备曰法。) 典(从师约法曰典。)
则(可以传授曰则。) 偏(唯守一门曰偏。)
乾(无复光辉曰干。) 滑(遂乏风彩曰滑。)
駃(波澜惊绝曰駃。) 闲(孤云生远曰闲。)
拔(轻驾超殊曰拔。) 放(流浪不穷曰放。)
郁(胜势锋起曰郁。) 秀(翔集难名曰秀。)
束(兴致不弘曰束。) 秾(五味皆足曰秾。)
峭(峻中劲利曰峭。) 散(有初无终曰散。)
质(自少妖妍曰质。) 鲁(本宗淡泊曰鲁。)
肥(龟临洞穴,没而有余。) 瘦(鹤立乔松,长而不足。)
壮(力在意先曰壮。) 宽(疏散无检曰宽。)
丽(体外有余曰丽。) 宏(裁制绝壮曰宏。)
──右字格
大历十年龙集乙卯二月乙丑,陕州大都督府夏县尉窦士初校,检校国子司业、太原县令窦蒙甫校。
○《述书赋》附
论朝代自周至唐一十三代。
论工书史籀等一百九十八人。
论署证徐僧权等八人。
论印记太平公主等十一家。
论征求保玩韦述等二十六人。
论利通货易穆聿等八人。
卷七
○张怀瓘《书断》上(并序)
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夫所由远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眬,眇不知其变化。范围无体,应会无方。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合冥契,吸至精。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庥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峄之石。龙腾凤翥,若飞若惊。电烻<火蒦>,离披烂熳。翕如云布,曳若星流。朱焰绿烟,乍合乍散。飘风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诗云:“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是之谓也。使夫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运思无已,不知其然。瑰宝盈瞩,坐启东山之府;明珠曜掌,顿倾南海之资。虽彼迹已缄,而遗情未尽。心存目想,欲罢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挈{敖黾}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夫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识,以为率尔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难,千有余年,数人而已。昔之评者,或以今不逮古,质于丑妍。推察疵瑕,妄增羽翼。自我相物,求诸合己。悉为鉴不圆通也。亦由苍黄者唱首,冥昧者唱声。风议混然,罕详孰是。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眩如也。怀瓘质蔽愚蒙,识非通敏。承先人之遗训,或纪录万一。辄欲芟夷浮议,扬榷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纷挐之结。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爰自黄帝史苍颉,迄于皇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今叙其源流之异,著十赞一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评,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书断》。其目录如此,庶儒流君子,知小学亦务焉。
〖卷上〗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八分 隶书 章书 行书
飞曰 草书 作书九人
附者四人 赞十首 论一首
〖卷中〗
三品总目 优劣 神品十二人
传附九人 妙品三十九人
〖卷下〗
能品三十五人 传附二十九人
凡一百七十四人 评一首
○古文
案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寝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之前;结绳之教,惩其罪于已然之后。故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契为信不足,书为言立征。书契者,决断万事也。凡文书相约束皆曰契。契亦誓也,诸侯约信曰“誓”。故《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是知契者,书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滥觞,君臣之大约也。亦谓刻木剖而分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即昔之铜虎竹使,今之铜鱼,并契之遗象也。皇甫谧曰:“黄帝史苍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藏之,名曰‘书契’。”故知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书,神化曲谟,垂范万世。及周公相成王,申明礼乐,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节,又造《尔雅》,宣尼、卜商,增益润色,释言畅物,略尽训诂。及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及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内石函中得《孝经》、《尚书》等经。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屋,得古文二篇。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安厘王冢,得册书千余万言,或写《春秋经传》、《易经》、《论语》、《夏书》、《周书》、《琐语》、《大历》、《梁丘藏》、《穆天子传》、及《魏史》至安厘王二十年,其书随世变易,已成数体。其《周书》论楚事者最妙,于是古文备矣。甄酆删定旧文,制为六书,一曰古文,即此也,以壁中书为正。周幽王时,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内得石铭,人无识者,惟叔孙通云:“此古文科斗书也。”科斗者,即上古之别名也。(卫恒《古文赞》云:“黄帝之史,沮诵、苍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中正循检,矩折规旋。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淼尔下颓,若雨坠于天。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苍颉,即古文之祖也。赞曰:“邈邈苍公,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粲若星辰,郁为纲纪。千龄万类,如掌斯视。生人盛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大篆
案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苍颉造大篆。”非也。若苍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蔡邕《大篆赞》云:“体有大篆,巧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放尾,长翅短身。延颈负翼,状似凌云。”)史籀,即大篆之祖也。赞曰:“古文玄胤,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龙或鱼。何词不录,何物不储。怿思通理,从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
○籀文
案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赞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小篆
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乃作符印,至今用焉。则《离》之六二:“黄离元吉,得中道也。”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蔡邕《小篆赞》云:“龟文斜列,栉比龙鳞。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垂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摛华艳于纨素,为六艺之范先也。”)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赞曰:“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八分
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且灵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广,殊非隶书。既言古书,岂得称隶。若验方广,则篆、籀有之。变古为方,不知其谓也。案《序仙记》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苍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魏《土地记》云:“沮阳县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又杨固《北都赋》云:“王次仲匿术于秦皇,落双翮而冲天。”案数家之言,明次仲是秦人,既变苍颉书,即非效程邈隶也。案蔡邕《劝学篇》“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始皇之世,出其数书,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又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之,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时人用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之章程书。故梁鹄云“钟繇善章程书”是也。夫人才智有所偏工,取其长而舍其短。谚曰:“韩诗郑易挂着壁。”且二王八分,即挂壁之类,唯蔡伯喈乃造其极焉。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赞曰:“仙客遗范,灵姿秀出。奋研扬波,金相玉质。龙腾虎踞兮势非一,交戟横戈兮气雄逸,楷之为妙兮备华实。”
○隶书
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名“隶书”。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甄酆六书,其四曰“佐书”是也。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汉亦因循,至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所谓《三苍》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郦道元《水经》曰:“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版外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隶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时。”若尔,则隶法当先于大篆矣。案胡公者,齐哀公之弟靖胡公也。五世六公,计一百余年,当周穆王时也。又二百余岁,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余载,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应隶书而效小篆。然程邈所造书籍共传,郦道元之说未可凭也。案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汉陈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为河南太守,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创开隶书之善也。尔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蔡邕《隶书势》曰:“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兹简易。修短相副,异体同势。焕若星陈,郁若云布。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虡设张,庭燎飞烟;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成公绥《隶书势》曰:“虫篆既繁,草稿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程邈,即隶书之祖也。赞曰:“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毫秋劲,素体霜妍。摧锋敛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金芝琼草,万世芳传。”
○章草
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稿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惟君长告令臣下则可。后汉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明帝为太子,尤见亲幸,甚爱其法。及穆临病,明帝令为草书尺牍十余首,此其创开草书之善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惟刘氏之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然绝后,独步无双。”(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章草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周旋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绝险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鸾企鸟峙,志意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螣蛇赴穴,头没尾垂。机要微妙,临时从宜。”)怀瓘案: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亦犹篆周宣王时作,及有秦篆,分别而有大小之名。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案杜度在史游后一百余年,即解散隶体,明是史游创焉。史游,即章草之祖也。赞曰:“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撄如舞袖。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行书
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献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炀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驭。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夫古今人民,状貌各异,此皆自然妙有,万物莫比。惟书之不同,可庶几也。故得之者先禀于天然,次资于功用;而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而各挺之自然。(王珉《行书状》云:“邈乎嵩、岱之峻极,烂若列宿之丽天。伟字挺特,奇书秀出。扬波骋艺,余好宏逸。虎踞凤跱,龙伸蠖屈。资胡氏之壮杰,兼钟公之精密。总二妙之所长,尽众美乎文质。详览字体,究寻笔迹。粲乎伟乎,如圭如璧。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或乃放手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娩,纵横流离。”)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赞曰:“非草非真,发挥柔翰。星敛光芒,云虹照烂。鸾鹤婵娟,风行雨散。刘子滥觞,钟、胡弥漫。”
○飞白
案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虽有此说,不言起由。按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阁。其体有二,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自非蔡公设妙,岂能诣此?可谓胜寄冥通,缥眇神仙之事也。张芝草书,得易简流速之极;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二途。迩后羲之、献之,并造其极,其为状也,轮囷萧索,则《虞颂》以嘉气非云;离会飘流,则《曹风》以麻衣似雪:尽能穷其神妙也。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也。(刘彦祖《飞曰赞》云:“苍颉观鸟,悟迹兴文。名繁类殊,有革有因。世绝常妙,索草钟真。爰有飞白,貌艳艺珍。若乃较析毫芒,纤微和惠。素翰冰鲜,兰墨电制。直准箭飞,屈拟蠖势。”)梁武帝谓萧子云言:“顷见王献之书,白而不飞,卿书飞而不白,可斟酌为之,令得其衷。”子云乃以篆文为之,雅合帝意。既括镞而藉羽,则望远而益深。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其后欧阳询得之。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也。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于戏蔡君。”
○草书
案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余疑不然。创制之始,其闲者鲜,且此书之约略,既是苍黄之世,何粗鲁而能识之?”又云:“杜氏之变隶,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为伯叔,二王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者。”怀瓘以为诸侯争长之日,则小篆及楷隶未生,何但于草。蔡公不宜至此,诚恐后诬。案杜度汉章帝时人,元帝朝史游已作草,又评羊薄等,未曰知书也。欧阳询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怀瓘案,右军之前,能今草者不可胜数,诸君之说,一何孟浪。欲杜众口,亦犹蹑履减迹,扣钟销音也。又王愔云:“稿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者。”非也。案稿亦草也,因草呼稿,正如真正书写而又涂改,亦谓之草稿,岂必草行之际,谓之草者。盖取诸浑沌,天造草昧之意也,变而为草法此也。故孔子曰“禅谌草创之”是也。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成,上官氏见欲夺之。又董仲舒欲言灾异,草稿未上,主父偃窃而奏之,并是也。如淳曰:“所作起草为稿。”姚察曰:“草犹粗也,粗书为本曰‘稿’。”盖草书之文,祖出于此;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袭与张芝相善,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实亦约文该思,应指宣言,列缺施鞭,飞廉纵辔也。伯英虽始草创,遂造其极。(索靖《草书状》云:“圣皇御世,随时之宜。苍颉既工,书契是为。损之草隶,以崇简易。草书之状也,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于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躭思文宪。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入体,靡形不判。聘辞放手,雨行冰散。高音翰厉,溢越流漫。著绝艺于纨素,垂百代之殊观。”)张伯英,即草书之祖也。
赞曰:“草法简略,省繁录微。译言宣事,如矢应机。霆不暇发,电不及飞。征士已没,道愈光辉。明神在享,其灵有歇。斯艺漫流,终古无绝。”
论曰:夫卦象所以阴骘其理,文字所以宣载其能。卦则浑天地之窃冥,秘鬼神之变化;文能以发挥其道,幽赞其功。是知卦象者,文字之祖,万物之根。众学分镳,驰骛不息。或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也。固须原心反本,无漫学焉。今欲稽其滥觞,不可遵诸子之非,弃圣人之是。先贤说文字所起,与八卦同作,又云八卦非伏羲自重。夫《易》者太古之书,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弥纶乎天地,错综乎四时,究极人神,盛德大业也。子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盖欲讨论根源,悉其枝派。自仲尼没而微言绝,诸儒之说,是或不经。左丘明耻之,愧无独断之明,以释天下之惑。孔安国云:“宓羲造书契,代结绳。”非也。厥初生人,君道尚矣。应而不求,为而不恃,执大象也。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洛书纠命,颉字胥分。”又班固云:“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并是也。《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离者,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理,盖取诸此也。”庖牺、神农氏没,轩辕氏作,始造图书、礼乐、度数、甲子、律历。自开辟之事,皆先圣传流于口,黄帝已后,纪录言之。无几,故《春秋》、《国语》唯发明五帝。太史公叙黄帝、颛顼以下事。孔子撰书,始自尧、舜,尚年月阙然。诗人所述,起乎虞氏,其可知也。巢、燧之时,淳一无教,故言上古昔者,俱是伏羲、神农之时;言后世圣人者,即黄帝、尧、舜之际。《易》曰:“上古结绳以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犹太阳一照,众星没矣。《史记》及《汉书》皆云:“文王重八封为六十四卦。”又《帝王世纪》及孙盛等以为神农、夏禹重之,并非也。夫八卦虽理象已备,尚隐神功。引而伸之,始通变吉凶,成其妙用,触类而长,天下之能事毕矣。故《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伏羲自重之验也。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验也。若以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谓伏羲,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谓谁矣?则知伏羲自重八卦,不造书契,焕乎可明,不至疑惑也。又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安国云:“河图、八卦,是洛之九畴。”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得河图而作《易》。”礼含文嘉曰:“伏羲则龟书,乃作八卦。”并乘流而逝,不讨其源,滋误后生,深可叹息。去圣久矣,百家众言,自古非一。正史之书,不经宣尼笔削,则未可全是,况儒者臆说耶?悠悠万载,是非互起。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措虚,百人传实。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今或云“法龙图而作卦”,或云“则龟书而画之”,假欲遵之,何者为是?案《左传》庖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非得八卦,八卦若先列于河图,又文王等重之,则伏羲何功于《易》也?又夫子不言因图而画卦,自黄帝尧、舜及周公摄政时皆得图书,河以通乾出天包,雒以流川吐地符,是知有圣人膺运,则河、雒出图、书,何必八卦九畴。九畴者,天始锡禹,而黄帝已获洛书。《易》曰:“蓍龟神物,圣人则之。”然伏羲岂则蓍龟而作《易》?言圣人者,通谓后世《易》经三古,不独指伏羲也。夫蓍龟者,或悔吝有忧虞之象,或得失有吉凶之征,或否泰有阴阳之辞,或刚柔有变通之理。若河图、洛书者,或天地彝伦之法,或帝王兴亡之数,或山川品物之制,或治化合神之符,故圣人则之而已。孔子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是也。故知文字之作,确乎权舆,十体相沿,互明创革,万事皆始自微渐,至于昭著。《春秋》则寒暑之滥觞,爻画则文字之兆朕。其十体内或先有萌牙,今取其昭彰者为始祖。夫道之将兴,自然玄应。前圣后圣,合矩同规。虽千万年,至理斯会。天或垂范,或授圣哲,必然而出,不在考其甲之与乙耶!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其文犹在,像如符印,而不传其音指。审尔则八卦已为云孙矣,况古文乎!且戎狄异音各貌,会于文字,其指不殊。禽兽之情,悉应若是,观其趣向,不远于人,其有知方来,辨音节,非智能而及,复何所学哉!则知凡庶之流,有如草木鸟兽之类,或蕴文章,又霹雳之下,乃时有字。或锡贶之瑞,往往铭题。以古书考之,皆可识也,夫岂学之于人乎!又详释典,或沙劫已前,或他方怪俗,云为事况,与即意无殊。是知天之妙道,施于万类一也,但所感有浅深耳,岂必在乎羲、轩、周、孔将释、老之教乎!况论篆、籀将草、隶之后先乎!缕而分之则如彼,总而言之其若此也。
卷八
○张怀瓘《书断》中
我唐四圣,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高宗天皇大圣皇帝,鸿猷大业,列乎册书。多才能事,俯同人境。翰墨之妙,资以神功。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今天子神武聪明,制同造化。笔精墨妙,思极天人。或颂德铭勋,函耀金石;或恩崇惠缛,载锡侯王。赫矣光华,悬诸日月,然犹进而不已。惟奥惟玄,非区区小臣所敢扬述。
神品二十五人
大篆一人:史籀。
籀文一人:史籀。
小篆一人:李斯。
八分一人:蔡邕。
隶书三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四人: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
章草八人:张芝、杜度、崔瑗、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皇象。
飞白三人:蔡邕、王羲之、王献之。
草书三人: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妙品九十八人
古文四人:杜林、卫宏、邯郸淳、卫恒。
大篆四人:李斯、赵高、蔡邕、邯郸淳。
小篆五人:曹喜、蔡邕、邯郸淳、崔瑗、卫瓘。
八分九人:张昶、皇象、邯郸淳、韦诞、钟繇、师宜官、梁鹄、索靖、王羲之。
隶书二十五人:张芝、钟会、蔡邕、邯郸淳、卫瓘、韦诞、荀舆、谢安、羊欣、王洽、王珉、薄绍之、萧子云、宋文帝、卫夫人、胡昭、曹喜、谢灵运、王僧虔、孔琳之、陆柬之、褚遂良、虞世南、释智永、欧阳询。
行书十六人:刘德升、卫瓘、王珉、谢安、王僧虔、胡昭、钟会、孔琳之、虞世南、阮研、王洽、羊欣、薄绍之、欧阳询、陆柬之、褚遂良。
章草八人:张昶、钟会、韦诞、卫恒、郗愔、张华、魏武帝、释智永。
飞白五人:萧子云、张弘、韦诞、欧阳询、王廙。
草书二十二人:索靖、卫瓘、嵇康、张昶、钟繇、羊欣、薄绍之、钟会、卫恒、荀舆、桓玄、谢安、孔琳之、王珉、王洽、谢灵运、张融、阮研、王僧虔、欧阳询、虞世南、释智永。
○能品一百七人
古文四人:张敞、卫觊、卫瓘、韦昶
大篆五人:胡昭、严延年、韦昶、班固、欧阳询
小篆十二人:卫觊、班固、皇象、张弘、许慎、韦诞、傅玄、萧子云、刘绍、张弘、范晔、欧阳询
八分三人:毛弘、左伯、王献之。
隶书二十三人:卫恒、张昶、王廙、庾翼、郗愔、王濛、卫觊、张彭祖、阮研、陶弘景、王修、王褒、王恬、李式、傅玄、杨肇、王承烈、庾肩吾、薛稷、孙过庭、高正臣、释智果、卢藏用。
行书十八人:宋文帝、司马攸、释智永、萧子云、萧思话、齐高帝、陶弘景、汉王元昌、王导、王承烈、孙过庭、高正臣、裴行俭、王智敬、王修、卢藏用、薛稷、释智果。
章草十五人:罗晖、赵袭、徐干、庾翼、张超、王濛、卫觊、崔寔、萧子云、杜预、陆柬之、欧阳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俭。
飞白一人:刘邵。
草书二十五人:王导、何曾、杨肇、郗愔、庾翼、司马攸、李式、宋文帝、萧子云、陆柬之、宋令文、齐高帝、谢朓、庾肩吾、萧思话、范晔、孙过庭、梁武帝、王知敬、裴行俭、释智果、卢藏用、高正臣、王廙、王愔。
右包罗古今,不越三品。工拙伦次,迨至数百。且妙之企神,非徒步聚。能之仰妙,又甚规随。每一书之中,优劣为次;一品之内,复有兼并。至如神品,则李斯、杜度、崔瑗、皇象、卫瓘、索靖,各惟得其一;史籀、蔡邕、钟繇得其二;张芝得其三;逸少、子敬并各得其五。考多之类少,妙之况神,又上下差降,昭然可悉也。他皆仿此。后所列传,则当品之内,时代次之。或有纪名而不评迹者,盖古有其传,今绝其书,粗为斟酌,列于品第,但备其本传,无别商榷。然十书之外,乃有龟、蛇、麟、虎、云、龙、虫、鸟之书,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
○神品
周史籀,宣王时为史官,善书,师模苍颉古文。夫苍颉者,独蕴圣心,启冥演幽,稽诸天意,功侔造化,德被生灵,可与三光齐悬,四序终始,何敢抑居品列。始籀,以为圣迹湮灭,失其真本,今所传者,才仿佛而已,故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谓之为“篆”,亦曰“史书”。加之銛利钩杀,自然机发,信为篆文之权舆,非至精,孰能与于此。穷物合数,变类相召,因而以化成天下也,故其称谓无方,亦难得而备举。今妙迹虽绝于世,考其遗法,肃若神明,故可特居神品。又作籀文,其状邪正体,则《石鼓文》存焉。乃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若取于诗人,则《雅》、《颂》之作也,亦所谓楷、隶曾高,字书渊薮。使放小学者,渔猎其中,籀大篆、籀文入神。秦李斯,楚上蔡人,少从孙卿学帝王术,西入秦,位至丞相。胡亥立,赵高谮之,要斩,夷三族。斯妙大篆,始省改之以为小篆。著《苍颉》七篇,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漓。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刑,斯可况也。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为实,草、隶为华。妙极于华者羲、献,精穷于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斯小篆人神,大篆入妙也。
后汉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御史大夫延年曾孙。章帝时为齐相,善章草,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唯杜公。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芝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诚则尊师之辞,亦其心肺间语。伯英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然各为今古之独步。萧子良云:“本名操,为魏武帝讳,改为度。”非也。案蔡邕《劝学篇》云:“齐相杜度,美守名篇。”汉中郎不应预为武帝讳也。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骃。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师于杜度,点画之间,莫不调畅。伯英祖述之,其骨力精熟过之也。索靖乃越制特立,风神凛然,其雄勇过之也。以此有谢于张、索。(一本云:“师于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晋平苻坚,得摹子玉书。王子敬云:“张伯英极似之。”其遗迹绝少,又妙小篆,今有《张平子碑》。以顺帝汉安二年卒,年六十六。子玉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父焕,为太常,徙居弘农华阴。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尤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拏攫之势,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谓达节也已。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韦仲将谓之“草圣”,岂徒言哉!遗迹绝少,故褚遂良云:“钟繇、张芝之迹,不盈片素。”韦诞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铭》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其行书则二王之亚也。又善隶书。以献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父棱,徐州刺史,有清行,谥贞定。伯喈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侯。仪容奇伟,笃孝博学,能画,又善音律,明天文、数术、灾变。卒见问,无不对。工书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董卓用天下名士,而邕一日七迁,光照荣显,顾宠彰著。王允诛卓,收伯喈,付廷尉,以献帝初平三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伯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女琰,甚贤明,亦工书。魏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祖皓,至德高世。父迪,党锢不仕。元常才思通敏,举孝廉尚书郎,累迁尚书仆射、东武亭侯。魏国建,迁相国。明帝即位,迁太傅。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人!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卫、索之下,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太和四年薨,八十矣,元常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吴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也,官至侍中。工章草,师于杜度。先是有张子并,于时有陈良辅,并称能书。然陈恨瘦,张恨峻,休明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与严武等称八绝,世谓沉着痛快。抱朴云:“书圣者,皇象。”怀瓘以为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则实而不朴,文而不华,其写《春秋》,最为绝妙。八分雄才逸力,乃相亚于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议伤于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晋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父觊,魏侍郎。瓘弱冠仕魏为尚书郎,入晋为尚书令。善诸书,引索靖为尚书郎,号一台二妙。时议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飘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难。后为侍中、司空。楚王玮矫诏害之。元康元年卒,七十二。章草入神,小篆隶、行、草入妙。
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人,张伯英之离孙。父湛,北地太守。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则过于卫瓘。”,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王隐云:“靖草书绝世,学者如云。”是知趣者皆然,劝不用赏。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萧子良云:“其形甚异,又善八分,韦、钟之亚。”《毋丘兴碑》是其遗迹也。大安二年卒,年六十,赠太常。章草入神,草入妙。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逸少骨鲠高爽,不顾常流,与王承、王沉为王氏三少。起家秘书郎,累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初度浙江,例有终焉之志。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常侍。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然割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亦犹钟鼓云乎,雅、颂得所。观夫开襟应务,若养由之术,百发百中,飞名盖世,独映将来。其后风靡云从,世所不易,可谓冥通合圣者也。隶、行、草书、章草、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隶。凝之妻谢道韫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所重。
献之字子敬,逸少第七子,累迁中书令,卒。初娶郄昙女,离婚后,尚新安愍公主。无子,唯一女,后立为安僖皇后。后亦善书,以后父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峭峻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人有求书,罕能得者。虽权贵所逼,了不介怀。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不从于外,亦由或默或语,即铜鞮伯华之行也。初谢安请为长史,太康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子敬五六岁时学书,右军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及论诸体,多劣于右军。总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或谓小王为小令,非也。子敬为中书令,太康十一年卒于官,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至十三年而卒,年三十八。时谓子敬为大令,琰为小令。
○妙品
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时赵高为中车府令,善史书,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及狱律法令,亥私幸之,作《爰历》篇六章。汉兴,总合为《苍颉篇》。
后汉杜林,字北山,扶风茂陵人,凉州刺史,邺之子,位至司空,尤工古文,过于邺也。故世言小学由杜公。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每困厄,自以为不能济于乱世,常抱经叹曰:“古文之学,将绝于此。”初卫宏方造林,未见,则暗然而服。及会面,林以漆书示宏曰:“常以此道将绝,何意东海卫君复能传之,是道不坠于地矣。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岂虚也哉!”光武建平中卒。灵帝时,刘陶删定古文、今文《尚书》,号《中文尚书》,以北山本为正。陶亦工古文,是谓“就有道而正”焉。卫宏,字次仲,东海人,官至给事中。修古学,善属文,作《尚书训指》。师于杜林,后之学者,古文皆祖杜林、卫宏也。
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明帝建初中为秘书郎。篆隶之工,收名天下。蔡邕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卫恒云:“喜善篆,小异于李斯。”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庭师淳而不及也。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仲则小篆、隶书入妙,虽贺彦先沉潜,乃青云之士也。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行押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师宜官,南阳人。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命,《钜鹿》、《耿球碑》,术所立,是宜官书也。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知名。举孝廉为郎,灵帝重之,亦在鸿都门下。迁幽州刺史。魏武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家风不坠,奕叶清华,书类伯英,时入谓之“亚圣”。至如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卫恒云:“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张之弟子,各有名于世,并不及文舒。”又极工八分,况之蔡公,长幼差耳。华岳庙前一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昶造并书。后钟繇镇关中,题此碑后云:“汉故给事黄门侍郎、华阴张府君讳昶,字文舒,造此文。”又题碑头云:“时司隶校尉、侍中、东武亭侯、颍川钟繇字元常书。”又善隶,以建安十一年卒。文舒章草入妙,隶入能。
魏武帝姓曹氏,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年六十六薨。张华云:“汉安平崔瑗子寔、弘农张芝弟昶并善书,而魏武亚焉。”子植,字子建,亦工书。
邯郸淳,字子淑,颍川人。志行清洁,才学通敏。初为临淄王傅,累迁给事中。书则八体悉工,师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自杜林、卫宏以来,古文泯绝,由淳复著。卫恒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梁鹄云:“淳得次仲法,韦诞师淳而不及也。”袁昂云:“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张华云:“邯郸淳善隶书。”子淑古文、小篆、八分、隶书并入妙。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甚能史书,真、行又妙。卫恒云:“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书牍之迹也,动见模楷。”羊欣云:“胡昭得其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嘉平二年公车征,会卒,年八十九。孔明隶行入妙,大篆入能。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明帝时凌云台初成,令诞题榜,高下异好,宜就加点正,因致危惧,头鬓皆白。既以下,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将书如龙挐虎踞,敛拔弩张。”张华云:“京兆韦诞子熊、颍川钟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成,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建劲丈之势,方寸千言。”然真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隶、章、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亦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官至中散大夫。奇才不群,身长七尺八寸,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未尝见其疾声朱颜。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该通,以为君子无私,心不惜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故知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万仞之岩,自然意远。钟会谮康,就刑,年四十四,太学生三千人请为师,不许。
钟会,字士季,元常少子,官至司徒。咸熙元年,卫瓘诛之,年四十。书有父风,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莫耶”焉。会尝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会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像,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勖画亦会之类也。会隶、行、草、章草入妙。吴处士张弘,字敬礼,吴郡人,笃学不仕,恒着乌巾,时号“张乌巾”。并善篆、隶,其飞白妙绝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飞仙舞鹤之态,有类焉。自作飞白序势,备说其美也。欧阳询曰:“飞白张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亦称妙绝。”敬礼飞白入妙,小篆入能。
晋张华,字茂先,范阳人。父平,后汉渔阳太守。茂先官至司空壮武公,博涉群书,盈万余卷。高才达识,天文、数术,无所不精。善章草书,体势尤古。度德比义,嵇叔夜之伦也。
卫恒,字巨山,瓘之仲子,官至黄门侍郎。瓘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巨山善古文,得汲冢古文,论楚事者最妙。恒尝玩之,作《四体书势》,并造散隶书。元康中,楚王玮害之,年四十。古文、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弟宣,善篆及草,名亚父、兄。宣弟庭,亦工书。子仲宝、叔宝,俱有书名。四世家风不坠也。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为中书郎,亦工书。先有扶风马夫人,大司农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王廙,字世将,琅琊临沂人。祖览。父正,尚书郎。导从父之弟也。官至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逸少之叔父。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自过江,右军之前,世将书与荀勖画为明帝师。其飞白,志气极古,垂雕鹗之翅羽,类旌旗之卷舒。时人云:“王廙飞白,右军之亚。”永昌元年卒,年四十七。世将飞白入妙,隶入能。
郄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父鉴,太尉,草书卓绝,古而且劲。方回官至司空。善众书,虽齐名庾翼,不可同年。其法遵于魏氏,尤长于章草。纤能得中,意态无穷,筋骨亦胜。王僧虔云:“郄愔章草,亚于右军。”太元六年卒,年七十二。方回章草入妙,草、隶入能。妻傅氏,善书。子超,字景兴,小字嘉宾,亦善书。
王洽,字敬和,导第四子。理识明敏,拜驸马都尉,累迁中书令。书兼诸法,于草尤工。落简挥毫,有郢匠乘风之势。虽卓然孤秀,未至运用无方。而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饰之过也。升平三年卒,年四十四。敬和隶、行、草入妙。妻荀氏,亦善书。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十八征著作郎,辞疾,寓居会稽,与王逸少、许询、桑门支遁等游处十年,累迁尚书仆射。太元十年卒,赠太傅,谥文靖公,年六十六。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学草、正于右军,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者尤难。”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瞻。王僧虔云:“谢安得入能书品录也。”安石隶、行、草入妙。兄尚,字仁祖。弟万,字万石,并工书。
王珉,字季琰,洽之少子,官至中书令。工隶及行、草,金剑霜断,崎嵚历落,时谓小王之亚也。自导至珉,三世善书,时人方之杜、卫二氏。尝书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欲度骅骝前。”斯可谓弓善矢良,兵利马疾,突围破的,难与争锋。隶、行入妙。妻汪氏,善书。兄珣,亦善书。
桓玄者,温之子,为义兴太守,篡晋,伏诛。尝慕小王,善于草法。譬之于马,则肉翅已就,兰筋初生。畜怒而驰,日可千里。洸洸赳赳,实亦武哉。非王之武臣,即世之刺客。列缺吐火,共工触山,尤刚健倜傥。夫水火之性,各有所长。火能外光,不能内照;水能内照,不能外光。若包五行之性,则可谓通矣。尝与顾恺之论书,至夜不倦。恺之,字长康,善书,小名虎头,时人号为三绝:痴、书、画也。(彦远案:长康三绝者,才绝、画绝、痴绝,书非痴数也。)
宋文帝,姓刘,讳义隆,彭城人,武帝第三子。善隶书,次及行、草,规模大令,自谓不减于师,虽庶几德音,引领长望,尚辽远矣。然才位发挥,亦可谓“倬彼云汉,为章于天”。时论以为天然胜羊欣,工夫恨少。是亦天然可尚,道心唯微,探索幽远,若泠泠水行,有岩石间真声。帝隶书入妙,行、草入能。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师资大令,时亦众矣。非无云尘之远,若亲承妙旨,入于室者,唯独此公。亦犹颜回与夫子,有步骤之近。扌戚若严霜之林,婉似流风之雪。惊禽走兽,络绎飞驰。亦可谓王之荩臣,朝之元老。沈约云:“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者,往往是羊也。元嘉十九年卒,年七十三。敬元隶、行、草入妙。时有丘道护,亲师于子敬,殊劣于羊欣。谢综亦善书,不重敬元,亦惮之云:“力少媚好。”又有义兴康昕与南州惠式道人,俱学二王,转以己书货之,世人或谬宝此迹,亦或谓为羊。欧阳通云:“式道人,右军之甥,与王无别。”
薄绍之,字敬叔,丹阳人,官至给事中。善书,宪章小王,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其行、草倜傥,时越羊欣。若用力取之,则真正悬隔。敬叔隶、行、草入妙。
谢灵运,会稽人。祖玄,父焕。灵运官至秘书监、侍中、康乐侯,模宪小王,真、草俱美。石蕴千年之色,松低百尺之柯。虽不逮师,歙风吐云,簸荡川岳,其亦庶几。虞和云:“灵运,子敬之甥,故能书,特多王法。”王僧虔云:“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灵运窃写,易其真本,相与不疑。”元嘉初,帝就索,始进。亲闻文皇说此。元嘉十年,年四十九,以罪弃广州市。隶、草入妙。
孔琳之,字彦琳,会稽山阴人。父廞。彦琳官至祠部尚书。善草、行,师于小王,稍露筋骨。飞流悬势,则吕梁之水焉。时称曰:“羊真孔草。”又以纵快比于桓玄。王僧虔云:“孔琳之放纵快利,笔迹流便,二王已后,略无其比。但工夫少,太自任,故当劣于羊欣。”斯言俞矣。景平元年卒,年五十五。行、草入妙。妻谢氏,亦善书。
齐王僧虔,琅琊临沂人。曾祖洽,父昙首。官至司空。善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后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之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虞龢云:“僧虔寻得书术,虽不及古,不减郄家所制。”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水,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一本云:“隶、行、草入妙。”)子慈,亦善隶书。谢超宗尝问慈曰:“卿书何当及尊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时人以为名答。
张融,字思光,吴郡人。祖祎,父畅。思光官至司徒左长史。博涉经史,早标孝行,书兼诸体,于草尤工,而时有稽古之风,宽博有余,严峻不足,可谓有文德而无武功。然齐、梁之际,殆无以过。或有鉴不至深,见其有古风,多误宝之,以为张伯英书也。而拓本大行于世。
梁萧子云,字景乔,晋陵人。父嶷,景乔官至侍中。少善草、行、小篆,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若有骞举。妍妙至极,难与比肩。但少乏古风,抑居妙品。故欧阳询云:“张乌巾冠世,其后逸少、子敬又称绝妙尔。飞而不白,萧子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得而语。”其真、草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其肥钝无力者,悉非也。今之谬赏,十室九焉。梁武帝擢与二王并迹,则若牝鸡仰于鸾凤,子贡贤于仲尼。虽绝唱于彼朝,未曰阳春白雪。以太清三年卒。景乔隶书、飞白入妙,小篆、行、草、章草入能。子特,字世达,亦善书,位至太子舍人,先景乔卒。
阮研,字文几,陈留人,官至交州刺史。善书,其行、草出于大王,甚精熟。若飞泉交注,奔竞不息,时称萧、陶等各得右军一体,而此公筋力最优,比之于勇,则被坚执锐,所向无前;喻之于谈,则缓颊朵颐,离坚合异,有李信、王离之攻伐,无子贡、鲁连之变通。其隶则习于钟公,风神稍怯。庾肩吾云:“阮居今观古,窥众妙之门,虽师王祖钟,终成别构一法矣。然迟速之对,可方于陆柬之。”则意此公性急,亦犹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各一时之妙也。行、草入妙,隶书入能。
陈永兴寺僧智永,会稽人。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兄智楷,亦工草。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
皇朝欧阳询,长沙汨罗人,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率更令。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神尧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务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自羊、薄以后,略无勍敌。唯永公特以训兵精练,议欲旗鼓相当。欧以猛锐长驱,永乃闭壁固守。以贞观十五年卒,年八十五。飞白、隶、行、草入妙,大小篆、章草入能。子通,亦善书,瘦怯于父。薛纯陀亦效询草,伤于肥钝,乃通之亚也。
虞世南,字伯施,会稽余姚人。祖俭,梁始兴王谘议。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世南受业于吴郡顾野王门下,读书十年,国朝拜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永兴公。太宗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而世南兼之。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贞观十二年卒,年八十一。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亦犹韩卢之追东郭兔也。论其众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族子纂,书有叔父体则,而风骨不继。杨师道、上官仪、刘伯庄并立,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也。
褚遂良,河南阳翟人。父亮,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遂良官至尚书左仆射、河南公。博学通识,有王佐才,忠谠之臣也。善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其行、草之间,即居二公之后。显庆四年卒,年六十四。遂良隶、行入妙。亦尝师授史陵,然史有古直,伤于疏瘦也。
陆柬之,吴郡人,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虞世南之甥。少学舅氏,临写所合,亦犹张翼换羲之表奏,蔡邕为平子后身。而晚习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已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故欲暴露疵,同乎马不齐髦,人不栉沐。虽为时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通人君子。尤善运笔,或至兴会,则穷理极趣矣。调虽古涩,亦犹文王嗜昌蒲{艹俎},孔子蹙頞而尝之,三年乃得其味。一览未穷,沉研始精。然工于效仿,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隶、行入妙,章草书入能。(一本云:“隶、行、草、章草并入能。”)
卷九
○张怀瓘《书断》下
△能品
汉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官至京兆尹。善古文,传之子吉,吉传之杜邺,杜邺传其子林。吉子靖,字伯松,博学文雅,过于子高。三王以来,古文之学盖绝,子高精勤而习之。其后杜林、卫宏为之嗣。子高好古博雅,有缉熙之美焉。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人,河南太守。雅工史书,规模赵高,时称其妙。后以罪弃市。后汉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官至中郎将。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昔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汉兴,闾里书私合之,想谓《苍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至平帝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未央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作《训纂篇》二十四章,以纂续《苍颉》也。孟坚乃复续十三章。和帝永初中,贾鲂又撰《异字》,取固所续章而广之为三十四章,用《训纂》之末字以为篇目,故曰《滂熹篇》,言滂沱大盛。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备矣。明帝使孟坚成父彪所述《汉书》。永平初受诏,至章帝建初二十五年而成,以窦宪宾客,系于洛阳狱,卒。年六十三。大小篆入能。
徐干,字伯张,扶风平陵人,官至班超军司马。善章草书,班固与超书称之曰:“得伯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已立,名自人成。”后有苏班,亦平陵人也。五岁能书,甚为张伯英所称叹。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少好古学,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作《说文解字》十四篇,万五百余字。疾笃,令子冲诣阙上之。安帝末年卒。
晋吕忱,字伯雍,博识文字,撰《字林》五篇,万二千八百余字。《字林》则《说文》之流。小篆之工,亦叔重之亚也。
张超,字子并,河间郑人,官至别部司马。工章草,擅名一时。字势甚峻,亦犹楚共王用刑失节,不合其宜。吴人以皇象方之,五原范晔云:“超草书妙绝。”
崔寔,字子真,瑗之子也。博学有俊才,为五原太守。章草雅有父风,良冶良弓,斯焉不坠。张茂先甚称之。
罗晖,字叔景,京兆杜陵人,官至羽林监。桓帝永寿年卒。善草,著闻三辅。张伯英自谓方之有余,与太仆朱赐书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朱赐,亦杜陵人,时称工书也。
赵袭,字元嗣,京兆长安人,为敦煌太守。与罗晖并以能草见重关西,而矜巧自与,众颇惑之。与张芝素相亲善。灵帝时卒。敦煌有张越,仕至梁州刺史,亦善草书。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汉末,尤甚能作纸。汉兴,用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左伯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然子邑之八分,亦犹斥山之文皮,即东北之美者也。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善小篆,官至侍御史。年六十一卒。孔融与子纲书曰:“前劳笔迹,乃多为篆。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观其人。”融之此言,不易而得。纮之小篆,时颇有声。
毛弘,字大雅,河南武阳人。服膺梁鹄,研精八分,亦成一家法。献帝时为郎中,教于秘书,建安末卒。
魏卫觊,字伯儒,河南安邑人,官至侍中。尤工古文、篆、隶,草体伤瘦,笔迹精绝。魏初传曰,古文者篆,出于邯郸淳,伯儒尝写淳《古文尚书》,还以示淳,淳不能别。年六十二卒。伯儒古文、小篆、隶书、章草并入能。子孙皆妙于书。
晋何曾,字颖考,陈郡阳夏人。官至太保,咸宁四年卒,年八十余。工于稿草,时人珍之也。一云,颖考善草书,甚有古质,少于风味。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
傅玄,字休奕,北地范阳人。祖燮,汉汉阳太守。父干,魏扶风太守。休奕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直,不容人之短。举秀才,为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善于篆、隶,见重时人,云得钟、胡之法。休奕小篆、隶书入能。时王允之善草、隶,官至卫将军。又张嘉善隶书,羊欣云:“嘉师于钟氏,胜王羲之在临川也。”嘉字子胜,官至光禄大夫。时又有皇甫定,年七岁,善史书,从兄谧深奇之。
刘绍,字彦祖,彭城人,官至御史中丞、迁侍中。善小篆,工飞白,虽不及张、毛,亦一时之秀。作《飞白势》。永和八年卒。小篆、飞白入能。柳详亦善飞白,彦祖之亚也。
杨肇,字季初,荥阳宛陵人,官至折冲将军、荆州刺史。工于草、隶,咸宁元年卒。潘岳诔云:“草隶兼善,尺牍必珍。翰动若飞,纸落如云。”亦犹甘茂不能自通,借余光于苏代。安仁之诔,抑其然乎?季初隶、草入能。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度即六世祖。祖畿,魏仆射。父恕,幽州刺史。并善行、草。预博学,官至镇南将军、当阳侯。父祖三世善草书,时人以卫瓘方之,称杜预三世焉。
齐献王攸,字大猷,河内人,武帝母弟。善尺牍,尤能行、草书。兰芳玉洁,奇而且古。才望出武帝之右。帝用荀勖言,出都督青州。上道,愤怒呕血。咸宁四年卒,年三十六。行、草入能。
李式,字景则,江夏钟武人,官至侍中。卫夫人之犹子也。甚推其叔母善书。右军云:“李式,平南之流,亦可比庾翼。”咸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隶、草入能。许静民善题宫观额,将方直之体,其草稍乏筋骨,亦景则之亚也。
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人。祖览,父载。导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叶危阴,虽贤有余,而才不足。元、明二帝并工书,皆推难于茂弘。王愔云:“王导行、草见贵当世。”咸宁五年卒,年六十四。行、草入能。有六子,恬、洽书皆知名矣。张彭祖,吴郡人,官至龙骧将军。善隶书,右军每见其缄牍,辄存而玩之。夷、齐虽贤,若仲尼不言,未能高举。亦犹彭祖附青云之士,不泯于兹。
韦弘,字叔思,位至原州刺史。弟季,字成为,平西将军,善隶书。
王濛,字仲祖,太原晋阳人,官至长山令。女为皇后。赠光禄大夫、晋阳侯。善隶书,法于钟氏,状貌似而筋骨不备。永和三年卒,年三十九。隶、章草入能,卫臻、陶侃亚也。
王恬,字敬预,导之子,官至后将军、会稽内史。工于草、隶,当世难与为比。永和五年卒,年三十六。张翼善隶书,尤长于临仿。率性而运,复非工,劣于敬预也。(时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投白瓦屑作《郑玄碑》文,自书刻之。文既奇,隶书亦妙绝。又有康昕,亦善隶书,王子敬常题方山庭殿数行,昕密改之,子敬后过不疑。又为谢居士题画,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昕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
庾翼,字稚恭,颍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善草、隶书,名亚右军。兄亮,字元规,亦有书名。尝就右军求书,逸少答云:“稚恭在彼,岂复假此。”尝复以章草答亮,示翼,乃大服。因与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因丧乱遗失,尝谓人曰妙迹永绝。今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永和九年卒,年四十一。
王修,字敬仁,濛之子也,著作郎。善隶,求右军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盛《尚书宣示帖》。过江后与右军,乞敬仁,敬仁亡,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遂以入棺。殷仲堪亦敬仁之亚也。韦昶,字文休,诞兄凉州刺史康之玄孙,官至颍州刺史、散骑常侍。善古文、大篆,见王右军父子书,云:“二王未足知书也。”又妙作笔,子敬得其笔,称为绝世。
宋萧思话,兰陵人,父源。思话官至征西将军、左仆射。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行、草连冈尽望,势不断绝,虽无奇峰壁立之秀,亦可谓有功矣。王僧虔云:“萧令法羊欣,风流媚态,殆欲不减。笔力恨弱。”袁昂云:“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然上方琳之不足,下方范晔有余。喻之于玄,盖缁緅间耳。孝建二年卒,年五十。时有丘道护,善隶书,便书素。时司马珣之为吴兴,羊欣弟伦为临安令,欣吴兴看弟,珣之乃以道护素书《洛神赋》示欣,欣嗟咨其工,以为胜己。道护,乌程人也,官至相国主簿。时有张昶,亦善草书,官至征北将军也。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也。父泰。晔官至太子詹事。工于草、隶,小篆尤精。师范羊欣,不能隽拔。永嘉二十年伏诛。诸葛长民亦善行、草,论者以为晔之流也。长民官至前将军,义熙八年伏诛。时又有张休,善隶书。初羊欣爱子敬正隶法,其崇仰以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见贵。休始改之,世乃大行。休字弘明,官至豫章太守也。
齐高帝,姓萧氏,讳道成,字绍伯,兰陵人。善草书,笃好不已。祖述子敬,稍乏风骨。尝与王僧虔赌书,书毕,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然太祖与简穆赌书,亦犹鸡之搏狸,稍不自知量力也。年五十六崩。太子赜,亦善书,伦字世调,多才艺,善隶书,始变古法,甚有娟好,过诸昆弟。伦子确,字仲正,才兼文武,甚工草、隶,为侯景所杀。(太子赜后当有误。)
谢朓,字玄晖,陈留人,官至吏部郎中。风华黼藻,当时独步。草书甚有声,草殊流美。薄暮川上,余霞照人。春晚林中,飞花满目。诗曰:“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是之谓矣。颜延之亦善草书,乃其亚也。
梁武帝,姓萧氏,讳衍,字叔达,兰陵中都里人,丹阳尹顺之之子。好草书,状貌亦古,乏于筋骨,既无奇姿异态,有减于齐高矣。年八十六崩。子纲、纶、绎,并有书名也。
庾肩吾,字叔慎,新野人,官至度支尚书。才华既秀,草、隶兼善,累纪专精,遍探名法,可谓赡闻之士也。变态殊妍,多惭质素,虽有奇尚,手不称情,乏于筋力。“文胜质则史”,是之谓乎!尝作《书品》,亦有佳致。大宝元年卒。肩吾隶、草入能。子信,亦工草书。时有殷钧、范怀约、颜协等,并善隶书,有名于世。
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人,隐居丹阳茅山。善书,师祖钟、王,采其气骨,然时称与萧子云、阮研等各得右军一体。其真书劲利,欧、虞往往不如。隶、行入能。
周王褒,字子深,琅琊临沂人。曾祖俭,齐侍中大尉。祖骞,梁侍中。父规,并有重名。子深,官至司空。工草、隶,师萧子云,而名亚子云。蹑而踪之,相去何远。虽风神不峻,亦士君子之流也。
隋永兴寺僧智果,会稽人也,炀帝甚喜之。工书铭石,甚为瘦健,尝谓永师云:“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夫筋骨藏于肤内,山水不厌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而非猛,虚张夸耀,毋乃“小人儒”乎?果隶、行、草入能。时有僧述、僧特,与果并师智永。述困于肥钝,特伤于瘦怯。
皇朝汉王元昌,神尧之子也。尤善行书,金玉其姿,挺生天骨,襟怀宣畅,洒落可观。艺业未精,过于奔放,若吕布之飞将,或轻于去就也。诸王仲季,并有能名。韩王、曹王,即其亚也。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鲁王,即韩王之伦也。
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少卿。习右军之法,脂肉颇多,骨气微少,修容整服,尚有风流,可谓“堂堂乎张”也。睿宗甚爱其书。怀瓘先君与高有旧,朝士就高乞书,冯先君书之。高会与人书十五纸,先君戏换五纸以示高,不辨。客曰:“有人换公书。”高笑曰:“必张公也。”终不能辩。宋令文曰:“力则张胜,态则高强。”有人求高书一屏障,曰:“正臣故人在申州,书与仆类,可往求之。”先君乃与书之。自任润州、湖州,筋骨渐备,比见蓄者,多谓为褚后。任申、邵等州,体法又变,几合于古矣。陆柬之为高书告身,高常嫌,不将入帙,后为鼠所伤,持示先君曰:“此鼠甚解正臣意耳。”风调不合,一至于此。正臣隶、行、草入能。
裴行俭,河东人,官至兵部尚书。工草书,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绅之士,其貌伟然,华衮金章,从容省闼。
王知敬,洛阳人,官至太子家令。工草及行,尤善章草,入能。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若翼大略,宏图摩霄,殄冠则未奇也。房仆射玄龄与此公同品。房行、草亦风流秀颖,可与亚能。又殷侍御仲容,善篆、隶,题署尤精,亦王之雁行也。
宋令文,河南陕人,官至左卫中郎将。奇姿伟丽,身有三绝,曰书、画、力,尤于书备兼诸体。偏意在草,甚欲究能。翰简翩翩,甚得书之媚趣。若与高卿比权量力,则驺忌之类徐公也。
王绍宗,字承烈,江都人。父修礼。越王友道云孙也。承烈官至秘书少监。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钦羡柬之。其中年小真书,体象尤异,沉邃坚密,虽华不逮陆,而古乃齐之。其行、草及章草次于真。晚节之草,则攻乎异端,度越绳墨,薰莸同器,玉石兼储。苦以败为瑕,笔乖其指。尝与人云:“鄙夫书翰无功者,特由微水墨之积习,常清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每与吴中陆大夫论及此道,明朝必不觉已进。陆于后密访知之,嗟赏不少。将余比虞君,以虞亦不临写故也。但心准目想而已。闻虞眠布被中,恒手画肚,与余正同也。”阮交州断割不足,陆大夫芜秽有余。此公尤甚于陆也。又曾谓所亲曰:“自恨不能专有功,褚虽以过,陆犹未及。”承烈隶、行、章草入能。兄嗣宗,亦善书,况之二陆,则少监可比德于平原矣。
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至于用笔,隽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指趣也。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虽管夷吾失于奢,晏平仲失于俭,终为贤大夫也。过庭隶、行、草入能。
薛稷,河东人,官至太子少保。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虽似范睢之口才,终畏何曾之面质。如听言信行,亦可使为行人;观行察言,或见非于宰我。以罪伏诛。稷隶、行入能。魏草书亦其亚也。
卢藏用,字子潜,京兆长安人,官至黄门侍郎。书则幼尚孙草,晚师逸少,虽阙于工,稍闲体范。八分之制,颇伤疏野。若况之前列,则有奔驰之劳;如传之后昆,亦有规矩之法。子潜隶、行、草入能。自陈遵、刘穆之起滥觞于前,曹喜、杜度激洪波于后,群能间出,角立挺拔。或秘象天府,或藏器竹帛。虽经千载,历久弥珍。并可耀乎祖先,荣及昆裔。使夫学者发色开华,灵心警悟,可谓琴瑟在耳,贝锦成章。或得之于齐,或失之于楚。足为龟镜,自可韦弦。此皆天下之闻人,入于品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扬其业,盖不知矣。亦犹道虽贵,必得时而后动。有势而后行,况琐琐之势哉!
评曰:盖一咮之嗜,五味不同;殊音之发,契物斯失。方类相袭,且或如彼,况书之臧否、情之爱恶无偏乎?若毫厘较量,谁验准的;推其大率,可以言诠。观昔贤之评书,或有不当。王僧虔云:“亡从祖中书令笔力过子敬者。”“君子周而不比”,乃有党乎?梁武帝云:“钟繇书法,十有二意。世之书者,多师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竞巧趣精细,殆同机神。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观其行、草之会,则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行;比之钟、张,虽勍敌,仍有擒猛之势。夫天下之能事,悉难就也。假如效萧子云书,虽则童孺,但至效数日,见者无不云学萧书。欲窥钟公,其墙数仞,罕得其门者。小王则若惊风拔树,大力移山,其欲效之,立见僵仆,可知而不可得也。右军则虽学者日勤,而体法日速。可谓钻之弥坚,仰之弥高。其诸异乎?莫可知也已则优断矣。右军云:“吾书比之钟、张,终当抗衡,或谓过之。张学犹当雁行。”又云:“吾真书胜钟,草故减张。”羊欣云:“羲之便是少推张学。”庾肩吾云:“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
怀素以为杜草盖无所师,郁郁灵变,为后册楷则,此乃天然第一也。有遒变杜君草体,以至草圣。天然所资,理在可度;池水尽墨,功又至焉。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父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然此数公,皆藉因循。至于变化天然,何独许钟而不言杜。亦由杜在张前一百余年,神踪罕见,纵有佳者,难乎其议,故世之评者言钟、张。夫钟、张心晤手从,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二王心手或违,因斯精巧。发叶敷华,多所默缀。是知钟、张得之于未萌之前,二王见之于已然之后。然庾公之评未有焉。故常文休云:“二王自可,未能足之书也。”或以此为累,然草、隶之间,已为三古。伯度为上古,钟、张为中古,羲、献为下古。王僧虔云:“谢安殊自矜重,而轻子敬之术。尝为子敬书嵇中散诗,子敬或作佳书与之,意必珍录,乃题后答之,亦以为恨。”或云,安问子敬:“君书何如家君?”答云:“固当不同。”安云:“外论殊不尔。”又云:“人那得知此?”乃短谢公也。羊欣云:“张字形不及古,自然不如小王。”虞龢云:“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并以小王居胜,达人通论,不其然乎?”羊欣云:“右军古今莫二。”虞龢云:“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笔绝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乃欲过之。”王僧虔云:“献之骨势不及父,媚趣过之。”萧子良云:“崔、张以来,归美于逸少。仆不见前古人之迹,计亦无过之。”孙过庭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犹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并有得也。”夫椎轮为大辂之始,以椎轮之朴,不如大辂之华。盖以拙胜工,岂以文胜质。若谓文胜质,诸子不逮周、孔,复何疑哉?或以法可传,则轮扁不能授之于子。是知一致而百虑,异轨而同奔。钟、张虽草创称能,二王乃差池称妙。若以居先则胜,钟、张亦有所师,固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盖一以贯之求其合,天下之达道也。虽则齐圣跻神,妙各有最。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第一;其间备精诸体,唯独右军。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然此五贤,各能尽心,而际于圣。或有侮毁,亦犹日月之蚀,无损于明。白云在天,瞻望悠邈。固同为终古独绝,百世之模楷。高步于人伦之表,栖迟于墨妙之门。不可以规矩其形,律吕其度。鹏抟龙跃,绝迹霄汉,所谓得玄珠于赤水矣。其或继书者,虽百世可知。然史籀、李斯,即字书累叶之祖。其所制作,并神妙至极,盖无等夷;八分书则伯喈制胜,出世独立,谁敢比肩。至如崔及小张、韦、卫、皇、索等,虽则同品,不居其最。并不备载较量,然各峻彼云峰,增其海派,使后世资瞻仰而露润焉。赵壹有贬草之论,仍笑重张芝书为秘宝者。嗟夫!“道不同,不相为谋。”夫艺之在己,如木之加实,草之增叶。绘以众色为章,食以五味而美。亦犹八卦成列,八音克谐,聋瞽之人,不知其谓。若知其故,耳想心识,自该通审,其不知,则聋瞽者耳。庾尚书以臧否相推,而列九品,升阮研与卫瓘、索靖、韦诞、皇象、钟会同居第三等,此若棠杜之树,植橘柚之林。又抑薄绍之与齐高帝等三十人同为第七等,亦犹屈盐梅之量,处掾属之伍。李夫人以程邈居第一品,且书传所载,程创为隶法。其于工拙,蔑尔无闻,遗迹又无,何以知其品第?又云梁氏石书雅劲于韦、蔡。以梁比蔡,岂不悬绝。又张昶,伯英之弟,妙于草、隶、八分,混兄之书,故谓之“亚圣”。卫恒兼精体势,时人云得伯英之骨,并居第四,仍与汉王同流。又黜桓玄、谢安、萧子云、释智永、陆柬之等与王知敬同居第五等,若此数子,岂与埒能?耆好不同,又加之以言,况可尽之于刚柔消息,贵乎适宜,形象无常,不可典要,固难平也。萧子云言欲作《二王论草、隶法》,言不尽意,遂不能成。又云:“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所言不得尽其妙者,事事皆然。”诚哉是言也!“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然书之为用,施于竹帛,千载不朽,亦犹愈没没而无闻哉!万事无情,胜寄在我。苟视迹而合趣,或循干而得人。虽身沉而名飞,冀托之以神契。每见片善,何庆如之。怀瓘恨不果游目天府,备观名迹,徒勤劳乎其所未闻,祈求乎其所未见。今录所闻见,粗如前列。学惭于博,识不迨能。缮奇缵异,多所未尽。且如抱绝俗之才,孤秀之质,不容于世,或复何恨?故孔子曰:“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何独丘哉!”然识贵行藏,行忌明洁。至人晦迹,其可尽知。开元甲子岁,广陵卧疾,始焉草创。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其一字褒贬,微言劝戒,窃乎《春秋》之意也;其不虚美,不隐恶,近乎马迁之书也。冀其众美,以成一家之言。虽知不知为上,然独善之与兼济,取舍其为孰多?童蒙有求,思盈半矣。且二王既没,书或在兹。语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必备能而后为评。岁洎丁卯,荐笔削焉。
○系论(赵僎,字克勋)
昔牺后作《易》,周公创《礼》,孔父修《雅》,岂徒异之而已?将实大造化之根,出君臣之义,考风俗之正耳。若三圣不作,则后王何述?故天地非伏皇不昭,长幼非周公不序。《雅》、《颂》又非孔子不列矣。是三圣者,所谓能弘其道而由之也。兹又论夫文字发轫,笺翰殊出,本于其初,以迄今代,三千余载,眇然难知。而《书断》之为义也,闻我后之所好,述古能以方之,不谓其智乎?较前人之尤工,陈清颂以别之,不谓其白乎?体物备象,有大《易》之制;纪时录号,同《春秋》之典。自古文逮草迹,列十书而详其祖,首神品至能笔,出三等而备厥人,所谓执简之太素,含毫之万象,申之宇宙,能事斯毕矣。若是,夫古或作之有不能评之,评之有不能文之。今斯书也,统三美而绝举,成一家以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伟哉独哉,君哉臣哉,前载所不述,非夫人之能,谁究哉!
卷十
○《右军书记》
《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褾织成带。开元皇帝又以“开元”二字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当时大臣等。《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褾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欢。书何能悉。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欢。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欢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
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否?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否?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侯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摹取,当可得不?须具告。
往在都,见诸葛颙,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已上四行。)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惟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致委曲,故具示。(已上《十七帖》也。)
玄度先乃可耳。尝谓有理,因祠祀绝多,感其夜便至此,致之生而速之死,每寻痛惋,不能已已。省君书增酸悲,大分自不可移,时至不可以智力救,如此。先生适书亦小,小不能佳,大都可耳。此书因谢常侍信还,令知问,可令谢长史且消息。
数亲问叔穆,嘉宾并有问,为慰。
知道长不孤,得散力,疾重而迩。进退甚令人忧念。迟信还,知问。
妇安和,妇故羸疾,忧之焦心。余亦诸患。
君昨示欲见穆生叙赞,今欲默语兴废之格,粗当书尔不?玄度好佳,君谓何似。
从事经过,崔、阮诸人昨旦与书,疾故示毒愁,当增其疾。吾如今尚劣劣,又晚热,未有定发日。有定示足下兴耳。近书或欲留吾,甚欲与俱。而吾疾患,迟速无常,竟云如何。足下令知问。
适太常、司州、领军诸人二十五六书,皆佳。司州以为平复,此庆之可言。余亲亲皆佳,大奴以还吴也,冀或见之。
司州供给寥落,去无期也。不果者,公私之望无理。或复是福。得大等书慰心,今因书也,野数言疏平安。定太宰中郎。
适州将十五日告,徐一痈方尺许,口四寸,云数如来小如差,然疾源如此,忧怛尚深。故遣信治徐舍人书以示徐,还示足下也。不堪缧疑,事列上台。周青州视事,今以当至下耶?甚是事宜。无方身世,而任事者疾患如此,使人短气。
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还,得八日书,知不佳,何尔耿耿。仆日弊,而得此热,忽忽解日尔。力遣,不具,王羲之白。(“白”字只点成。)
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迟还具问,亦以与尚书谘怀,今复遣谘吴兴也。
远近清和,士人平安。荀侯定住下邳,复遣军下城。此间民事,愚智长叹,乃亦无所隐。如之何又须求雨,以复为灾?卿彼何似?
江生佳,须大活以始见之。与人上萧索可叹。
汝宜速下,不可稽留。计日迟望,今日亦语刘长史,令速。
近因得里人书,想至知故面肿耿耿。今差不?吾比日食意如差,而骭(《玉篇》:“下谏反,坚也。”)中故不差,以此为至患。至不可劳,力数字,令弟知闻耳。
姉适复二告安和,郗故病笃,无复他治,为消息耳。忧之深。今移至田舍,就道家也。事毕,当吾遣信视。淑还,母子平安,为慰。至恨不得暂见,故未得下船。道夷书云,已得一宅,想今安稳耳。不政解此移趋,知部儿不快。何所在,今已佳也。耿耿,信白。
与殷侯彼此格卿取。
卒喜慰,气满无他治,啖数合米来三日方愈。
知足下哀感不佳,耿耿。吾下势腹痛小差,须用女蒌丸,得应甚速也。
在我而已,诚无所多。云与谢豫州共入河,不乃烦剧。得安万送书云,六日可至。诸贤云朝廷失之,转觉阙然,与卿书同。(此四字注。)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此言深也。但云卿当入,何以如梦?恐卿表将复经年,想仁祖差时还内镇,慰人情耳。皆在卿怀矣。产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
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弟预须遇之,大事得其书无已已。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万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知庾丹阳差数,深深致心致心。
得孔彭祖十七日具问,为慰。云襄经还蠡,是反善之诚也。于殷必得速还,无复道路之忧。比者尚悬悒,得其去月书,省之悲慨也。
上流近问不竟,何日即路,知谢定出,居内所弘故重。是不情废情存大。
明或就卿围棋,邑散今雨寒,未可以治谢。
江表付还。(此四字一行。)
得书,知足下问吾骯髂,(上下党反,下口亚反,腰骨。)拘(阙。)痛俯仰欲不得,此何理耶?顾辄与相见,无尽治宜。足下得益使之不疑也。但月又未阴沉沉,恐不可针。不知何以教,目前甚忧悴,王羲之。比信,寻知足下有书可道,知足下未能得果,望近为然。知得家问,贤子动疾,念甚忧虑。悬得后问不?分张何可久,幼小故疾患无赖。
野大皆当以至,不得还问,悬心,大得善悉也。野当不能遏卿,并转茂清谈。足下小大佳也,诸疾苦忧劳非一,如何。复得都下近问不?吾得敬和二十三日书,无他,重熙住定为善。
谢二侯。(此三字又一行。)
山下多日不得复意问,一作晚还,未得遣书。得告,知中冷,不解更壮湿,甚耿耿。服何药耶?仆此日差胜,寻知问,王羲之顿首。
羲之顿首,向又惨惨,自举哀乏气,勿勿知便当西。且不相知,来想熊能更言问,力遣不次,王羲之顿首。(此二帖带行。)
七日告期,痛念玄度,未能(阙。)心。汝临哭悲恸,何可言。言及惋塞。夜(阙。)市器俱不合用,令摧之也。吾平平,但昨来念玄度,体中便不堪之。耶告。
汝当须过,殡还,恒有悲恻。
王延期省。(此四字一行。)
妹转佳庆不?及啼不?忆念奴,殊不可言。凉当迎之。昨即得丹阳水上书,与足下书同,故不送。昨诸书付还。
去冬遣使,想久至。乖离忽四年,言之叹慨。岂言所喻。悠悠数十,卒当何期?汝等将慎为上知,复何云。
念足下穷思兼至,不可居处。雨气无已,卿复何似?耿耿。善将息。吾故劣,力知问,王羲之。吾何当还。(此四字一行。)
汝尚小,愁思兼至,不可居处。多疾,足下前许岁未,今暂还,想必可尔,故复白。
十一月十三日告期等,得所高余姚并吴兴二十八日二疏,知并平安,慰。吾平平,比服寒食酒,如似为佳。力因王会稽,不一一。阿耶告知。
想大小皆佳,丹阳顷极佳也。云自有书,不附此信耳。大小问多患,悬心。想二奴母子佳,迟卿问也。
吾去日尽,欲留女过吾,去自当送之,想可垂许。一出未知还期,是以白意。夫人涉道康和,足下小大皆佳,度十五日必济江,故二日知问。须信还知,定当近道迎足下也。可令时还。迟面,以日为岁。
去冬临临安事近,便欲决去,而何侯不许事闻,以有小寇。今未便得果,然故有移南意,尚未可仓卒复信,更具信汝也。
六日,昨书信未得去,时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恭命,遂不获已。处世之道尽矣,何所复言。丹阳旦送,吾体气极佳,共在卿故处,增思咏。
若可得耳,要当须吾自南,但增感塞。
十四日,诸问如昨,云西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
遂当发诏,催吾帝王之命,是何等事。而辱在草泽,忧叹之怀,当复何言,见足下一一。
昨送诸书令示卿,想见之。恐殷侯必行,义望虽宜尔,然今世集信为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
安复后问不?想必停君诸舍。疾若差也,便疾绵笃,了不欲食。转侧须人,忧怀深。小妹亦故,进退不孤,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日,兼燋劳不可言。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此一条不谢二疏,而人理难知此,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交衰朽羸劣,所忧营如此。君视是颐养之功,当有何理。今都绝思此事也。冀疾患差,末秋初冬,必思与诸君一佳集。遣无益,快共为乐,欲省补顷者之惨蹙也。追寻前者意事,岂可复得,且当率目前及当此急要。愿诸君各保爱,以俟此期。未近见君,有诸结。力聊以当面。 各间意,必欲省安西,如今意无前却也。想君必俱,贼势可之者必进许洛,无可不?果相遇于一世,岂可度之寻常。以此至终,故当极尽志气之所托也。君此意弘足,然决在必行。(“当面”止,似为一帖。)
未复知问,晴快,卿转胜向平复也。犹耿耿。想上下无恙,力知问,不具,王羲之敬问。
日月如驰。一<女更>弃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
延期官奴小女,病疾不救,痛愍贯心。吾以西夕,情愿所钟,唯在此等。岂图十日之中,二孙夭命,惋伤之甚,未能喻心,可复如何。(此有两帖,语小异。)
敬亲今在剡,其后复亡,甚不可言。
穰铁不知已得。(一行短书。)
行近遣书,想即至,此雨,汝佳不?得悬心。吾乏劣,力数字。
七月十三日告鄱阳兄弟,大降制终,去悔悼甚,永绝悲伤,痛怀切割,心情也。
诸葛者,君识之不?才干好佳,往为钱塘著绩,又入仆府,有以尽悉宰民之至也。甚欲自托于明德,云临安春当阙,尔者君能请不?仆必欲言。得佳长史亦当是君所须,既得里人共事,异常故乃尔。须还告之。
人理不可得都绝,每至属致,使人多叹。
十五日羲之报,近甚仓卒,得十三日音,知卿佳,慰之。力及阳主书,不一一,羲之报。会稽亦复与选官论卿否,吾诚敕敕于论事,然于弟尚不惜小宜,谓选官前意已佳,可不复烦重卿更思,必谓宜论者,必有违矣。
上下安也,和绪过,见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顿,令人深忧。江生亦连病,今已差。
知阮生转佳,甚慰、甚慰。会稽近患下,始差。诸谢粗佳。
足下差否,甚耿耿。喉中不复燥耳。故知问,具示。王羲之白。
冷过,足下夜得眠不?只差也,复何治?甚耿耿。长史复何似?故问,具示。王羲之白。遂无雨候,使人叹。得诸孙书,高田皆欲了。
得书,知足下患疖,念卿无赖,思见足下,冀脱果。力不一一,王羲之白。此贤怀所礼也,面一一。
五月十四日羲之白,近反至也,得七日书,知足下故尔,耿耿。善将息。吾肿,得此霖雨,转剧,忧深。力不一一,羲之。
适万石去月五日书,为慰。寻得彭祖送万九日露版,再破贼,有所获,想足摧寇越逸之势,宜适许司农书为慰,无人未能得重,故向余杭间。(此注三行短。)
因缘示致问,非书能悉,想君行有旨信。
伯熊上下安和,为慰。可令知问。叔夷子前恨不见,可令熊知消息。羊参军还朝论长见敦恕,其为庆慰,无物以喻。今又告诚先灵,以文示足下,感怀恸心。又以表书示卿,政当尔不。
痛念玄度,立如志而更速祸,可惋可痛者。省君书,亦增酸。
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仆即复是中之者。肠胃中一冷,不可如何。是以要春秋辄大起,多腹中不调适,君宜深以为意。省君书,亦比得之,物养之妙,岂复容言,直无其人耳。许君见验,何烦多云矣。
袁彭祖何日过江,想安稳耳。失此诸贤,至不可言。足下分离,如何可言。
此段不见足下乃甚久,迟面,明行集,冀得见卿。
得申近不问。(此五字一行。)
谢侯。(此二字一行。)
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枢至,慈阴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由言告,临纸摧哽,羲之报。(此一帖真草书。)
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从弟子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奈何、奈何!
王羲之顿首。(此一帖行书。)
二蔡过葬来居此,亲亲集事,而君复出为因耳。(此一帖草书。)
九月十八日羲之顿首,茂善晚生儿不育,痛之恻心,奈何、奈何!转寒,足下可不、可不?不得问多日,悬情。吾故劣,力不具。王羲之顿首。(此一帖行草。)
十月十一日羲之敬问,得旦书,知佳,为慰。吾为转差,力不一一,羲之敬问。(行草)。
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此一帖行草。)
羲之顿首,念足下哀祸频仍,承凶,悲摧不可胜任。无缘省苦,望酸,羲之顿首。(此一帖带真。)
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已,可复如何。羲之顿首。(真行。)
廿八日羲之白,得昨告,承饮动,悬情。想小尔耳。还旨不具,王羲之再拜。(草书。)
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原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此帖行书。)
君服前贤弟逝没,一旦奄至,痛当奈何,当复奈何。临纸咽塞,王羲之顿首、顿首。(此一帖真行。)
雪候既不已,寒甚盛。冬平可苦患,足下亦当不堪之,转复知问,王羲之。(此一帖行书。)
书末云得诸为慰。知汝姨欲西,情事难处。然今时诸不易。得东安书,甚不欲令汝姨出。恳至,想自思之。(行书。)
上下可耳,产行往当迎庆。思之不可言。(此一帖行书。)
今付吴兴酢二器。(真行。)
一日不暂展至,恨叱而不已,便怀不果。东至可恨。思叙,想闲暇必顾也。
适都使还,诸书具一一,须面具怀。
得征西近书,委悉为慰。不得安西许有问,不知何久。长风书平安,今知殷侯不久留之,甚善,甚善。
舍内佳不?中书何似?家中侯疾,恒救旦夕。比知觉有省书,想至。
义兴何似,悬情。慕容遂来据邺,可深忧。官复遣军,可以示义兴中书。
昨得殷侯答书,今写示君。承无怒意,既而意谓速思顺从,或有恕理。大小宜盘桓,或至嫌也。想复深思。
复征许也。(此四字一行。)
八月二十四日羲之顿首,(阙)。竟增哀感,奈何、奈何!雨足,足下可耳,不得问,(阙)。日悬心。吾故劣劣。王羲之顿首。
此雨足,可耳,故当收佳。云彼甚快,大事吴义兴吴(阙。)是荡然可叹。
知诸患,耿耿。今差也,华母子佳。
时行皆遍,事轻耳。彼云何。
道祖<疒带>下,乃危笃,忧怛、忧怛。
贼势可见,此云方轨万万如志。但守之尚足,令智者劳心。此回书,恒怀汤火,处世不易,岂惟公道。(此两字行也,下侧书。)
诸人十二日书云,慕容乃抄梁下得数。(阙。)目下疾疫非常,乃以至京,极有伤,此忧之。下者想君勤勤之。
复委笃,恐无兴理。诸人书亦云尔也。忧之怛怛。得停乃公私大计也。
君顷以何永日,忆去冬不可得知,如何,如何?
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耳?
源书以发,吾欲路次见之,亦不欲停甚。(阙)。
官舍佳也,得诸舍问不?不知遮何日西,言及辛酸。卿不可怀,期等故勿忧勿忧深。
近书及至也,瞻望不远,而未期暂面,如之何。迟得问也。
谢侯数不在叹。(此一行至底皆缺。)
前知足下欲居此,常喜迟。知定不果,怅恨。未知见卿期,当数音问也。
得都近问清和,为慰。云刘生近欲举君为山阴,以中军当为最。君期于未获供养处,相为慨然。仕宦殆是想也。
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
小大佳不?不得司马问,悬情。适安以中军出镇,有避贤意,乃云行得言面,不知公私此理卒当之耶?甚忧。真本无集之者,想今与君书一一。
见此当何言?但恐今归必门首有出。(四字注。)复有将来之弊耳。此愿尽珍御理。
想彼人士平安,二郗数(阙)也。敬豫诸人近来停数日,悉佳。安石已南迁,其诸兄弟此改殊命萧索,闻君以复入相府,何时当应命?未得坐处,亦当愁罔。思得为邻,岂常情。恐君方处务,此命难期。如之何?不一一,小佳,复意问也。
源遂差不?云尚未恭命,终如之何?闻真长知吴兴,想必如意,南道差不?君大小佳不?松庐善斫也,仆信还,奉州将去月十二日告,甚慰。如曹失护语。此君甚康壮,常是肥渴耳。实寻还,迟之不可言。二妹差佳,慰问心期中冷。顷时行,可畏愁人。
不得司马近问,悬情。近所送书,即至也。君信明早令得,后得鄙书,未至,即想东不久耳。
此鄙问无恙,诸从皆佳,比诸数耳。知刘阮数。(阙)。
温公在此,前东北面还此,复初。(阙。)散为慰。便乞良不可言。卿得知之,复共一快乐。
武妹小大佳也。(阙一字。)
知郡荒,吾前东周旋五千里,所在皆尔,可叹。江东自有大顿势,不知何方以救其弊。民事自欲叹复为意。卿示,聊及。(阙一字。)
数得桓公问,疾转佳也。每悬。胡云征事未有日佳也,以逼势,不知卒云何尔。
君大小佳不?至此乃知熙往,觉少不得同,万恨,万恨!云出便当西,念远别,何可言。迟见玄度,今或以在道。
宾如人往不堪致心,忆之不忘,怀之。
妹不快,忧劳,余平安。
未得安西问,玄度忽肿,至可忧虑。得其昨书云小差,然疾候自恐难耶。
与安石俱佳,还七日,增想。投命积日,不复知问。弟佳宁善,然复忧之不去怀。吾遂沉滞兼下,如近数日,分无复理。昨来增服陟厘丸,得下,不知遂断不。了无所啖,而药得停,不知当复见弟,(二字注。)理不独下,便长叹。小苏息,更知问。二奴庶诸人何以谢之。(已上九字注两行。)
想清和,士人皆佳,彭祖诸人,得足下慰旦夕也。此诸贤平安,每面粗有叹慨,追恨近日不得本善散无已已,度足下还期不久耳。此者数令知问。怀足下可谓礼之。(阙)。今以志心寄卿,想必至到,论之救命不暇,此事于今为奢远耳。要是事其本心。所欲论事今付。
今与冯公论何产,足下可思助明清谈。至是举今又语真道今宣旨矣。
臣羲之言,寒严,不审圣体御膳何如?谨付承动静,臣羲之言。(右表皇太后一。)
臣羲之言,伏惟陛下天纵圣哲,德齐二仪。(自“哲”以下侧注,)。应期承运,践登大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瞻望宸极,屏营一隅。臣羲之言。
刘氏平安也。梅妹可得。彭妹腰痛,冀当小尔耳。汝母故苦以不安食,疾久忧愦,当思平理也。神意不同前者也。
今付北方脯二夹、吴兴鲊二器、蒜条四千二百。司马虽笃疾久,顷转平除,无他感动。奄忽长逝,痛毒之甚,惊惋摧恸,痛切五内,当奈何、奈何!省书感哽。雨寒,卿各佳(一字注。)不?诸患无赖,力书不一一,羲之问。
想官舍无恙,吾必果。二十日后乃往,迟喜散恙,比尔自相闻也。
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既,羲之批。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陟冬日,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得七月末时书,为慰。始欲寒,足下常疾,比何似,每耿耿。吾故不平复,忧悴力困。不一一。王羲之顿首。
旦极寒,得示,承夫人复小欬,不善得眠,助反侧,想小尔。复进何药?念足下犹悚息。卿可否?吾昨暮复大吐,小啖物便尔。旦来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顿首。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贯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禁慰余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孙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缠心,无复一至于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
六月二十七日羲之报,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此晦,感摧伤悼,兼情切剧,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穆松垂祥除,不可居处,言以酸切。及领军信书不次,羲之报。
顿首、顿首,亡嫂居长,情所钟奉。始获奉集,冀遂至诚,展其情愿。何图至此,未盈数旬,奄见背弃,情至乖丧,莫此之甚。追寻酷恨,悲惋深至,痛切心肝,当奈何、奈何!兄子荼毒备婴,不可忍见。发言痛心,奈何、奈何!王羲顿首、顿首。
君顷复以何散怀?铁云,秋当解褐,行复分张。想君比尔快为乐。彦仁书云,仁祖家欲至芜湖,单弱伶俜何所成。君书得载停郡迎丧甚事宜,但异域之乖,素已不可言,何时可得发。
六日告姜,复雨始晴,快情。汝(一字注。)母子平安。
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
前使还有书,哀猥不能叙怀。情痛兼哀若割,当奈何、奈何!省弟累纸,哀毒之极。但报书难为心怀,况卿处之,何可具忍。有始有卒,自古而然,虽当时不能无情痛,理有大断,岂可以之致弊。何由写心,绝笔猥咽,不知何言也。
十二月六日羲之报,一昨因暨主簿不悉,昨得去月十五日、二十三日二书,为慰。雨昼夜无解,夜来复雪,弟各可也。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羲之报。
羲之死罪,前得云子诸人书,并毁顿胡之惟分推难为心。当有分西者否?羲之死罪。七月五日羲之顿首,昨便断草,葬送期近,痛伤情深,奈何、奈何!得去月二十八日告,具问慰怀。力还不次,王羲之顿首。
七月十六日羲之报,凶祸累仍,周嫂弃背,大贤不救,哀痛兼伤,切割心情,奈何、奈何!遣书感塞,羲之报。
二十三日发至长安,云渭南患无他,然云符健众尚七万,苟及最近,虽众由匹夫耳。即今克此一段,不知岁终云何守之。想胜才弘之,自当有方耳。
隔以久,诸怀既不可言。且今多惨戚,迟君果前,暂得一散怀。知以多疾不果,乃当秋事,省告,同此叹恨,如何可言。葬事不可仓卒,当在九月初。过此故欲一与吴兴集,冀无不克耳。然事来万端,不知如人意不。非书能悉,君数告,以慰之耳。
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秋节垂至,痛悼伤侧,兼情切割,奈何、奈何!此雨过,得十日告,知君如常,吴兴转胜,甚慰。想得此凉日佳,患散乃委烦,耿耿。且以佳兴消息,仆故是常耳。劣劣解日,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歌章辄付卿,或有写书人者,可写一道与吾也。付十一板书,王散骑笔,笃患,余不一一)。
羲之死罪,去冬在东鄮,因还使白笺,伏想至。自顷公私无信便,故不复承动静。至于咏德之深,无日有隧,省告,可谓眷顾之至。寻玩三四,但有悲慨。民年以西夕,而衰疾日甚,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也。以此忘情,将无其人,何以复言。惟愿珍重,为国为家。时垂告慰,绝笔情塞,羲之死罪。
六月十一日羲之报,道护不救疾,恻怛伤怀。念弟闻问,悲伤不可胜,奈何、奈何!曹妹累丧儿女,不可为心,如何。得二十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王羲之报。
追寻伤悼,但有痛心,当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频哀感,便欲不自胜举。旦服散行之,益顿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诲,然吾老矣,余愿未尽,唯在子辈耳。一旦哭之,垂尽之年,转无复理,此当何益?冀小却,渐消散耳。省卿书,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顿首。
向遣书想夜至,得书知足下问当远行,诸怀何可言,一十必早发,想足下如向期也。阮侯止于界上耳,向书已具,不复一一,王羲之白。
宿息想足下安书,吾犹不胜能佳,一十早往迟,王羲之顿首。
二十九日羲之报,月终,哀摧伤切,奈何、奈何!得昨示,知弟下不断,昨紫石散未佳,卿先羸甚、羸甚。好消息,吾比日极不快,不得眠,食殊顿,勿令合阳,冀当佳。力不一一,王羲之报。
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昨者书想至,参军近有慰,阮光禄信在耳。许中郎家欲因书,比去报如。庾君遂不救疾,摧切心情,不得自,(涂两三字。)甚痛,当奈何!深当宽勉,以不忘先心。临纸但有酸恻。王羲之顿首。
羲之白,不复面,有劳。得示,足下佳,为慰。吾却遽,又睡甚勿勿。力不具,王羲之白。
十一月五日羲之报,适为不?吾悉不适。弟各佳不?吾至勿勿,力数,(阙)。羲之报。
兄弟上下远至此,慰不可言。嫂不和,忧怀深。期等殊勿勿,燋心。
桓公不得叙情,不可居处。云子诸人何似,耿耿。能数省否?
彦仁数问也,修载,暂来忻慰。
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还,得八日书,知不佳尔。何耿耿。仆日弊,而得此热,勿勿解白耳。力遣不具,王羲之白。
十二月一日羲之白,昨得还书,知极不加疾人甚忧,耿耿。消息比佳耳。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一一,羲之报。
想明日可,谢诸子。
十四日羲之白,近反不悉(阙)。两,足下佳不?不得近问,问无殊不佳,顿劣,因不一一,羲之白。
羲之顿首,得贶,知意至,诸君皆困乏,常想无之。何缘作此烦损,今付还,王羲之。
长高当暂还耶?
范公书如此,今示君,须瘐见,故当劝果之。告旨语君,迟而不可言。
一日多恨,知足下散动,耿耿。护护,吾至不佳,劣劣。不一一。王羲之顿首。
司马疾笃,不果西,忧之深。公私无所成。
知比得丹阳书,甚慰。乖离之叹,当复可言。寻答其书,足下反事复行,便为索然,良不可言。此亦分耳,迟面一一。
比日寻省卿文集,虽不能悉周遍,寻玩以为佳者,名固不虚。序述高士所传,小有异同,见卿一一问,应止杨王孙前以共及意同,可诚述叙之耶?暇日无为,想不忘之。
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致叹至深,君亦同怀。近过得告,故云腹痛,悬情。灾雨比复何似,气力能胜不?仆为耳,力不一一,王羲之。
旦书至也,得示,为慰。云小大多患,忧念劳心,迟见足下,未果为(两字注。)结。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三日先疏未得去,得四日疏,为慰。兄书已具,不复一一。
镇军昨至,欣(一字拓本暗,)尚未见也。寻见之,悲欣不可言。上下近问,慰驰情。不知何似,绝不得松问。汝得旨问驰白,宜豫知分春事也。吾日东,可语期令知消息。
复数橘子,即云乃好可啖。久得新栗,此院冬桃不能得多,送触事何当不存,往恒语然独折。
知书有去县奔去诚意义官至也,有礼制,恐不必果耶?且君在彼县,常以为得意,宜思之耶?意至故示。
兄子发尚未有定日,当送至澜,远乖不可复言。
适欲遣书,会得足下示。
十九日羲之报,近书反至也,得八日书,知吴故羸,敬伦动气发,耿耿。想得冷,此为佳也。敬文佳,不一一,羲之报。
省足下前后书,未尝不忧。欲与事地相与,有深情者,何能不恨。然古人云:“行其道,忘其为身。”真卿今日之谓,政自当豁其胸怀。然得公平正直耳,未能忘己,便自不得行。然此皆在足下,怀愿卿为复广求于众,所悟故多山之高,言次何能不?
十一月七日羲之报,近因(阙。)子卿书,想行至(三字注。)霜寒,弟可不?顷日了不得食,至为虚劣。力及数字,羲之报。
二十三日羲之报,一日得书,皆在计书,所不得有反转热,卿各佳否?定何可得来?迟面,不一一,羲之报。
知须果裁,便可遣取。视君势陈欲,欲无出理。
近书至也,得十八日书,为慰。雨蒸,比各(一字注。)可不?参军转差也,悬耿。吾胛痛剧,炙不得力,至患之。不得书,自力数字。
尊夫人向来复何如?为何所患?甚悬情。念卿累息具至。羲之欲问。
想诸舍人小大皆佳,弟摧之,可为悬心。且得集目下,此慰多矣。姉累告安和,梅妹大都可行,袁妹极得石散力,然故不善佳,疾久尚忧之。想野久恙至善,分张诸怀,可云不知其期。何时可果?永嘉竞逐者有力,恐难冀,得大柿,当种之。
笃不喜见客,笃不堪烦事,此自死不可化,而人理所重如此。都郡江东所聚,自非复弱干所堪,足下未知之耳。给领与卿同殊为过,差交人士,因开门以勉待之,无所复言。
君远在此,乃受恩来,今留之,明晚共卿亲集。想君未便至余姚尔。
云殷生得快罔大事数谢,生书但有药耳。云彦仁或宣城甚佳,情事实宜,今有云想深复征许也。
寂不得都问,知卿云曰问故未知西。审问,使人忧耿。得问,示。
信使甚数而无还者,似书疏不可得,得问,宜示告之,知长翔田舍,比卿还,当知何候。须得音,副民望,甚善。
羲之白,雾气,足下各何如?长素转佳,甚耿耿。
冀行面,遣知问,王羲之白。
昨得诸书,今示卿,想见之。恐殷侯必行,义望虽宜尔,然今此集信为未易,卿者便西者,良不可言也。晴快,足下各佳不?长素转佳也,甚耿耿。故知问,具示,王羲之白。
足下晚可耳,至劣劣,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十二月二十四日羲之报,岁尽感叹,得十二日书,为慰。大寒,比可不?吾故羸乏,力不一一,王羲之报。
药汤诸人佳也,今知问,朱博士何当还?君可致意,令速还,想无稽留。
吾至今目欲不复见字。
见君小大佳不?过此,乃知熙佳,觉少不得同,万恨、万恨!云出便当西,念远别何可,云迟见玄度,今或以在道。
宾诸人佳不?皆致心,忆之不忘怀。
妹不快,忧劳,余平安。
初月十二日羲之,累书至,得去月二十六日书,为慰。比可不?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啖辄不化消。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罔极。然及不一一,羲之白。
昨近有书至此,故不多也。迟书不悉耳。
知尚书中郎差,为慰。不得吴兴问,悬心。数吴中闻耳。小奴在此忽患疟,比数发,今日最为大,都轻疟耳。尚小停今在吾厩中,念犹悬心。小患耳,无所垂心,须佳乃去。
此言不可乏,得知足下问,吾忽忽,力数字。
直遣军使者,可各差十五人耶?合三十人,足周事。足下知消息,今故遣问,使至具示之。力书不一一,王羲之白。
方回遂举为侍中,都下书云,殷生议论殊异,处忧之道,故思同岁寒尽对此书还。
论亦不能佳,体怀省无所乏,卿供给人士及使役吏人,论者亦谓大任意。在世中政自不得不小俯仰同异,卿复为意。卿此怀亦当玄同,不能勉人耳。
见尚书一日遣信以具,必宜有行者,情事恐不可委行使耶?迟还具问,亦以与尚书谘怀,今复遣谘吴兴也。
官舍佳也,节气不适,可忧。彼云何?昨得羲书,比佳,甚慰、甚慰!得官奴晋宁书,宾平安,念悬心。此粗佳,一日书此一一。
民以顷情事不可不勤思自补。节勤,以食啖为意,乃胜前者,而气力所堪不如。自丧初不哭,不能不有时恻怆,然便非所堪。哀事损人故最深,益知不可不豁之。
知足下数祖伯诸人问助,慰绝。不得兄子问,悬念。可言此于南北旨使无理比欲叹久也,亦同失人,并欲勿勿。群从书皆佳,道冲书平安,汝当改葬,不可云劳。冲遇此事或复连留。体甚羸,所啖食至少,年衰老羸,使人深忧。君甚悬情,余疾患少差也。
省告一一,足下此举由来,吾所具。卿所云皆是情言,然权事虑之重,则当废情以从宜。非书所悉,见卿一一。
吾陟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至去月十日,便至委笃。事事如去春,但为轻微耳。寻得小差,固尔不能转胜。沉滞进退,体气肌肉便大损,忧怀甚深。今尚得坐起,神意为复可耳。直疾不除,昼夜无复聊赖,不知当(涂一字)得暂有间还得(阙)。其写不如今,忽忽,日前耳手亦恶,欲不得书示,令足下知问。
七月十五日羲之白,秋日感怀深,得五日告,甚慰。晚热盛,君比可不?迟复后问。仆平平,力及不一一,王羲之白。
知君患隐,何以及尔,是为疲之极也。一知此事,恐不可以不绝骨肉之爱,无论人事也。乃甚忧。君若自量过叹患不以轻心者一事,不尔当何理。
鄙故勿勿,饮日三斗,小行四升,至可忧虑。如桓公书旨阙其不去,恐不能平。
此信过,不得熙书,想其书一一也。小大佳不?宾转胜,皆谢之。贤妹大都胜前,至不欲食,笃羸,恒令人忧,余粗佳。
阿刁近来到卞,上下皆佳,姜夫数白。
得书,知足下且欲顾,何以不进耶?向与谢生书说欲往,知登停山,停山非所便,故可共集谢生处。登山可他日耶?王羲之白。
不得君家书疏,多往来皆平安耳。今年此夏节气至恶,当令人危。幼小疾苦,故尔忧劳不可言)。
七月二十一日羲之白,昨十七日告,为慰。极有秋气,君比可耳,力及不一一,王羲之顿首。近复因还信书至也。
得九日问,亦云鄙平平。想得凉转胜,以疾乃服法,必解此意。
来月必欲就到家而得其问,云尚多溪毒,当复小却耳。仆故有至临州意,尚未定,自更有果南行者,还乃得至寿春耳。
得都九日问,无他。
得豫章书,为慰。想以具问。昨得都十七日书,贼径还蠡台,不攻谯,是其反善之诚也。想殷申得过此者,犹令人忧。期诸处分犹未定,羊参军旦夕至也。迟一一。
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已。
安石定目绝令人怅然一尔恐未卒有散理。期诸处分犹未定,忧县益深。念君驰情。又遣从事发遣,君无复坐理。交疾患,何以堪此,何以堪此!恐属无所复厝怀,即乖大小不可言。且忧君以疾他曳不易。
得司州书,转佳,此庆慰可言。云与君数数,或采药山崖,可愿乐,遥想而已。云必欲克余杭之迟期,此不可言。要须君旨问,仆事中久宜暂东,复令白便行还,便行当至剡槌上,二十日后还以示,政当与君前期会耳。迟此情兼二三。
昨暮得无奕、阿万此月二日书,甚近清和耳。羌贼故在许下,自当了也。桓公未有行日,阿万定(阙。)吴兴。
未复弘道近书,见与弘远书,恐卿不得久坐,何如。休稚玄佳不?想数得足下旨,令知问。
曚风胶今年似晚,来年其主不起首者,想或可得借乎?
得反,又获示,知足下发动胁肿,卿此疾苦甚似期,一一想消。一当转佳,为何治也。吾为亦劣,大都复是平平隔耳。许日前后有其效,何喻?冀凉日晚散耳。寻复知问,王羲之。羲之顿首,贤女殡敛永毕,情以伤惋,不能已已。况足下愍悴深至,何可为心?奈何、奈何!不能无时之痛,忧卿便深。今何如?患深,达既往,吾志勿勿,力知问,临书恻恻,王羲之顿首。
贤室何如?何可为心?唯绝难于人理耳。诸患犹尔,忧劳深似(阙)江侯(阙到行底)足下贵临遗次冷取书。
得谢范六日书,为慰。桓公威勋,当求之古,令人叹息。比当集姚襄也。
断酒事终不见许,然守之尚坚,弟亦当思同此怀。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此救民命,当可胜言。近复重论,相赏有理。卿可复论。
知数致苦言于相,时弊亦何可不耳?颇得应对不?吾书未被答,得桓护军书云,口米增运皆当停为善。
问董祥,吾亦问之,冀必来。兵时得之甚佳。顷日愦愦,不暇复此。省示及,乃复忆之耳。
周公东征,四国是遑。诚心款著,谓之累积频频书想至阴寒,想自胜常皇矣。汉祖纂尧。(此四字真,后阙。)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前试论意,久欲呈。多疾愦愦,遂忘致。今送,愿因暇日,可垂试省。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
信所怀愿告其中并尔郎子意同异,复云何邈然?无谘叙之期,每赐翰墨,使如暂展,羲之死罪。(此一帖真行。)
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阙二字。)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
足下各可不?都五日书,今送谢即至,想源得免豺狼耳。王羲之。
羲之死罪,近因周参军白牒,伏想必达。此春以过,时速与深,兼哀伤摧,切割心情,奈何、奈何!须臾寒食节,不审尊体何如?不承问以经月,驰企,民疾根治滞,了无差候,转久忧深。叔(阙)。遣信自力粗白,不宣备,羲之死罪。
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中终是所归。中军往,以还。田一顷乌泽,田二顷吴兴,想弟可还以与吾,故示。想弟居意故如往言,忠终高也,是以思同之。
此三顷田乐吴旧耳,云卿军府甚多田也。(巳上八字注。)宜须一用心吏,可差次忠良。
十九日羲之顿首,明二旬增感切,奈何、奈何!得十二日书,知佳,为慰。仆左边大剧,且食少,至虚乏,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
十二日告李氏甥,得六日书,为吾劣劣,力不一一,羲之书。(行书。)
羲之死罪,复蒙殊遇,求之本心,公私愧叹,无言以喻。去月十一日发都,违远朝廷,亲旧乖离,情悬兼至,良不可言。且转远,非徒无谘觐之由,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羲之死罪。
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且和方左右时务,公私所赖,一旦长逝,相为痛惜。岂惟骨肉之情,言及摧惋。永往,奈何!袁妹委笃,示致问。荒愦,不得此热,不能不取给,腹中便复恶无赖。
羲之死罪,累白,想至。雨快,想比安和。迟复,承问,下官劣劣,日前可。力白不具,王羲之死罪。
皆以具示复自耳。羊参军寻至,具一一。子期诸人何似?耿耿。心制行终,不可居处。余皆平安也。(此五字一行阙。)
及以令弟食后来想必如期果之,小晚恐不展也。故复旨示,羲之报。增运白米,来者云,必行此无所复云。吾于时地甚疏卑,致言城不易。然太老子以在大臣之末要为居时任,岂可坐视危难。今便极言于相,并与殷、谢书,皆封示卿,勿广宣之。诸人皆谓尽当今事宜,直恐不能行耳。足下亦不可思致若言耶?人之至诚,故当有所面,不尔坐视死亡耳。当何。(当何已下阙。)
吾复五六日至东县,还复至问。
想官舍佳,见护军近书,甚慰。仁祖转嘉,然疾根不除,尚令人忧。复得问,未复反书,甚慰。入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铁已还,旦夕展也。故复旨示,羲之报。
小大佳也,不得尚书中书问,耿耿。得业书,慰之。
亦得业书,为慰。今付还,安方决去不可言。即卿书致。
适阮儿书,其气散暴处便危笃,忧之怛怛。
贵奴差不?想不成大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也。
蚶二斛、厉二斛,前示啖蚶得味,今旨送此,想啖之,故以为佳。比来食日几许,得味不?具示。
所欲示之。(一行。)
若治风教可弘,今忠著于上,义行于下,虽古之逸士,亦将眷然,况下此者。观顷举厝,君子之道尽矣。今得护军还,君屈以申时,玄平顷命,朝有君子,晓然复谓有容足地,常如前者。虽患九天不可阶,九地无所逃,何论于世路。万石,仆虽不敏,不能期之以道义,岂苟且,岂苟且!若复以此进退,直是利动之徒耳,所不忍为,所不以为!
上方宽博,多通资生,有十倍之觉,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谓何以密示一,勿宣此意,为与卿共思之,省以付火。
诸暨、始宁属事自可得如教,丹阳意简而理通,属所无复逮录之烦为佳,想君不复须言谢,丹阳亦云此语君诸暨始宁。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徉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免,遂其宿心,其为幸庆,岂非天赐?违天不祥。(四字注。)顷东游还,修治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遇重熙去,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尽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燕,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君察此当有二言不?真所谓贤者志于大,不肖志其小。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五字注。)以当一面。
想大小皆佳,知宾犹伏尔,耿耿。想得夏节佳也,念君劳心,贤妹大都转差,然以故有时呕食不已,是老年衰疾久,亦非可仓卒。大都转差,为慰。以大近不复服散,当将陟厘也。此药为益,如君告。
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辄有患。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姜此羸少差。先生至其欢慰,且卿女一而已。
大婚定芳势道也。
先生顷可耳,今日略至迟委垂知乐,公可为之慰。桃胶易得,可以少耶?专一物不移,乃不忠也。充迎不致意知阳意事迎愿人之善。
行政五十日,不复得问,悬情。皆佳也,(阙。)何贻云得颍阳书,平安,慰意。不得吴诸人问,悬迟之。
古之御世者,乃志小天下,今封域区区一方任耳。而恒忧不治,为时耻之。但今卿重熙之徒,必得申其道,更自行有余力相弘也。
甲夜羲之顿首,向遂大醉,乃不忆与足下别时,至家乃解。寻忆乖离,其为叹恨,言何能喻!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临纸情塞,王羲之顿首。
足下识先日之言信信具。(此一帖似阙。)
前得君书,即有反,想至也。谓君前书是戏言耳,亦或谓君当是举,不失亲,在安石耳。省君今示,颇知如何。老仆之怀,谓君体之。方复致斯言,愧诚心之不著。若仆世怀不尽,前者自当端坐观时,直方其道或将为世大明耶?政有救其弊,算之熟悉,不因放恕之会,得期于奉身而退,良有已,良有已!此共得之心,不待多言。又余年几何,而逝者相寻,此最所怀之重者。顷劳服食之资,如有万一,方欲思尽颐养。过此以往,未知敢闻,言止于今也。知诸贤往,数见范生,亦得其近书,为慰。又得孔生书,亦云不能数,何尔耶?江生可耳,断绝冀凉集也。
得司州十六日书,诸疾患至,忧之至深矣。有断未?想桓公数便,亦知谢生大得情和,至慰。安以当至吴兴,迟见之也。
知须米,告求常如云,此便大乏,敕以米五十斛与卿,有无当共,何以论借。
今有教敕付米,可送之。
数上下问,如常。何可得集耶?念驰情,未异果为结。念致问。
不得东阳问,想卿妇遂平复。耳聋佳不?谢之幼小顷可行,华母子平安,知足下故望暂还,岁内何理,过岁必有理不?思存足下,复得一叙平生。当可言。得卿书,寻省反复,但有悲慨。比者且当数致年知。(阙一字。)
毕力果思迟言面不可复得,此与范期,后月五日遂乃克耳。还遣旨进。
顷犹小差,欲极游目之娱,而吏卒守之,可叹。丹阳花果似小可,何日得卿诸人。
鄙疾进退,忧之甚深。使自表求解职,时以许,乃当是公私大计。然此举不深,又不宜是之,于始二三无所成,可以示从女其劣,欲知消息。
足下所欲余姚地,辄敕验所须,辄告。
此雨过将为灾,想彼不必同,苗稼好也。
比见敬祖,小大可耳。念孙、阮诸人皆何似?耿耿。
尚书中郎诸人皆佳,比面,虽近隔,殊思卿。度还旦夕。
吾顷胸中恶,不欲食,积日勿勿。五六日来小差,尚甚虚劣。且风大动,举体急痛,何耶?赖力及,足下家信不能悉,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其一。)三春启群品,(五字草。)寄畅在所因。仰眺望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其二。)猗欤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退,涉世若过客。前世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自前字至“宅”字注。)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所与,形骸自脱落。(其三。)鉴明去尘垢,止则鄙郄生。体之周未易,三觞解天形。方寸无停主,务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其四。)合散固有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慷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折,河清非所俟。(其五。)
十一月四日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敢致书司空、高平郗公足下:上祖舒,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会稽内史、镇军仪同三司。夫人,右将军刘(阙)。女,诞晏之、允之。允之,建威将军、钱塘令、会稽都尉、义兴太守、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夫人,散骑常侍荀文女,诞希之、仲之。及尊叔廙,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骠骑将军、武陵康侯。夫人,雍州刺史、济阴郗说女,诞颐之、胡之、耆之、美之。胡之,侍中、丹阳尹、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妻常侍谯国夏侯女,诞茂之、承之。羲之妻,太宰、高平郗鉴女,诞玄之、凝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肃之,授中书郎、骠骑谘议、太子左率,不就。徽之,黄门郎。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仰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故具书祖宗职讳。可否之言,进退唯命。羲之再拜。(此是郗家论婚书,书迹似夫人。)
六駮,师子、虓豹、熊、罴、鹿、惊蚴、蚴。
更失也,夫兵行知伪饣共者至慎也,将不私是为不无功也,将不受谗者为士有离心也,将贪。瑗顿首云云。
一曰上盛化问。(云云。)
师氏垂诰以后。(不录,是《劝学篇》。)
一卷章草急就。(云云)。
良深,路滞久矣。况今季末,无所多怪,足荒何恤于此。足下志峤外,有由来及。然以势观之,卿入贵于不令耳。书政当尔,王羲之白。
知以智之所无,奈何不复稍忧,此诚理也。然(阙。)之怀何能已已乎?未能得面,书何所悉,怛深。得近期暂还,故因教,初月日。
吾湖孰县须水田,卿都可遣僦之。墓不知处,去年僦之者似是俞进,可问之,卿不出停此。
亲往,为慰。思后诸能数不?想昨咁兄以日,此粗佳。二谢叔丧,兴公近便索然。玄度来数日,有疾患,便复来。阿万小差,大事问有重虑安佳行来遇大荡,然阮公政散耿,怀祖可呼贺祭酒俱。
足下欲同至上虞,一宿还无所废。吾初至,便与长史俱行,无不可不?
吾为卿任此声者,但此怀自不复得阙之于时。小大皆佳也,度有近问不?得上虞,甚佳,足下当能相就不?思面卿,前云当来,何能果也?迟散无喻,吾后月当出,以省念示。
下近欲麻纸,适成,今付三百,写书竟访得不?得其人,示之。
省书,知定疑来,汝居长,谓所养虽小,要为丧主。刘夫人灵坐在堂,政尔远来,于礼诚不可违,所以狼狈远迎。汝情地信难忍交,恐有性念虑得来想慰释实引,是以下复思此耳。若汝能割遣无益,得过丧制,遂来居此,乃事宜也。若自量不能违哀念,须吾等旦夕相喻者,当来,汝当自若。吾意尽此也。
若来,大小祥当复出者,殊更良昌。若汝不出,农当单出,汝能遣农速行不?诸宜皆当自详计,审日迟望而更未定,殊更怅恨不可言。
此乃为汝求宅,谓汝来居止理军千何可久处。而情事不得从意,可叹、可叹!终果来居者,故当为汝求也。以书示农。
初月二日羲之顿首,忽然此年,感远兼伤,情痛切心,奈何、奈何!念君哀穷,奄经新故,仰慕崩绝,岂可堪忍。比各何似?相忧不忘。当深消息,以全勉为大。仆衰老,殆是日不如日,力知问,王羲之顿首。
思率府朝得书,知问足下差,但尚顿极之,不一一。
初月一日羲之报,忽然改年,感思兼伤,不能自胜,奈何、奈何!异更寒诸疾,比复何似,不得问多日,悬心不可言。吾犹小差,甚尚劣,力遣不知,羲之报。
卿各何罪,似先羸而处至痛忧涕深重得之,思宽遣。吾并乏劣,自力不报悉。
此上下可耳,出外解,小分张也。须产往迎,庆思之不可言。知静婢面犹尔,甚悬心。
袁妹当来,悲慰不言。下家当慰,意令知之。期小女四岁,暴疾不救,哀敏痛心,奈何、奈何!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可复如何。临纸情酸。
知静婢犹未佳,悬心。可小须留尔。
十月十五日羲之顿首,月半,哀伤切心,奈何、奈何!不可居忍。得十三日书,知问,此何似?恒耿耿。吾至勿勿,小佳,更致问。王羲之顿首。
谢范新妇得(阙)富春还,诸道路安稳,甚慰心。比日凉即至,平安也。上下集聚,欣庆也。华等佳不?自新妇母子去,寂寞难言,思子辈不可言。
羲之死罪,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羲之死罪、死罪。
羲之白,乖违积年,每怀辛苦痛切心肝,惟同此情,当何居处?羲之脚不践地十五年,无由奉展,比欲奉迎,不审能垂降不?豫唯哽,(阙。)故先承问,羲之再拜。
再昔来热如小有觉,然昼故难堪,知足下患之。云故以围棋,是不为患。吾其尔无佳,自得此热,憔悴终日,未果如何。王羲之顿首。
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死罪,此夏复便半(阙。)惟违离,众情兼至,时增伤悼。顷水雨未知有,不审尊体如何,得疾除也不?承近问,驰企。民自服橡屑,下断,体气便自差强。此物益人断下,去陟厘劫樊远也。以为良方,出何是真,此之谓。谨及。因青州白牒,不备。羲之死罪、死罪。
寒,伏想安和,小大悉佳,奉展乃具。
羲之死罪,见子卿具一一,荒民惠怀(涂一字。)最要也,甚以欣慰,唯愿不倦为善。承留此生当广陵任,佳。此生处事以验,海陵江(阙。)间殊令人有怀也。羲之死罪、死罪。
想元道弘广平安,道充当得还不?
羲之顿首,凉,君可不?女差不?耿耿,想比能果。力不,王羲之顿首、顿首。
阮信止于界上耳。向书已具,不复一一。王羲之顿首。
昨得殷侯答书,今写示君,承无怒诏连思顺从。或有怨望,其不宜盘桓,或顺从至嫌也。想复深思。
验同罪。(一行。)
十二月十日羲之白,近复追付期,想先后(三字注。)皆至。昨得二十七日告,知君故乏劣,腹痛,甚悬情。灾雨,比日复何似?善消息,迟后问复平平,不一一,王羲之白。
知寻遣家信,迟具问。
向遣书,想夜至。得书,知足下问,当远行。诸怀何可言?十一必早发,想至足下如向期也。
行当是防民流逸,不以为利耶?此于郡为由上守郡更寻详,若不由上命而断中求绝者,此为以利卿绝之是也。更寻详具白,若不由上。纵民所之,恐有如向者流散之患,可无善,详具闻。
君欲船,辄敕给所须告之。
得君戏咏,承念至此,年乃未见。
太保思一散,知足下归,乃至孔建安家,热乃尔。往还以十,实非乏所堪,若之不复(两字注。)更克近道,唯命是往矣。
恐有薄书之烦,益属所事可立制县不给下贫,(二字注。)而给饶有之家,开令治国,别许为盛田不平者严制,如此事省而虚实可知,其或非所乐而绝付给者。今为不赋得里人遂安黄籍前年皆斯人非复一条,可叹。今便独坐,令白郗侯求官,邈等想必可得,君亦当得。见书若万一不乐,想可共,思得州(二字注。)数十家见经营,不尔无坐此理也。别当以具,慰深共思,不待烦言。
十二月二十二日羲之白,节近,感叹情深。得去月二十三日书,知君故苦,日耿耿。善护之。往不?仆得大寒疾,不堪甚。力还不具。王羲之白。
十四日疏,昨信未即取遣,适得孔彭祖书,得其弟都下七日书,说云子暴霍乱亡,人理乃当可耳,惋惋。桓公、周生之痛,岂可为心。(褚映。)
农敬亲同日至,至数日耳。道路平安,为慰。妹且停为大庆。(怀充。)
知弟不果行,吾不佳,面近也。(玠)
适书至也,知足下明还行,复克面,王羲之白。
小大佳也,贤兄如犹当小佳,然下不断,尚忧之。(僧权。)
近所示欲依上虞,别上申一期。寻案台报不听上,当戮力于事,不可但役解。故君县乃是今胜县,而复以为难耶?
知足下以界内有此事,便欲去县,岂有此理?此县弊久,因足下始有次弟耳。必无此理,便当息意。今敕诸处事及县者省驰书于台中论,必释然。故遣旨信示意。
羲之顿首白,雨无已,小儿犹小差,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
省告摄功曹事一一,属以所求宽逋,废守命,必欲肃之,是以间意。其志既立不得,不必行。(普通三年三月,徐僧权,一十五纸,天宝十载三月二十八日,安定胡英装。朝议郎、检校尚书、金部员外郎徐浩。)
与殷侯物,示当尔不可不?卿定之勿疑。(下字注。)
李母犹小小不和,驰情。伏想行平康,郗新妇大都小差,卿大小佳。(四字别行,缝有僧权字。)
近书至也,得十八日书,为慰。雨蒸,各可不?参军转差也,悬耿。吾胛痛剧,炙不得力,至患之。不得书,自力数字。(缝上僧权字不全,开元十五年跋尾,其折处非本卷,翰印楷处。)
足下当为远虑,不可计日。(前僧权。)
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遣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四字注。)漆园比之殊诞谩,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政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怀充,褚映。)适都,十五日问清和,传赋问定寂寂,当是虚也。然始兴郡奴屯结不肯出,恐成,令人邑邑。想官吏长制之耳。(褚映)。
雨寒,卿各佳(一字注。)不?诸患无赖,力无,不一一。羲之问。(君清)。
瘐虽笃疾,谓必得治力,岂图凶问奄至,痛惋情深。半年之中,祸毒至此,寻念相摧,不能已已。况弟情何可任,遮等荼毒备尽,当何可忍视,言之酸心。奈何、奈何!可怀君怀。此公立德由来,而婴斯疾,每以惋慨。常冀积善之庆,当获潜佑,契同昔人。寻亿(阙)。事缅然永绝,哀惋深至,未能喻心。省足下书,固不可言已矣,可复奈何,绝笔流涕。
足下各可耳,复雨可厌,若吾所啖日去不复辞此意,想足下明必顾之,迟散,羲之顿首。
范公及阮公既并微旨,足下谓合损益之耳,不谢。
羲之死罪,累白至也,辱十四日告,慰情。念转塞,想善平和,下官至匆匆,自力白,羲之死罪。诸人何似,耿耿。
遣令使白,恐不时至耳。
奉黄柑二百,不能佳,想故得至耳。船信不可得,不知前者至不。
云停云子代万,顷桓公至,今令荀临淮权领其府,怀祖都共事已行。(前僧权。)
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追伤切割,心不能自胜,奈何、奈何昨反想至,向来快雨,想君佳,方得此雨为佳,深为欣喜。信既乏劣,又头痛甚,无(阙。)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
兄灵枢垂至,永惟崩慕,痛贯心膂,痛当奈何!计慈颜幽翳十三年,而吾勿勿,不知堪临始终不?发言哽绝,当复奈何。吾顷至劣劣,比加下,昨。
羲之顿首,想创转差,仆其尔未欲佳,忧愦。力知问,王羲之顿首。(长史,刘信。)
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更寒外,足下何如?吾劣劣,力遣知问,王羲之顿首。
书虽备至,聚宜有以宣事情。今遣羊参军西,诸怀所具,必欲(一字注。)今观想可思。今得时面,克令得还也。(僧权,徐浩。)
羲之白,一日殊不叙阔怀,得书,知足下咳剧甚,耿耿。护之,冀以散。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知德孝故平平,想当转得散力,每耿耿,不忘怀。足下小大佳不?忽然夏中,感怀。冷冷不适,足下复何似?耿耿。吾故不佳,得远近问不?虞生何当来?迟一集。昨见无奕十九日(三字注。)书,二十六日西也。云仁祖服石散,一齐不觉佳,酷羸,至可忧。力知问,王羲之书白。
书成,得十一日疏,甚慰。三舍动静,驰情。先书已具,不得一一。
知汝表出便去,不得见汝,此何可言。想秋必还,恐此书不复及汝,不一一。(滉。后有四行字,是韩晋公章草批。)
九家真慰,鸾开鹤瑞。集客登秦望书一纸。
孔侍郎著作(阙三字。)朝当时侍从庾参军兄弟三人,辄承命,参军弟至都,孙道常约孔东迁,驹承命长曹言切敕待从承命,谢功曹长旭故夫谢輶死罪死罪,奉命辄侍从(涂三字)孔孝廉前吏孔琨死罪,命违辄侍从王征东郎最言辄当侍从孙参军定伯承命。
王逸少字(注。)顿首,谢七日登秦望,可俱行,当早也。(僧权,阙字。)诸患者复何如?悬心。此疏已具,不复一一。
桓安西观自代蜀五。
书勿勿,未得遣信,又不知足下问,吾既不快。弱小疾苦,甚无赖,损尚小停,有定(定字注。)去日,更与足下相闻。还不具,王羲之白。
儿故未至,不知何久。知足下念。
适书至也,此人须当令泥,想足下可为停之,故示。王羲之顿首。(徐僧权,徐浩。)
六月三日羲之白,徂暑,此岁已半,感慨深可,得二十七日书,知足下安顿,耿耿。愁增患耶?善消息,吾至勿勿,常恐一夏不可过,不一一,王羲之白。
贼以还,不知遇官军云何。可深忧之。欲依上虞,初到别上,今敕听之,县事不同,直不相连耳。
旦奉祠,感思悲恸。得书知问,吾之劣力,不一一。王羲之问。(僧权。)重熙去具今子日与曹谕谢峄吾又不下蔡书一一足下清谈,(四字注。)想必有理耳。长任比得解未?吾与(二字注。)江生论书,答如此。足下思所向示之,要至怀也,须卿示。诚非(非字注。)复至书言所然于义故后成之,今不能忘怀。
王逸少顿首敬谢,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后能果。
想曹参军疾者已往,必能同来。
得告,慰。为妹下断,以为至庆。吾比日至未果,殊有邑想。王羲之顿首。
见弘远二书,皆以远也。动散即佳,为慰。
足下晚各何似?恒灼灼。吾坦之欲不复堪事,内然。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前边僧权,后边珍。)
足下各复何似?恒灼灼,故问,王羲之白。
足下似有董仲舒开闭阴阳法,可敕令料付。不雨,忧之深,珍重。
曹庾王六君别。(六字别行,僧权。)
羲之顿首,君可不?语差也,耿耿。力之问,王羲之顿首。
上下无恙,从妹佳也,得敬和近问不?人有至忧,其疾者令人深忧。隔久,何日能来?(六字别行。)
曹参军。(三字别行,珍、哲、弟。僧权,开元五年。阙。十五日陪戎副尉臣张善庆装云云。)
累书想至,君比各可不?仆近下,数日勿勿。肿剧,数尔进退,忧之转深。亦不知当复何治,下由食谷也。自食谷,小有肌肉。气力不胜,更生余患。去月尽来,停谷啖面,复平平耳。
知玄度在彼善悉也,无由见之,此何可言。
今与王会稽,丘山阴书借人,想故当有所得。又语丘令临葬,(两字注。)必得耳。(缝上僧权。)
知刘公差,甚慰、甚慰!知前乃尔委顿,追以怛然。今转平复也,阮公近闻不?万转差也。
已上《右军书语》,都计四百六十五帖。
○《大令书语》
得诸慰意,吾故冀恶,寻视汝,又告。
未复东近动静,驰情。昨即遣行,为不至耶?
如省。(此二字行,僧权。)
二十三日献之问,得十九日书,知问。后何如?吾故劣,力不一一,王献之问。
向闻游诸县作,今退念时事,(阙。)览之后复慨然。(缝上起居郎臣褚遂良、姜珍。)
五月十二日献之白,节过,感怀深至,念痛伤难胜。得五日告,知君转胜,甚慰、甚慰。雨过,此复何如?想消息日平复也。谨。仆近暴不佳,如恶气,当时极恶,赖即退耳,故虚劣。勿勿,还不多,王献之白。
知祖希佳,为慰慰。数不得书,其云至水门,增深款之。
思想转深,省告,知君亦同。如今未知面期近远,此慨可言。惟深保爱。数音问,寻故旨取君消息。
适得元直二十三日疏,送白鲊,今送十裹,似并犹堪啖。献之白。
信明还,东有还书,愿送来已。今分明至著都上。
慰之。吾故沉顿,思见之。故想时能问疾,得来先报之,不能得自致者,旨取车,王献之答。
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复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矾石深是可疑事,兄憙患散轧发痈,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唯赖消息。献之内外(二字注。)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随宜思之也。献之白。(又一行屈犹存须见出欲。)
献之白,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甚驰情。转和佳,不审尊体复何如?得此,诸患小差不?复思何如?幸能服散,故镇益久。药何以不更?将之迟寻复旨若献之弊于淡饭饮得春风气惛乱言故欲热复食酒为腹可耳。献之白。(缝上绍宗,点处各阙一字。)
献之白,承姉故常恶,不审得春气,复何如冬?驰情。余安和至宁此故耳。献之白。
育等可不?转思见之,知恩慕不中。(钟绍京,僧权。)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惟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张彦远,河东人。能文工字学,隶书喜作八分。其家既出累世缙绅之后,且复好事,故藏积图书如钟、张、卫、索、王羲、献而下,每至成轴。其大父稔已有书名,初得钟繇笔意,壮岁遂仿献之,暮年人许有羲之风度,盖凡三变而后成,此其遗风余泽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彦远既世其家,乃富有典刑,而落笔不愧作者。观其为论,以谓书非小道,本以助人伦,穷物理,神化不能以藏其秘,灵怪不能以遁其形,则知盘礴胸次者,固已“吞云梦者八九”矣。其流于笔端,自应过人,矧夫历代奇观,一一到眼,而心传手受处,复有家学耶?尝作《法书要录》一十卷,具载古人论书语,且以传列之。又以九等品第书学人物,自汉至唐,上下千百载间,其大笔名流,几不逃彀中矣。更撰《历代名画记》为十卷,自序其右云:“得此二书,则书画之事毕矣。”观其编次之善,果非虚语。又尝以八分录前人诗什数章,至其仿古出奇,亦非凡子可到。(出《书谱》本传。)奇,亦非凡子可到。(出《书谱》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