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底层的程序员:《新闻定义》摘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0:14

 

1. 新闻战线 新闻的性质, 1957年 06期  斯坦勒·约翰遜朱立安·海瑞斯波克;“认识新聞要比给新聞下一个定义容易得多。現在在下面随便列举一些各不相同的定义: 1、新聞就是引起讀者兴趣的一件最近的事件的报道。 2、新聞就是报紙报道的事件,而报紙所以这样做,是認为有好处。”

2. 软新闻硬新闻都是新闻,万秀斌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6369/46379/3299898.html 

人民日报梁衡副总编认为“至少三个条件:一是事件,二是时效,三是受众。新闻定义讲‘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受众、新近、事实、信息、传递,共五个要素,我们择要取其三,再不能少。”我们当以此“再不能少”作为加强和改进新闻采写的前提之一。

3. 国际新闻界1999. 5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一美国主要媒体20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

这项由美国新闻工作者脚会和Meclill新闻服务华盛顿局主持的研究,对包括《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盛顿时报》、((i各杉矶时报》、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网(CNN)16家主要新闻媒体,在1977- 1997年的6, 020个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8

研究发现,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正在逐渐转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和名人犯罪及丑闻,而离开政治和国际事务。18

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种广泛的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硬新闻(Straight nc}vs)在减少。

但所有报道儿乎都放弃了诸如政治、社会福利、教育和经济这些传统的题日,而沉酒于对生活方式的厚爱倡导以及“对人们有用的新闻”的各种栏目中:  18 

 20年前,“昨天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关于事件的硬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处于支配地位。而今天,新闻报道则更多地趋向于间接的或主题式的报道。1977年,超过半数以上(52%)的报道基本为发生了什么事件的硬新闻报道。而1997年,具有这种特点的报道在全部报道中只占32%,下降幅度为20% 19

 今天报道的重点已不再集中于决策过程、战争与和平,政治也不再集中于对事件进行深度的连续分析报道一这些都曾被称为传统新闻的重点。人物、人们感兴趣的事情和对人们有用的新闻仍为重点,而丑闻、稀奇古怪的事物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则成为新的报道重点。19

4. 对“新闻”界定的探析,王渝新,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年第2期 (总第121)

人们总爱把新闻比作为未来的历史这倒使我想起恩斯特·卡尔西所说的一段话“把历史的真实定义为‘与事实相一致’———使事物与理智相一致———这无论如何不是对问题的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是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当我们说到事实时我们并不只是指我们直接的感觉材料 我们是在思考着经验的也就是说客观的事实。这种客观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总是包含着一种活动和一种复杂的批判过程。”⑨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220页。

如果一定要把事实称之为“新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哲学上的概念使它们两者分属于“本体论的新闻”和“认识论的新闻”。这两种“新闻”虽然可以从理论上亦即语词、要领上明确地作出区分但在实践中 二者内在地相关联 后者是前者的反映、记载、传播没有前者就无后者可言 前者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确认它的存在 但这种确认只能是“纯存在”意义上的确认 离开了后者———关于前者的反映、记载、传播它就是毫无内容的空泛概念。人们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形成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二者始终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对于已经习惯于甚至已经完全是通过语词、概念、观念 亦即符号系统把握对象的人来说混淆词语和事物、观念和实际乃是常有的事或常见的错误。35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已成为定论。但是新闻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新闻的来源是实践。事实是新闻存在的前提实践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新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0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恩格期选集》第11656页。马克思在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上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18- 119页。这一定义可谓马克思历史观全部内容生发的基石。在逻辑上历史与新闻、文艺等是同级概念 所以以它为起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新闻是如何生成的了。36

新闻的本体似乎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一是新闻工作者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记载和报道。36 

马克思在谈到价值时曾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406页。这就是说 新闻的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闻自身必须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固有的自我价值与内在价值) ;二是新闻必须与主体(人、群体、社会 发生双边关系 ,才能构成社会使用价值。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36

在新闻实践中 我们常说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尽可能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37

我同意王中教授的见解 变动指的是突破常规。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不是常态性的变化才有可能出新闻。38

新闻是广泛传播的反映新近事实变动的讯(息。这一定义从本源论层次、认识论层次、价值论层次、表征论层次探讨了新闻的本质。38

5. 周娟关于新闻定义的再思考[J]. 新闻知识,2003,(1).

新的媒介环境有如下 的一些特征(HcManus,1994):

1. 先前像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

2. 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

3. 我们正在 从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

4. 我们正在从单向的(oneway)传播媒介变为互动的(interactive)传播媒介。

这种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环境所带来的变化便利关于新闻的一些传统定义已经过时。

“新”不等同于时间上“新”,而是接受者感觉上的新,由于不同的接受者所掌握的信息程度不一样,同一信息对甲来说也许是新的或有意义的,但对乙来说也许是旧的或没有意义的,反之亦然。35

从严格的意义来说,没有被接受者所接收的信息不能称之为新闻。35

新闻是传播者借助特定媒介所选择的旨在满足受者需求的关于事实的新信息。36

陆定一的定义缺点:一是“违背了形式逻辑”;二是“很容易让人得出如下结论:未经报道的就不是新闻。而且“报道”一词暗含传播者的主体是新闻机构,如果在过去,这一结论还能勉强说得过去,但面对当今传播手段多样,新闻控制困难的现实,尤其是因特网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很容易陷入主观 化的困境”;三是“过分突出传播者的地位,从而忽视了受众(接受者)的需求,容易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6. 黄旦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认为徐宝璜的定义重点是“事实”从而要建立客观中立的报刊模式陆定一定义的中心是“报道”由此演变成“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理念和规范。范长江则是把“群众”置于首位力求以此来探索新形势下党报工作的新路子。

可是遗憾的是几乎所有关于定义的讨论大都局限于逻辑的层面外延内涵或类和种差的反复考量。至于各种定义所产生的历史情境和定义者通过定义试图要表达的意义居然被排除在所有讨论者的视野之外。此种状况直至最近仍无改观[1]。就技术层面而言定义属于逻辑学的范畴因而逻辑的周密与否当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一个定义———若非游戏之作———就不只是逻辑排列或者说在逻辑的排列中总是有意无意、或隐或显蕴涵着下定义者对某一物质或现象的基本看法和构想。“所有定义均是特定的。它们与某些目的或某些情势有关因此仅适用于一个严格限制的领域或‘论域’”[2] Ogden, C. K. & Richards, I.A. , The Meaningof Meaning. London: ARKPaperbacks. 1985, P.111.。若套用格尔兹的话定义里面实隐藏着一张“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3]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纳日碧力格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5页。24

徐宝璜是以“事实”为中心范长江则以“群众”为重心。“欲知”是指群众所关心的事物这是从群众出发“应知”则是从领导的角度考虑群众应该知道的事物;“未知”记者还要考虑其未知的方面和程度[60] 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 范长江著:《通讯与论文》, 新华出版社, 1981年, 314~321页。31

7. 靖鸣:新闻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信息,广西大学学报,2003.4

台湾学者徐平在《新闻学概论》中说:“新闻是 (新发生的事; (重要的事情或重要的事件; (很多很多的人欲知道; (有情趣的事; (有社会教育和指导性的; (宜于报道的。⑤⑤  [台 ] 徐 平: 《新闻学概论》 (上) , 台湾中华书局 1980 年 11 月第 4 版。

广义新闻就是“受众欲知已进入传播环节的信息。”

广义新闻定义就像广义文化定义一样范畴很广包括一切新闻信息现象、新闻信息、自然新闻信息经传播者加工过的信息已成新闻商品的新闻信息和受众解码确认后的新闻信息同时也包含非大众传播系统和已知的新闻信息系统之前原生态万事万物中的信息事实即新闻定义模式中大虚线框以内的所有信息(不包括A,A 虽存在并未被人所知所以仍不能成为新闻信息都是广义的新闻信息。93

狭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即时获悉受众欲知的信息

客观世界是由运动变化着的物质所组成。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或表征,便是它展示给周围的信息。这是一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在信息,①这种状态下的“信息”依然不是我们所谓的新闻只有当它与人发生了联系被人 (包括新闻工作者所认知 (获悉), 方能成为新闻而一旦经过主观加工,则立即变成新闻产品或商品,便不是我们所讨论的新闻了。试想一下千古万代以来人类和自然界发生了多少变化 可以说有无数的未知存在而我们至今仍一无所知或探究不清所以只有那些被我们获悉的他人 (受众欲知的变化信息才是新闻我们没有获悉的就是发生了 (比如地壳变化、人类衍化、某些疾病的奥秘等), 也不能成为新闻并非新近发生的事实都是新闻。94

确认新闻是客观事物的直接的裸体的信息而非经过人为加工、处理过的新闻作品包括口头传播、书信传播、E- mail传播、墙报、简报传播等。任何新闻作品只能是新闻信息的人工产物我们不能用主观反映物——新闻作品代替“新闻”定义本身,  95

8. 杨保军:新闻价值论,中国人大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这里只是指出在新闻价值关系中,新闻主要指的是新闻事实(新闻信息)和相应的新闻文本。因此,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新闻事实和相应作品或新闻文本的属性、 功能对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效应或者作用和影响 ,其核心就是指新闻信息(新闻讯息)对新闻主体的作用和影响。17-18

9. 徐军,李明“现在进行时”式的报道给新闻定义以新的内涵[J]. 理论观察,2003,(3).

较科学的新闻定义就可以推出来了,即“新闻就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0. 钱婕,. 从新闻价值定义的发展看新闻价值观的流变[J]. 新闻传播,2003,(7).

把价值视为一种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其科学之处在于揭示出价值的实现随主客体双方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但关系说仍存在着哲学上的缺陷,即关系并非是一咱社会实存,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所以关系说并没有解决价值的存在论本质危机,价值存在 于哪里依然是个问题。杨曾宪,《论价值的多重本质》,《社会科学辑刊》1999.4 

新闻价值系统论将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视作一个系统,系统中包括传者、受众、和事实三个主要因素。

关系说使得新闻价值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从而在可操作层面给新闻界带来迷惑,

以关系说为基础的新闻价值的定义中将越来越多地析出时代因素,回归新闻价值的哲学本质。事实上作为对于本质属性的归纳,从定义中是不应该看到体现时代色彩的价值观的,所以如果说从揭示事物本质的定义中能够看出什么反映时代色彩的价值观的话,平只是新闻价值不够成熟的标志。关系说并非完善的,或许它又会被另一种演说代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信赖价值哲学的发展。76

11. 刘军茹新闻的定义——从接受者角度思考新闻的基本问题[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

从现代传播学的观点看,忽视公众的新闻业如同忽视消费市场的产品———尽管它们有程度不同的区别,尤其在我国———同样是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因此,在传媒系统中新闻如果仅仅是通过各种媒介公开传播,而不顾及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公众认可接受时,那么,这种自我满足和封闭的新闻是名不副实的,有时甚至会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 20

新闻的定义应当为:新闻就是公众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接受程度。

公众是否接受和接受量的大小都是“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关键因素……概念中的“传播信息”是构成新闻的全部素材,……,媒介对任何新闻的过早定论或者“偏袒”,都是一种倾向性的赤裸裸的表达,……正是这种“偏袒”导致的信息来源的单纯让公众失去了裁判权利,不得不相信某些所谓新闻就是新闻,而不是一些有待成为新闻的“信息资料”。21

比如某些对外开放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在一批外商纷纷投资建厂之际,却发生了一件让当地政府很难堪的事情,一位青年在银行取款后遭遇抢劫。这样的治安事件能不能在媒体披露呢

比如200141日上午97,美国一架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以西海域撞毁中国一架战斗机。事件发生后,最早的报道即当天下午14点多,路透社发出了第一条短讯。此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多家媒体都对此事件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但中国的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则显得很不积极,甚至比不上一些门户网站的处理。22

12. 姚远铭,. 新闻是异常活动的信息——“新闻”定义之我见[J]. 新闻传播,2003,(8).

异常活动就包括新的活动、奇怪的活动、特别的活动、越轨行为和意外结果的活动,等等。

新闻是异常活动的信息。44

13. 陈长松新闻是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新闻定义的再探讨[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当前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存在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新闻的“新”(新近发生或新近变动)具有的相对性。要想准确确定新闻定义的对象内容就必须给新闻的“新”确立一个参照系,由此避免新闻定义的模糊性,进而比较准确地给新闻下定义。笔者试从新闻“新”的相对性出发,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把新闻“新”的参照系放在受众的认知上,提出“新闻是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的定义。

所谓“新”是由于人类社会线形的时间观赋予事实信息、新闻的一个主观性特征。即“新”是相对的“新”,“新”的标准是由人规定的。从本质上讲,这一特征是外加的、附属的,不是新闻的本质特征。

“新”是一个模糊词语。如霍克思所说:“空间和时间事实上是一个连续统(continuum),没有固定的、不可改变的界限或划分,每种语言都根据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去划分时间和空间”。TerenceHawkes.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77.31.转引自: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2.

.因此“表示时间的词所表达的是一些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8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2。我们不能给新闻信息定一个时间标准,以时间来界定“新闻”。这种做法显然是荒谬的,因为成为一条新闻并不一定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实。79

(尽管在三个媒体的同一报道中都明确告知了新闻发生的时间为8月份)。因此新闻时新性的标准只能是该媒体受众的认知,而将新闻定义为“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则更为合理。80

能够进入用户点击范围的新闻无疑是用户所感兴趣的,是相对于用户的认知而言的“新”的东西,而没有进人用户点击范围内的“新闻”则可以被认为是不是一条“真正”的“新闻”,因为在此种后现代的接收语境中,最终的解释权不在于传者,而在于受者。如果一条新闻没有受众或不被受众所接收,那还能称为“新闻”吗因此在后现代的接收语境中,只有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才是新闻。

把新闻“新”的参照系放在受众的认知上,提出“新闻是相对于受众认知而言新的事实信息”的定义,80

14. 罗孟冬教科书中概念的论述应科学全面——关于秘书专业教材中"新闻"一词定义的质疑[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刊》发刊词时说:“我们反对敌人的办法,并不多用辩论,而是真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政府勾结俄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政府统治下的人民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毛泽东同志的讲事实,是“革命工作的事实”,具有很大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发生无数事,但并不是每件事都是新闻 96

15. 郝雨,何懿新闻定义批判与新闻本质反思[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邵培仁在1994年初撰写的《新闻传播学》第一章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面对知识爆炸、信息革命的滚滚浪潮,展望新旧知识体现嬗替、整合的发展趋势,我们似乎隐隐地看到:传统新闻学就像一位半老徐娘,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生机与活力,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甚至可以预测,其理论寿命也许不会超越人类寿命的自然极限。” :“多少年来,传统新闻学一直没有冲出报学的藩篱,无法挣脱政治的束缚,以传者为中心,囿于静态的微观的研究,止于主观的经验的描述,视野狭窄,方法单一,缺乏宏观透视与整体把握,脱离传播实际,没有多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熟悉这一领域的人常常唉声叹气。” [2](P1) [2]邵培仁,叶严东.新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从对新闻的抽象本质问题谈起,超越传统新闻学的狭窄的视野和经验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使新闻学研究走向真正的纯粹理论化的研究之路,从而为建设全新的、更具思辨性和科学化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做一些也许有益的探索。13

我们不同意再不断地给新闻下一些“新”的定义,14

代表19世纪以来的传统看法是把它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但在现代科学学中,这个定义也受到了严重挑战。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的贝尔纳认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而“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按照他的意见,科学可以取作若干主要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应当从他们全体中抽取科学的完整的意义。[3](P290)  [3]刘智.新闻文化与符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7-298. 15

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竟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而后者创造了语言。[2](P72)  17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化信息,而且作为一种覆盖率极广的大众传播信息,其信息内在的实质又应该怎么理解和阐述呢?我们认为,新闻的信息实质就是新闻人对现实中的最新事件和情况的有选择的抽象转化与编码。现实中的事件与事物本身并不是新闻。比如 2001 年美国间谍机撞毁中国飞机并侵入中国领空和领土的事件,其整个事件的原本过程和状态本身还不能直接称作新闻。只有经过记者的采访整理,形成语言的客观叙述以及一定程度的主观评述,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进入媒体的传播,才能够称为新闻。奥斯瓦尔德·施维默尔甚至偏激地认为:“没有在媒介中报道的事物,等于社会中根本不存在。”[8] [8]奥斯瓦尔德·施维默尔.媒介文化的光辉和痛苦[A].维尔费雷德·布莱多.媒介与社会[C].斯图加特:科学出版公司,1990.

新闻从最根本的性质上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活动。尤其是人类历史有了工业生产条件以后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传者为满足人们对于最新信息的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把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事实,有选择地经过编码和处理,人工地和机器地转化为可流动的信息,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媒介,向更广大的社会范围和受众进行传播的文化性活动。新闻的最根本的特征首先在于信息质量的新鲜性和新奇性,并具有传播的社会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快捷性。 18

 新闻传播与非新闻传播的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第一,信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必须是最新的。“炒冷饭”当然不是新闻传播。第二,信息的媒介必须是专业的,面向全社会的和大众化的,必须是真正传播“新闻”的专业媒体。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报告给同学们一个校内或者校外的新的消息,或者某个同事在办公室讲一个社会或家庭中的新鲜事,他们都可以说告诉大家一个“新闻”,但他们在这里所使用的“新闻”的概念,决不是我们在学科范围内要研究的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否则,“新闻”就无处不在,无人不能,我们的研究范围也就会无边无际了。第三,传播的渠道必须是新闻从业部门和专业机构。也就是说,以往新闻学理论中所普遍认为的“新闻传播并不只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出现以后的传播活动或者仅仅是这些媒介所从事的活动”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理论视野中是要被重新认识的。19

16. 谢建晚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及其他[J]. ..,2004,(3).

1、有学者认为它只强调“新近发生”,即时新性,而忽略了知新性,即受众是否已经知道,所以新闻定义中应加上“受众未知”之类的修饰语。

2、有学者认为它只注重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忽略了发生的事实是否重要。所以新闻定义应加上“受众欲知”或“重要的”修饰语"

3、有学者认为这个定义时效性差,“新近”二字是报学时代使用的,对于电子传播媒介就不仅仅局限于“新近发生”,而且可以是同步地进行现场直播"所以新闻定义中应加上“和”或“正在发生的”

4、有学者建议用“传播、传布“代替”报道”,他们认为“报道”是专门新闻单位的专属的新闻活动,涵盖不了早在专业的新闻机构产生以前的人类传播新闻的活动。

受众反映最强烈的两种“新闻”:一种是节假日新闻,一种是会议新闻。节假日新闻出现资料化,不少新闻单位平时积累各方面的资料,待到节假日集中刊发出来,或者刊发平时发表不了的“新闻”!记者能藉此得以休息。会议新闻出现宣传化,这是记者懒得动脑筋,照搬照抄会议文件,前面“穿靴戴帽”很长,末尾再加几句口号式的升华语句。

17. 元莉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范长江新闻定义小议[J]. 新闻知识,2005,(10). 

重要的事物再重要不一定构成新闻事实。

广谱驱虫药C型甲苯咪哇车间,在我省汉江制药厂建成,已于去年8月份一次试车成功。通过试车证明,引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全符合c型甲苯咪哇的生产技术要求。这是中、比医药工业技术经济合作的第一个项目。

5月24日,在汉江制药厂举行了C型甲苯咪哇车间建成典礼。xx副省长和xx在热烈的掌声中剪彩。比利时驻华大使德诺睦、杨森代表团一行,国家医药局以及省经委、省外办、省医药局、汉中地区行署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典礼。

《人民日报》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

本报讯一座年产设计能力为60吨的最佳驱虫药c型甲苯咪哇现代化车间,最近在陕西汉江制药厂引进正式建成。人体的多种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流行,对儿童的健康发育危害尤其严重。这项从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引进的C型甲苯咪哇,是联合国卫生组织基本药品名单的首选驱虫药物。这种药毒性极小,无副作用,一般情况下,一个患者儿童日服两次,连服3天,就可驱灭体内肠道的蛔虫、烧虫、虫、线虫多种生虫。

在这篇新闻中,没有领导人“在热烈的掌声中彩”,没有众多新闻中无端出现的领导人列队署,没有“第一个项目”,没有“一次试车成功”广大读者漠不关心的事实;有的,是广大读者特别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特别关注一种“联合国卫生组织基本药品名单的首选”、既毒副作用、服用又方便高效的驱虫药在陕西汉江制厂生产出来了这一读者“欲知”的事实。56

选取那些广大读者欲知的事实。写新闻的时候,则尽可能详尽地把这样的事实写进新闻内容。而对于传统观念下的大事、好事、重要事,只要读者不欲知,就应努力排除干扰和私心杂念,予以摒弃。57

18. 孟国治新闻定义悖论[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9)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可否认识世界.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前一个方面,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它研究的是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亦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则离不开唯心主义的巢臼。

后一个方面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及的、研究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哲学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或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但回答都是肯定的。不过也有少数哲学家站在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立场上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无需展开阐述,我们都能获得这样的认识:第一,媒介报道的事实’‘作为客观存在,属于本体论研究的范围.而“报道或传播’‘.作为对“事实’‘的认识和反映.则属于认识论研究的对象。第二,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事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有了事实“.“报道或传播‘’才成为可能。

西方某大通讯社有这么一句自得的话,”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记者“新闻界还有这么一句自责的话.即漏报了新闻“。不论是自得还是自责,有两层意思很明白:其一记者是奔着已经发生的新闻去的其二新闻是否存在,并不由报道与否来决定。

美国进入“伊拉克,一部分媒介报道.高度评价这是美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在中东推进民主建设.拯救伊拉克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正义之举:一部分媒介报道.愤怒斥责这是美国实行单边主义惟我独霸.妄图控制世界能源供应的阴谋之举。

俄罗斯打击国内经济寡头势力,一部分媒介报道.盛赞普京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决举措;一部分媒介报道,担忧普京将扼杀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市场化进程。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媒介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及认识水平,根据某种利益需要向公众提供的具有导向性的新近发生的事实。65

19. 王莉新闻定义之我见[J]. 长沙大学学报,2005,(1). 

“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强调了新闻传播的必要性,说明只有公众感兴趣、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事实信息才具有新闻价值,才能最终成为被受众接受的新闻。这一提法将新闻价值问题巧妙地纳入了新闻定义中并且体现了当代大众传播确立了以受众为本位,即以受众作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传播观念。因此,“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是新闻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是经过传播的新近发生的有公众知悉意义的事实的信息。75

20. 李艳华新闻定义的分类依据[J]. 新闻前哨,2005,(7). 

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

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新近对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

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近见闻。

与基本定义相对应的专业定义:

性质定义:新闻是专业机构认定、传播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新见闻。

发生定义:新闻是经职业编辑编审发布的记者或传者的新见闻。

关系定义:新闻是专业机构采编传播的记者或传者的新见闻。

功能定义:新闻是职业采编者及其专业机构用以影响受众的新见闻。37

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的贝纳认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诊释”,而“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按照他的意见,科学可以取作若干对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应当从他们全体中抽取科学的完整的意义。贝纳在这里不仅确定了对于“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本身的新阐述原则,而且也道出了所有学科研究的根本方法。

21. 李贤斌“新闻”定义刍议[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同时 ,新近发生的被报道的事实 ,不一定会对公众有意义。因为在新闻实践中 ,常会有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因种种原因不被报道 ,而另外一些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却充斥整个版面。报道类定义把报道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概念 ,实际上就是从新闻传媒的立场出发的 ,它排斥了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发现加工的未经媒体报道的新闻……64-65

在新闻定义中 ,我们既要强调新闻是传播主体行为,又要尊重受众的主体选择的地位 ,新闻里面所包含的形成规范和建构理念的信息 ,为人们接受后才能达到传播致效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我们意识到也应该关注到受众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定义大多只注意到传播者在新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性消费。

苏联哲学家柯普宁将事实 的涵义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 ,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 ;第二 ,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也被认为是事实 ;第三 ,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们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4 ]张继成 .事实、命题与证据 [ J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1 ,(5 ) : 136.

在《辞源 》里 ,“事实 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事实 还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

把新闻定义为 :新闻是为公众关注的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陈述。65

22. 姜竹潭新闻概念的外延及内涵[J]. 山东视听,2005,(5).

形式逻辑学指明.概念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延二是内涵。明确概念的方法就是指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一、根据”新闻”概念的外延对象的不同类别,可以把“新闻.‘概念分为实体‘’新闻’.概念和属性‘’新闻”概念。

实体”新闻”概念是对具体的“实体新闻或新闻报道’‘加以反映的概念。在命题‘’这是一个新闻“中,新闻“是对具体事物加以反映的概念因此.这个新闻”是实体概念这个“新闻”概念的外延是具体的事物。即新闻报道或实体新闻:但在命题“这是一件(条、篇)新闻事实(:新闻信息、新闻报道)‘’中.“新闻“是对“事实”“‘信息“和‘’报道”所具有的性质加以反映的概念.因此,这个“新闻’‘不是实体概念,而是属性概念。

属性新闻概念是对事物的新闻属性加以反映的概念。

二、根据新闻概念的外延数量的不同,新闻”是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外延对象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或者说,这种概念的外延所构成的集合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因此,普遍概念又可分为无穷的普遍概念和有穷的普遍概念。

实体“新闻‘’概念的外延所构成的集合包含无穷多个元素。

三、根据是否反映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联系的许多同类对象所构成的整体的概念。74

23. 贾瑞军,. 新闻定义的历史演变[J]. 青年记者,2006,(22). 

“公民新闻”的出现对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中的新闻定义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由于采写新闻不是经过训练有素的专业记者来做的,而且许多网民在散发新闻时把自己的情感兴趣不加专业修饰地夹杂在新闻当中,这对新闻定义的主要因素“客观性”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新闻的受众也越来越依据自己的兴趣形成小众化发展趋势,新闻在公民网上呈现非一律的状态,即呈现个性化、社区化的特征,这对传统的新闻定义的外延给予了新的扩展。

目前,“公民新闻”对新闻定义的影响已初见端倪,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的进一步增多,新的新闻定义必将出现。30

24. 郝雨,. 陆氏定义与21世纪新闻学发展——从近年的新闻定义之争谈新闻学的创新研究[J]. 今传媒,2006,(7). 

在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中,只有首先对该学科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定义,其整

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也才能有最基本的内核,该学科的研究也才能顺理成章。而如

果一个学科对其所研究的基本对象都搞不清,定义也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其理论

体系将如何实现科学化呢?17

通观人类文明的全部发展历史,人类对于文化的创造,人类对于科学的追求,无论是自然科学也好,还是社会科学也好,其最根本的目的和意图,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对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研究与追问。

新闻的定义问题是整个20世纪新闻学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它一直贯穿了20世纪中国新闻学研究,当然,它实际上也一直困扰着20世纪的新闻学研究。甚至一直到当下,许多专家包括陈力丹、何光铤、张允若等人还在为新闻的定义而争论不休。所以,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角度,全面回顾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建设,也就不能不首先从新闻的定义问题说起。

新闻定义的不计其数,也就是至今尚无一个可以为大家所公认,并且确实能够揭示新闻的根本性质,涵盖新闻的全部特征的新闻的定义,这就恰恰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不成熟性,尤其是新闻学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性。因而,对于新闻的本质的寻找和阐述,依然是当今新闻学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在众多的新闻的定义中,陆定一所给出的那个新闻的定义,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此后我国众多新闻学专家在为新闻下定义时所无法绕开的一个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新闻定义。17

陆氏新闻定义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研究,然而,它也同时制约和局限了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也就是说,在整个20世纪中,新闻的定义虽然出现了200条之多,而它们在总的思路和表达方式上,一直没有完全跳出陆氏定义的基本模式。即使是最近以来所发生的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在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仍然局限在陆氏定义的基本框架之内,

我在那篇文章中甚至极端地提出,不再给新闻下定义,而是从本质上给予理论性的阐述。这当然也算是一种途径。而现在我又认为,即使非要给新闻下一个定义,也完全可以避开以陆氏定义为代表的新闻定义的模式和思路。

新闻是人们所了解的最新鲜的世界,它不断地向每个人及时地展现世界的最新鲜的面貌和状况。

我终于找到了新闻学哲学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性概念。这就是曾经被许多新闻学以及其它学科的专家们使用过的学术用语——“世界图景”

霍尔当初是这样从理论上涉及到“世界图景”这一概念的,他在1994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重返》一文中提出,媒介是表意(signification)的工具。媒介通过表意过程建构现实(reality),制定“形势的定义(”definitionofsituation),给阅听人提供一个“世界的图景”。霍尔:(1994),《"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重返》。见唐维敏等译《文化,社会与媒体;批评性观点》。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最早还应该追溯到李普曼的《舆论学》。李普曼论述道:“回过头来看,对于我们仍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可以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给我们有时快,有时慢;但是,我们总是把我们自己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当作现实环境本身。在涉及现在我们行动所遵循的信念时是较难回想起这一点的,但是,对于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当他们狂热地相信那些荒诞可笑的世界图像时,我们却较易看清并自鸣得意。我们坚信,根据我们事后清楚的认识,他们需要知道的世界和他们确实知道的世界,往往是十分矛盾的两回事。”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P.1-2。

2002年,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出版《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其中明确提出了“媒体奇观”的概念,强调了媒体的“奇观”现象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几种译法:‘景观’、‘景象’、‘奇观’、‘壮丽的景象’等等。

所以新闻就是对于世界每一个微小的或巨大的变化的及时传播,18

25. 新闻界2006.2,林 新,对“新闻"界定的反思一一对王渝新“新闻”定义的商榷

20年间,中国新闻界有过多次界定新闻的高潮。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这一年,!黄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了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一一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一文,之后《现代传播》杂志第期发表了王渝新的《对(新闻)界定的探析》一文。 他们对新闻定义的研究!作为 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两个成果, 被写进了《2003一一2004 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 。报告中对他们的定义作了这样的描述:

“关于新闻定义,王渝新通过对以往新闻定义的理论评判及对新闻的起源、产生的动因、本质 、存在形式及特有属性的简要分析、重新界定了新闻定义:,新闻是广泛传播的反映新近事实变动的信 (讯 )。 黄旦则通过对中国新闻思想史上三个新闻定义的分析,认为徐宝璜的定义重点是‘-事实’, 以建立客观中立的报刊模式;陆定一定义的中心是‘报道 ’,由此演变成“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理念和规范;范长江则是把‘群众’置于首位,力求以此来探索新形式下党报工作的新路子。” 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2003一一2004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 传 播 研 究 网, http://www .mediaresearch,cn  53

列宁说过,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这个“更广泛的概念”,也就是定义规则所要求的最邻近的属概念。一般定义中只有一个属概念,两个属概念同时出现,就易产生异议。54

将王渝新的“新闻”定义更改如下:新闻是相对一定人群或者整个人类的已有知识来说是新的、反映了一定事物变化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信息。在这里,用“事物”替代“事实”,一是因为“事实变动”在语法上不通。 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情况可以变化,事物能够变动, 但事实就是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二是因为新闻强调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新闻事实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 再忠于客观现实的新闻传播者传播的仍只是其眼中的事实,或者说是媒介事实。54

26. 新闻学名存实亡_从李良荣_新闻学概论_二版_看新闻学研究的核心缺失/曾晓渊/中国图书学评论2006.2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新闻报道的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统一,就构成了新闻学的基本内核,就构成了一门科学:新闻理论或新闻学概论。42

试着将新闻的定义合二为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变动事实的性报道。42

27. 洪崇恩,. 关于预见式新闻与新闻预见——兼为梁衡先生“预见性新闻”定义补缺[J]. 新闻记者,2006,(5). 

梁衡先生在其著名的“新闻三态论”中曾下过一个定义:“预见性新闻是指必定要发生、但是还未发生的新闻,如可预见性的事件等。”

“预见性新闻”,是指“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新闻”

预见式新闻,由预测性新闻与预告性新闻两大部分构成。预测性新闻与预告性新闻,尽管都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发出的预先报道,即“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

的新闻”,但它们的报道对象、任务各有不同。

预告性新闻”,是对事物的发展轨迹的描画、既定计划的预报,或者是已经发生的新闻的某种必然性的延续。这类预见式新闻所报道的事情,是几乎肯定会发生的

“预测性新闻”则是“对不确定的或不知道的事件作出判断”(威廉·格·沙里文:《预测未来》)33

28. 施政,. 浅议时政报道的新闻性[J]. 中国广播,2007,(6). 

确实,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工作中能够“发现”新闻才是真功夫。

时政报道从来就不缺少“新闻”,而是其“新闻”常常被淹没在面面俱到的冗长报道里了。37

29. 陈亚军,. 新闻性[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07,(6). 

新闻性

一位贫困学生,考取了大学,因为家境贫寒,峨不起学费。父四处筹钱,没有一个愿意借的。后,这对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妇了媒体,希望嫌体能帮带他一位记者热情地接待了他记者问:“你儿子考取了什么

他们说:“第三批,西安……”

记者自言自语:要是北大、清

好了。

记者问:“你儿子有什么特别

方,誉如是否有残疾,以前是

有故事·…,一

他们说:“我儿子没有什么特

健康,很听话。”

者自言自语:你儿子要走

特别点就好了。

者问:“那么,你们俩身体

们说:“我们俩身体都不

者又自言自语:你们当中

一个身体有点儿问题就好

者问了筑后一个问题:“你

不是你们村子里第一个大

们说:“不是的,去年就考

个。”

听完,长长地叹了一口

我没法带你们,我想所有

无法带你们。”

问为什么,记者说,因为

切都没有新闻性。

还是不懂,记者说:“穷

有祈闻性。”

(采截荐自‘今晚报》)

30. 林新,. 和谐语境下“新闻”定义的反思——论新闻学话语建构的社会时代性[J]. 新闻界,2007,(5).

格尔兹在他的《文化的解释》中指出,定义是人们编结“意义之网”的一种方式。这个“意义之网”的编结往往会带有社会、时代等文化特征。维系它的是一定社会语境中人们的共识,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定义的“意义之网”也会被人们不断地修补。一些和社会语境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概念,其定义被修正的频率相对就较大。而新闻话语直接就是在社会大语境中建构的,新闻学理论话语的建构自然也与社会语境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其最基本的概念———“新闻”的界定上体现得就十分明显。64

只有厘清新闻学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建构的社会时代性,我们才有可能在社会语境发展变迁的情况下,以符合新的社会语境的方式推动新闻学理论的科学建构和科学发展。而新闻话语分析为此提供了一个好方法。64

新闻传播的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新闻来自事实、反映事实,但它并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或者说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⑦张允若:《简论新闻及其相关概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在对新闻的主观与客观的研究中,我们很明确,从客观事实经媒介事实再到受众事实,新闻的事实在认知、传播和理解中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断主观化。65

“从80年代起,随着信息科学的引进,就有学者提出这一观点,把新闻定义的落点、也就是新闻最邻近的属概念定为信息,例如宁树藩教授就明确认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65

还必须注意到,在三个定义的陈述中,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人”都被放在了叙述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传播的客体变成了定义阐述的主体。而这正是中国新闻理论话语建构中所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66

由于“人”的概念却被放在了定义陈述的边界外,所以在这种界定之下,人们对新闻的理解自然就放到了对“事的描述之上。也正是因为此,所以一些描写“人”的新闻在刚出现时给新闻界带来了迷惘,66

 毋须费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介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果我们的媒介都只关注“事”而不关注“人”的话,那恐怕难当此重任。由此看来,反思历史话语的建构,于新的语境下建构新的话语,是中国新闻学理论建构的必经之路。66

31. 黄建友,. 信息·受众·事实·新——浅析新闻定义中的四个关键词[J]. 新闻知识,2007,(11). 

在众多新闻定义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有这样一些:新、事实、报道、信息、受众、传播、重要、公开、及时、变动、反常等等。“要给对象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必须把人类全部实践都包括进去,但那是不可能的。”②列宁,转引自姚福申主编,《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一个定义,只要做到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明确一事物和他事物质的区别,就可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对于新闻定义而言,哪些是其本质的、必然的因素呢?笔者认为其中只有四个符合,它们是信息、受众、事实和新。“信息”说明了新闻的属性,“事实”交待了新闻的来源,“受众”则是新闻的认知主体,“新”则表明了新闻的特性。47

总结各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认为新闻是一种事实的,如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二是认为新闻是一种活动的,如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三是认为新闻一种手段的,如甘惜芬的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四是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的,如宁树藩的新闻是经过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47

笔者认为,第一类认为新闻是一种事实的,混淆了自在之物与反映之物的不同,逻辑缺陷较为明显;第二种认为新闻是一种活动的,则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亦不可取;第三种认为新闻是一种手段的,混淆了目的与方式的不同,该定义后来也被甘先生本人放弃;第四种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的,近年来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将信息作为新闻的属概念,是有其道理的。广义上的信息是物质或能量自身及其运动方式的表述。狭义上的信息是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物质和能量都属于客观存在,新闻作为一种反映之物,既非物质亦非能量,而是对它们的某种反映,并且这种反映能够消除新闻接受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47

为什么还总是有人抱怨传播者传播的不是新闻呢?可见,是不是新闻的最终决定力量并不在传播者那里,而在其接收者——受众那里。47

而更多的定义则干脆忽略了新闻的认知主体,比如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等。事实上,新闻作为一种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的产物,它经过传播者的初次认知和判断,传递给受传者后,由受传者最终加以认知和判断。从这个过程看,新闻是一个动态的产物,对新闻的把握更应该将之置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和放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考察,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以静态的眼光对客体加上几个限制词了事。48

从哲学本质层面上说,事实只有一种,就是客观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地存在着。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客观性、具体性、不变性、独立性、联系性。④杨保军:《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这也就为人们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新闻也就有了稳定的附着物。也有学者提出,在新闻定义里应该用“事物”代替“事实”,原因是事物可以变动,而事实就是事实,不可改变。如果仅仅从语法角度考虑替换,无可厚非,但事物显然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个体,而事实并不是指“一个简单的事物,而是指某事物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有某种关系。”⑤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因此,事实比事物更能呈现世界的动态特征。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新闻定义中已经有了“事实”一词,“变动”就不再是必不可少,反而是画蛇添足了。48

是什么“新”?从众多新闻定义中我们看到大概有两类:一是事实新,多数定义强调的是这一点,如陆定一、胡乔木等人的定义。二是新认知,包括传播者的新发现,受众的新获知。48

比如定义中经常出现的“报道”、“传播”、“重要”、“公开”、“及时”、“反常”等,是不是也有新闻定义中必然的因素呢?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词汇要么是缩小了新闻的外延,如“报道”一类词汇将新闻只是限定在了大众传播范围内;要么是将新闻价值的一些要素放在了新闻定义中,如“重要”、“反常”等,再不就是将新闻延伸出的一些特征当作新闻的根本属性,如“公开”、“及时”等。48

笔者认为的新闻定义就是受众新获知的关于新近事实的信息。48

32. 罗源,. “绝望”的思考——关于新闻定义不同形态的重新思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 

短短的近百年的历史,加上新闻的应用型的特点,新闻作为一门学科一直缺少理性的思辨。

“新闻从最根本的性质上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活动。”[3] 郝雨.新闻学:“绝望”与“新生”[J].新闻与传播,2003,(9):5.这样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但是,这种观点的感性特点也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新闻学中理论思辨的失缺。新闻是传播活动或者倒过来问:传播活动就是新闻很显然,这是不严谨的。这种观点将新闻的表现形态看成了新闻本身,是一种对新闻本质的漠视。

应该如何认识新闻,把握新闻的本质内涵在我看来,得从新闻一词的实际应用中来进行。在实际的生活中,新闻的语境是由于处境的变化而不同的。85

当一位新闻记者告诉别人他今天的工作就是出去采写新闻时,这里的“新闻”并不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新闻”,更谈不上“传播”和“报道”了,它只是事实(事件)85-86

从新闻本体的角度看,新闻就是事实,只有事实才赋有新闻实际的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事实都是可以构成新闻并进行传播的。

新闻就是事实。至于该事实能否成为“公众新闻”是由事实的“社会价值”来确定的。

当新闻必须以某种形式社会化时,在其本体之上必然会去掉点什么,或增加点什么。这一切都是新闻事实要以某种形式面对社会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其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新闻的本质和内涵也将有所改变,它由一种主体变而成为客体,然而又以主体的姿态面临于世。当新闻最终以独立的具有主体性的“事实”面临社会时它就已经不再完全是原来的它了。它已经过了选择修改和处理,它被注入了“目的”、“意图”、“利益”等等因素,成为一种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尽管它是以事实现实地存在着。86

不管是“唯真实”论也好,还是“唯理性”论也罢,只要我们在新闻的表达上必须赋予其一个形式,只要新闻必须服务于社会、民众,它就不可能以休谟所说的“事实”呈现于世,它只能以“作品”甚至是“产品”的姿态面对于世。

新闻的本质内涵已从原来的“新闻事实”变为“新闻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注意到“新闻”的本质不等于“新闻作品”的本质。

2004年的冬天,也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冬天。赫顿法官的报告令其陷入了成立82年来最严重的危机。由于凯利事件,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和总经理戴克被迫辞职。戴克在辞职时面对支持他的数百名员工说,捍卫和坚持新闻的公正和客观,仍然是BBC的方向。

这里“新闻”似乎又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记者新闻”或“媒体新闻”(或称为“受众新闻”)。我暂名之为“媒介新闻(亦可称传播新闻)。在这一阶段,新闻的本质内涵又有了丰富,它已不仅停留在前面所说的新闻事实的价值性确定、新闻记者主体精神在新闻作品中的凝结,还包括了媒介(社会)文化在作品中的凝结。87

从最本质化的角度看,新闻就是“事实存在”,本身就是“客观”的,无需谁去给他赋予这种品质,“公正”倒不是什么新闻属性,而是属于道德的概念。

新闻事实实际上是被放在集团利益的环境之中来进行权衡的,报道什么和怎样报道成为了客观和公正的代名词。到了这个时候,再看戴克的“新闻的公正和客观”是否也有同样的意味实际上是一种新闻传播立场的表达。

当然,这是针对公众新闻而言,如果要下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我想还是应还原到“新闻是有价值的生活事实”。当然,这样的定义很快就会遭到反对,它没有体现出新闻的表现形态,但我想说的是,新闻是被表现出来的,但“表现”本身不是新闻。

新闻本质内涵得以确立的不同阶段:社会生活———作者———媒介。在不同的阶段里,新闻本质内涵的变化丰富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对新闻本质内涵的认知把握,任何单向和静态的视角看到的只能是其不同侧面。88

33. 张倩,. 新闻定义的历史评析与再建构[J]. 消费导刊,2007,(8).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说过:“人类社会的联系是靠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大众媒介是了不起的信息增殖者,也是信息的很长的输送管。传播机器能够收集大量信息,能很快增殖和被极其广泛的利用,以致控制和扩散信息的能力出现了量变,聚积了人们的注意力。”

新闻的信息实质是新闻人对现实最新事件和情况的有选择的抽象转化和编码。现实中的事件与事物本身并不是新闻,只有经过记者的采访整理,形成语言的客观叙述以及一定程度的主观评述,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进入媒体的传播,才能称为新闻。210

34. 乌琼芳,. 试析新闻定义的“本位观”及“过程性”问题——对陆定一、范长江、宁树藩观点的再商榷[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概念讨论以有意义为前提,这就必须排除泛新闻观的认识误区。123

承认新闻具有主观的因素,还可以回答为什么新闻媒介中刊播的有些“新闻”不像新闻,甚至不是新闻,原因就出在这个主观因素上,因为在对事实的选择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陆定一的这一观点,作为“定义”,其“开放度”还有欠缺,它局限了新闻报道中意见信息的表达。

,陆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中,对“早已发生却刚刚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没有提及。124

上述辨正的内容其实深层次都是对陆氏观点中所欠缺的受众本位观的补充,新闻是事实、是信息,不能是报道。

20世纪50年代,范长江提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借鉴宁树藩定义的思维方式,定义新闻为“新闻是及时公开报道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受众应知而未知或欲知而未知的信息”。125

35. 曾晓渊,. “新闻的定义”新议——兼评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二版)[J]. 新闻记者,2007,(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变动事实的选择性报道。

除了事实客体本身的原因,还有主体、受体、载体(含文体)的原因,导致新闻报道必然是选择性的。

影响新闻报道对事实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载体。载体包括两个层次:媒体物质性和文体规范性。不同媒体选择不同的事实,或选择事实的不同方面、部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不同媒体对事实的选择会有很大不同。同时,进人任何媒体的事实都需要文本化,而任何文本化总是一种文体化:新闻内容也会受到文体规范的影响。消息和通讯对事实的选择加工是不同的。81

36. 尤莉:信息一一新闻核心的重新界定,传媒观察,2008.4

新闻信息是受众欲知又未知的事物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势及其表述。“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势”是指信息的自然状态,或称“自然信息”;“表述”是指采集、筛选、加工,加上了传者的主观能动性,可称“人工信息”。“欲知未知”是传者应树立的受众中心意识,或称读者意识。这三者相统一,才能构成新闻信息的主要内涵。

治本的方法还是要回到信息是新闻的核心这个命题上,即使写得差些,读者仍会一睹为快。

刘海贵、尹德刚两位教授在专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第十章“新闻主题与材料”中说,新闻的本质是事实。

不是任何信息都能构成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有用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它是信息内涵与新闻内涵的统一体,既有信息特点,又有新闻特点。信息特点是指新近变动的状态和趋势,新闻特点是指它的及时性、公开性、显著性、接近性等等。信息寓于事物之中时具有客体性,是“自在”之物,只有经过记者(主体)的采集、筛选、加工,才能构成新闻信息。所以,新闻信息又是主客体的统一体,或称“自为”之物。这种经过加工的新闻信息,也可以称“社会信息”。39

37. 黄小芬,. 新闻学理论中“新闻”定义辨析[J].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7).

概念准确是科学研究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最基本的逻辑起点的概念混乱,必然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范畴(category),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②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的范畴体系,新闻学理应有自己的研究范

畴。31

大众传播———默认的研究范畴。目前新闻学理论界所说的“新闻”,通常指的是在大众传媒环境下的新闻,研究的范畴主要是指大众传媒条件下的新闻实践,新闻指的是大众传播渠道中传递的事实或信息。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大众传播媒介渠道的新闻,才是新闻事业所要研究的对象。31

“报道说”默认了这样的研究范畴:在大众传播的范畴之下研究新闻的定义,只有经过大众媒体报道了的才是新闻,但是这个定义范畴失之偏窄。32

研究范畴是传播,而非大众传播———新闻本质属性的要求。现实生活中,新闻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大众媒介上,而且广泛存在于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能被称为“新闻”的事实信息应该具有新闻属性,比如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趣味性等。我们把这些属性称为“新闻性”。没有新闻性,事实将永远是事实,不会成为新闻,更不会成为报道。

“报道说”认为,变动产生新闻,但是并非所有的变动都能成为新闻,只有媒体报道了的才是新闻。刘建明教授在《当代新闻理论》中说:报道与否不能决定事实是不是新闻。问题在于:是先有报道还是先有新闻“报道说”认为新闻是后于报道的,只有报道了,新闻才随之产生,不被报道的事实信息是不会成为新闻的。笔者认为,是先有新闻,然后才有报道。32

由此观之,新闻产生于事实中,报道是大众传媒对新闻的选择性传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说法,缩小了新闻定义的外延和研究范畴,时间上也颠倒了新闻和报道的出现顺序,因此是不尽合理的。因此,只有厘清研究的范畴,才能给新闻以一个更完善的定义。而这个范畴,恰恰是传播,而非大众传播。这种传播,可以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甚至可以是人的自我(内向)传播。

新闻,是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向“大众”传递的特殊信息。

……在这些“新闻”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被选择用于“报道”中。由此观之,新闻产生于事实中,报道是大众传媒对新闻的选择性传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说法,缩小了新闻定义的外延和研究范畴,时间上也颠倒了新闻和报道的出现顺序,因此是不尽合理的。

新闻产生于事实之中,但不等同于事实,新闻的本体应该是信息而不是事实,……新闻既不是报道,也不是事实,它是一种信息,一种关于客观世界最新变动的信息。

新闻与信息的联系在于,它是万千世界诸多信息中的一种。它来自客观事实,但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对客观事实的感知、认识和反映。

新闻则更偏重于在某一范围内尽可能地影响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普遍的认同需求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笔者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变动并对主体有意义的信息。32

38. http://renzhenxiezi.blog.hexun.com/21496789_d.html

当新闻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机构,特别是成为一种mass communication的时候,新闻发生变化的是什么、没有变的又是什么,变化的与不变的东西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讨论新闻是被选择的。因此选择就有了两个逻辑:一是为了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选择事实(我的想法:这是一种必然的取向,就像打更的人用声音来提示大家时间一样,声音打破了原来的时空环境,被突出出来);二是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所以用事实说话。因此,新闻本身是什么我们用新闻干什么是完全不同的。新闻本身是什么我们用新闻干什么是完全不同的。至此,我们应该体会出帕克将新闻作为一种知识来归类的良苦用心了。从事新闻教育的人应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这将决定我们的新闻学走向。我们在课堂上是教给学生新闻是什么,还是教给学生用新闻干什么,这至关重要。

当讲到帕克关于“行动创造结构”的观点时,黄老师谈到了现象学的方法,推荐《面向事实本身》和《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并说吉登斯的《社学方法学新规则》也很重要(涂尔干《社会方法学规则》)。他曾看到一位浙大研究经济的博士生有本书叫《观念塑造制度》,因为书名吸引了他,就买下了。

有人说西方的社会学研究以个体为切入点,而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是从集体为切入点,那么库利和帕克的研究又是以什么为切入点呢?这个问题就像很多人都说西方的新闻自由是绝对的自由,没有人说其实西方的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

《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帕克在文章中把知识划分为“acquaintance with”“knowledge about”两种类型,并把新闻划入前者的范畴。前者的特点是非正式获得的、侵染于环境中自然得到的;后者的特点是经过观念指导和梳理的。帕克也说,“Event”通过报道就成为了“public opinion\view”,但是从新闻发生学的层面来看,他还是将其归入一种自然的东西。“我们只有问题,没有学科的界限”。你说得是“newspaper”对社会的功能还是“news”对社会的功能?,

歌德的一句话:只要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冥冥之中就会有一只手在帮你。

39. 新闻事实论,http://www.taihainet.com/news/media/cmcbx/2006-04-09/325.shtml

按照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符号系统。我们必须借助于语言去把握世界,因此始终囚禁在语言的牢房。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符号的建构件,它所能提供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语言现实。在这里,正如巴尔特所说: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东西从来就只是一个表征的代码。‘“[

40. 甘惜分:新闻定义、事实

《新闻论争三十年》:"新闻有时泛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的最新信息。本书主要指专门的新闻机构向公众发布的最新信息。

事实: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大大小小的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

《新闻学大辞典》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11/13/content_7062681.htm 

41. 张嘉桐:新闻定义初探,20070626日,人民网《传媒频道》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75857/5915832.html 

美国新闻学教授汤玛斯.伯纳提出:“新闻是一种建构,是记者笔下写出来的文字,是编辑印在报纸上的白纸黑字,是制片人播放的节目,是受众消费的内容。新闻是根据事实写的,但本身并不代表真相,不是记者对某件事情的客观描述,尽管记者试图要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客观、公正和平衡。”

.受众因素是新闻定义成立的必要条件,应该加以首要表显

1.新闻之新由受众感觉主导,进而体现到传播者的行动之新

新闻之新是由受众的感觉主导的,它以受众第一时间接触的消息文本为准。因为,有些客观历史事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予以公开,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披露出来,那么这种首次披露对于受众就是前所未闻的新闻。加入受众在媒体公开事实消息之前既已获知了相关新闻的内容,那么媒体的新闻就算不上新闻。有些受众在媒体报道之后由于种种限制不能接触到消息文本,其他消息渠道也不能为其服务,那么在多数受众认为是旧闻的消息显然成了有些受众眼中的新闻。

新闻价值要素是传播者眼中的新闻优质特征,而非新闻定义的必要存在

“东西一进入报业就是新闻,其他未进入的就不是新闻。”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在《传播工具新论》中提到。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文﹒孟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新闻是报纸在其新闻版上刊登,电台、电视台在其新闻节目中播出的东西。”

 这种说法把狭隘的专业媒体报道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慨念,使得新闻仅仅局限于大众传媒的专业范畴,事实上就排斥了社会公众、其它社会组织发现加工的非专业新闻。而这些新闻现象不仅大量存在于社会实践中,而且是专业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现实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事实消息,即使它削弱甚至摆脱了大众媒体的依赖,可是它仍然是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一。“比如一条船出海去沉没了,谁也不知道。只有船主所在地的人们知道这条船没回来,知道它失踪了。那么船失踪这件事当时可以成为新闻,因为船没回来这件事在村里传播开了。” [4].陈炳坤著《谈新闻和新闻写作》,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更何况“早在报纸出现前,人类的生活中就有新闻,这是无庸置疑的。……人类最早的部落会挑选机警、眼尖的人到山顶守望,注意有无可猎食的动物或是敌方的战士,然后向部落回报其所见所闻。”[5].施拉姆著《人类传播史》,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

因此,新闻是专业新闻和非专业新闻的组成体,可包括口头新闻、体势新闻、影象新闻、官书新闻和书信新闻等多种类型。仅报纸的专业叙述文本也并非只是对是事实的报道,它的体裁异常丰富:消息、通讯;新闻评论、时评、政论;新闻特写、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深度报告、杂文……

新闻就是最新为新闻受众知晓的各种事实叙述文本形态。

2.将新闻的属概念定位在文本形态上,含括了构建新闻的各种叙述方式,这样就使新闻定义摆脱出大众传媒的狭隘范围。

文本指“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的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文本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和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 [6]罗伯特·司格勒斯著《符号学与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所有传达意义的客体都可以称之为“文本”,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也就是一个由各种文本形式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文本”。文本是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系统,文本既可以由语言符号构成,也可以由非语言符号构成。

新闻是一种事实叙述文本,它是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的特殊文本,它是由语言、文字、体势、影像意象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新闻文本既有对历史的解读,也有对现世的描绘和对未来的展望。新闻文本的意义内涵期待着受众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以充实。新闻的实践活动,就可看作是传播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新闻文本的信息采集、构思表述的过程。

42. 学子论文:新闻定义对新闻业务要有指导性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55469/4941059.html 

记者如何判断?面对同样的选择,记者关注的是什么?记者的眼光能否代表读者目光?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所谓新闻,就是受众迫切需要而媒体又能及时提供的信息。

43. 林轩如,新闻定义偏狭主观 扼杀台湾言论自由

http://news.ifeng.com/phoenixtv/83883984055959552/20051108/682206.shtml

笔者认为,众多新闻定义皆有其可取及值得参考之处,无关乎是非对错,纯粹反应定义者不同的时空背景与个人见解。例如,Wilbur Schramm 在《人类传播史》中提到,史前时代报纸尚未出现时,所谓的“新闻”可以是旅人在旅行途中的新奇体验,也可以是部落守望者的所闻所见,由此可知,凡是新鲜、新奇的见闻,都能包涵在广义新闻的范围之中,而谢揆所指涉的“新闻”,意指各节新闻节目所播报的新闻内容,其实是新闻中较狭义的一种。

现今台湾新闻媒体,经常充满置入式商品讯息,造成广告化新闻大量充斥;政党、政治人物亦出资购买时段版面,操作新闻媒体,使其成为特定人士宣导时政或行销个人理念的工具。阅听人吸收的所谓“新闻”,其实早已失去了新闻的本质,成为一种披着新闻外衣的商品;由于各方政商力量介入,新闻媒体难以维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建立一个没有包袱的无冕王国,传统新闻价值因而受到莫大考验。

政商势力的介入,使新闻内容趋于商品化、泛政治化。倘若脱离公共利益、失去媒体监督功能的广告化新闻,都可以是新闻学所探讨的主题之一,甚至改写了传统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观点,那么,专门讨论最新公共政策发展与政府弊案的政论性谈话节目,确实具备新闻特性与新闻价值,将其扩大解读为广义新闻的一环,并无不合理之处。

44. 东征:媒体须慎用“我在现场”的权力

http://news.sohu.com/20080523/n257028356.shtml

汶川地震发生后,媒体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到了受灾面积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四川省,而实际上,根据最新的报道,甘肃省文县由于离震中仅200公里,地震摧毁了文县11万间房屋。而直到地震7天后,文县才被列为受灾较重地区。

  据记者调查,文县灾情之所以被忽视,并非当地政府有意瞒报,而是媒体的忽视导致灾情未能及时传播出去。事实上,灾难发生之后不久,便有关于文县受灾严重、当地政府呼救的报道出来,但却湮没在大量关于都江堰、北川、汶川等重灾区的抗震救灾报道之中。全国大量的救助资金药品食品等涌入四川,却“遗忘”了临近的甘肃省重灾区。文县的例子给了媒体从业者一个教训:你所到的现场,远不是现场的全部,甚至都未必是重要的现场。

45. 宋万林,“实践人学”视域下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传媒观察,2008.937

新闻定义:新闻是在客观物质世界当下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事实。……新闻从其产生与存在来看是“客观”的,从其制造与传播来看是“主观”的,因此新闻具有“二重性”。

46. 赵振宇,. 新闻及其时空观辨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此定义前一句是对新闻的性质判断,后一句是对其外延的描述。32-33

评论和深度报道在新闻中的份额便极大地增多了。因此将“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包含在新闻的定义之内,不仅有利于新闻操作,更有利于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因为它能“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

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两种信息,一是传播事实信息,一是传播观点信息,两者合一才是新闻的真正完整的含义。人们接受信息,33

47.  李名亮,. “虚拟世界”的虚拟新闻存在与本体追问[J]. 国际新闻界,2010,(1).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凭借此技术,人类已经营造出“3D虚拟世界”(3D virtual reality),这是一种无限逼近现实的“拟态环境”(李普曼语)。即网民可以在身体不在场和匿名的情境下构造自己的虚拟家园,而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正如尼葛洛庞蒂(Nichols Negropont)(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00余家虚拟世界运营商存在,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地《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在暗中孕育着虚拟世界的本土化冲动。“第二人生”是由美国林登实验室(Lindon Lab)2003年创建的一个3D虚拟在线世界。这是一个以真实世界为蓝本的不完全拷贝“世界”,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现实世界。它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不预设封闭场景,不预定未来目标,而是为用户提供直观的真三维图形化界面、“沉浸感”很强的活动场景和虚拟创造工具,重在鼓励用户展开创造和社交活动,用户不仅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还有超现实的想象和创造的机会。这个系统并不现实社会隔绝,而是与现实世界存在无数接口,“第二人生”的居民都可以设置虚拟世界与其他互联网应用、甚至其他社会经济应用的接口,根据相应的规则从每个出口进出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可以在其中展开虚拟与现实的物品甚或货币交易,积累财富。全球网民的大规模“安家落户”。iResearch艾瑞咨询根据eMarketer发布的20073-20083月美国虚拟世界“第二人生”的全球用户月度使用时间数据发现,46

特别是在20083月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突破3000万小时,达到3074万小时。47

虚拟新闻是“虚拟世界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有别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杜撰、捏造或者是虚假的新闻。

南京大学杜俊飞教授对“虚拟社区是否是社会实在”这一问题也有系统论述。他认为:虚拟并非虚幻,其“虚拟”一词的所指,是一种更为深刻和确实的“主观客观”,“虚拟社区已经真正成为具有社会连带意义的实在化社区,以及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实在化的社会结构形态。”47

虚拟新闻活动是人的一种新的传播实践。人是现实社会的主体,虚拟世界生存与实践的主体仍然只能是人。显然,电脑网络并不能自主生成虚拟人,只有人才能赋予影像和符号以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意义。

人类虚拟能力的提升,已能够构建出一个信息化、符号化的世界,更使虚拟实践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形态。虚拟世界由现实世界孕育而成,并超越现实,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存与实践平台,提供了更方便的沟通方式,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虚拟新闻传播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48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认为,“新闻是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报告,或者是对某种存在状态的一种报告……”约斯特并没有把事实等同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确,事实并不像事物那样,是某种对象式的实体,而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某种存在状态。161新闻是社会现象的信息反映,不能脱离人类社会来谈论事实。“自在之物”作为事实,其意义在于,揭示了客观物质作为人类实践和认识的源泉的原理。除此之外,我们所指的新闻事实“只能是那些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与人相遇、被人感知的事实。它依存于人类社会,却并不依存于某人或某集团的主观意识。它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虚拟事实的出现,并没有颠覆事实的典型概念。因为虚拟世界是一种社会存在,其中有具有身份的个体,有驻留、社交、实践与互动,有广泛联系的社会。虚拟新闻的本源当然不是物质的东西,但仍是事实,或者说是人类生存于虚拟世界的一种状态。考察虚拟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来源的标准,是看事实是否发生过,这种状态是否存在,是否有新闻价值。总之,虚拟世界中发生的“虚拟事实”与现实世界中的事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48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调查发现,作为社区属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社交价值”,是被虚拟世界用户最为看重的,其次是经济价值,而是否好玩占10.2%,排在第四。随着用户的不断积累,虚拟世界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亚社会。非游戏的本质,使得虚拟世界的社会关系并不是毫无内容,成为一种空洞的无意义的存在。48

虚拟社会实践高度虚拟仿真、超现实和富于创造,有别于现实,丰富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和实践方式,虚拟社会关系以其超时空、非线性及多向互动的交往方式,也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关系的不同。8但这些不同仅仅只是表现为实践和社会关系构建形式的差别,就其内容而言,无论人们在虚拟空间从事何种实践活动,无论构建了何种社会关系,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范围。虚拟化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是对现实的一种拟真化超越,但其本质仍不过是现实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复制和缩影。

网络虚拟世界为守候在电脑终端后的“主体”搭建了一个极为方便的沟通互动平台。这是一个突破了传统时空的平台。可以预见,未来,如从技术上实现物理意义上的虚拟世界互联互通,无疑会加速人们本质意义上的互通。“主体”得以从事全新的生存与实践,从事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时,“主体”需要了解虚拟世界变动的信息,渴望建立社会关系,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创造、传递各种信息,会以旺盛的激情来搜寻各种信息。

    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对世界变动的追踪,并非无意识的漫无目的的扫描,而是具有一定的主体选择特征。虚拟社会的扩大和虚拟社会实践的丰富,流传弥漫于虚拟社会时空中的信息会极大丰富起来,人们同样会运用自身选择与淘汰的生理机制,将注意中心对淮虚拟世界变动中最具特征的要害部位。也就是说,人们同样需要方便及时地获取有关虚拟现实环境事实变动的信息。

虚拟新闻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虚拟新闻活动作为一项虚拟社会的传播活动,产生于虚拟人的虚拟社会交往与实践。虽然这种实践并不是一种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基础的客观物质实践,而是一种“功能化”、“抽象化”的实践,这种交流也表现为隐身主体的有时看似随意的行为,但从本质上说,它依然是社会的人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仍然是发生在广义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存在之中的活动。49

虚拟新闻事实来源是一种“主观客观”事实。虚拟事实并不能自动成为新闻,它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才能进入大众传媒完成新闻的使命。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新闻信息不同于其他信息就在于它是有价值标准的,这个标淮必然是在一个共同的范围内有效的。这些素质包括共同、时效、接近、显著、趣味等。

    只要有虚拟社区的存在,只要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就没有理由否定虚拟新闻存在的价值。因为共同社区、交流沟通也就意味着共同利益和共同兴趣的存在。即便虚拟社区中,传受双方的互动方式已经截然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即便这个人隐身于虚拟人物的背后,身份常常改头换面,行为常常乖张偏离于现实身份,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虚拟人依然是社会存在中的人。“他”需要确立自己的文化归属,需要确立自我价值。要做到这些,“他”就必须使自己处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环境中,拥有共同文化价值评判标准。虚拟新闻就是这种“共同”的体现。

虚拟网络环境中,人们同样需要通过接受新闻来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同时,人的能动和创造力得以张扬,必会产生更多的新鲜事物,产生更多的好奇、兴趣。49

当记者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时,他们潜意识的标准是“异常”,操作的标准选择则是新颖、奇异、显著、冲突和煽情等。而“社会重要”是当记者行使其社会责任时,所选择新闻的另一价值标准,如重要、影响、兴趣等。[9]

作为一个人类新开拓的生存实践领域,虚拟世界领土急速扩张,实践对象日加丰富,虚拟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和复杂。同时,因跨越现实与虚拟,现实文化、价值观念、感情立场等的冲突也会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出来。现实与虚拟的各类规则、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不断碰撞又交融,产生新的冲突和矛盾。许多公共利益诉求会被虚拟人所重视,一些规则、文化制度、价值理念可能需要进行传播等。

    因此,虚拟世界里会产生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异常和重要的虚拟事件可能会层出不穷。这些虚拟事实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座座可供开掘的富矿,也会促使一些人或机构主动进入虚拟社区,行使新闻传播这种社会职能。

虚拟新闻以人的虚拟社会存在为生存背景,具有新闻的基本属性。在虚拟社会实践与交往中,一定会有一些事实,含有引起虚拟世界各参与主体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事实可能会成为虚拟新闻的本源。虚拟新闻的本源事实虽来自虚拟,但其仍是一种”主观客观”的事实。虚拟新闻的价值最终来源于虚拟社会实践以及虚拟社会的广泛联系。

    综合考察虚拟新闻主体、新闻对象和新闻价值,可以认为,虚拟新闻的存在是必然和客观的。虚拟新闻属于人类社会现实新闻活动同一序列,是人类社会新闻实践在网络信息社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50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梁衡先生在其著名的“新闻三态论”中曾下过一个

定义:“预见性新闻是指必定要发生、但是还未发生的

新闻,如可预见性的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