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归纳法的基本步骤:转变中学历史教学方式 --中国期刊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9:02

转变中学历史教学方式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7-10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供稿文/张宏媚[导读]本文从五方面谈了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转变中学历史教学方式
  张宏媚
摘要:本文从五方面谈了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创新。
关键词:历史教学;转变;创新
 
作者简介:张宏媚,任教于安徽省全椒中学。

  近年来,高考命题已经从以前的死记硬背转到着重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趋势,不少学生感到学历史特别吃力,尽管平时投入到历史复习的时间比较多,书本也看得很熟悉,练习也做了很多,但是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甚理想。因此,很多学生感叹着说,历史比数理化还要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历史科在初中甚至高二阶段长期摆在副科的位置上,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缺乏历史思维的训练;二是历史问题在解答时主观随意性较强,不像数理化三科都有一首公式去求解,稍微有一个方面考虑不周就有可能全盘皆输;三是高考命题往往是“题在课外,理在其中”,而多数学生平时看到的仅为几本课本而已,知识面是非常狭窄,很难通过联想把前后的知识串起来,更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从以上的情况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由以前的教师的“满堂灌”转为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创新精神,就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感觉颇有收益。
  一、历史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扩大知识面
  知识面的狭窄是导致学生不懂得分析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的原因。在平常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课外看的书多数是言情、武打之类的小说,很少涉及到历史文献。在他们看来,历史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上门课程,没有什么吸引力。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历史知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上,很难答好高考试题。比如对于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评价,多数同学只是看到这种制度的残酷性,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而没有理解这种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2000多年,一定有它的合理性的一面:1.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如康熙帝组织清军击退俄国对我国的入侵,签订了平等的《尼布楚条约》。2.镇压国内的叛乱,维护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如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3.组织人民进行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如修建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从考试的情况看,一些阅读比较广泛的同学对后面的评价答得较好。而一些知识面狭窄的同学,几乎是狗咬乌龟—无从下手,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笔者从学校的图书馆选择了一些图书,如《东周列国志》、《新中国的外交风云》、《世界历史人物丛书》、《洪秀全》等书,配合教学的进度,供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读书心得。或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或对某件事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写自己阅读后对人生的感触等。比如有位学生在读完《拿破仑》后,对他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提出质疑,认识一个坚守在边疆的默默无闻的士兵也是好士兵。对于这些论文,在班上进行评比,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了“读书可以明智”的目的,也为以后进行创新的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笔者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学习英、美、法、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1.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是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2.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特点。比如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日本则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德国、意大利则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统一全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掌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人物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避免井底之蛙的浅见。
  三、引导学生动手积累历史资料,掌握历史研究的动态
  历史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历史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系极大。在教学中,每位历史教师都非常重视利用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但纵观国内的众多的历史资料,虽然面孔有些不一样,但内容基本上都大同小异,真正能创新者寥寥无几。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当“编辑”,在汇集一定资料后再进行编辑,每一位学生负责编辑某一节内容的习题,然后全班同学把各自的亲手做的习题都陈列出来,就成为了一个历史资料室。比如说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某个学生就能够把现在的有关资料剪下来,再张贴到一张纸上,在背后写上答案。通过这个方法,学生找到了有关这一章的习题有单项选择题50题,材料题10题,问答题10题。把这些资料重新编辑后,这一章的重点、难点都呈现出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这个方法学生一方面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另一方面也清楚看到目前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从现有资料再深入思考高考尚未考过的地方,进行创新活动。因为高考的命题总是出其不意不落俗套,不会按照现有的习题照样画葫芦,而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重新设计题目。比如说1998年题的高考题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相继胜利后,为什么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这道题并没有单纯问及北美独立战争原因和影响,而是把北美洲的两件大事巧妙地穿插起来重新设问,进行了新的突破。所以,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就要在原有习题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高考尚未考过的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比如在复习到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章时,笔者在向学生介绍了当前史学界对这一章的研究动态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在原有习题上进行突破。有一位学生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俄国和中国都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一个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而另一个则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中的原因在哪里?”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学生已经在原有习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活动,历史思维能力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
  四、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的复习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因为一般的基础知识在高二时已经学过,历史教师没有必要再重新讲一遍,而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高,除了向学生讲清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后,必须引导学生把古今中外的相关历史人物或事件联系起来,提高比较分析能力。比如说复习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西方的新航路的开辟这一事件。为什么我国的远洋航行时间早,规模大,但影响甚小。而西方的远洋航行却把三大洲联系起来,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又促进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地的政治、经济等条件最后得出答案。纵观十年的高考题,这种突破时空界限的比较题每年都有,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就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五、引导学生自制改错本,进行总结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每一次模拟考试后,笔者都要求学生自制改错本。把原来的错的题目,重新做一次,并在底下写明当时考试时的思想变化的状况,当时是从哪个角度考虑的,为什么出错,与标准答案相比较,差距在哪里。通过每一次的改错,学生一方面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潜力,另一方面也逐渐找出了审题、组织材料回答问题的一些规律,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永无止境,历史教学应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不断的创新,历史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增强,张桂芳,张静.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2002(2).
[2]刘维斗.浅谈历史结构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N];山西科技报,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全椒中学
邮政编码:239500