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补充“从医药角度对《求医》一文的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00:13

补充“从医药角度对《求医》一文的质疑”

(2012-02-01 09:58:21) 转载标签:

杂谈

先做点声明,本博主人原本只是个跟风注册weibo用来看看新闻八卦趣事,闲暇之余点点微游戏的老童心未泯,同龄人大多已经跟不上电脑网络和微博这种潮流,可惜博主游戏水平太臭而每每不得升级或强大要领。扯远了,最近一两星期满微博热门的方韩之争,原本也就是看个热闹。署名韩寒的大多作品及博客根本与博主没有交集,方舟子的打假除了过桥米线这类以外,打的名人也离博主的现实生活甚远。但事起于看到方舟子对求医一文的质疑,出于职业和专业的敏感,看到转载的《求医》两字后才细读了原文。

博主有些逆鳞,但凡有些聊天场合说起国内的医疗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品德节操之类的,必然争个面红耳赤不依不饶。说来惭愧,虽然博主深知行内内幕之深重灰暗,但终归不能一概而论一棍子全部打死。全国医务人员之中抓坏蛋,一百个里抓一个,应该有漏网的。但一百个里抓一半,绝对冤枉的太多太多。比如回想一下非典时期博主同仁们的奋战与牺牲,总觉得为诸多纵有小恶但骨子里仍有救死扶伤真念在的同行辩驳也是为改善在他人心里屡经媒体渲染更多道听途说的医务人员不堪的形象尽绵薄之力。年齿渐长但执着依旧。

求医一文,从嘲讽医院角度并不算很犀利,整篇文字给博主的第一感觉是怪异。后来打印出来和师长同事们读之再三并闲聊讨论,才发觉越看问题越多,群情激愤才攒成前一篇质疑文,期间润笔者有之,口占词句供博主记录者有之,提供口头记忆史料者有之,帮忙查证书面资料者有之,要说团队,这也算是个小团队吧,要说代笔,这文章也大可说有人代笔,本博主毫无所谓。

千辛万苦再开通了博客把文发上去,再他人帮助下转成长微博并第一次学会了如何@其他人,第一次还@错了,@的后面跟了一大串网址,删了重新发过,并且听建议私信了所有@的,发现有些是不接受像博主这样乱私信的,汗颜。这算不算骚扰?发完了平安无事,博主继续看新闻玩游戏直至第二天开微博发现四五千条以上的评论和@博主的,当下有一种第一次独立门诊坐诊心情忐忑一打开门却发现门外走廊长椅挤满了求医者要蜂拥进来的感觉。

先看看评论,褒贬参半,可能还是反对和骂街的占多数,一时气不过回嘴了几个后哑然失笑,跟此等晚辈后生韩粉对飚脏话有何意义?再回复了一些反对和质疑质疑的评论,实在翻页不过来。weibo的评论只能翻到11页,不知道是博主愚钝还是本来设置如此?还是再做一文对所有有理有据的质疑和批驳来个草草的补充。

(红色重点,蓝色引用,绿色原文)

第一点:求医的原文,韩老兄的作品《儿子韩寒》第20节,以及韩后生其本人的博客都证实这是99年初韩寒的真实患病经历而特意或不特意为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所写的一篇作文。从通篇文章来看,更像是杂文而非小说。
关于真实经历这一点,请广大韩粉不要再自己打你们偶像和偶像父亲的嘴巴,不要再拿什么小说体裁科幻小说金庸武侠小说吴承恩西游记穿越小说之类的来反证。
再说什么理科生医科生不能用逻辑和专业知识来质疑文学的,请离开我的视线。
我的质疑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大多还是从熟悉医疗卫生系统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来分析质疑其中的真实经历。
前文从未质疑一个17岁有文学梦的少年正常的艺术加工和文学创作,而是从熟知医院和医疗角度质疑一个17岁少年所描述的求医经历能和几十年前父辈所遭遇的普遍状况高度吻合。(此句也改编自网友评论)
到底是真实的经历加上少许艺术加工,还是完全脱离了99年初该有的真实经历,请继续见仁见智。


第二点:有评论说圆寒实在是金山话韩字读音问题,特别赶着国内上海市及金山区朋友就寝前打电话过去求证却绝无此事。再转载一些网友否定韩字会读成圆的评论:

嘿嘿007    影响力指数:3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1-30 12:12:52    跟帖回复: 第 226 楼
我事市区的,实在不明白,楼上嘎多号称上海拧的人,刚“园”与“韩”的上海发音是一样的,那娘个起来,叠样子嘿搞,不厚道了吧,阿拉不晓得金山发音是不是一样,但市区发音,两个字,绝对不一样的。医生,一般采接受过教育,普通嗳物不灵光,洋泾浜也不是叠能读的好伐。
还有,小姑娘,这样称呼女人,一般老人叫年轻自己一段的人,再叠能叫的,或在,年轻人对“明显”比自家小的女性,也会叫仪小姑娘,但同龄人绝对不会叠能样子烂叫的。小姑娘不是楼上有宁刚,区别法是是否结婚过的女人的意思。比如,80岁老太太,对30岁的女人,叫仪小姑娘是有的。还有,两个同龄人,必须是成年前的,以区分性别,叫女的为小姑娘,叫男的为男小宁或者小句头。

~大度    影响力指数:0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1-30 13:45:33    回复 142 楼: 第 228 楼
韩寒上海话发音应该是和“五五”“wuwu”不过发音时嘴要稍微开的大点,在喉咙部位发出来的音,很模糊的发音,当然和“五五”是有区别的,没有“五”发音嘴开得那么小,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韩寒的发音在吴侬软语语系里基本是一样的,江浙地区都是这么发音的,也就是说,苏州无锡金山浦东宁波等地基本都读成“五五”,绝对不可能读成yuanyuan圆圆。普通话里韩寒的辅音H“呵”在上海话里是不发声的,到了镇江南京以及江北地区H就发音了,因为那里就不是吴语系了,是北方语系了。不知道这样解释你清楚了吗?反正韩寒在上海话金山话苏州无锡宁波话里都绝对不可能读成yuanyuan圆圆。

再就是有网友分析:韓字读成圆音,其实是读成了轅,更直指韩父当年写繁体,曾经被女医生读错,然后视作被羞辱。
原文地址如下: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72264


第三点:有松江本地人及松江二中学生评论说我遗漏了离学校更近的方塔医院,查证了一下,的确是博主疏漏了,之前查询的时候把方塔忽略在中医院范围。方塔医院又称上中医大附属曙光松江分院距二中约1.5KM,松江中心医院又称上交大附一医松江分院约2.0km。但方塔医院也是早在99年之前就已名列二甲医院。门诊皮肤科和外科也是完全分列的,皮肤科所在楼层没有第一会议室之类配置。这点也已经人工查证属实。


第四点:有评论更进一步指出,韩寒的疥疮可能完全没有去过大医院就诊,在二中已经为了阻止病情蔓延而让学生停课一星期的情况下(详见韩老兄作品儿子韩寒),韩寒周日下午返校,周一已经疥疮病发求医配药回家并写好作文。假如得病是真的,完全可能是校医很简单的确诊并且开药并发出停课一星期的通知。而韩老兄的作品特意写出第一段先定出疥疮的调子,再接续以前写的关于大医院求医的文字,并引用一段可能自觉写的非常得意的而不愿添改一字描述皮损抓痕而只有描写发痒的文字。如此生搬硬套把不同的病症嫁接成一篇作文,恰恰更露了馅。


第五点:有评论举例反驳“刚毕业的小医生写病历大多真的很认真,别说用沾水橡皮擦,用小刀轻刮这一招也常用。本人也试过[偷笑]。感觉hh写得还是比较传神,他所描写的求医过程也是当时中国医院的真实状况”这完全是不了解事实且偷换概念,90年代,实习生(属于医科在校生,不能称之为医生,没有独立诊断和处方权)在带教老师医生指导下,刚开始学习写大病历这类模仿着老师的大病历书写格式,认真抄写万一有错用小刀或者涂改液的确实有。但写过几本后就开始熟练且有错也会直接叉掉。分配进医院工作后的更不会如此惺惺作态不合时宜。hh的原文指的橡皮擦沾口水涂改的是病人的就诊病历卡,这一般是需要有独立处方权的执业医生才能书写的,而且在皮肤科这类专业性极强的门诊科室,甚至哪个年代很多医院会将皮肤科与性病科(而非大科室外科)合并或相邻,会如此行为大胆不顾及卫生常识的专科医生,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第六点:有评论质疑医药代表推销高价药品,医生开处方多开高价药或高回扣药攫取灰色收入等是属于新世纪以来才泛滥的事。这与事实不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医药厂家和公司代表职业就已萌芽,以捆绑日用品促销针对公费或劳保福利的职工或赠送有处方权的医生礼品等手段进行推销。90年代中期开始的关于大量医药回扣的报道,在诸多报纸存档很方便能检索的到。尤其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泛滥成灾,说来惭愧,类似开合资吗叮啉不开国产胃复安这种事,博主也是做过的。可以想象得到博主自爆后会有大批韩粉叫嚣着没医德的医生还有什么资格质疑XXXXXXX的一大堆。静观其变。


第七点:网友评论爆料说{“墙上不是写着‘你好,再见,对不起’”,这几个字,是文明礼貌用语,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活动中的标语。该活动开始于81年,正式下文件是82年,持续了三四年时间,87年之后,很少有人拿这个说事了,所以这个《求医》经历,应该是82-85年之间}
印象中在八十年代初是有那么一波风潮,但99年左右医院里真的已经很少用这么简单的标语。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专家门诊照片,基础医学知识普及的挂板和海报之类的。


第八点:疑似有松江二中的校友评论爆料:“不好意思,松江二中的宿舍虽然不至于一尘不染,但也是有卫生要求的。每周必有一次卫生检查,日常每天会安排学生打扫。至于2周不洗澡那更是假话。由于二中的学生都是附近县的,因此基本每周都会回家,学校也有浴室。整篇文章都不是在写二中”,这点也有待考证。
但又有之前微博马日拉等转载的松江二中校刊韩寒同学金丹华说学校为照顾韩寒写作《三重门》而优待其单独寝室,而韩老兄文章则直指韩寒与患者同寝室且得疥疮写《求医》是《三重门》将近完稿之时,这个矛盾?算不算矛盾?


第九点:同样根据韩老兄的作品及其本人博客证实,求医一文的成文时间距其得疥疮及求医配药应该不超过两天,写作文之前也没有就所以不存在众多韩粉所指的记忆混乱,回忆已成碎片,事情久远无法记清等,因此韩后生完全不需要用丰富的外来段子包括从他父亲久远的回忆故事得到素材来构筑作文。
韩老兄对《求医》一文的描述是“这种挺随意的、毫不做作的、完全生活化的文章,相对现在通常的应试作文来说,本身就很"新"。"新"并不代表另类。”
既然是毫不做作的,完全生活化的,那么应该不会脱离韩寒看病的99年那个时代,那个国内医疗大发展,新设备新科技大量引入使用,规章跟不上形势变化,医院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而带来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泥沙俱下又欣欣向荣的年代。而不会是通篇散发着灰暗混乱腐朽气息的改革开放前的年代。要么韩父的文章有误,或者韩寒的作文有问题。到底真相是哪一个?


勉强凑十点也没意思了,先就这么多吧。




总结,太久不写东西的人,想表达些什么,敲键盘敲的真心累。本来拼音打字就慢,手写板又不好用,还工作聊天娱乐游戏生活各种掺和,看了很多很多评论和@博主我的留言,说博主偏执也好,博主还是就《求医》这一篇继续坚持质疑。写完前一篇气已经顺了很多,写这一篇的时候果然少用了很多感叹号。假如韩寒有空看到前一篇和这一篇补充,我想问的就是在99年初的那个17岁的少年,如果没有听过关于当时医院的其他更严重的更恶劣的更值得嘲讽鞭挞的坏事,如果真的以哪种已经快写完《三重门》的文笔,各种海量文史资料的涉猎,自己访谈时说的关于报刊杂志的阅读量,如果真的在99年初上海松江区这样一个较为富裕且医疗资源优良的区份求医,写出的却是包含前一篇和本篇这么多疑点的作文。身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焉有不质疑之理?就事论事,就文字质疑文字。冬雨淅沥,不知不觉又已经过了午夜了。

写于二月一日凌晨时差八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