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霖儿童公社主页: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67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4:51

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67)  

2008-07-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2008年)

            1967年(农历丁未年.羊年)

   本年度重大事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上海出现“一月风暴”;解放军奉命“支左”; 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制成功;发生所谓“二月逆流”;中国第一代岸舰导弹发射成功;江青提出“文攻武卫”;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刘少奇、邓小平、陶铸受到揪斗;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调试成功;谢富治提出“砸烂公检法”;毛泽东主席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中国“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王力、关锋、戚本禹被隔离审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李立三、爱新觉罗.溥仪、张恨水、邵力子、侯宝璋、小白玉霜、王陵基、康泽、孟泰、周作人等知名人士相继逝世;中国开始援建坦赞铁路.

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题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宣布“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号召“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

 1月3日――上海《文汇报》被造反派奇权,揭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

1月4日――江青、康生、陈伯达在北京接见武汉“赴广州专揪王任重造反兵团”,他们在讲话中,诬陷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陶铸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是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被突然打倒.他受到残酷迫害,于1969年11月30日在安徽合肥含冤去世.

1月5日――中国宣布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上海出现“一月风暴”

――同日,上海出现“一月风暴”,造反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夺权.张春桥向上海“工总司”等造反派组织的头头们说:“当前的基本问题是把领导权从走资派手里夺回来,希望革命造反派把要害部门控制起来.”6日,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指挥下,以王洪文为头头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市委大会”,篡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了所谓“1月革命”的风暴.对此,毛泽东于8日赞扬说:“这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上海革命力量起来,全国就有希望.它不能不影响整个华东,影响全国各省市.”11日,经毛泽东授意,由中央文革小组起草,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的名义给上海市各“造反团体”发出贺电.《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相继发表社论,肯定和支持上海的夺权,号召全国“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山西、贵州、黑龙江、山东等省党政领导机关先后被所谓“造反派”夺权,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更加剧了混乱的局面.

1月8日凌晨4时――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阎红彦同志逝世,享年57岁.

阎红彦,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9月13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24年入陕北军阀部队当兵.1927年10月12日参加清涧暴动起义.失败后,1928年至1930年在陕北、晋西一带从事党的军事活动,进行兵运工作.1930年后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的指示,率领一部分武装在汾阳、孝义、中阳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5月起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长,1931年农历7月20日任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同年秋,晋西游击队在甘肃含水与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会合,1932年2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任第一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和大队中共党委委员.不久,这支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第一大队长兼大队党委委员.1932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是陕甘晋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为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32年8月底因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共陕西省委指责陕甘游击队是“右倾机会主义人领导”),被撤销职务,离开了游击队,赴上海学习.不久被派到察哈尔参加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到绥远、宁夏在孙殿英部开展兵运工作.1934年夏在天津中共河北省委军委工作,入选中共河北省委成立的前线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秋调上海,1934年7月被选派为中共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赴苏联莫斯科,先入国际马列学院、苏联红军六军大学学习军事,后因红军长征,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联络中断,未及参加会议即受共产国际之命送密电码回国.1935年冬经过8个月的碾转奔波回国到陕北瓦窑堡.1936年任陕北沿河游击部队(黄河游击师)司令员.东征结束后,沿河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0军,1936年4月至1937年7月任红30军军长,曾兼任军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西北留守兵团(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由红30军改编)团长(任职期间:曾在延安马列学院短期学习).1938年2月出色地完成了为东渡黄河抗日的红军筹集渡船的任务.1939年12月起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政治委员兼关中军分区政治委员,曾参与指挥粉碎日本侵略军企图西渡黄河的战斗.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委员.1942年入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到晋冀豫解放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太行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定陶战役、豫北反攻和鲁西南战役,活捉了国民党军师长赵锡田、宋瑞珂、纵队司令孙殿英.1949年春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由第3纵队等部改编)副政治委员兼兵团政治部主任.率主攻部队参加了解放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至1952年8月任川东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兼川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川东人民行署人民法院院长,在领导当地人民进行土改、镇反及恢复和发展生产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0年6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8月至1955年1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1月至1959年9月任四川省副省长兼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5年4月起);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副书记,1954年12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四书记,1956年7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其间:1955年5月至1959年11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1956年8月至1959年9月兼任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第一书记.1958年任西南协作区委员会委员.他敢于实事求是,对当时的浮夸风和某些“左”的错误进行了揭露和斗争.1959年8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10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3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云南省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他从云南多民族的特点出发,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学文化、讲卫生,发展商品经济,使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显着变化.“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服安眠药自尽.1977年12月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8年1月24日,他的骨灰被迎放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78年1月24日,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邓小平、陈锡联、耿飚、李井泉、王震、宋任穷、******等380余人参加了仪式.2月15日,中共云南省委、中共昆明军区党委联合发出通知,为他平反昭雪.他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加强公安工作的若干规定》(简称《公安6条》),规定凡是“攻击诬蔑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的,都是现行反革命行为,应当依法惩办”.以后这一条又在实际上扩展到凡对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稍有不满的也被以现行反革命治罪.这个规定是造成“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1月16日――中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同日,中国话剧活动家和话剧、电影导演、戏剧导演艺术家应云卫先生逝世,享年64岁.

应云卫,字雨辰,号杨震,1904年9月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慈口县.他1919年贫困辍学,进洋行当学徒工.不久与程梦莲、孟君谋等组织化装宣讲团. 1921年10月在黄炎培、 沈钧儒的资助下,与谷剑尘、汪优游(仲贤)、陈宪谟等组成上海戏剧协社,以后10余年间他一直是协社的演员、导演和领导者之一.1930年导演了W.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获得成功.1930年8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后,他被吸收为秘密盟员,从此开始了他艺术生命的新时期.1933年为纪念“九.一八”两周年并欢迎法国作家巴比塞率领的代表团,左翼剧联决定团结上海广大戏剧工作者,演出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的《怒吼吧,中国!》,由应云卫导演兼舞台监督,他第一次在中国话剧舞台上调度处理了上百人的群众场面,影响很大.1934年他辞去洋行工作,加入电通影片公司,导演电影《桃李劫》.此后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梅萝香》,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为《钦差大臣》导演团成员之一.1935年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36年 7月回上海后任改组后的明星公司二场导演兼场务主任,导演了《生死同心》.11月,作为导演团成员参与四十年代剧社演出的夏衍剧作《赛金花》.1937年任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理事会主席及舞台监督. 并导演了《原野》. 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三、四两队的总队长,导演了《保卫芦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名剧.1938年春抵武汉,参加周恩来任副部长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戏剧科工作,参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不久去重庆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导演了话剧《全民总动员》、《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国家至上》等剧本和电影《八百壮士》.1939年秋,在重庆导演了阳翰笙编写的电影剧本《塞上风云》.1941年“皖南事变”后,应云卫同陈白尘、孟君谋等在重庆组织进步职业剧团中华剧艺社,担任理事长,并导演陈白尘的《大地回春》,接着演出了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和郭沫若的《孔雀胆》.1942年他组织了重庆戏剧界最强大的阵容演出郭沫若的《屈原》,轰动山城.1946年 3月又在重庆和现代戏剧协会合作首演陈白尘的《升官图》.中华剧艺社是当年大后方话剧界的一支主力兵团,整整6年中,应云卫一直是这个剧团的领导人.抗战胜利后应云卫回到上海.1946年起,他参加国泰影业公司任场务主任,导演了《忆江南》、《无名氏》等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了多部戏曲电影,如《周信芳舞台艺术》等,并为许多戏曲剧团排戏,如沪剧《自有后来人》、甬剧《半把剪刀》等.60年代他担任上海市电影局顾问.应云卫历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和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

1月17日――滇军将领杨希闵先生在昆明逝世,享年81岁.

杨希闵,1886年出生于云南省宾川县.他在云南讲武堂毕业.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1922年任滇军第三旅旅长、滇军总司令.同年,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率军讨伐陈炯明.其后,又率军击败沈鸿英及方本仁部.孙中山逝世后,被段祺瑞任命为广东军务督办兼省长.1925年6月,伙同刘震寰发动叛乱,推翻革命政府.12月被驻粤联军击败,逃往香港.后回内地一直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回昆明.少与外界接触,生活淡泊,衣着朴素,沉默寡言,晚上经常到茶馆品茶听滇戏.1955年,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他被推为政协委员.1956 年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感召下,通过学习参观,对过去的错误有一定认识,愿意为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陶勇同志逝世,享年55岁.

陶勇,原名张道庸.1912年出生于安徽省霍丘县叶集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游击队排长、副连长、连长,中共鄂豫皖边区分局保卫队队长,红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连长,第十师二十八团营长、副团长、团长,红九军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参谋长,苏皖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师三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华东党校大队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三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九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吕炳安同志在武汉逝世,享年50岁.

吕炳安,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冀中军区分区营教导员、地区队主任.冀中军区团政委,冀热辽军区支队副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兵团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冀中五一反“扫荡”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保卫部部长、总政治部兵役工作部副部长、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他在发现和宣传“硬骨头六连”这个闻名全军的先进典型方面作了不少工作.1964年1月初,国防部批准授予六连为“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他1961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唐金龙同志在武汉逝世,享年56岁.

 唐金龙,原名林忠,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31年参加汉川县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军连长.1935年随红二、红六军团参加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O师营长、团长、晋绥军区第三五八旅副旅长、晋绥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第一野战军三军七师师长和三军副军长.建国后,任第一战车学校副校长、解放军第一军军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

1月23日――按照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支左”只能是执行“文化大革命”的总的错误方针,从而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后果.

1月30日――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卫恒同志被迫害逝世,享年53岁.

卫恒,原名魏来玉, 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陵川县沙泊池村.他幼时因难以糊口,被送给附城村的一个魏姓亲戚,当了养子,并改姓魏,魏家生活较为富裕,他8岁到本村初级小学读书.养父染上赌博、抽鸦片等恶习后,家境日渐败落.后在生父及胞兄的支持下,得以读完陵川县第一高小附设的二年制简易师范.毕业第二年,他到本县马庄、双泉村任小学教师.1938年1月,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任第二大队中队政治工作员.不久,被介绍到晋牺公干部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他分配到山西第五行政公署保安2支队任宣传科长.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又到晋冀鲁豫区党委党校学习.1939年,他任晋东南农救总会干事、组织部长.1941年,调任太岳区农救总会主席.1941年5月15日,他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7月,出席了在山西左权县桐峪村举行的参议会.1943年9月11日,他又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常委第一次党代会,并被选为出席延安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参加了中央党校的整风学习.“七大”结束后,他返回太岳区任中共区党委委员、区党委秘书长.1948年1月,他任太岳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1949年5月,他任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长,不久,又任冀城临时地委书记、运城地委书记.1952年4月,他调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纪栓委书记、省监察委员会主任.此后又担任了省委第二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代省长、省长,并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和二届、三届全国人代会代表.他工作最讲究实事求是.1959年1月,他在山西省委机关刊物《前进》杂志上发表了《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文章.1963年冬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在主持全省工和的同时,先后到文水县冀周村、定襄县神山村、文水县宜儿村蹲点搞“四清”.1965年6月,他担任了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主席.1965年11月,他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思考,主持起草了全省党代会工作报告.他自奉简朴,从不炫耀.他待人以诚,克已奉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勤俭质朴,乐于助人.他对家属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即被林彪、康生以及江青一伙迫害,遭到毫无人性的揪斗.他被单独关押,后被迫害致死.1979年1月,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决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推翻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1985的6月,中共山西省重新为他彻底平反.

1月31日――中国钢琴家顾圣婴含冤离世,年仅30岁.

顾圣婴,女,1937年7月2日生于上海.从小有音乐天赋,3岁学琴,5岁进中西女中附小钢琴科学习.9岁时得中西小学琴科主任印贞蔼辅导,技艺大进.学琴之外喜书法、绘画,并广阅中外文学名着,籍此丰富钢琴演奏艺术.1949年就读中西女中(后为上海市第三女中)初二,并从上海音乐学院杨嘉仁教授学钢琴.1953年5月又得着名钢琴家李嘉禄教授指导,掌握欧洲各种流派和风格作品的演奏技能,并从马荣顺、沈知白教授学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同年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出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获盛誉.1954年女中毕业考入上海交响乐团任独奏演员.1955年2月26日在沪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大获成功.1956年入天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又去莫斯科学习.50年代中期,父亲、爱国将领顾高地受“潘汉年冤案”株连,被判无期徒刑.她身处逆境,仍于1957年前往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并荣获金质奖章.1958年10月参加日内瓦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获女子钢琴赛最高奖,名震世界乐坛.1960年3月参加华沙第六届肖邦钢琴赛获很高评价.同年获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毕业证书.后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和三八红旗手、文化局优秀团员.1964年4月参加比利时国际钢琴赛再次获大奖.后又代表中国去荷兰和芬兰演出.“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含冤离世.1979年1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赵尔六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赵尔六,1905年******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北三泉村.早年在太原读书时,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1926年加入西北革命同志同盟会.1927年初到武汉,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不久,随部队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连党代表、团辎重队队长,第1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2支队党代表和支队长,第29团团长,军经理处、军需处处长,第1军团供给部部长.曾领导制定红1军团的供给标准和供给工作制度,利用缴获国民党军的器械设备组织军工生产.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供给部部长.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供给部副部长,曾赴太原等地筹集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为八路军各部队作战提供了较充足的后勤供应.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率领一批军政人员开赴五台、定襄等地,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作战,同时配合兄弟部队摧毁各地伪政权,组织抗日游击队,创建了以五台为中心的晋东北抗日游击区.1944年任冀晋军区司令员,次年5月率部进军雁门关,发起雁北战役,成功地打破日伪军三道封锁线,扩大了雁北解放区,为进一步开辟平绥铁路以北和绥东地区建立了前进阵地.1945年8月率军区部队参加对日军的大反攻,解放多座县城,并一度攻入石家庄,大大扩展了冀晋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冀晋军区司令员.1946年任军事调处执行部张家口执行小组中共方面代表,同国民党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的阴谋进行了坚决斗争.1947年起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参与指挥解放华北的多次战役,并全面负责组织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任华北军区参谋长时,曾参与平津战役的策划和指挥.后任第四野战军暨华中军区第二参谋长,随第四野战军主力渡江南下,参与指挥广西战役,歼灭白崇禧集团.在四野向中南进军的过程中,参与指挥湘、桂、粤的剿匪作战,为中南地区的全面解放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做出了贡献.1950年任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1952年起任第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后兼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领导武器装备的试制和生产,建立和健全科学研究机构,发展现代化国防工业.1962年参加负责原子能事业的专门委员会,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为原子弹的研制和生产做出了贡献.1963年在负责国防科技工作期间,曾要求第五设计院用8年的时间,研制一种“四级液体推进导弹”.该院随后制定了《火箭技术研制8年计划》,由此拉开了“东风”系列导弹发展的序幕.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杨至成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杨至成,曾用名杨序清,侗族, 1903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他小学毕业后,为追求实业救国,考入贵州省甲种农业学校学习养蚕业.养蚕失败后,去重庆参加滇黔联军.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随校到武昌,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科学习.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至成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击溃夏斗寅叛变部队的战斗后,被分配到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任连队指导员,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后,随被打散的数百名官兵辗转闽、赣、粤、湘,后与朱德部会合,在朱德的领导下开始了千里转战.1928年1月,朱德部举行湘南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杨至成任副官长.井冈山会师后任红二十八团四连连长.在反“进剿”战斗中负伤后,被留下担任井冈山留守处主任,负责管理伤病员的工作.1929年1月,杨至成随红四军主力开往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战斗中负伤后被调任红四军军部副官长,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在长汀组织赶制出4000套军服,使红四军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制式军服,军容一新,军威大振.1930年,杨至成调任红十二军副军长.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参与组织红十二军部队大布疑兵,使国民党军误认作红军主力,完成了调动敌军和疲劳敌军任务,为红军主力运动歼敌,粉碎“围剿”创造了条件.1932年3月,杨至成任红军政治学校校务部长.不久调任红军总兵站站长,亲自动手建立根据地的“赤色邮政”,使红军总司令部与各军之间、各军之间、军与师之间建立起有线电话网;红军总司令部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3个军团,沟通了无线电通讯联系.1933年1月,杨至成调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在狠抓军工生产的同时,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后勤建设,保障了反“围剿”前线的物资供应.创办了红军供给学校并兼任校长,为人民军队培养出一大批后勤专业人才和后勤管理干部.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杨至成曾受到“左”倾领导的错误处分,降为科长后仍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遵义会议后得到平反,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先遣工作团主任,为解决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物资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10月,任中央军委采办处主任,负责解决红军初到陕北时的物资供应的采购任务.1935年11月,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1936年先后参加东征和西征,负责前方部队的物资供应工作.1937年6月,杨至成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同年12月,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杨至成因多次负伤和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极差,被送到苏联治病休养.病好后进苏联六军大学(伏龙芝学院),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军事理论和后勤工作的学习,参观了苏军的步兵、炮兵、空军学校.还参加了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对李德在中国工作期间问题的讨论会,在会上发言揭发了李德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指挥上的错误.1941年9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曾试图经蒙古回国参加抗战,后因中蒙边境封锁甚严无法通过,被迫返回苏联,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回国.1946年1月回国后,杨至成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一面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面抓紧建设后勤学校和大力开展军工生产.先后在佳木斯开办了军需学校、汽车学校、医科大学(下设6个分校)和护士学校,调得力干部充任校长,还多次亲自为军需学校讲授后方勤务课.各后勤学校的建立,为东北民主联军后勤战线培养、输送了大批财会、医务、汽车驾驶人员和后勤管理干部,极大地加强了后勤力量.同时又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建立了各种军事工厂和制药厂数十个,为东北解放区奠定了初步的物资基础.1949年夏,杨至成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及该委员会的财经委员会委员和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领导了武汉后方基地的建立工作,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强大的后方力量;巩固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杨至成于1953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12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62年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月3日――毛泽东在同外宾谈话中指出:“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这些话表明,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唯一能解决所谓“揭发我们的黑暗面”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谈话中,毛泽东还批评了当时流行的“一切怀疑、一切打倒”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2月10日――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六军中将、第73军军长李天霞先生因尿毒症发作在台湾台北逝世,享年60岁.

李天霞,字耀宗,1907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 (今上海宝山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在赫赫有名的国民革命军第100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等职,抗日名将,与张灵甫一道多次获得国民政府奖励.孟良崮战役失利后因救援不利被撤职查办.靠家人花费据说是十多条金条上下打点,才逃脱牢狱之灾,一年后复出,任73军军长.1949年9月保存实力的老西红柿,右手提了玻璃水壶便向阳台走去,哗啦哗啦地摇晃着玻璃水壶.附近的花鸟市场有塑料的喷水壶,可惜它是塑料的.毛病再犯,不战而逃,导致福建平潭失守.蒋介石新旧帐一起算,以“擅自撤退有亏职守”罪名判处他有期徒刑十二年.从此一撅不振,结束军旅生涯.1955年,他获释后搜尽家中所余,凑出一笔本钱开始经商.但不久因被骗而破产.他逝世后,骨灰安放于台湾台北县中和市“圆通寺”内.

2月11日和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和稍前召开的军委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斗争.这场斗争涉及三个原则问题:第一,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第二,搞“文化大革命”应不应该把老干部都打倒;第三,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保持军队的稳定.16日晚,张春桥、姚文元、王力秘密整理了《2月16日怀仁堂会议》材料,经与江青密谋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18日晚严厉批评了这些老同志.从2月25日起至3月18日,中央多次开会,江青、康生、陈伯达、谢富治等,以“二月逆流”的罪名,批斗了这些同志.此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中央文革完全取代了中央政治局.

2月15日――着名现代作家张恨水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笔名愁花恨水生、恨水,1895年出生于江西省广信县,祖籍安徽省潜山县.从小喜读中外文学作品.少年时代主要在江西读私塾.16岁回潜山自学.后考入蒙藏垦殖学校,因学校解散而返乡.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了大量社会言情小说.1935年举家迁至上海,编辑《立报》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写了许多小说和诗文.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1948年辞去《新民报》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1949年初发表他的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写作生涯口亿》.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他的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他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中长篇小说达100余部.他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20至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弯弓集.序》).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写于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强.此外,长篇小说《落霞孤鹜》、《银汉双星》、《满江红》、《夜深沉》、《蜀道难》、《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还着有古典文学论集《水浒人物论赞》、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

――同日,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氏八骏”之一的黎锦晖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六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儿童歌舞之后,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他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1928年,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1931至1936年间,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1949年后,其代表作如《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被大六评论者指责为格调不高,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受到批评.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六逐渐改变了对他的评价,使他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较高的评价.

                                            

                                                             中国发生所谓的“二月逆流”

2月16日――发生所谓“二月逆流”事件.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叶剑英、陈毅、李先念、聂荣臻等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进行了又一次斗争.会议由周恩来主持.谭震林在会上说:“什么群众,老是群众群众,还有党的领导哩!不要党的领导,一天到晚,老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这是什么?这是形而上学!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他们把老干部都打光.老干部一个一个被整,40年的革命,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蒯大富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个反革命!搞了个百丑图.这些家伙,就是要把老干部统统打倒.这一次,是党的历史上斗争最残酷的一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谭震林说着,拿文件,穿衣服,要退出会场,边走边说:“照这样,让你们这些人干吧,我干不了!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周恩来要他回来,陈毅说:“不要走,要跟他们斗争”.陈毅接着说道:“这些家伙上台,就是他们搞修正主义.历史不是证明了到底谁是反对毛主席的吗?以后还要看,还会证明”.”叶剑英说:“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犯有错误的干部,我们党向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哪有随便打倒的道理?照这样,人身都不能保证,怎么做工作?”李先念在会上说:“我们党一贯强调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是好的.现在这样搞,团结两个百分九十五还要不要?老干部都打倒了,革命靠什么?现在是全国范围内的大逼供信.从《红旗》第13期社论开始,那样大规模地在群众中进行两条路线斗争,还有什么大串联,老干部统统打掉了”.周恩来当即问康生:“这篇社论,你看了吗”?康生竟说没看过.周恩来气愤地责问:“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你不叫我们看”?谭震林还说:“我看10月5日的紧急指示(指1966年),消极面是主要的”.当晚,张春桥、姚文元、王力按照江青的意见,整理出《二月十六日怀仁堂会议》的记录.江青给毛泽东写了个纸条:“主席:张、姚有重要情况报告,盼速见”.几小时后,毛泽东召见了张、姚,听取了汇报.2月18日晚,毛泽东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严厉指责了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讲话大意是:中央文革小组执行十一中全会精神.错误是百分之一、二、三,百分之九十七都是正确的.谁反对中央文革,我就坚持反对谁!你们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办不到!叶群同志你告诉林彪(叶群是代表林彪出席会议的),他的地位也不稳当啊,有人要夺他的权哩,让他做好准备,这次文化大革命失败了,我和他就撤出北京,再上井岗山打游击.你们说江青、陈伯达不行,那就让陈毅来当中央文革组长吧,把陈伯达、江青逮捕、枪毙!让康生去充军!我也下台,你们把王明请回来当主席吆!你陈毅要翻延安整风的案,全党不答应!你谭震林也算是老党员,为什么站在资产阶级路线上说话呢?毛泽东还说:“我提议这件事政治局要开会讨论,一次不行就开两个月;政治局解决不了,就发动全体党员来解决”.毛泽东说完后退席,康生在会议上说:“毛主席发怒了,是无产阶级之怒,是无产阶级的义愤!从2月25日至3月18日,中共中央在怀仁堂召开7次“政治生活会”,对这些老同志进行批判.江青、陈伯达、康生等人将才老同志的这次抗争诬为“二月逆流”,指责这些老同志“反对八届十一中一会”、“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文化大革命”、“是自上而下的复辟资本主义”.他们还煽动群众在全国掀起“反击全国自上而下的复辟逆流”的浪潮.此后,中央政治局实际上停止了活动.党和国家大事由“中央文革碰头会”讨论决定.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公开为“二月逆流”平反.

――同日,国家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顾问、工具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计量局副局长钟林同志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钟林,原名蔚麟,字秋初.1900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蛇形山南塘大畲里.7岁发蒙,14岁入双峰高级小学就读.17岁考入湖南甲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入上海益中电器公司当学徒.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他受反帝爱国思想的影响,在沪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罢工斗争.同年冬回乡,以办湘乡电灯公司为名,在县城从事革命活动.翌年8月,在省城经王则鸣和龚际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他被选为中共湘乡地方委员会委员,毛泽东来到湘乡考察农******动时,他参加接待和座谈,“马日事变”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便转移上海等地.经同乡人宋甫田、宋沛霖介绍,考入沈阳兵工厂当技术员.不久,该厂附设的硫酸厂发生故障,雇请维修的日本专家,不仅苛索报酬30万银圆,还提出许多附加条件.他挺身而出,肩负此任,经过苦心钻研,终于维修成功,得到厂长洪中的器重.改硫酸厂为所时,任命他为所长.自此,他以硫酸制造为职业,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将兵工厂制造手榴弹图纸暗地转送给江西中央苏区仿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转移至南京.不久,受国民党中央兵工署署长洪中派遣,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归国后任汉阳兵工厂附属硫酸厂主任.在此,他与地下党接上关系,支持彭少彭、李少昆、王维舟等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时,汉阳兵工厂迁往辰溪,他被派去建厂.翌年离开辰溪去重庆,以在国民党中央兵工署任职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党的统战工作,与侯德榜、吴韩初、曾昭抡、吴承洛等一批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他积极向毛泽东提供情报,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反共”的阴谋.次年,他在重庆国民党兵工署发现一枚美国制造的火箭弹,巧小轻便,适合解放军使用,便带回成都,亲自分解、研究、改造,终于试制成我国第一枚火箭弹.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他携带火箭弹制造图纸几经辗转,抵达石家庄,毛泽东知道了,高兴地说:“老同志回来了,要好好招待”.并派聂荣臻等前往石家庄迎接.此后,他继续从事火箭弹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在北京芦沟桥再次试制成功,苏联专家称赞是中国的“卡秋沙”.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的“卡秋沙”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新中国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他反对苏联专家关于“中国钢铁工业应集中投资于东北”的意见,极力主张“国家应以鞍山钢铁厂为重点,同时扩建武汉、太原、重庆等钢铁厂”的合理布局.他还提出“要发展化肥工业,平时为农业生产肥料,战时可生产炸药,既利民生,又利国防”.因此,在重工业部领导下的化工局成立了比肥公司,先设计太原大型化肥厂,以后逐步推广全国.1957年,他率代表小组到苏联计量单位研究所学习考察.归国后,又精心指导计量研究,为国家的计量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生活俭朴,廉洁奉公,长期抱病坚持工作.在中央任职期间,他谢绝按规定配给他的炊事员,坚持自家做饭;所分配给他的家具,他也退了许多.常穿粗布衣服,吃普通饭菜,不吸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是读书看报.1963年他回原籍给县直属机关干部作报告时,谆谆勉励干部在努力学习政治的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和技术的学习.他在建国后,先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顾问、工具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计量局副局长.

――同日,着名学者、社会学家、暨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先生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64岁.

陈序经,字怀民,1903年出生于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他学贯中西,学识渊博,功力深厚,着作等身.他在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方面,研究精深,见解独到.他熟练掌握英、德、法、拉丁等四种外语,蜚声学界.他1928年获博士学位后,应聘到岭南大学任社会系助理教授.翌年到德国从事社会学、政治学尤其是主权论的研究.1934年接受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聘请为研究教授.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1946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兼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及经济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岭南大学校长,是岭南大学第三位华人校长(第一位是钟荣光、第二位是李应林).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文理科与岭南大学文理科及其他一些高校系科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他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院系调整结束后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东南亚古史及中国少数民族史的研究.1956年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副校长.1957年兼任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会副主任,1963年任暨南大学校长、校董事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校董事会副主席.1964年秋调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他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3月12日――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着名爱国民主人士侯宝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侯宝璋,字又我,1893年5月生于安徽凤台县,他青年时,曾在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因诸事优异被保送入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因参加******被校方开除后,回民康医院化验室工作.1916年,医院再次保送他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8 年学校分班,他被分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被留校任职.1926年至193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相继到德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学习工作.回国后即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齐鲁大学被迫迁至成都,他随校到成都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及主任,并代理齐鲁医学院院长,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讲学.1948年英国教育部聘请他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长.因国家病理学研究之需,受周恩来总理之聘,1962年终于回到北京,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教研室主任.与校长黄家驷合作共事.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国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着.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以及中国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从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关系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证明了寄生物(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肝内可引起恶性肿瘤,阐明了此病与种族无关,与喜食生鱼者密切.他又是早期发现绒癌组织有自然消退现象者之一.并提出机体(子宫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绒癌机制.这些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病理学界广泛的重视.因而于1958年当选为伦敦(国际)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受聘于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香港大学于1961年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所着《实用病理组织学》(1939)一书,是中国首部病理组织学用书.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与国外病理学家合着有《胆汁性肝硬变》.他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发展中医学事业作过潜心研究,1942年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另着有《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等专着及论文五十余篇.他是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

3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所谓《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自首叛变材料的批示》和附件,把1936年8月至1937年3月薄一波等经组织决定先后出狱错定为“自首叛变”.从此在全国到处刮起“抓叛徒”的恶风(这样错案已于1978年12月16日宣布彻底平反.林彪、江青等还诬称有一条所谓“刘少奇叛徒集团组织路线”,由此制造了“新疆叛徒集团”、“东北叛徒集团”、“南方叛徒集团”等重大冤案.在“抓叛徒”活动最猖獗的时候,5月17日,江青还利用30年代由国民党特务机关伪造的所谓《五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的抄件,妄图诬陷、攻击周恩来.1968年1月16日,毛泽东对此作了批示:“此事早已弄清,是国民党造谣污蔑”.从而使江青的阴谋未能得逞.

3月17日――原国民党二级六军上将王陵基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陵基,字方舟,道号玉豹,雅号“王灵官”,1883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四川武备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毕业于士官学校.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0集团军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四川省保安司令,四川省军管区司令,第7绥靖区司令官.国民革命军六军上将衔.民主革命时期,早年留学日本,与刘存厚、张邦本为同学.1908年任四川六军军官学速成学堂副官,是刘湘、杨森的老师.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2镇标统.1913年任川军第2师先遣支队长兼川东宣抚使,参加讨伐袁世凯,随后投靠北洋政府,先后历任川军第1师2旅4团团长,第1师5旅旅长,第1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1913年10月31日授六军少将加中将衔.1916年袁世凯死后,任烟台镇守使兼烟台知事,同年5月24日授六军中将衔.1922年夏投奔杨森,任川军第2军参谋长,旋任川军第2军第6混成旅旅长.大革命时期,1924年改投刘湘,任川滇边务督办公署六军第28混成旅旅长,5月31日被北京国民政府将军府授予尚威将军衔.1926年任川康边务督办公署第3师师长兼江巴卫戍司令,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师长兼重庆警备司令.1927年3月31日重庆市各界人民群众为抗议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军舰炮击南京,举行万人大会.刘湘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命令其派军警特务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400余人,打伤1000余人,在会场上拥挤践踏而死伤者数千人,造成空前的重庆“三.三一”大惨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任长江上游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总指挥.1934年因围剿红军失败被撤职.1935年任四川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代行保安司令.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第72军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0月因功兼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1月13日晋升为六军中将军衔,驻防江西省,兼任江西省政府主席.1940年5月25日授六军中将加上将军衔.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31日晋升为六军上将军衔,晋升同时退为预备役,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江西省保安司令,江西省军管区司令.1948年4月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四川省保安司令,四川省军管区司令,又对四川大学学生狠下毒手,制造了“四.九”惨案.后任第7绥靖区司令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6日化装潜逃时在四川江安被人民解放军逮捕,先后在重庆战犯管理所、北京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是级别最高的国民革命军被押战犯.1964年12月28日获得特赦.

3月18日――原国民党六军中将、复兴社首领康泽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康泽,字兆民,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被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10月回国后投靠蒋介石.历任蒋介石侍从室参谋、六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复兴社中央干事兼宣传处处长、《中国日报》社社长、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中央军校特训班班主任、禁烟总监部武汉辑私室主任、军政会政治部二厅厅长、复兴社总书记、三青团中央团部组织处处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抗战时期,任战时青年服务总队总队长.1947年任第十五緌靖区司令官.1948年7月在襄阳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1964年4月获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打得半死,后被拖进秦城大牢,伤重而亡.

3月20日――林彪在军以上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说什么“文化大革命损失可以说是最小最小最小,而得到的成绩是最大最大最大”.他煽动要“采取主动的进攻”,“刮他10级、11级、12级台风”.

3月27日――孙中山卫士李东英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李东英,1898年出生于广东省电白县.早年投粤军第一师当兵.1920年后,被选入孙中山总统府任贴身卫士,出生入死保护孙中山及其夫人宋庆龄.1924年,任总统府总务局副官.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被孙夫人调至北京护灵.1929年孙中山安葬南京中山陵后,李被任为国民政府总务局专员,负责管理陵园工作.1937年南京沦陷后,由宋夫人介绍转至财政部盐务署工作.抗战胜利后,回中山陵任管理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分工负责接待外宾工作.

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一文.从此,在报刊上不点名地对刘少奇大四攻击.刘少奇提出申诉意见被置之不理.12日至18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江青、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讲话,罗织和批判所谓刘少奇、邓小平的“罪行”.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编辑部文章《“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中央在5月11日的通知中说:“希望各单位”“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对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大批判运动”.7月18日,江青、康生、陈伯达,趁毛泽东离开北京之机,擅自决定组织批斗刘少奇夫妇的大会,并对刘少奇实行抄家和人身迫害.

4月9日――国民革命军六军中将孙渡先生在云南昆明逝世,享年69岁.

孙渡,字志舟,1898年5月5日出生于云南省六良县.1915年六军小学毕业后入云南六军讲武堂.1917年步兵科既中央六军军官学校十六期毕业后到滇军警卫第二团任排长,同年随唐继尧入川、黔,晋升连长、营长,在顾品珍等倒戈后仍追随唐.1922年3月,唐继尧回到昆明,他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1923年初随滇中镇守使胡若愚入川参与川滇黔之战.十二月滇军败退入黔,升任旅长兼贵州省警务处长.1924年返滇,任云南省烟草公卖总局局长、云南省宪兵司令.1927年唐继尧被推翻,孙成为龙云的参谋长.龙云统一云南后,他于1929年11月21日任为云南省政府委员.1929年至1930年间,担任云南省团务总局会办.1930年任第98师第3旅旅长,进兵广西作战.1931年2月回滇,3月任第十路军参谋长,9月21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5年任剿匪第2路军第3纵队司令,防堵追剿红军,后兼任第二路军总指挥部行营主任.1936年3月,蒋介石委任龙云为黔滇绶靖公署主任,龙仍派他率第三纵队开到贵州威宁,云南昭通,彝良一带尾追过滇的红军二、六军团.3月下旬,红二、六军团挺进滇北,插入宣威县境,他纵队尾追红军至宣威.红六军团萧克曾写信给他,建议双方缔结停战协定,他置之不理,继续尾追,在宣威来宾铺一带向红军发起猛攻,使红军战士数百名伤亡.经过两天激战,他纵队重创败退.4月,红二、六军团突破滇军防线向西挺进,直指普渡河,红军渡过金沙江,他纵队才停止追击.1936年4月18日授他六军中将军阶.文化大革命蔓延至香港.左派工会借新蒲岗工厂事件发动暴动,东九龙地区实施******.香港遍地真假手榴弹,市民都人心惶惶.

5月26日――湖南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原国民党六军中将张振汉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张振汉,别号炎生,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保定六军军官学校第2期炮科毕业.1924年任奉军连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8师142旅283团团长,1930年任第48师旅长,1931年4月23日任第41师中将师长,1935年6月在湘鄂围剿红军时被红军俘获,参加红军,亲自操炮投入龙山围攻战.10月在延安红军大学任军事战术教员,1937年因病脱离红军,病愈后到国统区汉口、重庆经商,1943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6年底任江苏省连云港市市长,1947年4月辞职,1948年10月从上海迁居长沙,1948年12月任驻台湾省特派员.1949年3月加入民革,从事湖南和平解放工作,参加湖南起义,8月在长沙迎接解放.后任长沙市人民政府委员、副市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关押审查,后被迫害致死.1980年2月恢复名誉.

6月2日――着名爱国华侨、星马橡胶大王、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李光前先生在新加坡逝世,享年75岁.

李光前,原名李玉昆,1893年出生于海南省三亚市梅山县.他幼年在故乡私塾读书,10岁随父南渡新加坡,于英印学堂学英文、算术,后入养正学堂学中文.光绪三十四年回国,获得清政府公费,入南京暨南学堂.宣统三年升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嗣后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交通大学前身),1912年回新加坡谋生.初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不久,进政府测量局附设的测量专门学校当实习员,同时攻读美国土木建筑工程式学院土木筑工程科,1915年毕业,为侨领陈嘉庚、庄希泉赏识,初受聘于庄希泉与友人合办的中华国货公司任英文秘书,翌年应陈嘉庚之聘出任陈氏橡胶公司经理,深为陈嘉庚所信赖.1920年,与陈嘉庚之长女陈爱礼结为伉俪.1927年,他在麻坡创办南益烟房,翌年改为南益橡胶公司,专营橡胶加工贸易.事业迅速发展,业务拓展到橡胶园、黄梨(菠萝)园和罐头制品及金融业.从1932年起,开始扩展业务,在印尼成立合东公司.在泰国创办暹百泰公司.历任华南银行、新华银行董事会副主席、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1927年,他在麻坡创办南益烟房,翌年改为南益橡胶公司,专营橡胶加工贸易.到60年代中期,南益橡胶公司在星马已有20年办事处,15个工厂.橡胶园总面积约18500英 亩,实际掌握世界天然橡胶贸易总额的1/8.南益集团还拥有黄梨公司、锯木厂、油厂、饼干厂、印刷公司、土产公司等.他被誉为星马橡胶大王和黄梨大王.1958年起,他担任新加坡福利协会主席达六年之久,每逢灾害即亲赴灾区视察慰问.他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并为之作出突出贡献.早在1931年,他就出任新加坡华中学董事会主席直至1956年,除负责该校每年经费和特别费一部分以外,另捐叻币30万元增建教室、校舍和操场,并赠建“国专图书馆”.1941年协助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师范学校.1942年认捐叻币100余万元协助陈六使等创办南洋大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即捐献巨资在芽笼创办光华学校,收容该区儿音上学.1949年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成立,他捐献叻币25万元,1951年再捐献叻币25万元以作该校图书馆购置图书文献之用.他在献款函中提出:“希望大学当局优先注重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工作.”1952年他以其大部分资产设立李氏基金,规定其所有收益用于教育、慈善、公益事业.1957年捐献巨资介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并要求购置东方文字的图书,包括马来文、华文、印度文,同时要求取消收费制度,让人们免费借阅,均得政府接受.1958年12月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授予光前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分开为马来亚大学和新加坡大学,他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1964年马来亚最高元首授予光前“丹斯里”荣衔.在国内,他于1936年即认股5万元协助陈嘉庚购买橡胶园400英亩作为厦门大学基金.1939年在家乡梅山独资创办国专小学.1941年捐款补充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经费.1943年在梅山独资历创办国光中学,负责该校及国专小学每年的经费.1950年委托陈嘉庚制定梅山“国专学村”的建设规划,并由李五香、五远资负责实施,全部费用由李氏基金负责.1954年建成国光中学校舍,有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体育场、大礼堂、师生宿舍、发电厂等,总建成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设备完善,是全国着名的侨校.同时扩建成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创办幼儿园、医院、影剧院,修街道,建成芙蓉桥,“国专学村”逐步配套完整.此外,他还先后捐资支持陈嘉庚、陈六使修缮和扩建成集美学堂,捐资帮助厦门大学扩建校舍.1964年他回国治病,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总理高度赞扬他的爱国爱乡之心.后因医治无效,在新加坡逝世.

――同日,现代着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

马一浮,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1883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长塘(今属上虞)镇.他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1年,曾与马君琥、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精诗词,书法多山林气,篆刻篆刻崇尚汉印.一生着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主要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着》、《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所着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惠庶昌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38岁.

惠庶昌,1930年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他从小参加儿童团,受到中共组织的培养教育,上学期间曾被选为学生会干部,1944年刚满1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中学毕业后,任清涧县青联主任.1947年10月,团清涧县筹备委员会成立,他任主任.1949年3月,青年团陕甘宁边区首届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成立青年团陕北区委员会,他被选为团陕北区委委员,任宣传部副部长.同年6月,为统一领导陕北、关中、陕南和西北各省的青年工作,团中央批准成立青年团西北工作委员会,他调团西北工委.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动员边区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参加土地改革,为解放大西北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上级的表扬.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于1951年奉派赴苏联共青团中央团校学习,次年回国,后任青年团陕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经常深入工厂、农村、学校,为建立、发展新解放区青年团组织做了艰苦的工作;还宣传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为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向全国青年发出了要“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的号召,为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意气风发,精神饱满,工作更加努力,和团省委同志一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广经验,树立典型,把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1956年3月到1959年12月,他担任青年团(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1959年12月到1965年2月,担任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这期间,1960年11月后还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他十分注意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结合青年特点,认真贯彻中共陕西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的各项指示,动员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64年6月,他当选为共青团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他坚决贯彻团的“九大”决议,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协助第一书记******,团结带领全国青年,发扬革命前辈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在北京逝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昭雪平反.

6月5日――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商业家王晓籁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王晓籁,名孝赉,别号得天,后改号晓来,1886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普义乡(今嵊州甘霖镇)白泥墩村.1907年参加光复会并就任其岳父楼映斋所设浙江岗山通惠公纱厂、合义和丝厂驻沪帐房经理,开始商事活动.1910年与王琳彦等创办闸北商团,开办闸北商场和闸北工程局,以后,又独资及合伙开设大来、天来、泰来和春来等缫丝厂数家,并先后担任上海商业银行、中央信托公司董事.1924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董.民国15年当选闸北商会会长和上海租界纳税华人会主席.同年7月,代表上海商界赴粤参观新政,与蒋介石、张群等人会晤,并参加了北伐军誓师大会.1927年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被推为上海临时市政委员会主席委员.四一二政变后,任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财政部特税处副处长和全国卷烟特税局局长.1930年起当选上海市商会第一、二、四届主席委员.又任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国营招商局理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先后出任上海各界抗日会常委、中国航空协会总会理事长、胶济铁路理事长、上海市临时参议会参议长、上海鱼市场总经理和锡沪公路的汽车公司总经理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委,第二至四届国民参政员兼国民党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同时在渝筹组开来兴业公司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自任总经理.1945年,任中南贸易协会理事长.抗战胜利后,出任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中一信托公司、通易信托公司、江海银行、东南汽车公司等企业的董事长,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公司理事,同年10月补选为上海市商会理事长.1946年3月起为上海市商会监事.全国解放前夕,离沪去香港.1950年初返沪,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宴请,并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

6月6日――中国奥运的先驱、着名体育活动家沈嗣良先生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0岁.

沈嗣良,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县.191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应聘为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次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主任干事,后任总干事.1925年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与王正廷、张伯苓等人筹办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曾带领短跑名将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6年与王正廷一起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抗日战争期间,任圣约翰大学校长.抗战胜利后去美国定居.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同日,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

7月17日――中国宣布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7月19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罗斌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53岁.

罗斌,又名罗振兴、罗思富,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原属桃澜区)罗屋村.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进入瑞金红军学校政治营学习,并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武平县模范队队长,工人师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赣南南雄南山游击队政治委员、游击队队长.红军主力长征后,在赣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六连政治指导员、第二团第一营副营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调查股股长,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军法处主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2年进入中共华中党校第三期学习.后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保卫部保卫科科长、第一师教导团政治处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兼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华中军区前方指挥所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福建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共北京密云钢铁厂委员会副书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不幸逝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同日,着名中国现代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3岁.

孟宪承,1899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他回国后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曾先后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北京的清华大学、南京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并一度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他连续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并曾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他对文、史、哲等学科具有很深的造诣,通晓英语、法语,晚年还刻苦学习俄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接受唯物史观,因此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他的学术研究着作,除占有充实资料外,更具有科学的识见.他很重视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强调深入教育实践,为了研究民众教育,他曾亲自创办和领导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各种教育实验研究.在教育理论方面,他已出版的专着有《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学教育》、《民众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等多种.还曾编写《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教材.此外,还翻译西方教育名着多种:如J.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中译本名《思维与教学》),W.H.基尔帕特里克(旧译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原论》,B.H.博德的《教育哲学大意》、《现代教育学学说》、《教育心理学辨歧》等专着.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他认为大学是最高的学府,大学的理想应该包括"知识的创获"、"品性的润溶"和"民族的社会的发展".他十分强调培养师资,他认为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是办好大学的根本.他大力主张大学应加强基础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广博的基础知识,不宜过早地分专业,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建国初期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班,他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认为从事中国教育史的科学研究,必须经受严格的基本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与方法的学习,外国语文的训练等.在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影响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人才.

7月20日――武汉的一派群众组织质问和批判中央文革成员王力等支一派、压一派的阴谋活动,被诬为“反革命事件”.25日,林彪、江青等在北京举行支持武汉“造反派”的群众大会,并在报刊上公开提出“打倒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口号,在全国掀起冲击军事机关的浪潮.

7月22日――江青对河南一派群众组织的代表团讲话,以所谓“文攻武卫”的口号煽动武斗.次日,《文汇报》公开发表“文攻武卫”口号.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造成“全面内战”的局面.

――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张和同志逝世,享年52岁.

张和,1915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读过两年私塾,从小学裁缝,当学徒.他的父亲是1927年入党的党员,在浏阳县苏维埃政府工作,哥哥是浏阳独立团政委,1930年在战斗中牺牲.他15岁随父亲参加红军,担任过浏阳赤卫2师警卫营班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大庸分区桑庸独立营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四师十一团特派员,第五师十三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冀中人民自卫军第一纵队一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警备旅第一团营长,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总兵站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军区后勤部驻晋南办事处政治主任,西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兼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部长,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

7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安志敏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52岁.

安志敏,原名安天江,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红四方面军,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长征,历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政治处秘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参加过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失败后随西路军余部到达新疆,编入新疆我党新兵营整训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组织派遣,化名张天江,进入新疆盛世才办的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留新疆航空队任飞行教员.1942年被捕,抗战胜利后获释.少将王其梅同志逝世,享年54岁.

王其梅,男,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交际股股长,中共河南西华中心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新四军第4师33团政治委员,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豫西军区桐柏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18军53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18军副政治委员兼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主任,进藏部队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军区后方司令部政治委员,后兼昌都警备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守卫祖国边陲和西藏建设事业上.中央考虑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多次拟调他到北京或成都工作.他都坚决请求留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受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不白之冤,受到了残酷的摧残和折磨.但他仍在病榻上极其艰难地写出了《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二文,心里时刻想着西藏的建设.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其妻:“请求党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含冤溘逝.1979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为他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8月1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办事组.由林彪的党羽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等4人组成,吴法宪负责.

――同日,我国放射学科创始人、临床放射学家谢志光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谢志光,1899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东坑镇.他先后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和长沙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到美国密执根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获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1928年,任职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历任医师、教授、科主任,曾先后到美、英、德、法、奥、瑞典、丹麦等国考察.1942年后到北平中和医院(现北京人民医院)工作,兼职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放射科主任.1946年初,应聘任岭南大学放射学教授、孙逸仙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博济医院院长. 建国后,他实行医疗、教学、科研同时并举.在他积极建议下,1964年成立华南 肿瘤医院,他为首任院长.他在临床放射学及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等方面都有卓越成 就,为中国放射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提出中国人肠结核、长骨结核的x线表现的系 统全面的报告,并首先提出髋关节后脱位的特殊投照位置,得到国内外较高评价,称为“谢氏位”.有《x光学》等论着. 他是我国着名的临床放射学专家,华南肿瘤医院首任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 华放射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临床放射学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他临终前,嘱托家属把他数十年珍藏的书籍全部献给中山医科大学.

8月21日――中国宣布击中在中国领空飞行的数架美国飞机.

8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活动家、原民盟中央主席杨明轩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杨明轩,原名荃骏,字明轩,1891年6月13日出生于陕西户县.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5年就学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回陕西从事教育工作.1923年在北平参加陶行知主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西安任国民党西北政治分会委员和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教育厅长.1936年任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交际部长、陕北抗日大同盟常务主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赴欧洲考察教育,并代表中国学生界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学生联合会大会,年底回国.1942年与杜斌丞共同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西北地区组织,后任民盟西北总支部组织部长.1946年进入陕甘宁边区,1948年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1949年任民盟西北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11月当选为民盟第三届中央副主席, 1963年12月接任中央主席.1965年初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9月5日――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9月6日――着名爱国民主人士、原国民党政要、六军少将罗翼群先生逝世,享年78岁.

罗翼群,18******出生于广东兴宁龙田镇.1907年加入同盟会,服膺孙中山生生的政治主张,先后追随邓仲元、廖仲恺、朱执信从事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广州光复,成立都督府,他任都督府参军,后任都督府军事委员,兼任六军测量局局长、六军测量学校校长.1913年参加反袁运动,后逃亡海外,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了护法运动.1917年,广州成立军政府,孙中山出任大元帅.他任军政府少将参军,其后又历任援闽粤军总部代理副官长、第二支队参谋长、粤军第二军第十二统领、粤军总部参议、广州宪兵司令及北伐军代理参谋长等职.讨伐陈炯明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兼第九旅旅长.后任广东省省长公署总参议、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总参议.1923年,孙中山复任大元帅,他任大本营兵站总监,主管北伐军粮饷供应工作.翌年又任省长公署总参议,为廖仲恺的有力助手.同年英帝国主义阻挠中国革命,廖仲恺派他前往香港,与共产党员苏北徵合作,策动历史上有名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尔后他又担任大本营军需总局局长兼全省筹饷局总办.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他负责调拨军校经费.黄埔军东征时期,他任东征军总参议,与周恩来、鲍罗廷密切合作.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南路行署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1941年香港沦陷,他前往淡水,迎接由香港转来的何香凝及其媳经普椿,回兴宁自己家里休养.其后又送经普椿到兴宁民众医院(今人民医院)分娩,并亲自照料廖蒹出生.何香凝在他家里居住有半年时间,其间他陪同何香凝前往龙田中学、兴宁一中演讲抗战形势,宣传抗日.他又协助何香凝在兴城东街举办“何香凝画展”.1949年脱离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9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李呈瑞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

李呈瑞,别名李庭祥.1912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东富后村.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军团4师12团连政治指导员、军团政治部直属政治处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7年8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曾任第2团政治处主任、总校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上级干部科政治委员.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11月起任冀热辽军区冀中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7旅副政治委员、炮兵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政治委员,参加大同集宁、易满、涞水等战役.1951年任第68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政治委员,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5年回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政治委员.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9月29日――中国第一代自行研制的岸舰导弹,首发点火发射成功了.接着第二发、第三发双发齐射都成功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定型鉴定.

9月30日――全国着名的劳动模范、鞍钢老英雄孟泰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孟泰,1898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他带领广大工人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建成了当时着名的“孟泰仓库”.他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的威协的情况下,他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给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在文革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他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10月2日――李小龙正式确立其武道哲学“截拳道”之名称.

10月3日――爱国名僧、安徽省含山县清溪镇佛慧寺禅院住持、九华山佛教界长老宏瑞法师圆寂,享年70岁.

宏 瑞,俗名边正因、边正刚,边宝廉,回族,1896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市.屯溪高等学校三年级肄业.1915年参加北伐军讨袁.1920年任合肥一自卫团团长.北伐失败后,他即逃到九华山,在九华山警察分驻所任职.1921年,他在抵园寺出家.1923年拜该寺住持宽明为师,同年到宁波天童寺受戒.1927年住持含山县清溪镇佛慧寺、太湖寺,并兼任县佛教会会长.同年冬,九华山佛教会改组,被选为佛教会监督.1928年起,先后任九华山佛教会委员、理事以及平民小学校董等.1929年住持祗园寺,第二年去巢县西云寺,参加当地人民抗日自卫团,任上士文书.该团被打散后,他回到祗园寺,1937年“升座”住持.1948年,被选为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他善书法,精医术,尤擅治肿毒,常以秘方为山民治病.他与名僧圆瑛以及上海关帝庙名僧了愿等,互为契友.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1964年,被选为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并担任安徽省政协委员,为当时九华山佛教界长老之一.

10月5日――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109丙研制成功.字长48位,平均运算速度每秒11.5万次.

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小学一律立即开学”,“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改革”.由于动乱局面仍在发展,各地学校迟迟不能复课.

10月15日――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0月17日凌晨――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爱新觉罗.溥仪,满族,1906年出生于北京.是光绪皇帝之侄,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死去.不满3岁的他继承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巨浪席卷全国.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政权.按袁世凯拟定的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例》,他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变”,“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并“暂居宫禁”,因而他退位后,故宫内除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划归民国外,其余地方仍归清皇室所有.他退位后念念不忘复辟,1917年7月1日,他在张勋等人的拥戴下,宣布复辟.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复辟失败,7月12日他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1924年,接受革命影响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占领北京.11月5日采取断然措施,废除溥仪的皇帝称号,限令“即日移出宫禁”.第二年,他潜入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日本侵略者的秘密护持下去东北,次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导演下,当上伪满洲国的所谓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皇帝,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傀儡.1945年日本投降,他在逃往日本途中于8月17日被苏军俘获,1950年8月被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将他释放.随着他的立场和人生态度的变化,他由皇帝被改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1964年,他担任了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着有《我的前半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不断的改朝换代,出现了许多末代皇帝.那些末代皇帝不是被杀就是自杀,都没落个好下场.唯有他例外,以公民的身份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的美好时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和李淑贤女士在1962年4月30日结婚,建立了新的美满家庭.一位外宾曾经问他:“你不以为过去当过皇帝而有自豪感吗”?他答道:“皇帝,这是我认为最可耻的称号,自豪的是我今天成了一名中国公民”.但是,新生活刚刚开始不久,罪恶的病魔——肾癌就潜入他的身体,使他在 “文革”初期与世长辞.

10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毛泽东于7月至9月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时的谈话纪要.毛泽东认为:“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有些地方前一段好象很乱,其实那是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他号召各地革命群众组织实现革命的大联合.讲话中着重谈到干部问题.毛泽东说:“绝大多数的干部都是好的,不好的只是极少数.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要整的,但是,他们是一小撮.”“要扩大教育面”.毛泽东的谈话对于解放一批干部,抑制混乱局面继续恶化,起了积极作用.

10月19 日――河南省长吴芝圃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61岁.

吴芝圃,原名吴殿祥,1906年出生于河南省杞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领导了豫东农民武装起义.任中共杞县县委书记,开封市委委员兼组织部长,考城县委书记,偃城工委书记.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中共豫西特委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长,中共豫东特委书记,豫东游击第3支队司令员,中共豫皖苏区委书记,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淮北路西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豫皖苏军区政治委员、区党委书记,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中共开封市委书记,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主任兼开封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文革”中红卫兵称他对1959年“信阳事件”负有领导责任,而被河南造反派从四川押解回河南揪斗,迫害致死.1979年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邓小平亲自为他平反并主持追悼会.悼词中宣布:“对于强加给吴芝圃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全部推倒,彻底为吴芝圃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说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10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批示》.《批示》提出,“党组织内不应当再容许”所谓叛徒、特务和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再过组织生活”.《批示》提出了后来被称为“50字建党方针”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的党的建设的要求.

11月6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这篇文章首次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论点概括成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六个方面的要点.即,必须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要开展“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文章说,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

11月9日――沈阳市政协主席王伯谨同志逝世,享年55岁.

王伯谨,原名王敬传,字伯谨,曾用名朱涛.1913年出生于山东阳谷县王营村.1933年考入阳谷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在阿城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任教师.193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历任中共阳谷县西北组组长、第三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参加筹建了谷山游击队、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第四游击大队等抗日武装.1939年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毕业后任中共鲁西区、冀鲁豫区第四(运东)地委组织部部长.1942年兼任中共阳谷县委书记.1943年泰西、运东地委合并后,历任中共阳谷县委书记、聊阳阿工委书记.1944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后,被派往东北工作,历任中共汤原县委土改工作团团长,松江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沈阳市委第二书记、沈阳市第六届政协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1月14日――福建省名老中医李健颐先生逝世,享年77岁.

李健颐,原名孝仁,号梦仙,1891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池店乡.他小时随家迁居平潭县.1930年定居涵江楼下(今涵西街道办事处楼下居委会).其父精于医术.他从小受其启蒙,勤读中医书籍,随父诊病.后又毕业于上海中医学校,奠定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1916年,他在平潭县城广德春药店任坐堂医生.1929年任平潭县医学会理事长.翌年定居涵江后,任前街双福寿药房坐堂医生.1948年开设徐庆堂诊所,创制“百灵丹”、“万应散”,药效显着.他对鼠疫症有系统的研究,经过21次试验,创立治鼠疫有效的“二一解毒汤”,制成“二一解毒注射液”,用此药救活不少人.又花10余年时间,写成《鼠疫治疗全书》,于民国24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发行全国.1956年,他参加组建福建省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所.历任省中医学院院务委员、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主任、省人民医院内科、肿瘤科主任、《福建省中医药杂志》编辑室主任等职.中医学专着还有《黄帝内经知要浅注》、《四诊概要》、《汉药便览》、《临症医案笔记》、《病例论文汇集》等10多部.台湾《皇汉医学》曾刊登其作品.他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批确认为名老中医.1963年,提为卫技三级工资.1964年任政协省三届委员会委员.

11月15日――中国广交会开幕.

11月17日――广东省军区副政委鲍启样同志逝世,享年55岁.

鲍启样,1913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副政委,广东省军区副政委.

11月19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启播,开始了华南地区无线电视广播的时代.

11月21日――中国核化学专家、国家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刘少奇主席的长子刘允斌同志在内蒙古包头逝世,享年44岁.

刘允斌,1924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安源煤矿,原籍湖南省宁乡县.他在宁乡县炭子冲老家长大.1938年,被接到延安,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就读.1939年,和妹妹刘爱琴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1940年入苏联十年制中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夏,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46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其间担任中国留苏大学生同乡会会长.1949年夏,与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秘密出访苏联的父亲刘少奇相逢.1952年,考取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化专业.同年,与俄罗斯的玛拉.费拉托娃结婚.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此时接到刘少奇的来信,信中说“祖国和人民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1957年10月,回到北京.在国家二机部所属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到内蒙古包头市郊外的202厂,组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并担任主任,负责新型热核材料的研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致死. 1978年得以平反,恢复了作为中共党员和核化学专家的名誉.

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2月2日――爱国民主人士陈劭先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陈劭先,原名承志,字邵先,1885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县).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南洋等地.北伐战争开始后回国,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淞沪卫戍区军法处处长.后参与反蒋活动,曾被蒋介石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桂林,参与创办桂林文化供应社,任社长,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48年到香港,后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他是民革第一至四届中央常委兼团结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同日,前清举人、原国民政府高级官员、近代教育家政治家邵力子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邵力子,原名闻泰,又名夙寿,字仲辉.188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07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回国后参与创办上海《民国日报》,参与发起组织南社,参与创办上海大学,曾任上海大学代理校长,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1926年蒋介石反共后,退出共产党.1927年以后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中国公学校长.1931年被委任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后改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40年任驻苏联大使.1943年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国民党代表参加国共两党谈判,翌年1月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抵北平,国民党政府拒签国共双方代表拟订的《国内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与张治中等留在北平.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

12月15日――中国着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号称“川剧大王”的张德成先生逝世,享年79岁.

张德成,1888年出生于四川自贡市.7岁即搭班学艺,工老生,先后拜宗吉山、黄炳南为师,并受到曹俊臣、彭华廷的提掖,艺事日进.他的嗓音清亮,唱腔高亢圆润,做功传神,擅长塑造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他在川剧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音乐帮腔的创新发展以及培养后继人才等方面,均作出贡献.晚年编着《川剧高腔乐府》一书,深入研究川剧表演艺术理论,对高腔曲牌的源流、规格、性能等有独到论述.他曾任西南川剧院、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四川省实验川剧学校校长.他的代表剧目有《柴市节》、《扬州恨》、《蓝关走雪》、《绨袍记》等.

12月20日――着名电影演员关宏达同志逝世,享年54岁.

关宏达,又名关鸿达,关洪达,关文达,满族,1914年出生于吉林省阿城县(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在本县读完小学后,于1929年至1931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第二中校,期间,爱好美术和戏剧,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喜欢演话剧,他身强体壮,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擅长抛铅球,掷铁饼,成为当时学校田径运动场上的一员猛将,1930年10月,作为东省特别区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参加在奉天(今沈阳)东北大学运动场举行的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1931年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均获好成绩."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境遇,于1932年离开家乡去上海,经朋友介绍,到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演员,拍的第一部影片为《热血青年》.以后结识影坛名人史东山,被人绍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了《凯歌》和《花烛之夜》两部影片,小有声望,邀他演戏的多了.以后,曾一度进入体育学校学习."八一三"的枪声激发了上海学生的抗日斗争热情,曾参加国民党八十八师上海市学生参战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海沦陷后,去香港,在两粤影片公司当演员,1938年3月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演员工作,曾演过十几部电影和话剧,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演才华得以充分的发展,拍摄的影片有《球迷》《球场风波》《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翁遇仙记》《聂耳》等10余部.此外还参加过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四人帮”的迫害含冤逝世.1979年4月18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做出复查结论,给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2月21日――中国“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同日,爱国民主人士康心之先生逝世,享年73岁.

康心之,1895年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早年与兄康心孚、康心如等参加同盟会.后参加反袁斗争.曾任国民政府四川省粮食储运局局长、四川省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顾问、私营美丰及永利银行董事、重庆《国民公报》社社长及董事长等.曾与中国共产党有接触,同情和支持民主运动,参与民革的组建.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及民建成员.

――同日,着名评剧演员小白玉霜女士含冤逝世,时年45岁.

小白玉霜,原名李再雯,1922年出生于天津市.因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着名评剧演员白玉霜作养女.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她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她的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她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她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影《秦香莲》的拍摄过程中,她尊重导演对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犹豫地剃掉自己的双眉,卸装后蒙着头纱回家.此事以后被传为戏剧界的佳话.她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金沙江畔》、《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文革”期间她由于“四人帮”的迫害而含冤逝世.

12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转发北京市香厂路小学取消少先队,建立红小兵的一份材料.材料认为:“少先队基本上是一个少年儿童的全民性组织,它抹煞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根本不突出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先锋战斗作用.”

12月23日――原国民党六军上将金汉鼎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金汉鼎,原名凤鼎,字铸九,1891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下海浒庄.云南讲武堂第1期丙班毕业.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915年在护国军第1军任职,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7月任靖国军第2军14旅旅长,参加护法战争,不久任靖国军第4混成旅旅长,1920年任滇军第2混成旅旅长,1921年任滇军迤南剿匪指挥官,1922年1月任滇军代理总司令,2月兼代云南省省长,3月因唐继尧回滇被迫退出云南,1923年出走香港,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独立第16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5月任第9军副军长兼27师师长,9月任第9军军长兼赣北警备区司令,10月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任第1集团军第31军军长,并任云南省政府委员,10月部队缩编任第3军12师师长,11月兼任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1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4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期间曾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查团第1、2、4团上将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移居昆明,后任云南省参议会参议员,云南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在昆明迎接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民革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本年度代表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本集 (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