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lob发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39:38

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  

2008-07-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2009年)

                         1971年(农历辛亥年. 猪年)

  本年度重大事件:中美开始“乒乓外交”; 林彪实施 “571工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发生“九一三事件”;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著名画家潘天寿相继逝世;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1月5日――我国地理学界优秀的女教授,女科学家。杨纫章同志逝世,享年52岁。

  杨纫章,1919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关镇。青少年时代在南京女子中学读书,受“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等爱国宣传活动。抗日战争开始时,她高中毕业,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只身赴重庆入学。她在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中苏问题研究会”、“救亡工作团”、 “救亡歌咏队”、 “嘉陵合唱团”等学生团体,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民国30年(1941)大学毕业后,任新疆女子学院地理讲师。民国33年冬回到故乡,在当涂中学任教。民国36年应母校之聘,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工作。先后任中央大学地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兼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1956年,她参加了湘江流域调查,次年又参加浙江瓯江流域自然地理调查。1958年担任我国西南高山林区森林综合考察队自然地理组组长,赴马尔康及米亚罗林区进行科学考察。1959至1961年任青海柴达木盆地沙漠调查队队长,1964年任内蒙古草原调查队副队长,长期率队在沙漠和草原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含冤而死,1978年7月,南京大学党委为其平反昭雪。她主要著作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普通水文学》、《气象漫谈》、《长江》、《柴达木盆地》等论文、专著60余篇,100多万字。她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小学地理教科书,参加过《辞海》编写工作,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编写过条目。为《新华日报》、香港《大公报》撰写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科普文章,多次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撰写地理科学讲稿。曾被选为江苏省科学普及积极分子,出席1956年全国第一次科学普及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中国科学院领导称赞她是“地理学界的穆桂英”,南京大学授予她“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1月8日――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车向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车向忱,原名车庆和,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早年就读于法库县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补习班。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秋考入中国大学法科,后改学哲学。热心于教育救国,参与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学毕业后回沈阳,先后在省立第三高中、东北大学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并创办平民学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9年夏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被推选为主任干事、会长,兼办《常识半月刊》。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共办城市平民学校41处,农村平民学校200所。他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进行爱国宣传教育,并兼拒毒联合会负责人,发动会员开展拒毒禁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与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代表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等七项要求。1932年潜往东北慰问东北义勇军,先后寻见邓铁梅、唐聚五、李杜、马占山、苏炳文等部,慰问并鼓励他们坚持抗日斗争。 1933年3月率东北大学学生赴长城前线慰问抗日部队。1934年在北平接办东北难民教养院,主持东北义勇军眷属生产自救事宜。1935年夏应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创办东北竞存小学任校长。同年冬积极促进王以哲同红军实行停战联合抗日。1936年9月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他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1937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经各方营救获释。后在西安主办东北竞存中学,同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密切合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到延安会见毛泽东等。1946年返回东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联合中学校长,9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哈尔滨大学校长,主持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并兼东北实验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师院院长,辽宁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沈阳体育学院院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

  1月12日――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广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张光玮先生在南宁逝世,享年67岁。

  张光玮,1904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第一期毕业。历任广西定桂讨贼联军第一路军排长,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1旅连、营、团长,第13军第176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46军174师师长。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后任第八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1943年7月任第84军军长。  先后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鄂北会战和桂柳会战。1946年起任整编第四十八师师长,华中剿总第三兵团副司令官。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桂黔边绥靖区司令官兼新编第六军军长。1949年12月27日于广西西隆向解放军投降。 建国后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

                            

                                        盖叫天先生                                       盖叫天之墓

                                              

                                                                     盖叫天塑像

  1月1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武生盖叫天先生逝世,享年83岁。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1888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8岁时入天津隆庆和科班,一开始学的是老生、老旦,也学武生。他10岁开始登台,13岁在杭州演出时开始用“盖叫天”之名,意思是要超过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因为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他以演短打武生为主,长期在上海,杭州一带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称。15岁在杭州演《花蝴蝶》时曾不幸折断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当时流行的机关布景演出《狮子楼》时,扮演西门庆的演员因为缺乏经验,从楼上跳下后,没有留出足够的空地,他扮演的武松从两丈多高的楼上跳下时怕压伤他,在空中一闪身,落地时用力过猛,右腿骨折。在医院,又碰上庸医接错了断骨;他一听说有可能无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断了腿骨,要医生重接。等腿伤痊愈后,他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头二本《武松》,从“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后演了三个半月。由于他在武松戏方面的突出创造,因此被世人誉为“活武松”,又称“江南武松”。快活林》《鸳鸯楼》、《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庙》、《闹天宫》等。

  1月18日――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植物学家陈焕镛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82岁。

  陈焕镛, 1890年7月12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省新会县。191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学院,获硕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我国早期的植物研究机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对华南植物区系的研究精湛,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其中银杉属(Cathaya Chunet Kuang)为孑遗裸子植物,被誉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59年后以主要精力投入主持编纂《中国植物志》。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研究植物分类学、建设植物研究机构、培育人才、搜集标本等多方面付出了毕生心血,对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林学系、生物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第一任主编。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了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钟观光而命名的木兰科孑遗植物“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

  1月27日――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最早期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翁文灏,字咏霓,1889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属宁波)。他出身绅商家庭,1902年13岁时通过乡试中秀才。后来到上海读书,在法国天主教会所办学校学习外文,后到欧洲留学,1912年在比利时鲁凡大学(Louvain)获地质学博士。同年回到中国,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事,1934年曾兼任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工学院常务校董,1913年,他同丁文江等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一面搞地质研究,一面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地质人才。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他曾任该所所长,并在地质研究所任讲师、主任教授,中国首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其门下。他同时亦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曾为清华地质学系主任、兼任代理校长。他对中国地质学各方面研究皆有贡献。他曾任北洋政府矿产股长,国民政府农矿部地质调查所长,研究中国各种矿产分布。他首创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个撰写中国矿产志、编成第一张全国地质图、主导发现及开采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1920年甘肃发生8.5级地震,他亦是第一名考察研究的中国学者,事后出版中国地震区分布图,是中国首张地震区划图。中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是在他的主事下,于1930年在北平西山建立。此外他对构造地质学、历史地质学都有研究贡献。北京周口店出土北京猿人,亦是由他所主导的新生物研究所所发现。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会会员之一,亦是中国地理学会第一至十届会长。他无论在中国内外学术界皆享有声誉,英国伦敦地质学会授与其荣誉会员,美国、德国、加拿大各地大学及研究机构亦曾分别授与他荣誉学位或职位。他早年表现不欲从政,曾被委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但亦未受;所任政府公职皆与学术有关。1932年出任军事委员会国防计划委员会秘书长,但委员会内皆是学术界名人。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中断对我国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如对甘肃油矿局,天府、南桐等煤矿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1934年冬天,他任焦作中福煤矿整理专员,任焦作工学院常务校董,对当时的私立焦作工学院多有关怀。1934年,他于考察石油途中遇上严重车以致祸昏迷。得蒋介石关护,指令全力抢救,后来渡过危险。事后他可能是难却“救命之恩”,正式踏上仕途。1935年蒋自任行政院长,他任行政院秘书长。1937年他出任经济部长,在抗战期间主管中国的战时工业生产及经济建设。1945年在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并任行政院副院长,至1947年辞任。1948年6月,他应蒋介石之邀,任政府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长。任内主持货币改革,在8月推出金圆券取代法币,并以行政方法意图控制物价,结果造成金融失调。他的内阁于11月总辞。次年初蒋介石下野,他于2月任李宗仁之总统府秘书长。至5月,李宗仁主事与共产党和谈失败,他辞去秘书长之职,并出国至法国。1951年,他经香港回到中国,是首名回北京的前国民党高级官员。他在1948年曾被共产党列为战犯,回国初期曾因不积极批蒋而受压。1954年后方获任政协委员,之后主要从事翻译及学术研究。文革中得特别保护而只受少许冲击。1971年病逝于北京。他有两子。次子为国民党空军,于抗日战争中殉国。大儿子翁心源是著名石油工程师,1970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他对地质学造诣很深,对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和燕山造山运动的阐述与发展贡献卓著,为祖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奠定了基础。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地震》、《椎指集》等著作。他一生喜好藏书,生活朴素,去世后,他的所有藏书连同一生积蓄都上交了国家。他1948年任担行政院长。不过在任期间推出金圆券,引起金融混乱和恶性通胀,声名大坏而下台。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是中国最早期的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他曾以名学者之身份在国民政府内任事,在抗战期间主管矿务资源与及生产。1951年从欧洲回到中国,被任为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2月3日――台湾篆刻名家、台湾印学会副会长孙静子先生逝世,享年61岁。,

  孙静子,字圣逸, 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他幼年佻达好玩,但出生于言子故里,当地文风甚盛,民均耕读,稍长折节读书,于县立初中毕业后,既赴吴县入萃英高中,卒业又赴沪入正风文学院,迨毕业年才19岁,同年11月来台就职公路局。他是台湾篆刻名家,曾任台湾印学会副会长。

  2月7日――中共早期党员、北京市民政局局长董汝勤女士含冤逝世,享年62岁。

  董汝勤,又名爱莲、佩珩,女,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安丘城东小关。解放前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任共青团支部书记、党内交通员、青岛市委秘书长、北平市革命互济会主任、冀中区十地委宣传部长、霸县县委书记、冀中区一地委书记等职。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民政局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办公厅城市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接待室主任、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等职,她17岁投身于革命。1927年在潍县女中读书时,任该校共青团支部书记。为争取“读书自由、信教自由、出入自由”,被同学们派为代表向校长李恩惠(美国人)交涉。遭到拒绝后,她组织全校学生罢课,被开除学籍。同年10月入济南女子师范,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在青岛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坚持在青岛、北平、冀中区积极从事党的地下斗争。1937年后,经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为党和人民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解放后,她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迫害下。她被审查隔离5年之久后含冤逝世。198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其骨灰移置八宝山革命公墓。

  2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机关“五.七”干校会议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机关“五.七”干校的报告》。这一《报告》是1月26日写出的,2月13日,中央政治局讨论时作了某些增改。《报告》说,两年来,中央机关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有近90000名干部,10000名工勤人员,5000名知识青年,30000名家属,共13.5万人到干校学习和劳动。“广大干部在三大革命实践中重新学习,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加深了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感情”。《报告》又说,“五.七”干校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报告》还对干校的发展方向、任务以及一些具体工作提出了意见。中央希望各地参照执行。

  3月11日――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川军将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韩全朴先生逝世,享年80岁。

  韩全朴,号守斋, 1891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陆军中将,他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大学正规班第六期毕业, 曾任四川讨贼军第1路参谋长,1926年任川军第4师参谋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参谋长,后任第21军军官教育团主任、教育长。1936年12月25日叙任陆军少将。1938年7月任第72军副军长,出川抗战,1940年2月任第72军军长,1943年负伤回乡休养,从此离开军职。1946年7月29日晋阶陆军中将。1949年冬在四川万县参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建国后任四川省川北人民行署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3月19日――广东省著名医生彭克猷先生在广州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1岁。

  彭克猷,号靖卿,原籍为广东省陆丰县五云镇(今揭西县)黄荆埔村。1891年4月12日生。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8岁时入黄荆埔村私塾小学读书;15岁往五经富镇的道济中学求学(四年制的中学)。当时因家境清贫,靠兄长农耕,收入不足支出,故在学期间不得不兼做工谋生。1912年,他考入当时粤东著名的五经富福音医院学习。后在五经富福音医院毕业。1917年至1918年受聘于福建省上杭县任福音医院的医生。 在上杭工作两年后,他于1919年回到家乡河婆圩,任福音医院院长兼医生。因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福音医院停办,他在旧医院的基础上创立河婆中华医院,并自任院长及医师。其时他已招考取有志为医疗事业的男女学员,教以西医医学、助产、药剂和护士等工作,在1921年至1949年约30年的时间内,被他培养后大有成就的学生数十人。这在当年中华大地,人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贡献极大。他的学生均学有所成,在粤东、港澳及国内外卫生机构任职或在海外执业成绩卓著者多人。医院自开创以来,前来医院求治或住院治疗者,他均济困扶危,救死扶伤,有的免费义诊、赠医送药,其德大焉。1925年蒋介石、周恩来先生率领黄埔军校组成的东征军,征讨陈炯明叛变,到达粤东重镇河婆圩(今揭西县城),当时有伤兵1000人,他和他的学生均悉心治疗,成绩卓著。周恩来亦因眼疾及胃病住中华医院治疗,周恩来特赠相片1帧,并题赠“博爱”两字,悬挂在医院大厅的右侧,藉资勉励(皆失落于十年浩劫时期)。先生出身农村,业余喜欢种菜种果;一次他在锄草劳动时,周恩来曾拍着他的肩头时说:“你真是一位劳动人民的医生”。1928年,他37岁时,因与海丰县农民领袖彭湃关系,受当时国民政府通缉。故迁至汕头市创立“老彭医院”。1934年他兼任汕头市海滨师范学校校医,1935年兼任汕头市政府贫民赠药处医师。1939年因日寇侵占潮汕,飞机滥炸汕头市,因而返河婆中华医院任院长兼医师。回河婆后,他被聘请为河婆镇防空委员会救护股主任。1931年至1941年他又兼任河婆中学校医。当年潮汕金华镇的石牛埔有所著名的南侨中学,为爱国华侨黄声先生所创办。因亲近延安政权,被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停办,南侨中学学生李新开、李俊、李旭明、李肃林、王炮光等均来中华医院学习。受到他的支持和掩护。 1951年3月,他60岁,举家迁往广州。

                            

                                                    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

  3月22日――林彪、叶群指使林立果、周宇驰等人在上海制定了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取名为“571工程纪要”。他们妄图在“军事上先发制人”,强调“不管准备或没有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阴谋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或利用轰炸、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等小分队等“特殊手段”,发动反革命政变,杀害毛泽东主席,“夺取全国政权”或制造“割据局面”,建立林氏天下。按照这个反革命的《“571工程”纪要》的规定和要求,林彪反革命集团立即行动起来,急不可耐地加紧了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步伐。

  ――同日,我国与科威特建交。

  4月6日――李亚光同志逝世,享年63岁。

  李亚光,1908年出生于河北省巨鹿县,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大名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南和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兼巨鹿县委书记,中共磁县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冀南二地委书记,冀南区党委民运部部长,中共冀南一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三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牡丹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辽南省委常委、秘书长、民运部部长。1949年6月,任中共本溪市委书记。此后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工业局副局长,国家建设委员会委员、办公厅主任、人事局局长,中共安徽省委监委副书记,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林彪指使党羽策划实施“571工程纪要”

  4月9日――林彪死党策划实施《“五七一工程”纪要》

                                          

                                                                 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中美开始“乒乓外交”

  4月10日――中美开始“乒乓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政策,两国民间交往也完全隔绝。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摆脱越南战争泥淖的困境,改变当时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谋求发展对华关系,1969年8月尼克松先后托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中国领导人传话,表示要与中国和解。同年年底,中国方面作出了相应反应。之后,两国关系开始松动。1971年春,正当两国领导人通过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酝酿美国领导人访华的时候,3月底、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毛泽东抓住这个时机,作出决策,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先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

  4月11日――中国现代数学家陈建功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78岁。

  陈建功,1893年9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13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染织工程,但他酷爱数学,挤时间在东京物理学校(夜校)兼攻数理,1916年同时在两个学校毕业。回国后在杭州高等工业学校任染织科教师,而他仍在业余勤奋自学数学。1918年再次东渡,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三年完成本科学习。他发表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1921),代表了中国学者进入现代数学研究的先声。1921年回国,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堂,著名数学家王福春、曾炯之都是他的高材生。1926年冬,他第三次东渡,在东北帝国大学研究院深造,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分别刊载在日本的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国际刊物上,引起日本科学界与国际上的重视。著名数学家 S.卡茨马尔兹和 H.施坦豪斯在合作撰写他们的名著《正交级数论》时,曾专门征询陈建功关于内容取材方面的意见。他用日文写成的《三角级数论》于1930年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至今仍被人们所引用。1929年夏获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应邀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访问研究员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届的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4月15日至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通过并经毛泽东同意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了所谓“两个估计”,即: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从这“两个估计”出发,会议确定和重申了一整套政策,包括“工宣队”长期领导学校;让大多数知识分子到工农兵中接受再教育;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缩短大学学制,将多数高等院校交由地方领导等等。这次会议作出的“两个估计”和提出的许多“左”的政策,使广大知识分子长期受到严重压抑。

  4月20日――民国政治人物张厉生先生在台北逝世,享年70岁。

  张厉生,原名张维新,又名绍武,字兴周,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三合庄乡三合庄村。北京朝阳大学法律专科毕业,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主修社会学。曾任上海中山学院教授。投身政界,为国民党CC系骨干人物。抗战后期与CC系分裂,转投陈诚集团。历任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杭州市政府主任秘书,南京卫戊司令秘书兼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指导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兼鄂豫皖三省"剿总"党政委员会党务处长,河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中央组织部长,国民政府第六部副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兼国家总动员会议秘书长、内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政务委员、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曾发行《人民评论》、《教育改造》。《新中学生》等期刊。1956年任台湾驻日大使。

  4月23日――著名摄影家张印泉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1岁。

  张印泉,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毛家坨人。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经济系。自幼爱好美术,习中国画,熟知中国绘画画理,17岁已能独立起稿,1919年19岁时开始学习、迷恋摄影。他一生在摄影园地勤奋地耕耘了50多年。他擅长风光,人物摄影,精通摄影科学,为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摄影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7),是他开始学习摄影和探索摄影技术技巧的时期。第二阶段(1927—1937)是他摄影创作的旺盛时期。第三阶段(1937-1949)是他埋头进行摄影科学研究,编著和改制相机、镜头工作的时期。这段时期,他在北平全力从事摄影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新闻摄影局、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部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他参加了中国摄影学会的组织筹建工作,先后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主席,全国影展评委委员等职务。他结合建国后的实践经验对过去研究的理论手稿进行了补充修改,陆续出版了《摄影原理与实践》、《摄影应用光学》、《人造光摄影》等著作,共100多万字。改制成功10.5、13.5、16.5和40厘米的长焦距镜头,还设计制造出能变三种焦距的镜头,这种镜头,当时即使在摄影工业先进的国家也是尖端的科研项目,并完成了:“YCREFLEX”相机的改制工作。同时拍摄不少反映新时代、新人物和新气象的照片。代表作品有《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人工降雨机》,分别刊登于1958年的《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影艺术选集》。1963年,中国摄影学会为祝贺他从事摄影工作40年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展出摄影作品220幅。同年他写出《摄影40年》一书,总结他摄影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并多次为摄影学习班讲课,为培养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

  4月25日――中国金融家、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宋子文先生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77岁。

  宋子文,1894年12月 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继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1917年回国后受盛宣怀之聘,任汉冶萍公司驻上海总办事处秘书等职。1923年10月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英文秘书兼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1924年 8月任中央银行行长。其后调任广东省政府商务厅长。后又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任广东省财政厅长,整理财务颇有成绩。1926年 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商务部长等职,负责筹措北伐军经费。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党﹑政﹑军大权时,他积极从财政上予以支持。1926年12月前往武昌。次年初先后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常委等职。1927年4月,他乘武汉政府派他往上海考察形势之机,与吴稚晖﹑白崇禧等策划反共清党,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力促蒋﹑汪合流。蒋介石8月下野,12月同其妹宋美龄结婚。他竭力争取美国当权人物和江浙财团支持蒋介石重新上台。1928年2月蒋介石再次上台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宋被任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随之任中央银行总裁。1929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又连任三届。1931年6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九.一八”事变后,曾多次发表演说,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2月与蒋介石同时下野。1932年他再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一度代理行政院长。1933年10月后,辞去政府职务,专门从事财政金融活动。次年4月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宋赞成和平解决,与宋美龄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中央代表等进行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联合抗日作出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国民政府到重庆,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1940年至1942年充当蒋介石常驻美国代表,为蒋争取美援,第一次获一亿美元借款,第二次签订租借协定,获五亿美元借款。1942年10月返国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45年 4月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等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旧金山会议。6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1946年 1月任国民党最高经济委员会委员长。10月再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竭力劝说美国杜鲁门政府出钱出枪,多方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1947年9月为蒋介石谋取退路,宋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11月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他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是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货币、公债以及通货膨胀等手段掠夺财富,后以开设棉业公司、垅断对外贸易等手段聚集钱财。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发国难财和战后接收敌伪产业等办法积聚起巨额财富﹐同蒋介石、孔祥熙和陈立夫、陈果夫合称为“四大家族”,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1949年1月去法国,随后侨居美国纽约。

  4月29日――世界著名的现代科学家、中国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主要领导人、地质力学创立人李四光先生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1910年,他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他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从1920年起,他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科教组组长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地质学会首次会议上,他作的《漩涡状构造及其他有关西北大地构造体系的复合问题》的专题报告和他关于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着良好的生成石油和储备条件等论点,为我国开采石油、发掘矿产宝藏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他的关于大地构造体系等理论阐述,对我国地震的发生规律及地震预报工作也颇臻功效,中国科学院接管的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于1950年元月份完成的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广西全省地质图,也是他从1939年领导进行调查、编辑,耗时6年才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面积最广、最完整的地质图。早在二十年代初期,他调查了北方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对于古生物中的原生门类和石炭二叠纪的廷科化石的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他在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有力地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们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1958年,他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廷科》、《中国地质学》、《冰期的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等。

  5月6日――农业教育家和作物栽培学家徐天锡先生在沈阳逝世,享年64岁。

  徐天锡,1907年10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今上海)崇明。祖父徐嘉禄,年轻时只身到上海,经商起家,置下了不少产业。父亲徐秀棠,是个中医师,在上海行医数十年。青少年时代的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25年初,他刚满18岁,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秋天,他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1月,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主系园艺、辅系农艺四年的课程。毕业后,他应广西省农务局赵连芳局长的邀请,到柳州出任该局农艺系技士。工作不到半年,广西发生战事,农务局被解散。同年9月,经母校金陵大学介绍,他到安徽贵池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当植物学教员兼农场主任。1930年2月,转到北平新华农业学校任教兼农场主任。半年后,他应燕京大学作物改良试验场负责人沈寿铨聘请,到该场任技师,专事作物研究。从1930年8月至1934年8月,他主要从事高粱育种工作,并帮助进行玉米、谷子、小麦等作物的试验研究。1934年9月他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他抓紧时间潜心研读,仅一年便获得农艺与植物遗传专业硕士学位。第二年9月回国,经同窗马保之的介绍,第二次去广西柳州,任省政府技正和省农事试验场技正兼农艺组主任。在此期间,他主要在柳州沙塘从事水稻研究。工作仅一年,由于劳累过度,胃病突发,并日趋严重,不得不离开繁重的工作岗位,改就教学工作。通过同窗好友萧辅的推荐,1936年9月到杭州浙江大学农艺系任教授,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1937年7月,浙江大学从杭州迁到建德。由于时局进一步紧张,学校当局打算再迁江西泰和。这时他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部分教授如黄瑞纶、陆大京、周明牂、柳支英、萧辅、程世抚等则迳往广西。1938年2月至7月,他到柳州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8月转任广西省农事试验场技正兼省政府水稻督导主任,直到1940年11月。他全部精力倾注于水稻试验研究和推广,经常在广西各地指导或检查农业生产工作。因工作繁多,生活极不安定,积劳成疾,体力衰弱,不得不离开广西,回到上海就医。在上海期间,他与胞弟徐天强合资经营“强生化工厂”,同时创办了私立新华农业专科学校。1944年春天,又与金陵大学同学徐正鉴等筹备成立农学院,设在圣约翰大学。招生开学后,他任植物生产系教授兼主任,后期代院长。这个农学院历时三年,于1947年7月停办,他则转到当时上海市政府工务局园场管理处任技师兼处长。1948年3月后,他出任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机械农垦处副处长、代处长等职。1949年9月,他受聘于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同复旦大学农学院广大师生一起来到东北的沈阳农学院,任农学系教授,并先后兼任作物栽培教研室主任、作物栽培原理教研室主任、农学系副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生产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关怀,他生活安定,心情舒畅,不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特别是到沈阳农学院后,他针对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东北地区培养了大批农业科学人才。在专业领域中,特别是在作物栽培和耕作研究方面,他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引导东北地区作物科学研究在更深的层次上,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随学校下迁,辗转周折,辛苦劳累患有高血压症。1971年春回到沈阳东陵养息期间,不料突发心肌梗塞,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业绩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扬。生前他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一直担任历届辽宁省农学会副理事长和作物学会理事长的职务。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倡导北方春播作物“北种南育”,加快育种进程;提出在东北地区平作后起垄的耕作方法,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创立了具一定特色的作物栽培专业教学体系。

  5月19日――清末举人、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古物鉴定家、文物鉴定家、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家徐森玉先生逝世,享年83岁。

  徐森玉,名鸿宝,字以行,1888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曾就读于著名的白鹿洞书院。1900年考入山西大学堂,读化学。在校期间,即著有《无机化学》和《定性分析》,校中称为“奇才”。山西大学堂监督(校长)宝熙十分赏识他的才华,经常邀他鉴赏古物,共同探讨、考证、鉴定、研究文物,从而奠定了他成为文物鉴定家的基础。建国前,曾任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西北科学考察团常务理事、中央博物院理事和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等。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主任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和上海博物馆馆长。并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毕生为文物、古籍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前夕,他将北平图书馆珍藏的一批善本书和唐人写经8000多卷,抢运到上海保存。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又与郑振铎一起几次设法转移,才未遭日军掠走。抗日战争初期,他冒险潜回北京,与孙仲章共同策划将尚陷北大研究所的“居延汉简”2万余枚秘密运出北平,寄存香港大学图书馆。民国27年(1938年)春,不辞艰险,押运故宫文物转移至后方安全地带。途经贵州安顺,由于车祸事故,足部受伤致残。“孤岛”时期上海不少珍贵古籍流失海外。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张元济、郑振铎致电重庆,要求政府抢救古籍。民国28年底,他受重庆方面委派赴沪收购善本图书。历时七个月,与郑振铎一起竭尽全力抢救举世闻名的藏书家——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刘氏回海堂、陶氏涉园、邓氏凤西楼等所藏珍贵版本古籍,拣选、收购了一大批,而且冒险将最精的82部宋元版本502册,亲自携带经香港转运至重庆,为保护祖国古籍作出了贡献。抗战期间得悉日本帝国主义计划抢走山西赵城的金代刻本《赵城藏》佛经4000多卷。为了避免这批国宝落入日军手中,他通过郑振铎转告中共地下组织,终于由山西的八路军派出一支队伍赶赴赵城,把这批珍贵文物抢救了出来。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逃往台湾,行政院下令故宫博物院把珍贵文物造册上报、装运台湾。遭他反对。国民党五个部门联合聘请他赴台湾主持文物工作,他却婉言谢绝,毅然留在上海。解放初期,他参与筹备建立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他利用自己与国内收藏家的关系,运用本人鉴别专长,全力以赴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访求文物珍品、善本图书,为博物馆、图书馆收购了大量稀世之宝。1951年,为了征购晋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询《伯远帖》,亲自陪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赴澳门,将《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二希”购归。此外,他还在上海的银行保险柜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物“天王玉玺”两方,后调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徐森玉在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征集了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筍帖》、宋司马光《手迹》、宋苏轼《文同合卷》、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和明天启刻《萝轩变古笺谱》等,均为稀世珍品。1962年,经他动议和督促,将密封在铁箱内30多年的宋刻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玻璃版底片从故宫博物院找出来,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予以影印出版,为古文献的整理、保存作出了贡献。由于他对文博工作的重大贡献,中央文化部于196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时为他颁发了奖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遭受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不幸逝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昭雪平反,恢复了名誉。

                                      

                                                                      谢觉哉同志

 6月15日――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7岁。

 谢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别号觉斋,1884年4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1905年他21岁时考中清末秀才。民国初年毕业于湖南商业师范讲习所,1921年加入新民学会,1923年11月加入国民党,1925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常委、工人部部长,主编《湖南民报》。谢觉哉在1927年到武汉与徐特立一起编《大江报》,次年又到上海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1933年离开上海,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任毛泽东的秘书。秘书长及内务部长等职,协助毛泽东起草苏维埃政府一系列法规。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后任西北办事处司法部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审计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为中国革命政权的司法制度创建了雏型。“七·七”事变后历任中共中央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代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中央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等要职。

  6月20日――国民党中将、台湾“总统府“参议魏炳文先生逝世,享年73岁。

  魏炳文,字耀升,别号朗轩,1898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少时在户县苍溪小学堂和三原渭北中学求学。 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讲武堂,1924年5月赴广州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同年12月结业留校,先后任第三期校长办公厅中尉副官、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九连连长,后升任营长、团长,参加了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1930年杨虎城主陕时回陕,任省会公安局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六军第二十八师参谋长兼陕西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后升师长、军参谋长和秦岭守备区司令。1940年9月任第三十六军副军长。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调任第十六军副军长兼北平警备区副司令。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三天,他上古北口巡查部队,一个拒不放下武器的日本军官手握长刀向他劈来,被他的侍从官挡住,缴获了长刀。这把长刀上刻有“南京之役杀107人”字样。据被俘的日本军官供认,此刀原为南京大屠杀时率先进行杀人比赛的日军少尉向井敏明所有, 共砍杀中国百姓470人以上。这把刀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他一直收藏在身边。1948年晋升陆军少将衔,次年任第十八绥靖区(宝鸡)副司令官、陕西省学生总队总队长。曾捐款修复战时被破坏的户县苍溪小学。1950年去台湾,1954年以无职军官退役,在家种菜、养鸡,以补九口之家生活所需。后又被当局任命为台湾“总统府” 参议。他去世前,他将那把日本长刀交给其夫人魏常莲。魏常莲临终前托子女将长刀交给台湾历史文物馆,成为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

 6月21日――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陈垣,字援庵,1880年出生于江门市棠下镇石头村。他5岁随父到广州求学,少年时就立下报国救民思想,关心民族振兴,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1913年春定居北京。1921年曾任教育部次长( 副部长),代理部务。1926年接任辅仁大学校长,一任20多年。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大合并,而改任北师大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1年6月21日,因他的书斋名励耘书屋,故后人称之为“励耘老人”。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他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年,桃李满天下,赢得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舆论界的尊敬和推崇,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和史论等方面著述丰华,卓有成就。毛泽东同志也对他的国学成就称赞有加,誉他为“国宝”。少年时他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故从1917年开始,他发愿着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所谓“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的总称。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此后,他又先后写成专著《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他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在研究《元典章》的过程中,他曾用元刻本对校沈刻本,再以其他诸本互校,查出沈刻本中伪误、衍脱、颠倒者共一万二千多条,于是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指出致误的原因,1931年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又名《校勘学释例》。他在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书。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举例》一书,“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而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他身处危境,坚决与敌斗争。在大学讲坛上,他讲抗清不仕的顾炎武《日知录》,讲表彰抗清民族英雄的全祖望《鲒埼亭集》,以此自励,亦以此勉励学生爱国。同时,他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显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八年抗战期间,他连续写成《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典籍概论》等宗教史论文及《通鉴胡注表微》,都含有讽今喻世﹑抒志表微的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经69岁。在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曾深入研究、著作等身的基础上,他很快接受了新事物。之后的十年间,先后写了二十多篇短文。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软禁,到1971年6月,饮恨以殁。已故著名学者严耕望把他和、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列为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

 6月26日――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同志在郑州逝世。享年53岁。

 宋学义,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1939年夏参军,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易县的“反扫荡”战斗中,数千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分数路突然进犯狼牙山地区。晋察冀一分区一团(即现在的四十二军四八七团)三营七连二排六班的5名战士(即当时的他、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子弹全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他和葛振林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其他3名战友壮烈牺牲。他腰部受重伤,第二天被接回部队,送往野战部队医院进行治疗。伤好后,晋察冀军区召开庆功会,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把军区颁发的“坚决顽强”的五星奖章分别挂在他和葛振林的胸前。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其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1944年,他转业到河北省易县北管头村,任农会主席,并与李桂荣结婚。1947年,他得知家乡解放,遂和爱人一起返回沁阳北孔村。返乡20多年来,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英雄本色,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多年任县、公社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出席了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军人积极分子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沁阳烈士陵园。

 7月1日――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在“铁人第一口油井“附近建铁人王进喜事迹陈列室。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基辛格先生

 7月7日至9日――周恩来总理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北京举行了会谈。16日发表公告说,尼克松总统应邀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7月8日――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报告》,要求除人口稀少的地区外,各级都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1969、197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千分之二十六点一和二十五点八。报告提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逐年降低,争取到1975年一般城市降到千分之十左右,农村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

                                                          

                                                                          基辛格博士

 7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1971年7月9日,基辛格来到北京,双方就尼克松总统访华一事达成了协议,于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国,周恩来邀请尼克松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华,尼克松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7月29日――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副主席高崇民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高崇民,辽宁省开源县人,早年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参与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复东会”,策应东北抗日义勇军,反对蒋介石不抵抗和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政策,宣传抗日主张,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他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表示赞同和拥护,决心跟着共产党走。1936年12月在西安,他参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起的西安事变,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对团结东北军、西北军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有贡献的。抗战期间,他在党的领导下,担任东北救亡总会的领导工作,为动员和组织抗日力量,积极宣传抗日主张,与反动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1941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秘密组织了“东北民主政治协会”,坚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反蒋抗日的民主运动,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进入东北解放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东省主席、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司法部长。全国解放后,他历任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司法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院长,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东北总支部主任委员等职。几十年来,他衷心爱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衷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注意改造世界观。他关心祖国的统一,关怀台湾省同胞和故旧,为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他立场坚定,爱增分明,襟怀坦白,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他忠诚于党的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

 7月29日――中国与塞拉利昂共和国建交。

 8月4日――中国与土耳其建交。

 8月9日――著名戏剧评论家,票友苏少卿先生逝世,享年82岁。

 苏少卿,字相辰,艺名寄生,1890出生江苏省徐州市。他1908年由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即被聘为徐州第一小学教师,不久即辞职赴北京学唱京剧,父母力劝不从,断其经济来源,幸得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资助。3年学业完成,却因身高1.80米,衣帽皆不合身,未能正式登台演唱。1913年,东渡日本考察戏剧。数年后回国,再度在北平、天津定居,拜陈彦衡为师。专攻谭派须生,并钻研音韵学。在天津期间就职于《天津时报》社,在北平、天津各报刊经常发表戏剧评论文章。1926年,应邀返回徐州主持徐州民众教育馆事宜,同时教授京剧和京胡,学员有刘仲秋、徐筱汀等人。1927年,再度去上海,任职于高亭唱片公司。来往于上海、北平、天津之间,录制唱片,主持票房,进行演出活动。此后的数十年间,为《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报刊撰写戏剧评论、考证、梨园掌故等方面文章。1932年,得家庭工业社资助。创办“无敌播室”于李树德堂电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三四个小时,自教老生戏,兼播讲剧坛评论、梨园掌故等,并于每周末邀请名伶名票会唱,开电台教戏及伶票会唱特别节目之先声。此后20余年。始终在沪各电台继续播音。其间还出版了《戏剧月刊》十数期,并先后在俭德会、港务局、暨南大学、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业余京剧组织担任指导。同时还自办票房,一为“国剧研究会”、一为“苏声社”。每日有数10人参加,名演员程砚秋、杨宝忠亦经常亲临登场,此举一京延续至1965年他离开上海。建国后,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主持京剧讲座,1953年进上海市文史馆。1956年经梅兰芳介绍至中国戏曲学校任教,1964年因病回沪休养.次年退休。他秉性坦荡,淡泊名利,祖业所遗苏华旅馆其竟不知有几间屋,一生不事置业,而酷爱古玩旧书,每日必夜读。曾编著《大戏考》(大声第—版)、《袖珍戏考》、《戏剧月刊》等书刊。倾毕生之力传播普及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艺术。他的女儿苏娥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原配夫人,育有三男一女。

 8月14日――毛泽东去南方各地巡视。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和上海,分别同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福建等省的党政军负责人,进行了多次谈话。

 8月18日――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连阔如先生逝世,享年70岁。

 连阔如,原名毕连寿,号连仲三,笔名云海客,满族,1902年出生于北京市。幼家贫。1924年在北京天桥摆摊卖卜。1927年开始学说评书,从李杰恩、张诚斌学说《西汉》、《东汉》。30年代以说《东汉》成名。《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考撤、《战昆阳》均为他最成功的片断。曾参加北平市曲艺工会。1933至1937年间,在报刊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英烈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平、津撂地说书。1950年创办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精心研究《三国》、《水浒》,演出获得成功。另编写《飞夺沪定桥》等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作品。1951年组织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任大队长。1956年随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出。后历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等职。擅说评书曲目有《西汉》、《东汉》、《水浒》、《隋唐》等。

 8月2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归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许立同志逝世,享年66岁。

 许立,菲律宾归侨,1905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龙湖石龟村。他1925年移居菲律宾,先后在菲律宾、印尼、香港等地从事职工运动。1926年在菲律宾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代表菲律宾总工会出席在上海召开的泛太平洋职工代表大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42年3月担任“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主席,组织“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46年9月回到国内参加解放战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侨务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组组长,中共中央统战部三室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文革”中被诬陷为“美蒋特务”受到残酷迫害而含冤去世。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8月11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去南方巡视,同沿途各地党政军负责人作了多次谈话。毛泽东说:“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并指出:林彪对这件事“当然要负一些责任”。

                                                 

                     

                                                       特种邮票《潘天寿作品》

                              

                                                                         潘天寿作品

                                                              

                                                                          潘天寿先生

  9月5日――中国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75岁。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等别号,晚年多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1897年 3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北乡冠庄村。父名秉璋,县学生员,能 书。他7岁入私塾,文章日课之外,兼写字、绘画,并经常从事农活劳动。14岁入宁海县城国民小学读书,开 始临摹《芥子园画传》及《瘗鹤铭》碑及《玄秘塔》帖。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专修5年,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等。毕业后回乡教书,但未曾辍习绘画。那时他常画山岩、松柏、牛、虎、鹰一类富于力量感的对象,已见出审美爱好的个性。1923年,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上海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中心,学术空气浓厚,名家云集,为他提供了提高学养、见识与绘画技巧的良好环境,使其画艺大进。不久,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授中国画及中国绘画史,两年后编写出《中国绘画史》一书。与此同时,他还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系主任。此后,一直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诗文、美术史论。是我国的著名画家、杰出的现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9月5日――林彪、叶群从他们的党羽的密报中获悉毛泽东的上述谈话内容,决定对在旅途中的毛泽东采取谋杀行动,发动武装政变。8日,林彪下达了发动武装政变的手令。毛泽东由于事先对林彪的反常活动有所觉察,他于11日机警地乘坐列车提前离开上海,林彪集团妄图在旅途中谋杀毛泽东的阴谋破产。12日,林彪准备带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南逃广州,图谋另立中央,实行割据。并将一架专机秘密调往山海关,供在北戴河的林彪等使用。当天下午,毛泽东安抵北京。当晚,周恩来根据有关方面的报告,追查专机突然去山海关的行动。林彪、叶群、林立果等眼见阴谋败露,于13日凌晨仓皇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林彪集团的余党或自杀毙命,或束手就擒。一场反革命武装政变被彻底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灭亡,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9月5日至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被彻底粉碎。

                                           

                                                          “九一三事件”现场及罹难者

                             

                                                    256号三叉戟飞机的尾部机舵

          

                                                      “九一三事件”中的罹难者遗体

 9月13日――中国发生“九一三事件”。

“九一三事件”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叛国,途中机毁人亡的事件,又称“林彪叛逃事件”。1969年,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明文规定:“林彪是副统帅,是毛泽东的接班人”。1970年,林彪加紧进行“抢班夺权”的罪恶活动。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企图攫取国家主席的位子,最终失败。篡权失败后,林彪反革命集团开始策动武装政变。1970年10月,林立果组成了武装政变的秘密骨干力量,取名为“联合舰队”。1971年3月21日至24日,林立果、周宇驰等人在上海制订了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纪要》指责毛泽东是“现代秦始皇”,是当代暴君;并阴谋策动武装政变。1971年3月31日,林立果召集王维国、陈励耘、周建平秘密开会,指定江腾蛟为南京、上海、杭州进行联系、配合和协同作战的负责人。1971年9月,林彪察觉其密谋夺权之事即将败露,决定谋杀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了一级战备的命令。8日,林彪下达了武装政变手令:“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9月8日至11日,林立果、周宇驰先后分别向江腾蛟、王飞以及“联合舰队”的其他骨干分子传达林彪手令,具体部署杀害毛泽东。他们企图乘毛泽东专列停留上海之际动手杀害毛泽东,后又密谋炸毁苏州附近的铁路桥谋害毛泽东,制造第二个“皇姑屯事件”。林彪、叶群同时还为南逃广州,另立中央作准备。正当林彪反革命集团紧张地策动武装政变的时候,毛泽东对阴谋有所警觉,突然改变行程,于9月12日安全回到北京。林彪慌忙中作出决定,13日带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南逃到广州,企图另立中央,分裂国家。9月12日,林立果、周宇驰分别布置南逃。胡萍等安排了南逃广州的飞机8架,于9月12日晚派256号专机送林立果去山海关,供在北戴河的林彪、叶群和林立果使用。9月12日深夜,林彪、叶群、林立果得知周恩来追查专机去山海关的情况后,十分惊慌,他们判断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遂于13日零时左右不顾警卫部队的拦阻与刘沛丰等驾车由北戴河向山海关机场急驶。零时32分,256号三叉戟飞机强行起飞,企图外逃。途中油料用尽,凌晨2时半,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东北的草原上坠毁,机毁人亡。9月13日凌晨3点15分,周宇驰等劫持3685号直升飞机企图外逃。中央及时采取拦劫、迫降措施,6点多该机在京郊怀柔县境内降落后,周宇驰、于新野开枪自杀,李伟信被活捉。从直升飞机上缴获了大量国家机密文件和策划武装政变的材料,包括林彪9月8日的手令。其后江腾蛟等“联合舰队”的其他成员也一一被捕。事后,遵照中央的指示,中国驻蒙古许文益大使等人,到飞机坠毁现场察看,尸体就地掩埋,并携带现场拍摄的大量照片回国汇报。随后周恩来总理作出飞机自行坠毁的正确结论。

 ――同日凌晨2时30分,著名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共中央副主席、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林彪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终年64岁。

 林彪,原名林育蓉,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迥龙山区林家大弯。他是著名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率部解放了中南广大地区及海南岛。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任军委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4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9月任国防部长,还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革”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9月18日――中央及时将林彪叛逃事件向高级干部通报。

 ――同日,中国第一次发售了日本纸杯面条------日清杯装方便面,日清就此打开了日本以外市场的销路。

 9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原中侨委党组书记、原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方方,又名方思琼,1904年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高等小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24年6月在广州加入新学生社,同年秋入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乡从事农民运动。1925年春参加国民党,任普宁县党部常务委员兼秘书长。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潮汕农民自卫军共青团特支书记。1926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潮安上莆区工农会中共支部书记、中共潮安县委工委书记、县总工会秘书长,参与领导潮安县工农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曾被迫流亡到暹罗(今泰国)任教。1927年冬返回潮安组织赤卫团,任党代表并任中共潮安县委宣传部部长。1929年任中共东江特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普宁县委书记,中共汕头市委书记。1930年夏任潮安县革命委员会中共党团书记,参加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起先后任中共闽粤赣边区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汀(州)连(城)县委书记,中共上杭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春任福建军区(上)杭、(龙)岩、永(定)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同年秋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1934年春任福建军区红九团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参加多次反“围剿”作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闽西。1935年3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1936年秋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参与领导闽西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4月赴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闽西斗争情况。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闽西,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38年任中共闽粤边特委书记。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驻广东统一领导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抗日爱国救亡运动。1943年夏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解放战争初任北平军调部广州第八小组中共代表、叶剑英政治顾问。1946年秋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书记,1949年春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曾领导营救转移大批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安全抵达东北和华东解放区,组织领导开展华南游击战争。广东解放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兼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五书记兼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华南分局常务委员兼交通运输部部长,国务院侨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党组书记,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等职。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9月29日――中央发出通知:中央已命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离职反省,彻底交代。”10月3日,中央决定撤消军委办事组,成立军委办公会议,由叶剑英主持。同时,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由10人组成的中央专案组,彻底审查林彪反革命集团问题。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在毛泽东支持下,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 

 9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独立营侦察员、革命烈士邓付迪同志为抢救群众而光荣牺牲,年仅21岁。

 邓付迪,傈僳族,1951年出生于云南省福贡县鹿马登区娃底村。中国共产党员,196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侦察员。他平时勤奋好学,积极服从组织分配,各项工作均得到首长和战友的好评。他在贡山县高拉博怒江渡口渡江时,因木船翻没,他奋不顾身抢救落水群众时壮烈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丽江军分区党委和昆明军区党委分别给他追记二等功和一等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0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同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专案组,在专案组领导下,设立工作机构,审查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的问题。 

 10月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裘盛戎先生逝世,享年56岁。

 裘盛戎,原名裘振芳,1915年出生于北京市。八岁开始从父裘桂仙学戏,作为名净的父亲对他严格要求,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2岁,他就学会了20多出戏,进富连成科班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一级,按“盛”字排。在科里,经肖长华、孙盛文、王连平等教导,艺事更加精进,不久便有许多观众喜欢他的戏。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1933年出科后,曾搭班在杨小楼、金少山门下,另外还同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及孟小冬、周信芳、盖叫天等大师以及四小名旦、叶盛章、叶盛兰、李少春、高盛麟、李玉茹、言慧珠等同台演出。其间一度倒仓,加之父亲的病逝等原因使他思想苦闷,在上海天蟾、黄金等剧场充当班底。尽管这样,他的才华和造诣依然为行内外人及观众所欣赏。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金少山在上海演出,邀他合作《草桥关》、《刺王僚》、《白良关》,金少山鼓励他“好好干,将来前途远大”,并与他合灌唱片《真假李逵》。这期间,他还与周信芳有较长时间合作,从麒派表演中汲取艺术营养充实自己的花脸表演技艺。1947年,他创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庆戏院,打炮戏即更名《姚期》的头二本《草桥关》。虽是老戏,但他在唱念做上都作了新的处理,演出时观众彩声连连,取得圆满成功。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等戏,并将《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为他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剧目。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他生前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解放后,他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合作演出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1953年赴朝鲜慰问,1955年到香港演出。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他的表演艺术已到达颠峰状态。他曲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 “北京京剧团”。1956年,他加盟了被誉为具有全国最佳搭档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的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在这个团里,马谭张裘四人有时轮流唱开场戏或上大轴,有一次裘唱大轴《坐寨盗马》,开场戏是张君秋的《女起解》,二出是谭富英的《碰碑》,倒二是马连良的《借赵云》,一时传为美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赤桑镇》《姚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南方来信》、《壮别》、《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64年他参加了现代戏《杜鹃山》的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乌豆。同期,他还创演了另一出现代戏《雪花飘》。1966年,他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隔离审查,并被抄家。北京京剧团出演《海港》,只让他担任B角高志杨,于是每逢此剧由B角演出时,观众就蜂拥前往,争睹艰难岁月中他的风采。他深爱京剧事业,逝世前两年,他尚在“控制使用”中,还随《杜鹃山》剧组去湘鄂赣体验生活。不久,他被查出患有肺癌,1971年扩散到脑部。他生前留有大量录音资料;电影《秦香莲》、《群英会.借东风》中也保存了他珍贵的表演艺术形象。

 10月9日――台湾现代摄影的先驱、著名摄影家邓南光先生逝世,享年64岁。

 邓南光,本名邓腾辉,1907年7月1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北埔乡,抗战时期他在留学日本法政大学经济系时期接触到摄影,主要修习写实摄影,返台后就以摄影为业,在30岁之前,足迹已遍及台湾全省,留下将近6000张的底片。纪录北埔记事、东瀛写真、台北况味等系列作品。他的镜头流连于浪漫且落寞的悠远情怀。他真挚、迷人的时代影窗,记录了世代与族群的变迁容颜,是早年台湾弥足珍贵的见证,更是台湾摄影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萃片段。1963年12月台湾省摄影学会创立时,他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

                                                                             

                                                                                        乔冠华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同日,现代古琴演奏家、广陵琴派的第十代传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刘少椿先生在扬州逝世,享年70岁。

 刘少椿,原名刘绍,字少椿,号德一,成年后以字行。1901年10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陵堡。15岁时随其父至江西南昌做食盐生意,其时经常来往于江西南昌和江苏扬州两地。1915年,刘家定居扬州,开“裕隆泉盐号”谋生。1928年,他拜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为师学习古琴,开始了他的古琴艺术生涯。后来,他又邀请孙绍陶到自己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为自己的儿女补习古文,自己则继续从师学琴,为时约三年之久。除认真钻研古琴艺术外,他还爱好昆曲,其他如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等等,他无不潜心钻研。拳友刘襄谷,画友吴笠仙、金建吾,曲(昆曲)友潘啸岩、徐仲山、江石溪、吴白陶,琴友张子谦、高治平、史荫美、翟筱坡、胡斗东等都与他交往甚密。 他一心练琴,不善经营,因此在其父逝世,盐号倒闭后,不得不以典当家中古玩什物度日。后为谋生计,经人介绍,曾于1937年担任镇江省立师范附小的图书管理员,1942年以后又先后担任过南通裕华盐业公司职员,国民政府南京民航局庶务主任,江西26临教院军需官等职。1949年5月,他由江西返回扬州。1956年,他应邀去南京为查阜西先生等组织的全国琴人采访录制广陵琴派名曲。后由张正吟先生策划,留在南京,在南京乐社为青少年传授古琴,每月付以微薄酬金,聊以补贴生活。1958年,经南京艺术学院民乐教授甘涛先生介绍,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时有梅曰强、林友仁、张正吟、邓文权、龚一、李长白、施世珍、王刚强、周静梅和他最喜爱的小女儿刘薇等人得其传授。1963年,他返回扬州,同时受聘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他是广陵琴派的第十代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他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研究了广陵琴派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同时他还为广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美好的青春活力。其擅弹琴曲除《樵歌》外,还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及《酒狂》等。

 10月27日――我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宝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郭宝钧,字子衡, 1893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祖藉山西汾阳。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董作宾先生主持下,在河南安阳殷墟开始进行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他以河南省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发掘。此后,他转入研究院,全身心投入考古事业,又多次参加和主持了小屯村一带殷墟的发掘,写出了《B区发掘记之一》、《B区发掘记之二》等发掘报告,肯定了殷墟宫殿建筑的遗迹,修正了前人殷墟“漂没”说等错误认识。在紧张的殷墟发掘之余,他曾先后参加了山东城子崖、河北磁县、河南浚县和辉县等地的调查发掘工作,参与或主持编写了《城子崖》、《浚县辛村》、《山彪镇与琉璃阁》等考古报告。在城子崖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龙山文化”这一概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了1950年春季的殷墟发掘,这是殷墟发掘中断多年后的重新开始,这次发掘发现了著名的武官大墓。50年代前期,继续从事河南安阳殷墟、辉县、洛阳等地的考古发掘。他在50年代初期纂写文章介绍殷墟发掘情况,为确定殷代是奴隶社会的论证提供过珍贵的证据。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府经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历史系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考古专业,他受聘为教授,担任基础课《商周考古学》的教学工作,同时进行部分专题课的讲授。50年代后期开始,他把主要精力从田野发掘转入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先生在过去一系列论著的基础上,写出了《殷周的青铜武器》、《殷周车器的研究》、《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中国青铜器时代》等论文与专著。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我国的考古事业,是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1月9日――我国与黎巴嫩建交。

 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大会主席马利克首先致欢迎词,称“这是珍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11月12日――我国与卢旺达建交。

 11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同志时,为“二月逆流”平反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们(指叶剑英等)“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

 11月24日――中国著名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渚沛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叶渚沛,1902年出生于菲律宾,祖籍福建厦门。1925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冶金专业。先后在美国中央合金钢公司、联合碳化物研究所、机器翻砂公司担任工程师和冶金组主任等职。1933年回国,历任资源委员会冶金室主任、重庆炼钢厂厂长、电化冶炼厂总经理。1944年去欧美考察,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组副组长等职。1950年回国,任中央重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处主任,1958年任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常务委员。他长期潜心于科学研究,知识渊博;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和技术的观点,为解决有关的重大科学技术课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在中国很早就倡议研究化工冶金学,并创建了化工冶金研究所,为发展中国的化工冶金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中国采用当代钢铁冶金中的几项最重要的新技术,如应用于现代大型高炉的重要技术措施、氧气顶吹转炉和连续铸钢等,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对中国几个主要钢铁基地和复杂矿(如包头、攀枝花),以及某些有色金属矿藏的开发利用,提出了重要建议。晚年,他积极建议发展技术科学以及开展微粒学、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和超高温化工冶金过程的研究等。此外,他在"关于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建议"专著中,建议发展钢铁-化肥联合企业和竖炉炼磷,以解决我国化肥短缺的问题。他提出各种建议并拟写论文近百篇,主要著作有:《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高炉冶炼的发展趋势与"三高"炼铁》、《关于合理利用包头稀土稀有资源的建议》等,其中《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一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有关氧气顶吹转炉炼钢、高炉钒钛磁铁矿冶炼和竖炉炼磷的实验和研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2月8日――我国与冰岛建交。

                       

                                                          中国在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批林批孔运动                                批林整风材料

 12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中央专案组整理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下发全国,供党内外讨论。以后,又陆续下发《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和《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三,在全国开展批林整风。 

 12月14日――我国与塞浦路斯建交。

 12月16日至翌年2月12日――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计划会议提出批林要联系经济战线的实际,批判林彪一伙鼓吹的“空头政治”,解决他们干扰破坏造成的恶果问题。会前,周恩来在12月5日所取国家计委汇报会议情况时指出,现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乱得很,要整顿。随后,国务院主持起草了《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纪要》,提出了若干整顿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统一计划,整顿企业管理,落实党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政策,坚持又红又专,反对“空头政治”,反对无政府主义等等。在企业的管理上,明确规定恢复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等7项制度;企业要抓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等7项指标 。这个会议纪要经周恩来主持讨论定稿后,国务院领导提请中央批转下发。张春桥极为不满,借口“文件长了,不好发”。他还反对批“空头政治”,声称批“空头政治”就是批“文化大革命”,否定了这份文件。在这次全国计划会议期间,周恩来发现了由于“1970年大膨胀”所造成的“三个突破”问题,他在会上指出:职工人数突破了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了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了800亿斤,这三个突破对国民经济各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注意解决,就会犯错误。  

 12月19日――著名当代画家郭味渠先生在山东潍坊逝世,享年63岁。

 郭味蕖,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堂号知鱼堂、二湘堂、疏园等。1908年2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县。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随家乡画家丁东齐、刘秩东习画。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西画,毕业后曾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37年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得黄宾虹指导.擅花鸟兼及山水,所作融会诸家,以工带写,画风清丽活泼,生动自然,风范别具。对金石、 考古、鉴赏、书法和文学皆深有研究。1951年受徐悲鸿之聘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0年,以“战备疏散”为由被迁返潍坊,后在家乡潍坊逝世。1980年文化部及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他在艺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主张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白描和点染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重彩和泼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立意清新,色彩秀丽,构图新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代表作有:《鹦鹉图》《被泽之陂》《大好春光》《惊雷》《银汉欲曙》、《河山似锦》、《东风朱霞》等。曾在济南、青岛、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厅、北京厅、广西厅、山东厅等处作大幅花鸟画。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郭味蕖画辑》,1988年出版《郭味蕖画选》。.编著出版《知鱼堂鉴古录》、《知鱼堂书画录》、《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艺话》,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明清四画人评传》等。

 12月2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于杰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4岁。

 于杰,原名窦长祥,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东黑洼村。1934年毕业于临朐文庙小学,同年8月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读书。1935年参加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毕业于临朐文庙小学,同年8月入山东济南乡村师范读书。1935年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参加“学联”(后改称为“民先”),积极投入抗日反蒋运动。其间国民党当局为打击和削弱进步力量,一度将学校解散。回到家乡与高启芳(高启云)、孙蔚兰(孙毅民)等人一起,成立“读书会”。在青年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6年春济南乡师复学。他返校后,经白学光、高启芳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济南乡师党小组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任济南乡师党支部书记。日军入侵山东后,随校流亡鲁西。同年11月回到家乡,在县城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发展中共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9月根据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景晓村指示,建立中共临朐县委员会,被推举为中共临朐县委第一任书记。此后带领中共临朐县委,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了地方抗日武装临朐独立团。1939年2月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民运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等职。1941年10月调任中共鲁中区委蒙山工委书记。1942年6月任中共泰宁县委书记。1943年4月任鲁中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随山东干部大队到东北地区工作,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1947年后任中共勃利地委副书记,中共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吉南地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组织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组织处处长。1950年12月赴朝鲜前线,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巡视员。1951年3月回国后,任中共松江省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后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任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兼农工部部长。1958年起先后任中共嫩江地委第二书记兼嫩江专署专员,松花江地委第二书记,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1年8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在北京参加全国计划会议时,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12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针对当时农村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普遍存在分配不兑现,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枳极性的状况,要求各地不要硬搬照套大寨的管理办法,要从实际出发。总结当地好的经验,坚持那些为群众所欢迎的简便易行的办法;强调农业要全面发展,不能把党的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规定了有利于集体增产个人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和使分配兑现的一些具体政策。这个指示受到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抗议美、日把中国钓鱼岛等岛屿划入日本“归还区域”,重申中国对这些岛屿的领土主权。声明指出:不久前,美、日两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归还”冲绳协定。在这个协定中,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明目张胆的侵犯。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收复钓鱼岛等台湾的附属岛屿。

本年度代表歌曲:《扛起革命枪》

 

                                                                                  本集 (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