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烫发教学:厅官叶青的公车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8:38
杨正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2月03日   第 10 版)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叶青将自己的折叠自行车运到了北京。经常利用休会时间,骑着车子转悠。叶青对记者说,骑车可以锻炼、不堵车,更重要的是支持奥运,驻地离“鸟巢”不远,抽空还能骑过去看看。
一直关注车改
早在1993年,叶青就开始关注车改。那一年,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次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这项规定与许多国家公务用车规定大体相当,但事实上中国的乡镇一级干部就有专车。“概括起来就是三个1/3:领导公用1/3,领导私用1/3,司机私用1/3。老百姓意见非常大。”叶青说,在一个单位里,公车费用占到了整个行政经费的20%到25%,严重畸形。
2003年3月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提交的“第0225号提案”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大约是GDP增长速度的3.5倍)。
2004年,身为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人大代表的叶青,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车改建议,如石沉大海。2005年,叶青结合自身的车改试验再提建议,国家发改委同时就车改问题给他和其他4位代表一起回复。这样的笼统回复并不能令叶青满意。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叶青创建了博客。如今,这个博客已经有90篇关于公车改革的文章。
2008年3月,全国两会后的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中纪委的,他吓一跳,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然而,打电话的人说,他们会积极考虑他的车改建议。
这样的回应,坚定了叶青继续推动公车改革的决心。2009年全国两会上,叶青呼吁设立一个“公车改革试验区”,率先启动公车采购、使用的改革试点。2010年全国两会上,他又提出,要广泛推行公车改革,中央就要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
2011年,公车改革终于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全国两会期间,叶青第八次提交公车改革建议,并增加了许多具体内容,比如,以公务员工资中“地区补贴”的20%-30%作为交通补贴、公车加装GPS、使用专用车牌,方便社会各界监督公车私用等。
行政如自家
“车改的路还是要坚定地走下去。”2011年11月,叶青在湖北省统计局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也知道改革家是没有好结果的,任何一个财政改革家压缩别人的支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说到这里,他低头喝一口茶,自嘲式地干笑了两声。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叶青,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大学前两年,学财政专业的他,一门心思地写小说,但一篇也没有发表。三年级才开始研究经济,毕业后又考研留校当老师,从而实现了他的第二个志愿——当一名有很多很多学生的大学老师。
“还真没有想过当官。”在导师的影响下,留校后的叶青于1991年12月加入民主促进会,2000年当选为民进湖北省委副主委,分管参政议政工作。2002年3月,叶青出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后又出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这个是组织的安排,没有选择余地,只能做好。”叶青说,即使做了官员,自己也很另类,他最喜欢最看重的还是教授这个身份。“我觉得做人最开心的一点就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政在节财就是我的一个理念,我提倡行政如自家。”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家里怎样节约用水用电,那么在办公室里也应该同样做到。在家怎么用车,上班也应该一样。
叶青从小爱车,拿到第一笔工资就买了一辆武汉产的自行车。2001年39岁那年,他买了一辆4.9万元的夏利车。“开车可以给人一种成就感,我不需要别人代驾,不是什么都要有人专门给你服务的。”
当上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他还常常开车带着同事一起出差,也时常在节假日带着家人一起外出旅行。叶青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老大重度脑瘫,到现在还像婴儿一样,躺在床上需要有人喂饭、换尿片。“另外一个孩子成绩很好,已经读大四了。我们一家出去旅行,都会把这个孩子放在汽车后座上一起带着。”
这种豁达的性格,也深深影响着叶青在官场上的态度。他很快就在统计局副局长之职、个人喜好及价值取向之间找到了平衡。“当统计局副局长最大的便利就是,我可以实践公车改革,以官员的身份来谈论并实践,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如果我只是一个处长,却来谈公车改革,人家就会说你处长本来就没有车,谈这个没用。如果你只是教授,谈这个事也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这是我在这个位置上最大的收获”。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