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西发型女图片:走向现代科学的童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41:47
作者:王德奎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163    更新时间:2012-2-2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走向现代科学的童年
陶康华老师:你好!
感谢你赠送诗。正如你的诗所说:
人生自古攀星月
智慧源来应地天
如麻细雨涓涓落
不尽长江滚滚流
我非常愿意全力支持你,搞好青少年的科技辅导教育。原因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自然产生了许多全息联想,后来读到大学才发现西方也在研究;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人觉得我和西方的一些研究相似。实际这是我们中国自己失去的部分传统思维,如整体思维。西方现代称为“里奇张量”或“里奇流”,它也是一种整体效应。自然全息也是一种整体思维,因此也许才是相通的原因。
但在西方,这起因于圆周运动的数学进化和物理射影,是由意大利几何学家格里高里?里奇(Gregorio Ricci)想到的。里奇(1853~1925),意大利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张量分析创始人之一。1884~1894年里奇通过研究黎曼、李普希茨以及克里斯托费尔微分不变量的理论,萌发了绝对微分学(现称张量分析)的思想。1896年发表了内蕴几何学的论文,进而提出缩约张量(里奇张量)的概念,这是一种协变或逆变张量的集合。1900~1911年里奇和他的学生列维-齐维塔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但直到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使用了里奇理论之后,里奇思才受到普遍的重视。彭罗斯的解释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包括韦尔张量和里奇张量。韦尔张量囊括类似平移运动的相对加速度,对球面客体单向的拉长或压扁作用;这与牛顿力学的性质对应。而里奇张量囊括当球面客体有绕着的物体圆周运动时,整体都有一个纯粹向内的加速,产生有类似向心力的扩张或收缩的缩约、缩并作用。韦尔张量,韦尔是测量类似自由下落的球面的潮汐畸变,即形状的初始变形,而非尺度的变化。里奇张量,里奇是测量类似球面的初始体积改变。这与牛顿引力理论要求下落球面所围绕的质量,和这初始体积的减少成正比相合。
里奇张量、里奇流是21世纪科学和以往科学的分水岭,也是21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方向。
但在以往所有中文研究相对论的书中,包括翻译的朗道的《场论》一书都没有说清楚。我是1990年看了彭罗斯的《皇帝新脑》一书以后,从查阅中才清楚的。这里仅以我为什么支持弦论及大爆炸宇宙论,说一些与西方无任何关系的起因。我出生于四川盐亭县天垣场的一个贫苦农家。解放后父亲当村委会文书,能带回上面政府发的一些宣传书报,因此我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爱读一些科技类的书籍。1959年我14岁,一天在上一堂初二数学课时,老师布置了一道求解人数的方程应用题,一位同学得出了三十二又二分之一个人的答案,老师批评他:“怎么会有二分之一个人呢?”这时,我的脑袋里灵光一闪:既然一个人不可分,那么坚持“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没竭”是体现物质无限可分思想又怎能成立呢?这里的道理是:对于一个稍大的层次概念或命题,它虽包含有许多层次,但它不是无限可分的,它的无限可分体现在必须变换概念上,例如人有很多层次,可以分成很多数量和内容的集团,而当分到一个人的时候,不能把人分割了,还看成一个人,但可以在有机物和细胞、甚至无机物的概念上分下去。以此类推,粒子分到一定层次必然不是粒子,这使他注意到了物理与数学的互动影响。
这样的例子还有,例如科学基础的精髓,类似庞加莱猜想中球面的封闭曲线,能收缩成一点,而环面却不能的观察和理解,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如果理解深刻和正确,它可以等价或来源于我们身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我在青少年时代,对物质无限可分中的不对易性及宇宙蛋的推证,就有这类体验。
要知道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山区农村,穷人翻身得解放,穷人虽能上中小学,但在中国本土对西方的庞加莱猜想、卡路扎—克林的微小圈、宇宙蛋等观念在山区农村并没有传播,更不用说西方的弦论还没有诞生。那时宣传更多的是物质无限可分观念,加上中、小学的自然、数学、物理、化学课的普及知识,当然我们已比古希腊哲人知道得多。如果自然、物理、化学课说,普天下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宇宙一定存在过一个充满原子粒子的时期,类似空气一样。
因为这里,一个物体比一个空间的空气紧密,就是收缩的结果。如果在宇宙空间画无数条封闭的曲线,都把它们收缩到一起,不是成了类似“蛋”体的有界的宇宙蛋吗?
这个宇宙蛋把原来的宇宙分为“场宇宙”和“势宇宙”,它们可对应我们身边观察和理解到的“有”和“无”,或是“虚”与“实”,所以“场宇宙”和“势宇宙”是相对的,互为因果的。如果把“势宇宙”作为“有”与“实”的宇宙蛋,我们要问这个宇宙蛋的边界在哪里?这必然要问“场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场宇宙”的边界在无穷远,那么“势宇宙”的边界也在无穷远,最多有个大无穷和小无穷之分。以上虽不是科学严密的推证,但它却就是我为什么支持弦论及大爆炸宇宙论的原因。
即我也正是从发散与收缩,推出类似“宇宙蛋”,这与西方科学完全无关。
那是1956年11岁我还属少年时,一次在河边放牛,天快黑了,我害怕,就把河沙往自己身上堆垒,突然我想到宇宙如果充满沙子,后来要变成今天的地球、石头,一定要收缩,即会有类似宇宙蛋的界面,由此埋下对微观天生的兴趣。1959年大跃进灾荒,饿肚子;分粮,不可无限可分,又启发我联系破裂、撕裂等洞穿现象,使我对球体和类圈体存在虚与实的区别,也有了兴趣。到1962年他上高中,要回家背粮到县城中学煮饭,路远的艰辛,更感父母的艰辛。一次我回家背粮,帮母亲放牛,发现牛吃的竹叶与竹壳有相似,产生“早期端上的发育,可从后期端上发育看到”的联想,推证到宇宙蛋与石头,升腾为自然全息的原理。
1963年川大数学系毕业的赵正旭老师,来我读的盐亭县中学教初中,偶然认识,谈到空心圆球内外表面不破能翻转,由此后来我自学才发现与庞加莱猜想有联系。1965年我在大学,从《科学通报》了解到国外发现微波背景及宇宙蛋到宇宙大爆炸论的介绍,激起我把竹叶、竹壳与石头和宇宙蛋的类比全息原理写成论文,投稿给《科学通报》。文革开始前,该稿被用挂号信退回,我也很高兴。从1968年开始到大学毕业,我所在的班都在大学实习工厂和武钢参加劳动,我从车间使用的葫芦吊,想到星球的引力理论:
把葫芦吊伸长的挂钩链条,看成是星体质量飞散在外面像蓬松的头发和网线类似的引力弦线。这个图像类似由弦构造的黑洞被称作的“毛球”或“弦星”,能推出像牛顿引力公式的数学方程。当时我在实习工厂开滚齿机、铣床,铣齿轮,还从具有内啮合的行星轮系的齿轮运动,联想到在瓶中能向上流出外面的超流现象。还在我童年和少年时,有几年在发生月食的很多次夜晚,父亲带我和姊妹们到垭口去观看。父亲向我们解释的月食,仍是农村传流的“天狗吃月”。当然父亲明知不对,却坚持让我们长大去求证。因为我家乡盐亭县天垣盘垭村,传流是盘古王出世的地方,父亲还说盘垭周围的大围坪地貌可供求证。人类盘古文明大爆炸难道联系宇宙大爆炸?但即使退步说,生活永远也是科学创新的老师和向导。
祝好!
绵阳日报社   王德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