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蛋脸适合短发吗男生:转帖:2005年暑期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实践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7:20
2005年暑期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实践报告 开题背景国务院在2001年3月24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重申,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而推行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搞好这项改革,对减轻农民负担,制止农村“三乱”(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将农村税费改革提升到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和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是十分正确的。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除少数年份以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形势都不很景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负担越减越重,与农民负担有关的恶性案件不断发生,比农民负担更为棘手的村级债务浮出水面,在农民负担和村级债务的双重推力下,农民越来越多地脱离农村。当整个国民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城市和工业具有一定的劳动吸纳能力,但是,中国是有9亿农民的农民大国,越来越多农民脱离农村和国民经济的波动,不仅会构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严重问题,而且整个国家的稳定也失去了根基。换句话说,农村税费改革是在当前农村形势十分严峻,一般性治标办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报告内容本次社会实践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践三个代表,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主要围绕“农村税费改革”展开,通过对襄樊市财政局税改办、襄城区卧龙镇财政所以及该镇的部分农村进行一个星期的走访,对襄樊市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状况、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调查分析。本次活动由襄樊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系号召发起. 小组成员: 翟建斌 杜小良 贺平平关键字:农村税费改革目录: 一.活动实录 8月10日市财政系统职工来我系学习“一折通”农民补助系统 8月26日在市税改办办公室采访陈超(市税改办科长) 8月26日到卧龙镇财政所采访 8月27-28日到卧龙镇下属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二.活动掠影 三.专题研究 四.点滴感想活动实录: 在市税改办对陈科长(右二).乔科长(右一)作采访 8 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襄樊市市财政局税改办办公室采访陈超科长,他就农税改革的相关的问题作了回答: (1)问:我市对这次的农村税费改革非常重视,那么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 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1个县(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400余万元资金作为税费改革工作经费专款专用,抽调5481名干部工作队进驻乡(镇)和村(办事处)开展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全面启动税费改革工作以来,全市共举行各类培训会1000多场次,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基本上做到县乡有专栏、墙上有标语、村社贴通告、户户有封信、电视有专题、报纸有文章,赶集天在乡街子设置咨询台。基本做到村不漏社、社不漏户、家喻户晓,广大农民对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目的、方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2)问:你认为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陈: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关键是核准计税土地面积。我市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情人士座谈会,专门走访原任村社干部和农民,查阅土地承包证、承包底册和原始台帐等方式,详细了解、掌握土地计税面积。在调查中,对实际计税土地面积、计税常年产量、改革前农民的负担情况、乡村两级任务等详细摸底,反复核实,造册登记,张榜公布,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 (3)问:我市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陈:农村税费改革将抓住“四大重点”,实现“三个确保”,从而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召开的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的目标。 四个重点是:认真开展一次农村税费改革“回头看”,全面检查清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抓好农业特产税收政策的调整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规范,除烟叶、蚕桑外的其它农业特产品改征农业税,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并暂停向不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农民收取公益事业金;大力落实以村(组)财务乡镇代理代管制度为重点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报刊订阅限额制,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各地不得将乡村债务分摊到农民头上,也不得突击清收税费尾欠。  “三个确保”是: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4)问:你们如何确保国家补贴资金的安全运行? 陈:我们应用了金融系统优化的服务网点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建立了”一卡通”工程.”一卡通”顾名思义就是将政府对农民的各种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划给指定的商业银行,通过银行给农民开设的政府补贴专用帐号,直接的给农民的一种补贴方式.确保了国家资金的安全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树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政府办公形象. (“一折通”界面) (“一折通”办公界面图) (5)问:你认为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陈:2005年,和全国许多省份一样,湖北省决定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从襄樊市的改革实践看,2002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的负担4.29亿元,比改革前实际负担7.14亿元减少到2.85亿元,减幅为42%,亩平减少49元,人均减少78元。今年,全免后人均将减少186元以上,亩平减少119元以上。 今年1月-4月,全市农业税、牧业税累计入库比去年同期减收幅度达77.3%。全市免征农业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延续与落实,是今年1月至4月农业税、牧业税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有一点要提的是一纸令下,与农业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省市县各级农税局、乡镇基层财政所,全省上万名农税干部,都将无法逃避这样一个历史的选择:农业税全免了,我们呢?更名、转型、分流人员……,这场相当艰难的变革已经在悄然展开。  千年的“皇粮国税”一朝免征,在切实减轻了亿万农民负担的同时,现有农税部门职能的真空化却凸现了出来。 (6)问:春节期间省委书记来我市调查工作后是怎样评价的? 陈:前不久,8月20号俞正声同志陪同胡锦涛主席到我市的 老河口进行实地调查,对我市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不少的宝贵意见。同时,“三农”问题始终是俞正声关注和思考的重点。省委省政府春节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面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年上班第二天全省第一个重要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在汉召开;10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束的当天,俞正声就风尘仆仆连夜赶赴我市,重点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产业化、农村税费改革等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11日上午,召开各县市农村信用社及襄樊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了解和商讨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支农、扶农的办法和对策。下午驱车赴襄阳区农村了解税费改革、中小学收费、乡镇财政状况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俞正声在宜城市召开乡镇干部和县、乡镇信用社负责人座谈会,商讨金融支农、信用社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在枣阳市,踏雪查访税费改革情况.在老河口市与该市乡镇干部和县有关负责人座谈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1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千家万户喜团圆,欢欢喜喜吃元宵。可省委书记的心仍牵挂着“三农”、牵挂着企业、牵挂着发展,这天他的日程照样排得满满的———上午赶到襄阳区太平店镇,先后来到湖北化纤集团以及襄轴集团等重点企业,进车间、到班组,在生产线旁向工人们送上节日的祝福,与企业领导和员工们共商发展方略。下午主持召开襄樊市市县两级主要负责人座谈会,结合自己调研和查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充分肯定了襄樊改革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成绩。针对“三农”工作中凸现的困难和问题,他与大家逐一分析原因、共商对策,勉励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附: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04年9月 由省税改办.省统计局.申计局.教育局和财政局组成的调查组,以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原则对襄阳区的10个村地53个农户和5所学校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结果如下:项目 项目各年农民负担(元) 2001比2000 2002比2001 2003比2002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下降% 下降% 下降% 家庭人口 232 227 235 247 承包耕地 643.91 634.29 606.93 586.48 总的负担 金额 97457.78 78015.09 42623.58 35146.23 56.26 45.36 37.68 亩平 151.25 123.00 70.23 53.14 53.59 42.90 36.78 人均 420.08 343.68 161.38 89.89 56.82 47.22 67.58 政策内负担 金额 68824.28 52622.49 31923.60 28746.32 53.26 39.33 46.28 亩平 106.88 82.96 52.60 33.21 50.79 36.60 42.36 人均 296.66 231.82 135.85 47.56 54.21 41.40 43.58 其他负担 金额 28633.50 25392.60 10699.98 9843.27 62.63 57.86 51.34 亩平 44.47 40.03 17.63 13.47 60.36 55.96 34.18 人均 123.42 111.86 45.53 34.16 63.11 59.30 24.67 卧龙镇采访实录: 在卧龙镇财政所对王主任(右一)进行采访卧龙镇地处汉江南岸,位于襄樊市城区西10公里处,2001年底区划调整由原襄阳县划归襄城区。现辖46个村(居)委会,255个小组,总人口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分别为6万人 ,是典型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镇。版图面积2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山林面积13.6万亩,滩涂面积4万亩。 湖北省从2002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卧龙镇的税改工作也于同时展开,随着税改的进行,农民的年收入也逐步增长,01年该镇人均年收入为2200元,02年为2550元,03年为2700元,2004年为2900元。01年以前,农民除了要交纳“三提五通”外,还要交纳两税(特产税和农业税)。全镇财政总收入为1200万元。02年开始取消“三提五通”和特产税(除烟叶外),也就是实行了费改税。全镇财政总收入为802万元。03年在02年的基础之上继续进行改革。全镇财政总收入为760万元。04年再进一步改革,由于物价和亩产量的原因,全镇财政总收入较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434万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也就是农民不用在交税,而且国家还实行“两补”政策。王科长说;“税改前卧龙镇一亩地农民要交纳146元的税,税改当年只需要交纳99元,而在今年就不用交税了,而且还要给农民每亩地进行“两补”,04年每亩地国家补助33.7元(小麦18.7元,水稻15元)。05年每亩地国家补助40.92元(小麦12.96元,水稻27.96元)。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增,具不完全统计,税改后较税改前务农人口增加了2000多人、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3000亩。以大堰村二组为例,该组共有190多亩地,税改前有120多亩荒芜。税改后该组没有一亩荒芜地。 全镇个体工商经营户分别为1418户减少到1212 户,实现经营总额分别为1.7万元,税金分别为530万元。 卧龙镇01-04年总的财政收入及补助情况(单位;万元) 三提五通 工商税(地说) 农业税 特产税 补助 2001年 994 240 106 100 不补 2002年 免收 251 812 免收 272 2003年 免收 291 760 免收 272 2004年 免收 412 434 免收 536 主业情况: 1、农业:全镇种植水稻5.9万亩,总产量达到31477吨,小麦面积5.5万亩,总产量达7980吨,2004年粮食总产量递增率为4.3%;油料总面积达3.99万亩,总产量达6332吨;在油料生产中,油菜籽2.66万亩,总产量达3314吨;花生9530亩,总产量达2762吨。 2、制种业:与中国农科院油菜作物研究所、武汉市农科院西甜瓜研究所、湖北省农业厅种植处、湖北种子集团公司、湖北中香米业公司、襄樊正大公司、沈阳农科院、襄樊市农技推广中心等八家单位合作,全镇年制种面积1.5万亩,其中油菜1.3万亩,玉米1500亩,水稻1000亩,其它500 亩。其中年生产种子油菜种子150万斤,鱼穗玉米种150万斤,水稻种40万斤,其它种子15万斤,合计生产种350万斤,创造产值1000万元以上,为民增收320万元,亩增收200元以上。涉及全镇19个村,为民增收320万元,亩增收200元以上。成为全省制种第一大镇。近年来卧龙镇的山药种植业发展也比较迅速,以新建村为龙头,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植,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远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卧龙镇新建村的山药基地 山药种植户们喜获丰收 林业生产:全镇有山林面积14万亩,现170多家公司集团及个人私营业主参与全镇林业大开发,2003-2004年,滩涂造林1.4万亩,退耕还林5400亩,成片造林8000亩,四旁植树30多万株,营建绿色通道三条,总长达31公里,两年实现产值分别为1205万元和1427万元。 活动掠影 在市财政局作访问 (工作人员将农户资料输入“一折通”系统) 大堰村的玉米林 调查过程中深入田间地头 专题研究农村税费改革被视为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被看成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和重建中国共产党在亿万农民中的合法性的民心工程、德政之举。它自2000年国务院在安徽以省为单位试点开始,到2003年在全国范围推开,经过了3年的探索。其间经历了2001年试点之路上的停滞和犹疑、2002年的将试点扩大到20个省份。农村税费改革本身并不是单纯的“费改税”或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问题,它的实质内容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导致乡村治理体系的变化。 一.农村税费改革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基本的税费关系可以用农民的话来概括,这就是“交完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农民的收获在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分配,这种分配的基础是农村现存的产权制度。农民在向国家交税的同时也向村集体交“租”(费)。由此,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与农民、国家与集体的税赋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农民与集体的租赋关系。这种税费征纳关系也构成现实中的乡镇与村委会及农民的关系。但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放权让利,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利益在制度上被承认了下来,地方和部门的利益意识增强了。乡镇政府和七站八所总是利用国家所给的权力捞取自己的利益。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税费关系是非常混乱的,农民除上交国家的“税”和村集体的“租”(村提留)之外,还承担着县市、乡镇及其各部门形形色色的费,以及各种各样的集资摊派和罚款。国家、集体与农民简单的租税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因此,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乡镇干部和作为村集体代理人的村干部往往结成一个具有特殊利益的小集团,共同损害农民利益。其具体表现就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但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收费、摊派、罚款政策仍然不断出台,农民负担日益沉重,以至于在1999年前后达到高潮:仅有据可查的经常性收费项目就有20多项,其中比较大的收费项目有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共同生产费等。沉重的负担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与乡村干部的矛盾激化。少数农民便以自杀或暴力抗争,其结果是涉农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大大的降低了乡村组织的合法性;大多数农民只能以拖欠或弃田来逃避税费,其结果是乡村两级的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增大,到2001年底,全国乡村债务已高达6000亿元左右。净债务3259亿元,其中乡级债务1776亿元,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村级债务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就襄樊市而言,在改革前实际征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无统以及教育集资7.14亿元,加上其他的负担3.85亿元(共同生产费1.06亿元,乡镇集资摊派1.86亿元,村级集资和摊派0.93亿元)全市农民负担达11亿元。由于农村基层政权特别是乡村两级组织无法获得农民在道义或政治上的全力支持,也难以获得财政或经济上的足够支持,便开始出现动摇或衰弱的迹象:乡村治理出现混乱,农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严重供应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初中辍学率反弹、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远低于城市;农村公共卫生体制解体,血吸虫等曾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在农村流行,许多农民因病返贫或致死;乡村公路和农业灌溉设施长年得不到维修等等。乡村治理的失序又反过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巨大消费市场无法启动,造成内需不足,制约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且使本已存在的城乡收入差别逐年加大,影响社会稳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2001年城乡之间真实的差距大约在6:1之间。这不仅远远超出世界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1.5:1,而且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纪录。这说明,农村税费关系的混乱所导致的乡村治理的失序已经开始动摇整个政权基础,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要重建政府在农村的合法性,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调整赋税体制。这就是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 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过程农村税费改革与中国以往历次改革一样,也是起源于基层。1992年,农民负担问题最为突出的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按照全镇每年的支出总额确定农民的税费总额,税费一并征收,分摊到亩,每亩地只交30元,这是现今农村税费改革的雏形和农村税费改革的缘起。自上而下的改革始于2000年,当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决定率先在安徽全省进行试点。新一轮改革就此启动。改革内容被高度概括地称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改革后,全省农民总的税费负担37.61亿元,比改革前同口径税费负担49.25亿元减少11.64亿元,减负达23.6%。2001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暂缓扩大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试点。通知规定,安徽全省和已经进行改革试点的其他省份部分县市继续试点,没有进行局部试点的省份可以选择个别县市试点,此外,全国不再扩大试点范围。国务院宣布暂缓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际上是突然之举。此前不过两个月,即2001年2月17日到19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上,国务院已做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改革的决定,直到3月,推进的动作仍在继续。与此同时,中央加大了对试点地区的输血。2000年,中央财政最终向安徽提供了11亿元的专项转移支付。2001年这个数字又增加到17亿元,比安徽最初上报的7亿元整整多出10亿。又经过一年的探索,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湖北等20个省市。国务院办公厅在通知中强调,要努力做到“三个确保”,据此,新增的20个试点省市都在安徽省试点方案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内容。其中湖北省的试点方案在安徽省试点方案上新增的内容规定:(1)原用于村内统一组织的抗旱排涝、防病治虫、恢复水毁工程等项开支的共同生产费,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用于农村抗旱排涝的水费和电费等,属于经营性收费项目,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由受益农户据实承担。(2)坚定不移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压缩乡镇开支。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力争精简30%。坚决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按规定的师生比例核定教师人数,对教师实行竞争择优上岗,对富余人员要做好工作,妥善分流。(3)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体系,在保证乡镇财政供给人员工资、机构运转经费不留缺口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县、乡镇财政体制。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按照规定标准统一发放教师工资。教育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后新增的农业税收入原则上要全部留给乡镇。取消一切其他收费后,乡、村两级由此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以及通过中央、省、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补助解决。各市州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安排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县乡的改革;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规范分配关系,安排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乡村正常运转。 为支持试点,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2002年中央财政预算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新增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65亿元,再加上2001年对安徽全省以及其他省份给予的专项转移支付,共245.1亿元。这个数字已超过所有试点地区改革前农业税总额.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减负方面成效显著:已实行改革的20个省市区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为86.6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6.6元,减少16.1%。 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国务院在通知中进一步强调了三个“确保”。明确要求,在试点地区,无论是一个省、一个县,还是一个乡、一个村,从总体上计算,改革后的农民负担要比改革前有较大幅度的减轻,做到村村减负,户户受益。整个试点过程表明,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已从最初的减轻农民负担和缓和农村干群矛盾的单纯的费改税发展到完善各级财政体制和改革县乡村管理体制的综合性政治体制改革。 三、农村税费改革为改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一,农村税费改革最大的成效是规范了税征行为,堵住了乡村两级面向农民的乱收费的口子,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税改前,由于负担过重,种田不赚钱,许多农民抛弃承包耕地而离家外出,因此,村中的公共事务很少有人过问。税改后,农民只负担“两税”及其附加,且税票由乡镇财政直接下达到农户,堵住了乡村干部搭车收费和层层加码的口子,因此,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利”,农民种田积极性显著提高。以襄樊市为例,以前的农田是没有人种现在是抢着种。在2004年,全市农民自主购买农用机18000多台,投入7225万元,比2001年多家2112万元。人均收入增加581元,增加23.44%。第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业税征收难度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量,缓解了干群矛盾,改善了党群关系,为乡村治理的改善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且只有两税及附加,项目和标准都一目了然,征收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乡村干部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谋求乡村的发展,从而改善乡村治理。第三,乡镇和村组规模的扩大、乡村干部数量的减少、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改善乡村治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了适应乡村财力减少的客观情况,各地都进行了旨在压缩开支的配套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治理的环境。涉及农民负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的取消,有利于乡村两级集中自己的财力物力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物品。第四,中央、省、市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基本上能确保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由于第二轮试点时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各省也在试点中更多地保护了乡镇的利益,如果不考虑乡镇干部精简时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和历欠的债务,乡镇政府在按要求精简机构和人员后是有足够的财力来确保正常运转的。第五,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中小学的投入由以乡镇为主改为以县级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同时,也能使乡村干部从集资办学和筹款发教师工资的工作中摆脱出来。 四.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面临的最大和最急迫的问题是,到期的债务不能偿还。如前所述,早在农村税费改革前,乡村两级就存在严重的债务危机,但由于当时的税收政策不规范,乡村可以通过多收费向农民转嫁危机,也可通过高息借贷对外掩盖危机,还可通过寅吃卯粮来向后转移危机。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税收,使得以上种种方法皆难以施行,乡村只能依靠自己的合法收入来还债。农户在村集体无能力还债时往往以债抵税,成为农业税征收困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村委会可用资金明显减少,多数村运转困难,更不用说为村民提供公共产品了。农村税费改革中减收最严重的是村级。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债务、天灾、征税手段落后等原因也常常导致农业正税亏空较大,村级应得的附加和转移支付很难足额到位。第三,人员的分流成本无法支付,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要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关键是搞好县乡村三级干部的分流,减轻财政负担。任何改革都必须支付成本,人员分流也需要大量的安置费。如前所述,在全国农村无力支付的巨额债务和改革后县乡村可用财力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县乡村是无法支付这笔资金的。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仍然面临的以上问题,尽管不全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新出现的,但至少可以说明,如果没有相应的综合配套改革,仅仅在税费做文章,只能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治理。因此,要真正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乡村治理.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即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来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和建立医疗卫生等农村社会保障,以降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民生活质量。 点滴感想 通过对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感受到农税改革干部心系农民,一心为农民谋福利的热血心肠。在这两天的实地走访中,我们采访了襄樊市税改办科长陈超和卧龙镇税改办王主任,对我们的采访他们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真心的鼓励。同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对农业农村形势进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调整农村分配关系。这一重大决策,符合我们党一贯主张的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农村生产力,让农民修养生息的方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从调查的实践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作用:一是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维护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明确农民的赋税责任,彻底取消了所有不合理的收费与乱摊派,乱罚款。二是规范了税费征管,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新型农业税收制度。由教“糊涂帐”到缴“明白帐”,由“今天收,明天收,天天收”转为“一次收,一次清,以后全清”,使农村税费征管工作和分配关系迈向规范化。三是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虽然我们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仍然只是初步的,改革仍然只是探索性的,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乡村面临财力减少与历史债务难以消化的双重压力,农村义务教育和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行受到影响;有税无地与有地无税现象并存,土地抛荒严重,农业税收任务难以落实;农业税计税方法和计税依据不够科学,等等问题。根据我们调查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路与建议:1。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转变政府职能。2,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财政体系。3,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4,完善税费改革的方安,防止新的税负不均的问题。5,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将取消的收费,基金,集资项目,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农民和社会的监督,对违反规定,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进行严惩。总之,目前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心农民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党中央已把“三农”问题确立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护。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立志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将知识的火种带回家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资料汇编》 2004度 罗辉 著 《农村税费改革探析》 喻昌才 著 2001鄂荆京图内字第1号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手册》 [2004] 鄂省图内字第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