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超限怎么办:贾平凹《废都》重生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44:08
   

贾平凹《废都》重生背后的故事

葛红兵 《废都》是贾平凹继《浮躁》以后,又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浮躁》用“浮躁”两个字准确地概括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状况和基本情绪,在把握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写得非常清晰。之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的巨变事件,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发生剧烈的变化,农村热点消散,渐渐地城市改革和城市体制变化到了前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基本情绪被贾平凹把握到了,他用“废都”两个字来概括,是非常有见地的。
《废都》当年的遭禁,其实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原因是《废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那些空白的“框框”出了“问题”,实际上它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整体概括也可能被认为是出了“问题”,里面出现了对中国知识分子整体颓败和靡费的描写,这种描写,当时还不能被认可。
当时,多数读者和主流意识都把矛头指向《废都》的“性描写”,仔细看,《废都》的性描写并不“特别”显露,也不“特别”下流。中国文学传统中有非常丰厚的世相描写传统,包括性描写,这个传统要放在世俗描写的层面、放在社会生活史、放在文化观念史的层面来观察,我们如果能够开放一些,或者,如果我们能否做得像古人那样开放,我们就会发现,它有自己一脉相承的观念史做支撑,不容易一下子就割断。如果我们今天去丽江,能够承受那里的传统纳西族木雕,看着那些硕大的木质性器而不惊诧莫名,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一下中国文学对性的表现,且不说采阴补阳等等说法是否科学,也不说中国古代对阴阳之说的根本见地如何地影响了中国人及至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单只说中国文人的文化传统,那是有在男女中寄托社会思想的文化基因的。贾平凹采取了用男女来写社会的方式,正是《金瓶梅》、《红楼梦》传统的当代体现。
从社会效果上来开,《废都》在当时是失败的。当时,我们还没有这种心理力量,看贾平凹用《红楼梦》、《金瓶梅》式的笔墨和文字来对待当代生活,更不能忍受他用《红楼梦》、《金瓶梅》式样的论调来论断当代生活,当时,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经济崛起,已经在世界面前证明了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的巨变事件,我们竟然重新创造了世界奇迹,我们获得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更有自信,能重新审视自身。
用《废都》的重版来证明我们的这种心理力量的相应崛起,当是再好不过了。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废都》实际上是文学家重新复兴华夏文学传统的一次尝试,它的语言尝试是向白话文求基因,它的观念尝试是向传统的中国文人思想,如天人观念、轮回观念回归,现在看来这种尝试是非常需要勇气和独到眼光的,当时的失败不等于一世的失败,也许经过数十年,可能被重新审视,其价值会被发现,再说,失败也不等于就全没有价值,有时候失败的经验其价值要超过了成功的经验。对于贾平凹来说,《废都》的路在当时是死路,反而促生了他的《秦腔》,《秦腔》走的是从民间语言中汲取酵素的做法,它大量地使用了方言,《秦腔》走的是从民间戏曲中汲取养料的做法,它大量地使用了地方戏秦腔的材料,等等,这些都和古代文人小说的传统背道而驰,他获得了茅盾奖,世俗的成功似乎验证了“文学”创新模式的成功。然而,茅盾奖也还不是最终的评判,在我看来,方言的路还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尝试,可以走,没有人说三道四,甚至还有奖励可得,但是,另一方面,传统的路,似乎也没有被堵死,《废都》再版似乎是个好消息。
今年,我本人也在不断地思考小说如何写的问题,而最终,我被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深深迷住,中国人就是在这个叙事传统上被“建构”起来的,我们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些叙事传统,我们是被故事塑造起来而成了中国人的,但是,1949年以后,我们对这个叙事传统的漠视让我们吃了亏,我们没能很好地对待自身,所以,我现在在做一个功课:改写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让自己真正体会一下古代人的叙事精髓,他们美妙和宝贵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想这个想法贾平凹可能10余年前就有了,但是,他的尝试走了一回,就被逼退了。所以,我觉得《废都》再版是个好事,也许《废都》真的是一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