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乐店长剪头多钱:刘士合同志代表中共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4:18:01

刘士合同志代表中共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推动莱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莱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起赶超,科学跨越,为实现莱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莱芜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拼搏进取,真抓实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5亿元,是2006年的1.85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9.2亿元,是2006年的2.04倍;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0.1亿元,是2006年的2.49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4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实现进出口总额35.8亿美元,是2006年的2.9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509元、9626元,分别是2006年的2.03倍、1.85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06.9亿元和531.6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286.4亿元和236.8亿元。
    ———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6.6:63.6:29.8调整为6.4:60.8:32.8。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了莱钢宽厚板、泰钢不锈钢、九羊产品升级改造等一批钢铁提升项目,推进莱芜电厂百万千瓦机组、汇源工业园、泰丰精品家纺等一批非钢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雪野旅游区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打造了“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名片,建设了齐鲁钢铁物流园等一批专业市场和商贸设施,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培植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家,农产品出口额5.7亿美元,五年翻了两番多。
    ——— 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2.44:1。新城镇、新社区“两新”工程进展顺利,新建农村社区住房3.5万户,对70个“城中村”进行集中改造,城镇化率提高到52.6%。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立起“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垃圾治理机制,实行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托管合作,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中国社科院将我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总结为共享型融合发展的“莱芜模式”。
    ———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平台,以“工作创新奖”评选为抓手,引导各级干部大力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化“两股两建”改革,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和集体资产股份化,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事业单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800多个,形成固定资产近500亿元。着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22家。
    ———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规划建设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南部钢铁加工物流等“三大产业板块”,拓展和建设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农高区等五个省级园区,打通莱城大道、莱钢大道、长勺路、凤凰路等主干道路,拉开了区域发展的新框架。加快“精品城市”建设,实施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文化中心、体育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建和改造嬴牟大街、龙潭大街等城市道路21条,建设植物园、青草河等游园绿地71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城乡中小学建设改造和镇村卫生院(室)、镇村文化站(院)、乡镇敬老院、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等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广播电视,全面完成182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先后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国家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
    ———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救助等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开展免费就业创业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0.5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市覆盖,参保人数48.8万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将14.8万城镇居民和87.4万农民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建立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住房保障机制,累计解决1.1万户居民住房难问题。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推进平安和谐莱芜建设,建立完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保持了和谐稳定局面。同时,城乡文化繁荣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人口计生、残疾人、老龄等事业加快发展,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党管武装、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公布的居民幸福感指数测评中,莱芜居全国294个城市第6名。
    ———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了具有莱芜特色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模式。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加大干部公开竞争选拔力度,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探索以企带村、村企融合、村居联建等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坚持四个创新、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20个“最佳案例”之一。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制定和落实严管干部“十条要求”和“五项制度”,建立完善目标绩效管理、重点工作督查、干部问责等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中共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莱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完善。一是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思想解放,以战略的、开放的、发展的、全局的眼光审视莱芜,不断更新观念、理清思路;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善于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手段、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三是必须把执政为民作为第一追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必须坚持强化作风保障,靠制度严管干部,引导干部干事创业、服务为民;五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五年的不断探索,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快,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速放缓、效益下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发展稳定性协调性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经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民生保障能力还不够强,水平还不够高;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莱芜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关键五年。综合分析判断宏观形势、我市发展基础和各方面条件,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机遇,充分用好机遇,奋发进取,大干快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跃上一个大的台阶,创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总量小、实力弱、经济结构单一等突出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将是一段充满艰辛的创业历程。唯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奋力攻坚,才能实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开创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讲大局、树正气,讲奉献、重实干,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奋起赶超,推动科学跨越,努力开创莱芜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这一主题,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这条主线,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壮大经济实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提高,确保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GDP确保达到1200亿元,力争1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确保达到3500亿元,力争4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确保五年累计完成3000亿元,力争达到3500亿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投产一批发展潜力大、支撑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植起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
    ———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新城镇、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3%以上。
    ———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劳动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城乡文明水平明显提高。
    ———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以上,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政机关作风转变成效显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正确遵循和把握以下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发展不放松。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发展不动摇,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立足于发展,靠发展凝聚人心、激发干劲,靠发展壮大实力、改善民生,靠发展争得主动、抢占先机、赢得全局。
    2、必须始终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思想境界决定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决定发展出路。在新起点上推动莱芜科学跨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在全国全省大格局中审视自身发展,提高工作标准,坚持高点定位,敢于攀高比强,以思想境界的大提升推动发展的大作为、大跨越。
    3、必须始终坚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带动全局。要尽快实现全局的大发展、快发展,必须紧紧扭住牵动全局的重大事项,集中领导,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攻坚突破。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重点抓工业,突出抓大项目、大招商、大投入,带动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4、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勇于突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之源、活力之源,靠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靠开明开放集聚资源,最困难的地方通过改革开放寻找出路,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改革开放谋求突破,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5、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6、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干苦干。加快发展,事在人为;科学跨越,关键在干。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大干促大变,以大干苦干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推动莱芜奋起赶超、科学跨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
    (一)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壮大提升经济实力
    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聚集大产业、构建大园区、打造大平台,不断提升全市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大项目建设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深入持久地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确保各区、各园区、各镇每年都引建一批投资过十亿元、过亿元大项目,力争全市每年投资过十亿元项目不少于3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不少于100个。强化大项目建设领导推进机制,建立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大项目“月调度督查、季观摩评比”制度,高标准、高效率、快节奏推进大项目建设。着力破解项目建设面临的土地、资金、环境等瓶颈制约问题,为大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实施“1255大企业培植计划”,支持莱钢、鲁矿、泰钢、九羊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发展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1家、过五百亿元企业2家、过百亿元企业5家、过十亿元企业50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一批具有技术、品牌、市场优势和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迅速膨胀,五年内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发展到200家以上,形成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发展格局。开展“千名企业家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坚定不移抓好钢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产品,提高钢铁精深加工能力,拉长钢铁产业链条,促进钢铁产业转型提升、做大做强做优。大力发展非钢产业,不断提高能源、纺织、化工、食品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钢铁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机械制造、新材料两大产业过5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化工、能源、纺织、食品、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八个产业过10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雪野旅游区为龙头,不断提升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姜蒜、莱芜黑猪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发展。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做大总量、提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雪野旅游区以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办好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等活动,提升旅游、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水平。莱城工业区以承接济南制造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钢城经济开发区以服务配套莱钢为重点,着力建设国内特色化、专业化的钢铁深加工基地和钢铁物流基地。农高区以争创国家级农高区为目标,加快建设生姜种质资源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同时,规划建设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泰钢不锈钢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促进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镇域经济事关全市发展大局,镇域经济强,全市经济就强。坚持把镇域经济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完善土地、金融、财税等扶持政策,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力争五年内5个以上镇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坚持和完善“飞地经济”政策,探索更加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促进项目集聚集约发展,为各镇推进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群众创业建设发展载体、搭建服务平台,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增强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各镇必须高点定位,以更高的境界和标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推动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引导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五年内新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10家。积极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坚持以用为本,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按照“全域莱芜”的理念,着力构建中心城、卫星城、重点镇、农村新社区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新型城镇体系。做大做强莱城主城区,加快钢城、口镇、雪野城市组团建设,扩大城区规模,拉开城市框架,打造承载6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着力建设精品城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制定实施《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环境提升、功能完善、安居建设四类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有效途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常态化、精细化。
    提升镇村建设水平。按照“十有”标准,加快新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四通、四化、四配套”的要求,抓好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莱芜段建设,启动一批国家、省公路干线建设项目,抓好城乡公交、水利、供电、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大规模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抓好牟汶河、汇河等主干河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治理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以承担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为动力,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继续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促进“三个集中”,深化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探索,形成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的新格局。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
    强力推进招商开放。突出招大引强这个主攻方向,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过亿元、过十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充实专业招商力量,探索领导带队集中招商、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骨干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招商选资,严把项目质量关。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严格的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增强各级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深化区域合作,积极接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主动接受淄博、泰安等周边市辐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突出“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主线,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促进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行。严格实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规范部门执法和涉企收费行为,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落实明察暗访、有奖举报等制度措施,严厉打击涉企“三乱”行为,治理企业周边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着力建设幸福莱芜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动态消零。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提高卫生、体育等发展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妇女儿童、青少年、慈善、残疾人、老龄等工作。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抓手,突出“城乡文明一体创建”特色和“大爱莱芜”品牌,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探索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健全完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制度规范,完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等渠道,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等制度;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大排查”、“大调解”、“大信访”工作格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决策源头预防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更好地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搞好双拥共建。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深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建设“阳光莱芜”。
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莱芜科学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着力解决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推动科学跨越来用干部、配班子、强队伍,选拔重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完善提名方式,加强干部德的考核,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善始善终地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完善以企带村、村企联建、村村联建、村居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快城乡党建资源整合。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构建“建组织、育骨干、促发展、强服务、顺机制”五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牵手共建”,深入开展“包驻联帮”行动。大力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发挥远程教育主阵地作用,大规模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提高带头创业、带领致富、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
    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干事创业、服务为民,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建立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深入了解群众疾苦,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健全完善领导包项目、一线工作法、跟踪督查、观摩评议、绩效问责等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干事再干事、落实落实再落实”,以实干创造业绩、赢得民心、推动发展。
    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治理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监察手段,充分借助电子监察网络系统,提高运用科技手段预防腐败的能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形成凭制度用权、靠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而艰巨,使命神圣而光荣,前景广阔而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推动莱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