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余文乐复古油头:百科全书编纂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56:03

百科全书一般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高档大型编纂出版物,其编辑工作有许多特殊的复杂性和难度。百科全书编纂的特点,表现在全书(或一卷书)的总体设计、编撰审定的复杂组织工作和最后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个方面。百科全书编纂的难度,首先在于兼顾两类书的性质。百科全书是兼具教育作用(可作为系统自学读物)的工具书,它既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可读性,又要保证检索性和概述性(浓缩性)。其次是众多的作者。一部现代百科全书是由成千上万甚至数万专家学者撰写的条目组成的。众多作者学术水平不一,写作习惯互异,文字风格不同,而且各人取用不同的资料来源。把众多作者的条目稿件按统一体例,统一文体,甚至统一的叙述程式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大量的剪裁和匹配的功夫。再其次是复杂多样的编排项目。百科全书的完备性和检索性是靠多种编排项目保证的,如条目分类目录、条目的排列次序、插图、地图、彩图插页、参见系统、参考书目、各种索引和各种附录。这些编排项目均与条目释文存在紧密的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多数不能指望作者来完成。

总体设计和编辑流程  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包括:决定编纂方案(对象、功用、类别、规模、知识内容结构比例、编排方式、附属成分等);总框架设计,包括学科(或知识门类)与分支的确定和条目表的编制;体例设计,包括编制整套详尽的体例文件;装帧设计。

百科全书(或其一卷)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大体上分为八个阶段。①调研准备,调查国内外同类书的框架设计和条目(内容)的设置;调查国内撰审力量的分布和特点等(有时还需要了解外国的撰稿者)。②组织作者和编审队伍,建立编辑委员会和编写组。③编制条目表,在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上选条,最后编成分类条目表和字顺条目表。④组织撰写和体例指导。⑤组织科学内容审定。⑥编辑加工。⑦定稿和成书。⑧发稿和通读校样。

条目和选条  百科全书是以条目编成的,也以条目供人查检和阅读。百科全书条目是一个完整知识主题的系统概述,它必须是独立的知识主题或已经形成的固定概念,而且能用准确的便于检索的词(或词组)来标引。百科全书条目有三个要求:知识性——有扎实的、可靠的知识;资料性——有基本的、精确的资料;检索性——能使读者查得到,查得快,读得容易。把不能立为条目的文章题目或一般书籍的章目、节目列为条目,是百科全书编纂的缺陷。这样做,或者因肢解了完整的知识主题,或者因不具有百科内容而不能被人想到查检,因而成为“死条”或“盲条”。百科全书条目按篇幅一般分为特大条目(大约在2万字以上)、大条目(2?000~20?000字)、中条目(500~2?000字)、小条目(500字以下)和参见条目五类。参见条目即无释文条目,习称“空条头”,即仅设条目标题,而解释则在被参见的条目内。百科全书条目按主题类型区分,种类繁多(如国家、民族、地区、城镇、历史事件、战争、学科、理论、思潮流派、器械、物种、人物、书刊、组织机构、名词术语);而按条目性质可大体上归纳为三大类,即概述综述性条目,概念解释性条目,事实资料性条目。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条目,各自有不同的撰写规定要求。百科全书条目在结构上由条目标题(条头)、释文、插图和参考书目组成。条目释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定性叙述(包括定义)、基本内容和参阅资料。

选条是决定百科全书知识内容结构和检索功能的重要工作,是百科全书编纂成功的基础。现代百科全书采取框架设计的方法选条,即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把人类知识组织成一个便于抽选(分离)独立主题的系统。框架是百科全书选条和编辑工作的重要工具。框架设计是从方便普通读者查检知识出发,对人类知识所作的一种重新整理。百科全书编纂者通过框架设计选条,是为了解决四个问题:①达到知识覆盖全面,避免重大缺漏。这是框架设计的首要目的。②组织和处理知识的交叉。通过框架设计确定各个学科、分支和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知识主题的层次和位置。避免过多的重复是框架设计的又一重要目的。③指导撰写和建立参见系统。撰稿人根据框架中各个条目的交叉关系来撰写条目:编辑部则根据框架决定条目之间的参见关系。④编制条目分类目录,提供分类检索系统。

用框架把知识组织成一个体系,再从上向下逐层确定独立的知识主题和人、事、物概念,列为条目,这就是百科全书的选条过程。百科全书框架设计和选条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多维(不是单维)交叉的原则、条目化的原则、检索率高的原则和比例均衡的原则。框架设计和选条最后的完成形式是条目表。条目表应包括下列项目:条目编号、归属分支(分卷)、条目层次、条目内容要点(主题范围)、条目字数和插图等。

体例工作  体例工作是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事情。体例工作内容包括编制体例文件及其细则,编制典型条目编写提纲,撰稿和审稿过程中的体例指导和体例控制。体例工作的重要性是由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完备性、检索性、规范性和整体性决定的。

要做好体例工作,有赖于编撰者对百科全书性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认识,以及对百科全书与非百科全书从形式到内容的明晰的辨识能力。编撰者要对百科全书的特性、条目、体裁和语言具有独特的敏感性。百科全书条目不同于一般文章,也不同于一般书的篇、章、节,它是独立的、完整的知识主题。就体裁来说,百科全书可以说是“述而不作”的书,因而客观叙述、用说明文体是百科全书的基本体裁。例如,对于基本概念、学说、理论、思想采取阐述的方式,即把知识理清楚说明白;对于事件、渊源、沿革、人物生平、著作内容等采取叙述的方式,即叙事和交代过程;对于资料性内容如事实、数据、公式等采取陈述的方式,即精选已有资料加以核对,客观地和直截了当地介绍出来;对于具体对象如植物和元素的性状、外貌、动作和姿态采取描述的方式,即用文字表现形态。百科全书条目最忌的是作者个人的议论、褒贬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论述。百科条目的释文具有庄重(不卖弄辞藻)、晓畅(不诘屈费解)、平易(不用教训口吻)、简练(不冗长驳杂)的风格。

审稿和编辑加工  百科全书审稿有两个方面: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紧密结合的,前者侧重于科学内容;后者侧重于体例和文字。无论是专家审稿还是编辑审稿,都应着重审查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核心内容与边缘内容的关系:百科全书的每个条目各有本身的核心内容,而边缘内容则可能与邻条交叉。总的原则是核心内容的知识和资料应该充分、完整;边缘内容则应稀薄和简略。

②深浅程度:百科全书条目都要有一定的知识纵深,用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不同条目的内容虽可能深浅有别,但无论怎样艰深的条目也应有一个浅近的开端,即知识纵深的起点。条目的定性叙述(定义、用途、作用、意义)、词源知识和历史渊源,都属于4个条目知识纵深的浅近部分。

③定性叙述:条目的定性叙述是说明本条主题性质的概述。重要条目的完整的定性叙述应包括:定义(事物、概念的本质属性)、定义的展开说明(包括对重要的非本质属性的说明)、本条主题范围以及意义、作用的扼要说明。百科全书条目的定性叙述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作,而且是各类读者最常查阅的部分,必须精确、规范和明白易懂。

④概念表述:百科全书条目稿件中包含大量的科学概念。概念不清大都是不善于表达的问题。百科条目释文最忌表达含混和歧义,使读者得到错误的或模棱两可的理解。

⑤层次结构:百科条目释文要求眉目清楚,最忌连绵纠缠。一个标题下的释文应有一个完整的内容;一段话有一段话的中心;一句话有一句话的知识。百科条目释文还应有由浅到深的纵深层次。

⑥篇幅:“膨胀”是百科全书条目稿件撰写中的通病,也是百科全书编纂之大忌。因此,有的国家的百科全书编纂者有“篇幅纪律”之说。百科条目稿件的“膨胀”,不外乎是“水分”(不给人实在知识的空话、套话和大话、与有关条目的重复(本条边缘内容展开过多)和非百科性内容。

⑦文字:百科条目稿件要求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书面语言撰写,文言、文白夹杂和口语、方言,均为百科全书之忌。由于作者写作能力太差而出现的通篇思路模糊、逻辑混乱和文理不通,已非原作者所能改善,则需要考虑另行组稿。

⑧插图和参考书目:审图首先要看插图有无必要,是否为理解释文所必需。审图尤应注意图文关系,即插图与释文的相洽性。关于参考书目,首先应判明所列的是适合推荐给读者阅读的书,而不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是社会公认、作者熟悉并精选出来的书,而不是从书目中随手拈来的书名。其次看是否陈旧过时。

百科条目稿件的编辑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反复的思维过程。编辑加工百科全书每一个条目的稿件,大体上采取下列的处理程序:①查对条目表(框架),弄清上下层次和左右相邻条目的关系。这对于改定定义(确定属和种差)和去除条目释义内容重复十分重要。②检查条目释文内标题系统,弄清原作的结构布局。③顺通原文,删繁并去除重复和“水分”后润饰文字,修改费解的释文,提高全文的可读性,同时统一名词和数字等。④根据体例要求调整层次结构,必要时重新设置标题,重新分合段落。⑤检查插图和图文关系,改定图题、图注。⑥标示参见。⑦检查索引主题并标示索引主题位置。⑧检查和改定参考书目。⑨检查条头和释文内的外文和符号、标注字体字号(包括外文的正斜体)。⑩检查撰稿人署名。

资料工作,是保证全书规范化与准确性所必需,因而十分重要。这项工作虽由专门的资料工作人员完成,但百科全书编辑必须重视并参与。百科全书的资料工作不外两个方面:①统一,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组织机构名、书刊名、学术名词以及单位、符号的统一;②核对,包括事实、引文、数据等的核对勘定。

检索系统的编制  检索系统是百科全书为方便读者频繁、快速地寻检查阅所设置的各种渠道和门径。检索功能是百科全书编辑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百科全书的检索系统分为基本检索系统和辅助检索系统。基本检索系统表现为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次序。百科全书条目的字顺编排是在成书过程中按字顺条目表完成的。辅助检索系统包括条目分类目录、参见系统和索引系统。

条目分类目录(有些百科全书不设条目分类目录)实际是一种条目分类索引,供读者分类检索条目之用,同时还可提供一个知识门类(学科)体系的知识,提高百科全书的可读性。条目分类目录是以框架为基础编制的,更多地考虑到检索系统的合理性,例如同一条头可能在不同分支体系下出现。

参见系统的基本功用是把百科全书中被条目(独立主题)分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是供百科全书读者在条目间“穿墙越户”的途径。参见系统还有助于减少条目之间在内容上的重复。条目释文内参见设置的原则是:①为理解本条中心内容所必需,使读者阅读本条不离开主题而又能获得较为系统的完整知识;②为说明本条主题的来龙去脉所必需,使读者能溯源逐流,参阅上、下层次条目;③为理解相关事物间的密切关系所必需,使读者能把分散交叉的知识联系起来;④出现妨碍读者阅读本条的费解的概念和名词,而它们在其他条目中已有所叙述。关于参见的标示方法,各家百科全书不尽相同,有的用文字或符号(如“见”、“参见”、“→”)表示,有的用与释文不同的字体表示(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用楷体字表示,外国有的百科全书用斜体字表示)。

现代百科全书中的索引主要有两大类:条目索引和主题分析索引。条目索引是把全部条目的标题(条头)按某种次序(如汉字笔画、英语字母)编列成表,后注卷次、页码。

主题分析索引(《中国大百科全书》称为“内容索引”)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索引,是百科全书最主要的辅助检索系统。其特点是内容全面(包括全书条目的条头、条目释文与图表中的隐含主题),范围广泛(包括人、地、事、物、概念、名词术语等)。主题分析索引的编制可分为8道工序:①选题:在条目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进行,主要选择条目释文内有所解释的独立概念(人、事、物……)、有检索性的层次标题、图表中的重要主题、重要的异称、别译名和简称。②制卡:卡片内容包括索引主题标引词、所在条目的分类(支)编号和字顺编号。③排卡:按某一次序(如汉语拼音)将条目卡片和索引卡片混排起来。④筛选整理:筛选整理是一道复杂的工序,直接影响索引的质量。主要工作是对同主题卡片分析并卡(把多张同题卡片合并为一张)和剔除某些卡片(未提供补充信息的)。⑤抄表:筛选整理后的卡片经反复仔细检查(次序、卡片内容的完整性)后,依次抄成索引发排稿。⑥定位转移:将发排稿上的原始定位符号转移到校样上去,以便填码时查找和检查。⑦填码:根据正文拼版样上的索引定位符号逐一在索引校样上填入索引主题所在页码和版面区域。关于版面区域划分法,各家百科全书不尽相同,有的划为4个区域,有的划为8个区域;《中国大百科全书》划为a、b、c、d、e、f6个区域。⑧反查:按索引拼版样上的页码和版面区域符号,逐个就主题和出处反查正文,检查拼版样上的页码和版面区域与正文是否相符。这项检查至少须进行两次,以确保准确无误。

图片编辑工作  百科全书中配用的插图主要有两类:照片图和绘制图。照片可分为实录照片(如人像、自然景色、机器设备、建筑、动植物和剧照)和翻拍照片(如不能直接拍摄的名画、书影和文物)。绘制图可结为表现科学原理、工作原理、生产工艺过程的工程图、示意图,表现经济活动、文化发展的图表,表现历史、军事活动的态势图等。

百科全书配用插图的条件是:①比文字更能表现知识内容,从而减少文字的篇幅;②虽不能减少文字但有助于读者理解释文;③插图本身具有知识性或文献性;④有艺术欣赏价值的重要艺术品(名画、雕塑、建筑等)。

彩图插页的形式随着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逐渐为释文内直接插印彩色图所取代,但目前限于印刷技术条件仍在使用。彩图插页的编排应有相应的设计。其原则是:彩图内容应与正文框架体系大体一致,力求全面,照顾到知识覆盖;应经过主题设计,避免散乱无序,以保证插页图片既与条目配合又可供单独阅览和欣赏。

现代百科全书渐趋于小型化,多数采取20~30卷的规模。选收范围越加广泛,条目数随之增加,但条目的平均篇幅(字数)则大大减小。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编辑工作、存贮和处理资料、编制索引以及自动照相排版,是现代百科全书编辑出版的几个重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