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材 日语:中产阶级的幻象 ——秋风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4:10

中产阶级的幻象   

2012-02-01 18:55:57|  分类: 时评 |字号 订阅

中产阶级的幻象

 

秋风

 

1月15日晚,日本AV女优苍井空现身中国某电子商务网站的年会,由此制造了最可笑的一幕:该网站高层、老板以及到会的诸位互联网界大佬连番上前,与一身皮草的AV女优拥抱、合影。某些商业大佬还把自己与这位AV女优的亲切对话写到微博上。

这个荒诞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精神之孱弱与行为之猥琐。

过去二十年来,学界、尤其是舆论界合力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神话,那就是中产阶级可以拯救中国。中国处于制度转型过程中,人们期待一种理想的制度。然而,怎么到达?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革命,整个社会产生了强烈的革命厌倦症,八十年代,李泽厚就提出了“告别革命论”。连带地,知识分子对于想象中的“民粹”、大众也深怀恐惧。最近在网络上引发巨量口水的“韩三篇”,不过就是这种已徘徊了三十年的古老情绪的肤浅表达而已。另一方面,八十年代那种主动的深刻变革,似乎已没有可能性。那么,如何通往理想的制度?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社会的中间,寄托在新兴的中产阶级身上。

不错,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中国出现了数以亿计的白领、中小企业家群体。很多社会学研究者称他们为中产阶层或者中产阶级,当然,这个时候,人们还会算上数量庞大的公、教、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受雇者。很多人把制度变革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新兴的中产阶级身上。推理的逻辑是这样的:这个阶级是有产者,他们必然谋求保护自己的财产,由此将会推动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恰恰因为他们是有产者,所以他们推动的变革也将是温和的,可以避免革命。你看,多完美的历史主体。

但是,十几年来,这个中产阶级在推动制度变革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业绩可言。不要说政治领域,就说商业领域,也无一业绩。也不要说这个中产阶级为推动制度良性变化做出了什么努力,即便他们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受到直接侵害,比如国进民退中遭受直接损害,也没见他们做过任何有效的事情。

另一方面,普通中产阶级最重要的财产是房屋。然而,环顾当今之社区,又有几个中产阶级关心自己小区的自治,更不要说积极地参加小区业主自治?

到了今天,恐怕不能不说,中产阶级拯救中国,不过是一个社会、政治幻象而已。当然,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中国大体上不存在中产阶级。社会学家是从经济、职业的角度界定中产阶级的,然而,如此界定,过于偏颇。中产阶级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政治现象,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也应当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存在。而在这两点上,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先天不足,而后天失调。

略加考察就会发现,英、美各国的中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更为坚定的宗教信仰者登场的。他们确实是城镇工商业者,但首先是清教徒。他们过着虔诚的宗教生活,克勤克俭,慎独节欲。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英格兰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直到今天,英美中产阶级都是社会中的保守力量。但请注意,他们不是保守现状,而是保守清教的核心价值。正是由于他们,英美社会的核心价值才在经历了十九世纪以来变幻莫测的观念之冲击之后,依然保持稳定。经由守护这些文化价值,他们维护了私人产权、自由竞争、法治与民主等诸多制度。

但是,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是在中国文化断裂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或者更糟糕,他们接受的教育几乎都是反传统的。反传统则一定反文化,反精神。因此,包括企业家、白领内在的中国中产阶级基本上都是物质主义的忠实信徒,而物质主义者一定是利己主义者,也一定是个人至上主义者。所以,他们不可能具有公共精神,也不大可能与他人合作。他们可以高效率地发财致富,但他们不可能通过制度变革维护自己的财产权,扩大自己的政治参与权。

倒是乌坎的农民勇敢而坚韧地推进着本村的自治。两相对照可以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远不如农民健全、刚健。问题就在于,中产阶级没有精神根基,没有文化根基,而完全为了利益而分散地奋斗。中产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批量贩卖着所谓的现代观念,但这些观念同样缺乏精神与文化根基,与生命没有内在的联系,不过是头脑中临时晃过的虚浮而时髦的词语而已。

由于没有稳定的精神与文化根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就是混乱的,其行为就是猥琐的。今次商界精英轮番拥抱AV女优,就是此种状态之写照。十八世纪的英国商业精英和中产阶级关心的是civility,体面、文雅,中国的商界精英不知道体面、文雅。他们没有廉耻之心,商界精英之性价值的混乱,不亚于官场。他们也没有精英的自觉,完全不管自己的这种行为对于底层民众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他们既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社会中其他群体负责。精神如此孱弱的中产阶级具有高度依附性,绝无可能推动制度变革。

当然,中产阶级的精神孱弱与行为猥琐不全是自己的错。他们其实是中国文化、包括信仰断裂的受害者。假定有人还寄希望于中产阶级,那就该首先让中产阶级产生精神的自觉与文化的自觉。应该说,过去十年中,极少数中产阶级已经产生了这种自觉。但是,这种自觉的力量还不够大。因此,到今天,中产阶级依然只是历史的对象,而不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中产阶级的不幸,也是中国的不幸。

 

中产阶级的幻象,中国经营报,20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